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806773U - 一种车载充电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车载充电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806773U
CN210806773U CN201921560409.3U CN201921560409U CN210806773U CN 210806773 U CN210806773 U CN 210806773U CN 201921560409 U CN201921560409 U CN 201921560409U CN 210806773 U CN210806773 U CN 21080677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dissipation
charging
units
unit
vehic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560409.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方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Mobile Communications Group Co Ltd
China Mobile Io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Mobile Communications Group Co Ltd
China Mobile Io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Mobile Communications Group Co Ltd, China Mobile IoT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Mobile Communications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560409.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80677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80677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80677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设备技术领域,提供一种车载充电装置,以解决散热效果不佳问题。该方法包括:充电主体、充电接口以及N个散热单元,N为大于零的整数;充电接口设置于充电主体的第一侧,N个散热单元分布在充电主体的相对两侧,第一侧分别与充电主体的相对两侧相连。在本实施例中,在充电主体的相对两侧分布有N个散热单元,散热单元与外界环境接触进行热交换,增大充电主体与外界环境接触的面积,从而增大了与外界环境对流散热的面积,提高散热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车载充电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车载充电装置。
背景技术
车载充电装置通常指通过车辆的电瓶供电的充电装置,外部设备(例如,手机、平板电脑等)可通过车载供电装置充电,为用户提供方便。
在车载充电装置在充电过程中容易发热,长时间的使用,较高的问题容易导致车载充电装置内电路以及元器件的性能下降,甚至会导致电路和元器件烧坏,从而导致车载充电装置失效,无法提供充电。目前,为实现对车载充电装置的散热,一般采用的是在车载充电装置侧面开孔,使车载充电装置内部与外界空气进行热交换,实现内部散热。然而,通过开孔实现散热的方式,内部电路和元器件容易受外界干扰,且即使通过开孔进行散热,但整个车载充电装置与外界空气接触的对流换热面积较小,散热效果不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车载充电装置,以解决散热效果不佳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载充电装置,包括:充电主体、充电接口以及N个散热单元,所述N为大于零的整数;
所述充电接口设置于所述充电主体的第一侧,所述N个散热单元分布在所述充电主体的相对两侧,所述第一侧分别与所述充电主体的相对两侧相连。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散热单元为翅片。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N个散热单元中M个散热单元间隔分布于所述充电主体的第二侧,P个散热单元间隔分布于所述充电主体的与所述第二侧相对的第三侧,M为大于零的整数,P为大于零的整数,所述M和所述P的和为所述N。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M个散热单元包括第一散热单元、位于所述第一散热单元的一侧的m个散热单元以及位于所述第一散热单元的与一侧相对的另一侧的n个散热单元,其中,所述第一散热单元为所述M个散热单元中处于中心位置,且高度最大的散热单元,m为大于零的整数,n为大于零的整数,所述m、所述n和所述第一散热单元的数量之和为所述M;
所述m个散热单元沿从所述第一散热单元到第三散热单元的第一方向,高度依次递减,所述n个散热单元沿从所述第一散热单元到第四散热单元的第二方向,高度依次递减,所述第三散热单元为所述m个散热单元中的一个,所述第四散热单元为所述n个散热单元中的一个;
所述P个散热单元包括第二散热单元、位于所述第二散热单元的一侧的s个散热单元以及位于所述第二散热单元的与一侧相对的另一侧的t个散热单元,其中,所述第二散热单元为所述P个散热单元中处于中心位置,且高度最大的散热单元,s为大于零的整数,t为大于零的整数,所述s、所述t和所述第二散热单元的数量之和为所述P;
所述s个散热单元沿从所述第二散热单元到第五散热单元的第三方向,高度依次递减,所述t个散热单元沿从所述第二散热单元到第六散热单元的第四方向,高度依次递减,所述第五散热单元为所述s个散热单元中的一个,所述第六散热单元为所述t个散热单元中的一个。
在一个实施例中,车载充电装置,还包括置于所述充电主体内的变压单元,所述变压单元与所述充电接口连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车载充电装置,还包括置于所述充电主体内的变压单元,所述变压单元与所述充电接口连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车载充电装置,还包括正电极以及负电极,所述变压单元分别与所述正电极和所述负电极连接,所述负电极置于所述充电主体的与所述第一侧相对的第四侧,所述第四侧分别与所述相对两侧相连,所述负电极置于所述充电主体的一侧,所述充电主体的一侧分别与所述第一侧、所述充电主体的相对两侧以及所述第四侧相连,所述第一侧、所述充电主体的相对两侧、所述第四侧以及所述充电主体的一侧围设形成所述充电主体的内腔,所述变压单元置于所述充电主体的内腔。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负电极的数量为两个,所述充电主体的一侧包括相对的第五侧和第六侧,两个负电极中的一个负电极置于所述第五侧,另一个负电极置于所述第六侧。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正电极和所述负电极分别为弹性电极,所述正电极可沿垂直所述第四侧的方向,相对于所述第四侧移动,所述正电极可沿垂直所述充电主体的一侧的方向,相对于所述充电主体的一侧移动。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四侧的表面为圆弧面。
在一个实施例中,上述车载充电装置,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侧的指示灯。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载充电装置,包括充电主体、充电接口以及N个散热单元,N为大于零的整数;充电接口设置于充电主体的第一侧,N个散热单元分布在充电主体的相对两侧,第一侧分别与充电主体的相对两侧相连。在本实施例中,在充电主体的相对两侧分布有N个散热单元,散热单元与外界环境接触进行热交换,增大充电主体与外界环境接触的面积,从而增大了与外界环境对流散热的面积,提高散热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车载充电装置的结构图之一;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车载充电装置的剖视图之一;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车载充电装置的剖视图之二;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车载充电装置的侧视图之一。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3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车载充电装置,包括:充电主体110、充电接口120以及N个散热单元130,N为大于零的整数。充电接口120设置于充电主体110的第一侧111,N个散热单元130分布在充电主体110的相对两侧,第一侧111分别与充电主体110的相对两侧相连。
本实施例的车载充电装置,在充电主体110的相对两侧分布有N个散热单元130,散热单元130与外界环境接触进行热交换,增大充电主体110与外界环境接触的面积,从而增大了与外界环境对流散热的面积,提高散热效果。即在充电主体110的相对两侧设置散热单元130,优化车载充电装置的散热效果,减少车载充电装置由于温度较热影响内部电路和元器件的工作,可延长车载充电装置的使用寿命,也可提高车载充电装置的使用性能。
在一个实施例中,散热单元130为翅片。
翅片可以理解为具有导热性的金属片,例如,通常在需要进行热传递的换热装置表面通过增加导热性较强的金属片,增大换热装置的换热表面积,具有此功能的金属片称之为翅片。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充电主体110的相对两侧军摄之有翅片,通过翅片对充电主体110进行热传递,可对充电主体110进行热传递,提高充电主体110的散热效果。
在一个示例中,充电接口120可以为USB(Universal Serial Bus、通用串行总线)接口,外部设备常采用的是USB充电线进行充电,将充电接口120设置为USB接口,有利于与外部设备配合,使充电更加便捷。
如图4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N个散热单元130中M个散热单元130间隔分布于充电主体110的第二侧112,P个散热单元130间隔分布于充电主体110的与第二侧112相对的第三侧113,M为大于零的整数,P为大于零的整数,M和P的和为N。
即在本实施例中,第二侧112和第三侧113均设置有散热单元130,且N个散热单元130中分布于充电主体110的同一侧的散热单元130间隔设置。即M个散热单元130间隔分布于充电主体110的第二侧112,P个散热单元130间隔分布于充电主体110的与第二侧112相对的第三侧113,如此可确保散热单元130能更好地进行散热。
在一个示例中,M与P相同,如此,在充电主体110的第二侧112和第三侧113设置数量相同的散热单元130,可确保散热的均匀性。
如图4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M个散热单元130包括第一散热单元131、位于第一散热单元131的一侧的m个散热单元130以及位于第一散热单元131的与一侧相对的另一侧的n个散热单元130,其中,第一散热单元131为M个散热单元130中处于中心位置,且高度最大的散热单元130,m为大于零的整数,n为大于零的整数,m、n和第一散热单元131的数量之和为M;
m个散热单元130沿从第一散热单元131到第三散热单元130的第一方向,高度依次递减,n个散热单元130沿从第一散热单元131到第四散热单元130的第二方向,高度依次递减,第三散热单元130为m个散热单元130中的一个,第四散热单元130为n个散热单元130中的一个。
在本实施例中,P个散热单元130包括第二散热单元132、位于第二散热单元132的一侧的s个散热单元130以及位于第二散热单元132的与一侧相对的另一侧的t个散热单元130,其中,第二散热单元132为P个散热单元130中处于中心位置,且高度最大的散热单元130,s为大于零的整数,t为大于零的整数,s、t和第二散热单元132的数量之和为P;
s个散热单元130沿从第二散热单元132到第五散热单元130的第三方向,高度依次递减,t个散热单元130沿从第二散热单元132到第六散热单元130的第四方向,高度依次递减,第五散热单元130为s个散热单元130中的一个,第六散热单元130为t个散热单元130中的一个。
即第二侧112的M个散热单元130,以第一散热单元131为中心,向两边的方向,散热单元130的高度呈递减趋势,使第二侧112M个散热单元130的端点(远离第二侧112的一端)连线呈现类似于半圆弧的形状。第三侧113的P个散热单元130,以第二散热单元132为中心,向两边的方向,散热单元130的高度呈递减趋势,使第三侧113的P个散热单元130的端点(远离第二侧112的一端)连线呈现类似于半圆弧的形状。如此,N个散热单元130的端点可呈现类似于圆弧的形状,有利于车载充电装置的插拔。
在一个实施例中,车载充电装置,还包括置于充电主体110内的变压单元,变压单元与充电接口120连接。
变压单元可用于与车载中的电瓶连接,电瓶为变压单元提供电压,变压单元可对电瓶提供的电压进行转换,为充电接口120提供转换后的电压,从而为外部设备供电。例如,变压单元可以为变压器,电瓶为变压单元提供12伏或24伏的直流电压,变压单元则可将其转换为5伏的直流电压,为外部设备供电,可确保为外部设备供电的安全性。
如图1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车载充电装置,还包括正电极140以及负电极150,变压单元分别与正电极140和负电极150连接,负电极150置于充电主体110的与第一侧111相对的第四侧114,第四侧114分别与相对两侧相连,负电极150置于充电主体110的一侧,充电主体110的一侧分别与第一侧111、充电主体的相对两侧(即上述第二侧112和第三侧113)以及第四侧114相连,第一侧111、电主体的相对两侧、第四侧114以及充电主体110的一侧围设形成充电主体110的内腔,即第一侧111、第二侧112、第三侧113、第四侧114以及充电主体110的一侧围设形成充电主体110的内腔,变压单元置于充电主体110的内腔。
车载充电装置的正电极140用于与车载中电瓶的正电极140连接,车载充电装置的负电极150用于与车载中电瓶的负电极150连接,如此,变压电源通过正电极140和负电极150与电瓶连接。车载上可设置有用于容纳车载充电装置的容纳腔,车载充电装置可置于在该容纳腔内,车载充电装置容置于容纳腔后,其正电极140与车载中电瓶的正电极140连接,其负电极150与车载中电瓶的负电极150连接,通过车载中电瓶为车载充电装置供电。具体地,车载充电装置的正电极140和负极连接电瓶后,电瓶为车载充电装置的变压单元供电,变压单元对电瓶提供的电压进行转换后,为外部设备充电。
如图2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负电极150的数量为两个,充电主体110的一侧包括相对的第五侧115和第六侧116,两个负电极150中的一个负电极150置于第五侧115,另一个负电极150置于第六侧116。
即在充电主体110的第五侧和第六侧均分别设置有负电极150,用于与电瓶的负电极150连接,如此,在充电设备的相对两侧设置负电极150,车载充电装置置于车载的容纳腔内后,有利于平衡车载充电装置,避免充电主体110晃动,便于车载充电装置的插拔。
在一个实施例中,正电极140和负电极150分别为弹性电极,正电极140可沿垂直第四侧114的方向,相对于第四侧114移动,正电极140可沿垂直充电主体110的一侧的方向,相对于充电主体110的一侧移动。
可以理解,正电极140和负电极150分别为弹性电极,正电极140可相对第四侧114,沿充电主体110的由内向外的方向移动,也可沿充电主体110的由外向内移动,负电极150可相对充电主体110的一侧,沿充电主体110的由内向外的方向移动,也可沿充电主体110的由外向内移动。例如,在正电极140和负电极150受到外力挤压的情况下,正电极140和负电极150会弹性的往充电主体110内回缩,外力消失的情况下,正电极140和负电极150会弹性的恢复到原来状态。例如,将车载充电装置放置于容纳腔的过程中,正电极140和负电极150会与容纳腔的表面接触,在容纳腔的表面的外力挤压下,正电极140和负电极150可会弹性的往充电主体110内回缩,甚至回缩到充电主体110内,便于车载充电装置的插拔。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四侧114的表面为圆弧面。
一般情况下,车载的容纳腔呈圆柱形,且容纳腔的底部的表面呈圆弧面,为了更好地与容纳腔配合,在本实施例中,充电主体110的第四侧114的表面设置为圆弧面,如此,充电主体110容置于容纳腔后可与容纳腔更好配合,确保车载充电装置插拔时的便捷性,即便于车载充电装置的插拔。
在一个实施例中,上述车载充电装置,还包括设置于第一侧111的指示灯160。
在充电主体110的第一侧111还可设置指示灯160(例如,发光二极管等),可为车载充电装置的充电状态进行指示,比如,外部设备通过USB接口进行充电,指示灯160亮,表示车载充电装置正在为外部设备进行充电中,便于用户了解车载充电装置的充电状态。
上述车载充电装置,车子主体的相对的第二侧112和第三侧113设置有散热单元130,增加了与空气的对流散热面积,提高散热效果,既可延长了车载充电装置的使用寿命,也可提高了车载充电装置的使用性能,而且上述散热单元130的间隔设置以及高度的设置,既保证了车充插拔时的便捷性,也保证了足够的散热面积。
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示意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启示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和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情况下,还可做出很多形式,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之内。

Claims (10)

1.一种车载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充电主体、充电接口以及N个散热单元,所述N为大于零的整数;
所述充电接口设置于所述充电主体的第一侧,所述N个散热单元分布在所述充电主体的相对两侧,所述第一侧分别与所述充电主体的相对两侧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单元为翅片。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N个散热单元中M个散热单元间隔分布于所述充电主体的第二侧,P个散热单元间隔分布于所述充电主体的与所述第二侧相对的第三侧,M为大于零的整数,P为大于零的整数,所述M和所述P的和为所述N。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载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M个散热单元包括第一散热单元、位于所述第一散热单元的一侧的m个散热单元以及位于所述第一散热单元的与一侧相对的另一侧的n个散热单元,其中,所述第一散热单元为所述M个散热单元中处于中心位置,且高度最大的散热单元,m为大于零的整数,n为大于零的整数,所述m、所述n和所述第一散热单元的数量之和为所述M;
所述m个散热单元沿从所述第一散热单元到第三散热单元的第一方向,高度依次递减,所述n个散热单元沿从所述第一散热单元到第四散热单元的第二方向,高度依次递减,所述第三散热单元为所述m个散热单元中的一个,所述第四散热单元为所述n个散热单元中的一个;
所述P个散热单元包括第二散热单元、位于所述第二散热单元的一侧的s个散热单元以及位于所述第二散热单元的与一侧相对的另一侧的t个散热单元,其中,所述第二散热单元为所述P个散热单元中处于中心位置,且高度最大的散热单元,s为大于零的整数,t为大于零的整数,所述s、所述t和所述第二散热单元的数量之和为所述P;
所述s个散热单元沿从所述第二散热单元到第五散热单元的第三方向,高度依次递减,所述t个散热单元沿从所述第二散热单元到第六散热单元的第四方向,高度依次递减,所述第五散热单元为所述s个散热单元中的一个,所述第六散热单元为所述t个散热单元中的一个。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置于所述充电主体内的变压单元,所述变压单元与所述充电接口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载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正电极以及负电极,所述变压单元分别与所述正电极和所述负电极连接,所述负电极置于所述充电主体的与所述第一侧相对的第四侧,所述第四侧分别与所述相对两侧相连,所述负电极置于所述充电主体的一侧,所述充电主体的一侧分别与所述第一侧、所述充电主体的相对两侧以及所述第四侧相连,所述第一侧、所述充电主体的相对两侧、所述第四侧以及所述充电主体的一侧围设形成所述充电主体的内腔,所述变压单元置于所述充电主体的内腔。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载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负电极的数量为两个,所述充电主体的一侧包括相对的第五侧和第六侧,两个负电极中的一个负电极置于所述第五侧,另一个负电极置于所述第六侧。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车载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正电极和所述负电极分别为弹性电极,所述正电极可沿垂直所述第四侧的方向,相对于所述第四侧移动,所述正电极可沿垂直所述充电主体的一侧的方向,相对于所述充电主体的一侧移动。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载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侧的表面为圆弧面。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侧的指示灯。
CN201921560409.3U 2019-09-19 2019-09-19 一种车载充电装置 Active CN21080677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560409.3U CN210806773U (zh) 2019-09-19 2019-09-19 一种车载充电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560409.3U CN210806773U (zh) 2019-09-19 2019-09-19 一种车载充电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806773U true CN210806773U (zh) 2020-06-19

Family

ID=712256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560409.3U Active CN210806773U (zh) 2019-09-19 2019-09-19 一种车载充电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80677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0647383B1 (ko) 범용 키드 파워 팁 및 전원 커넥터
US8148940B2 (en) Multifunctional vehicle charger and charging process of the same
KR101714947B1 (ko) 전기 커넥터와 이를 이용한 이동식 장치
CN108372794A (zh) 一种具有冷却管路转接装置的充电枪
KR20210004290A (ko) 단열 구조를 가지는 충전기
CN210806773U (zh) 一种车载充电装置
CN108377633A (zh) 一种具有冷却管路的充电枪
CN207994145U (zh) 一种插拔式电源连接装置
CN208572647U (zh) 一种具有冷却管路的充电枪
CN203312869U (zh) 车载移动电源
CN209987769U (zh) 一种充电设备及系统
CN109103718A (zh) 一种优化普通手机充电器缺陷的辅助装置
US9252606B1 (en) Devices for adaptive fast-charging of mobile devices
CN105577865B (zh) 多充电/数据接口的电子设备保护壳及与其匹配的插接件
CN109510255B (zh) 双电池快充结构和移动终端
TW201724672A (zh) 連接器轉接之結構
CN214626442U (zh) 一种带有推出式充电接头的移动电源
CN111262106A (zh) 一种汽车充放电一体化连接装置
US20160006193A1 (en) Car charger adapter
CN210380323U (zh) 一种便于固定的车载充电器
CN219874125U (zh) 一种电连接器
CN212991223U (zh) 一种电池包
CN213401589U (zh) 触点结构、电子设备和充电设备
CN215419619U (zh) 隐藏式扩充座车充
CN212304109U (zh) 一种万向对插电池连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