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978326U - 阻尼器 - Google Patents

阻尼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978326U
CN210978326U CN201921641447.1U CN201921641447U CN210978326U CN 210978326 U CN210978326 U CN 210978326U CN 201921641447 U CN201921641447 U CN 201921641447U CN 210978326 U CN210978326 U CN 21097832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amper
damping
tube
fluid
dampen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641447.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郑国民
卡纳安·斯里尼瓦桑
沈杨
赵永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hermo Fisher Scientific Shanghai Instrument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hermo Fisher Scientific Shanghai Instrument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hermo Fisher Scientific Shanghai Instruments Co Ltd filed Critical Thermo Fisher Scientific Shanghai Instrument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641447.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97832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97832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97832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Fluid-Damp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一种阻尼器,包括:流体入口部,流体入口部用于将流体送入阻尼器中;流体出口部,流体出口部用于接收从阻尼器流出的流体;设置在流体入口部与流体出口部之间的阻尼管,其中,流体入口部、流体出口部和阻尼管流体连通;阻尼杆,阻尼杆构造成能从阻尼管外部伸入阻尼管内部并在阻尼管内部沿阻尼管的长度方向运动,阻尼杆的尺寸设置成使得流经阻尼管的流体能流动通过阻尼杆与阻尼管之间的间隙。本实用新型因而提供了一种可调流量的小流量阻尼器。

Description

阻尼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流体控制和调节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调式小流量阻尼器。
背景技术
流量阻尼器是一种通常用于液路或气路系统中的调节控制部件,用来消除压力液路或气路、尤其是高压液路或气路中的压力脉动(波动),使管路压力连续稳定在一定范围内,并且同时在阻尼器出口端保证有连续及稳定的液体或气体输出。
目前市场上常见的大多数流量阻尼器一般都是针对大流量高压的高压流路设计,而对于小流量(例如≤5ml/分钟)的液体和气体流路,鲜有可调及高精度的流量阻尼器。
一种现有技术中常见的小流量阻尼器采用如下结构:在均匀截面的流动通道内腔中设置一从流动通道的内周壁向内延伸的阻尼壁,在该阻尼壁内部留有一个阻尼孔,从而通过对流路截面的突变来实现阻尼功能。
另一种常见的小流量阻尼器系列设计有如下结构:采用一根固定长度的细管,整条细管的内孔孔径很小,从而实现流路的阻尼功能。不同长度的细管对应不同的阻尼能力,细管越长阻尼能力越大。
上述两种小流量阻尼器均不能实现阻尼的动态调整,如若需要提高或降低流路系统的阻尼,必须更换阻尼器以实现目的。且如若流路系统为高压高温的液体环境,液体由于在流动截面受阻的流路处两端压差较大而温度无法及时下降,输出端极易汽化导致流体损失或系统功能失效。此外,由于上述两种技术方案均涉及直接通过流路结构形成极小的高精度截面(例如截面直径为约0.01-0.09mm的截面),这就使得往往无法通过优选的金属件来制作相应流路,而要通过塑料挤出的方式来实现。
由上可知,需要一种用于小流量的阻尼器,该小流量阻尼器要能够方便可靠地实现阻尼调节的功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而作,目的是提供一种可调流量的小流量阻尼器。
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阻尼器,所述阻尼器包括:
流体入口部,所述流体入口部用于将流体送入所述阻尼器中;
流体出口部,所述流体出口部用于接收从所述阻尼器流出的流体;
设置在所述流体入口部与所述流体出口部之间的阻尼管,其中,所述流体入口部、所述流体出口部和所述阻尼管流体连通,
其特征在于,所述阻尼器还包括:
阻尼杆,所述阻尼杆构造成能从所述阻尼管外部伸入所述阻尼管内部并在所述阻尼管内部沿所述阻尼管的长度方向运动,所述阻尼杆的尺寸设置成使得流经所述阻尼管的流体能流动通过所述阻尼杆与所述阻尼管之间的间隙。
该技术方案通过阻尼杆伸入阻尼管且在阻尼杆外周与阻尼管内周之间形成间隙实现了小流量阻尼效果,并通过两者的相对运动改变重合长度来调节阻尼的大小。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阻尼器的优选实施例,所述阻尼器还包括入口端流路分配块和出口端流路分配块,所述流体入口部设置在所述入口端流路分配块中,所述流体出口部设置在所述出口端流路分配块中,且所述阻尼杆经由所述入口端流路分配块或所述出口端流路分配块流体密封地伸入所述阻尼管内部。
通过将阻尼器的各个部件集成到流路分配块中的设置,大大简化了流路的布置结构,并有利于实现流路的密封。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阻尼器的优选实施例,接纳所述阻尼杆的所述入口端流路分配块或所述出口端流路分配块内设置有T形管路,所述T形管路具有三个支路,其中,第一支路作为所述流体入口部或所述流体出口部,第二支路通向所述阻尼管,第三支路供所述阻尼杆穿过且流体密封。
针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采用T形管路来安装布置各个组件,使得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阻尼器结构紧凑,流路顺畅。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阻尼器的优选实施例,所述阻尼器包括多个所述阻尼管,并且,
所述入口端流路分配块和所述出口端流路分配块中的流路布置成使得多个所述阻尼管在所述流体入口部与所述流体出口部之间串联或并联连接。
多个阻尼管的设置丰富了本实用新型的阻尼器的应用场景,使得阻尼器的阻尼调节范围更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阻尼器的优选实施例,在所述阻尼管外部设有所述阻尼杆的驱动机构,用于驱动所述阻尼杆伸入或缩出所述阻尼管。
驱动机构的设置有利于阻尼器流量调节的自动化,能够基于实际情况自动地对阻尼器的阻尼大小进行实时调节。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阻尼器的优选实施例,所述阻尼杆的一端装配在阻尼杆支承盘上,且所述驱动机构通过驱动所述阻尼杆支承盘沿阻尼杆支承盘运动路径运动而带动所述阻尼杆伸入或缩出所述阻尼管。
这种方案对于多个阻尼杆的实施例特别有利,即借助阻尼杆支承盘,通过对阻尼杆支承盘的操纵来同时操纵多个阻尼杆。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阻尼器的优选实施例,所述阻尼杆支承盘上设有定位标记,所述阻尼器通过检测所述定位标记来确定所述阻尼杆支承盘在所述阻尼杆支承盘运动路径上的位置。
定位标记的设置有利于为自动化控制系统提供阻尼杆支承盘的位置信息,从而有利于对阻尼杆的控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阻尼器的优选实施例,所述阻尼器包括沿所述阻尼杆支承盘的运动路径设置的两个传感器,用于标定所述阻尼杆支承盘在所述阻尼杆支承盘运动路径上的极限运动位置。
在极限运动位置设置传感器既可以用作计算当前位置的行程原点也可提供超行程保护。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阻尼器的优选实施例,所述阻尼杆沿着从所述流体出口部朝向所述流体入口部的方向伸入所述阻尼管内部,且所述阻尼杆设置成能从阻尼管的与所述流体入口部流体连通的阻尼管出口伸出至所述流体入口部中,并且,
在所述流体入口部中设置有活塞,所述活塞能在两个位置之间移动,其中,所述活塞能在流体压力的作用下运动至靠近所述阻尼管的连通位置,在所述连通位置中,所述流体入口部与所述阻尼管的流体连通得以保持,且所述活塞能被所述阻尼杆推动至远离所述阻尼管的阻断位置,在所述阻断位置中,所述流体入口部与所述阻尼管的流体连通被所述活塞阻断。
该技术方案实现了阻尼器完全阻断流体流动的技术效果,进一步丰富并完善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阻尼器的阻尼调节范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阻尼器的优选实施例,所述流体入口部内设置有朝向所述阻尼管逐渐扩张的锥形孔,所述锥形孔的最小孔径小于或等于所述活塞的外径。
锥形孔的设置为连通位置和阻断位置的设置和实现提供了一种简单且有效的方案。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阻尼器的优选实施例,所述活塞的靠近所述阻尼管的端面设有凹部,所述凹部布置成使得当所述活塞在所述连通位置抵靠所述阻尼管时,所述流体入口部中的流体能经由所述凹部流入所述阻尼管中。
凹部的设置使得能够以简单的方式在连通位置实现流体入口部与阻尼管的流体连通。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阻尼器的有益效果至少在于:
(1)针对小流量流路提供了稳定流路的压力并实现保压功能;
(2)可通过调节阻尼器的设置实现不同的阻尼能力;
(3)对于高压高温的液体系统还兼具有通过流过阻尼管的长度而冷凝的功能。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的流量阻尼器,同时实现阻尼在线调整功能,可以用来匹配流路系统对压力和流量的不同应用要求;同时还可具有完全阻断流路功能,即实现开关阀的功能。
应了解的是,上文的一般描述和下文的详细描述说明了各种实施例并且旨在提供理解要求保护的主题的性质和特征的概述或框架。本文件包括附图,以提供对各种实施例的进一步理解。附图纳入于本说明书中并且构成本说明书的部分。附图示出了本文所描述的各种实施例,并且与文字描述一起用来解释要求保护的主题的原理和操作。
附图说明
参考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在下文中清楚地描述,并且其优点从以下参考附图的详细描述中显而易见,附图以示例方式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不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阻尼器的优选实施例的立体图,在图1中,阻尼器被剖开,以更清楚地示出阻尼器内部的结构。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阻尼器中的阻尼杆和阻尼管和配合关系的原理性示意图,其中,圆圈部分是针对被圈出部分的结构的放大视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阻尼器的优选实施例的半剖视图,图3中示出了该优选实施例的阻尼器的流体出口部的结构,而阻尼器的其他部分的结构被切去。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阻尼器的优选实施例的半剖视图,图4中示出了该优选实施例的阻尼器的流体入口部的结构,而阻尼器的其他部分的结构被切去。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阻尼器的优选实施例从与图1中不同的角度观察的立体图,在图5中,阻尼器的被剖开,以更清楚地示出阻尼器的驱动机构内部的结构。
附图标记列表
100 阻尼器
110 流体入口部
111 入口端流路分配块
112 锥形孔
120 流体出口部
121 出口端流路分配块
122 密封圈/挡圈
123 压紧螺母
130 阻尼管
140 阻尼杆
141 阻尼杆支承盘
142 定位标记
150 驱动机构
151 驱动螺母
152 导杆
153 步进电机
160 传感器
170 活塞
171 凹部
172 活塞密封圈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详细地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这些实施方式的示例被显示在附图中并在下文中被描述。尽管本实用新型将与示例性实施例相结合进行描述,但是应当意识到,本说明书并非旨在将本实用新型限制为所例示的那些实施例。相反,本实用新型旨在不但覆盖这些示例性实施例,而且还覆盖可以被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之内的各种选择形式、修改形式、等效形式及其他实施例。为了便于解释和精确定义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术语“上”、“下”、“内”和“外”用于参考在附图中所示的示例性实施例的特征的位置来对这些特征进行描述。
下面将参考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图1和3-5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的阻尼器100。如图1中最佳可见的,阻尼器100包括以下组件:流体入口部110、流体出口部120、阻尼管130和阻尼杆140。在下文中结合说明书附图分别描述阻尼器100的上述各组件。
流体入口部110用于将流体送入阻尼器100中。一般地,相对于整个流体系统而言,流体入口部110布置于阻尼器100中靠近上游的部分,从而供上游的流体从流体入口部110流入阻尼器100中。
流体出口部120用于接收从阻尼器100流出的流体。一般地,相对于整个流体系统而言,流体出口部120布置于阻尼器100中靠近下游的部分,从而供流体从阻尼器100流出至下游。
阻尼管130设置在流体入口部110与流体出口部120之间,其中,流体入口部110、流体出口部120和阻尼管130流体连通。由此,待调节流量的流体从流体入口部110进入阻尼器100,经由阻尼管130,并通过流体出口部120离开阻尼器100。为了便于组装和实现流体密封,阻尼管130的两端可分别放置密封垫(例如是聚四氟乙烯垫片或橡胶材质垫片),且通过法兰连接套与流体入口部110和流体出口部120装配在一起,分别通过锁紧螺钉实现左右两侧端面密封。为了消除装配缝隙,可在法兰连接套和流体入口部110或流体出口部120之间安装一个法兰垫片。优选地,法兰连接套可为不锈钢材质,法兰垫片可采用石棉橡胶类垫片或为毛毡材质。
阻尼杆140构造成能从阻尼管130外部伸入阻尼管130内部并在阻尼管130内部沿阻尼管130的长度方向运动。要指出的是,阻尼杆140可如图1中所示那样优选地从流体出口部120处进入并从阻尼管130靠近流体出口部120的一端伸入阻尼管130内部并朝向流体入口部110行进。但在其他实施例中,阻尼杆140也可设置成从阻尼管130靠近流体入口部110的一端伸入阻尼管130内部并朝向流体出口部120行进。此外,阻尼杆140也可从其他部位伸入阻尼管130内部,例如从阻尼管130位于流体入口部110与流体出口部120之间的任意位置处伸入阻尼管130内部朝向流体入口部110或流体出口部120行进。阻尼管130和阻尼杆140两者重合的长度l可通过阻尼杆140在阻尼管130中的运动来调节,这个重合长度l的部段构成阻尼器100的有效工作部分。
阻尼杆140的尺寸设置成使得流经阻尼管130的流体能流动通过阻尼杆140与阻尼管130之间的间隙。如图2中所示的优选实施例中那样,阻尼杆140可为直径(外径)均匀的实心杆,阻尼管130可为孔径(内径)均匀的空心管,且该阻尼杆140的外径d稍小于该阻尼管130的内径D。阻尼杆140的外径d与阻尼管130的内径D之差可例如为0.01-0.09mm。此外,阻尼杆140和与其配合的阻尼管130均可采用挠性材料制成,例如由金属制成。仅作为示例,例如,阻尼杆140可能是外径为0.78mm的金属钢棒,而阻尼管130可能是内径为0.8mm的金属管或玻璃管。
显然,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根据实际需要来设置阻尼杆140与阻尼管130之间的配合关系,例如阻尼杆140的外径d与阻尼管130的内径D均朝向流体入口部110或流体出口部120增大或减小等等,只要使得两者之间留有供流体流动通过其间的间隙即可。换言之,随着阻尼杆140伸入阻尼管130中,两者之间的间隙沿其长度可以是均匀的(如图2中所示的优选实施例那样)也可以是不均匀的(例如在替代实施例中,呈周期性波动)。
进一步优选地,阻尼管130与阻尼杆140的相对位置可设置成,阻尼杆140大致居中地穿过阻尼管130,从而可在阻尼管130与阻尼杆140之间形成环形间隙。
无论上述间隙的形状如何,上述间隙可构成阻尼器的有效流量面积、即真正起到阻尼作用的流量面积。
在图2中所示的优选实施例中,若阻尼杆140的外径为d,阻尼管130的内径为D,设经过此阻尼器100的液体流量为Q,由泊肃叶公式(Hagen-Poiseuille’s equation)可知(针对牛顿力学流体)其阻尼能力为:
1/Q=12μl/(Δpπdh3),
其中,μ为流体的固定属性之一的黏度系数,Δp为流体阻尼器100的上游与下游流体的压差,h为环状截面的环高度(D-d)/2。在具体应用实例中,上述μ、Δp和h均为确定常数,可见阻尼器100的流量阻尼能力1/Q仅与阻尼管130和阻尼杆140两者的重合长度l成正比关系。此时,可将阻尼器100用作线性调节阻尼器,通过调节该重合长度l即可该线性调节阻尼器的流量阻尼能力。换言之,可通过使阻尼杆140伸入阻尼管130和从阻尼管130缩回,从而线性地调节阻尼器100的流量阻尼能力。显然,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当阻尼杆140与阻尼管130之间的间隙沿其长度不均匀时,则可非线性地调节阻尼器100的流量阻尼能力。
在如图1、3-5中所示的优选实施例中,阻尼器100还可包括入口端流路分配块111和出口端流路分配块121。入口端流路分配块111和出口端流路分配块121均可为金属不锈钢材质。流体入口部110可设置在入口端流路分配块111中,流体出口部120可设置在出口端流路分配块121中。在图中所示优选实施例中,阻尼杆140可经由出口端流路分配块121流体密封地伸入阻尼管130内部。但在图中未示出的可选实施例中,阻尼杆140也可经由入口端流路分配块111流体密封地伸入阻尼管130内部。
以出口端流路分配块121为例,如图3中该所示,接纳阻尼杆140的出口端流路分配块121内设置有T形管路。阻尼杆T形管路具有三个支路,其中,第一支路作为流体出口部120,第二支路通向阻尼管130,第三支路供阻尼杆140穿过且流体密封。如图3中清楚地示出的,阻尼杆140从第三支路进入出口端流路分配块121的T型管路,并行进通过T型管路的交点而从第二支路进入阻尼管130的内部。优选地,阻尼杆140经过密封圈122和挡圈123流体密封地进入上述第三支路。参见图3,密封圈/挡圈122被压紧螺母123装配在出口流路分配块121内,同时阻尼杆140穿入其中,起到对上述第三支路的密封作用。优选地,密封圈/挡圈122可选用内径为0.74mm的橡胶O型圈和塑料挡圈(挡圈为非必需),压紧螺母123可采用金属不锈钢材质制成。优选地,出口端流路分配块121可设置有多组T形管路,例如为4组。
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到,以上针对出口端流路分配块121所述的各种结构可以同样适用于入口端流路分配块111。
阻尼器100可包括多个阻尼管130(如图1中示意性地示出,从流体入口部110的4个入口可推断出阻尼器100可安装有4个阻尼管130),并且,入口端流路分配块111和出口端流路分配块121中的流路布置成使得多个阻尼管130在流体入口部110与流体出口部120之间串联或并联连接。当多个阻尼管130并联时,它们可各自连接不同的流路系统,即可通过一个阻尼器100实现多路流路阻尼调节。当多个阻尼管130例如通过柔性管首尾相连而串联时,则实现单个阻尼管130的阻尼能力按倍数增加,从提高阻尼器100的阻尼调节能力。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求选用合适的阻尼管130的数量(例如1-10个)和单个阻尼管130的长度(例如5-50cm)。
在替代的实施例中,入口端流路分配块111和出口端流路分配块121中的流路也可布置成分别设有多个辅助流体入口部和辅助多个流体出口部,并且通过外部构件的辅助来实现与主流体入口部和主流体出口部的适当连接。
要指出的是,当设置有多个阻尼管130时,优选地,可在这多个阻尼管130中的一个或多个中分别设有一根阻尼杆140。
在一些实施例中,阻尼杆140可手动驱动而伸入或缩出阻尼管130。在手动驱动的情形中,对于手动控制机构,在将阻尼杆140移动到阻尼管130和阻尼杆140所需重合长度的对应位置上之后,可通过锁定装置锁定该位置。锁定装置可采用本领域中常见的任何锁定机构,在此不再赘述。
在更为优选的实施例中,在阻尼管130外部可设有阻尼杆140的驱动机构150,用于驱动阻尼杆140伸入或缩出阻尼管130。优选地,该驱动机构150是电动驱动机构、即可由电动马达作为动力源。在电动驱动的情形中,对于电动控制机构,可使用步进电机或者行程气缸,通过位置控制反馈(如光电开关、位置开关)将阻尼杆140移动到阻尼管130和阻尼杆140所需重合长度的对应位置上,并锁定位置。
如图1和图5中较清楚地示出的,阻尼杆140、尤其是多个阻尼杆140中的一个或多个的一端装配在阻尼杆支承盘141上,且驱动机构150通过驱动阻尼杆支承盘141沿阻尼杆支承盘运动路径运动而带动阻尼杆140伸入或缩出阻尼管130。换言之,阻尼器100的驱动机构150可以同时驱动一个或多个阻尼杆140(在图1和图5的实施例中为4个阻尼杆),以节省空间和产品成本。优选地,阻尼杆支承盘运动路径可以是平直的运动路径。优选地,阻尼杆支承盘141可为塑料材质。优选地,驱动机构150的动力源可为步进电机153,步进电机153可由螺钉装配在步进电机桥接套上。
优选地,可将阻尼杆端帽(塑料材质,未示出)通过热压或胶粘等方式装配在阻尼杆140的一端,同时置于阻尼杆支承盘141与驱动螺母151(参见图4,可为塑料或金属材质)之间。阻尼杆支承盘141和驱动螺母151可通过螺钉锁紧。驱动螺母151与旋转动力源的输出轴配合形成丝杆螺母机构。同时,一根或多根(图4中所示为两根)固定于出口端流路分配块121的导杆152(参见图4,可为金属不锈钢材质)穿过阻尼杆支承盘141限制其转动,从而实现通过阻尼杆支承盘141和驱动螺母151将动力源的旋转运动转化为阻尼杆140的线性运动。换言之,可将动力源的正转和反转分别转化为阻尼杆140在阻尼管130内的伸入或缩出。
在优选的实施例中,阻尼杆支承盘141上可设有定位标记142,阻尼器100可通过检测定位标记142来确定阻尼杆支承盘141在阻尼杆支承盘运动路径上的位置。相应地,阻尼器100还可包括沿阻尼杆支承盘141的运动路径设置的一个或多个(在图中所示优选实施例中为两个)传感器160,用于标定阻尼杆支承盘141在阻尼杆支承盘运动路径上的一个或多个特定运动位置,例如起始位置、终止位置之类的极限运动位置等。在标定极限运动位置的情形中,当传感器160检测到定位标记时,可发信号通知驱动机构150停止驱动或反向驱动阻尼杆140。进一步地,在驱动机构150包括步进电机153的情形中,可用这些极限运动位置作为起点,通过步进电机153的转数来精确确定阻尼杆140的位置,从而精确设定阻尼杆140和阻尼管130的重合长度,由此实现流量阻尼的调节。
在图1和图5所示的优选实施例中,定位标记142例如是阻尼杆支承盘141的具有一定形状的突出部。但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可根据实际需求选用其他类型定位标记142,例如定位标记142可以是不同于阻尼杆支承盘141其他部分颜色的色块,或是具有特定电磁特性的物体等等。相应地,在图1和图5所示的优选实施例中,传感器160例如是通过螺钉安装在步进电机桥接套上并构造成供定位标记142通过其间的光电门传感器(即槽型光电传感器)。而当定位标记142是色块时,传感器160例如可以是图像识别装置,当定位标记142具有磁性时,传感器160例如可以是磁传感器。
在如上所述阻尼杆140沿着从流体出口部120朝向流体入口部110的方向伸入阻尼管130内部的情形中,如图4中所示,阻尼杆140可优选地设置成能从阻尼管130的与流体入口部110流体连通的阻尼管出口伸出至流体入口部110中。
继续参考图4,在流体入口部110中可设置有活塞170,活塞170能在两个位置之间移动。具体而言,活塞170能在流体压力的作用下运动至靠近阻尼管130的连通位置(图4中未示出),在连通位置中,流体入口部110与阻尼管130的流体连通得以保持;活塞170还能被伸出至流体入口部110中的阻尼杆140推动至远离阻尼管130的阻断位置(图4中示出),在阻断位置中,流体入口部110与阻尼管130的流体连通被活塞170阻断。
由此可实现以下功能:在流路正常工作时,活塞不受阻尼杆140的作用,仅因流路压力被推到连通位置,此时整个流路是通的;当有需要阻断流路时,例如通过驱动机构150或手动驱动用阻尼杆140将活塞170推至阻断位置并用阻尼杆140将活塞170保持在该阻断位置,从而实现对流路的阻断功能。
为了在连通位置中保持流体入口部110与阻尼管130的流体连通,在图4中所示的优选实施例中,流体入口部110内可设置有朝向阻尼管130逐渐扩张的锥形孔112。要指出的是,本文中提到的锥形应理解为包括锥形与柱形的组合。为了在阻断位置中阻断流体入口部110与阻尼管130的流体连通,锥形孔112的最小孔径可小于或至少等于活塞170的外径。当活塞170运动至连通位置时(从图4中所示位置向左侧运动),由于锥形孔112的在该位置处的孔径大于活塞170的外径,流体可通过活塞170与锥形孔112之间的间隙流入流体入口部110,并通过相应设计的流路进一步流入阻尼管130中;当活塞170运动至阻断位置时(图4中所示状态),由于锥形孔112的在该位置处的孔径小于或至少等于活塞170的外径,流体活塞170与锥形孔112之间不再存在间隙,使得流体无法经由流体入口部110流入阻尼管130中。优选地,如图4中所示的,活塞170上可安设有活塞密封圈172。活塞密封圈172可固定地安装在活塞170上开设的凹槽内而构成活塞170的一部分,活塞170因而可在阻断位置中通过活塞密封圈172与锥形孔112配合而实现密封。
为了在连通位置中保持流体入口部110与阻尼管130的流体连通,可例如通过以下结构来设计上述流路:可在活塞170的靠近阻尼管130的端面设有凹部171,凹部171布置成使得当活塞170在连通位置抵靠阻尼管130时,流体入口部110中的流体能经由凹部171流入阻尼管130中。如图4中的优选实施例所示的,凹部171可贯穿活塞170靠近阻尼管130的一端端面并从该端面向活塞170内部凹入一定深度。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设想,凹部171也可不贯穿活塞170的整个端面而是仅从活塞的侧面沿着端面朝向端面中心部位延伸,以达到将流体从活塞170的四周经过活塞170内部引导至阻尼管130中的效果。凹部171的数量和具体布置可由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实际情况设计。
此外,为了在连通位置中保持流体入口部110与阻尼管130的流体连通,也可采用其他的导流结构来贯通活塞170端面的中心部位与活塞170的外周,例如采用活塞170内部的沟槽的形式,等等。
上述实现连通位置和阻断位置的方法仅为对优选实施方式的举例。本领域技术人员还能根据实际情况选用其他结构形式以实现活塞170在这两个位置的功能。
以上已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但应理解到,若需要,能修改实施例的方面来采用各种专利、申请和出版物的方面、特征和构思来提供另外的实施例。
考虑到上文的详细描述,能对实施例做出这些和其它变化。一般而言,在权利要求中,所用的术语不应被认为限制在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中公开的具体实施例,而是应被理解为包括所有可能的实施例连同这些权利要求所享有的全部等同范围。

Claims (11)

1.一种阻尼器(100),所述阻尼器(100)包括:
流体入口部(110),所述流体入口部(110)用于将流体送入所述阻尼器(100)中;
流体出口部(120),所述流体出口部(120)用于接收从所述阻尼器(100)流出的流体;
设置在所述流体入口部(110)与所述流体出口部(120)之间的阻尼管(130),其中,所述流体入口部(110)、所述流体出口部(120)和所述阻尼管(130)流体连通,
其特征在于,所述阻尼器(100)还包括:
阻尼杆(140),所述阻尼杆(140)构造成能从所述阻尼管(130)外部伸入所述阻尼管(130)内部并在所述阻尼管(130)内部沿所述阻尼管(130)的长度方向运动,所述阻尼杆(140)的尺寸设置成使得流经所述阻尼管(130)的流体能流动通过所述阻尼杆(140)与所述阻尼管(130)之间的间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阻尼器(100),其特征在于,
所述阻尼器(100)还包括入口端流路分配块(111)和出口端流路分配块(121),所述流体入口部(110)设置在所述入口端流路分配块(111)中,所述流体出口部(120)设置在所述出口端流路分配块(121)中,且所述阻尼杆(140)经由所述入口端流路分配块(111)或所述出口端流路分配块(121)流体密封地伸入所述阻尼管(130)内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阻尼器(100),其特征在于,
接纳所述阻尼杆(140)的所述入口端流路分配块(111)或所述出口端流路分配块(121)内设置有T形管路,所述T形管路具有三个支路,其中,第一支路作为所述流体入口部(110)或所述流体出口部(120),第二支路通向所述阻尼管(130),第三支路供所述阻尼杆(140)穿过且流体密封。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阻尼器(100),其特征在于,
所述阻尼器(100)包括多个所述阻尼管(130),并且,
所述入口端流路分配块(111)和所述出口端流路分配块(121)中的流路布置成使得多个所述阻尼管(130)在所述流体入口部(110)与所述流体出口部(120)之间串联或并联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阻尼器(100),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阻尼管(130)外部设有所述阻尼杆(140)的驱动机构(150),用于驱动所述阻尼杆(140)伸入或缩出所述阻尼管(130)。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阻尼器(100),其特征在于,
所述阻尼杆(140)的一端装配在阻尼杆支承盘(141)上,且所述驱动机构(150)通过驱动所述阻尼杆支承盘(141)沿阻尼杆支承盘运动路径运动而带动所述阻尼杆(140)伸入或缩出所述阻尼管(130)。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阻尼器(100),其特征在于,
所述阻尼杆支承盘(141)上设有定位标记(142),所述阻尼器(100)通过检测所述定位标记(142)来确定所述阻尼杆支承盘(141)在所述阻尼杆支承盘运动路径上的位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阻尼器(100),其特征在于,
所述阻尼器(100)包括沿所述阻尼杆支承盘(141)的运动路径设置的两个传感器(160),用于标定所述阻尼杆支承盘(141)在所述阻尼杆支承盘运动路径上的极限运动位置。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阻尼器(100),其特征在于,
所述阻尼杆(140)沿着从所述流体出口部(120)朝向所述流体入口部(110)的方向伸入所述阻尼管(130)内部,且所述阻尼杆(140)设置成能从阻尼管(130)的与所述流体入口部(110)流体连通的阻尼管出口伸出至所述流体入口部(110)中,并且,
在所述流体入口部(110)中设置有活塞(170),所述活塞(170)能在两个位置之间移动,其中,所述活塞(170)能在流体压力的作用下运动至靠近所述阻尼管(130)的连通位置,在所述连通位置中,所述流体入口部(110)与所述阻尼管(130)的流体连通得以保持,且所述活塞(170)能被所述阻尼杆(140)推动至远离所述阻尼管(130)的阻断位置,在所述阻断位置中,所述流体入口部(110)与所述阻尼管(130)的流体连通被所述活塞(170)阻断。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阻尼器(100),其特征在于,
所述流体入口部(110)内设置有朝向所述阻尼管(130)逐渐扩张的锥形孔(112),所述锥形孔(112)的最小孔径小于或等于所述活塞(170)的外径。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阻尼器(100),其特征在于,
所述活塞(170)的靠近所述阻尼管(130)的端面设有凹部(171),所述凹部(171)布置成使得当所述活塞(170)在所述连通位置抵靠所述阻尼管(130)时,所述流体入口部(110)中的流体能经由所述凹部(171)流入所述阻尼管(130)中。
CN201921641447.1U 2019-09-29 2019-09-29 阻尼器 Active CN21097832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641447.1U CN210978326U (zh) 2019-09-29 2019-09-29 阻尼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641447.1U CN210978326U (zh) 2019-09-29 2019-09-29 阻尼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978326U true CN210978326U (zh) 2020-07-10

Family

ID=714211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641447.1U Active CN210978326U (zh) 2019-09-29 2019-09-29 阻尼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97832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1887326B1 (en) Orifice member, and differential pressure flow meter and flow regulating device using the orifice member
KR20060135064A (ko) 개선된 행정 거리 측정 및 유체 이음쇠들을 가진 액체디스펜싱 밸브 및 방법
JP2009115271A (ja) 流量計測バルブ
EP2157345A1 (en) Regulating valve
CN102541096B (zh) 流量调节器
CN1325828C (zh) 滚动膜片控制阀
US9494950B2 (en) Pressure regulator
CN111883465B (zh) 工艺腔室压力控制装置
CN105570506B (zh) 用于轴流式阀的夹紧式阀盖组件及包括该阀盖组件的轴流式阀
CN210978326U (zh) 阻尼器
EP3633486A1 (en) Device for controlling fluid flow
US5580029A (en) Valve with presetting facility
US6820643B2 (en) Liquid pressure regulator with built-in antidrainage valve
EP3084545B1 (en) Dynamic balancing valve for control of flow rate independently of pressure
KR20070114322A (ko) 유체용 밸브
EP3553623A1 (en) Control valve
JPH10222230A (ja) 流量調整方法及び流量調整弁
US20030057658A1 (en) Regulator with segmented body
US4002070A (en) Sample injection system
US5421546A (en) Eccentrically displaceable sleeve type control valve
SU840820A1 (ru) Регул тор расхода пр мого действи
IT201900003433A1 (it) Gruppo di regolazione a cartuccia e valvola idraulica con doppia scala di regolazione della portata.
CN117028606B (zh) 一种流量阀
EP2898387A2 (en) A differential pressure control valve
CN111677885B (zh) 喷氨支管调流电动阀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