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861475U - 一种空气净化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空气净化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861475U
CN210861475U CN201921642221.3U CN201921642221U CN210861475U CN 210861475 U CN210861475 U CN 210861475U CN 201921642221 U CN201921642221 U CN 201921642221U CN 210861475 U CN210861475 U CN 21086147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lter layer
rotating shaft
liquid
cylinder body
communicat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642221.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杜学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921642221.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86147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86147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86147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Filtration Of Liquid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净化技术,特别涉及一种空气净化装置。本实用新型的空气净化装置包括过滤筒体,所述过滤筒体一端设有空气入口,另一端设有与其内部连通的洁净空气排放口;拦截过滤层,所述拦截过滤层为透气过滤层,且设于所述过滤筒体内,并位于所述空气入口和洁净空气排放口之间,其边缘处靠近或接触所述过滤筒体内壁;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设置于所述过滤筒体上,其驱动端与所述拦截过滤层传动连接,用于驱使所述拦截过滤层旋转;浸润装置,所述浸润装置用于湿润所述拦截过滤层。优点:结构设计合理,简单,操作使用方便,通过对空气湿润使其内部颗粒物团聚并加以拦截过滤,其过滤效果较好,成本低廉。

Description

一种空气净化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净化技术,特别涉及一种空气净化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现有的中小型或小微型空气净化装置结构设计比较复杂,并且一般通过加速空气流动的方式,使得空气经过静置的过滤结构或是吸附结构来达到净化空气的目的,长期使用过滤结构容易粘附太多灰尘颗粒物发生堵塞,且清洁周期相对频繁,此外,过滤结构或是吸附结构一般制作成本较高,导致市面上传统的净化装置成本较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空气净化装置,有效的克服了现有技术的缺陷。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空气净化装置,包括过滤筒体,上述过滤筒体一端设有空气入口,另一端设有与其内部连通的洁净空气排放口;拦截过滤层,上述拦截过滤层为透气过滤层,且设于上述过滤筒体内,并位于上述空气入口和洁净空气排放口之间,其边缘处靠近或接触上述过滤筒体内壁;驱动装置,上述驱动装置设置于上述过滤筒体上,其驱动端与上述拦截过滤层传动连接,用于驱使上述拦截过滤层旋转;浸润装置,上述浸润装置用于湿润上述拦截过滤层。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进一步,上述过滤筒体为内部具有圆柱形空腔的筒体结构,上述拦截过滤层为与上述过滤筒体相匹配的圆柱件,并同轴设置于上述过滤筒体内部,上述驱动装置用于驱使上述拦截过滤层绕其轴心旋转。
进一步,上述驱动装置包括动力驱动机构和转轴,上述转轴同轴置于上述过滤筒体内,其一端与上述过滤筒体的另一端同轴转动连接,其另一端与上述拦截过滤层传动连接,上述动力驱动机构设置于上述过滤筒体另一端外部,并与上述转轴的一端传动连接。
进一步,上述浸润装置包括第一液体旋转接头、第一连接管和第一液体槽,上述第一液体旋转接头与上述转轴的另一端转动连接并连通,上述第一连接管一端与上述第一液体旋转接头连接并连通,其另一端与上述第一液体槽内部靠近底壁的位置连接并连通,上述拦截过滤层套设固定于上述转轴外周上,上述转轴为空心转轴,其内壁上设有内螺旋流道,上述转轴的侧壁上对应上述拦截过滤层的位置布满渗滤孔,或是转轴上对应上述拦截过滤层任意一端或两端的位置连通设有用于向上述拦截过滤层喷淋湿润的第一喷嘴组件。
进一步,上述浸润装置包括第二液体旋转接头、第一泵体和第二液体槽,上述拦截过滤层套设固定于上述转轴外周上,上述转轴为空心转轴,上述第二液体旋转接头与上述转轴的另一端转动连接并连通,上述转轴的侧壁上对应上述拦截过滤层的位置布满渗滤孔,或是转轴上对应上述拦截过滤层任意一端或两端的位置连通设有用于向上述拦截过滤层喷淋湿润的第二喷嘴组件,上述第一泵体设置于上述过滤筒体上或上述第二液体槽内部,其输入端与上述第二液体槽内部的液体连通,其输出端通过管路与上述第二液体旋转接头连接并连通。
进一步,上述浸润装置包括圆筒状的壳体、吸水叶轮和第三液体槽,上述拦截过滤层套设固定于上述转轴外周上,上述转轴为空心转轴,上述壳体同轴连接并连通于上述转轴的另一端端部,上述吸水叶轮同轴固定于上述壳体内部,上述壳体远离上述转轴的一端设有进液口,上述进液口与上述第三液体槽内部连通,上述转轴的侧壁上对应上述拦截过滤层的位置布满渗滤孔,或是转轴上对应上述拦截过滤层任意一端或两端的位置连通设有用于向上述拦截过滤层喷淋湿润的第三喷嘴组件。
进一步,上述过滤筒体的下部设置有与内部的底部连通的液体收集槽,该液体收集槽用于收集沿上述过滤筒体内壁向下流动汇聚的回流液。
进一步,上述第一液体槽设置于上述过滤筒体的的下部,并与上述过滤筒体内部的底部连通,或上述第二液体槽设置于上述过滤筒体的下部,并与上述过滤筒体内部的底部连通,或上述第三液体槽设置于上述过滤筒体的下部,并与上述过滤筒体内部的底部连通。
进一步,还包括叶轮,上述叶轮置于上述过滤筒体内,并位于上述拦截过滤层与洁净空气排放口之间,或是位于上述拦截过滤层与空气入口之间,上述叶轮与上述驱动装置传动连接,上述驱动装置用于驱使上述叶轮旋转,以使由空气入口进入的空气朝向上述洁净空气排放口快速流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结构设计合理,简单,操作使用方便,通过对空气湿润使其内部颗粒物团聚并加以拦截过滤,其过滤效果较好,使用成本低廉,极具推广价值。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空气净化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空气净化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空气净化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三;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空气净化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四;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空气净化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五;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空气净化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六;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空气净化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七;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空气净化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八;
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空气净化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九;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的空气净化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十;
图11为本实用新型的空气净化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十一;
图12为本实用新型的空气净化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十二;
图13为本实用新型的空气净化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十三;
图14为本实用新型的空气净化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十四;
图15为本实用新型的空气净化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十五;
图16为本实用新型的空气净化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十六;
图17为本实用新型的空气净化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十七;
图18为本实用新型的空气净化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十八;
图19为本实用新型的空气净化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十九;
图20为本实用新型的空气净化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二十;
图21为本实用新型的空气净化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二十一;
图22为本实用新型的空气净化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二十二。
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1、过滤筒体,2、拦截过滤层,3、浸润装置,4、驱动装置,5、液体收集槽,6、叶轮,31、第一液体旋转接头,32、第一连接管,33、第一液体槽,34、第二液体旋转接头,35、第一泵体,36、第二液体槽,37、壳体,38、吸水叶轮,39、第三液体槽,41、动力驱动机构,42、转轴,43、旋翼,421、第三喷嘴组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实施例:如图1至14所示,本实施例的空气净化装置包括过滤筒体1,上述过滤筒体1一端设有空气入口,另一端设有与其内部连通的洁净空气排放口;拦截过滤层2,上述拦截过滤层2为透气过滤层,且设于上述过滤筒体1内,并位于上述空气入口和洁净空气排放口之间,其边缘处靠近或接触上述过滤筒体1内壁;驱动装置4,上述驱动装置4设置于上述过滤筒体1上,其驱动端与上述拦截过滤层2传动连接,用于驱使上述拦截过滤层2旋转;浸润装置3,上述浸润装置3用于湿润上述拦截过滤层2。
使用时,驱动装置4带动拦截过滤层2旋转,与此同时,浸润装置3对拦截过滤层2湿润,外界空气或烟尘经空气入口进入过滤筒体1内,再经旋转的湿润的拦截过滤层2,空气中含有的颗粒物与拦截过滤层2上的液体(该液体一般为水)接触并被粘附逐渐团聚形成泥水状混合物,再经高速旋转的拦截过滤层2向其边缘处甩出至过滤筒体1内壁上,达到高效过滤的作用,并且拦截过滤层2上残留的颗粒物相对较少,使用时长更久,清洁周期更长,并且,整个装置结构设计比较简单、合理,使用方便,过滤效果较好,使用成本低廉,极具推广价值。
上述过滤筒体1可以是双层筒壁,内外筒壁之间具有夹层空腔,内侧筒壁上布满细孔。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上述过滤筒体1为内部具有圆柱形空腔的筒体结构,上述拦截过滤层2为与上述过滤筒体1相匹配的圆柱件,并同轴设置于上述过滤筒体1内部,上述驱动装置4用于驱使上述拦截过滤层2绕其轴心旋转,一般的,拦截过滤层2与过滤筒体1内壁之间具有微小的间隙,该间隙在拦截过滤层2高速旋转运行时,甩出的絮状物恰好占据该间隙空间,未被过滤空气不会由此间隙逃逸,该间隙的设计也利于颗粒与液体絮状物在拦截过滤层2高速旋转产生的离心力作用下有效甩出至过滤筒体1内壁。
上述洁净空气排放口的位置可以在过滤筒体1的另一端端部,也可以在另一端侧壁靠近端部的位置,并且数量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设计一个或者多个。
其中,驱动装置4包括至少以下两种形式:
1)有动力机构驱动(如图1至14),具体为,上述驱动装置4包括动力驱动机构41和转轴42,上述转轴42同轴置于上述过滤筒体1内,其一端与上述过滤筒体1的另一端同轴转动连接,其另一端构成上述驱动装置4的驱动端,上述动力驱动机构41设置于上述过滤筒体1另一端外部,并与上述转轴42的一端传动连接,运行时,动力驱动机构41驱使转轴42带动拦截过滤层2高速旋转即可,结构设计简单,使用方便。
更佳的,洁净空气排放口设置于过滤筒体1远离空气入口的一端侧壁上,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得净化空气更方便的排放,不会与驱动机构41的位置相互冲突。
上述驱动机构41一般选用伺服电机,其设置于过滤筒体1远离空气入口的一端端部。其驱动轴与转轴42的对应端传动连接。
2)利用进入过滤筒体1内部的气流驱动(如图15、16所示),具体为,上述驱动装置4包括旋翼43和转轴42,上述转轴42同轴置于上述过滤筒体1内,其一端与上述过滤筒体1的另一端同轴转动连接,上述旋翼43同轴设置于上述转轴42的另一端,上述拦截过滤层2套装固定于上述转轴42上,当气流由上述空气入口进入口,作用在上述旋翼43上,并带动上述旋翼43旋转,从而通过转轴42驱使上述拦截过滤层2旋转,当由空气入口进入的气体具有一定流速(能量)时,气流作用于旋翼43上就会吹动旋翼43旋转,从而带动转轴42和拦截过滤层2旋转运行,该设计利用空气自身能量,适用于一些专用的场合空气净化,具有节能、环保的效益。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上述拦截过滤层2为透气的圆毛刷层,其外缘与上述过滤筒体1的内壁靠近或接触,上述转轴42同轴贯穿上述毛刷层,并与上述毛刷层可拆卸连接,更具体的,圆毛刷层的中间同轴贯穿设有供转轴穿过的通孔,在通孔两端分别同轴固定有套筒或卡箍圈,通过套筒或卡箍圈将圆毛刷层可拆卸的同轴设置于转轴42上。
当然,上述拦截过滤层2也可以是其他具有同类似作用的结构层,其包括但不仅限于毛刷层,也可以是其他材料组合后整体呈现圆盘、圆柱状的网(如细目网)、丝等适用材料,该拦层可拆卸的设置于转轴42上,并与转轴42垂直,转轴42穿过该拦网的中部。
具体的,浸润装置3包括至少以下三种结构形式:
上述浸润装置3包括第一液体旋转接头31、第一连接管32和第一液体槽33,上述第一液体旋转接头31与上述转轴42的另一端转动连接并连通,上述第一连接管32一端与上述第一液体旋转接头31连接并连通,其另一端与上述第一液体槽33内部靠近底壁的位置连接并连通,上述拦截过滤层2套设固定于上述转轴42外周上,上述转轴42为空心转轴,其内壁上设有内螺旋流道,上述转轴42的侧壁上对应上述拦截过滤层2的位置布满渗滤孔,或是转轴42上对应上述拦截过滤层2任意一端或两端的位置连通设有用于向上述拦截过滤层2喷淋湿润的第一喷嘴组件(图中未示出)。且当转轴42上对应上述拦截过滤层2的位置布满渗滤孔时,上述动力驱动机构41驱使上述转轴42旋转,以使上述转轴42内部产生正压,从而使得上述第一液体槽33内的液体经上述第一连接管32和第一液体旋转接头31进入上述转轴42内,并由上述渗滤孔喷射甩出,以湿润上述拦截过滤层2,使用时,当转轴42高速旋转时,水通过螺旋流道被吸入将其内部空气挤出,第一液体槽33内的液体经第一连接管32进入转轴42内,再由转轴42上渗滤孔甩出至拦截过滤层2对其浸润,接下来,浸润后的拦截过滤层2在空气通过时拦截其内含有的颗粒物并与液体分子发生团聚,最后生成的絮状物或液体污物再经拦截过滤层2甩出至过滤筒体1内壁上。当转轴42上连接第一喷嘴组件(为现有技术,一般包括管路和连接在管路上的至少一个喷嘴)时,进入转轴42内的水在进入第一喷嘴组件,由第一喷嘴组件喷向拦截过滤层2,以对其湿润。整个结构设计简单,利用类似自吸泵的原理实现对拦截过滤层2的吸水浸润,使用比较方便,需要说明的是:该设计适用于两种驱动装置4的设计。
2)上述浸润装置3包括第二液体旋转接头34、第一泵体35和第二液体槽36,上述拦截过滤层2套设固定于上述转轴42外周上,上述转轴42为空心转轴,上述第二液体旋转接头34与上述转轴42的另一端转动连接并连通,上述转轴42的侧壁上对应上述拦截过滤层2的位置布满渗滤孔,或是转轴42上对应上述拦截过滤层2任意一端或两端的位置连通设有用于向上述拦截过滤层2喷淋湿润的第二喷嘴组件(图中未示出),上述第一泵体35设置于上述过滤筒体1上或上述第二液体槽36内部,其输入端与上述第二液体槽36内部的液体连通,其输出端通过管路与上述第二液体旋转接头34连接并连通。当转轴42侧壁上对应上述拦截过滤层2的位置布满渗滤孔时,通过第一泵体35将第二液体槽36内的水经第二液体旋转接头34泵至转轴42内,再由转轴42上渗滤孔甩出,至拦截过滤层2对其浸润,接下来,浸润后的拦截过滤层2在空气通过时经高速旋转多次拦截其内含有的颗粒物并与液体分子发生团聚,最后生成的泥水混合物再经拦截过滤层2甩出至过滤筒体1内壁上。当当转轴42上连接第二喷嘴组件(为现有技术,一般包括管路和连接在管路上的至少一个喷嘴)时,进入转轴42内的水在进入第二喷嘴组件,由第二喷嘴组件喷向拦截过滤层2,以对其湿润。整个结构设计比较简单,使用也比较方便,需要说明的是:该设计适用于两种驱动装置4的设计。
当然,上述转轴42也可以不为空心转轴,同时去掉第二液体旋转接头34,第一泵体35直接通过管路与第二喷嘴组件连接直接对拦截过滤层2湿润即可。
3)如图17、18所示,上述浸润装置3包括圆筒状的壳体37、吸水叶轮38和第三液体槽39,上述拦截过滤层2套设固定于上述转轴42外周上,上述转轴42为空心转轴,上述壳体37同轴连接并连通于上述转轴42的另一端端部,上述吸水叶轮38同轴固定于上述壳体37内部,上述壳体37远离上述转轴42的一端设有进液口,上述进液口与上述第三液体槽39内部连通,上述转轴42的侧壁上对应上述拦截过滤层2的位置布满渗滤孔,或是转轴42上对应上述拦截过滤层2任意一端或两端的位置连通设有用于向上述拦截过滤层2喷淋湿润的第三喷嘴组件421。当转轴42侧壁上对应上述拦截过滤层2的位置布满渗滤孔,作业过程中,通过动力驱动机构41驱动转轴42转动,从而带动与其联动的壳体37及吸水叶轮38旋转,从而在进液口处产生吸力(该原理与自吸泵原理相似),水由进液口经进壳体38进入转轴42内,之后,进入转轴42内的水经渗滤孔甩出,然后对拦截过滤层2进行湿润。当转轴上连接第三喷嘴组件时,进入转轴42内的水输送至第三喷嘴组件421,由第三喷嘴组件421喷向拦截过滤层2,以对其湿润。整个结构结构设计简单,巧妙,结构设计更紧凑、美观。
当然,上述方案3)中的壳体37也可以为固定状态,与转轴42的另一端旋转连接(连接处密封),转轴42也可以不为空心转轴,在壳体37外部连接有空心管路设计的杆状支架(该支架至少一个,可以与转轴42同轴支架共用),壳体设有出液口,出液口通过管路与杆状支架连通,杆状支架与壳体37共同相对于转轴42旋转,在杆状支架上设置至少一个朝向拦截过滤层2喷淋的喷头,当转轴42旋转时,杆状支架相对于转轴42旋转。
上述三种〔方案1)、2)和3)〕实施方式中过滤筒体1可以是分体式设计,方便后期的拆装维护,具体也可以包括以下的两种结构:
①过滤筒体1为立式(如图1、2、17所示),即就是过滤筒体1竖直设置,其筒体下端可以敞口设置,且敞口形成空气入口,整个过滤筒体1通过下端设置的支架支撑于地面上,使用过程中,甩至过滤筒体1内壁的污物或絮状物沿筒体内壁向下直接排放;
②过滤筒体1为卧式(如图7、8、18所示),即就是过滤筒体1水平设置,该筒体任意一端为可以打开或关闭的结构,方便后期清理维护。
作为另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上述过滤筒体1的下部设置有与内部的底部连通的液体收集槽5,该液体收集槽5用于收集沿上述过滤筒体1内壁向下流动汇聚的回流液,该液体收集槽5目的是为了收集拦截过滤层2甩至过滤筒体1内壁上液体污物或絮状物,既避免了回流液再次循环时,杂质物堵塞用来湿润拦截过滤层2的渗滤孔或喷嘴,也方便集中清理,更具体的:
①当过滤筒体1为立式时(如图3、4、19所示),液体收集槽5为环形槽并连接于过滤筒体1下端,或者过滤筒体1的下端向内弯折形成上述液体收集槽5;
②当过滤筒体1为卧式时(如图9、10、20所示),过滤筒体1的下部沿其长度方向设有贯穿其侧壁的条形缺口或渗水孔,液体收集槽5为与条形缺口或渗水孔匹配的条形槽,并置于条形缺口或渗水孔下方,其槽口向上并与缺口边缘可拆卸的密封连接。
作为另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上述第一液体槽33设置于上述过滤筒体1的下部,并与上述过滤筒体1内部的底部连通,或上述第二液体槽36设置于上述过滤筒体1的的下部,并与上述过滤筒体1内部的底部连通,或上述第三液体槽39设置于上述过滤筒体1的的下部,并与上述过滤筒体1内部的底部连通,具体包括以下几种结构形式:
①过滤筒体1为立式(如图5所示),第一液体槽33为环形槽并连接于过滤筒体1下端,或者过滤筒体1的下端向内弯折形成上述液体第一液体槽33;
②过滤筒体1为卧式(如图11所示),过滤筒体1的下部沿其长度方向设有贯穿其侧壁的条形缺口或渗水孔,第一液体槽33为与条形缺口或渗水孔匹配的条形槽,并置于条形缺口或渗水孔下方,其槽口向上并与缺口边缘可拆卸的密封连接;
或者③过滤筒体1为立式(如图6所示),第二液体槽36为环形槽并连接于过滤筒体1下端,或者过滤筒体1的下端向内弯折形成上述液体第二液体槽36;
④过滤筒体1为卧式(如图12所示),过滤筒体1的下部沿其长度方向设有贯穿其侧壁的条形缺口或渗水孔,第二液体槽36为与条形缺口或渗水孔匹配的条形槽,并置于条形缺口或渗水孔下方,其槽口向上并与缺口边缘可拆卸的密封连接;
或⑤过滤筒体1为立式(如图22所示),第三液体槽39为环形槽并连接于过滤筒体1下端,或者过滤筒体1的下端向内弯折形成上述液体第二液体槽39;
⑥过滤筒体1为卧式(如图21所示),过滤筒体1的下部沿其长度方向设有贯穿其侧壁的条形缺口或渗水孔,第三液体槽39为与条形缺口或渗水孔匹配的条形槽,并置于条形缺口或渗水孔下方,其槽口向上并与缺口边缘可拆卸的密封连接。
整个过滤筒体1上设置有移动蓄电电源,该电源为整个装置上的电器元件供电。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还包括雾化装置,上述雾化装置装配于上述空气入口处,用于湿润进入的由空气入口进入的气体,该雾化装置能够预先对空气入口处进入的气体进行湿润,使其内部含有颗粒物先团聚并在重力作用下掉落,也就是实现粗净化,在使用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调节雾化装置的雾化参数,使其间隔性的工作,或调整其喷雾参数来改善粗级过滤的效果。
当然,在整个设备运行时,可以通过调节浸润装置4的运行参数(如转轴的转速,或是泵体的运行参数)来调节浸润装置4对拦截过滤层2湿润的节奏及大小量来获得最佳的过滤效果。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上述过滤筒体1的一端敞口设置,且该敞口构成上述空气入口,在敞口处可以设置拦截杂质的金属或其他材质的滤网,进行预先过滤掉大颗粒或杂质。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还包括叶轮6(如图13、14所示),上述叶轮6置于上述过滤筒体1内,并位于上述拦截过滤层2与洁净空气排放口之间,或是位于上述拦截过滤层2与空气入口之间,上述叶轮6与上述驱动装置4的驱动端传动连接,上述驱动装置4用于驱使上述叶轮6旋转,以使由空气入口进入的空气朝向上述洁净空气排放口快速流动,该叶轮6随着驱动装置4驱动而转动,并朝向洁净空气排放口一侧吹动气流,从而促进过滤筒体1内部气流的流动,使得净化效果更佳。
具体的,上述叶轮6与上述转轴42同轴连接。
上述叶轮6也可以设计独立的驱动装置来对其进行旋转驱动。
整个筒体1的外部在冬季时可包裹一层保温层,并且在空气入口处也罩设一层可以透气的保温层,避免内部浸润液在冬季发生结冰现象而影响正常使用。当然,也可以设置对过滤筒体1内部温度调节的调温装置,随季节对内部气流或液体加热或降温使用。
整个空气净化装置可以做成小微型,并作为面罩上的过滤装置使用,也可以做成中型,应用于日常的空气净化。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8)

1.一种空气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过滤筒体(1),所述过滤筒体(1)一端设有空气入口,另一端设有与其内部连通的洁净空气排放口;
拦截过滤层(2),所述拦截过滤层(2)为透气过滤层,且设于所述过滤筒体(1)内,并位于所述空气入口和洁净空气排放口之间,其边缘处靠近或接触所述过滤筒体(1)内壁;
驱动装置(4),所述驱动装置(4)设置于所述过滤筒体(1)上,其与所述拦截过滤层(2)传动连接,用于驱使所述拦截过滤层(2)旋转;
浸润装置(3),所述浸润装置(3)用于湿润所述拦截过滤层(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空气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筒体(1)为内部具有圆柱形空腔的筒体结构,所述拦截过滤层(2)为与所述过滤筒体(1)相匹配的圆柱件,并同轴设置于所述过滤筒体(1)内部,所述驱动装置(4)用于驱使所述拦截过滤层(2)绕其轴心旋转。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空气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装置(4)包括动力驱动机构(41)和转轴(42),所述转轴(42)同轴置于所述过滤筒体(1)内,其一端与所述过滤筒体(1)的另一端同轴转动连接,其另一端与所述拦截过滤层(2)传动连接,所述动力驱动机构(41)设置于所述过滤筒体(1)另一端外部,并与所述转轴(42)的一端传动连接,用于趋势所述转轴(42)带动拦截过滤层(2)旋转。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空气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浸润装置(3)包括第一液体旋转接头(31)、第一连接管(32)和第一液体槽(33),所述第一液体旋转接头(31)与所述转轴(42)的另一端转动连接并连通,所述第一连接管(32)一端与所述第一液体旋转接头(31)连接并连通,其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液体槽(33)内部靠近底壁的位置连接并连通,所述拦截过滤层(2)套设固定于所述转轴(42)外周上,所述转轴(42)为空心转轴,其内壁上设有内螺旋流道,所述转轴(42)的侧壁上对应所述拦截过滤层(2)的位置布满渗滤孔,或是转轴(42)上对应所述拦截过滤层(2)任意一端或两端的位置连通设有用于向所述拦截过滤层(2)喷淋湿润的第一喷嘴组件,所述第一液体槽(33)设置于所述过滤筒体(1)的下部,并与所述过滤筒体(1)内部的底部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空气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浸润装置(3)包括第二液体旋转接头(34)、第一泵体(35)和第二液体槽(36),所述拦截过滤层(2)套设固定于所述转轴(42)外周上,所述转轴(42)为空心转轴,所述第二液体旋转接头(34)与所述转轴(42)的另一端转动连接并连通,所述转轴(42)的侧壁上对应所述拦截过滤层(2)的位置布满渗滤孔,或是转轴(42)上对应所述拦截过滤层(2)任意一端或两端的位置连通设有用于向所述拦截过滤层(2)喷淋湿润的第二喷嘴组件,所述第一泵体(35)设置于所述过滤筒体(1)上或所述第二液体槽(36)内部,其输入端与所述第二液体槽(36)内部的液体连通,其输出端通过管路与所述第二液体旋转接头(34)连接并连通,所述第二液体槽(36)设置于所述过滤筒体(1)的下部,并与所述过滤筒体(1)内部的底部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空气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浸润装置(3)包括圆筒状的壳体(37)、吸水叶轮(38)和第三液体槽(39),所述拦截过滤层(2)套设固定于所述转轴(42)外周上,所述转轴(42)为空心转轴,所述壳体(37)同轴连接并连通于所述转轴(42)的另一端端部,所述吸水叶轮(38)同轴固定于所述壳体(37)内部,所述壳体(37)远离所述转轴(42)的一端设有进液口,所述进液口与所述第三液体槽(39)内部连通,所述转轴(42)的侧壁上对应所述拦截过滤层(2)的位置布满渗滤孔,或是转轴(42)上对应所述拦截过滤层(2)任意一端或两端的位置连通设有用于向所述拦截过滤层(2)喷淋湿润的第三喷嘴组件(421),所述第三液体槽(39)设置于所述过滤筒体(1)的下部,并与所述过滤筒体(1)内部的底部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4或5或6所述的一种空气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筒体(1)的下部设置有与内部的底部连通的液体收集槽(5),该液体收集槽(5)用于收集沿所述过滤筒体(1)内壁向下流动汇聚的回流液。
8.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一种空气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叶轮(6),所述叶轮(6)置于所述过滤筒体(1)内,并位于所述拦截过滤层(2)与洁净空气排放口之间,或是位于所述拦截过滤层(2)与空气入口之间,所述叶轮(6)与所述驱动装置(4)传动连接,所述驱动装置(4)用于驱使所述叶轮(6)旋转,以使由空气入口进入的空气朝向所述洁净空气排放口快速流动。
CN201921642221.3U 2019-09-29 2019-09-29 一种空气净化装置 Active CN21086147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642221.3U CN210861475U (zh) 2019-09-29 2019-09-29 一种空气净化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642221.3U CN210861475U (zh) 2019-09-29 2019-09-29 一种空气净化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861475U true CN210861475U (zh) 2020-06-26

Family

ID=713003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642221.3U Active CN210861475U (zh) 2019-09-29 2019-09-29 一种空气净化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861475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028557A (zh) * 2021-04-25 2021-06-25 杨振华 一种具有自动清洗功能的空气净化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028557A (zh) * 2021-04-25 2021-06-25 杨振华 一种具有自动清洗功能的空气净化装置
CN113028557B (zh) * 2021-04-25 2022-04-19 深圳市瑞美多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自动清洗功能的空气净化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542160A (zh) 一种空气净化装置
CN104566648A (zh) 一种空气净化装置
CN205593109U (zh) 一种喷雾降温风扇
CN211177207U (zh) 一种带有自动加湿雾化装置的雾霾空气净化器
CN213942418U (zh) 一种绿色建筑通风口过滤装置
CN205065968U (zh) 一种空气净化加湿器
CN210861475U (zh) 一种空气净化装置
CN210584393U (zh) 一种氨化离心尾气处理系统
CN202109590U (zh) 加湿净化吸尘一体机
CN112403169B (zh) 一种行走式大气扬尘污染治理用水雾喷洒装置
CN212777723U (zh) 一种新型空调节能装置
CN210009740U (zh) 雾霾净化器
CN208423915U (zh) 一种农业互联网用供电装置
CN204611945U (zh) 一种空气净化装置
CN209991559U (zh) 一种空气净化及加湿装置
CN211435583U (zh) 一种节能环保粉尘高效处理装置
CN110107979A (zh) 一种具有除尘功能的智能家居空气加湿装置
CN112999763A (zh) 一种具有自驱吸附过滤功能的抽排装置
CN214665054U (zh) 一种建筑施工用加湿降尘可净化空气的室内风机
CN206028256U (zh) 一种结构简单的风淋室
CN219454140U (zh) 一种具有过滤结构的加湿器
CN221013102U (zh) 一种皮革加工用具有加湿功能的环保吸尘器
CN219168038U (zh) 切丝机废气净化装置
CN218833915U (zh) 一种吸附剂内循环沸石转轮吸附系统
CN217004757U (zh) 一种建筑用室内加湿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