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867385U - 高速永磁电机的新型一体化水冷系统 - Google Patents

高速永磁电机的新型一体化水冷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867385U
CN210867385U CN201922357889.XU CN201922357889U CN210867385U CN 210867385 U CN210867385 U CN 210867385U CN 201922357889 U CN201922357889 U CN 201922357889U CN 210867385 U CN210867385 U CN 21086738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nd cover
cooling
cooling cavity
plate
radial parti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2357889.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春彦
马贤好
尚栋
饶靖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zhou Baobang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zhou Baobang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zhou Baobang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zhou Baobang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2357889.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86738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86738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86738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otor Or Generator Cooling System (AREA)
  • Motor Or Generator Fram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高速永磁电机新型一体化水冷系统,包括机壳和设在机壳两端的前端盖、后端盖,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机壳的壳体壁内设有环绕整个机壳的第一冷却空腔,所述第一冷却空腔内设有第一导流板,形成第一冷却水道;在所述前端盖和后端盖内分别设有第二冷却空腔,所述第二冷却空腔内设有第二导流板,形成第二冷却水道,所述的第二冷却水道与机壳内的第一冷却水道通过设在前、后端盖和机壳内的连接通道连通,在所述前端盖、后端盖的侧面分别设有与第二冷却空腔连通的冷媒介质进口和冷媒介质出口。本实用新型将机壳、端盖一体化冷却,增强了冷却效果,大大改善了球轴承的运行环境,提高了轴承的运行寿命,增加了电机的可靠性。

Description

高速永磁电机的新型一体化水冷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机冷却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高速永磁电机新型一体化水冷系统,属于电机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高速电机轴承多采用陶瓷球结构,其优点是密封陶瓷球轴承结构安装维护方便,较其他高速轴承(如气浮轴承,磁悬浮轴承)价格低廉。缺点是陶瓷球轴承对运行温度要求非常严格,过高的温度会加速轴承的老化,甚至因油脂析出而导致的轴承损坏。而高速电机的转子发热是非常严峻的,由于转子和轴承之间是采用过盈装配,转子的热量会直接传递到轴承上,加速轴承的老化。
目前高速电机的冷却装置多采用机壳水冷,机壳水冷可以很好的冷却电机定子,但是很难将轴承进行冷却。如图1所示,为现有高速电机的剖示图,其包括机座300,设在机座两端的端盖100,在机座300内设有定子700,转子 600的两端通过轴承800安装在两端端盖100上,且转子600和定子700之间设有气隙,其冷却系统设置在机座300上,在圆柱体的机座壁内设有冷却水道 500,且机座300上设有进、出水口200、400,用于冷却媒介的进出。因此,其对于转子600产生并传导至轴承800上热量无法消除。
现有轴承冷却也有采用独立设在端盖上的冷却系统,由此,设在两个端盖上冷却系统与即可上的冷却系统需要设置三组冷却媒介进出口,并需要在机壳外采用管路串联,因此会使得外部连接变径部件增多,从而可以增加了水冷系统的损耗。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高速电机的轴承冷却困难,进而容易使轴承损坏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解决现有的电机端盖、机壳冷却系统之间的串联需要串联管路由此增加水冷系统的损耗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高速永磁电机新型一体化水冷系统,包括机壳和设在机壳两端的前端盖、后端盖,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机壳的壳体壁内设有环绕整个机壳的第一冷却空腔,所述第一冷却空腔内设有第一导流板,形成第一冷却水道;在所述前端盖和后端盖内分别设有第二冷却空腔,所述第二冷却空腔内设有第二导流板,形成第二冷却水道,所述的第二冷却水道与机壳内的第一冷却水道通过设在前、后端盖和机壳内的连接通道连通,在所述前端盖、后端盖的侧面分别设有与第二冷却空腔连通的冷媒介质进口和冷媒介质出口。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高速永磁电机新型一体化水冷系统,作为优选方案,其中,所述机壳两端外缘设有两个突出的连接部,所述连接通道包括设在所述连接部内的机壳连接通道和设在所述前、后端盖内的端盖连接通道;该机壳连接通道包括一垂直机壳端面的孔一和位于孔一尾端用于与所述第一冷却空腔的一端连通的孔二;所述端盖连接通道包括一垂直端盖端面与所述孔一对接的孔三,和位于孔三尾端用于与所述第二冷却空腔连通的孔四。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高速永磁电机新型一体化水冷系统,作为优选方案,其中,设置在所述第一冷却空腔内的所述第一导流板为一条螺旋状板,从而形成呈螺旋状的第一冷却水道;或者,所述第一导流板为若干条直线状的第一导流板,所述直线状的第一导流板平行于机壳的轴线、间隔地设在第一冷却空腔内,且每一个直线状的第一导流板的一端在所述第一冷却空腔内留有导流口,相邻的直线状的第一导流板的所述导流口分别位于冷却空腔的两端,从而形成之字形的第一冷却水道。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高速永磁电机新型一体化水冷系统,作为优选方案,其中,所述机壳可以由两个套焊接在一起,即所述机壳包括内水套和外水套,所述内水套的固定端部具有突出的外法兰环,外水套的固定端部具有向内径向延伸的内法兰环;所述内水套和外水套插接在一起,且所述内水套的自由端和外水套的自由端分别与所述内法兰环和外法兰环焊接,在内水套和外水套间形成环状的所述第一冷却空腔,所述第一导流板设在所述内水套的外圆面或者外水套的内圆面上。
或者,所述机壳为整体铸造成型,所述第一导流板铸造成型于所述第一冷却空腔内。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高速永磁电机新型一体化水冷系统,作为优选方案,其中,所述前端盖和后端盖均呈圆盘状,且在里端设有与机壳配合的环状凸止口;所述前、后端盖分别包括圆盘形的前板,在前板中央位置具有与轴承配合的内孔,在前板靠近电机腔体一侧具有一个凹环止口,沿凹环止口端面向前板本体延伸形成环状的所述第二冷却空腔;在凹环止口处设有一个与所述前板焊接在一起的后板从而将所述第二冷却空腔封闭。
或者,所述前端盖和后端盖均呈圆盘状,且在里端设有与机壳配合的环状凸止口;所述前端盖和后端盖为整体铸造成型,所述第二导流板铸造成型于所述第二冷却空腔内。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高速永磁电机新型一体化水冷系统,作为优选方案,其中,所述第二冷却空腔内的第二导流板为数个径向设置的直线状的第二导流板,位于进水口两侧的两个直线状的第二导流板在靠近所述第二冷却空腔的内径端留有导流口;两个相邻的所述直线状的第二导流板分别在所述第二冷却空腔的内径端和外径端留有导流口,从而形成两个并联的环状之字形的第二冷却水道;或者,
所述第二冷却空腔内的第二导流板包括一沿径向贯通所述第二冷却空腔靠近所述端盖连接通道的径向分隔板一,与所述径向分隔板一对称布置的沿径向设置的径向分隔板二,且使得所述冷媒介质进口或冷媒介质出口与所述端盖连接通道被径向分隔板一和径向分隔板二分隔在两侧;径向分隔板二在靠近所述第二冷却空腔内圆处留有导流口;在所述径向分隔板二的内端部设有沿圆周、向所述径向分隔板一两侧延伸的第二环板,所述第二环板的两端部与所述径向分隔板一的两侧面间具有导流口;所述径向分隔板一的一侧具有一个直径大于所述第二环板、沿圆周向所述径向分隔板二延伸的第一环板,且第一环板的端部与径向分隔板二之间留有导流口。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高速永磁电机新型一体化水冷系统,作为优选方案,其中,所述前端盖、后端盖与机壳之间设有密封部件,所述密封部件包括第一密封胶条和第二密封胶条;第一密封胶条位于所述壳体的孔一和前、后端盖的孔三的周围;第二密封胶条位于前端盖、后端盖与机壳配合止口处。
本实用新型所述高速永磁电机新型一体化水冷系统由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用于设置陶瓷轴承的前后端盖内设置机壳内第一冷却空腔通道连通的第二冷却腔体,并且通过设在前、后端盖和机壳内部的连接通道将第一冷却空腔和第二冷却腔体连通,从而可以将转子传递到轴承上的热量通过前、后端盖的第二冷却腔体内的冷却介质带走,改善轴承运行条件,提高轴承的运行寿命。特别是,通过将两个端盖内的第二冷却腔与机壳内的第一冷却腔连为一体,只需要设置一对进出水口,减少了外部连接部件,降低了泄漏风险。同时也可克服了需要在端盖、机壳上设有分别设置进出水口、从而增加了外部变径连接部件、导致泄漏风险的问题,由于减少了外部连接变径部件,从而可以减小水冷系统的损耗。因此,本实用新型将机壳、端盖一体化冷却,增强了冷却效果,大大改善了球轴承的运行环境,提高了轴承的运行寿命,提高了电机的可靠性。
进一步,本实用新型采用多重密封结构,降低了冷媒介质的泄漏,确保电机使用安全。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高速永磁电机的水冷系统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高速永磁电机新型一体化水冷系统的剖视图;
图3是发明所述的高速永磁电机新型一体化水冷系统的机壳的立体图;
图3A、3B是所述的高速永磁电机新型一体化水冷系统的机壳的沿中心纵向和水平向剖面图;
图3C、3D是所述的高速永磁电机新型一体化水冷系统的机壳的第一冷却水道两种实施方式示意图;
图4A、4B是所述的高速永磁电机新型一体化水冷系统的前端盖或后端盖的立体图;
图4C是所述的高速永磁电机新型一体化水冷系统的前端盖或后端盖的剖面图;
图4D、4F是所述的高速永磁电机新型一体化水冷系统的前端盖或后端盖展示第二冷却水道两种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图5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高速永磁电机新型一体化水冷系统的冷却方式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前端盖1;第二冷却空腔11;第二导流板12,径向分隔板一121,径向分隔板二122,第一环板123,第二环板124;第二冷却水道 13;端盖连接通道14,孔三141,孔四142;通道15;导流口16;前板17,内孔171,凹环止口172,后板18;环状凸止口19;机壳2;第一冷却空腔21;第一导流板22;第一冷却水道23;连接部24;机壳连接通道25,孔一251,孔二252;内水套26,外法兰环261;外水套27,内法兰环271;导流口28;后端盖3;第二冷却空腔31;第二导流板32;第二冷却水道33;端盖连接通道34;冷媒介质进口41;冷媒介质出口42;密封部件5;第一密封胶条51,第二密封胶条52;定子6;转子7;陶瓷球轴承8。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技术方案。
参见图2,图中展示了采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高速永磁电机新型一体化水冷系统的高速永磁电机,其包括:呈筒状的机壳2,设置在机壳2两端的前端盖 1和后端盖3,陶瓷球轴承8与转轴过盈配合,紧固在转子两端,转子7的两端通过陶瓷球轴承8设置在前端盖1、后端盖3中央位置;定子6固定在机壳 2内,定子6与转子7之间设有气隙,在机壳2、前端盖1和后端盖3上设有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体化水冷系统。
参见图2,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高速永磁电机新型一体化水冷系统,包括机壳2和设在机壳2两端的前端盖1、后端盖3,在机壳2的壳体壁内设有环绕整个机壳2的第一冷却空腔21,第一冷却空腔21内设有第一导流板22,形成第一冷却水道23;参见图4A-4D,在前端盖1和后端盖3内分别设有第二冷却空腔11、31,第二冷却空腔11、31内设有第二导流板12、32,形成第二冷却水道13、33,第二冷却水道13、33与机壳2内的第一冷却水道23通过内部的连接通道连通,在前端盖1、后端盖3的侧面分别设有与第二冷却空腔11 连通的冷媒介质进口41和冷媒介质出口42。
参见图2、3,在机壳2的两端外缘处分别设有一个突出的连接部24,连接通道包括设在两个连接部24内的机壳连接通道25和设在前、后端盖内的端盖连接通道14、34,连接部24、机壳连接通道25、端盖连接通道14、34在圆周方向上最好与冷媒介质进口41和冷媒介质出口42呈180度对称设置。如图2、3B所示,该机壳连接通道25包括一垂直机壳端面的孔一251和位于孔一215尾端与之垂直且连通的孔二252,两端的两个孔二252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一冷却空腔21的两端连通;参见图2、4C,以前端盖1为例,前端盖连接通道14包括一垂直前、后端盖端面且与孔一251对接的孔三141,和位于孔三141尾端并与之垂直连通的孔四142,孔四142的另一端与第二冷却空腔11 贯通;后端盖3上的端盖连接通道34与前端盖的端盖连接通道14结构相同。通过连接通道将机壳2上的第一冷却空腔21与两端端盖上的第二冷却空腔11、31从机壳2、前后端盖1、3内部进行连通,与现有技术相比,同时实现了对轴承、定子进行冷却的目的,同时与端盖上、机壳上分别设置独立的冷却系统相比,不需要在机壳和端盖外部设置连通各个冷却空腔的外部连接管件,使整机的外形更加美观,减少了外部回路水冷系统的损耗。
参见图3A、3B,图中展示了本实施例中机壳2的结构,机壳2包括内水套26和外水套27,在内水套的左端,即内水套26的固定端部具有突出的外法兰环261;在外水套22右端,即在外水套22的固定端部具有向内径延伸的内法兰环271;内水套26和外水套27的自由端插接在一起,并且内水套21 的自由端与外水套27的内法兰环271焊接,外水套22的自由端与内水套26 的外法兰环261焊接,从而在内水套26和外水套27间形成环状的第一冷却空腔21,如图3C所示,第一导流板22设在内水套21的外圆面上,第一导流板 22的高度应与第一冷却空腔21的高度一致。
参见图3C、3D,图中给出了两种第一冷却水道23、第一导流板22的实施方式,参见图3C,第一冷却空腔21内的第一导流板22为呈螺旋状板,该从而形成呈螺旋状的第一冷却水道23;参见图3D,图中给出了另一种水道方式,其第一导流板22为若干条直线状的第一导流板,例如:10条,呈直线状的第一导流板22平行于机壳2的轴线方向、沿圆周均匀间隔地设在第一冷却空腔 21内,且每一个直线状的第一导流板22的一端在所述第一冷却空腔21内留有导流口28,也就是,直线状的第一导流板22的一端与第一冷却空腔21的端部固定,另一端与第一冷却空腔21的另一端部具有一定的间隙,两个相邻的第一导流板22的导流口28分别位于第一冷却空腔的两端,从而形成之字形的第一冷却水道23。
应说明的是,机壳2可以采用上面的结构方式,也可以整体铸造成型,此时,第一导流板22直接铸造成型于第一冷却空腔21内。设在机壳2外缘的连接部24可以是独立的部件、焊接在机壳外。当机壳2采用整体铸造结构时,连接部24以及连接部245内的机壳连接通道25可以直接铸造成型。
前端盖1或后端盖3均呈圆盘状,两个端盖结构一致,以前端盖1为例说明,参见图4A-4C,前端盖1的第二冷却空腔11呈圆环状;前端盖1包括圆盘形的前板17,在前板17中央位置具有与轴承配合的内孔171,且在里端(朝向机壳腔体)设有与机壳2配合的环状凸止口19;在前板17靠近电机腔体一侧具有一个凹环止口172,第二冷却空腔11设在内孔171外、凹环止口172 内,且呈环状;在凹环止口172处设有一个后板18,后板18嵌合在凹环止口 172处,并采用焊接的方式固定,从而将第二冷却空腔11封闭;环状凸止口 19的外圆上设有密封槽110,用于设置第二密封胶条52。
应说明的是,前端盖1或后端盖3也可以采用整体铸造的结构,使第二导流板12直接铸造成型于第二冷却空腔11内。
参见图4F,图中给出了第二冷却空腔11中的第二导流板12的一种结构形式,为了展示第二导流板12的形状,图中省略了后板18。第二冷却空腔11 内的第二导流板12为12个径向设置的呈直线状的第二导流板12,前端盖1 上具有连通冷媒介质进口41和第二冷却空腔11的通道15,位于通道15两侧的第二导流板12在靠近第二冷却空腔11的内径端留有导流口16,即该两个第二导流板12是在外径端封闭固定;其余的第二导流板12的导流口16间隔地分别设在第二冷却空腔11的内径和外径端,即两个相邻的第二导流板12分别在第二冷却空腔11的内径端和外径端留有导流口16,从而形成两个并联的环状之字形的第二冷却水道13。具体水流通道为:冷却水从冷媒介质进口41 经通道15进入到第二冷却空腔11,经相邻的两个第二导流板12端部的导流口16向两个方向流入,最后从端盖连接通道14流出至机壳2内的第一冷却腔 11内,再从后端盖的端盖连接通道34进入到第二冷却腔31中,反向从冷媒介质出口42流出,完成冷却循环。在前端盖1的端面上、绕端盖连接通道14 的孔三141的周围设有密封凹槽111,用于放置第一密封圈51。
参见图4D,图中给出了第二导流板12的另外一种结构形式,为了展示第二导流板12的形状,图中省略了后板18。该第二导流板12有多个环板以及直线板组合构成,其包括:一个径向分隔板一121、一个径向分隔板二122、第一环板123和第二环板124;径向分隔板一121沿径向贯通第二冷却空腔11 设置在靠近端盖连接通道14的孔四142处,径向分隔板二122与径向分隔板一121对称布置的沿径向设置,使得冷媒介质进口41与所述端盖连接通道14 被径向分隔板一121和径向分隔板二122分隔在两侧,即进、出口呈圆心对称设在径向分隔板一121和径向分隔板二122的两边;径向分隔板二122在靠近第二冷却空腔11内圆处留有导流口16;第二环板124设在径向分隔板二122的内端部,第二环板124呈开口圆状,其两端向所述径向分隔板一121两侧延伸且与径向分隔板一121的两侧面间具有导流口16;第一环板123的一端固定在径向分隔板一121邻近靠近端盖连接通道14的孔四142一侧,呈半圆状,另一端为自由端,向径向分隔板二122的侧面延伸且与径向分隔板二122之间留有导流口16,第一环板123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二环板124的直径。如此,形成一个从第二冷却空腔11外圆侧的进口处流入到第二冷却空腔11内圆侧、在流入到外圆侧出口处的环绕的第二冷却水道13。具体水流通道为:冷却水从冷媒介质进口41经通道15进入到径向分隔板二122的下方,沿第二环板 124下半部外侧壁向径向分隔板一121方向流动、经导流口16反向沿第二环板124的内侧壁流动、经导流口16反向沿第二环板124的外侧壁流动、经导流口16沿第一环板122的外侧壁通道进入端盖连接通道14,流出至机壳2内的第一冷却腔11内,进入后端盖3后,与前端盖1的第二冷却水道13反向流动、自冷媒介质出口42流出。
第一密封胶条51位于所述前、后端盖1、3和壳体2的对接孔:孔一251和孔三141的周围;第二密封胶条52位于前端盖1、后端盖3与机壳2配合止口处,两道密封胶条构成了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密封部件,其可以确保其具有良好的密封效果,防止冷却介质泄漏。
参见图5,图中展示了冷却循环的通道:冷却水从冷媒介质进口41经通道 15进入到前端盖1的第二冷却腔11内,在第二冷却水道13内循环,带走前端轴承8的热量后,经端盖连接通道14、机壳连接通道25进入第一冷却空腔 21对定子进行冷却,经过机壳连接通道25和端盖连接通道34进入后端盖的第二冷却腔31内对后端轴承进行冷却,最后,经过冷媒介质出口42流出。因此,本实用新型采用一体化冷却系统,只需设置一个冷媒介质进口和出口,并且将连通各个冷却腔的连接通道设在机壳和端盖的内部,减少了外部连接管件,降低了泄漏风险并减少了水冷系统的损耗。具有冷却效果好的优点,有效地改善了球轴承的运行环境,提高了轴承的运行寿命,提高了电机的可靠性。
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主要是提供高速永磁电机的一体式冷却系统,其端盖、壳体上均设有冷却腔,并彼此连通,从而使得整机只需要设有一对冷却介质进出口。以上说明对本实用新型而言只是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理解,在不脱离权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作出许多修改、变化或等效,例如改变第一导流板、第二导流板的形状,但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高速永磁电机新型一体化水冷系统,包括机壳和设在机壳两端的前端盖、后端盖,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机壳的壳体壁内设有环绕整个机壳的第一冷却空腔,所述第一冷却空腔内设有第一导流板,形成第一冷却水道;在所述前端盖和后端盖内分别设有第二冷却空腔,所述第二冷却空腔内设有第二导流板,形成第二冷却水道,所述的第二冷却水道与机壳内的第一冷却水道通过设在前、后端盖和机壳内的连接通道连通,在所述前端盖、后端盖的侧面分别设有与第二冷却空腔连通的冷媒介质进口和冷媒介质出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速永磁电机新型一体化水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壳两端外缘设有两个突出的连接部,所述连接通道包括设在所述连接部内的机壳连接通道和设在所述前、后端盖内的端盖连接通道;该机壳连接通道包括一垂直机壳端面的孔一和位于孔一尾端用于与所述第一冷却空腔的一端连通的孔二;所述端盖连接通道包括一垂直端盖端面与所述孔一对接的孔三,和位于孔三尾端用于与所述第二冷却空腔连通的孔四。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高速永磁电机新型一体化水冷系统,其特征在于:设置在所述第一冷却空腔内的所述第一导流板为一条螺旋状板,从而形成呈螺旋状的第一冷却水道;或者,所述第一导流板为若干条直线状的第一导流板,所述直线状的第一导流板平行于机壳的轴线、间隔地设在第一冷却空腔内,且每一个直线状的第一导流板的一端在所述第一冷却空腔内留有导流口,相邻的直线状的第一导流板的所述导流口分别位于冷却空腔的两端,从而形成之字形的第一冷却水道。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高速永磁电机新型一体化水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壳包括内水套和外水套,所述内水套的固定端部具有突出的外法兰环,外水套的固定端部具有向内径向延伸的内法兰环;所述内水套和外水套插接在一起,且所述内水套的自由端和外水套的自由端分别与所述内法兰环和外法兰环焊接,在内水套和外水套间形成环状的所述第一冷却空腔,所述第一导流板设在所述内水套的外圆面或者外水套的内圆面上。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高速永磁电机新型一体化水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壳为整体铸造成型,所述第一导流板铸造成型于所述第一冷却空腔内。
6.根据权利要求2-5其中任一项所述的高速永磁电机新型一体化水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端盖和后端盖均呈圆盘状,且在里端设有与机壳配合的环状凸止口;所述前、后端盖分别包括圆盘形的前板,在前板中央位置具有与轴承配合的内孔,在前板靠近电机腔体一侧具有一个凹环止口,沿凹环止口端面向前板本体延伸形成环状的所述第二冷却空腔;在凹环止口处设有一个与所述前板焊接在一起的后板从而将所述第二冷却空腔封闭。
7.根据权利要求2-5其中任一项所述的高速永磁电机新型一体化水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端盖和后端盖均呈圆盘状,且在里端设有与机壳配合的环状凸止口;所述前端盖和后端盖为整体铸造成型,所述第二导流板铸造成型于所述第二冷却空腔内。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高速永磁电机新型一体化水冷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冷却空腔内的第二导流板为数个径向设置的直线状的第二导流板,位于进水口两侧的两个直线状的第二导流板在靠近所述第二冷却空腔的内径端留有导流口;两个相邻的所述直线状的第二导流板分别在所述第二冷却空腔的内径端和外径端留有导流口,从而形成两个并联的环状之字形的第二冷却水道;或者,
所述第二冷却空腔内的第二导流板包括一沿径向贯通所述第二冷却空腔靠近所述端盖连接通道的径向分隔板一,与所述径向分隔板一对称布置的沿径向设置的径向分隔板二,且使得所述冷媒介质进口或冷媒介质出口与所述端盖连接通道被径向分隔板一和径向分隔板二分隔在两侧;径向分隔板二在靠近所述第二冷却空腔内圆处留有导流口;在所述径向分隔板二的内端部设有沿圆周、向所述径向分隔板一两侧延伸的第二环板,所述第二环板的两端部与所述径向分隔板一的两侧面间具有导流口;所述径向分隔板一的一侧具有一个直径大于所述第二环板、沿圆周向所述径向分隔板二延伸的第一环板,且第一环板的端部与径向分隔板二之间留有导流口。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高速永磁电机新型一体化水冷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冷却空腔内的第二导流板为数个径向设置的直线状的第二导流板,位于进水口两侧的两个直线状的第二导流板在靠近所述第二冷却空腔的内径端留有导流口;两个相邻的所述直线状的第二导流板分别在所述第二冷却空腔的内径端和外径端留有导流口,从而形成两个并联的环状之字形的第二冷却水道;或者,
所述第二冷却空腔内的第二导流板包括一沿径向贯通所述第二冷却空腔靠近所述端盖连接通道的径向分隔板一,与所述径向分隔板一对称布置的沿径向设置的径向分隔板二,且使得所述冷媒介质进口或冷媒介质出口与所述端盖连接通道被径向分隔板一和径向分隔板二分隔在两侧;径向分隔板二在靠近所述第二冷却空腔内圆处留有导流口;在所述径向分隔板二的内端部设有沿圆周、向所述径向分隔板一两侧延伸的第二环板,所述第二环板的两端部与所述径向分隔板一的两侧面间具有导流口;所述径向分隔板一的一侧具有一个直径大于所述第二环板、沿圆周向所述径向分隔板二延伸的第一环板,且第一环板的端部与径向分隔板二之间留有导流口。
10.根据权利要求2-5其中任一项所述的高速永磁电机新型一体化水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端盖、后端盖与机壳之间设有密封部件,所述密封部件包括第一密封胶条和第二密封胶条;第一密封胶条位于所述壳体的孔一和前、后端盖的孔三的周围;所述第二密封胶条位于前端盖、后端盖与机壳配合止口处。
CN201922357889.XU 2019-12-25 2019-12-25 高速永磁电机的新型一体化水冷系统 Active CN21086738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357889.XU CN210867385U (zh) 2019-12-25 2019-12-25 高速永磁电机的新型一体化水冷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357889.XU CN210867385U (zh) 2019-12-25 2019-12-25 高速永磁电机的新型一体化水冷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867385U true CN210867385U (zh) 2020-06-26

Family

ID=712894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2357889.XU Active CN210867385U (zh) 2019-12-25 2019-12-25 高速永磁电机的新型一体化水冷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867385U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612356A (zh) * 2020-09-20 2021-11-05 危维青 制作出的电机的散热效果好的电机的制作方法
CN113937942A (zh) * 2020-06-29 2022-01-14 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 一种永磁同步电机及其端盖
CN114069973A (zh) * 2021-11-10 2022-02-18 宣城坚腾智能传动设备有限公司 具有循环冷却功能的电机
DE102023001045A1 (de) 2022-04-04 2023-10-05 Sew-Eurodrive Gmbh & Co Kg Antrieb mit Elektromotor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937942A (zh) * 2020-06-29 2022-01-14 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 一种永磁同步电机及其端盖
CN113612356A (zh) * 2020-09-20 2021-11-05 危维青 制作出的电机的散热效果好的电机的制作方法
CN114069973A (zh) * 2021-11-10 2022-02-18 宣城坚腾智能传动设备有限公司 具有循环冷却功能的电机
DE102023001045A1 (de) 2022-04-04 2023-10-05 Sew-Eurodrive Gmbh & Co Kg Antrieb mit Elektromotor
WO2023194068A1 (de) 2022-04-04 2023-10-12 Sew-Eurodrive Gmbh & Co. Kg Antrieb mit elektromotor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0867385U (zh) 高速永磁电机的新型一体化水冷系统
CN110868002A (zh) 高速永磁电机的新型一体化水冷系统
CN110784036A (zh) 用于电机的转子布置的端板、用于电机的转子布置和车辆
CN109639054B (zh) 具有油冷系统的电机定子
CN111555500A (zh) 空心轴、转子结构、电机及电动汽车
CN112467911A (zh) 转轴结构及驱动电机
CN214850862U (zh) 油冷电机、电机冷却油路及电机内壳
CN215897411U (zh) 一种电机散热结构
CN106602796A (zh) 用于伺服电机的水冷结构
CN114673807B (zh) 具有侧向流道的多通阀及热管理模块
CN112787456B (zh) 车辆、电机及壳体结构
CN114268178A (zh) 定子铁芯和油冷电机
CN111564927B (zh) 空心轴密封环、空心轴、转子结构、电机及电动汽车
CN113890272A (zh) 一种油冷定子结构、电机及车辆
CN112803675A (zh) 一种油冷电机转子油路
CN112828321A (zh) 一种电主轴前轴承结构和电主轴
CN206471993U (zh) 用于伺服电机的水冷结构
CN217590415U (zh) 电机驱动总成及电动车辆
CN113765273B (zh) 电机机壳、永磁电机、车辆
CN216056534U (zh) 电机转子和电机
CN215646419U (zh) 压缩机及其电机
CN215646420U (zh) 压缩机及其电机
CN215956147U (zh) 压缩机及其电机
CN217486294U (zh) 一种电机冷却结构
CN218829281U (zh) 一种定子冷却结构和电主轴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