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812495U - 一种便携式中医穴位康复治疗仪 - Google Patents

一种便携式中医穴位康复治疗仪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812495U
CN210812495U CN201921121250.5U CN201921121250U CN210812495U CN 210812495 U CN210812495 U CN 210812495U CN 201921121250 U CN201921121250 U CN 201921121250U CN 210812495 U CN210812495 U CN 21081249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rea
traditional chinese
silica gel
adhesive tape
chinese medici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121250.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周嘉
许华
秦春晖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921121250.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81249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81249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81249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Finger-Pressure Massag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便携式中医穴位康复治疗仪,包括:上壳体、硅胶自粘带层、电子脉冲发生层以及下壳体,其中,硅胶自粘带层的上表面为无粘性表面,硅胶自粘带层的下表面为粘性表面,硅胶自粘带层设有安装孔和穴位孔;电子脉冲发生层包含集成电路板,集成电路板上设置有电源、开关按键、中央CPU以及LED指示灯,集成电路板连接有正极电极片和负极电极片,正极电极片和负极电极片均粘贴在硅胶自粘带层的下表面,集成电路板安装在安装孔内;上壳体覆盖在硅胶自粘带层的第一区域;下壳体覆盖在集成电路板的下表面且与上壳体相固定。该治疗仪为可携带式结构,可实现中医治疗的电子针灸、穴位刺激及电极脉冲按摩的功能。

Description

一种便携式中医穴位康复治疗仪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中医针灸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便携式中医穴位康复治疗仪。
背景技术
针灸是中医中一种穴位刺激治疗方式,是东方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针灸在形成、应用和发展过程中,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文化与地域特征,是源于中华民族文化和传统科学产生的宝贵遗产。传统的中医针灸疗法依赖于医者技术,要求医者娴熟地掌握针灸施针技术,而且在传统的针灸治疗过程中需要患者卧床接受治疗,而患者在卧床期间不能够自由活动,不利于患者血液循环。
目前,市面上有一些厂家生产电子针灸设备来代替传统的人工施针针灸,然而,这类的电子针灸设备还存在一些缺陷:(1)通常体积较大,没法便捷携带,需要放置在某个地方使用;(2)在采用这类电子针灸设备进行针灸治疗时,患者仍然需要卧床或静坐着,也不能够自由活动;(3)结构较为复杂,使其制造工艺复杂;(4)这类设备大多成本较高,多为非一次性产品,需多次反复使用或共用,这就需要保证消毒彻底,消毒不彻底就有可能造成安全隐患。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进行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便携式中医穴位康复治疗仪。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便携式中医穴位康复治疗仪,具有这样的特征,包括:上壳体、硅胶自粘带层、电子脉冲发生层以及下壳体,其中,硅胶自粘带层的上表面为无粘性表面,硅胶自粘带层的下表面为粘性表面,硅胶自粘带层由第一区域、第二区域以及第三区域组成,第一区域开设有安装孔,第二区域开设有穴位孔;电子脉冲发生层包含集成电路板,集成电路板上设置有电源、开关按键、中央CPU以及LED指示灯,集成电路板的正极脉冲输出端和负极脉冲输出端分别连接正极电极片和负极电极片,正极电极片和负极电极片均粘贴在硅胶自粘带层的下表面,集成电路板安装在安装孔内;上壳体覆盖在硅胶自粘带层的第一区域,上壳体开设有与开关按键相配合的开关通孔、与LED指示灯相配合的指示灯通孔;下壳体覆盖在集成电路板的下表面且与上壳体相固定。
进一步,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便携式中医穴位康复治疗仪中,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其中,第二区域呈圆形,穴位孔呈圆形且设置在第二区域的中心位置,第三区域呈长条形,正极电极片具有正极施疗区域,正极施疗区域粘贴在第二区域靠近第一区域的下表面,负极电极片具有负极施疗区域,负极施疗区域粘贴在第三区域的下表面。
进一步,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便携式中医穴位康复治疗仪中,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其中,正极施疗区域的面积不小于100mm2,负极施疗区域的面积不小于300mm2
进一步,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便携式中医穴位康复治疗仪中,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其中,正极电极片和负极电极片均采用厚度为0.1~0.5mm的理疗电极片。
进一步,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便携式中医穴位康复治疗仪中,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其中,电源为1.5~4.5V的纽扣电池,电池容量为100~200mAh,中央CPU为ARM芯片。
进一步,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便携式中医穴位康复治疗仪中,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其中,便携式中医穴位康复治疗仪的整体长度为8cm~18cm,厚度小于4cm。
进一步,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便携式中医穴位康复治疗仪中,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开关按键上还覆盖有按键弹垫,按键弹垫的上表面通过开关通孔暴露在上壳体的外部。
进一步,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便携式中医穴位康复治疗仪中,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下壳体的下表面、正极电极片的下表面、负极电极片的下表面均覆盖有胶粘层。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便携式中医穴位康复治疗仪是基于传统中医的针灸理论,结合现代电子技术获得的,其与时俱进,有助于传承和发扬中医药文化。该便携式中医穴位康复治疗仪产生1kHz以下的低频脉冲电流,这种电流可在人体肌肉层引起离子和荷电微粒的迅速移动,通过将穴位孔对准施疗的穴位或病变组织,再通过胶粘层将该便携式中医穴位康复治疗仪整体贴附在患者的皮表,这样便携式中医穴位康复治疗仪工作时,电子脉冲能对所属区域的穴位或神经进行刺激,可引起肌肉节律性收缩,改善血液循环,促进静脉与淋巴回流,延缓病肌的萎缩,有助于肌纤维的代偿性增生,促进神经兴奋和传导功能的恢复。本实用新型的便携式中医穴位康复治疗仪可实现电子针灸、穴位刺激及电极脉冲按摩的效果,适用于康复科、理疗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五官科、针灸科、推拿科、中医科、儿科等科室,有助于病人在神经功能修复、术后伤口的快速恢复,造福病患。
本实用新型的便携式中医穴位康复治疗仪体积较小,其整体重量较轻,方便携带;结构简单,方便生产和制造;结构精巧,结构符合人体工学,仅仅需要贴附患者皮表即可,代替了繁杂的施针操作达到了和中医施针类似的效果,不要求操作者娴熟掌握针灸施针技法,操作更加方便;采用该便携式中医穴位康复治疗仪体进行康复治疗,可患者不必卧床施疗,这对病人术后以及病变组织的血液循环起到正面促进的作用,有助患者康复;该便携式中医穴位康复治疗仪制造成本低,为一次性产品,更加卫生安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便携式中医穴位康复治疗仪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便携式中医穴位康复治疗仪的拆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电子脉冲发生层从俯视方向看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便携式中医穴位康复治疗仪从仰视方向看的结构示意图(电极片没有覆盖胶粘层);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便携式中医穴位康复治疗仪从仰视方向看的结构示意图(电极片覆盖有胶粘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以下实施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便携式中医穴位康复治疗仪作具体阐述。
如图1~2所示,一种便携式中医穴位康复治疗仪100包括:上壳体10、硅胶自粘带层20、电子脉冲发生层30以及下壳体40。
如图2所示,硅胶自粘带层20整体采用硅胶自粘带制成,硅胶自粘带层20的上表面为无粘性表面,硅胶自粘带层20的下表面为粘性表面,由第一区域20a、第二区域20b以及第三区域20c组成。第一区域20a开设有用于安装集成电路板31的安装通孔21。第二区域20b呈圆形,第二区域20b的中心位置处设置有圆形的穴位孔22。第三区域20c呈长条形。
电子脉冲发生层30设置在硅胶自粘带层20的下方,用于产生电子脉冲起到对患者施行针灸理疗的效果。电子脉冲发生层30包含集成电路板31、正极电极片32、负极电极片33。如图3所示,集成电路板31上设置有电源311、开关按键312、中央CPU(313)以及LED指示灯314。正极电极片32和负极电极片33分别连接在集成电路板31的正极脉冲输出端和负极脉冲输出端。电源311采用1.5~4.5V的纽扣电池,电池容量为100~200mAh,该纽扣电池嵌接在集成电路板31上,用于对电路供电。中央CPU(313)与电源311电连接,中央CPU(313)采用市售的ARM芯片,由于ARM芯片本身特性可产生矩形脉冲波,从而从电源得电后可输出幅值不同、频率不同的脉冲电压,这样输出的脉冲是有时刻变化的韵律脉冲,而不是像现有的电子针灸仪器一样输出单一频率,使得肌肉和神经产生感知的耐受性,导致针灸效果不佳。开关按键312用于电路导通或断开,在电路导通情况下,LED指示灯314亮灯指示,且中央CPU(313)得电后向正极电极片32和负极电极片33输出脉冲。
正极电极片32和负极电极片33均粘贴在硅胶自粘带层20的下表面,集成电路板31对应安装在安装通孔21内使得集成电路板31上的开关按键312和LED指示灯314均暴露在硅胶自粘带层20的上表面之上。如图3所示,正极电极片32具有正极施疗区域321,该正极施疗区域321对应粘贴在第二区域20b靠近第一区域20a的下表面,该正极施疗区域321的形状与第二区域20b的形状相适配。负极电极片33具有负极施疗区域331,该负极施疗区域331粘贴在第三区域20c的下表面,负极施疗区域321的形状设置为与第三区域20c形状相适配的长条形。正极施疗区域321的面积不小于100mm2,负极施疗区331的面积不小于300mm2。正极电极片32和负极电极片33均采用厚度为0.1~0.5mm的理疗电极片,该理疗电极片选自无纺布电极片、硅胶电极片、PET电极片等中任意一种。使用时,穴位孔22对应于患者穴位,正极电极片32和负极电极片33的施疗区相对设置且对应于穴位的周围,并且该正极施疗区域321和负极施疗区331均具有较为适合的理疗面积范围,配合输出的变化脉冲,可使得患者得到良好的针灸理疗效果。
上壳体10和下壳体40均为塑料壳体,质地轻。如图1~2所示,上壳体10覆盖在硅胶自粘带层20的第一区域21,上壳体10开设有与开关按键312相配合的开关通孔11、与LED指示灯314相配合的指示灯通孔12。开关按键312上覆盖有按键弹垫13,按键弹垫13的上表面通过开关通孔11暴露在上壳体10的外部,以便于使用者操作。指示灯通孔12通过指示灯通孔12暴露在上壳体10的外部,用于指示。上壳体10呈盖状,其形状尺寸与集成电路板31的形状尺寸相配合。下壳体40呈片状,其形状尺寸与集成电路板31的形状尺寸相配合。下壳体40覆盖在集成电路板的下表面且与上壳体10通过胶粘剂胶粘固定或相卡合固定。上壳体10和下壳体40相固定后的形状整体呈圆弧状,符合人体工学,方便拿取操作。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便携式中医穴位康复治疗仪100从下至上按照上壳体10、硅胶自粘带层20、电子脉冲发生层30、下壳体40组装而成,组装后,壳体侧(图示左侧)作为供操作人员操作的操作部分,右侧作为实施针灸理疗的施疗部分。便携式中医穴位康复治疗仪100通过粘贴在皮表使用,该粘贴可通过如图4所示结构:即通过硅胶自粘带层20下表面的裸露部分(图4中所示斜线填充部分)实现粘贴在皮表;或者通过如图5所示结构:即在下壳体40的下表面、正极电极片32的下表面、负极电极片33的下表面也均覆盖有由胶粘剂形成的胶粘层,这样整个便携式中医穴位康复治疗仪100的下表面均为粘性表面(图5中所示斜线填充部分),粘贴效果更佳,在实际情况中,优选采用如图5所示的胶粘结构进行粘贴。
本实施例中的便携式中医穴位康复治疗仪100的整体长度为8cm~18cm,厚度(上壳体10的上表面与下壳体40下表面之间的距离)小于4cm。整体尺寸小巧,方便携带,整体重约10克左右。
本实施例中的便携式中医穴位康复治疗仪100的使用操作如下:
在使用便携式中医穴位康复治疗仪100前,首先操作者找准施疗的穴位或病变组织,再将便携式中医穴位康复治疗仪100的穴位孔22对准该位置,同时根据体表位置,将便携式中医穴位康复治疗仪100整体调整为合适的方向,然后,通过下表面的胶粘层将便携式中医穴位康复治疗仪100粘附在身体上,保证电极片6周围平整且完全贴合皮肤。在贴附完成后,按下开关按键312,指示灯314亮灯,即表明电源接通,此时便可由正极电极片32和负极电极片33输出脉冲对患者实施针灸理疗,该脉冲为1kHz以下的低频脉冲电流,这种电流可在人体肌肉层引起离子和荷电微粒的迅速移动,能对所属区域的穴位或神经进行刺激。并且该脉冲为时刻变化的韵律脉冲,对穴位的刺激将大大有利于血液营养输送至急需的病变位置,脉冲能刺激神经释放细胞活跃因子,避免了因固定的频率产生肌肉和神经感知的耐受性,该针灸理疗效果达到了中医针灸及医学专业的良好疗治效果。适用于医院的相关临床上,尤其是神经功能修复、术后伤口的快速恢复以及康复科等方面,可应用于康复科、理疗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五官科、针灸科、推拿科、中医科、儿科等科室。
上述实施例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8)

1.一种便携式中医穴位康复治疗仪,其特征在于,包括:
上壳体、硅胶自粘带层、电子脉冲发生层以及下壳体,
其中,所述硅胶自粘带层的上表面为无粘性表面,所述硅胶自粘带层的下表面为粘性表面,所述硅胶自粘带层由第一区域、第二区域以及第三区域组成,所述第一区域开设有安装孔,所述第二区域开设有穴位孔;
所述电子脉冲发生层包含集成电路板,所述集成电路板上设置有电源、开关按键、中央CPU以及LED指示灯,所述集成电路板的正极脉冲输出端和负极脉冲输出端分别连接正极电极片和负极电极片,所述正极电极片和所述负极电极片均粘贴在所述硅胶自粘带层的下表面,所述集成电路板安装在所述安装孔内;
所述上壳体覆盖在所述硅胶自粘带层的所述第一区域,所述上壳体开设有与所述开关按键相配合的开关通孔、与所述LED指示灯相配合的指示灯通孔;
所述下壳体覆盖在所述集成电路板的下表面且与所述上壳体相固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中医穴位康复治疗仪,其特征在于:
其中,所述第二区域呈圆形,所述穴位孔呈圆形且设置在所述第二区域的中心位置,
所述第三区域呈长条形,
所述正极电极片具有正极施疗区域,所述正极施疗区域粘贴在所述第二区域靠近所述第一区域的下表面,
所述负极电极片具有负极施疗区域,所述负极施疗区域粘贴在所述第三区域的下表面。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便携式中医穴位康复治疗仪,其特征在于:
其中,所述正极施疗区域的面积不小于100mm2
所述负极施疗区域的面积不小于300mm2
4.如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便携式中医穴位康复治疗仪,其特征在于:
其中,所述正极电极片和所述负极电极片均采用厚度为0.1~0.5mm的理疗电极片。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中医穴位康复治疗仪,其特征在于:
其中,所述电源为1.5~4.5V的纽扣电池,电池容量为100~200mAh,
所述中央CPU为ARM芯片。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中医穴位康复治疗仪,其特征在于:
其中,所述便携式中医穴位康复治疗仪的整体长度为8cm~18cm,厚度小于4cm。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中医穴位康复治疗仪,其特征在于:
其中,所述开关按键上还覆盖有按键弹垫,所述按键弹垫的上表面通过所述开关通孔暴露在所述上壳体的外部。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中医穴位康复治疗仪,其特征在于:
其中,所述下壳体的下表面、所述正极电极片的下表面、所述负极电极片的下表面均覆盖有胶粘层。
CN201921121250.5U 2019-07-17 2019-07-17 一种便携式中医穴位康复治疗仪 Active CN21081249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121250.5U CN210812495U (zh) 2019-07-17 2019-07-17 一种便携式中医穴位康复治疗仪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121250.5U CN210812495U (zh) 2019-07-17 2019-07-17 一种便携式中医穴位康复治疗仪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812495U true CN210812495U (zh) 2020-06-23

Family

ID=712659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121250.5U Active CN210812495U (zh) 2019-07-17 2019-07-17 一种便携式中医穴位康复治疗仪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81249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225135B1 (ko) 충전식 색광 치료용 패치
CN107708645A (zh) 鼻炎改善用按摩器
CN207734466U (zh) 一种盆底肌治疗仪
CN203154256U (zh) 一种医疗按摩器
CN210812495U (zh) 一种便携式中医穴位康复治疗仪
CN108434595A (zh) 一种头带式脑部电刺激仪及其电刺激方法
CN103611215B (zh) 智能超薄柔性电子自动给药贴
CN209405516U (zh) 一种理疗座椅装置
KR20080011360A (ko) 진동 자극 패드 및 그 제어방법
CN201643425U (zh) 多功能理疗贴片
CN211675332U (zh) 一种糖尿病治疗仪
KR100775675B1 (ko) 진동 자극 패드 및 그 제어방법
CN107397670B (zh) 一种振动按摩器
CN201227470Y (zh) 六经平衡微控中/低频治疗装置
KR20160073112A (ko) 긴장 완화용 저주파 자극기
CN109481298A (zh) 一种滞留电针灸针及其驱动控制模块
CN209790177U (zh) 一种简易便携式恒温脉冲膏贴器
CN200957086Y (zh) 多功能生物电治疗仪
CN218652689U (zh) 结合声疗、光疗的声光设备及其结合电疗的治疗康复系统
CN214762898U (zh) 一种肢体疼痛治疗仪
CN212090518U (zh) 一种疼痛开关专用松解仪
CN219149008U (zh) 一种音乐经颅电刺激装置
CN2693274Y (zh) 可调频调压的脉冲治疗仪
CN216456534U (zh) 一种无线电子治疗仪
KR101458083B1 (ko) 파동을 이용한 치료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