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861670U - 一种空调换热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空调换热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861670U
CN210861670U CN201921386847.2U CN201921386847U CN210861670U CN 210861670 U CN210861670 U CN 210861670U CN 201921386847 U CN201921386847 U CN 201921386847U CN 210861670 U CN210861670 U CN 21086167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r
area
fan
heat exchange
air condition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386847.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宇贤
黄焯恒
方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Chigo Heating and Ventilation Equipment Co Ltd
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 TSMC Ltd
Original Assignee
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 TSMC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 TSMC Ltd filed Critical 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 TSMC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386847.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86167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86167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86167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 Filters, Heat-Exchange Apparatuses, And Housings Of Air-Conditioning Uni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揭示了一种空调换热装置,包括风机和热交换器,风机和热交换器均安装在同一密闭空腔内,两者之间具有空隙,热交换器外表面安装有多孔板,多孔板上分布有多个通孔,各通孔在第一预设区域的第一分布密度小于各通孔在第二预设区域的第二分布密度,其中,第一预设区域为多孔板正对风机抽风口的区域,第二预设区域为多孔板除去第一预设区域的剩余区域。本实用新型多孔板上通孔的第一分布密度小于第二分布密度,使得气流被迫从通孔分布密度较大的第二预设区域的通孔流入热交换器,随后使得正对风机抽风口的热交换器进、出口之间的压差降低,更多的气流通过多孔板的第二预设区域流入热交换器,有效提高空调换热装置的换热量和换热效率。

Description

一种空调换热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换热系统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空调换热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空调类的换热系统由风机、热交换器和静压舱构成。其中,风机和热交换器均安装在同一腔体内,风机和热交换器之间具有间隙,两者之间的空隙空间形成静压舱。当风机旋转时,热交换器正对风机抽风口的一面,即内表面出现负压,从而通过热交换器的进风口将外界气流吸入腔体内,然后气流通过风机的抽风口并流经风机后从风机的喷气口排出腔体。在此过程中,气流流经热交换器内部的流道,并与热交换器接触进行热交换。由于风机和热交换器之间的静压舱空间较小,热交换器内表面正对风机的抽风口的负压会远大于周围区域的负压,从而导致极大部分的气流只能从热交换器正对风机抽风口的表面流入,使得热交换器有效换热面积大幅减少,换热量不足,换热效率较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为提供一种空调换热装置,旨在解决现有空调换热系统换热效率低下的弊端。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空调换热装置,风机、热交换器和具有进风口和出风口的腔体;
所述热交换器设置于所述腔体内,对经过所述腔体内的气体进行换热处理;
所述风机设置于所述腔体内,位于所述热交换器和所述出风口之间,所述风机的抽风口对应所述热交换器的朝向所述风机一侧的内表面设置,所述风机的喷气口对应所述腔体的出风口设置;
所述热交换器外表面安装有多孔板,所述多孔板上分布有多个通孔,各所述通孔在第一预设区域的第一分布密度小于各所述通孔在所述第二预设区域的第二分布密度,其中,所述热交换器外表面为所述热交换器背向所述风机的一面,所述第一预设区域为所述多孔板正对所述风机的抽风口的区域,所述第二预设区域为所述多孔板除去所述第一预设区域的剩余区域。
进一步的,各所述通孔在所述第一预设区域的开孔总面积占所述第一预设区域的整体表面积的65~70%。
进一步的,各所述通孔在所述第一预设区域上的分布区域位于所述第一预设区域的外围区域。
进一步的,各所述通孔在所述第一预设区域上呈套环状分布。
进一步的,所述多孔板为弧形板,所述弧形板的中心区域向远离所述热交换器的方向凸出,所述弧形板的半径为2800mm。
进一步的,所述换热装置还包括过滤网,所述过滤网设置在所述热交换器和所述多孔板之间。
进一步的,所述热交换器为翅片管式换热器,所述翅片管式换热器内部设置有多个气流流道,各所述气流流道之间互不相通,各所述气流流道一端开口朝向所述多孔板,另一端开口朝向所述抽风口。
进一步的,所述多孔板通过卡扣结构固定在所述热交换器外表面。
进一步的,所述通孔形状为圆形或多边形。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预设区域内的各所述通孔均匀分布,所述第二预设区域内的各所述通孔均匀分布,各所述通孔的形状、大小规格相同。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空调换热装置,热交换器外表面设置有多孔板,并且多孔板上通孔在正对风机区域,即第一预设区域的第一分布密度小于第二预设区域的第二分布密度,从而使得气流被迫从通孔分布密度较大的第二预设区域的通孔流入热交换器,气流流入后使得正对风机抽风口的热交换器进、出口之间的压差降低,进一步使得更多的气流通过多孔板的第二预设区域上的通孔流入热交换器,有效提高气流流经热交换器的面积,从而提高空调换热装置的换热量和换热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空调换热装置的整体结构剖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空调换热装置中热交换器的侧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空调换热装置中多孔板的侧视图。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空调换热装置,风机1、热交换器2和具有进风口和出风口的腔体;
所述热交换器2设置于所述腔体内,对经过所述腔体内的气体进行换热处理;
所述风机1设置于所述腔体内,位于所述热交换器2和所述出风口之间,所述风机1的抽风口11对应所述热交换器2的朝向所述风机1一侧的内表面设置,所述风机1的喷气口对应所述腔体的出风口设置;
所述热交换器2外表面安装有多孔板3,所述多孔板3上分布有多个通孔,各所述通孔在第一预设区域的第一分布密度小于各所述通孔在所述第二预设区域的第二分布密度,其中,所述热交换器2外表面为所述热交换器2背向所述风机1的一面,所述第一预设区域为所述多孔板3正对所述风机的抽风口11的区域,所述第二预设区域为所述多孔板3除去所述第一预设区域的剩余区域。
本实施例中,空调换热装置包括风机1和热交换器2,安装在同一个具有进风口和出风口的空腔腔体中。其中,热交换器2用于对经过腔体内的其气体进行换热处理;风机1位于热交换器2和腔体的出风口之间,并且风机1的抽风口11对应热交换器2的朝向风机1一侧的内表面设置,风机1的喷气口对应腔体的出风口设置。热交换器2外表面安装有多孔板3,内表面正对风机1的抽风口11。热交换器2内表面与风机1的抽风口11之间具有一定的空隙,从而使得热交换器2与风机1之间的空腔形成静压舱。风机1启动后,静压舱可以一定程度上平衡风机1与热交换器2之间的气压,从而对流入气体产生均流的效果。热交换器2的多孔板3上分布有多个通孔,各通孔在第一预设区域的第一分布密度小于各通孔在第二预设区域的第二分布密度。其中,热交换器2外表面是指热交换器2背向风机1的一面,内表面是指热交换器2正对风机1的一面;第一预设区域为多孔板3正对抽风口11的区域,该区域与抽风口11的大小相同;第二预设区域为多孔板3除去第一预设区域的剩余区域。多孔板3上的通孔可以为随机分布,也可以为均匀分布。在风机1旋转时,由于对孔板上的通孔在第一预设区域的第一分布密度小于在第二预设区域的第二分布密度,相当于多孔板3在正对抽风口11区域的部分通孔被封堵,气流只能被迫从多孔板3第一预设区域周围区域,即位于第一预设区域周围的第二预设区域上的通孔流入。随后,由于气流从第一预设区域周围的第二预设区域上的通孔流入,导致正对风机1抽风口11的热交换器2的进、出口压差降低,进一步使得更多的气流通过更大面积的第二预设区域上的通孔流入热交换器2内,使得气流进入热交换器2的面积大幅度增大,有效提高了热交换器2的有效换热面积,从而提高了换热装置的换热量和换热效率。
进一步的,各所述通孔在所述第一预设区域的开孔总面积占所述第一预设区域的整体表面积的65~70%。
本实施例中,多孔板3正对风机1抽风口11区域,即第一预设区域上的通孔的开孔总面积占第一预设区域的整体表面积的65~70%。多孔板3第一预设区域的通孔开孔总面积限制在65~70%,一方面可以保证有足够的气流从多孔板3第一预设区域上的通孔流入热交换器2正对风机1抽风口11的气流流道,另一方面可以保证多孔板3第一预设区域有足够的阻挡面积,使得气流被强迫从第一预设区域周围的第二预设区域上的通孔进入热交换器2,从而提高换热量和换热效率。
进一步的,各所述通孔在所述第一预设区域上的分布区域位于所述第一预设区域的外围区域。
本实施例中,多孔板3第一预设区域上各个通孔的分布区域集中在第一预设区域的外围区域,其中,外围区域是指第一预设区域除去中心区域之外的剩余区域。由于将通孔开设在多孔板3第一预设区域的外围区域,使得多孔板3正对风机1抽风口11的中心区域的气流被阻挡,气流被迫只能从第一预设区域外围区域的通孔进入热交换器2。但由于外围区域的通孔数量也是有限的,因此会有更多的气流被强迫从第二预设区域的通孔流入,从而扩大气流的流入面积,有效提高了气流流经热交换器2的面积,使得有效换热面积增大,进而提高空调换热装置的换热量和换热效率。
进一步的,各所述通孔在所述第一预设区域上呈套环状分布。
本实施例中,多孔板3第一预设区域上的通孔呈套环状分布,该套环可以为圆形,也可以为多边形。各通孔均分布在环状区域内,不同环状区域之间相互隔开,没有设置通孔,即不同环状区域之间具有阻挡区域。第一预设区域上的通孔呈套环状分布,一方面是为了使得多孔板3上通孔的分布显得更加美观,并且有效强迫气流从多孔板3第二预设区域的通孔流入热交换器2内,提高空调换热装置的换热量和换热效率。另一方面,风机1旋转时,气流无法从阻挡区域进入热交换器2,因此只能被迫从环状区域上的通孔流入热交换器2内。但由于阻挡区域和环状区域之间间隔分布,从而使得热交换器2正对风机1抽风口11区域的负压分布均衡,不会因为阻挡区域过于集中,导致阻挡区域和分布有通孔的区域负压相差过大,气流无法进入阻挡区域的热交换器2气流流道,降低热交换器2的换热效率和有效换热面积。
进一步的,所述多孔板3为弧形板,所述弧形板的中心区域向远离所述热交换器2的方向凸出,所述弧形板的半径为2800mm。
本实施例中,多孔板3为弧形板,其中,弧形板的中心区域向远离热交换器2的方向凸出,弧形板的的半径优选为2800mm。多孔板3与热换热器之间的空间叫前静压空间,这个空间越大,气流进入换热器的阻力越小,并且进入换热器的气流分布越均匀。因此,多孔板3采用弧形板的结构设计能够有效减小气流进入换热器的阻力,使得气流分布均匀,增大气流流经热交换器2的有效面积,有助于提高热交换器2的换热效率和换热量。
进一步的,所述换热装置还包括过滤网,所述过滤网设置在所述热交换器2和所述多孔板3之间。
本实施例中,热换装置还包括过滤网,该过滤网设置在热交换器2和多孔板3之间。其中,过滤网不小于多孔板3上通孔分布区域的轮廓,即过滤网足够包围所有的通孔,从而能够有效将通过多孔板3的气流中的尘埃等所有杂质阻挡在热交换器2之外。过滤网能够避免杂质随着气流进入热交换器2的气流流道后造成堵塞,进而使得热交换器2损坏。
进一步的,所述热交换器2为翅片管式换热器,所述翅片管式换热器内部设置有多个气流流道,各所述气流流道之间互不相通,各所述气流流道一端开口朝向所述多孔板3,另一端开口朝向所述抽风口11。
本实施例中,热交换器2为翅片管式换热器。其中,翅片管式换热器内部设置有多个气流流道,各气流流道之间互不相同,气流流道一端开口朝向多孔板3,另一端开口朝向风机1的抽风口11,风机1旋转时在气流流道另一端造成负压,从而使得气流从气流流道一端开口进入,并从而另一端开口流出被风机1抽离。由于翅片管式换热器的各气流流道互不相通,气流在热交换器2内无法横向移动,最后将从与热交换器2的入口翅片间的流道相同的流道流出翅片管式换热器,从而强制提高了气流流经翅片管式换热器的面积、提高了翅片管式换热器的有效换热面积、提高了换热装置的换热量。
进一步的,所述多孔板3通过卡扣结构固定在所述热交换器2外表面。
本实施例中,多孔板3内壁四周设置有若干个卡钩,热交换器2外表面在对应卡钩的位置设置有卡槽,卡槽和卡钩相互配合组成卡扣结构。多孔板3可以通过将内壁的卡钩扣入热交换器2外表面对应的卡槽内,从而使得多孔板3固定在热交换器2外表面,便于多孔板3的装卸。
进一步的,所述通孔形状为圆形或多边形。
本实施例中,多孔板3上的通孔形状统一为圆形或多边形,比如矩形、正六边形等。多孔板3上的通孔统一为圆形或多边形,一方面是具有更佳的外观性。另一方面,圆形或多边形的通孔形状能够有效减小气体进入多孔板3的阻力。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预设区域内的各所述通孔均匀分布,所述第二预设区域内的各所述通孔均匀分布,各所述通孔的形状、大小规格相同。
本实施例中,多孔板3第一预设区域上的各个通孔均匀分布,并且第二预设区域内的各个通孔也是均匀分布。多孔板3第一预设区域和第二预设区域上各个通孔的形状、大小等规格相同。因此,在对多孔板3进行加工时,能够有效降低加工难度,提高加工效率,同时更加美观。另一方面,多孔板3上均匀分布、规格相同的通孔能够使得气流更加均匀地从通孔流入热交换器2中,从而提高气流流入热交换器2的面积,提高换热装置的换热效率和换热量。
本实施例的一种空调换热装置,热交换器2外表面设置有多孔板3,并且多孔板3上通孔在正对风机1区域,即第一预设区域的第一分布密度小于第二预设区域的第二分布密度,从而使得气流被迫从通孔分布密度较大的第二预设区域的通孔流入热交换器,气流流入后使得正对风机1抽风口11的热交换器2进、出风口之间的压差降低,进一步使得更多的气流通过多孔板3的第二预设区域上的通孔流入热交换器2,有效提高气流流经热交换器的面积,从而提高空调换热装置的换热量和换热效率。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空调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风机、热交换器和具有进风口和出风口的腔体;
所述热交换器设置于所述腔体内,对经过所述腔体内的气体进行换热处理;
所述风机设置于所述腔体内,位于所述热交换器和所述出风口之间,所述风机的抽风口对应所述热交换器的朝向所述风机一侧的内表面设置,所述风机的喷气口对应所述腔体的出风口设置;
所述热交换器外表面安装有多孔板,所述多孔板上分布有多个通孔,各所述通孔在第一预设区域的第一分布密度小于各所述通孔在第二预设区域的第二分布密度,其中,所述热交换器外表面为所述热交换器背向所述风机的一面,所述第一预设区域为所述多孔板正对所述风机的抽风口的区域,所述第二预设区域为所述多孔板除去所述第一预设区域的剩余区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各所述通孔在所述第一预设区域的开孔总面积占所述第一预设区域的整体表面积的65~7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各所述通孔在所述第一预设区域上的分布区域位于所述第一预设区域的外围区域。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各所述通孔在所述第一预设区域上呈套环状分布。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孔板为弧形板,所述弧形板的中心区域向远离所述热交换器的方向凸出,所述弧形板的半径为2800m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装置还包括过滤网,所述过滤网设置在所述热交换器和所述多孔板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热交换器为翅片管式换热器,所述翅片管式换热器内部设置有多个气流流道,各所述气流流道之间互不相通,各所述气流流道一端开口朝向所述多孔板,另一端开口朝向所述抽风口。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孔板通过卡扣结构固定在所述热交换器外表面。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形状为圆形或多边形。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预设区域内的各所述通孔均匀分布,所述第二预设区域内的各所述通孔均匀分布,各所述通孔的形状、大小规格相同。
CN201921386847.2U 2019-08-23 2019-08-23 一种空调换热装置 Active CN21086167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386847.2U CN210861670U (zh) 2019-08-23 2019-08-23 一种空调换热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386847.2U CN210861670U (zh) 2019-08-23 2019-08-23 一种空调换热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861670U true CN210861670U (zh) 2020-06-26

Family

ID=713050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386847.2U Active CN210861670U (zh) 2019-08-23 2019-08-23 一种空调换热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86167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509280B (zh) 空气整流装置及空调器
CN210345665U (zh) 新风模块、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106382774B (zh) 汽液过滤网、换热器和空调器
CN210861670U (zh) 一种空调换热装置
CN207247519U (zh) 一种空调底座结构
CN216346646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3599478U (zh) 新风模组及空调
CN211398037U (zh) 离心叶轮、离心风机和空调器
CN209248446U (zh) 一种电脑笔记本快速散热底座
EP3657112B1 (en) Heat exchange assembly and heat exchange device
CN208253914U (zh) 挡块结构及空调器
CN206430260U (zh) 空气处理装置
JPS63101639A (ja) 空気調和機
CN111189213A (zh) 一种可防回风的面板结构、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110494011A (zh) 一种散热系统及散热模组
CN211601700U (zh) 导气结构、换热器及空调器
CN218155391U (zh) 风嘴、出风组件以及吹风装置
CN217787587U (zh) 散热装置及投影设备
CN216644346U (zh) 壁挂式空调器
CN210861613U (zh) 空调正向回风遮挡结构及空调
CN212132683U (zh) 天花机
CN212227231U (zh) 一种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CN215929824U (zh) 风管机
CN220355566U (zh) 立式空调器室内机
JPH09229403A (ja) 空気調和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