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865956U - 一种组合式真空有载分接开关的切换机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组合式真空有载分接开关的切换机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0865956U CN210865956U CN201922111480.XU CN201922111480U CN210865956U CN 210865956 U CN210865956 U CN 210865956U CN 201922111480 U CN201922111480 U CN 201922111480U CN 210865956 U CN210865956 U CN 210865956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ircuit
- vacuum
- transition
- switch
- vacuum tub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High-Tension Arc-Extinguishing Switches Without Spraying Means (AREA)
Abstract
一种组合式真空有载分接开关的切换机构,包括位于N分接侧的第一并联电路、位于N+1分接侧的第二并联电路及工作位置转换电路;第一并联电路由主通流开关K1和N侧过渡电路并联构成,其中N侧过渡电路包括串联连接的第一隔离开关M1、真空管V1与过渡电阻R1;第二并联电路由主通流开关K2和N+1侧过渡电路并联构成,其中N+1侧过渡电路包括串联连接的第二隔离开关M2、真空管V2和过渡电阻R2;工作位置转换电路由真空管V3和与其串接的转换开关S构成;第一、第二并联电路的输入端分别设有一切换点A、B,转换开关S的动触头与切换点A或B转换电连接。本实用新型抗雷电冲击效果好,可靠性高。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真空有载分接开关的切换机构。
背景技术
真空有载分接开关主要用于需频繁调压的使用场合,其可以在不断电、带负荷的情况下改变变压器分接。为了简化操作,提高产品的可靠性,本申请的发明人曾于2011年3月11日向专利局提出过申请号为201120064395.3的专利申请,该专利申请所披露的真空有载分接开关的切换机构的结构如图1(真空有载分接开关的切换机构的三相电路完全一致,图1表达了其中的一相)所示,其包括位于N分接侧的第一并联电路1、位于N+1分接侧的第二并联电路2以及一工作位置转换电路3。第一并联电路1由主通流开关K1和N侧过渡电路并联构成,其中N侧过渡电路由真空管V1与过渡电阻R1串联构成;第二并联电路2由主通流开关K2和N+1侧过渡电路并联构成,其中,N+1侧过渡电路由真空管V2与过渡电阻R2串联构成;工作位置转换电路3由真空管V3和与其串接的转换开关S构成。第一并联电路的输入端设有一切换点A,第二并联电路的输入端设有一切换点B;转换开关S的动触头与切换点A或切换点B转换电连接。工作位置转换电路的真空管V3的一端与转换开关S的动触头连接、真空管V3的另一端、第一并联电路的输出端以及第二并联电路的输出端均与真空有载分接开关的中性点0连接。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了一种抗雷电冲击效果好、可靠性高的真空有载分接开关的切换机构。
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组合式真空有载分接开关的切换机构,每一相均包括:位于N分接侧的第一并联电路、位于N+1分接侧的第二并联电路以及工作位置转换电路;第一并联电路由主通流开关K1和N侧过渡电路并联构成,其中N侧过渡电路包括相互串联的真空管V1与过渡电阻R1;第二并联电路由主通流开关K2和N+1侧过渡电路并联构成,其中N+1侧过渡电路包括相互串联的真空管V2和过渡电阻R2;工作位置转换电路由真空管V3和与其串接的转换开关S构成;第一并联电路的输入端设有一切换点A,第二并联电路的输入端设有一切换点B,转换开关S的动触头与切换点A或切换点B转换电连接;其特点在于,N侧过渡电路还包括第一隔离开关M1,第一隔离开关M1、真空管V1和过渡电阻R1串联连接;N+1侧过渡电路还包括第二隔离开关M2,第二隔离开关M2、真空管V2和过渡电阻R2串联连接。
由于本实用新型采取了以上的技术方案,其产生技术效果是明显的: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在N侧过渡电路和N+1侧过渡电路分别设置了第一隔离开关M1和第二隔离开关M2,第一隔离开关M1、真空管V1和过渡电阻R1串联连接,第二隔离开关M2、真空管V2和过渡电阻R2串联连接,在完成过渡任务后,使第一、第二隔离开关断开,从而可增加绝缘距离,进而改善了抗雷电冲击效果,提高了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 是现有真空有载分接开关的切换机构由N分接侧向N+1分接侧切换的初始状态的单相电气原理图。
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组合式真空有载分接开关的切换机构的第一实施例的由N分接侧向N+1分接侧切换的初始状态的单相电气原理图。
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组合式真空有载分接开关的切换机构的第二实施例的由N分接侧向N+1分接侧切换的初始状态的单相电气原理图。
图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组合式真空有载分接开关的切换机构的第三实施例的由N分接侧向N+1分接侧切换的初始状态的单相电气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的结构和特征。
本申请的发明人在实际应用中发现,上述申请号为201120064395.3的技术方案与之前的产品相比,虽然操作更加简单,但由于真空管的动、静触头之间的距离较小(通常只有4mm~6mm),导致真空管V1、真空管V2抗雷电冲击的效果较差。
为了改善真空有载分接开关的切换机构的抗雷电冲击效果,发明人对申请号为201120064395.3的技术方案做了进一步改进,其主要区别之处在于,在N侧过渡电路和N+1侧过渡电路分别设置了第一隔离开关M1和第二隔离开关M2,第一隔离开关M1、真空管V1和过渡电阻R1串联连接,第二隔离开关M2、真空管V2和过渡电阻R2串联连接。
第一隔离开关M1、真空管V1和过渡电阻R1、以及第二隔离开关M2、真空管V2和过渡电阻R2的串联连接方式有多种方式。
请参阅图2,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组合式真空有载分接开关的切换机构的第一实施例的由N分接侧向N+1分接侧切换的初始状态的单相电气原理图。每个切换机构可包括一相切换、两相同时切换、或三相同时切换,每一相切换的电路均相同。
本实施例的组合式真空有载分接开关的切换机构,每一相均包括:位于N分接侧的第一并联电路1、位于N+1分接侧的第二并联电路2以及工作位置转换电路3。
第一并联电路1由主通流开关K1和N侧过渡电路并联构成,其中N侧过渡电路包括相互串联的第一隔离开关M1、真空管V1与过渡电阻R1,其中,第一隔离开关M1串联在真空管V1与过渡电阻R1之间。
第二并联电路2由主通流开关K2和N+1侧过渡电路并联构成,其中N+1侧过渡电路包括相互串联的第二隔离开关M2、真空管V2和过渡电阻R2,其中,第二隔离开关M2串联在真空管V2与过渡电阻R2之间。
工作位置转换电路3由真空管V3和与其串接的转换开关S构成;第一并联电路的输入端设有一切换点A,第二并联电路的输入端设有一切换点B,转换开关S的动触头与切换点A或切换点B转换电连接。
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切换点A由N分接侧的主通流开关K1与N侧过渡电路的过渡电阻R1一端的连接点构成;所述的切换点B由N+1分接侧的主通流开关K2与N+1侧过渡电路的过渡电阻R2一端的连接点构成。在整个切换过程中,真空管V3起主通断作用,真空管V1、V2起过渡作用。
本实施例中,工作位置转换电路的真空管V3的一端与转换开关S的动触头连接、真空管V3的另一端、第一并联电路1的输出端以及第二并联电路2的输出端与真空有载分接开关的中性点0连接。
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组合式真空有载分接开关的切换机构的第二实施例的由N分接侧向N+1分接侧切换的初始状态的单相电气原理图。
第二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区别之处在于,第一隔离开关M1的一端与所切换点A连接,第一隔离开关M1的另一端与过渡电阻R1连接;第二隔离开关M2的一端与切换点B连接,第二隔离开关M2的另一端与过渡电阻R2连接。
图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组合式真空有载分接开关的切换机构的第三实施例的由N分接侧向N+1分接侧切换的初始状态的单相电气原理图。
第三实施例与第一、第二实施例的区别之处在于,第一隔离开关M1的一端与真空管V1连接,第一隔离开关M1的另一端与真空有载分接开关的中性点0连接;第二隔离开关M2的一端与真空管V2连接,第二隔离开关M2的另一端与真空有载分接开关的中性点0连接。
第一隔离开关M1、真空管V1和过渡电阻R1、以及第二隔离开关M2、真空管V2和过渡电阻R2的串联连接方式不限于上述三种举例,例如,也可以将第一隔离开关M1串联在真空管V1与过渡电阻R1之间,同时使第二隔离开关M2的一端与真空管V2连接,第二隔离开关M2的另一端与真空有载分接开关的中性点0连接。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在N侧过渡电路和N+1侧过渡电路分别设置了第一隔离开关M1和第二隔离开关M2,第一隔离开关M1、真空管V1和过渡电阻R1串联连接,第二隔离开关M2、真空管V2和过渡电阻R2串联连接,在完成过渡任务后,使第一、第二隔离开关断开,从而可增加绝缘距离,进而改善了抗雷电冲击效果,提高了可靠性。
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但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本技术领域中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对本实用新型做出的非实质性的改进和调整,仍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9)
1.一种组合式真空有载分接开关的切换机构,每一相均包括:位于N分接侧的第一并联电路、位于N+1分接侧的第二并联电路以及工作位置转换电路;第一并联电路由主通流开关K1和N侧过渡电路并联构成,其中N侧过渡电路包括相互串联的真空管V1与过渡电阻R1;第二并联电路由主通流开关K2和N+1侧过渡电路并联构成,其中N+1侧过渡电路包括相互串联的真空管V2和过渡电阻R2;工作位置转换电路由真空管V3和与其串接的转换开关S构成;第一并联电路的输入端设有一切换点A,第二并联电路的输入端设有一切换点B,转换开关S的动触头与切换点A或切换点B转换电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N侧过渡电路还包括第一隔离开关M1,所述第一隔离开关M1、所述真空管V1和所述过渡电阻R1串联连接;
所述N+1侧过渡电路还包括第二隔离开关M2,所述第二隔离开关M2、所述真空管V2和所述过渡电阻R2串联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组合式真空有载分接开关的切换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隔离开关M1串联在所述真空管V1与所述过渡电阻R1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组合式真空有载分接开关的切换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隔离开关M2串联在所述真空管V2与所述过渡电阻R2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组合式真空有载分接开关的切换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切换点A由N分接侧的主通流开关K1与N侧过渡电路的过渡电阻R1一端的连接点构成;
所述的切换点B由N+1分接侧的主通流开关K2与N+1侧过渡电路的过渡电阻R2一端的连接点构成。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组合式真空有载分接开关的切换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隔离开关M1的一端与所述切换点A连接,所述第一隔离开关M1的另一端与所述过渡电阻R1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一种组合式真空有载分接开关的切换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隔离开关M2的一端与所述切换点B连接,所述第二隔离开关M2的另一端与所述过渡电阻R2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组合式真空有载分接开关的切换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工作位置转换电路的真空管V3的一端与转换开关S的动触头连接、真空管V3的另一端、所述第一并联电路的电流输出端以及所述第二并联电路的电流输出端与真空有载分接开关的中性点0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组合式真空有载分接开关的切换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隔离开关M1的一端与所述真空管V1连接,所述第一隔离开关M1的另一端与所述真空有载分接开关的中性点0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一种组合式真空有载分接开关的切换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隔离开关M2的一端与所述真空管V2连接,所述第二隔离开关M2的另一端与所述真空有载分接开关的中性点0连接。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2111480.XU CN210865956U (zh) | 2019-11-30 | 2019-11-30 | 一种组合式真空有载分接开关的切换机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2111480.XU CN210865956U (zh) | 2019-11-30 | 2019-11-30 | 一种组合式真空有载分接开关的切换机构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0865956U true CN210865956U (zh) | 2020-06-26 |
Family
ID=712931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22111480.XU Active CN210865956U (zh) | 2019-11-30 | 2019-11-30 | 一种组合式真空有载分接开关的切换机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0865956U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071672A (zh) * | 2020-07-22 | 2020-12-11 |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一种真空有载分接开关过渡装置和过渡装置的切换方法 |
CN112447383A (zh) * | 2020-10-22 | 2021-03-05 |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一种非复用式电力电子有载分接开关切换的过渡电路 |
-
2019
- 2019-11-30 CN CN201922111480.XU patent/CN210865956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071672A (zh) * | 2020-07-22 | 2020-12-11 |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一种真空有载分接开关过渡装置和过渡装置的切换方法 |
WO2022016758A1 (zh) * | 2020-07-22 | 2022-01-27 |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 真空有载分接开关的过渡装置和真空有载分接开关的过渡装置的切换方法 |
CN112447383A (zh) * | 2020-10-22 | 2021-03-05 |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一种非复用式电力电子有载分接开关切换的过渡电路 |
CN112447383B (zh) * | 2020-10-22 | 2022-11-25 |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一种非复用式电力电子有载分接开关切换的过渡电路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4425031U (zh) | 一种智能切换开关 | |
CN210865956U (zh) | 一种组合式真空有载分接开关的切换机构 | |
CN101430966B (zh) | 晶闸管直接切换有载分接开关 | |
CN104362751A (zh) | 一种智能切换开关 | |
US9570252B2 (en) | System and method for operating an on-load tap changer | |
CN202178175U (zh) | 真空有载分接开关双真空管过渡电路 | |
CA2887212C (en) | Load tap changer | |
CN102832075A (zh) | 真空有载分接开关双真空管过渡电路 | |
CN105513772A (zh) | 一种有载调容调压配电变压器 | |
CN205508602U (zh) | 一种有载调容调压配电变压器 | |
CN2625948Y (zh) | 一种无触点补偿式电力稳压器 | |
US20150162144A1 (en) | Load tap changer | |
CN211981511U (zh) | 一种基于双极直流输电系统的换流装置 | |
CN212277649U (zh) | 一种实现电机正反转的中压开关柜结构 | |
CN204270904U (zh) | 一种三相交流低压无弧电器触头装置 | |
CN112768287A (zh) | 一种带有三工位隔离开关的充气柜断路器 | |
CN208423801U (zh) | 一种三相电容投切控制电路及变流器 | |
CN105826927A (zh) | 一种角接电容器组投切模块 | |
CN208285234U (zh) | 一种大功率整流装置、直流换极系统及一种直流冶炼炉 | |
CN205453109U (zh) | 低压两线用户调相开关装置 | |
CN211089135U (zh) | 一种两进线与母联自动切换控制电路 | |
CN205544304U (zh) | 一种星接电容器组投切模块 | |
CN211062644U (zh) | 一种带有三工位隔离开关的充气柜断路器 | |
CN202059182U (zh) | 带有软启动功能的高压大功率变压器输入装置 | |
CN202696519U (zh) | 一种自耦减压起动柜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