CN211057726U - 一种智能护舷 - Google Patents

一种智能护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057726U
CN211057726U CN201922024533.4U CN201922024533U CN211057726U CN 211057726 U CN211057726 U CN 211057726U CN 201922024533 U CN201922024533 U CN 201922024533U CN 211057726 U CN211057726 U CN 21105772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ender
locking
outer sleeve
inner sleeve
res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2024533.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干伟东
马殿光
李延伟
杨宗默
王晨阳
朱玉德
乔华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ianjin Research Institute for Water Transport Engineering MOT
Original Assignee
Tianjin Research Institute for Water Transport Engineering MOT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ianjin Research Institute for Water Transport Engineering MOT filed Critical Tianjin Research Institute for Water Transport Engineering MOT
Priority to CN201922024533.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05772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05772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05772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30/00Adapting or protecting infrastructure or their operation
    • Y02A30/30Adapting or protecting infrastructure or their operation in transportation, e.g. on roads, waterways or railways

Landscapes

  • Refuge Islands, Traffic Blockers, Or Guard Fenc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智能护舷,包括护舷本体、伸缩单元、驱动单元和探测单元,伸缩单元包括内套筒和外套筒,内套筒和外套筒之间设置有锁止机构,内套筒能够在驱动单元与锁止机构配合的作用下在外套筒内来回移动,内套筒的前端与护舷本体连接,探测单元与驱动单元连接。护舷本体通过法兰与内套筒连接,外套筒通过法兰与驱动单元连接。本实用新型能够使护舷隐藏于说通航建筑物前沿壁腔内,保护了有限的通航净空尺度资源,同时使岸壁保持平顺,水流条件更良好;本实用新型护舷不作业时隐藏于通航建筑物前沿壁腔内,避免了护舷结构常年经受暴晒,延长了护舷的使用寿命。

Description

一种智能护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水工附属设施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智能护舷。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我国航运事业蓬勃发展,港口水工设施正逐步向智能化的方向发展。护舷是港口水工设施使用的一种弹性缓冲保护装置,有木制的、橡胶的,主要用以减缓船舶与水工设施或船舶之间在靠岸或系泊过程中的冲击力和挤压力,防止船舶或港口水工设施受损坏。
从现状来看,护舷固定安装的方式存在以下问题:
(1)目前通航隧洞及渡槽两侧护舷多固定于岸壁上,护舷占用了部分宝贵的通航净空尺度资源,增加了工程建设成本,尤其是通航隧洞;同时护舷凸出于通航隧洞及渡槽岸壁,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水流条件的复杂性,不利于船舶安全航行;
(2)目前的码头护舷多采用简单的固定式,固定于码头前沿,常年暴晒,大大降低了护舷的使用寿命;
由此,研发出可智能护舷是港口水工设施朝集约化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重要体现,并且能够增加护舷使用寿命,具有现实意义。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智能护舷,不占用宝贵的通航净空尺度资源,不造成碍航水流,延长使用寿命。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智能护舷,包括护舷本体、伸缩单元、驱动单元和探测单元,伸缩单元包括内套筒和外套筒,内套筒和外套筒之间设置有锁止机构,内套筒能够在驱动单元作用下在外套筒内来回移动,在锁止机构的作用下内外套筒可实现锁紧相对固定,内套筒的前端与护舷本体连接,探测单元与驱动单元连接。护舷本体通过法兰与内套筒连接,外套筒通过法兰与驱动单元连接。驱动单元通过法兰设置在护舷隐藏的壁腔内。
进一步的,锁止机构包括两个复位杆、两个伸缩弹簧、两个锁止扣、两个固定滑轮、两根复位钢丝绳,内套筒的尾端为实心端,实心端的筒壁上且相对于中心轴对称的位置上相对开设有沉孔,相对沉孔的底面通过复位杆限位孔相通,复位杆限位孔垂直且穿过内套筒的中心轴,两个复位杆设置在复位杆限位孔内,锁止扣和固定滑轮设置在沉孔内,沉孔内还设置有伸缩弹簧,伸缩弹簧一端与锁止扣固定相连,另一端与沉孔底面固定连接,复位钢丝绳的一端与锁止扣下端连接,复位钢丝绳的另一端穿过固定滑轮后与复位杆的外端部连接,实现两个复位杆分别向外运动通过复位钢丝绳拉动锁止扣向内运动。
在护舷本体不伸出的情况下,锁止扣位于沉孔内,此时伸缩弹簧为被压缩的状态,当内套筒带着护舷本体向外伸出,当到达位置时,锁止扣正好可以通过沉孔和外套筒的锁止口凸出,实现内套筒和外套筒的相对位置固定,当需要将护舷本体拉回时,驱动杆的尖端从两个复位杆之间的接触面穿过,由于尖端为头部尖,且越来越粗,因此随着驱动杆的尖端向前移动,复位杆相互之间做相离运动,由于复位杆的外端部连接有复位钢丝绳,比起复位杆的外端部和锁止扣下端,固定滑轮的位置更靠近内套筒的中心轴,基于此位置关系,当复位杆相离运动时,复位钢丝绳分别拉动锁止扣向内移动,回到沉孔内,而且内套筒在驱动杆转动的作用下,开始缩回,因此实现了护舷本体的缩回。
进一步的,实心端沿中心轴设置有连通复位杆限位孔和实心端后端的驱动孔,驱动孔内设置有内螺纹且驱动孔的长度大于实心端后端与复位杆限位孔之间的距离。即驱动杆的尖端通过复位杆限位孔端部位置后还可以向前运动。
进一步的,驱动单元包括驱动电机、驱动控制电路和驱动杆,驱动杆分为尖端和杆身,驱动电机与杆身尾端相连并带动驱动杆转动,杆身设置有外螺纹,外螺纹与驱动孔的内螺纹配合实现驱动杆的转动进而带动内套筒的移动,在正常状态时尖端抵住两个复位杆的接触面,驱动控制电路接收探测单元的信号后启动驱动电机带动驱动杆转动。
进一步的,沉孔的深度大于锁止扣在该方向上的长度。因为沉孔内且位于锁止扣的内侧还设置有伸缩弹簧。
进一步的,两个复位杆的长度总和大于复位杆限位孔的长度。复位杆的外端部能够伸出复位杆限位孔,且为了能够实现锁止扣的拉回设置了复位杆、复位钢丝绳、固定滑轮和锁止扣的配合,实现复位杆相离移动带动锁止扣向内移动。由于复位杆的位置为穿过复位杆限位孔,而且为了保证复位杆外端部比固定滑轮靠外,因此固定滑轮的设置位置要与复位杆错位设置。
进一步的,内套筒位于外套筒内部,且内套筒和外套筒之间通过卡槽防止相互转动。
进一步的,所述外套筒上相对设置有锁止口,供内套筒向前伸出的时候,锁止扣从锁止口处凸出,实现锁死。
进一步的,所述驱动控制电路接收探测单元输入的距离信号进行判断是否驱动电机转动驱动杆,驱动控制电路预先设定驱动杆转动的顺逆转数,顺逆转数正好能使内套筒伸缩移动的距离等于护舷收缩状态时内套筒的锁止扣到外套筒的锁止口之间的距离。
一种智能护舷的安装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水工设施前沿需要预留护舷隐藏的壁腔,并在壁腔内壁预埋螺栓;
步骤二:将智能护舷安装于壁腔内壁预埋螺栓上,使整个智能护舷系统隐藏于壁腔内,护舷本体不可凸出于水工设施前沿壁;
步骤三:将探测单元安装在水工设施前沿岸壁上;
步骤四:根据生产运行需要,在驱动控制电路中输入安全距离阈值D及时限T。
驱动单元:TELESKY、TB6600升级版42/57/86步进电机驱动器。
探测单元:云辉测距传感器,距离测量范围100~550cm GP2Y0A710K0F。
驱动单元,探测单元以及驱动控制电路均是现有技术,不是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点。
本实用新型所述智能护舷的具体实施,通过以下护舷伸出和隐藏两种工况加以说明:
1)护舷伸出:
当有船舶靠近,探测单元探测到前沿距离d变化,并实时通过导线传输给驱动单元的控制电路,当控制电路判别d小于等于设定的安全距离阈值D,控制电路触发驱动单元内驱动电机,在驱动电机作用下驱动杆逆时针转动,转动的驱动杆推动内套筒伸展,当内套筒伸展到位后锁止机构的两个锁止扣在伸缩弹簧的作用下弹出卡住内套筒,保持内套筒与外套筒间固定不可伸缩,此时护舷本体已伸出壁腔,凸出于水工设施前沿壁,承受船舶触碰。
2)护舷隐藏:
当无船舶靠近,探测单元探测到前沿距离d变化,并实时通过导线传输给驱动单元的控制电路,当控制电路判别d大于设定的安全距离阈值D且t超过设定的时限T,控制电路触发驱动单元驱动电机,驱动电机带着驱动杆顺时针转动,随着驱动杆向内套筒内伸展,驱动杆尖针端部推动复位杆,复位杆拉动复位钢丝绳,复位钢丝绳带动锁止扣回缩复位,锁止扣回缩复位后,驱动杆继续转动带着内套筒回缩,直至护舷本体回到壁腔内。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智能护舷具有以下优势: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智能护舷,
1)本实用新型伸缩杆能够使护舷隐藏于说通航建筑物前沿壁腔内,保护了有限的通航净空尺度资源,同时是岸壁保持平顺,水流条件更良好;
2)本实用新型护舷不作业时隐藏于通航建筑物前沿壁腔内,避免了护舷结构常年经受暴晒,延长了护舷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智能护舷未工作时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智能护舷护舷本体向前伸出时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5为图4中去掉驱动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2的截面图;
图7为图4的截面图;
图8为智能护舷的工作原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护舷本体;2-驱动单元;3-探测单元;4-内套筒;5-外套筒;6-复位杆;7-伸缩弹簧;8-锁止扣;9-固定滑轮;10-复位钢丝绳;11-沉孔;12-复位杆限位孔;13-驱动杆;14-驱动孔。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通过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一种智能护舷,包括护舷本体1、伸缩单元、驱动单元2和探测单元3,伸缩单元包括内套筒4和外套筒5,内套筒4和外套筒5之间设置有锁止机构,内套筒4能够在驱动单元2与锁止机构配合的作用下在外套筒5内来回移动,内套筒4的前端与护舷本体1连接,探测单元3与驱动单元2连接。护舷本体1通过法兰与内套筒4连接,外套筒5通过法兰与驱动单元2连接。驱动单元2通过法兰设置在护舷隐藏的壁腔内。
上述,锁止机构包括两个复位杆6、两个伸缩弹簧7、两个锁止扣8、两个固定滑轮9、两根复位钢丝绳10,内套筒4的尾端为实心端,实心端的筒壁上且相对于中心轴对称的位置上相对开设有沉孔11,相对沉孔11的底面通过复位杆限位孔12相通,复位杆限位孔12垂直且穿过内套筒4的中心轴,两个复位杆6设置在复位杆限位孔12内,锁止扣8和固定滑轮9设置在沉孔11内,沉孔11内还设置有伸缩弹簧7,伸缩弹簧7一端与锁止扣8固定相连,另一端与沉孔11底面固定连接,复位钢丝绳10的一端与锁止扣8下端连接,复位钢丝绳10的另一端穿过固定滑轮9后与复位杆6的外端部连接,实现两个复位杆6分别向外运动通过复位钢丝绳10拉动锁止扣8向内运动。
在护舷本体1不伸出的情况下,锁止扣8位于沉孔11内,此时伸缩弹簧7为被压缩的状态,当内套筒4带着护舷本体1向外伸出,当到达位置时,锁止扣8正好可以通过沉孔11和外套筒5的锁止口凸出,实现内套筒4和外套筒5的相对位置固定,当需要将护舷本体1拉回时,驱动杆13的尖端从两个复位杆6之间的接触面穿过,由于尖端为头部尖,且越来越粗,因此随着驱动杆13的尖端向前移动,复位杆6相互之间做相离运动,由于复位杆6的外端部连接有复位钢丝绳10,比起复位杆6的外端部和锁止扣8下端,固定滑轮9的位置更靠近内套筒4的中心轴,基于此位置关系,当复位杆6相离运动时,复位钢丝绳10分别拉动锁止扣8向内移动,回到沉孔11内,而且内套筒4在驱动杆13转动的作用下,开始缩回,因此实现了护舷本体1的缩回。
上述,实心端沿中心轴设置有连通复位杆限位孔12和实心端后端的驱动孔14,驱动孔14内设置有内螺纹且驱动孔14的长度大于实心端后端与复位杆限位孔12之间的距离。即复位杆6的尖端通过复位杆限位孔12后还可以向前运动。
上述,驱动单元2包括驱动电机和驱动杆13,驱动杆13分为尖端和杆身,驱动电机与杆身尾端相连并带动驱动杆13转动,杆身设置有外螺纹,外螺纹与驱动孔14的内螺纹配合实现驱动杆13的转动进而带动内套筒4的移动,在正常状态时尖端抵住两个复位杆6的接触面。
上述,沉孔11的深度大于锁止扣8在该方向上的长度。因为沉孔11内且位于锁止扣8的内侧还设置有伸缩弹簧7。
上述,两个复位杆6的长度总和大于复位杆限位孔12的长度。复位杆6的外端部能够伸出复位杆限位孔12,且为了能够实现锁止扣8的拉回设置了复位杆6、复位钢丝绳10、固定滑轮9和锁止扣8的配合,实现复位杆6相离移动带动锁止扣8向内移动。由于复位杆6的位置为穿过复位杆限位孔12,而且为了保证复位杆6外端部比固定滑轮9靠外,因此固定滑轮9的设置位置要与复位杆6错位设置,即复位钢丝绳10拉动锁止扣8的力为非垂直于锁止扣8的底面。
上述,内套筒4位于外套筒5内部,且内套筒4和外套筒5之间通过卡槽防止相互转动。
上述,所述外套筒5上相对设置有锁止口,供内套筒4向前伸出的时候,锁止扣8从锁止口处凸出,实现锁死。
上述,所述驱动控制电路接收探测单元3输入的距离信号进行判断是否驱动电机转动驱动杆13,驱动控制电路预先设定驱动杆13转动的顺逆转数,顺逆转数能使内套筒4伸缩移动的距离正好等于护舷收缩状态时内套筒4的锁止扣8到外套筒5的锁止口之间的距离。
一种智能护舷的安装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水工设施前沿需要预留护舷隐藏的壁腔,并在壁腔内壁预埋螺栓;
步骤二:将智能护舷安装于壁腔内壁预埋螺栓上,使整个智能护舷系统隐藏于壁腔内,护舷本体不可凸出于水工设施前沿壁;
步骤三:将探测单元安装在水工设施前沿岸壁上;
步骤四:根据生产运行需要,在驱动单元2的控制电路中输入安全距离阈值D及时限T。
1)护舷伸出:
当有船舶靠近,探测单元3探测到前沿距离d变化,并实时通过导线传输给驱动单元2的控制电路,当控制电路判别d小于等于设定的安全距离阈值D,控制电路触发驱动单元2内驱动电机,在驱动电机2作用下驱动杆逆时针转动,转动的驱动杆13推动内套筒4伸展,当内套筒4伸展到位后锁止机构的两个锁止扣8在伸缩弹簧7的作用下弹出卡住内套筒4,保持内套筒4与外套筒5间固定不可伸缩,此时护舷本体1已伸出壁腔,凸出于水工设施前沿壁,承受船舶触碰。
2)护舷隐藏:
当无船舶靠近,探测单元3探测到前沿距离d变化,并实时通过导线传输给驱动单元2的控制电路,当控制电路判别d大于设定的安全距离阈值D且t超过设定的时限T,控制电路触发驱动单元驱动电机,驱动电机带着驱动杆13顺时针转动,随着驱动杆13向内套筒4内伸展,驱动杆13尖针端部推动复位杆6,复位杆6拉动复位钢丝绳10,复位钢丝绳10带动锁止扣8回缩复位,锁止扣8回缩复位后,驱动杆13继续转动带着内套筒4回缩,直至护舷本体1回到壁腔内。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8)

1.一种智能护舷,其特征在于:包括护舷本体、伸缩单元、驱动单元和探测单元,伸缩单元包括内套筒和外套筒,内套筒和外套筒之间设置有锁止机构,内套筒能够在驱动单元的作用下在外套筒内来回移动,在锁止机构的作用下内、外套筒可实现锁紧相对固定,内套筒的前端与护舷本体连接,探测单元与驱动单元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护舷,其特征在于:锁止机构包括两个复位杆、两个伸缩弹簧、两个锁止扣、两个固定滑轮、两根复位钢丝绳,内套筒的尾端为实心端,实心端的筒壁上且相对于中心轴对称的位置上相对开设有沉孔,相对沉孔的底面通过复位杆限位孔相通,复位杆限位孔垂直且穿过内套筒的中心轴,两个复位杆设置在复位杆限位孔内,锁止扣和固定滑轮设置在沉孔内,沉孔内还设置有伸缩弹簧,伸缩弹簧一端与锁止扣固定相连,另一端与沉孔底面固定连接,复位钢丝绳的一端与锁止扣下端连接,复位钢丝绳的另一端穿过固定滑轮后与复位杆的外端部连接,实现两个复位杆分别向外运动通过复位钢丝绳拉动锁止扣向内运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智能护舷,其特征在于:实心端沿中心轴设置有连通复位杆限位孔和实心端后端的驱动孔,驱动孔内设置有内螺纹且驱动孔的长度大于实心端后端与复位杆限位孔之间的距离。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智能护舷,其特征在于:驱动单元包括驱动电机、驱动控制电路和驱动杆,驱动杆分为尖端和杆身,驱动电机与杆身尾端相连并可带动驱动杆转动,杆身设置有外螺纹,外螺纹与驱动孔的内螺纹配合实现驱动杆的转动进而带动内套筒的移动,在正常状态时驱动杆尖端抵住两个复位杆的接触面,驱动控制电路接收探测单元的信号后启动驱动电机带动驱动杆转动。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智能护舷,其特征在于:沉孔的深度大于锁止扣在该方向上的长度。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智能护舷,其特征在于:两个复位杆的长度总和大于复位杆限位孔的长度。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护舷,其特征在于:内套筒位于外套筒内部,且内套筒和外套筒之间通过卡槽防止相互转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护舷,其特征在于:外套筒上相对设置有锁止口,供内套筒向前伸出的时候,锁止扣从锁止口处凸出,实现锁死。
CN201922024533.4U 2019-11-21 2019-11-21 一种智能护舷 Active CN21105772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024533.4U CN211057726U (zh) 2019-11-21 2019-11-21 一种智能护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024533.4U CN211057726U (zh) 2019-11-21 2019-11-21 一种智能护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057726U true CN211057726U (zh) 2020-07-21

Family

ID=715854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2024533.4U Active CN211057726U (zh) 2019-11-21 2019-11-21 一种智能护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057726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931562A (zh) * 2021-11-23 2022-01-14 北京金海螺建材有限公司 一种折叠门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931562A (zh) * 2021-11-23 2022-01-14 北京金海螺建材有限公司 一种折叠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1057726U (zh) 一种智能护舷
JP2019525695A (ja) 基礎インタフェース装置
CN113401321A (zh) 一种浅海自浮式声学释放器及回收方法
EP3186501B1 (en) Method for controlling the operation a submersible power plant
CN112109848A (zh) 一种用于船舶可防止挂卡的船锚结构
US10330072B2 (en) Power generating systems
CN113978620B (zh) 一种快速布放锚泊系统及使用方法
CN110777735A (zh) 一种自动隐藏式护舷
BRPI0710952B1 (pt) Sistema de ancoragem desconectável
CN109131745B (zh) 一种应急释放装置
CN110816790A (zh) 一种水下机器人布放回收系统的抛绳机构
CN113756260A (zh) 一种适用于桥梁防撞拦截的自适应恒阻力拦截系统
CN211663406U (zh) 一种基于大数据的无人船自动靠泊系统
CN114264986B (zh) 近海底磁力梯度测量方法
US10836456B2 (en) Apparatus for passively preventing marine floating body from twisting during mooring
CN113602420B (zh) 锚归位导向装置及其系统
CN114408104B (zh) 一种用于复杂水域环境测绘防搁浅无人船及其使用方法
CN201592770U (zh) 浅海区水下锚链打捞装置
CN210217647U (zh) 一种钩拉式水下快速连接器装置
CN110206496B (zh) 一种钩拉式水下快速连接器装置
US8657535B2 (en) Tideway positioning system
CN202744260U (zh) 一种预应力张拉多孔自锁千斤顶
CN216232837U (zh) 一种快速布放锚泊系统
CN116534214B (zh) 一种基于甲板船的远程控制系统及方法
CN113091592B (zh) 一种长寿命的海下桩基结构变形检测传感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