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809450U - 太阳帽 - Google Patents

太阳帽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809450U
CN210809450U CN201920808640.3U CN201920808640U CN210809450U CN 210809450 U CN210809450 U CN 210809450U CN 201920808640 U CN201920808640 U CN 201920808640U CN 210809450 U CN210809450 U CN 21080945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sistor
voltage
output terminal
circuit
conversion circu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808640.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观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YD Semiconduc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izhou BYD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izhou BYD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izhou BYD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0808640.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80945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80945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80945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一种太阳帽,其能够将太阳能转换成电能,因此在需要使用电能的情况下能够方便及时地提供电能。该太阳帽包括太阳能电池板和电压转换电路,其中:所述太阳能电池板,用于将太阳能转换成电能,并向所述电压转换电路输出第一电压;以及所述电压转换电路,用于将所述第一电压转换成适于给所述太阳帽外部的用电设备供电的第二电压。

Description

太阳帽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移动电源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太阳帽。
背景技术
目前,市面上的移动电源都需要利用市电来补充电能,一旦移动电源放完电,就需要四处寻找市电来为移动电源继续补充电能,既费时又不方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公开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太阳帽,其能够将太阳能转换成电能,因此在需要使用电能的情况下能够方便及时地提供电能。
根据本公开的第一实施例,提供一种太阳帽,该太阳帽包括太阳能电池板和电压转换电路,其中:所述太阳能电池板,用于将太阳能转换成电能,并向所述电压转换电路输出第一电压;以及所述电压转换电路,用于将所述第一电压转换成适于给所述太阳帽外部的用电设备供电的第二电压。
可选地,所述电压转换电路为单端反激式电压转换电路。
可选地,所述单端反激式电压转换电路包括第一电容器、第二电容器、第三电容器、第一电阻器、第二电阻器、第三电阻器、第四电阻器、第五电阻器、第六电阻器、第一三极管、第二三极管、稳压二极管、整流二极管和变压器,其中:
所述第一电容器的两个端子分别连接所述太阳能电池板的第一输出端子和第二输出端子,所述第一电阻器一端连接所述太阳能电池板的第一输出端子、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和所述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所述第二电阻器一端连接所述太阳能电池板的第一输出端子、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和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所述太阳能电池板的第二输出端子,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基极连接所述稳压二极管的正极,所述第三电阻器一端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电容器的第一端子,所述第二电容器的第二端子连接所述变压器的反馈线圈的第一抽头,所述变压器的初级线圈的第一抽头连接所述太阳能电池板的第一输出端子,所述变压器的初级线圈的第二抽头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所述变压器的反馈线圈的第二抽头连接所述太阳能电池板的第二输出端子,所述第四电阻器一端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基极、另一端连接所述太阳能电池板的第二输出端子,所述第三电容器连接在所述单端反激式电压转换电路的第一输出端子和第二输出端子之间,所述整流二极管的正极连接所述变压器的次级线圈的第一抽头、负极连接所述单端反激式电压转换电路的第一输出端子,所述变压器的次级线圈的第二抽头连接所述单端反激式电压转换电路的第二输出端子,所述第五电阻器的第一端子连接所述整流二极管的正极,所述第五电阻器的第二端子连接所述第六电阻器的第一端子,所述第六电阻器的第二端子连接所述单端反激式电压转换电路的第二输出端子,所述稳压二极管的负极连接所述第五电阻器的第二端子,所述单端反激式电压转换电路的第二输出端子和所述太阳能电池板的第二输出端子均接地。
可选地,所述太阳帽还包括充电电路、储能单元、放电保护电路和照明组件,其中:所述电压转换电路,还用于将所述第一电压转换成适于给所述储能单元充电的第三电压;所述充电电路,用于利用所述第三电压向所述储能单元中储存电能;以及所述放电保护电路,用于将所述储能单元中储存的电能释放给所述照明组件,以使所述照明组件能够进行照明。
可选地,所述充电电路还用于监控向所述储能单元中储能时的充电电流以及所述储能单元的温度。
可选地,所述放电保护电路还用于执行过放电保护、过充电保护和过电流保护。
可选地,所述照明组件包括发光二极管。
可选地,所述太阳帽还包括调光电路,用于控制所述照明组件的发光模式。
可选地,所述电压转换电路、所述充电电路、所述储能单元、所述放电保护电路和所述调光电路被集成在一起。
可选地,所述电压转换电路、所述充电电路、所述储能单元、所述放电保护电路和所述调光电路利用塑胶盒集成在一起。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能够将太阳能转换成电能并然后利用所转换的电能为太阳帽外部的用电设备供电,因此在无法获取到市电的情况下,仍然能够方便及时地为用电设备提供电能。
本公开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公开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但并不构成对本公开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示出根据本公开一种实施例的太阳帽的示意框图。
图2示出电压转换电路的一种示例性电路图。
图3示出根据本公开又一实施例的太阳帽的示意框图。
图4示出充电电路的其中一种示例性电路图。
图5示出放电保护电路的其中一种示例性电路图。
图6示出调光电路的其中一种示例性电路图。
图7示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太阳帽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公开,并不用于限制本公开。
图1示出根据本公开一种实施例的太阳帽的示意框图,如图1所示,该太阳帽包括太阳能电池板10和电压转换电路11,其中:所述太阳能电池板10,用于将太阳能转换成电能,并向所述电压转换电路11输出第一电压;以及所述电压转换电路11,用于将所述第一电压转换成适于给所述太阳帽外部的用电设备供电的第二电压。
其中,电压转换电路11可以通过诸如通用串行接口(universal serial bus,USB)或其他接口与太阳帽外部的用电设备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能够将太阳能转换成电能并然后利用所转换的电能为太阳帽外部的用电设备供电,因此在无法获取到市电的情况下,仍然能够方便及时地为用电设备提供电能。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太阳能电池板10可以使用任意的太阳能电池来实现,而且太阳能电池板10的尺寸可以基于太阳帽的大小来确定。例如,太阳能电池板10可以使用例如4块面积分别为6cm×6cm的单晶或多晶硅太阳能电池板来实现,其空载输出电压可以为例如4V,当工作电流为40mA时输出电压为3V,因此4块太阳能电池板串联后使用,这时太阳能电池板10的输出电压就为例如12V。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上面列举的工作电流和电压的数值只是示例,其可以依据实际使用情况而改变。另外,考虑到佩戴的舒适性,太阳能电池板10优选为软板。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电压转换电路11优选为单端反激式电压转换电路11。图2示出了电压转换电路11的一种示例性电路图,其为单端反激式电压转换电路。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图2所示的单端反激式电路实现方式仅是示例,本公开不限制单端反激式电压转换电路的实现形式。
如图2所示,该单端反激式电压转换电路11包括第一电容器C1、第二电容器C2、第三电容器C3、第一电阻器R1、第二电阻器R2、第三电阻器R3、第四电阻器R4、第五电阻器R5、第六电阻器R6、第一三极管Q1、第二三极管Q2、稳压二极管D1、整流二极管D2和变压器T1,其中:
所述第一电容器C1的两个端子分别连接所述太阳能电池板10的第一输出端子和第二输出端子,所述第一电阻器R1一端连接所述太阳能电池板10的第一输出端子、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基极和所述第二三极管Q2的集电极,所述第二电阻器R2一端连接所述太阳能电池板10的第一输出端子、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集电极,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发射极和所述第二三极管Q2的发射极连接所述太阳能电池板10的第二输出端子,所述第二三极管Q2的基极连接所述稳压二极管D1的正极,所述第三电阻器R3一端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Q2的集电极、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电容器C2的第一端子,所述第二电容器C2的第二端子连接所述变压器T1的反馈线圈的第一抽头3,所述变压器T1的初级线圈Np的第一抽头1连接所述太阳能电池板10的第一输出端子,所述变压器T1的初级线圈Np的第二抽头2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集电极,所述变压器T1的反馈线圈Nb的第二抽头4连接所述太阳能电池板10的第二输出端子,所述第四电阻器R4一端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Q2的基极、另一端连接所述太阳能电池板10的第二输出端子,所述第三电容器C3连接在所述单端反激式电压转换电路11的第一输出端子V+和第二输出端子V-之间,所述整流二极管D2的正极连接所述变压器T1的次级线圈Ns的第一抽头6、负极连接所述单端反激式电压转换电路11的第一输出端子V+,所述变压器T1的次级线圈Ns的第二抽头5连接所述单端反激式电压转换电路11的第二输出端子V-,所述第五电阻器R5的第一端子连接所述整流二极管D2的正极,所述第五电阻器R5的第二端子连接所述第六电阻器R6的第一端子,所述第六电阻器R6的第二端子连接所述单端反激式电压转换电路11的第二输出端子V-,所述稳压二极管D1的负极连接所述第五电阻器R5的第二端子,所述单端反激式电压转换电路11的第二输出端子V-和所述太阳能电池板10的第二输出端子均接地。
图2所示的电压转换电路11是单管直流转换电路,采用单端反激式变换电路的形式。第一三极管Q1为开关电源管,它和第一电阻器R1、第三电阻器R3、第二电容器C2等组成自激式振荡电路。当太阳能电池板10向电压转换电路11输入第一电压后,电流经第一电阻器R1流向第一三极管Q1的基极,使第一三极管Q1导通。第一三极管Q1导通后,变压器T1的初级线圈Np就加上输入直流电压,第一三极管Q1的集电极电流Ic在初级线圈Np中线性增长,使得反馈线圈Nb产生反馈线圈第一抽头3正反馈线圈第二抽头4负的感应电压,使第一三极管Q1得到基极为正、发射极为负的正反馈电压,此电压经第二电容器C2、第三电阻器R3向第一三极管Q1注入基极电流使第一三极管Q1的集电极电流进一步增大,正反馈产生雪崩过程,使第一三极管Q1饱和导通。在第一三极管Q1饱和导通期间,变压器T1通过初级线圈Np储存磁能。与此同时,感应电压给第二电容器C2充电,随着第二电容器C2充电电压的增高,第一三极管Q1的基极电位逐渐变低,当第一三极管Q1的基极电流变化不能满足其继续饱和时,第一三极管Q1退出饱和区进入放大区。第一三极管Q1进入放大状态后,其集电极电流由放大状态前的最大值下降,在变压器T1的反馈线圈Nb中产生反馈线圈Nb第一抽头3负反馈线圈Nb第二抽头4正的感应电压,使第一三极管Q1基极电流减小,其集电极电流随之减小,正反馈再一次出现雪崩过程,第一三极管Q1迅速截止。第一三极管Q1截止后,变压器T1储存的能量提供给负载,变压器T1的次级线圈Ns产生的次级线圈第二抽头5负次级线圈第一抽头6正的电压经整流二极管D2整流滤波后,在第三电容器C3上得到直流电压,这样就能够利用在第三电容器C3上得到的直流电压给太阳帽外部的用电设备(例如手机)供电。在第一三极管Q1截止时,太阳能电池板10提供的输入电压和变压器T1的反馈线圈Nb感应的反馈线圈第一抽头3负反馈线圈第二抽头4正的电压又经第一电阻器R1、第三电阻器R3给第二电容器C2反向充电,逐渐提高第一三极管Q1的基极电位,使第一三极管Q1重新导通,再次翻转达到饱和状态,因此电压转换电路11就这样重复振荡下去。第五电阻器R5、第六电阻器R6、整流二极管D1、第二三极管Q2等组成限压电路,以保护太阳帽外部的用电设备不被过充电。以太阳帽外部的用电设备是3.6V的手机电池且该手机电池的充电限制电压为4.2V为例。则在手机电池的充电过程中,手机电池的电压逐渐上升,当充电电压大于4.2V时,经第五电阻器R5、第六电阻器R6分压后稳压二极管D1开始导通,使第二三极管Q2导通,第二三极管Q2的分流作用减小了第一三极管Q1的基极电流,从而减小了第一三极管Q1的集电极电流Ic,达到了限制输出电压的作用,这时电压转换电路11停止了对手机电池的大电流充电,转为用小电流将手机电池的电压维持在4.2V。
在一个实际应用场景中,可以要求第一三极管Q1的Icm大于0.5A,hEF为50-100,其中,Icm是三极管的电流放大系数β变化不超过允许值时的集电极最大电流,hEF是三极管的放大倍数,例如可以使用2SC2500、2SC1008等型号的三极管作为第一三极管Q1。另外,还可以选择稳压值为3V的稳压二极管作为稳压二极管D1。另外,变压器T1可以选用E16的铁氧体磁芯,初级线圈Np用φ0.21漆包线绕26匝,反馈线圈Nb用φ0.21漆包线绕8匝,次级线圈Ns用φ0.41漆包线绕15匝。注意,各线圈的起始端不要搞错,以免电路不起振或输出电压不正常。另外,在两块磁芯间垫一层厚度约为0.03mm的塑料薄膜作磁芯气隙。
图3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又一实施例的太阳帽的示意框图。如图3所示,在图1的基础上,太阳帽还包括充电电路12、储能单元13、放电保护电路14和照明组件15,其中:所述电压转换电路11,还用于将所述第一电压转换成适于给所述储能单元13充电的第三电压;所述充电电路12,用于利用所述第三电压向所述储能单元13中储存电能;以及所述放电保护电路14,用于将所述储能单元13中储存的电能释放给所述照明组件15,以使所述照明组件15能够进行照明。这样,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太阳帽还能够实现照明功能。
其中,所述照明组件15可以包括发光二极管。当然,照明组件15还可以包括灯罩,其中灯罩可以是圆形或者其他形状的灯罩,而且灯罩可以由透镜形成。
其中,在本公开中,第二电压和第三电压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相等,这取决于太阳帽外部的用电设备的充电电压要求和储能单元13的充电电压要求。
图4示出了充电电路12的其中一种示例性电路图。如图4所示,充电电路12采用型号为4056E的单节锂离子电池充电管理芯片来控制诸如充电电流、充电电压等的充电参数。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型号4056E仅是示例,实际上任何能够对充电参数进行控制的芯片都是可采用的。
图4所示的充电电路12的工作原理如下:电压转换电路11输出的第二电压通过二极管D3传输到芯片4056E的使能输入端(也即CE引脚8),其中高输入电平将使芯片4056E处于正常工作状态,低输入电平将使芯片4056E处于被禁止充电状态;芯片4056E的引脚GHRG引脚(也即引脚7)漏极开路会输出充电状态指示(也即导致发光二极管D4亮),当充电电路12向储能单元13充电时,芯片4056E的GHRG引脚被内部开关拉到低电平,表明充电正在进行,否则GHRG引脚处于高阻态。芯片4056E的STDBY引脚(也即引脚6)外接发光二极管D5以用于指示是否充电完成,当充电完成时STDBY引脚被内部开关拉到低电平,充电完成,除此之外,STDBY引脚处于高阻态。芯片4056E的BAT引脚(也即引脚5)作为充电电路12的正输出端子B+,在芯片4056E被禁止工作或者处于睡眠模式时,BAT引脚的漏电流小于预设漏电流值(例如2μA),BAT引脚向储能单元13提供充电电流和限制电压(例如4.2V),其中BAT引脚的漏电流、充电电流、限制电压等参数都与储能单元13的性能有关,并非固定数值。芯片4056E的VCC引脚(也即引脚4)输入电压的正端,此引脚的电压为内部的工作电源。当引脚VCC与引脚BAT之间的电压差小于预设电压差(例如30mV)时,芯片4056E将进入低功耗停机模式,此时BAT引脚的电流小于预设漏电流值(例如2μA)。芯片4056E的GND引脚(也即引脚3)为电源地端。芯片4056E的PROG引脚(也即引脚2)为恒流充电电流设置和充电电流监测引脚,该引脚外接电阻R9到地可以对充电电流进行编程,在预充电阶段该引脚的电压被调制在第一预设电压值(例如0.1V),在恒流充电阶段,此引脚的电压被固定在第二预设电压值(例如1V),在充电状态的所有模式下,该引脚的电压都可以通过根据以下公式估算充电电流来得到:
Figure BDA0002077401280000091
芯片4056E的TEMP引脚(也即引脚1)是储能单元温度检测输入端,将TEMP引脚接到温度传感器的输出端,如果TEMP引脚的电压小于充电电路12的输入电压的第一预设百分比(例如45%)或者大于充电电路12的输入电压的第二预设百分比(例如80%),则意味着储能单元13的温度过低或过高,则充电被暂停。如果TEMP引脚直接接地,则温度检测功能被取消,其它充电功能正常。在图4中示例的是将TEMP引脚接地。
图5示出了放电保护电路14的其中一种示例性电路图。如图5所示,放电保护电路14采用了型号为DW01B的单节可充电锂电池保护集成芯片和型号为8205B的MOS管芯片,能够减少外围元件的占有空间,提升微型化。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型号DW01B和8205B仅是示例,实际上任何能够对放电进行控制的芯片都是可采用的。
图5所示的放电保护电路14的常规工作原理如下:当储能单元13的电压在2.5V至4.3V之间时,芯片DW01B的第一、第三引脚输出高电平(等于供电电压),第二引脚电压为0V,此时芯片DW01B的第一、第三引脚电压将分别施加到芯片8205B的第6引脚、第4引脚,芯片8205B内的两电子开关因其栅极接收到来自芯片DW01B的电压,故均处于导通状态,即芯片8205B内的两个电子开关均处于导通状态,此时储能单元13的负极B-与放电保护电路14的P-端相当于直接连接,因此放电保护电路14有电压输出。
放电保护电路14的过放电保护原理如下:当储能单元13通过外接的负载进行放电时,储能单元13的电压将慢慢降低,同时芯片DW01B内部将通过电阻R10实时监测储能单元13的电压,当储能单元13的电压下降到大约第一电压下降阈值(例如2.3V)时,芯片DW01B将认为储能单元13的电压已处于过放电电压状态,便立即断开芯片DW01B的第一引脚的输出电压,使芯片DW01B的第一引脚的电压变为0V,进而芯片8205B内的开关管因芯片8205B的第6引脚上无电压而关闭。此时储能单元13的B-端子与放电保护电路14的P-端子之间处于断开状态,即储能单元13的放电回路被切断,储能单元13将停止放电。放电保护电路14处于过放电保护状态并一直保持,直到放电保护电路14的P+端子与P-端子间连接上充电电压后,芯片DW01B经端子B-检测到充电电压便立即停止过放电保护状态,重新在芯片DW01B的第一引脚输出高电压,使芯片8205B内的过放电控制管导通,即储能单元13的B-端子与放电保护电路14的P-端子又重新连接上,储能单元13经充电电路12直接充电。
放电保护电路14的过充电保护工作原理:当储能单元13通过充电电路12正常充电时,随着充电时间的增加,储能单元13的电压越来越高,当储能单元13的电压升高到预设过充电电压阈值(例如4.4V)时,芯片DW01B将认为储能单元13的电压已处于过充电电压状态,便立即断开芯片DW01B的第三引脚的输出电压,芯片DW01B的第三引脚电压变为0V,使得芯片8205B内的开关管因芯片8205B的第4引脚上无电压而关闭。此时储能单元13的B-端子与放电保护电路14的P-端子之间处于断开状态,即储能单元13的充电回路被切断,储能单元13将停止充电。放电保护电路14处于过充电保护状态并一直保持,直到放电保护电路14的P+端子与P-端子间连接上放电负载后,由于此时过充电控制开关管关闭,但其内部的二极管正方向与放电回路的方向相同,故放电回路可以进行放电,当储能单元13的电压被放电到低于预设过充电保护电压阈值(例如4.3V)时,芯片DW01B停止过充电保护状态并重新在芯片DW01B的第3引脚输出高电压,使芯片8205B内的过充电控制管导通,即储能单元13的B-端子与放电保护电路14的P-端子又重新连接上,储能单元13又能进行正常的充放电。
放电保护电路14的短路保护工作原理:放电保护电路14对外放电的过程中,芯片8205B内的两个电子开关并不完全等效为两个机械开关,而是等效为两个电阻很小的电阻,并被称为芯片8205B的导通内阻,每个开关的导通内阻约为3欧姆,加在栅极上的电压实际上是直接控制每个开关管的导通电阻大小,当栅极电压大于1V时,开关管的导通内阻很小(大约几十毫欧),相当于开关闭合,当栅极电压小于0.7V以下时,开关管的导通内阻很大(大于几MΩ),相当于开关断开。电压UA是芯片8205B的导通内阻与放电电流产生的电压,负载电流增大则电压UA必然增大,因UA0.006L×IUA又称为芯片8205B的管压降,所以电压UA可以间接表明放电电流的大小。当电压UA上升到预设上升电压值(例如0.2V)时便认为负载电流到达了极限值,于是停止芯片DW01B的第1引脚的输出电压,使芯片DW01B的第1引脚的电压为0V、芯片8205B内的放电控制管关闭,切断储能单元13的放电回路,将关断放电控制管。换言之,芯片DW01B允许输出的最大电流是预设过电流阈值(例如3.3A),因而实现了过电流保护。短路保护的工作原理与过电流保护的工作原理一样,短路保护只是相当于在P+端子与P-端子之间加上了一个阻值小的电阻(约为0Ω),使得在放电保护电路14的负载电流瞬时达到短路保护电流(例如10A)以上时,立即进行过电流保护。
返回参考图3,所述太阳帽还可以包括调光电路16,用于控制所述照明组件15的发光模式。例如,所述发光模式可以包括:(1)第一种发光模式是不带亮度记忆突明突暗的发光模式;(2)第二种发光模式是不带亮度记忆的渐明渐暗的发光模式;(3)第三种模式是带亮度记忆的渐明渐暗的发光模式;(4)第四种发光模式是分段触摸调光模式,例如第一次触摸时是低等亮度、第二次触摸变成中等亮度、第三次触摸变成高等亮度、第四次触摸关闭照明组件15,或者第一次触摸时是高等亮度、第二次触摸变成中等亮度、第三次触摸变成低等亮度、第四次触摸关闭照明组件15,或者第一次触摸为低等亮度、第二次触摸变成高等亮度,或者第一次触摸为高等亮度、第二次触摸变成低等亮度,等等。
图6示出了调光电路16的其中一种示例性电路图。如图6所示,调光电路16采用型号为SGL8022WS的调光控制芯片,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根据实际调光需要,可以采用各种各样的调光控制芯片。
图6所示的调光电路16的工作原理如下:由芯片SGL8022WS的第5引脚作为触摸输入引脚,进行触控调光,3/4灯光亮度根据需要调节,电压应用范围可在2.4~5.5V之间任意选择,共有四种功能可选,由芯片SGL8022WS的引脚OPT1和OPT2上电前的输入状态来决定,具体如下:
OPT1=1和OPT2=1对应:不带亮度记忆突明突暗的LED触摸无级调光功能;
OPT1=0和OPT2=1对应:不带亮度记忆渐明渐暗的LED触摸无级调光功能;
OPT1=1和OPT2=0对应:带亮度记忆渐明渐暗的LED触摸无级调光功能;以及
OPT1=0和OPT2=0对应:LED三段触摸调光功能。
不带亮度记忆突明突暗的LED触摸无级调光功能的控制原理为:(1)3/4点击触摸(触摸持续时间小于550ms)时,可实现灯光的亮灭控制。一次点击触摸,灯亮;再一次点击触摸,灯灭。如此循环,灯光点亮或关灭时,无亮度缓冲,且灯光点亮的初始亮度固定为全亮度的90%。(2)3/4长按触摸(触摸持续时间大于550ms)时,可实现灯光无级亮度调节。一次长按触摸,灯光亮度渐渐增加,松开时灯光亮度停在松开时刻对应的亮度,若长按时间超过3秒钟,则灯光亮度达到最大亮度后不再变化;再一次长按触摸,灯光度渐渐降低,松开时灯光亮度停在松开时刻对应的亮度,若长按时间超过3秒钟,则灯光亮度达到最小亮度后不再变化,如此循环。
不带亮度记忆渐明渐暗的LED触摸无级调光功能是在不带亮度记忆突明突暗的LED触摸无级调光功能的基础上,在点击触摸开灯和关灯时,通过使灯光由一个较低亮度缓慢平滑过渡到开灯初始亮度,在点击触摸关灯时,使灯光由当前亮度缓慢平滑降低直至关灭,从而达到亮度缓慢变化的视觉缓冲效果,起到保护眼睛和视力的效果。
带亮度记忆渐明渐暗的LED触摸无级调光功能是在不带亮度记忆渐明渐暗的LED触摸无级调光功能的基础上增加了亮度记忆功能。即在电源不断电的情况下,每次点击触摸关灯时的亮度会被记忆,下次点击触摸开灯时会以此亮度作为初始亮度。
LED三段触摸调光功能是在每次点击触摸时,灯光亮度按“低亮度→中亮度→高亮度→灭”、“高亮度→中亮度→低亮度→灭”、“低亮度→高亮度→灭”、或者“高亮度→低亮度→灭”等调光模式依次循环变化。
图7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太阳帽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如图7所示,太阳帽包括太阳帽本体1、控制盒2和上面描述的太阳能电池板10、照明组件15。其中控制盒2优选为塑胶盒,而且在控制盒2中集成了上面描述的电压转换电路11、充电电路12、储能单元13、放电保护电路14和调光电路16。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公开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公开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公开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公开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公开的保护范围。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公开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此外,本公开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公开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公开所公开的内容。

Claims (10)

1.一种太阳帽,其特征在于,该太阳帽包括太阳能电池板和电压转换电路,其中:
所述太阳能电池板,用于将太阳能转换成电能,并向所述电压转换电路输出第一电压;以及
所述电压转换电路,用于将所述第一电压转换成适于给所述太阳帽外部的用电设备供电的第二电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帽,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压转换电路为单端反激式电压转换电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太阳帽,其特征在于,所述单端反激式电压转换电路包括第一电容器、第二电容器、第三电容器、第一电阻器、第二电阻器、第三电阻器、第四电阻器、第五电阻器、第六电阻器、第一三极管、第二三极管、稳压二极管、整流二极管和变压器,其中:
所述第一电容器的两个端子分别连接所述太阳能电池板的第一输出端子和第二输出端子,所述第一电阻器一端连接所述太阳能电池板的第一输出端子、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和所述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所述第二电阻器一端连接所述太阳能电池板的第一输出端子、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和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所述太阳能电池板的第二输出端子,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基极连接所述稳压二极管的正极,所述第三电阻器一端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电容器的第一端子,所述第二电容器的第二端子连接所述变压器的反馈线圈的第一抽头,所述变压器的初级线圈的第一抽头连接所述太阳能电池板的第一输出端子,所述变压器的初级线圈的第二抽头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所述变压器的反馈线圈的第二抽头连接所述太阳能电池板的第二输出端子,所述第四电阻器一端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基极、另一端连接所述太阳能电池板的第二输出端子,所述第三电容器连接在所述单端反激式电压转换电路的第一输出端子和第二输出端子之间,所述整流二极管的正极连接所述变压器的次级线圈的第一抽头、负极连接所述单端反激式电压转换电路的第一输出端子,所述变压器的次级线圈的第二抽头连接所述单端反激式电压转换电路的第二输出端子,所述第五电阻器的第一端子连接所述整流二极管的正极,所述第五电阻器的第二端子连接所述第六电阻器的第一端子,所述第六电阻器的第二端子连接所述单端反激式电压转换电路的第二输出端子,所述稳压二极管的负极连接所述第五电阻器的第二端子,所述单端反激式电压转换电路的第二输出端子和所述太阳能电池板的第二输出端子均接地。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帽,其特征在于,所述太阳帽还包括充电电路、储能单元、放电保护电路和照明组件,其中:
所述电压转换电路,还用于将所述第一电压转换成适于给所述储能单元充电的第三电压;
所述充电电路,用于利用所述第三电压向所述储能单元中储存电能;以及
所述放电保护电路,用于将所述储能单元中储存的电能释放给所述照明组件,以使所述照明组件能够进行照明。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太阳帽,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电路还用于监控向所述储能单元中储能时的充电电流以及所述储能单元的温度。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太阳帽,其特征在于,所述放电保护电路还用于执行过放电保护、过充电保护和过电流保护。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太阳帽,其特征在于,所述照明组件包括发光二极管。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太阳帽,其特征在于,所述太阳帽还包括调光电路,用于控制所述照明组件的发光模式。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太阳帽,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压转换电路、所述充电电路、所述储能单元、所述放电保护电路和所述调光电路被集成在一起。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太阳帽,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压转换电路、所述充电电路、所述储能单元、所述放电保护电路和所述调光电路利用塑胶盒集成在一起。
CN201920808640.3U 2019-05-29 2019-05-29 太阳帽 Active CN21080945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808640.3U CN210809450U (zh) 2019-05-29 2019-05-29 太阳帽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808640.3U CN210809450U (zh) 2019-05-29 2019-05-29 太阳帽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809450U true CN210809450U (zh) 2020-06-23

Family

ID=712679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808640.3U Active CN210809450U (zh) 2019-05-29 2019-05-29 太阳帽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80945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101767B1 (en) Electronic device and power adapter therefor
US9071073B2 (en) Household device continuous battery charger utilizing a constant voltage regulator
WO2016127841A1 (zh) 充电保护电路
CN104901385B (zh) 发电机能量管理装置及发电系统
CN103607009A (zh) 一种带自动保护功能的充放电电路
CN110546847A (zh) 具有电压调节装置的电池
WO2023016574A1 (zh) 开关电路、电池管理系统、电池包、用电设备及控制方法
US8242751B2 (en) Charging device for alkaline battery
CN107346912B (zh) 一种充放电管理集成ic
US20080136373A1 (en) Two-step charger
TW200522489A (en) Capacitor charger to vary the charging current with the battery voltage, and method thereof
JP6274289B1 (ja) 電源回路
CN108964215B (zh) 一种充电器
CN210809450U (zh) 太阳帽
US6621248B1 (en) Charging device with selectable output voltage values
CN2174006Y (zh) 多功能充电装置
CN212381445U (zh) 一种led驱动电路
CN111600365A (zh) 充电电路、辅助电源和作业设备
JP3726339B2 (ja) 二次電池の充電装置およびその制御回路ならびに充電処理方法
CN215221715U (zh) 一种卡槽式电池保护板
CN218183047U (zh) 升压充电电路
CN213717660U (zh) 一种恒压1.5v输出的充电电池
CN213687214U (zh) 一种便携式喷雾加湿器电路
CN215580523U (zh) 一种医疗设备及其供电管理系统
KR101477239B1 (ko) 출력단 단락 시 고장을 예방하는 보조 배터리 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0218

Address after: 518119 No.1 Yan'an Road, Kuiyong street, Dapeng New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BYD Semiconductor Co.,Ltd.

Address before: 516000 Xiangshui River, Daya Bay, Huizhou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HUIZHOU BYD INDUSTRIAL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