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920381U - 一种塑料金属复合管 - Google Patents

一种塑料金属复合管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920381U
CN210920381U CN201922073009.6U CN201922073009U CN210920381U CN 210920381 U CN210920381 U CN 210920381U CN 201922073009 U CN201922073009 U CN 201922073009U CN 210920381 U CN210920381 U CN 21092038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thickness
fiber layer
metal composite
plastic met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2073009.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崔宝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inyi Jinhao Pipe Industry Science &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inyi Jinhao Pipe Industry Science &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inyi Jinhao Pipe Industry Science &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Linyi Jinhao Pipe Industry Science &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2073009.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92038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92038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92038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aminated Bod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塑料金属复合管,包括芯管主体,所述芯管主体的表面设置有增强层,所述增强层远离芯管主体的一侧设置有防腐蚀层,所述防腐蚀层远离增强层的一侧设置有耐磨层。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芯管主体、增强层、钢丝网骨架、碳纤维层、芳纶纤维层、防腐蚀层、乙烯基树脂层、凯夫拉纤维层、耐磨层、粘胶纤维层、氯化聚乙烯橡胶层和聚酰亚胺层的相互配合,达到了抗压强度高且耐候性能好的优点,解决了现有的塑料金属复合管抗压强度低且耐候性能差的问题,当塑料金属复合管在长期使用时,不会受到阳光照射、温度变化、风吹雨淋等外界条件的影响,不会使其抗压强度变差,不影响其使用寿命,方便人们使用。

Description

一种塑料金属复合管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金属复合管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塑料金属复合管。
背景技术
塑料金属复合管,是以钢丝缠绕网作为聚乙烯塑料管的骨架,以高密度聚乙烯为基体,采用高性能的改性粘结树脂将钢丝骨架与内、外层高密度聚乙烯紧密地连接在一起,使之具有优良的复合效果。
目前现有的塑料金属复合管,抗压强度低且耐候性能差,当塑料金属复合管在长期使用时,容易受到阳光照射、温度变化、风吹雨淋等外界条件的影响,使其抗压强度变差,影响其使用寿命,不方便人们使用,降低了塑料金属复合管的实用性。
实用新型内容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塑料金属复合管,具备抗压强度高且耐候性能好的优点,解决了现有的塑料金属复合管抗压强度低且耐候性能差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塑料金属复合管,包括芯管主体,所述芯管主体的表面设置有增强层,所述增强层远离芯管主体的一侧设置有防腐蚀层,所述防腐蚀层远离增强层的一侧设置有耐磨层;
所述增强层包括钢丝网骨架,所述钢丝网骨架远离增强层的一侧设置有碳纤维层,所述碳纤维层远离钢丝网骨架的一侧设置有芳纶纤维层;
所述防腐蚀层包括乙烯基树脂层,所述乙烯基树脂层远离防腐蚀层的一侧设置有凯夫拉纤维层;
所述耐磨层包括粘胶纤维层,所述粘胶纤维层远离耐磨层的一侧设置有氯化聚乙烯橡胶层,所述氯化聚乙烯橡胶层远离粘胶纤维层的一侧设置有聚酰亚胺层。
优选的,所述芯管主体的厚度大于增强层、防腐蚀层和耐磨层的厚度,所述增强层的厚度与耐磨层的厚度相同,所述防腐蚀层的厚度大于增强层和耐磨层的厚度。
优选的,所述钢丝网骨架的厚度为120-140um,所述碳纤维层的厚度为120-140um,所述芳纶纤维层的厚度为120-140um。
优选的,所述乙烯基树脂层的厚度为4-6mm,所述凯夫拉纤维层的厚度为90-110um。
优选的,所述粘胶纤维层的厚度为2-4mm,所述氯化聚乙烯橡胶层的厚度为7-9mm,所述聚酰亚胺层的厚度为5-7mm。
(三)有益效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塑料金属复合管,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芯管主体、增强层、钢丝网骨架、碳纤维层、芳纶纤维层、防腐蚀层、乙烯基树脂层、凯夫拉纤维层、耐磨层、粘胶纤维层、氯化聚乙烯橡胶层和聚酰亚胺层的相互配合,达到了抗压强度高且耐候性能好的优点,解决了现有的塑料金属复合管抗压强度低且耐候性能差的问题,当塑料金属复合管在长期使用时,不会受到阳光照射、温度变化、风吹雨淋等外界条件的影响,不会使其抗压强度变差,不影响其使用寿命,方便人们使用,提高了塑料金属复合管的实用性。
2、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碳纤维层,对钢丝网骨架在使用时起到了抗压强度高的作用,通过设置芳纶纤维层,对碳纤维层和钢丝网骨架在使用时起到了增加耐压强度及绝缘的作用,通过设置乙烯基树脂层,对芯管主体在使用时起到了耐腐蚀的作用,通过设置聚酰亚胺层,对芯管主体在使用时起到了耐高温及增加表面光滑度的作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增强层局部剖面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防腐蚀层局部剖面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耐磨层局部剖面图。
图中:1、芯管主体;2、增强层;21、钢丝网骨架;22、碳纤维层;23、芳纶纤维层;3、防腐蚀层;31、乙烯基树脂层;32、凯夫拉纤维层;4、耐磨层;41、粘胶纤维层;42、氯化聚乙烯橡胶层;43、聚酰亚胺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本部分的描述仅是示范性和解释性,不应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有任何的限制作用。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术语“水平”、“竖直”、“悬垂”等术语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绝对水平或悬垂,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如“水平”仅仅是指其方向相对“竖直”而言更加水平,并不是表示该结构一定要完全水平,而是可以稍微倾斜。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请参阅图1-4,一种塑料金属复合管,包括芯管主体1,芯管主体1的厚度大于增强层2、防腐蚀层3和耐磨层4的厚度,增强层2的厚度与耐磨层4的厚度相同,防腐蚀层3的厚度大于增强层2和耐磨层4的厚度,芯管主体1的表面设置有增强层2,增强层2远离芯管主体1的一侧设置有防腐蚀层3,防腐蚀层3远离增强层2的一侧设置有耐磨层4;
增强层2包括钢丝网骨架21,钢丝网骨架21的厚度为120-140um,碳纤维层22的厚度为120-140um,芳纶纤维层23的厚度为120-140um,钢丝网骨架21远离增强层2的一侧设置有碳纤维层22,通过设置碳纤维层22,对钢丝网骨架21在使用时起到了增加抗压强度高的作用,碳纤维层22远离钢丝网骨架21的一侧设置有芳纶纤维层23,通过设置芳纶纤维层23,对碳纤维层22和钢丝网骨架21在使用时起到了增加耐压强度及绝缘的作用;
防腐蚀层3包括乙烯基树脂层31,通过设置乙烯基树脂层31,对芯管主体1在使用时起到了耐腐蚀的作用,乙烯基树脂层31的厚度为4-6mm,凯夫拉纤维层32的厚度为90-110um,乙烯基树脂层31远离防腐蚀层3的一侧设置有凯夫拉纤维层32;
耐磨层4包括粘胶纤维层41,粘胶纤维层41的厚度为2-4mm,氯化聚乙烯橡胶层42的厚度为7-9mm,聚酰亚胺层43的厚度为5-7mm,粘胶纤维层41远离耐磨层4的一侧设置有氯化聚乙烯橡胶层42,氯化聚乙烯橡胶层42远离粘胶纤维层41的一侧设置有聚酰亚胺层43,通过设置聚酰亚胺层43,对芯管主体1在使用时起到了耐高温及增加表面光滑度的作用,通过设置芯管主体1、增强层2、钢丝网骨架21、碳纤维层22、芳纶纤维层23、防腐蚀层3、乙烯基树脂层31、凯夫拉纤维层32、耐磨层4、粘胶纤维层41、氯化聚乙烯橡胶层42和聚酰亚胺层43的相互配合,达到了抗压强度高且耐候性能好的优点,解决了现有的塑料金属复合管抗压强度低且耐候性能差的问题,当塑料金属复合管在长期使用时,不会受到阳光照射、温度变化、风吹雨淋等外界条件的影响,不会使其抗压强度变差,不影响其使用寿命,方便人们使用,提高了塑料金属复合管的实用性。
使用时,通过设置碳纤维层22,对钢丝网骨架21在使用时起到了抗压强度高的作用,通过设置芳纶纤维层23,对碳纤维层22和钢丝网骨架21在使用时起到了增加耐压强度及绝缘的作用,通过设置乙烯基树脂层31,对芯管主体1在使用时起到了耐腐蚀的作用,通过设置聚酰亚胺层43,对芯管主体1在使用时起到了耐高温及增加表面光滑度的作用,从而达到了抗压强度高且耐候性能好的优点。
本申请文件中各层之间的连接关系和具体结构均采用现有技术,诸如通过机械方法、通过粘合剂、通过各种焊接方法(诸如热焊接、超声焊接、熔剂、焊接、以及机械焊接)在此不再作出具体叙述,本申请文件中所有部件均为通用标准件或本领域技术人员知晓的部件,其结构和原理都为本技术人员均可通过技术手册得知或通过常规实验方法获知。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
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由于文字表达的有限性,而客观上存在无限的具体结构,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润饰或变化,也可以将上述技术特征以适当的方式进行组合;这些改进润饰、变化或组合,或未经改进将实用新型的构思和技术方案直接应用于其它场合的,均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5)

1.一种塑料金属复合管,包括芯管主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芯管主体(1)的表面设置有增强层(2),所述增强层(2)远离芯管主体(1)的一侧设置有防腐蚀层(3),所述防腐蚀层(3)远离增强层(2)的一侧设置有耐磨层(4);
所述增强层(2)包括钢丝网骨架(21),所述钢丝网骨架(21)远离增强层(2)的一侧设置有碳纤维层(22),所述碳纤维层(22)远离钢丝网骨架(21)的一侧设置有芳纶纤维层(23);
所述防腐蚀层(3)包括乙烯基树脂层(31),所述乙烯基树脂层(31)远离防腐蚀层(3)的一侧设置有凯夫拉纤维层(32);
所述耐磨层(4)包括粘胶纤维层(41),所述粘胶纤维层(41)远离耐磨层(4)的一侧设置有氯化聚乙烯橡胶层(42),所述氯化聚乙烯橡胶层(42)远离粘胶纤维层(41)的一侧设置有聚酰亚胺层(4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塑料金属复合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芯管主体(1)的厚度大于增强层(2)、防腐蚀层(3)和耐磨层(4)的厚度,所述增强层(2)的厚度与耐磨层(4)的厚度相同,所述防腐蚀层(3)的厚度大于增强层(2)和耐磨层(4)的厚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塑料金属复合管,其特征在于:所述钢丝网骨架(21)的厚度为120-140um,所述碳纤维层(22)的厚度为120-140um,所述芳纶纤维层(23)的厚度为120-140u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塑料金属复合管,其特征在于:所述乙烯基树脂层(31)的厚度为4-6mm,所述凯夫拉纤维层(32)的厚度为90-110u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塑料金属复合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粘胶纤维层(41)的厚度为2-4mm,所述氯化聚乙烯橡胶层(42)的厚度为7-9mm,所述聚酰亚胺层(43)的厚度为5-7mm。
CN201922073009.6U 2019-11-17 2019-11-17 一种塑料金属复合管 Active CN21092038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073009.6U CN210920381U (zh) 2019-11-17 2019-11-17 一种塑料金属复合管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073009.6U CN210920381U (zh) 2019-11-17 2019-11-17 一种塑料金属复合管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920381U true CN210920381U (zh) 2020-07-03

Family

ID=713445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2073009.6U Active CN210920381U (zh) 2019-11-17 2019-11-17 一种塑料金属复合管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92038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5996521A (en) Large-scale columnar structure made of a fiber reinforced plastic
CN210920381U (zh) 一种塑料金属复合管
CN211710209U (zh) 一种耐磨型特种功能陶瓷
CN201083296Y (zh) 一种复合管
US20200028280A1 (en) Cylindrical member and structure using cylindrical member
CN201376371Y (zh) 增强型环氧碳纤维玻璃布层压板
CN107323646B (zh) 一种组合式碳纤维复合材料隔振筏架及其制备方法
CN212104531U (zh) 一种钢结构骨架
CN212534598U (zh) 一种抗老化的建筑钢结构
CN211922537U (zh) 一种用于水利工程的安全闸门
US11192333B2 (en) Embedded metal transition for joining fiber reinforced polymers and metallic structures
CN201376372Y (zh) 环氧碳纤维玻璃布层压板
CN104385714A (zh) 玻璃纤维增强镁合金层合板及其制造方法
CN203290360U (zh) 伞具伞杆总成
CN213236943U (zh) 一种顶拉式型钢弯曲
US4867091A (en) Surfing boom
CN203726915U (zh) 一种立体纤维复合材料
CN103568397B (zh) 一种船用复合板
CN206477624U (zh) 一种方舱滑橇
CN212837563U (zh) 一种用于智能电力的检修梯
CN212223824U (zh) 用于地质勘探的伸缩式锚杆
CN201174547Y (zh) 合金工程材料电缆桥架
CN210860133U (zh) 一种高强度聚氨酯钢丝管
CN106836861A (zh) 一种方舱滑橇及其安装方法
KR200305942Y1 (ko) 고강도 관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