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949187U - 送风设备 - Google Patents

送风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949187U
CN210949187U CN201921456322.1U CN201921456322U CN210949187U CN 210949187 U CN210949187 U CN 210949187U CN 201921456322 U CN201921456322 U CN 201921456322U CN 210949187 U CN210949187 U CN 21094918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nd wheel
air supply
flow
supply apparatus
inner cavit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456322.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赵仁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Environment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Environment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Environment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456322.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94918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94918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94918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Wind Moto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家用电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送风设备,包括:支撑体;风轮,所述风轮具有风轮内腔,所述风轮的至少一端形成有与所述风轮内腔相通的安装口部;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安装于所述支撑体,所述驱动装置与所述风轮驱动连接,以驱动所述风轮相对于所述支撑体转动;功能构件,所述功能构件安装于所述支撑体并且所述功能构件的至少部分结构通过所述安装口部穿设于所述风轮内腔。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送风设备,风轮的至少一端形成有与风轮内腔相通的安装口部,功能构件的至少部分结构通过安装口部穿设于风轮内腔,由此,使风轮内腔中的空间得到了有效利用。

Description

送风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家用电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送风设备。
背景技术
现有的送风设备一般通过设置在设备壳体内部的风轮实现送风,具体地,风轮的连续旋转能够驱使设备壳体内部的空气形成气流从出风口吹出,同时设备壳体外部的空气从进风口进入形成补充气流。送风设备可以用于降温或取暖,例如,当吹出常温的风时可以为室内环境降温,当吹出热风时可以为室内环境升温。
现有的送风设备中,风轮的固定方式通常是一端与电机连接,而另一端设置为实心轴,实心轴通过轴承与送风设备的固定部连接。也就是说风轮的两端均采用封闭式结构,进而使得送风设备中的其它功能部件只能设置在风轮内腔之外,而不能对风轮内腔中的空间进行有效利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至少解决送风设备的风轮内腔中的空间不能得到有效利用的问题。该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了一种送风设备,包括:支撑体;风轮,所述风轮具有风轮内腔,所述风轮的至少一端形成有与所述风轮内腔相通的安装口部;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安装于所述支撑体,所述驱动装置与所述风轮驱动连接,以驱动所述风轮相对于所述支撑体转动;功能构件,所述功能构件安装于所述支撑体并且所述功能构件的至少部分结构通过所述安装口部穿设于所述风轮内腔。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送风设备,包括支撑体、风轮驱动装置以及功能构件,风轮的至少一端形成有与风轮内腔相通的安装口部,功能构件的至少部分结构通过安装口部穿设于风轮内腔,由此,使风轮内腔中的空间得到了有效利用。另外,将送风设备的一部分功能构件转移到风轮内腔中,可以使这部分功能构件远离送风设备的进出口和出风口,从而可以显著降低空气进出送风设备时的风阻,进而提高出风的风量和送风距离,最终提高送风设备的降温效率或加热效率。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送风设备,还可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功能构件为发热构件,所述发热构件包括能够发热的发热部,所述发热部穿设于所述风轮内腔。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功能构件为加湿构件或净化构件。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风轮为贯流风轮。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贯流风轮的一端设有转轴,所述驱动装置与所述转轴传动连接,所述安装口部形成于所述贯流风轮的另一端,所述功能构件从所述安装口部穿入所述风轮内腔。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贯流风轮的所述另一端设有空心轴,所述空心轴的中空部分形成所述安装口部,在所述空心轴与所述支撑体之间设有轴承。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支撑体包括两个固定部、设置在两个所述固定部之间的第一导流部和第二导流部,所述第一导流部和所述第二导流部限定出供气流通过的气流通道,所述第一导流部的内侧面为弧形导流面。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导流部具有第一导流面、第二导流面和第三导流面,所述第一导流面和所述第二导流面之间形成钝角,所述第二导流面和所述第三导流面之间形成锐角。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风轮为闭合式风轮,所述闭合式风轮包括:安装套,所述安装套的中空结构形成所述风轮内腔,所述安装套的端部形成所述安装口部;分布于所述安装套的表面的多个叶片。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驱动装置包括电机和传动组件,所述电机的输出轴和所述闭合式风轮的轴线处于不同的直线上,所述电机的输出轴通过所述传动组件与所述闭合式风轮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安装套的端部与所述支撑体之间设有轴承。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传动组件为齿轮传动组件,所述齿轮传动组件包括:第一齿轮,所述第一齿轮与所述电机的输出轴连接;第二齿轮,所述第二齿轮与所述安装套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齿轮和所述第一齿轮啮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传动组件为同步带传动组件,所述同步带传动组件包括:第一带轮,所述第一带轮与所述电机的输出轴连接;第二带轮,所述第二带轮与所述安装套的一端连接;同步带,所述同步带连接所述第一带轮和所述第二带轮。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送风设备的结构示意图(风轮为贯流风轮);
图2是图1所示的送风设备的主视图;
图3是图2中的A-A向的剖视图(图中箭头表示风轮的旋转方向);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贯流风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送风设备的纵剖示意图(风轮为闭合式风轮);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局部示意图(传动组件为齿轮传动组件)。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局部示意图(传动组件为同步带传动组件)。
附图中各标记表示如下:
100:送风设备;
10:支撑体、11:固定部、12:第一导流部、13:第二导流部、131:第一导流面、132:第二导流面、133:第三导流面;
20:风轮、21:安装口部、201:安装套、202:叶片、203:转轴、204:空心轴;
30:轴承、31:轴承座;
40:驱动装置、41:电机、42:传动组件、421:第一齿轮、422:第二齿轮、423:第一带轮、424:第二带轮、425:同步带、50:发热构件、51:发热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公开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方式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公开,并且能够将本公开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应理解的是,文中使用的术语仅出于描述特定示例实施方式的目的,而无意于进行限制。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地指出,否则如文中使用的单数形式“一”、“一个”以及“所述”也可以表示包括复数形式。术语“包括”、“包含”、“含有”以及“具有”是包含性的,并且因此指明所陈述的特征、步骤、操作、元件和/或部件的存在,但并不排除存在或者添加一个或多个其它特征、步骤、操作、元件、部件、和/或它们的组合。文中描述的方法步骤、过程、以及操作不解释为必须要求它们以所描述或说明的特定顺序执行,除非明确指出执行顺序。还应当理解,可以使用另外或者替代的步骤。
尽管可以在文中使用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来描述多个元件、部件、区域、层和/或部段,但是,这些元件、部件、区域、层和/或部段不应被这些术语所限制。这些术语可以仅用来将一个元件、部件、区域、层或部段与另一区域、层或部段区分开。除非上下文明确地指出,否则诸如“第一”、“第二”之类的术语以及其它数字术语在文中使用时并不暗示顺序或者次序。因此,以下讨论的第一元件、部件、区域、层或部段在不脱离示例实施方式的教导的情况下可以被称作第二元件、部件、区域、层或部段。
为了便于描述,可以在文中使用空间相对关系术语来描述如图中示出的一个元件或者特征相对于另一元件或者特征的关系,这些相对关系术语例如为“内部”、“外部”、“内侧”、“外侧”、“下面”、“下方”、“上面”、“上方”等。这种空间相对关系术语意于包括除图中描绘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者操作中装置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在图中的装置翻转,那么描述为“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下面”或者“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下方”的元件将随后定向为“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上面”或者“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上方”。因此,示例术语“在……下方”可以包括在上和在下的方位。装置可以另外定向(旋转90度或者在其它方向)并且文中使用的空间相对关系描述符相应地进行解释。
如图1-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了一种送风设备100,其包括支撑体10、风轮20、驱动装置40和功能构件。具体而言,风轮20具有风轮内腔,风轮20的至少一端形成有与风轮内腔相通的安装口部21,驱动装置40安装于支撑体10,驱动装置40与风轮20驱动连接,以驱动风轮20相对于支撑体10转动,功能构件安装于支撑体10,并且功能构件的至少部分结构通过安装口部21穿设于风轮内腔。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送风设备100,包括支撑体10、风轮20驱动装置40以及功能构件,风轮20的至少一端形成有与风轮内腔相通的安装口部21,功能构件的至少部分结构通过安装口部21穿设于风轮内腔,由此,使风轮内腔中的空间得到了有效利用。
另外,将送风设备100的一部分功能构件转移到风轮内腔中,可以使这部分功能构件远离送风设备100的进出口和出风口,从而可以显著降低空气进出送风设备100时的风阻,进而提高出风的风量和送风距离,最终提高送风设备100的降温效率或加热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送风设备100可以构造成多种外形,例如可以是如图1至图4所示的圆筒外形(类似于塔扇的外形),或者是如图5-图7所示的较为扁平的箱式外形(类似对衡式取暖器的外形),还可以其它规则或不规则的外形,具体可根据实际的使用需求进行设计。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功能构件为发热构件50,发热构件50包括能够发热的发热部51,发热部51穿设于风轮内腔。
将发热构件50的发热部51设置在风轮内腔中,使得发热部51发出的热量能够通过热辐射和热对流等方式传递给风轮20,使风轮20成为一个次热源,对周围的空气进行加热,从而使风轮20兼备送风和加热的功能,空气在进出风轮20的过程中经过多次加热,因此可以进一步提高送风设备100热效率。另外,发热部51设置在风轮20的内部,使发热部51能够远离送风设备100的设备壳体,从而使设备壳体的温度降低,保证设备壳体不会对人员造成灼伤,消除安全隐患。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发热构件50还可以包括连接部(图中未示出),发热部51通过连接部安装于支撑体10,连接部可以例如为连接座,连接座可以通过紧固件(例如螺钉、螺栓等)与支撑体10连接,从而使得发热构件50可以从支撑体10拆卸下来,以便于维修或清洁。
需要说明的是,发热构件50可以持续发热,也可以不发热,也就是说,用户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自由选择使发热构件50工作或不工作,发热构件50不工作时,送风设备100可以作为风扇使用,此时也具备风量大、风速高、送风距离远等优势。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外一些实施例中,功能构件也可以为加湿构件或净化构件,具体可根据实际使用需求将相应的功能构件设置在风轮内腔中。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4所示,风轮20为贯流风轮,贯流风轮在运转时,空气从贯流风轮的一侧进入风轮内部,再从贯流风轮的另一侧吹出。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在贯流风轮的一端设有转轴203,驱动装置40与转轴203传动连接,安装口部21形成于贯流风轮的另一端,功能构件从安装口部21穿入风轮内腔。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驱动装置40和功能构件设置在贯流风轮的不同端,由此,可以较为容易地使功能构件与贯流风轮相分离(如果将驱动装置40和功能构件设置在贯流风轮的同一端,拆卸时会相互干涉),从而方便实施维修或清洁。
进一步地,驱动装置40包括电机41,电机41的输出轴与转轴203传动连接。容易理解的是,电机41的输出轴与转轴传动连接,既包括电机41的输出轴与转轴直接连接的情况,也包括电机41通过传动部件(例如联轴节)与转轴连接的情况。并且,当采用传动部件时,电机41的输出轴可以和贯流风轮的转轴处在同一条直线上,也可以呈一定的角度设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在贯流风轮的所述另一端设有空心轴204,空心轴204的中空部分形成安装口部21,在空心轴204与支撑体10之间设有轴承(图中未示出)。空心轴204可以为轴承的设置提供安装位置,具体地,可使轴承的内圈与空心轴204的外壁紧固连接,轴承的外圈可通过轴承座连接支撑体10。轴承的设置可以使贯流风轮相对支撑体10平稳且顺畅地旋转。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支撑体10包括两个固定部(例如固定板、固定块等)11、设置在两个固定部11之间的第一导流部12和第二导流部13,第一导流部12和第二导流部13限定出供气流通过的气流通道,其中,第一导流部12的内侧面为弧形导流面。其中,固定部11可以为贯流风轮20以及功能构件提供安装位置,而第一导流部12和第二导流部13可以对通过气流通道的气流进行导向。另外,第一导流部12的内侧面为弧形导流面,弧形导流面在对气流进行引导的同时可以有效减少气流与导流面之间的碰撞,从而减少气流的能量损失。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导流部13具有第一导流面131、第二导流面132和第三导流面133,其中,第一导流面131和第二导流面132之间形成钝角,第二导流面132和第三导流面133之间形成锐角。第二导流部13同时具有引导气流的流向和降低噪音的作用,具体地,第一导流面131和第二导流面132之间的钝角形成第一凸出部,第二导流面132和第三导流面133之间的锐角形成第二凸出部,当气流通道内的气流流动时,第一凸出部和第二凸出部可起到抵抗风道阻力和缓冲的作用,从而消除靠近吸风侧的贯流风轮20内部的低速区,进而消除在气流通道的出风口处的气流不连续所导致的异音的问题。
进一步地,上述钝角满足大于等于135°且小于170°,上述锐角满足大于等于60°且小于90°,在满足角度值范围的情况下,第二导流部13可以起到较佳的降噪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导流面131和第二导流面132之间的锐角、第二导流面132和第三导流面133的钝角均采用圆角过渡结构,从而有利于减少气流的能量损失。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外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图7所示,风轮20为闭合式风轮,闭合式风轮包括安装套201和分布于安装套201的表面的多个叶片202,其中,安装套201的中空结构形成风轮内腔,安装套201的端部形成安装口部21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驱动装置40包括电机41和传动组件42,电机41的输出轴和闭合式风轮的轴线处于不同的直线上,电机41的输出轴通过传动组件42与闭合式风轮连接。由于电机41的输出轴和闭合式风轮的轴线处于不同的直线上,使得电机41不容易和功能构件发生结构上的干涉,因此,功能构件可以和电机41设置在闭合式风轮的同一端,也可以和电机41设置在闭合式风轮的不同端,具体可以根据产品的实际使用需求进行选择。
进一步地,可以在安装套201的端部与支撑体10之间设置轴承30,以使闭合式风轮可以相对支撑体10平稳且顺畅地旋转。具体地,可以使轴承30的内圈套接在安装套201的外壁,轴承30的外圈安装于固定连接支撑体10的轴承座31内。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传动组件42为齿轮传动组件,齿轮传动组件包括:第一齿轮421和第二齿轮422,第一齿轮421与电机41的输出轴连接,第二齿轮422与安装套201的一端连接,第二齿轮422和第一齿轮421啮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外一些实施例中,传动组件42为同步带传动组件,同步带传动组件包括第一带轮423、第二带轮424和同步带425,第一带轮423与电机41的输出轴连接,第二带轮424与安装套201的一端连接,同步带425连接第一带轮423和第二带轮424。
可以理解的是,上述齿轮传动组件和同步带传动组件只是举例说明传动组件42的两种较佳的实施例方式,但传动组件的形式并不限于此。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风轮20为金属材质或耐高温塑料材质,金属材质具有良好的导热性,从而在发热部51工作时能够很快升温,成为次热源,而耐高温塑料材质可以使风轮具有较轻的重量。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发热构件50可以是干烧电热管,也可以是PTC(positive temperature coefficient,正温度系数)加热器、卤素管发热体或碳纤维管发热器等,还可以是其它任一种能够发热的组件,在此不一一列举。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3)

1.一种送风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支撑体;
风轮,所述风轮具有风轮内腔,所述风轮的至少一端形成有与所述风轮内腔相通的安装口部;
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安装于所述支撑体,所述驱动装置与所述风轮驱动连接,以驱动所述风轮相对于所述支撑体转动;
功能构件,所述功能构件安装于所述支撑体并且所述功能构件的至少部分结构通过所述安装口部穿设于所述风轮内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风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功能构件为发热构件,所述发热构件包括能够发热的发热部,所述发热部穿设于所述风轮内腔。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风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功能构件为加湿构件或净化构件。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送风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风轮为贯流风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送风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贯流风轮的一端设有转轴,所述驱动装置与所述转轴传动连接,所述安装口部形成于所述贯流风轮的另一端,所述功能构件从所述安装口部穿入所述风轮内腔。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送风设备,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贯流风轮的所述另一端设有空心轴,所述空心轴的中空部分形成所述安装口部,在所述空心轴与所述支撑体之间设有轴承。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送风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体包括两个固定部、设置在两个所述固定部之间的第一导流部和第二导流部,所述第一导流部和所述第二导流部限定出供气流通过的气流通道,所述第一导流部的内侧面为弧形导流面。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送风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流部具有第一导流面、第二导流面和第三导流面,所述第一导流面和所述第二导流面之间形成钝角,所述第二导流面和所述第三导流面之间形成锐角。
9.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送风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风轮为闭合式风轮,所述闭合式风轮包括:
安装套,所述安装套的中空结构形成所述风轮内腔,所述安装套的端部形成所述安装口部;
分布于所述安装套的表面的多个叶片。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送风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装置包括电机和传动组件,所述电机的输出轴和所述闭合式风轮的轴线处于不同的直线上,所述电机的输出轴通过所述传动组件与所述闭合式风轮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送风设备,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安装套的端部与所述支撑体之间设有轴承。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送风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组件为齿轮传动组件,所述齿轮传动组件包括:
第一齿轮,所述第一齿轮与所述电机的输出轴连接;
第二齿轮,所述第二齿轮与所述安装套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齿轮和所述第一齿轮啮合。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送风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组件为同步带传动组件,所述同步带传动组件包括:
第一带轮,所述第一带轮与所述电机的输出轴连接;
第二带轮,所述第二带轮与所述安装套的一端连接;
同步带,所述同步带连接所述第一带轮和所述第二带轮。
CN201921456322.1U 2019-08-30 2019-08-30 送风设备 Active CN21094918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456322.1U CN210949187U (zh) 2019-08-30 2019-08-30 送风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456322.1U CN210949187U (zh) 2019-08-30 2019-08-30 送风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949187U true CN210949187U (zh) 2020-07-07

Family

ID=713737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456322.1U Active CN210949187U (zh) 2019-08-30 2019-08-30 送风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94918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9053810U (zh) 风扇
CN211059041U (zh) 一种挂脖式风扇
CN109827244A (zh) 空调器风道结构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0949187U (zh) 送风设备
CN207407420U (zh) 风暖式室内加热器
CN206398805U (zh) 用于燃气热水器的排烟风机和排烟系统以及燃气热水器
CN112443969A (zh) 送风设备
CN117073222A (zh) 一种气动增压高温热风机
CN108903200B (zh) 电吹风机
CN215949941U (zh) 风机和家用电器
CN215333524U (zh) 叶轮、风机及浴霸
CN109083855A (zh) 一种风机结构以及空调器
CN109282360A (zh) 一种风管机送风机构以及风管式空调器
CN205991560U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0345791U (zh) 空调器
CN210949257U (zh) 风轮及具有其的送风设备
WO2013091350A1 (zh) 小体积高功率的暖风机
CN110864365B (zh) 空调器控制方法及空调室内机
CN210949255U (zh) 贯流风轮及具有其的送风设备
CN206398804U (zh) 用于燃气热水器的排烟风机和排烟系统以及燃气热水器
CN217715157U (zh) 涡环发生装置、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9877984U (zh) 一种烤箱
CN113143048B (zh) 烹饪器具
CN102278318A (zh) 一种低转速增压叶轮的无扇叶风扇
CN209763304U (zh) 空调室内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