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805748U - 固态继电器 - Google Patents

固态继电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805748U
CN210805748U CN201921770543.6U CN201921770543U CN210805748U CN 210805748 U CN210805748 U CN 210805748U CN 201921770543 U CN201921770543 U CN 201921770543U CN 210805748 U CN210805748 U CN 21080574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utput terminal
pin
circuit board
printed circuit
main electro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770543.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闻凤连
钟劲松
仝维仁
陈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NSATA TECHNOLOGY (CHANGZHOU) CO LTD
Sensata Technologies Changzho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ENSATA TECHNOLOGY (CHANGZHO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NSATA TECHNOLOGY (CHANGZHOU) CO LTD filed Critical SENSATA TECHNOLOGY (CHANGZHO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770543.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80574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80574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80574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一种固态继电器,所述固态继电器包括外壳、功率器件、印刷电路板、输入端子和输出端子,所述功率器件、印刷电路板、输入端子和输出端子被容纳在所述外壳中,所述外壳上设有与所述功率器件相接触的散热基板,所述散热基板与所述外壳卡合连接。该固态继电器制造成本低且工艺简单。

Description

固态继电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固态继电器。
背景技术
固态继电器是一种由固态电子元件组成的无触点开关器件,其利用可控硅等功率器件的开关特性实现无触点地接通和断开电路的目的。固态继电器典型地包括外壳、散热基板、具有电子元件的电路板、功率器件(例如三端双向可控硅(TRIAC))、两个输入端子和两个输出端子。其中,散热基板与功率器件相接触从而将功率器件所产生的热量传导到外壳的外部。固态继电器可以用输入端的微小控制信号驱动输出端的大电流负载。
在目前的固态继电器中,散热基板通常为大块金属板,其通过螺钉、胶合或热熔的方式与外壳连接。这增加了材料成本并且增加了制造工艺的复杂度。
此外,在目前的固态继电器中,诸如TRIAC的功率器件的引脚需要人工地纵向和横向折弯两次以便与输出端子连接,这增加了引脚损坏风险并且使得制造工艺复杂。另外,目前的固态继电器需要多次人工焊接端子和各种元器件,这也导致其制造工艺复杂。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一个技术问题是,降低固态继电器的制造成本和工艺复杂度。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在本公开的一个方面中,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固态继电器,所述固态继电器包括外壳、功率器件、印刷电路板、输入端子和输出端子,所述功率器件、印刷电路板、输入端子和输出端子被容纳在所述外壳中,其中,所述外壳上设有与所述功率器件相接触的散热基板,所述散热基板与所述外壳卡合连接。
在一种构造中,所述外壳包括壳体和与壳体相连的盖体,所述壳体的底面设有用于容纳所述散热基板的开口,所述散热基板的两个相对的侧部上各设有至少一个卡槽,所述开口的两个相对的侧部上各设有与所述卡槽相配合的至少一个卡扣。
在一种构造中,所述功率器件具有主电极引脚,所述印刷电路板具有背对所述功率器件的第一面和面向所述功率器件的第二面,所述主电极引脚从所述第二面穿过印刷电路板而从所述第一面穿出,所述输出端子设置在印刷电路板的所述第一面上并且具有输出端子主体、输出端子引脚和输出端子插脚,所述输出端子引脚从所述输出端子主体朝向从所述第一面穿出的所述主电极引脚伸出,所述输出端子插脚从所述输出端子主体向下延伸并从所述第一面穿过印刷电路板而从第二面穿出并与印刷电路板焊接,所述输出端子引脚还具有引脚孔,所述主电极引脚被构造成在从所述第一面穿出后穿过所述引脚孔从而使所述输出端子、所述印刷电路板和所述功率器件相连。
在一种构造中,所述主电极引脚仅被折弯一次。
在一种构造中,所述输出端子引脚包括第一部段和第二部段,所述第一部段从所述输出端子主体沿所述外壳的纵向方向朝外壳的中部延伸,所述第二部段从所述第一部段沿所述外壳的横向方向朝外壳的中部延伸。
在一种构造中,所述输出端子引脚与所述输出端子主体处于同一平面中。
在一种构造中,所述主电极引脚包括第一主电极引脚和第二主电极引脚,所述输出端子包括第一输出端子和第二输出端子,第一输出端子的输出端子引脚和第二输出端子的输出端子引脚从各自的输出端子主体分别朝向从所述第一面穿出的第一主电极引脚和第二主电极引脚伸出。
在一种构造中,所述功率器件还包括门电极引脚,其中,所述第二主电极引脚位于所述第一主电极引脚和所述门电极引脚之间,所述功率器件的位置被设置成使得,所述第一主电极引脚和第二主电极引脚分别与第一输出端子引脚和第二输出端子引脚直接相对,所述门电极引脚避让开所述第一输出端子引脚和第二输出端子引脚。
在一种构造中,印刷电路板上设置有贴片式电子器件和插件式电子器件,所述贴片式电子器件通过回流焊贴覆在所述印刷电路板的所述第一面上,所有插件式电子器件的插脚均从印刷电路板的所述第一面穿过印刷电路板而从所述第二面穿出,所述输入端子具有输入端子插脚,所述输入端子插脚从印刷电路板的所述第一面穿过印刷电路板而从所述第二面穿出,所有插件式电子器件的插脚、所述输出端子的输出端子插脚以及所述输入端子的输入端子插脚在所述第二面焊接在印刷电路板上。
在一种构造中,在所述外壳内在所述第一输出端子的输出端子引脚和所述第二输出端子的输出端子引脚之间设置屏蔽特征部,所述屏蔽特征部用于使所述第一输出端子的输出端子引脚和所述第二输出端子的输出端子引脚之间电隔离。
在一种构造中,所述屏蔽特征部包括与所述外壳一体模制的绝缘板。
在一种构造中,所述散热基板的尺寸被设计成使其面积等于长度为42mm且宽度为55mm的标准散热基板的面积的20%至75%。
在本公开的另一个方面中,提供了一种固态继电器,所述固态继电器包括外壳、功率器件、印刷电路板、输入端子和输出端子,所述功率器件、印刷电路板、输入端子和输出端子被容纳在所述外壳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功率器件具有主电极引脚,所述印刷电路板具有背对所述功率器件的第一面和面向所述功率器件的第二面,所述主电极引脚从所述第二面穿过印刷电路板而从所述第一面穿出,所述输出端子设置在印刷电路板的所述第一面上并且具有输出端子主体、输出端子引脚和输出端子插脚,所述输出端子引脚从所述输出端子主体朝向从所述第一面穿出的所述主电极引脚伸出,所述输出端子插脚从所述输出端子主体向下延伸并从所述第一面穿过印刷电路板而从第二面穿出并与印刷电路板焊接,所述输出端子引脚还具有引脚孔,所述主电极引脚被构造成在从所述第一面穿出后穿过所述引脚孔从而使所述输出端子、所述印刷电路板和所述功率器件相连。
在一种构造中,所述主电极引脚仅被折弯一次。
在一种构造中,所述输出端子引脚包括第一部段和第二部段,所述第一部段从所述输出端子主体沿所述外壳的纵向方向朝外壳的中部延伸,所述第二部段从所述第一部段沿所述外壳的横向方向朝外壳的中部延伸。
在一种构造中,所述输出端子引脚与所述输出端子主体处于同一平面中。
在一种构造中,所述主电极引脚包括第一主电极引脚和第二主电极引脚,所述输出端子包括第一输出端子和第二输出端子,第一输出端子的输出端子引脚和第二输出端子的输出端子引脚从各自的输出端子主体分别朝向从所述第一面穿出的第一主电极引脚和第二主电极引脚伸出。
在一种构造中,所述功率器件还包括门电极引脚,其中,所述第二主电极引脚位于所述第一主电极引脚和所述门电极引脚之间,所述功率器件的位置被设置成使得,所述第一主电极引脚和第二主电极引脚分别与第一输出端子引脚和第二输出端子引脚直接相对,所述门电极引脚避让开所述第一输出端子引脚和第二输出端子引脚。
在一种构造中,印刷电路板上设置有贴片式电子器件和插件式电子器件,所述贴片式电子器件通过回流焊贴覆在所述印刷电路板的所述第一面上,所有插件式电子器件的插脚均从印刷电路板的所述第一面穿过印刷电路板而从所述第二面穿出,所述输入端子具有输入端子插脚,所述输入端子插脚从印刷电路板的所述第一面穿过印刷电路板而从所述第二面穿出,所有插件式电子器件的插脚、所述输出端子的输出端子插脚以及所述输入端子的输入端子插脚在所述第二面焊接在印刷电路板上。
在一种构造中,在所述外壳内在所述第一输出端子的输出端子引脚和所述第二输出端子的输出端子引脚之间设置屏蔽特征部,所述屏蔽特征部用于使所述第一输出端子的输出端子引脚和所述第二输出端子的输出端子引脚之间电隔离。
在一种构造中,所述屏蔽特征部包括与所述外壳一体模制的绝缘板。
由于采用了如上所述的输出端子结构,可以避免人工多次折弯功率器件的引脚,从而降低了工艺复杂度、节约了成本并且提高了产品质量。另外,采用如上所述的输出端子结构,还使得大电流可以直接从功率器件经由输出端子流向负载而不经过印刷电路板,从而不必在印刷电路板上大量刷锡,这同样简化了工艺且节约了成本。此外,印刷电路上的端子和元器件的布置有利于进行自动化焊接,从而能够简化工艺。另外,散热基板与外壳之间的连接方式的改进同样节约了材料成本并简化了工艺。
附图说明
当参照附图阅读以下详细描述时本实用新型的这些和其它特征、方面和优势将变得理更好理解,在所述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零件,其中:
图1是根据本公开的固态继电器的立体图;
图2是根据本公开的固态继电器的A-A截面图;
图3是根据本公开的固态继电器的散热基板的立体图;
图4是根据本公开的固态继电器的分解图;
图5A和图5B是根据本公开的固态继电器的输出端子的立体图;以及
图6是根据本公开的固态继电器的壳体的透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照附图描述本公开,其中的附图示出了本公开的优选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的是,本公开能够以多种不同的方式呈现出来,并不局限于下文描述的实施例;事实上,下文描述的实施例旨在使本公开的公开内容更为完整,并向本领域技术人员充分说明本公开的保护范围。还应当理解的是,本文公开的实施例能够以各种方式进行组合,从而提供更多额外的实施例。
应当理解的是,在所有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元件。在附图中,为清楚起见,某些特征的尺寸可以进行变形。
除非另有说明,否则本文所用的术语(包括技术术语和科学术语)应具有本公开所涉及的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能够理解到的含义。除非另有说明,否则在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所用的术语“包括”、“具有”和“包含”应当解释为开放式的含义,也就是说,“包括”、“具有”和“包含”应当解释为与术语“至少包括”、“至少具有”或者“至少包含”同义。
除非另有说明,否则本公开中所使用的术语“上方”、“下方”、“顶”、“底”、“左”、“右”等是在如附图所示的状态下的相对方位。
应当理解的是,说明书中的用辞仅用于描述特定的实施例,并不旨在限定本公开。为了简明和/或清楚起见,公知的功能或结构可以不再详细说明。
图1是根据本公开的固态继电器的立体图。图4是根据本公开的固态继电器的分解图。如图1和图4所示,根据本公开的固态继电器可以包括壳体1、盖体2、散热基板3、功率器件4、印刷电路板5、输入端子6、输入端子螺栓7、输出端子8以及输出端子螺栓9。
如图1所示,壳体1、盖体2和散热基板3构成了固态继电器的外壳。功率器件4、印刷电路板5、输入端子6和输出端子8被容纳在该外壳中。壳体1和盖体2可以由诸如塑料等绝缘材料制成。壳体1可以通过任何已知的连接方式与盖体2连接,所述连接方式例如可以是卡合连接(如图2所示)、螺纹连接或粘合等。
所述散热基板3可以由任何导热材料制成。优选地,所述散热基板3由铝或铝合金制成。散热基板3的面向壳体内的表面与功率器件4相接触,使得功率器件发出的热量通过散热基板3被传导到壳体1的外部。功率器件4可以通过螺栓、焊接、粘合或者任何其它合适的连接方式与散热基板3连接,从而使得功率器件4与散热基板的所述表面紧密接触。
图1和图3示出了散热基板3的构造及其与壳体1之间的连接。如图所示,散热基板3与壳体1卡合连接。在一种构造中,壳体1的底面上设有用于容纳散热基板3的开口。散热基板3嵌入在壳体1的底面上的开口中。所述开口的边缘上设有卡扣11。所述散热基板3上设有与所述卡扣11相配合的卡槽31。与以往散热基板3与壳体1之间采用螺纹连接、胶合或者热熔连接的方式相比,采用卡合连接节约了材料成本并且便于实现自动化组装从而简化了工艺。
散热基板3的尺寸可以被设计成能够以最小必要尺寸满足散热要求。所述散热要求例如是在固态继电器通过额定电流(例如40A)时使固态继电器不超过预定温度(例如40℃)。在现有的固态继电器中,散热基板3的标准尺寸通常例如是:长42mm、宽55mm,即标准面积例如为2310mm2。优选地,所述散热基板3的面积可以被设计成标准面积的25%至75%,更优选地为标准面积的约30%、40%、50%或60%,最优选地为标准面积的51%。例如,优选地,散热基板3的面积可以被设计为1200mm。在这种情况下,散热基板3的长度可以为30mm,散热基板的宽度可以为40mm,散热基板的厚度可以为3mm。通过使用如上所述地设计的小尺寸散热基板,可以在保证散热性能的情况下节省散热基板的材料。
在一种构造中,所述散热基板3为矩形板。在散热基板3安装在壳体1中的情况下,散热基板3的宽度方向与壳体1的底面的长度方向平行,散热基板3的长度方向与壳体1的底面的宽度方向平行。所述卡槽31设置在散热基板3的短边侧上。优选地,散热基板3的两个短边侧的每个短边侧上均设置两个所述卡槽31。相应地,卡扣11设置在壳体1的底面的长边侧上。优选地,壳体1的底面的两个长边侧的每个长边侧上均设置两个所述卡扣11。当然,卡扣和相应的卡槽的数量不限于此,也可以仅在一侧设置卡扣和卡槽;对于设置卡扣和卡槽的每一侧,也可以设置一个或者更多个卡扣和卡槽。作为替代,也可以在散热基板3上设置卡扣而在壳体1的底面上设置卡槽。卡扣和卡槽的如上所述的设置可以使散热基板方便且可靠地与壳体1相连。
功率器件4可以是可控硅,例如三端双向可控硅(TRIAC)。如图4所示,所述功率器件4包括第一主电极引脚41、第二主电极引脚42和门电极引脚43。第一主电极引脚41、第二主电极引脚42和门电极引脚43从功率器件4伸出后经过弯折后向上延伸。其中,第一主电极引脚41和第二主电极引脚42仅经过一次弯折。
印刷电路板5设置在功率器件4之上。输入端子6、输出端子8和各种电子器件设置在所述印刷电路板5上。所述印刷电路板5包括背对功率器件的第一面51和面向功率器件4的第二面52。功率器件4的第一主电极引脚41、第二主电极引脚42和门电极引脚43从印刷电路板5的第二面52穿过所述印刷电路板上相应的插孔并从所述第一面51穿出。
输入端子6和输出端子8优选由黄铜制成。这在保证端子的性能的情况下节省了材料成本。输入端子6和输出端子8也可以由其它导电材料制成。
如图4所示,所述输入端子6包括第一输入端子和第二输入端子。第一输入端子的构造可以与第二输入端子的构造相同。第一输入端子和第二输入端子均具有输入端子主体61和输入端子插脚62。输入端子主体61具有供输入端子螺栓7穿过的输入端子螺栓孔610。所述输入端子插脚62从输入端子主体61向下延伸并从印刷电路板5的第一面51穿过印刷电路板5上相应的插孔而从所述第二面52穿出。
如图4、图5A和图5B所示,所述输出端子8包括第一输出端子81和第二输出端子82。第一输出端子81具有第一输出端子主体810、第一输出端子引脚811和第一输出端子插脚812。所述第一输出端子主体810具有供输出端子螺栓9穿过的第一输出端子螺栓孔8101。所述第一输出端子引脚811从第一输出端子主体810朝从印刷电路板5的所述第一面51穿出的第一主电极引脚41伸出。所述第一输出端子插脚812从第一输出端子主体810向下延伸并且从印刷电路板5的第一面51穿过印刷电路板5上相应的插孔而从所述第二面52穿出。所述第一输出端子引脚811上设有供所述第一主电极引脚41穿过的第一引脚孔8111。从印刷电路板5的所述第一面51穿出的所述第一主电极引脚41从下方穿过所述第一引脚孔8111。在一种构造中,第一输出端子引脚811包括第一部段8112和第二部段8113。第一部段8112从第一输出端子主体810在壳体1的纵向方向上朝壳体1的中部延伸。第二部段8113从第一部段8112在壳体1的横向方向上朝壳体1的中部延伸。在一种构造中,所述第一输出端子主体810与所述第一输出端子引脚811处于同一平面内。
类似地,第二输出端子82具有第二输出端子主体820、第二输出端子引脚821和第二输出端子插脚822。所述第二输出端子主体820具有供输出端子螺栓9穿过的第二输出端子螺栓孔8201。所述第二输出端子引脚821从第二输出端子主体820朝从印刷电路板5的所述第一面51穿出的第二主电极引脚42伸出。所述第二输出端子插脚822从第二输出端子主体820向下延伸并且从印刷电路板5的第一面51穿过印刷电路板5上相应的插孔而从所述第二面52穿出。所述第二输出端子引脚821上设有供所述第二主电极引脚42穿过的第二引脚孔8211。从印刷电路板5的所述第一面51穿出的所述第二主电极引脚42从下方穿过第二引脚孔8211。在一种构造中,第二输出端子引脚821包括第一部段8212和第二部段8213。第一部段8212从第二输出端子主体820在壳体1的纵向方向上朝壳体1的中部延伸。第二部段8213从第一部段8212在壳体1的横向方向上朝壳体1的中部延伸。在一种构造中,所述第二输出端子主体820与所述第二输出端子引脚821处于同一平面内。
由于第一输出端子81和第二输出端子82包括如上所述的分别朝功率器件4的第一主电极引脚41和第二主电极引脚42伸出的第一输出端子引脚811和第二输出端子引脚821并且由于在这两个输出端子引脚上分别设置了供第一主电极引脚41和第二主电极引脚42穿过的引脚孔,所述功率器件的第一主电极引脚41和第二主电极引脚42最多只需要折弯一次就可以与输出端子8相连,并且可以实现第一主电极引脚41和第二主电极引脚42与输出端子的可靠连接,从而避免了功率器件4的引脚多次弯折可能对功率器件造成的损害,还提高了产品的质量。此外,与以往需要向不同方向多次弯折功率器件4的引脚相比,本公开的结构还有利于进行自动化作业。此外,设置第一输出端子插脚812和第二输出端子插脚822并使它们均穿过印刷电路板5上相应的插孔而从所述第二面52穿出,可以使第一输出端子和第二输出端子与印刷电路板可靠地连接在一起并且避免虚焊。
在功率器件4的一种构造中,第二主电极引脚42可以设置在第一主电极引脚41和门电极引脚43之间。所述功率器件4的位置被设置成使得所述第一主电极引脚41和第二主电极引脚42的位置分别与第一输出端子引脚811和第二输出端子引脚821直接相对。这样可以使主电极引脚不需要侧向折弯就能够方便地与输出端子引脚相连。为此,在第一输出端子81和第二输出端子82相对于印刷电路板5的中心线对称设置的情况下,功率器件4可以相对于所述中心线偏置地设置。另外,功率器件4的门电极引脚43可以被弯折成使得在第一主电极引脚41和第二主电极引脚42分别与第一输出端子引脚811和第二输出端子引脚821连接时所述门电极引脚43能够避让开第一输出端子引脚811和第二输出端子引脚821。在一种构造中,所述门电极引脚43可以在从功率器件4伸出后先向回弯曲再向上弯曲。通过上述设置,可以更方便地实现使功率器件4的第一主电极引脚41和第二主电极引脚42仅折弯一次就能可靠地分别与第一输出端子81和第二输出端子82连接。
印刷电路板5上可以设置贴片式电子器件和插件式电子器件。贴片式电子器件是贴覆在印刷电路板5的一个面上的电子器件,例如图4中以附图标记53代表性示出的电子器件。插件式电子器件是从印刷电路板5的一个面穿过印刷电路板而从印刷电路板5的另一个面穿出的电子器件,例如图3中以附图标记54代表性示出的电子器件。在一种构造中,贴片式电子器件通过焊接(例如回流焊)贴覆在印刷电路板5的第一面51上。插件式电子器件的插脚从印刷电路板5的所述第一面51穿过相应的插孔而从印刷电路板5的所述第二面52穿出。
在组装时,首先,在印刷电路板的第一面51上通过焊接(例如回流焊)焊接贴片式电子器件。然后,在印刷电路板的第二面52上通过焊接(例如波峰焊)焊接输入端子6的输入端子插脚62、第一输出端子81的第一输出端子插脚812、第二输出端子82的第二输出端子插脚822以及插件式电子器件的插脚。接下来,将组装好的印刷电路板5安置在壳体1内,使功率器件4的三个引脚从所述第二面穿过印刷电路板并且使其中的第一主电极引脚41和第二主电极引脚42分别穿过第一引脚孔8111和第二引脚孔8211。然后,从印刷电路板的第一面51焊接功率器件4的三个引脚。最后,将盖体2与壳体1连接,通过壳体1上的四个螺栓孔安装输入端子螺栓7和输出端子螺栓9及其相应的垫圈。
在本公开中,功率器件4的第一主电极引脚41和第二主电极引脚42从印刷电路板5的第二面52穿过印刷电路板并且分别穿过第一输出端子81的第一引脚孔8111和第二输出端子82的第二引脚孔8211从而将功率器件4的主电极引脚、印刷电路板和输出端子8这三者连接在一起,同时,第一输出端子81的第一输出端子插脚812和第二输出端子82的第二输出端子插脚822从印刷电路板的第一面穿过印刷电路板而与印刷电路板上的元器件电连接,因此大电流可以从功率器件经输出端子8直接流到负载而不必经过印刷电路板5,从而印刷电路板5上可以只流过小电流,因此不必在印刷电路板上大量刷锡,从而简化了工艺且节约了成本。
此外,由于包括输入端子6、输出端子8和插件式电子器件在内的电子器件的插脚均从印刷电路板的第一面51穿过印刷电路板而从第二面52穿出,因此能够减少手工焊接的需要而有利于自动化焊接。同时,由于插件式电子器件都是从印刷电路板的第一面插入,因此避免了插件式电子器件与发热的功率器件4处于同一侧而过于接近,从而防止出现热失控并且因而提高了产品的可靠性。
采用本公开的结构,由于在将输入端子6、输出端子8、贴片式电子器件和插件式电子器件自动化焊接到印刷电路板上以后,在最后进行组装时,仅仅需要焊接功率器件4的三个引脚,因此大大简化了制造工艺,降低了制造成本。
此外,如图6所示,还可以在壳体1内在第一输出端子引脚811和第二输出端子引脚821之间设置屏蔽特征部12,用于使输出端子引脚811和第二输出端子引脚821之间电隔离,以增加第一输出端子引脚811和第二输出端子引脚821之间的爬电距离。所述屏蔽特征部12由绝缘材料制成。所述屏蔽特征部12可以是绝缘板。所述屏蔽特征部12可以与壳体1模制成一体。由于采用了上述屏蔽特征部,产品的安全性得以提高,并且不再需要像以往那样在印刷电路板上涂胶,因此也简化了工艺并节约了成本。
尽管仅仅在此图解以及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特定实施例,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想到多种修改方案和变形方案。因此,应当理解的是所附权利要求旨在涵盖处于本实用新型的真实精神范围内的所有修改方案和变形方案。

Claims (21)

1.一种固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固态继电器包括外壳、功率器件、印刷电路板、输入端子和输出端子,所述功率器件、印刷电路板、输入端子和输出端子被容纳在所述外壳中,所述外壳上设有与所述功率器件相接触的散热基板,所述散热基板与所述外壳卡合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固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包括壳体和与壳体相连的盖体,所述壳体的底面设有用于容纳所述散热基板的开口,所述散热基板的两个相对的侧部上各设有至少一个卡槽,所述开口的两个相对的侧部上各设有与所述卡槽相配合的至少一个卡扣。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固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功率器件具有主电极引脚,所述印刷电路板具有背对所述功率器件的第一面和面向所述功率器件的第二面,所述主电极引脚从所述第二面穿过印刷电路板而从所述第一面穿出,所述输出端子设置在印刷电路板的所述第一面上并且具有输出端子主体、输出端子引脚和输出端子插脚,所述输出端子引脚从所述输出端子主体朝向从所述第一面穿出的所述主电极引脚伸出,所述输出端子插脚从所述输出端子主体向下延伸并从所述第一面穿过印刷电路板而从第二面穿出并与印刷电路板焊接,所述输出端子引脚还具有引脚孔,所述主电极引脚被构造成在从所述第一面穿出后穿过所述引脚孔从而使所述输出端子、所述印刷电路板和所述功率器件相连。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固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主电极引脚仅被折弯一次。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固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出端子引脚包括第一部段和第二部段,所述第一部段从所述输出端子主体沿所述外壳的纵向方向朝外壳的中部延伸,所述第二部段从所述第一部段沿所述外壳的横向方向朝外壳的中部延伸。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固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出端子引脚与所述输出端子主体处于同一平面中。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固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主电极引脚包括第一主电极引脚和第二主电极引脚,所述输出端子包括第一输出端子和第二输出端子,第一输出端子的输出端子引脚和第二输出端子的输出端子引脚从各自的输出端子主体分别朝向从所述第一面穿出的第一主电极引脚和第二主电极引脚伸出。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固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功率器件还包括门电极引脚,其中,所述第二主电极引脚位于所述第一主电极引脚和所述门电极引脚之间,所述功率器件的位置被设置成使得,所述第一主电极引脚和第二主电极引脚分别与第一输出端子引脚和第二输出端子引脚直接相对,所述门电极引脚避让开所述第一输出端子引脚和第二输出端子引脚。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固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印刷电路板上设置有贴片式电子器件和插件式电子器件,所述贴片式电子器件通过回流焊贴覆在所述印刷电路板的所述第一面上,所有插件式电子器件的插脚均从印刷电路板的所述第一面穿过印刷电路板而从所述第二面穿出,所述输入端子具有输入端子插脚,所述输入端子插脚从印刷电路板的所述第一面穿过印刷电路板而从所述第二面穿出,所有插件式电子器件的插脚、所述输出端子的输出端子插脚以及所述输入端子的输入端子插脚在所述第二面焊接在印刷电路板上。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固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外壳内在所述第一输出端子的输出端子引脚和所述第二输出端子的输出端子引脚之间设置屏蔽特征部,所述屏蔽特征部用于使所述第一输出端子的输出端子引脚和所述第二输出端子的输出端子引脚之间电隔离。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固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屏蔽特征部包括与所述外壳一体模制的绝缘板。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固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基板的尺寸被设计成使其面积等于长度为42mm且宽度为55mm的标准散热基板的面积的20%至75%。
13.一种固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固态继电器包括外壳、功率器件、印刷电路板、输入端子和输出端子,所述功率器件、印刷电路板、输入端子和输出端子被容纳在所述外壳中,所述功率器件具有主电极引脚,所述印刷电路板具有背对所述功率器件的第一面和面向所述功率器件的第二面,所述主电极引脚从所述第二面穿过印刷电路板而从所述第一面穿出,所述输出端子设置在印刷电路板的所述第一面上并且具有输出端子主体、输出端子引脚和输出端子插脚,所述输出端子引脚从所述输出端子主体朝向从所述第一面穿出的所述主电极引脚伸出,所述输出端子插脚从所述输出端子主体向下延伸并从所述第一面穿过印刷电路板而从第二面穿出并与印刷电路板焊接,所述输出端子引脚还具有引脚孔,所述主电极引脚被构造成在从所述第一面穿出后穿过所述引脚孔从而使所述输出端子、所述印刷电路板和所述功率器件相连。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固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主电极引脚仅被折弯一次。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固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出端子引脚包括第一部段和第二部段,所述第一部段从所述输出端子主体沿所述外壳的纵向方向朝外壳的中部延伸,所述第二部段从所述第一部段沿所述外壳的横向方向朝外壳的中部延伸。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固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出端子引脚与所述输出端子主体处于同一平面中。
17.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固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主电极引脚包括第一主电极引脚和第二主电极引脚,所述输出端子包括第一输出端子和第二输出端子,第一输出端子的输出端子引脚和第二输出端子的输出端子引脚从各自的输出端子主体分别朝向从所述第一面穿出的第一主电极引脚和第二主电极引脚伸出。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固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功率器件还包括门电极引脚,其中,所述第二主电极引脚位于所述第一主电极引脚和所述门电极引脚之间,所述功率器件的位置被设置成使得,所述第一主电极引脚和第二主电极引脚分别与第一输出端子引脚和第二输出端子引脚直接相对,所述门电极引脚避让开所述第一输出端子引脚和第二输出端子引脚。
19.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固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印刷电路板上设置有贴片式电子器件和插件式电子器件,所述贴片式电子器件通过回流焊贴覆在所述印刷电路板的所述第一面上,所有插件式电子器件的插脚均从印刷电路板的所述第一面穿过印刷电路板而从所述第二面穿出,所述输入端子具有输入端子插脚,所述输入端子插脚从印刷电路板的所述第一面穿过印刷电路板而从所述第二面穿出,所有插件式电子器件的插脚、所述输出端子的输出端子插脚以及所述输入端子的输入端子插脚在所述第二面焊接在印刷电路板上。
20.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固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外壳内在所述第一输出端子的输出端子引脚和所述第二输出端子的输出端子引脚之间设置屏蔽特征部,所述屏蔽特征部用于使所述第一输出端子的输出端子引脚和所述第二输出端子的输出端子引脚之间电隔离。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固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屏蔽特征部包括与所述外壳一体模制的绝缘板。
CN201921770543.6U 2019-10-21 2019-10-21 固态继电器 Active CN21080574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770543.6U CN210805748U (zh) 2019-10-21 2019-10-21 固态继电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770543.6U CN210805748U (zh) 2019-10-21 2019-10-21 固态继电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805748U true CN210805748U (zh) 2020-06-19

Family

ID=712259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770543.6U Active CN210805748U (zh) 2019-10-21 2019-10-21 固态继电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80574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785139B2 (en) Electric connection box
US7679182B2 (en) Power module and motor integrated control unit
US4204248A (en) Heat transfer mounting arrangement for a solid state device connected to a circuit board
US6611066B2 (en) Power distributor for vehicle
KR101444550B1 (ko) 반도체 모듈
US5747876A (en)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semiconductor module
US6979204B2 (en) Pressure piece for use in a power semiconductor module
US20090067135A1 (en) Semiconductor Package Having Socket Function, Semiconductor Module, Electronic Circuit Module and Circuit Board with Socket
CN108028520B (zh) 电路结构体及电连接箱
CN108029216B (zh) 电路结构体及电连接箱
US9888601B2 (en) Semiconductor module arrangement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a semiconductor module arrangement
JP2006005096A (ja) 回路構成体
US5459641A (en) Polar electronic component and mounting structure therefor
US7983046B1 (en) Electronic control module and enclosed power module
US11037867B2 (en) Semiconductor module
JP3740329B2 (ja) 部品実装基板
US20070049070A1 (en) Electrical module and electrical unit
CN210805748U (zh) 固态继电器
US20180096937A1 (en) Semiconductor device
CN111373525B (zh) 电路结构体及电接线盒
US11349375B2 (en) Electric machine with a heat transfer device for transferring heat from an electronic component to a heat sink
US20240006280A1 (en) Intelligent power modul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US6905361B2 (en) Electrical device
US11081308B2 (en) Vertical surface mount device pass-through fuse
US4728302A (en) Mounting coupling and heat sink assembly for axial lead component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