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825857U - 分散式污水处理系统 - Google Patents

分散式污水处理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825857U
CN210825857U CN201921558270.9U CN201921558270U CN210825857U CN 210825857 U CN210825857 U CN 210825857U CN 201921558270 U CN201921558270 U CN 201921558270U CN 210825857 U CN210825857 U CN 21082585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tank
sewage treatment
stirring reaction
sew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558270.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马东晖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Lisse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Lisse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Lisse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Lisse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558270.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82585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82585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82585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ste Water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分散式污水处理系统,包括预处理装置、净水剂投加反应装置、沉降装置、缓冲装置、渗滤式污水处理装置。分散式污水处理系统先对污水中大颗粒杂物进行预处理;利用净水剂投加反应装置成功解决传统干粉投加系统的药剂飞散损失和粉剂溶解效果不佳等缺陷,净水剂投加反应装置处理效率高,反应快;利用沉降装置对净水剂投加反应装置处理后的污水进行沉降,利用渗滤式污水处理装置中的渗滤生物处理单元进行生物处理、过滤单元来处理污水;利用渗滤式污水处理装置在处理污水时,污水处理效果好,节能效果好。

Description

分散式污水处理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分散式污水处理系统,属于污水处理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在城镇化和工业化的进程中,村镇生活用水量和排水量逐渐增多,村镇污水排放分散、水量较小、污染物的浓度较高。
在目前的污水处理过程中,通常都是使用计量泵投加液体药剂。对于液态药剂来说,可直接采用计量泵投加;如果药剂是固体可溶,则采用水溶解然后再用计量泵投加。对于固体难溶药剂,目前普遍使用较少,即使使用,通常都是采用传统干粉投加系统来投加,传统干粉投加系统一般为料斗,在料斗出料口设置有闸板阀;传统干粉投加系统存在药剂易飞散损失和粉剂溶解效果不佳等问题。并且,在污水的进一步处理过程中,生物处理通常为基本处理工艺。生物处理是以活性污泥法为代表的各种变型或以生物膜法为代表的各种变型,这些污水处理方法普遍存在动力消耗大、个别项出水指标不达标等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了分散式污水处理系统,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分散式污水处理系统,包括预处理装置、净水剂投加反应装置、沉降装置、缓冲装置、渗滤式污水处理装置,所述预处理装置包括调节池,所述调节池的顶部设置有格栅池,所述格栅池与调节池连通,所述格栅池的内部设置有机械格栅;所述调节池的池底设置有第一水泵,所述调节池的内部设置有第一曝气组件,所述第一曝气组件包括水平设置的第一气管,所述第一气管的上侧等间距设置有多个第一曝气头。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净水剂投加反应装置包括快搅拌反应区、慢搅拌反应区、粉料加料装置,所述第一水泵的输入端与调节池的内部连通,所述第一水泵的输出端与快搅拌反应区连通,所述快搅拌反应区和慢搅拌反应区连通,所述快搅拌反应区和慢搅拌反应区的连通处安装有相互交错的折流过水堰,所述快搅拌反应区的内部设置有第一搅拌桨,所述慢搅拌反应区的内部设置有转速小于第一搅拌桨转速的第二搅拌桨。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粉料加料装置包括设置在快搅拌反应区上方的储料斗、横管、设置在横管内部的螺旋推杆、竖管,所述横管设置在储料斗和快搅拌反应区之间,所述横管的上侧设置有进料孔,所述储料斗的出料端与进料孔连通,所述横管的尾端设置有用来驱动螺旋推杆的减速电机,所述横管首端的下侧设置有出料口,所述竖管的上端与出料口连通,所述竖管的下端与快搅拌反应区连通。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沉降装置包括沉降池,所述沉降池与慢搅拌反应区连通,所述沉降池和慢搅拌反应区的连通处设置有相互交错的折流出水堰;所述沉降池的内部设置有斜管层,所述斜管层由多个呈阵列分布的斜管组成;所述缓冲装置包括缓冲池,所述缓冲池与沉降池连通,所述缓冲池和沉降池的连通处设置有L形过水堰,所述L形过水堰设置在斜管层的上方。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斜管与竖直方向之间的夹角为α,15°≤α≤20°。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渗滤式污水处理装置包括池体,所述池体的内部设置有第一竖隔板,所述池体内部的空间被第一竖隔板分隔为渗滤生物处理单元、过滤单元,所述渗滤生物处理单元的内部设置有生物填料层,所述渗滤生物处理单元的内部被生物填料层分隔为位于生物填料层上方的第一区域、位于生物填料层下方的第二区域,所述第一区域的内部设置有布水系统,所述第二区域的内部设置有第二曝气组件;所述布水系统包括水平设置的布水管,所述布水管的尾端封闭,所述缓冲池的内部设置有第二水泵,所述第二水泵的输入端与缓冲池的内部连通,所述第二水泵的输出端与布水管的首端连通,所述布水管的下侧等间距设置有多个喷水孔;所述过滤单元的内部还设置有第二竖隔板,所述第二竖隔板的上端与池体的顶部之间设置有间隙,所述过滤单元的内部被第二竖隔板分隔为第三区域、位于第二竖隔板和第一竖隔板之间的第四区域,所述第四区域的内部设置有过滤滤料层,所述第四区域的内部被过滤滤料层分隔为位于过滤滤料层上方的第一分区、位于过滤滤料层下方的第二分区,所述第一分区与第三区域连通;所述第一竖隔板设置有用来连通第二区域和第二分区的连通口,所述第三区域的内部设置有用来排水的第三水泵。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第二曝气组件包括水平设置的第二气管,所述第二气管的上侧等间距设置有多个曝气头。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调节池的内部还设置有液位计。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调节池的内、外部均安装有爬梯。
本实用新型所述分散式污水处理系统先对污水中大颗粒杂物进行预处理;然后利用净水剂投加反应装置成功解决了传统干粉投加系统的药剂飞散损失和粉剂溶解效果不佳等缺陷,净水剂投加反应装置处理效率高,反应快;利用沉降装置对净水剂投加反应装置处理后的污水进行沉降,最后利用渗滤式污水处理装置中的渗滤生物处理单元进行生物处理、过滤单元来处理污水,污水处理效果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分散式污水处理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预处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净水剂投加反应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粉料加料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沉降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挡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斜管的排列示意图(仰视状态);
图8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单根斜管的分布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渗滤式污水处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所述过滤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术语“上”、“下”、“左”、“右”、“内”、“外”、“前端”、“后端”、“头部”、“尾部”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如图1所示,所述分散式污水处理系统,按照污水处理顺序依次包括预处理装置1、净水剂投加反应装置2、沉降装置3、缓冲装置4、渗滤式污水处理装置5,所述预处理装置1包括调节池11,所述调节池11的顶部设置有格栅池12,所述格栅池12与调节池11连通,所述格栅池12的内部设置有呈倾斜设置的机械格栅121;所述调节池11的池底设置有将调节池 11内部污水输送到净水剂投加反应装置2内部的第一水泵14,所述调节池 11的内部设置有第一曝气组件,所述第一曝气组件包括水平设置的第一气管13,所述第一气管13的上侧等间距设置有多个第一曝气头。
如图2所示,格栅池12即为一个设置在调节池11顶部的池子,其内部设置有机械格栅121;机械格栅121可选用回转式机械格栅,它由许多个相同的耙齿机件交错平行组装成一组封闭的耙齿链,在电动机和减速机的驱动下,通过一组槽轮和链条组成连续不断的自上而下的循环运动,达到不断清除固体杂质的目的。回转式机械格栅能有效地分离固体物质,有效地除去漂浮物、降低水中悬浮物,减轻后续工序的处理负荷。
所述调节池11是对污水进水的水量和水质进行均衡调节的池子。污水首先流经格栅池12,经格栅池12隔离除去大粒径(例如粒径超过5mm) 污物后,再从格栅池12的出口落入调节池11内部。机械格栅121中格栅条之间的缝隙为3-5mm。
如图2所示,调节池11的作用就是对水量和水质进行均量和均质调节。均量调节就是:由于产生的污水的进水可能是不连续的,或者有时水量大或者有时水量小,这样造成后面的设备不能连续恒定流量处理(有些设备是需要连续恒流处理的,否则会损坏设备),所以就先储存在调节池11,等积累到一定体积时(采用液位计15测定),再启动后面的处理设备(这样可以达到恒流),等调节池11内部的水位降低到低设定值时,第一水泵14 停止工作;上述就是对水量进行调节。其中,所述调节池11的内部还设置有液位计15。所述调节池11的内、外部均安装有爬梯16,爬梯16用于进入池内进行维修或清淤。
另外,污水的进水在不同时间水质可能是不同的(例如生活污水,早晨和中午主要是盥洗水和厨房污水,而晚上大部分是洗浴水),不同的水质要求处理方法上是有差异的,所以如果水质变化波动大,就要求后面的处理方法波动大。但后面的处理设备及工艺都已经固定,无法随时变动,所以就要求对前面的水质进行调节,通过不同时段产生的污水的混合保证每天处理的水质稳定,这样就保证了后续处理的稳定性。
第一曝气组件对调节池11的内部进行曝气的作用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通过曝气可以搅拌污水达到混合均匀以达到均质;二是进行对水体充氧预处理达到一定的含氧浓度,为后续进行好氧处理提供条件。
如图3所示,所述净水剂投加反应装置2包括快搅拌反应区27、慢搅拌反应区29、用来给快搅拌反应区27加净水剂的粉料加料装置21,所述第一水泵14的输入端与调节池11的内部连通,所述第一水泵14的输出端与快搅拌反应区27连通,所述快搅拌反应区27和慢搅拌反应区29连通,所述快搅拌反应区27和慢搅拌反应区29的连通处安装有相互交错的折流过水堰26,所述快搅拌反应区27的内部设置有第一搅拌桨23,所述慢搅拌反应区29的内部设置有转速小于第一搅拌桨23转速的第二搅拌桨24。
如图4所示,所述粉料加料装置21包括设置在快搅拌反应区27上方的储料斗213、横管211、设置在横管211内部的螺旋推杆212、竖管215,所述横管211设置在储料斗213和快搅拌反应区27之间,所述横管211的上侧设置有进料孔,所述储料斗213的出料端与进料孔连通,所述横管211 的尾端设置有用来驱动螺旋推杆212的减速电机214,所述横管211首端的下侧设置有出料口,所述竖管215的上端与出料口连通,所述竖管215的下端与快搅拌反应区27连通。
所述快搅拌反应区27的外部设置有驱动第一搅拌桨23的第一电机25。所述慢搅拌反应区29的外部设置有驱动第二搅拌桨24的第二电机22。第一电机25和第二电机22均可采用伺服电机。
所述净水剂投加反应装置2的工作原理如下:
将净水剂粉料装入储料斗213,储料斗213内部的粉料在重力的作用下落入到横管211的内部,采用减速电机214驱动螺旋推杆212将粉料推动并输送到出料口,在重力的作用下落进竖管215的内部,最终落进快搅拌反应区27的内部。
净水剂粉料与被第一水泵14输送过来的污水在快搅拌反应区27的内部被第一搅拌桨23快速搅拌,第一搅拌桨23快速搅拌时其转速通常为 300-500转/分;在快搅拌反应区27进行快速搅拌的目的是,使净水剂粉料与污水在较短的时间内充分混合均匀,也就是使粉剂快速均匀地分散到水溶液中去,并同水中的污染物进行初步反应,作为第一阶段的污染物与水体分离处理装置。
然后经过折流过水堰26进入慢搅拌反应区29,折流过水堰26由多个相互交错的竖板组成;在慢搅拌反应区29内部的第二搅拌桨24慢速搅拌,第二搅拌桨24慢速搅拌时其转速通常为100-300转/分;在慢搅拌反应区29 进行慢速搅拌时为了将第一阶段产生的混合液体进行进一步的反应使粉剂与污水中的污染物充分接触,促使粉剂与污染物之间的反应充分发挥,将水体与污染物质得以分离,作为第二阶段分离处理装置。
其中,折流过水堰26是用于连接快搅拌反应区27和慢搅拌反应区29 的过水通道。所述折流出水堰210由多个相互交错的竖板组成。
进一步地,为方便进行清洗并排污;所述快搅拌反应区27的下部为倒锥形结构,所述快搅拌反应区27的底部设置有第一排污口28,所述第一排污口28处设置有第一排污阀。所述慢搅拌反应区29的下部为倒锥形结构,所述慢搅拌反应区29的底部设置有第二排污口218,所述第二排污口218 处设置有第二排污阀。
如果净水剂粉料为易溶粉体,通过快搅拌反应区27和慢搅拌反应区29 的配合,能够快速溶解粉剂,并使得溶解的粉剂与污水中的污染物快速反应,有助于缩短反应时间,提高反应效率。
如果净水剂粉料为难溶粉体,通过快搅拌反应区27和慢搅拌反应区29 的配合,能够将难溶粉体快速制成悬浊液或混浊液,从而使得粉剂中的成分与污水中的污染物充分接触并快速反应,有助于缩短反应时间,提高反应效率。
利用净水剂投加反应装置2能够解决传统干粉投加系统的药剂飞散损失的缺陷;利用快搅拌反应区27和慢搅拌反应区29的配合,成功解决传统干粉投加系统的粉剂溶解效果不佳的缺陷。所述净水剂投加反应装置2 操作简单,效率高,实施效果好。
如图5~7所示,所述沉降装置3包括沉降池31,所述沉降池31与慢搅拌反应区29连通,所述沉降池31和慢搅拌反应区29的连通处设置有相互交错的折流出水堰210;所述沉降池31的内部设置有斜管层32,所述斜管层32由多个呈阵列分布的斜管321组成;所述缓冲装置4包括缓冲池41,所述缓冲池41与沉降池31连通,所述缓冲池41和沉降池31的连通处设置有L形过水堰33,所述L形过水堰33设置在斜管层32的上方。
折流出水堰210是用于将净水剂粉剂反应处理后混合液体通过自流方式进入沉降装置3的过水通道。所述L形过水堰33包括横板、竖板,所述横板的首端与沉降池31的侧壁或缓冲池41的侧壁固定连接,所述竖板的下端与横板的尾端连接为一体。所述竖板的外侧设置有竖直的挡板35,所述挡板35的下部与竖板的上部之间螺栓联结,所述挡板35的上端设置有锯齿状的锯齿部351,如图6所示。所述沉降池31的下部为倒锥形结构,所述沉降池31的底部设置有第三排污口34,所述第三排污口34处设置有第三排污阀。
沉降装置3是一个沉淀和水的分离装置。按着水流动的方向,在前面净水剂投加反应装置2中形成的含有絮体的水,以宽面(水流层宽度与沉降池31宽度相同)流入形式从沉降池31的侧下方流入到斜管层32的下方,然后水流上升,在上升的过程中,絮体落在斜管321的表面,在重力的作用下,絮体沿着斜管表面下滑沉降,而清水则继续上升并从沉降池31的进水端流向出水端,最后再汇集于L形过水堰33处,然后流入缓冲池41。下沉的絮体在沉降池31的底部聚集形成污泥,然后通过打开第三排污阀,把污泥排出。
其中,如图8所示,所述斜管321与竖直方向之间的夹角为α,15°≤α≤20°。当α=15°,所述斜管321与水流水平流动方向之间的夹角为105°,所述水流水平流动方向即为图8中空心箭头所指方向,竖直方向即为图8 中虚线所在方向。这使得斜管321内部的絮体与水之间能够有效分离。
L形过水堰33的作用就是使沉降后的出水均匀地漫流到下一个环节。其中,锯齿状的锯齿部351的作用是,水从每个锯齿的豁口处流出,这样保证了水从挡板35处流过时不偏流;如果不存在锯齿部351,挡板35的上端为平直端,长时间漫流后平直度下降;锯齿部351还会保证通过斜管层 32的水流的流速均衡,沉降效果相同。所述挡板35的下部与竖板的上部之间螺栓联结,这使得挡板35方便安装,也方便通过更换不同高度的挡板35,从而来调节沉降池31的水位高度(易于沉降分离的,高度就进行调低;不易沉降分离的,高度就进行调高)。其中,缓冲池41的作用是能够保证渗滤式污水处理装置5处理时能够有稳定的进水,缓冲池41即为一个大体积的水池。
如图9、10所示,所述渗滤式污水处理装置5包括池体,所述池体的内部设置有第一竖隔板518,所述池体内部的空间被第一竖隔板518分隔为位于第一竖隔板518一侧的渗滤生物处理单元、位于第一竖隔板518另一侧的过滤单元,所述渗滤生物处理单元的内部设置有生物填料层53,所述渗滤生物处理单元的内部被生物填料层53分隔为位于生物填料层53上方的第一区域513、位于生物填料层53下方的第二区域514,所述第一区域 513的内部设置有布水系统,所述第二区域514的内部设置有第二曝气组件;所述布水系统包括水平设置的布水管52,水平设置的布水管52即布水管 52的中轴线与水平面平行,所述布水管52的尾端封闭,所述缓冲池41的内部设置有第二水泵42,所述第二水泵42的输入端与缓冲池41的内部连通,所述第二水泵42的输出端与布水管52的首端连通,所述布水管52的下侧等间距设置有多个喷水孔;所述过滤单元的内部还设置有第二竖隔板 519,所述第二竖隔板519的上端与池体的顶部之间设置有间隙,所述过滤单元的内部被第二竖隔板519分隔为第三区域516、位于第二竖隔板519和第一竖隔板518之间的第四区域,所述第四区域的内部设置有过滤滤料层 56,所述第四区域的内部被过滤滤料层56分隔为位于过滤滤料层56上方的第一分区55、位于过滤滤料层56下方的第二分区515,所述第一分区55 与第三区域516连通;所述第一竖隔板518设置有用来连通第二区域514 和第二分区515的连通口51,所述第三区域516的内部设置有用来排水的第三水泵512。即所述第三水泵512的输入端与第三区域516的内部连通,所述第三水泵512的输出端设置在池体的外部。第三水泵512能够将第三区域516处的清水排出指定位置。
所述渗滤式污水处理装置5的工作原理如下:
缓冲池41内部的污水由第二水泵42输送到布水管52的内部,由布水系统将污水均匀浇洒在生物填料层53的上表面,由于存在阻力,在第一区域513处形成一定高度的水位;第一区域513处的污水在重力作用下由上而下经过生物填料层53,同时第二曝气组件由下而上进行曝气,污水在通过生物填料层53时,连续多次发生厌氧、好氧、硝化和反硝化作用,在此过程中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得以消化吸收,经生物化学作用处理后的污水落到第二区域514,在水压的作用下,第二区域514处的水体通过连通口51流到第二分区515,第二分区515处的水体自下而上经过过滤滤料层56,过滤滤料层56有效截留水体中夹带的悬浮物杂质,然后清水在第一分区55 处聚集,最后汇流到第三区域516;第三区域516为清水区,可进行回用或排放。其中,气体则自下而上通过生物填料层53,从而使通过生物填料层 53的水体流向与气体流向形成对流状态。
所述生物填料层53由块状生物填料堆积而成,生物填料是一种内部充满了各种大小的微孔,彼此之间交错相连的块状材料。水处理过程中,生物填料单体由内而外,形成了微生物生存的厌氧、缺氧和好氧环境。生物填料可以使污水在经过交替的“厌氧—缺氧—好氧”的生物处理过程而得以净化。生物填料的主要组成包含陶粒、沸石、火山岩、炉渣等,生物填料层53的厚度为1.5-2.0米;根据不同水质情况,可使用一种或几种生物填料。例如,若污水中的氨氮和总氮含量比较高,可使用沸石一种填料,也可使用沸石和火山岩两种填料(按照体积比1:1,分层铺设)。
在生物填料层53处,连续多次发生厌氧、好氧、硝化和反硝化作用的原理为:上述几种生物填料,不管哪一种,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多孔性”,即固体块状填料上有很多的毛细孔,当它们在水里时,由于水是被鼓风机曝气的(即水中含有一定量的氧气),也就是说填料的表面附着大量的氧,而小孔内部是缺氧的,所以当水从填料的外部流入小孔内部的时候,就从好氧(多氧)状态变为厌氧(缺氧)状态;但当水又从小孔中流出的时候,就又从厌氧状态转变为好氧状态。这样当水从一块填料外部流入内部,再从内部流出到外部,然后再流入到下一块填料的内部,再流出……,循环往复,就形成了无数次的好氧、厌氧过程。当污水流经好氧位置时,在好氧自养型微生物(硝化菌)(在填料表面)的作用下,污水中的氨氮发生硝化反应被转化为NO2和NO3;当污水流经厌氧位置时,在缺氧条件下以及反硝化菌(兼性异养型细菌)作用下发生反硝化反应,水中的NO2和 NO3被还原为N2,以气体的形式释放到大气中,从而完成了去除氨氮及总氮的过程。由于水在流动中反复从好氧位置流到厌氧位置,再从厌氧位置流到好氧位置,反反复复,从而也就形成了从硝化到反硝化,再从反硝化到硝化的连续反复过程。
所述过滤滤料层56可由粒状过滤滤料堆积而成,过滤滤料可选:石英砂滤料,或者石英砂与活性炭混合填料(石英砂在下、活性炭在上分层铺设,用量体积比可以是1:1);也可以是板式过滤材料,比如:过滤棉,可以设一层也可以设多层。过滤滤料层56表面和内部的微孔对水体起到过滤的作用。过滤滤料层56的厚度为1.5-2.0米。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曝气组件包括水平设置的第二气管54,所述第二气管54的上侧等间距设置有多个曝气头。所述气管54的尾端封闭,所述气管54的首端与气源连通。所述气源为鼓风机。所述第二区域514的下部为倒锥状结构,所述第二区域514的下部设置有正洗排污口59,所述正洗排污口59处设置有第四排污阀。所述第三区域516的下侧设置有清洗排污口511,所述清洗排污口511处设置有第五排污阀。所述第二分区515的下侧设置有滤废排污口510,所述滤废排污口510处设置有第六排污阀。
所述第二曝气组件是为了将空气中的氧气向液体中转移,以达到充氧的目的。通过定期打开滤废排污口510处的第六排污阀,把污物排出。当渗滤式污水处理装置5作业一段时间后,生物填料层53内部的孔隙和其表面会滞留和附着一层污物,并且在正洗排污口59上方也存留一些污物,此时需要对生物填料层53进行正洗。打开第四排污阀,用高压冲洗水对生物填料层53从上而向下进行冲洗,滤料缝隙和表面粘附的污物和正洗排污口 59上方的污物,就随水流从正洗排污口59处排出,从而完成正洗过程。利用清洗水对着第三区域516进行冲洗,冲洗后的污水从第五排污阀处排出。过滤滤料层56的冲洗是从上向下冲洗,冲洗后的脏水从滤废排污口510处排出。第六排污阀为常闭状态。在清洗作业时打开。
为方便安装生物填料层53、过滤滤料层56,可在生物填料层53的上、下方安装滤板,同理,可在过滤滤料层56的上、下方安装滤板。
所述渗滤式污水处理装置5适用于污水和微污染水体的分散处理。该装置节能效果好;采用渗滤生物处理单元进行生物处理、过滤单元来处理污水,污水处理效果好。相对于现有活性污泥法或生物膜法类污水处理设备,所述渗滤式污水处理装置5的污水处理效果好,重要污染物指标去除率如下:COD去除率不小于90%,氨氮去除率不小于85%,磷去除率不小于90%。
在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水泵14、第二水泵42、第三水泵512均可采用潜污泵。经过预处理装置1除去污水中大部分悬浮物以及大颗粒杂质后的污水,再利用净水剂投加反应装置2,在此投加净水剂,利用净水剂能够快速与污水接触,在物理和化学作用下产生的絮凝反应,使污水中的悬浮物、胶体、有机物质和无机物质形成絮体,进入沉降装置3。在沉降装置 3内污水中絮体在斜管层32处进行沉降分层,上清液汇流后进入缓冲装置 4,然后再由潜污泵提升到渗滤式污水处理装置5,污水通过重力作用流经通过培养形成完整生物链的生物填料层53时,连续多次发生厌氧、好氧、硝化和反硝化作用,污水通过生物化学反应使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得以消化吸收有效降低污染物浓度。为保证和提高出水的水质,渗滤式污水处理装置5设置过滤单元,经过过滤净化后水体可回收利用。
所述分散式污水处理系统能够先对污水中大颗粒杂物进行预处理,然后利用净水剂投加反应装置2成功解决了传统干粉投加系统的药剂飞散损失和粉剂溶解效果不佳等缺陷,利用沉降装置3对净水剂投加反应装置2 处理后的污水进行沉降,最后利用渗滤式污水处理装置5中的渗滤生物处理单元进行生物处理、过滤单元来处理污水;利用渗滤式污水处理装置5 在处理污水时,污水处理效果好,节能效果好。所述分散式污水处理系统对污水的处理效果优于传统工艺,重要污染物指标去除率如下:COD去除率不小于90%,氨氮去除率不小于85%,磷去除率不小于90%。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9)

1.分散式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预处理装置(1)、净水剂投加反应装置(2)、沉降装置(3)、缓冲装置(4)、渗滤式污水处理装置(5),所述预处理装置(1)包括调节池(11),所述调节池(11)的顶部设置有格栅池(12),所述格栅池(12)与调节池(11)连通,所述格栅池(12)的内部设置有机械格栅(121);所述调节池(11)的池底设置有第一水泵(14),所述调节池(11)的内部设置有第一曝气组件,所述第一曝气组件包括水平设置的第一气管(13),所述第一气管(13)的上侧等间距设置有多个第一曝气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散式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净水剂投加反应装置(2)包括快搅拌反应区(27)、慢搅拌反应区(29)、粉料加料装置(21),所述第一水泵(14)的输入端与调节池(11)的内部连通,所述第一水泵(14)的输出端与快搅拌反应区(27)连通,所述快搅拌反应区(27)和慢搅拌反应区(29)连通,所述快搅拌反应区(27)和慢搅拌反应区(29)的连通处安装有相互交错的折流过水堰(26),所述快搅拌反应区(27)的内部设置有第一搅拌桨(23),所述慢搅拌反应区(29)的内部设置有转速小于第一搅拌桨(23)转速的第二搅拌桨(24)。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分散式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粉料加料装置(21)包括设置在快搅拌反应区(27)上方的储料斗(213)、横管(211)、设置在横管(211)内部的螺旋推杆(212)、竖管(215),所述横管(211)设置在储料斗(213)和快搅拌反应区(27)之间,所述横管(211)的上侧设置有进料孔,所述储料斗(213)的出料端与进料孔连通,所述横管(211)的尾端设置有用来驱动螺旋推杆(212)的减速电机(214),所述横管(211)首端的下侧设置有出料口,所述竖管(215)的上端与出料口连通,所述竖管(215)的下端与快搅拌反应区(27)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分散式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沉降装置(3)包括沉降池(31),所述沉降池(31)与慢搅拌反应区(29)连通,所述沉降池(31)和慢搅拌反应区(29)的连通处设置有相互交错的折流出水堰(210);所述沉降池(31)的内部设置有斜管层(32),所述斜管层(32)由多个呈阵列分布的斜管(321)组成;所述缓冲装置(4)包括缓冲池(41),所述缓冲池(41)与沉降池(31)连通,所述缓冲池(41)和沉降池(31)的连通处设置有L形过水堰(33),所述L形过水堰(33)设置在斜管层(32)的上方。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分散式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斜管(321)与竖直方向之间的夹角为α,15°≤α≤20°。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分散式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渗滤式污水处理装置(5)包括池体,所述池体的内部设置有第一竖隔板(518),所述池体内部的空间被第一竖隔板(518)分隔为渗滤生物处理单元、过滤单元,所述渗滤生物处理单元的内部设置有生物填料层(53),所述渗滤生物处理单元的内部被生物填料层(53)分隔为位于生物填料层(53)上方的第一区域(513)、位于生物填料层(53)下方的第二区域(514),所述第一区域(513)的内部设置有布水系统,所述第二区域(514)的内部设置有第二曝气组件;所述布水系统包括水平设置的布水管(52),所述布水管(52)的尾端封闭,所述缓冲池(41)的内部设置有第二水泵(42),所述第二水泵(42)的输入端与缓冲池(41)的内部连通,所述第二水泵(42) 的输出端与布水管(52)的首端连通,所述布水管(52)的下侧等间距设置有多个喷水孔;所述过滤单元的内部还设置有第二竖隔板(519),所述第二竖隔板(519)的上端与池体的顶部之间设置有间隙,所述过滤单元的内部被第二竖隔板(519)分隔为第三区域(516)、位于第二竖隔板(519)和第一竖隔板(518)之间的第四区域,所述第四区域的内部设置有过滤滤料层(56),所述第四区域的内部被过滤滤料层(56)分隔为位于过滤滤料层(56)上方的第一分区(55)、位于过滤滤料层(56)下方的第二分区(515),所述第一分区(55)与第三区域(516)连通;所述第一竖隔板(518)设置有用来连通第二区域(514)和第二分区(515)的连通口(51),所述第三区域(516)的内部设置有用来排水的第三水泵(512)。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分散式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曝气组件包括水平设置的第二气管(54),所述第二气管(54)的上侧等间距设置有多个曝气头。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散式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池(11)的内部还设置有液位计(15)。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散式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池(11)的内、外部均安装有爬梯(16)。
CN201921558270.9U 2019-09-18 2019-09-18 分散式污水处理系统 Active CN21082585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558270.9U CN210825857U (zh) 2019-09-18 2019-09-18 分散式污水处理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558270.9U CN210825857U (zh) 2019-09-18 2019-09-18 分散式污水处理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825857U true CN210825857U (zh) 2020-06-23

Family

ID=712637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558270.9U Active CN210825857U (zh) 2019-09-18 2019-09-18 分散式污水处理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82585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621792B (zh) 城市河道排污口污水处理方法及处理设备
CN109264932A (zh) 一种达标地表准四类水的城镇污水处理工艺
CN101624252B (zh) 一种印染废水的高效处理工艺
CN107021597A (zh) 利用粉末活性炭改善生化及深度处理污水的系统及方法
CN111704319B (zh) 一种预制模块化市政污水处理系统及污水处理方法
CN109574392A (zh) 一种净化黑臭河道污水的一体化装置及方法
CN106904796A (zh) 一种多级导流式ssmbbr污水处理系统及处理方法
CN213037620U (zh) 一种预制模块化市政污水处理系统
CN112939365A (zh) 一种水产养殖循环水处理装置
CN211170214U (zh) 一种工业废水一体化处理设备
CN210438573U (zh) 一种抑堵增氧型人工湿地系统
CN105110556A (zh) 一体化脱氮脱碳曝气生物滤池及其处理系统
CN209161788U (zh) 一种达标地表准四类水的城镇污水处理系统
CN210825857U (zh) 分散式污水处理系统
CN109836016B (zh) 一种河道排污口污水处理装置
CN109354336A (zh) 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的优化组合系统
CN210711166U (zh) 一种乡镇污水处理装置
CN106277592B (zh) 一种双膜自循环污水处理系统
CN212076748U (zh) 一种aao+baf污水处理系统
CN115124160A (zh) 一种河道水质旁路净化处理工艺
CN212610105U (zh) 一种改良sbr污水处理装置
CN114014492A (zh) 一种低碳氮比污水处理系统
CN111170560A (zh) 一种乡镇污水净化系统
CN207738577U (zh) 垂直流悬浮床一体化生活污水处理装置
CN113292195A (zh) 一种AnOn污水处理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