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889055U - 一种电动相位调节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动相位调节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889055U
CN210889055U CN201921451751.XU CN201921451751U CN210889055U CN 210889055 U CN210889055 U CN 210889055U CN 201921451751 U CN201921451751 U CN 201921451751U CN 210889055 U CN210889055 U CN 21088905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riving gear
phase adjuster
electric phase
input mechanism
connecting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451751.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向明朗
陈鹏
邓猛
蒋长路
胡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anyang Fulin Precision Machine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anyang Fulin Precision Machine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anyang Fulin Precision Machine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anyang Fulin Precision Machiner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451751.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88905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88905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88905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动相位调节器,包括壳体、输入机构和主动齿轮(6),所述壳体为中空腔体结构,所述输入机构包括连接板(4)和销轴(15),且输入机构位于壳体与主动齿轮(6)之间,所述销轴(15)的相对两端分别与连接板(4)、主动齿轮(6)形成传动连接结构,所述的连接板(4)通过销轴(15)将壳体的旋转运动传递给主动齿轮(6)。当电动相位调节器工作时,输入机构不能相对于壳体转动,主动齿轮可相对于壳体平动而不能转动,而电动相位调节器内部的输入机构可形成滚动摩擦,从而减轻了电动相位调节器工作时的内部零部件的摩擦生热,具有提高电动相位调节器的动能传递效率、减少其电能消耗等突出优点。

Description

一种电动相位调节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相位调节器结构设计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电动相位调节器。
背景技术
传统的相位调节器是通过油压来调节凸轮轴相对于曲轴的相位角,尽管其已经成熟地应用在发动机上,但在实际工作中,这些传统的相位调节器的响应速度较慢、相位平稳性较差,而且工作受油温的影响较大。
现有的电动相位调节器采用负号机构单级行星减速原理,虽然具有几何尺寸小等优点,但是,这种电动相位调节器在实际应用时,存在如下缺陷:动能传递效率较低,电能消耗较大,不利于相位调节器的节能降耗;另外,当电机失效后,电机的阻力矩会使发动机凸轮轴相位向前调节,而不能回到初始相位位置,从而导致发动机出现异响、异常停机等现象。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电动相位调节器,提高其动能传递效率。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电动相位调节器,包括壳体、输入机构和主动齿轮,所述的壳体为中空腔体结构,所述的输入机构位于壳体与主动齿轮之间、且输入机构将壳体的旋转运动传递给主动齿轮,所述的输入机构包括连接板和销轴,所述销轴的相对两端分别与连接板、主动齿轮形成传动连接结构,所述的连接板通过销轴将壳体的旋转运动传递给主动齿轮。
优选地,还包括销套,所述的连接板上形成销套限位孔,所述的销套与销套限位孔之间形成间隙配合结构,所述销轴的一端与销套之间形成间隙配合结构。
优选地,所述的壳体与支撑轴之间形成相对转动结构,且支撑轴与壳体之间设置成偏心结构。
优选地,所述销套限位孔的直径与销套的直径之差等于壳体轴线与支撑轴轴线之间距离的2倍。
优选地,所述的主动齿轮上形成销轴定位孔,所述的销轴与销轴定位孔之间形成过盈配合结构。
优选地,所述的壳体包括盖板和驱动轮,所述的盖板与驱动轮固定连接,在盖板与驱动轮之间形成轴向安装空间的中空腔体结构。
优选地,所述的驱动轮上形成限位槽,所述的连接板上形成限位凸起,所述的限位凸起与限位槽之间通过卡合形成传动连接结构。
优选地,所述的驱动轮上形成限位台阶,所述的限位台阶与盖板上的侧板之间形成轴向安装空间。
优选地,所述的盖板与驱动轮之间通过螺钉形成可拆卸的固定连接结构。
优选地,所述的主动齿轮为外齿轮,且主动齿轮与从动齿轮之间形成内啮合传动结构,所述主动齿轮的齿数少于从动齿轮的齿数。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由于输入机构设置在壳体与主动齿轮之间,且输入机构通过销轴将壳体的旋转运动传递给主动齿轮,当电动相位调节器工作时,输入机构不能相对于壳体转动,主动齿轮可相对于壳体平动而不能转动,因此,电动相位调节器内部的输入机构可以形成滚动摩擦,从而可减轻电动相位调节器工作时的内部零部件的摩擦生热,进而有利于提高其动能传递效率,并减少其电能消耗,提高了电动相位调节器工作时的节能降耗水平。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电动相位调节器的构造爆炸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电动相位调节器的剖视图(输入机构主视图)。
图3为图1或者图2中的壳体的构造示意图。
图4为图1或者图2中的输入机构的主视图。
图中部品标记名称:1-盖板,2-第一轴承,3-支撑轴,4-连接板,5-第二轴承,6-主动齿轮,7-从动齿轮,8-驱动轮,9-连接螺栓,10-凸轮轴,11-电机轴,12-电机,13-螺钉,14-销套,15-销轴,1a-侧板,41-销套限位孔,42-限位凸起,61-销轴定位孔,81-限位槽,82-限位台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如图1、图2所示的电动相位调节器,主要包括壳体、输入机构、支撑轴3、主动齿轮6、从动齿轮7以及凸轮轴10和电机12,所述的壳体为如图3所示的中空腔体结构,包括盖板1和驱动轮8,所述的盖板1与驱动轮8固定连接,通常,所述的盖板1与驱动轮8之间可以通过螺钉13形成可拆卸的固定连接结构;在盖板1与驱动轮8之间形成轴向安装空间的中空腔体结构;进一步地,所述的驱动轮8上形成限位台阶82,所述的限位台阶82与盖板1上的侧板1a之间形成宽度为S的轴向安装空间。
所述的输入机构主要包括连接板4和销轴15,所述销轴15的相对两端分别与连接板4、主动齿轮6形成传动连接结构。具体地,如图1、图2、图4所示,可以在主动齿轮6上形成销轴定位孔61,所述的销轴15与销轴定位孔61之间形成过盈配合结构;在驱动轮8上形成限位槽81,在连接板4上形成限位凸起42,所述的限位凸起42与限位槽81之间通过卡合形成传动连接结构。
所述的支撑轴3、连接板4、主动齿轮6和从动齿轮7均位于壳体的中空腔内部,所述的支撑轴3与盖板1之间通过第一轴承2形成相对转动结构,支撑轴3与主动齿轮6之间则通过第二轴承5形成相对转动结构,其中,所述的第一轴承2优选采用双列角接触球轴承,所述的第二轴承5优选采用滚针轴承。所述的连接板4位于盖板1与主动齿轮6之间,且连接板4通过销轴15将壳体的旋转运动传递给主动齿轮6。
所述的主动齿轮6为外齿轮,所述的从动齿轮7为内齿轮,且可相对于壳体同轴旋转。所述主动齿轮6与从动齿轮7之间形成内啮合传动结构,且主动齿轮6的齿数少于从动齿轮7的齿数,此时,所述的主动齿轮6与从动齿轮7之间形成偏心结构,与此对应,所述的支撑轴3与壳体之间也设置成偏心结构,其中,所述支撑轴3与壳体之间的偏心距最好是等于主动齿轮6与从动齿轮7之间的偏心距,以保证相位调节装置的工作可靠性。所述的凸轮轴10与从动齿轮7之间形成固定连接结构,通常,所述的凸轮轴10与从动齿轮7之间通过连接螺栓9形成可拆卸的固定连接结构。
上述的电动相位调节器在实际工作时,如图2所示,所述的支撑轴3与电机轴11连接,且电机轴11通过电机12驱动,由此,所述的支撑轴3是由电机12驱动、且可相对于壳体旋转运动,经主动齿轮6与从动齿轮7形成内啮合传动并实现减速,而壳体通过链条或皮带与发动机曲轴同步旋转,也即,当驱动轮8为链轮时,其通过链条与发动机曲轴同步旋转;当驱动轮8为皮带轮时,其通过皮带与发动机曲轴同步旋转;所述的支撑轴3与电机轴11同步旋转,所述的凸轮轴10与从动齿轮7同步旋转。当支撑轴3的转速与壳体的转速不同时,即可改变凸轮轴10相对于曲轴的相位,从而实现动态调节凸轮轴10相对于曲轴的相位角,以调节发动机气门打开和关闭的时刻,进而有利于提高发动机的燃油效率。
同时,通过将输入机构设置在盖板1与主动齿轮6之间,且输入机构中的连接板4通过销轴15将壳体的旋转运动传递给主动齿轮6,由此使得电动相位调节器在工作时,其内部的输入机构形成滚动摩擦,从而减轻了电动相位调节器工作时的内部零部件的摩擦生热,有利于提高其动能传递效率,并减少其电能消耗。
为了进一步提高电动相位调节器工作时的动能传递效率,可以增加设置销套14,并在连接板4上形成销套限位孔41,所述的销套14与销套限位孔41之间形成间隙配合结构,所述销轴15的一端与销套14之间形成间隙配合结构。所述的壳体与支撑轴3之间形成相对转动结构,且支撑轴3与壳体之间设置成偏心结构,通常,所述销套限位孔41的直径D1与销套14的直径D2之差等于壳体轴线与支撑轴3轴线之间距离的2倍。采用这种结构设计,当电动相位调节器工作时,连接板4不能相对于驱动轮8转动,主动齿轮6可相对于驱动轮8平动而不能转动,而销套14可相对于销轴15同心旋转,同时,销套14直径小于销套限位孔41的直径且保持相切,从而可以进一步减轻电动相位调节器工作时的内部零部件的摩擦生热,进而提高其动能传递效率。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应当指出的是,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电动相位调节器,包括壳体、输入机构和主动齿轮(6),所述的壳体为中空腔体结构,所述的输入机构位于壳体与主动齿轮(6)之间、且输入机构将壳体的旋转运动传递给主动齿轮(6),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输入机构包括连接板(4)和销轴(15),所述销轴(15)的相对两端分别与连接板(4)、主动齿轮(6)形成传动连接结构,所述的连接板(4)通过销轴(15)将壳体的旋转运动传递给主动齿轮(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动相位调节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销套(14),所述的连接板(4)上形成销套限位孔(41),所述的销套(14)与销套限位孔(41)之间形成间隙配合结构,所述销轴(15)的一端与销套(14)之间形成间隙配合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电动相位调节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壳体与支撑轴(3)之间形成相对转动结构,且支撑轴(3)与壳体之间设置成偏心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电动相位调节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销套限位孔(41)的直径与销套(14)的直径之差等于壳体轴线与支撑轴(3)轴线之间距离的2倍。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一种电动相位调节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主动齿轮(6)上形成销轴定位孔(61),所述的销轴(15)与销轴定位孔(61)之间形成过盈配合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一种电动相位调节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壳体包括盖板(1)和驱动轮(8),所述的盖板(1)与驱动轮(8)固定连接,在盖板(1)与驱动轮(8)之间形成轴向安装空间的中空腔体结构。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电动相位调节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驱动轮(8)上形成限位槽(81),所述的连接板(4)上形成限位凸起(42),所述的限位凸起(42)与限位槽(81)之间通过卡合形成传动连接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电动相位调节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驱动轮(8)上形成限位台阶(82),所述的限位台阶(82)与盖板(1)上的侧板(1a)之间形成轴向安装空间。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电动相位调节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盖板(1)与驱动轮(8)之间通过螺钉(13)形成可拆卸的固定连接结构。
10.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一种电动相位调节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主动齿轮(6)为外齿轮,且主动齿轮(6)与从动齿轮(7)之间形成内啮合传动结构,所述主动齿轮(6)的齿数少于从动齿轮(7)的齿数。
CN201921451751.XU 2019-09-03 2019-09-03 一种电动相位调节器 Active CN21088905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451751.XU CN210889055U (zh) 2019-09-03 2019-09-03 一种电动相位调节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451751.XU CN210889055U (zh) 2019-09-03 2019-09-03 一种电动相位调节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889055U true CN210889055U (zh) 2020-06-30

Family

ID=713122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451751.XU Active CN210889055U (zh) 2019-09-03 2019-09-03 一种电动相位调节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889055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374709A (zh) * 2019-09-03 2019-10-25 绵阳富临精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动相位调节器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374709A (zh) * 2019-09-03 2019-10-25 绵阳富临精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动相位调节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837460B (zh) 一种内燃机连续可变气门正时装置
CN110295964B (zh) 一种电机调节的内燃机气门控制装置
CN106285814A (zh) 一种可变气门正时和可变气门升程的装置
CN210889055U (zh) 一种电动相位调节器
JP2009236032A (ja) 内燃機関
CN108798819B (zh) 一种电动相位调节装置
CN110617119A (zh) 一种相位调节装置
CN108180049A (zh) 双轴多滚轮摇臂式可变气门升程机构
CN208441923U (zh) 一种对置发动机的动力输出结构
CN210460784U (zh) 一种相位调节装置
CN208024819U (zh) 一种齿轮轴
JP4484484B2 (ja) 内燃機関の可変動弁装置
JP4996708B2 (ja) 内燃機関の可変動弁装置
CN112963513B (zh) 一种抽油机换向装置
CN110617309A (zh) 一种零齿隙相位调节器结构
CN210889963U (zh) 一种零齿隙相位调节器结构
JP4847980B2 (ja) 内燃機関の可変動弁装置
CN216043936U (zh) 一种可调节降低粗糙度的四冲程机型挺柱
CN211174256U (zh) 一种vvt相位器结构
CN206647145U (zh) 一种内燃机连续可变气门正时装置
CN112963506B (zh) 一种可变压缩比的电动传动装置
CN218912985U (zh) 一种新型滚轮挺柱
CN110374709A (zh) 一种电动相位调节器
CN209492339U (zh) 一种水田拖拉机前驱动桥
CN210889053U (zh) 电动相位调节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