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873120U - 自动注食器 - Google Patents

自动注食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873120U
CN210873120U CN201920910144.9U CN201920910144U CN210873120U CN 210873120 U CN210873120 U CN 210873120U CN 201920910144 U CN201920910144 U CN 201920910144U CN 210873120 U CN210873120 U CN 21087312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ood
tube
suction
food storage
negative press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910144.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晓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n Yat Sen Memorial Hospital Sun Yat Sen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Sun Yat Sen Memorial Hospital Sun Yat Sen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n Yat Sen Memorial Hospital Sun Yat Sen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Sun Yat Sen Memorial Hospital Sun Yat Sen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920910144.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87312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87312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87312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edical Preparation Storing Or Oral Administration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具体涉及了一种自动注食器,其负压抽吸部件的抽吸管可连接留置在患者消化道内的胃管,并依靠负压源进行抽吸,进而通过酸碱度检测元件判断消化道抽吸物的酸碱度,确定胃管的自由底端所处的位置,储食腔中的食物通过第一导流管和注食管流入患者的胃部,第一导流管上的第一流量阀还能控制食物的流速,确保食物的注入速度保持恒定,避免在注食的过程中引起患者的不适,抽吸管和注食管并列排布且相连,以此通过确定抽吸管连接的胃管自由底端的位置来判断注食管注入的食物是否可注入患者的胃部,进而快速而准确地完成注食管的注食工作。

Description

自动注食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自动注食器。
背景技术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临床营养学在临床的广泛重视及对肠道在创伤应激中重要作用的认识,肠内营养在危重症病人中日益增多,我科舌癌、牙龈癌、颊癌、上腭癌、口底癌、放射性骨坏死等术后患者,放疗后吞咽困难患者不能自主进食,通常需要插胃管,胃管的留置时间长短不一,同时也受术后每次进食量的限制,护理人员或患者及患者家属用一次性注射器往胃管里注入流食时,需要护士或家人频繁使用手指用力推动注射器的栓塞柄将流食注入到病人的胃内。由于食物的类型及粘稠度,胃管直径的限制,以及一次性注射器的使用舒适度,常会使护士或家人难以推动注射器,使喂食过程持续很长时间,费时费力,给病人及家属造成非常大的生理和心理上的压力,增加护理人员工作量,造成护理人员手部等职业损伤。而且,由于通过注射器注食时手指力度不好把握,导致注食速度时快时慢。注食过慢,则占用护理人员工作时间,并影响食物温度;注食过快,又容易造成患者胃部不适,胃部返流,甚至气道误吸。此外,在注食前,还需要专业人员进行胃管安全测试,并判断胃管的自由端的位置,确保胃管的自由端位于患者的胃部,而对于非专业人员来说,胃管的位置难以判断,这导致了医院内胃管插管专业人员的工作负担较大。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自动注食器,以解决现有的注食装置难以操控且需要专业的护理人员进行安全监测的问题。
基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自动注食器,包括本体以及设于所述本体上的负压抽吸部件和储食部件;
所述负压抽吸部件包括负压源、测试管、酸碱度检测元件和抽吸管,所述测试管的两端分别连通于所述负压源和抽吸管,所述酸碱度检测元件的检测端位于所述测试管内;
所述储食部件包括注食管、多个第一导流管和多个用于储存食物的第一储食腔,所述第一导流管的两端分别连通于所述第一储食腔和注食管,所述第一导流管上设有第一流量阀;
所述抽吸管和注食管并列排布,且二者的外侧壁相连接。
作为优选的,所述本体内还设有控制电路板,所述控制电路板分别电连接于所述酸碱度检测元件和流量阀。
作为优选的,所述测试管上设有用于检测其管内负压压力的压力表。
作为优选的,所述抽吸管的自由端和所述注食管的自由端保持齐平。
作为优选的,所述抽吸管的自由端上设有用于防止所述抽吸管内的抽吸物逆流至人体消化道内的单向阀。
作为优选的,所述储食部件还包括多个第二导流管和多个用于储存食物的第二储食腔,所述第二导流管的两端分别连通于所述第二储食腔和注食管,所述第二导流管上设有第二流量阀。
作为优选的,所述第二储食腔的数量设有两个。
作为优选的,所述储食部件还包括设于所述第一储食腔内的活塞以及用于驱动所述活塞相对所述第一储食腔运动的驱动装置,所述活塞的外侧壁可滑动地抵接于所述第一储食腔的内侧壁。
作为优选的,所述驱动装置包括驱动电机、螺杆和螺母,所述螺杆连接于所述驱动电机的主轴,所述活塞连接于所述螺母,所述螺母活动地配合连接于所述螺杆。
本实用新型的自动注食器,其负压抽吸部件的抽吸管可连接患者留置于消化道内的胃管开口端,并依靠负压源进行抽吸,进而通过酸碱度检测元件判断消化道抽吸物的酸碱度,确定胃管的自由端所处的位置,储食腔中的食物通过第一导流管和注食管流入患者的胃部,第一导流管上的第一流量阀还能控制食物的流速,确保食物的注入速度保持恒定,避免在注食的过程中引起患者的不适,抽吸管和注食管并列排布且相连,以此通过确定胃管的自由端的位置来判断注食管是否可注入食物入患者的胃部,进而快速而准确地完成注食管的注食工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自动注食器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自动注食器的驱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本体;2、负压抽吸部件;21、负压源;22、测试管;221、压力表;23、酸碱度检测元件;24、抽吸管;25、单向阀;3、储食部件;31、注食管;32、第一导流管;321、第一流量阀;33、第一储食腔;34、第二导流管;341、第二流量阀;35、第二储食腔;36、活塞;37、驱动装置;371、驱动电机;372、螺杆;373、螺母。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结合图1和图2所示,示意性地显示了本实用新型的自动注食器,包括本体1以及设于本体1上的负压抽吸部件2和储食部件3。
负压抽吸部件2包括负压源21、测试管22、酸碱度检测元件23和抽吸管24,负压源21可采用现有的负压生成装置,测试管22的两端分别连通于负压源21和抽吸管24,酸碱度检测元件23的检测端位于测试管22内,抽吸管24可连接留置患者的消化道中胃管开口端,并通过负压源21进行负压抽吸,患者消化道内的液体通过抽吸管24流入测试管22中,酸碱度检测元件23对患者的消化道抽吸物进行酸碱度的检测,以判断胃管的自由端所处的位置。
储食部件3包括注食管31、多个第一导流管32和多个用于储存食物的第一储食腔33,多个第一储食腔33内可储存多种食品,满足患者的饮食需求。第一导流管32的两端分别连通于第一储食腔33和注食管31,第一导流管32上设有第一流量阀321,第一储食腔33内的食物经第一导流管32和注食管31流入患者的胃部,第一流量阀321可对食物的流速进行控制,确保食物的流速恒定,避免引起患者的不适。
抽吸管24和注食管31并列排布,且二者的外侧壁相连接,通过判断抽吸管24的连接胃管自由端所处的位置即可确定注食管31的注入食物流入的位置,进而快速而准确地完成注食管31的注食工作。
本体1内还设有控制电路板,控制电路板分别电连接于酸碱度检测元件23和流量阀,当酸碱度检测元件23检测的酸碱度与人体胃部的酸碱度相差超过预设的值,则流量阀的开度为零。测试管22上设有用于检测其管内负压压力的压力表221,以监控负压抽吸的压力。
抽吸管24的自由端和注食管31的自由端保持齐平,抽吸管24的自由端上设有用于防止抽吸管24内的抽吸物逆流至人体消化道内的单向阀25。
储食部件3还包括多个第二导流管34和多个用于储存食物的第二储食腔35,第二导流管34的两端分别连通于第二储食腔35和注食管31,第二导流管34上设有第二流量阀341,第二流量阀341可控制食物的流速,第二储食腔35的饮用水用于在注食前和注食后冲刷注食管31的管腔。优选的,第二储食腔35的数量设有两个。
为了使该注食器具备恒定的注食压力,储食部件3还包括设于第一储食腔33内的活塞36以及用于驱动活塞36相对第一储食腔33运动的驱动装置37,如图2,活塞36的外侧壁可滑动地抵接于第一储食腔33的内侧壁,活塞36可推动第一储食腔33内的食物进入第一导流管32中。具体地,驱动装置37包括驱动电机371、螺杆372和螺母373,螺杆372连接于驱动电机371的主轴,活塞36连接于螺母373,螺母373活动地配合连接于螺杆372,驱动电机371驱动螺杆372转动,螺母373带动活塞36沿螺杆372的轴向运动。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自动注食器,其负压抽吸部件2的抽吸管24可连接留置患者消化道内的胃管,并依靠负压源21进行抽吸,进而通过酸碱度检测元件23判断消化道抽吸物的酸碱度,确定抽吸管24的连接胃管自由端所处的位置,第一储食腔33中的食物通过第一导流管32和注食管31流入患者的胃部,第一导流管32上的第一流量阀321还能控制食物的流速,确保食物的注入速度保持恒定,避免在注食的过程中引起患者的不适,抽吸管24和注食管31并列排布且相连,以此通过确定抽吸管24的自由端的位置来判断注食管31是否已伸入患者的胃部,进而快速而准确地完成注食管31的注食工作。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替换,这些改进和替换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9)

1.一种自动注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本体以及设于所述本体上的负压抽吸部件和储食部件;
所述负压抽吸部件包括负压源、测试管、酸碱度检测元件和抽吸管,所述测试管的两端分别连通于所述负压源和抽吸管,所述酸碱度检测元件的检测端位于所述测试管内;
所述储食部件包括注食管、多个第一导流管和多个用于储存食物的第一储食腔,所述第一导流管的两端分别连通于所述第一储食腔和注食管,所述第一导流管上设有第一流量阀;
所述抽吸管和注食管并列排布,且二者的外侧壁相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注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内还设有控制电路板,所述控制电路板分别电连接于所述酸碱度检测元件和流量阀。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注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测试管上设有用于检测其管内负压压力的压力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注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抽吸管的自由端和所述注食管的自由端保持齐平。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注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抽吸管的自由端上设有用于防止所述抽吸管内的抽吸物逆流至人体消化道内的单向阀。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注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储食部件还包括多个第二导流管和多个用于储存食物的第二储食腔,所述第二导流管的两端分别连通于所述第二储食腔和注食管,所述第二导流管上设有第二流量阀。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自动注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储食腔的数量设有两个。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注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储食部件还包括设于所述第一储食腔内的活塞以及用于驱动所述活塞相对所述第一储食腔运动的驱动装置,所述活塞的外侧壁可滑动地抵接于所述第一储食腔的内侧壁。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自动注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装置包括驱动电机、螺杆和螺母,所述螺杆连接于所述驱动电机的主轴,所述活塞连接于所述螺母,所述螺母活动地配合连接于所述螺杆。
CN201920910144.9U 2019-06-14 2019-06-14 自动注食器 Active CN21087312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910144.9U CN210873120U (zh) 2019-06-14 2019-06-14 自动注食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910144.9U CN210873120U (zh) 2019-06-14 2019-06-14 自动注食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873120U true CN210873120U (zh) 2020-06-30

Family

ID=713392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910144.9U Active CN210873120U (zh) 2019-06-14 2019-06-14 自动注食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873120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022723A (zh) * 2020-08-24 2020-12-04 兴义市人民医院 一种电动多功能注食注射器及控制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022723A (zh) * 2020-08-24 2020-12-04 兴义市人民医院 一种电动多功能注食注射器及控制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AU2017339953B2 (en) Syringe with enteral connection feature
CN104323921A (zh) 一种多功能鼻饲管及鼻饲系统
US11166881B2 (en) Tube cleaning actuated syringe
US10161943B2 (en) Apparatus for administering fluid to a medical tube
WO2020197781A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real-time humidity and temperature sensing to verify proper nasogastric tube placement
CN210873120U (zh) 自动注食器
JP5871533B2 (ja) 留置部位確認装置
Griggs et al. Update nasogastric tube feeding
JP7330214B2 (ja) ベント付きカラーを備えた経腸シリンジ
CN205181968U (zh) 一种防返流移位胃肠营养管
CN217339434U (zh) 一种自行式一次性空肠管
CN219022361U (zh) 一种一次性肠胃营养输注管路
CN201283109Y (zh) 一次性使用鼻胃管
CN212327160U (zh) 一种无痛引流管
CN113559340B (zh) 一种能够检测营养液成分的循环系统
CN215022612U (zh) 一种消化科护理用流食喂食装置
CN215460322U (zh) 一种医用鼻肠管
CN211272475U (zh) 医用胃管
CN217311209U (zh) 一种可控式多功能管道冲洗器
CN215082423U (zh) 一种间歇性胃管
CN211157413U (zh) 一种一次性使用泵奶延长管
CN215740569U (zh) 一种抗扁瘪鼻肠管
CN214713483U (zh) 一种新型鼻空肠管
CN215022588U (zh) 一种无菌一次性胃肠营养输注管
CN201101721Y (zh) 装有胃管接头的鼻饲输注管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