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927123U - 变流器系统及风力发电机组 - Google Patents
变流器系统及风力发电机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0927123U CN210927123U CN201922330015.5U CN201922330015U CN210927123U CN 210927123 U CN210927123 U CN 210927123U CN 201922330015 U CN201922330015 U CN 201922330015U CN 210927123 U CN210927123 U CN 210927123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ide converter
- converter
- grid
- machine
- phas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ntrol Of Eletrric Generato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变流器系统及风力发电机组。该变流器系统应用于风力发电机组,其包括:第一机侧变流器及第二机侧变流器级联设置于机舱内,两个机侧变流器的交流输入端分别用于连接双绕组发电机的一个三相绕组;第一机侧变流器的正母线通过直流电缆与第一网侧变流器的正母线连接,第二机侧变流器的负母线通过直流电缆与第二网侧变流器的负母线连接;第一机侧变流器的负母线与第二机侧变流器的正母线分别与第一接地母排连接;第一网侧变流器及第二网侧变流器级联设置于塔底,两个网侧变流器的交流输出端对应一一并联,用于连接电网,两个网侧变流器的负母线分别与第二接地母排连接。本实用新型在满足高压输出的同时减少了电缆数量。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风力发电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变流器系统及风力发电机组。
背景技术
随着风力发电机组的额定功率不断增大,叶轮桨叶的长度逐渐增加,塔筒越来越高,机舱与塔底相连接的低压三相电缆越来越长,线缆并联数量越来越多,造成风力发电机组的电缆成本相对较高。另外,由于交流电缆的集肤效应问题,造成电缆的损耗大,低压电缆的利用率低,浪费比较严重。由于穿越塔筒的低压电缆数量多,给机舱系统的偏航及解缆造成压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变流器系统及风力发电机组,该变流器系统在输出高压的情况下减少了电缆数量,降低了电缆成本。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变流器系统,应用于风力发电机组,风力发电机组包括双绕组发电机,该变流器系统包括:第一机侧变流器、第二机侧变流器、第一接地母排、第一网侧变流器、第二网侧变流器及第二接地母排;第一机侧变流器及第二机侧变流器级联设置于机舱内,两个机侧变流器的交流输入端分别用于连接双绕组发电机的一个三相绕组;第一机侧变流器的正母线通过直流电缆与位于塔底的第一网侧变流器的正母线连接,第二机侧变流器的负母线通过直流电缆与位于塔底的第二网侧变流器的负母线连接;第一机侧变流器的负母线与第二机侧变流器的正母线分别与第一接地母排连接;第一网侧变流器及第二网侧变流器级联设置于塔底,两个网侧变流器的交流输出端对应一一并联,用于连接电网,第一网侧变流器的负母线与第二网侧变流器的负母线分别与第二接地母排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第一机侧变流器及第二机侧变流器均包括:三相机侧电抗器、连接于各机侧变流器正母线与负母线之间的三相桥式PWM整流器和机侧母线电容池;三相机侧电抗器用于连接双绕组发电机的一个三相绕组。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第一网侧变流器及第二网侧变流器均包括:三相网侧电抗器、连接于各网侧变流器正母线与负母线之间的三相桥式PWM逆变器和网侧母线电容池;三相网侧电抗器用于连接三相交流电网。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变流器系统还包括:设置于塔筒外部的升压变压器,第一网侧变流器及第二网侧变流器的交流输出侧的三相一一对应并联连接,升压变压器设置于相互并联的交流输出侧与三相交流电网之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变流器系统还包括设置于塔筒内的接地铜排,接地铜排用于连接第一接地母排及第二接地母排。
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风力发电机组,风力发电机组包括:双绕组发电机及如前所述的变流器系统。
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变流器系统,应用于风力发电机组,风力发电机组包括三绕组发电机,该变流器系统包括:第一机侧变流器、第二机侧变流器、第三机侧变流器、第一接地母排、第一网侧变流器、第二网侧变流器、第三网侧变流器及第二接地母排;第一机侧变流器、第二机侧变流器及第三机侧变流器依次级联设置于机舱内,三个机侧变流器的交流输入端分别用于连接三绕组发电机的一个三相绕组;第一机侧变流器的正母线通过直流电缆与位于塔底的第一网侧变流器的正母线连接,第三机侧变流器的负母线通过直流电缆与位于塔底的第三网侧变流器的负母线连接;第二机侧变流器的正母线和负母线之间设置有串联的第一电容器组,第一接地母排与第一电容器组的中点连接;第一网侧变流器、第二网侧变流器及第三网侧变流器依次级联设置于塔底,三个网侧变流器的交流输出端的对应相一一并联,用于连接电网;第二网侧变流器的正母线和负母线之间设置有串联的第二电容器组,第二接地母排与第二电容器组的中点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第一机侧变流器、第二机侧变流器及第三机侧变流器均包括:三相机侧电抗器、连接于各机侧变流器正母线与负母线之间的三相桥式PWM整流器和机侧母线电容池;三相机侧电抗器用于连接三绕组发电机的一个三相绕组。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变流器系统还包括:设置于塔筒外部的升压变压器,第一网侧变流器、第二网侧变流器及第三网侧变流器的交流输出侧的三相一一对应并联连接,升压变压器设置于相互并联的交流输出侧与三相交流电网之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变流器系统还包括设置于塔筒内的接地铜排,接地铜排用于连接第一接地母排及第二接地母排。
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风力发电机组,风力发电机组包括:三绕组发电机及如前所述的变流器系统。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变流器系统,通过将至少两个机侧变流器相互级联地设置于机舱内,且相邻的两个机侧变流器的中性连接点接地,将至少两个网侧变流器相互级联连接地设置于塔底,且相邻的两个网侧变流器的中性连接点接地,机侧变流器与网侧变流器之间通过直流电缆连接,在保持低压变流器不变的情况下,提高了整个变流器系统的电压水平,并且减少了电缆数量,降低了电缆成本。同时,变流器系统的级联接地技术降低了系统的绝缘设计成本,具有很好的经济性。
附图说明
下面将参考附图来描述本实用新型示例性实施例的特征、优点和技术效果。附图并未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变流器系统的拓扑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的变流器系统的详细拓扑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所示的变流器系统中机舱内的拓扑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2所示的变流器系统中塔筒底部或者外部的拓扑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变流器系统的拓扑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所示的变流器系统的详细拓扑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6所示的变流器系统中机舱内的拓扑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6所示的变流器系统中塔筒底部或者外部的拓扑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M1-双绕组发电机;M2-三绕组发电机;T-塔筒;B-塔底;C-机舱;W-升压变压器;
10-第一接地母排;11-第一机侧变流器;12-第二机侧变流器;13-第三机侧变流器;111,121,131-机侧电抗器;112,122,132-三相桥式PWM整流器;113,123,133,213,223,233-正母线;114,124,134,214,224,234-负母线;115,125,135-机侧母线电容池;126-第一电容器组;211,221,231-网侧电抗器;212,222,232-三相桥式PWM逆变器;215,225,235-网侧母线电容池;
20-第二接地母排;21-第一网侧变流器;22-第二网侧变流器;23-第三网侧变流器;215,225,235-网侧母线电容池;226-第二电容器组;
3-直流电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各个方面的特征和示例性实施例。在下面的详细描述中,提出了许多具体细节,以便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全面理解。但是,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很明显的是,本实用新型可以在不需要这些具体细节中的一些细节的情况下实施。下面对实施例的描述仅仅是为了通过示出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更好的理解。在附图和下面的描述中,至少区域的公知结构和技术没有被示出,以便避免对本实用新型造成不必要的模糊;并且,为了清晰,可能夸大了区域结构的尺寸。此外,下文中所描述的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以任何合适的方式结合在一个或更多实施例中。
下述描述中出现的方位词均为图中示出的方向,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结构进行限定。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式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视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图1至图8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变流器系统进行详细描述。
随着风力发电机组的额定功率不断增大,风轮桨叶的长度逐渐增加而转速降低。如果增加风力发电机组的额定功率和变速箱的变速比,则风力发电机组的尺寸、重量及摩擦磨损也在增加。因而,对于兆瓦级风力发电机组,逐渐采用全功率变流器以交流-直流-交流的方式与电网相连,以解决齿轮箱的变速比不断增加所造成的困扰。
具体而言,全功率变流器是一种由直流环节连接两组电力电子变换器所组成的背靠背变频系统,其中,背靠背的变频系统包括电网侧变换器(或称为“网侧变流器”)和发电机侧变换器(或称为“机侧变流器”)。该机侧变流器接收感应发电机产生的有功功率,并通过直流环节送往该网侧变流器。此外,该机侧变流器也用来通过感应发电机的定子端对感应发电机励磁。然后,网侧变流器接收从直流环节输送过来的有功功率,并将其送到电网,亦即,使直流环节两侧的电压达到平衡。
为此,请一并参阅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变流器系统,应用于风力发电机组。风力发电机组包括双绕组发电机M1,该双绕组发电机M1可以为永磁同步发电机或者电励磁同步发电机。该变流器系统包括:第一机侧变流器11、第二机侧变流器12、第一接地母排10、第一网侧变流器21、第二网侧变流器22及第二接地母排20。
第一机侧变流器11及第二机侧变流器12级联设置于机舱C内,两个机侧变流器11、12的交流输入端分别用于连接双绕组发电机M1的一个三相绕组;第一机侧变流器11的正母线通过直流电缆3与位于塔底B的第一网侧变流器21的正母线连接,第二机侧变流器12的负母线通过直流电缆3与位于塔底B的第二网侧变流器22的负母线连接;第一机侧变流器11的负母线与第二机侧变流器12的正母线分别与第一接地母排10连接。
第一网侧变流器21及第二网侧变流器22级联设置于塔底,两个网侧变流器21、22的交流输出端对应一一并联,用于连接电网,第一网侧变流器21的负母线与第二网侧变流器22的负母线分别与第二接地母排20连接。
第一机侧变流器11的负母线与第二机侧变流器12的正母线的连接点为机舱C一侧的“中性连接点”。由于“中性连接点”与第一接地母排10连接,这样,第一机侧变流器11的正母线电压依旧保持+V1的电压等级不变,但是第二机侧变流器12的负母线电压变成-V1,第一机侧变流器11的正母线与第二机侧变流器12的负母线的电压差为2V1,在低压变流器不做任何调整的情况下,实现了机舱C一侧由低压变流器向高压变流器的转换。
同样地,第一网侧变流器21的负母线与第二网侧变流器22的正母线的连接点为塔底B一侧的“中性连接点”。由于“中性连接点”与第二接地母排20连接,这样,第一网侧变流器21的正母线电压依旧保持+V1的电压等级不变,但是第二网侧变流器22的负母线电压变成-V1,第一网侧变流器21的正母线与第二网机侧变流器22的负母线的电压差为2V1,在低压变流器不做任何调整的情况下,实现了塔底B一侧由低压变流器向高压变流器的转换。
由此,机舱C内的两个机侧变流器11、12与塔底B的两个网侧变流器21、22通过直流电缆3来传输功率,在低压变流器处于同等容量的情况下,直流电缆3的电流减小一半,母线电压等级翻倍,提高了整个变流器系统的母线电压水平。由于穿越塔筒T的直流电缆3的长度可以相对减短,并联数量可以相对减少,减缓了机舱C的偏航及解缆造成的压力,进而降低了电缆的成本。直流电缆3还可以避免交流电缆的集肤效应问题,降低电缆的损耗,提高电缆的利用率。
另外,双绕组发电机M1的第一三相绕组通过三相电缆线束与第一机侧变流器11的交流输入端依次连接起来,双绕组发电机M1的第二三相绕组通过三相电缆线束与第二机侧变流器12的交流输入端依次连接起来。由于第一机侧变流器11和第二机侧变流器12位于机舱C内,与双绕组发电机M1的距离较近,节约了三相交流电缆的用量,进一步降低电缆的成本。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变流器系统,通过将至少两个机侧变流器11、12相互级联地设置于机舱C内,且相邻的两个机侧变流器的中性连接点接地,将至少两个网侧变流器21、22相互级联连接地设置于塔底B,且相邻的两个网侧变流器的中性连接点接地,机侧变流器与网侧变流器之间通过直流电缆连接,在保持低压变流器不变的情况下,提高了整个变流器系统的电压水平,并且减少了电缆数量,降低了电缆成本。同时,变流器系统的级联接地技术降低了系统的绝缘设计成本,具有很好的经济性。
下面结合附图进一步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变流器系统的具体结构。
参阅图3,第一机侧变流器11包括:三相机侧电抗器111、连接于第一机侧变流器11的正母线与负母线之间的三相桥式PWM整流器112和机侧母线电容池115。三相机侧电抗器111用于连接双绕组发电机M1的一个三相绕组。
第二机侧变流器12包括:三相机侧电抗器121、连接于第二机侧变流器12的正母线与负母线之间的三相桥式PWM整流器122和机侧母线电容池125。三相机侧电抗器121用于连接双绕组发电机M1的另一个三相绕组。
参阅图4,第一网侧变流器21包括:三相网侧电抗器211、连接于第一网侧变流器21的正母线与负母线之间的三相桥式PWM逆变器212和网侧母线电容池215。三相网侧电抗器211用于连接三相交流电网。
第二网侧变流器22包括:三相网侧电抗器221、连接于第二网侧变流器22的正母线与负母线之间的三相桥式PWM逆变器222和网侧母线电容池225。三相网侧电抗器221用于连接三相交流电网。
由此,机舱C一侧设置的两个三相桥式PWM整流器112、122的输出端并联连接,以及在塔底B一侧设置的两个三相桥式PWM逆变器212、222的输入端并联连接,以接收经由直流电缆3传输的直流电压。因此,三相桥式PWM整流器之间以及三相桥式PWM逆变器之间可实现互为冗余的安全运行机制,提升变流器系统的运行可靠性和稳定性。当其中一个三相桥式PWM整流器或一个三相桥式PWM逆变器发生故障时,其它的三相桥式PWM整流器或三相桥式PWM逆变器仍然可以正常工作。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变流器系统还包括:设置于塔筒T外部的升压变压器W,第一网侧变流器21及第二网侧变流器22的交流输出侧的三相一一对应并联连接,升压变压器W设置于相互并联的交流输出侧与三相交流电网之间。
另外,变流器系统还包括设置于塔筒T内的接地铜排(图中未示出),接地铜排用于连接第一接地母排10及第二接地母排20。接地铜排可以避免接地电流对金属塔筒T的腐蚀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网侧变流器21和第二网侧变流器22不仅可以设置于塔底B,还可以设置于塔外,并经由传输线缆与位于机舱C的第一机侧变流器11和第二机侧变流器12来传递功率。
另外,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风力发电机组,其包括:双绕组发电机M1及如前所述的变流器系统。
请一并参阅图5至图8,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变流器系统,其与图1至图4所示的变流器系统结构类似,不同之处在于,风力发电机组包括三绕组发电机M2,该三绕组发电机M2可以为永磁同步发电机或者电励磁同步发电机。变流器系统包括:位于机舱C内的第一机侧变流器11、第二机侧变流器12、第三机侧变流器13、第一接地母排10,以及位于塔底B的第一网侧变流器21、第二网侧变流器22、第三网侧变流器23及第二接地母排20,且机舱C一侧的“中性连接点”及塔底B一侧的“中性连接点”的结构不同。
具体来说,第一机侧变流器11、第二机侧变流器12及第三机侧变流器依次级联设置于机舱C内,三个机侧变流器11、12、13的交流输入端分别用于连接三绕组发电机M2的一个三相绕组;第一机侧变流器11的正母线通过直流电缆3与位于塔底B的第一网侧变流器21的正母线连接,第三机侧变流器13的负母线通过直流电缆3与位于塔底B的第三网侧变流器23的负母线连接;第二机侧变流器12的正母线和负母线之间设置有串联的第一电容器组126,第一接地母排10与第一电容器组126的中点连接。
第一网侧变流器21、第二网侧变流器22及第三网侧变流器23依次级联设置于塔底B,三个网侧变流器21、22、23的交流输出端的对应相一一并联,用于连接电网;第二网侧变流器22的正母线和负母线之间设置有串联的第二电容器组226,第二接地母排20与第二电容器组226的中点连接。
第一电容器组126的中点为机舱C一侧的“中性连接点”。由于“中性连接点”与第一接地母排10连接,这样,第一机侧变流器11的正母线电压变为+1.5倍的电压等级,即+1.5V2,第三机侧变流器13的负母线电压变成-1.5倍的电压等级,即-1.5V2,第一机侧变流器11的正母线与第三机侧变流器13的负母线的电压差为3V2,在低压变流器不做任何调整的情况下,实现了机舱C一侧由低压变流器向高压变流器的转换。
同样地,第二电容器组226的中点为塔底B一侧的“中性连接点”。由于“中性连接点”与第二接地母排20连接,这样,第一网侧变流器21的正母线电压变为+1.5倍的电压等级,即+1.5V2,第三网侧变流器23的负母线电压变成-1.5倍的电压等级,即-1.5V2,第一网侧变流器21的正母线与第三网侧变流器23的负母线的电压差为3V2,在低压变流器不做任何调整的情况下,实现了塔底B一侧由低压变流器向高压变流器的转换。
由此,机舱C内的三个机侧变流器11、12、13与塔底B的三个网侧变流器21、22、23通过直流电缆3来传输功率,在低压变流器处于同等容量的情况下,直流电缆3的电流减小2/3,母线电压等级提高了1.5倍,提高了整个变流器系统的母线电压水平。
如图7所示,第一机侧变流器11包括:三相机侧电抗器111、连接于第一机侧变流器11的正母线与负母线之间的三相桥式PWM整流器112和机侧母线电容池115。三相机侧电抗器111用于连接双绕组发电机M1的一个三相绕组。
第二机侧变流器12包括:三相机侧电抗器121、连接于第二机侧变流器12的正母线与负母线之间的三相桥式PWM整流器122和机侧母线电容池125。三相机侧电抗器121用于连接双绕组发电机M1的另一个三相绕组。
第三机侧变流器13包括:三相机侧电抗器131、连接于第三机侧变流器正母线与负母线之间的三相桥式PWM整流器132和机侧母线电容池135。三相机侧电抗器131用于连接三绕组发电机M2的另一个三相绕组。
如图8所示,第一网侧变流器21包括:三相网侧电抗器211、连接于第一网侧变流器21的正母线与负母线之间的三相桥式PWM逆变器212和网侧母线电容池215。三相网侧电抗器211用于连接三相交流电网。
第二网侧变流器22包括:三相网侧电抗器221、连接于第二网侧变流器22的正母线与负母线之间的三相桥式PWM逆变器222和网侧母线电容池225。三相网侧电抗器221用于连接三相交流电网。
第三网侧变流器23包括:三相网侧电抗器231、连接于第三网侧变流器正母线与负母线之间的三相桥式PWM逆变器232和网侧母线电容池235。三相网侧电抗器231用于连接三相交流电网。
另外,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变流器系统还包括:设置于塔筒外部的升压变压器W,第一网侧变流器21、第二网侧变流器22及第三网侧变流器23的交流输出侧的三相一一对应并联连接,升压变压器W设置于相互并联的交流输出侧与三相交流电网之间。
变流器系统还包括设置于塔筒T内的接地铜排(图中未示出),接地铜排用于连接第一接地母排及第二接地母排。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网侧变流器21、第二网侧变流器22和第三网侧变流器23不仅可以设置于塔底B,还可以设置于塔外,并经由传输线缆与位于机舱C的第一机侧变流器11、第二机侧变流器12和第三机侧变流器13来传递功率。
另外,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风力发电机组,其包括:三绕组发电机M2及如前所述的变流器系统。
虽然已经参考优选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描述,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其进行各种改进并且可以用等效物替换其中的部件。尤其是,只要不存在结构冲突,各个实施例中所提到的各项技术特征均可以任意方式组合起来。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文中公开的特定实施例,而是包括落入权利要求的范围内的所有技术方案。
Claims (12)
1.一种变流器系统,应用于风力发电机组,所述风力发电机组包括双绕组发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变流器系统包括:第一机侧变流器、第二机侧变流器、第一接地母排、第一网侧变流器、第二网侧变流器及第二接地母排;
所述第一机侧变流器及所述第二机侧变流器级联设置于机舱内,两个机侧变流器的交流输入端分别用于连接所述双绕组发电机的一个三相绕组;所述第一机侧变流器的正母线通过直流电缆与位于塔底的所述第一网侧变流器的正母线连接,所述第二机侧变流器的负母线通过直流电缆与位于塔底的所述第二网侧变流器的负母线连接;所述第一机侧变流器的负母线与所述第二机侧变流器的正母线分别与所述第一接地母排连接;
所述第一网侧变流器及所述第二网侧变流器级联设置于塔底,两个网侧变流器的交流输出端对应一一并联,用于连接电网,所述第一网侧变流器的负母线与所述第二网侧变流器的负母线分别与所述第二接地母排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流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机侧变流器及所述第二机侧变流器均包括:三相机侧电抗器、连接于各机侧变流器正母线与负母线之间的三相桥式PWM整流器和机侧母线电容池;所述三相机侧电抗器用于连接双绕组发电机的一个三相绕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流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网侧变流器及所述第二网侧变流器均包括:三相网侧电抗器、连接于各网侧变流器正母线与负母线之间的三相桥式PWM逆变器和网侧母线电容池;所述三相网侧电抗器用于连接三相交流电网。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变流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变流器系统还包括:设置于塔筒外部的升压变压器,所述第一网侧变流器及所述第二网侧变流器的交流输出侧的三相一一对应并联连接,所述升压变压器设置于相互并联的所述交流输出侧与所述三相交流电网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流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变流器系统还包括设置于塔筒内的接地铜排,所述接地铜排用于连接所述第一接地母排及所述第二接地母排。
6.一种变流器系统,应用于风力发电机组,所述风力发电机组包括三绕组发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变流器系统包括:第一机侧变流器、第二机侧变流器、第三机侧变流器、第一接地母排、第一网侧变流器、第二网侧变流器、第三网侧变流器及第二接地母排;
所述第一机侧变流器、所述第二机侧变流器及所述第三机侧变流器依次级联设置于机舱内,三个机侧变流器的交流输入端分别用于连接所述三绕组发电机的一个三相绕组;第一机侧变流器的正母线通过直流电缆与位于塔底的所述第一网侧变流器的正母线连接,第三机侧变流器的负母线通过直流电缆与位于塔底的所述第三网侧变流器的负母线连接;所述第二机侧变流器的正母线和负母线之间设置有串联的第一电容器组,所述第一接地母排与所述第一电容器组的中点连接;
所述第一网侧变流器、所述第二网侧变流器及所述第三网侧变流器依次级联设置于塔底,三个网侧变流器的交流输出端的对应相一一并联,用于连接电网;所述第二网侧变流器的正母线和负母线之间设置有串联的第二电容器组,所述第二接地母排与所述第二电容器组的中点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变流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机侧变流器、所述第二机侧变流器及所述第三机侧变流器均包括:三相机侧电抗器、连接于各机侧变流器正母线与负母线之间的三相桥式PWM整流器和机侧母线电容池;所述三相机侧电抗器用于连接三绕组发电机的一个三相绕组。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变流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网侧变流器、所述第二网侧变流器及所述第三网侧变流器均包括:三相网侧电抗器、连接于各网侧变流器正母线与负母线之间的三相桥式PWM逆变器和网侧母线电容池;所述三相网侧电抗器用于连接三相交流电网。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变流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变流器系统还包括:设置于塔筒外部的升压变压器,所述第一网侧变流器、所述第二网侧变流器及所述第三网侧变流器的交流输出侧的三相一一对应并联连接,所述升压变压器设置于相互并联的所述交流输出侧与所述三相交流电网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变流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变流器系统还包括设置于塔筒内的接地铜排,所述接地铜排用于连接所述第一接地母排及所述第二接地母排。
11.一种风力发电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风力发电机组包括:双绕组发电机及如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变流器系统。
12.一种风力发电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风力发电机组包括:三绕组发电机及如权利要求6-10任一项所述的变流器系统。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2330015.5U CN210927123U (zh) | 2019-12-23 | 2019-12-23 | 变流器系统及风力发电机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2330015.5U CN210927123U (zh) | 2019-12-23 | 2019-12-23 | 变流器系统及风力发电机组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0927123U true CN210927123U (zh) | 2020-07-03 |
Family
ID=713652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22330015.5U Active CN210927123U (zh) | 2019-12-23 | 2019-12-23 | 变流器系统及风力发电机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0927123U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123300A (zh) * | 2021-10-26 | 2022-03-01 | 中国华能集团清洁能源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一种单风轮双绕组电机直流串联统一并网系统 |
EP4095377A1 (en) * | 2021-05-26 | 2022-11-30 | Siemens Gamesa Renewable Energy A/S | Wind turbine |
EP4269787A1 (en) * | 2022-04-28 | 2023-11-01 | Siemens Gamesa Renewable Energy A/S | Supplying power to auxiliary wind turbine equipment |
-
2019
- 2019-12-23 CN CN201922330015.5U patent/CN210927123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4095377A1 (en) * | 2021-05-26 | 2022-11-30 | Siemens Gamesa Renewable Energy A/S | Wind turbine |
WO2022248214A1 (en) * | 2021-05-26 | 2022-12-01 | Siemens Gamesa Renewable Energy A/S | Wind turbine |
CN114123300A (zh) * | 2021-10-26 | 2022-03-01 | 中国华能集团清洁能源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一种单风轮双绕组电机直流串联统一并网系统 |
EP4269787A1 (en) * | 2022-04-28 | 2023-11-01 | Siemens Gamesa Renewable Energy A/S | Supplying power to auxiliary wind turbine equipment |
WO2023208814A1 (en) * | 2022-04-28 | 2023-11-02 | Siemens Gamesa Renewable Energy A/S | Supplying power to auxiliary wind turbine equipment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0927123U (zh) | 变流器系统及风力发电机组 | |
US8129853B2 (en) | Power converter for use with wind generator | |
EP2810353B1 (en) | Dc connection scheme for windfarm with internal mvdc collection grid | |
EP2904682B1 (en) | Medium voltage dc collection system with power electronics | |
CN105429183A (zh) | 永磁直驱型海上风电场并网系统拓扑结构及其控制方法 | |
CN105226714A (zh) | 一种海上风电直流汇聚输电系统及设计方法 | |
CN101860231A (zh) | 一种大功率风力发电机专用三电平全功率变流器组 | |
CN104218573A (zh) | 一种受端电网发生故障时mmc-hvdc的控制方法 | |
CN101345423A (zh) | 用于风力发电系统的五电平h桥级联背靠背变流器 | |
CN108631355A (zh) | 变流器、电控系统和风电场输电系统 | |
CN207530550U (zh) | 基于风电场的输电系统 | |
Pan et al. | Platformless DC collection and transmission for offshore wind | |
CN212392678U (zh) | 海上输电系统 | |
CN205123278U (zh) | 一种海上风电直流汇聚输电系统 | |
CN217882864U (zh) | 风力发电输电系统 | |
CN102946102B (zh) | 潮流发电机组变流输电系统的工作方法 | |
Jin et al. | Optimization of wind farm collection line structure under symmetrical grid fault | |
CN212392677U (zh) | 海上输电系统 | |
CN112671014A (zh) | 飞轮储能变速发电系统 | |
CN207542795U (zh) | 风机输电系统 | |
CN207801488U (zh) | 变流器、电控系统和风电场输电系统 | |
CN110971129A (zh) | 一种发电变流器及风力发电机组 | |
CN216851310U (zh) | 一种直流风电机组的模块化变流系统 | |
CN216851309U (zh) | 一种直流风电机组的变流装置 | |
CN111431204A (zh) | 风力发电设备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P01 |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
Address after: No.107 Shanghai Road, Urumqi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Urumqi City,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 Patentee after: Jinfeng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No.107 Shanghai Road, Urumqi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Urumqi City,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 Patentee before: XINJIANG GOLDWIND SCIENCE & TECHNOLOGY Co.,Ltd. |
|
CP01 |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