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738926U - 风机组件及具有其的空调柜机 - Google Patents

风机组件及具有其的空调柜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738926U
CN210738926U CN201921252414.8U CN201921252414U CN210738926U CN 210738926 U CN210738926 U CN 210738926U CN 201921252414 U CN201921252414 U CN 201921252414U CN 210738926 U CN210738926 U CN 21073892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duct
air
component section
component
s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252414.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董明珠
陈诚
何振健
王千千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Original Assignee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filed Critical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to CN201921252414.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73892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73892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73892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风机组件及具有其的空调柜机。风机组件包括第一风道部;第二风道部,第二风道部可与第一风道部围设成通风通道;风机部,风机部设置于通风通道内;风道切换机构,风道切换机构与第二风道部相邻地设置,风道切换机构用于打开或关闭通风通道;其中,部分的第二风道部的侧壁上开设有出风口,出风口处设置有用于打开或关闭出风口的风门机构。通过在第二风道部上设置进风口,并在进风口处设置风门机构,这样设置可以通过控制风门机构将进风口关闭或打开,继而有效地控制了第二风道部的出风量,有效地提高了具有该风机组件的空调柜机的能量利用率,降低了空调柜机的能量损失。

Description

风机组件及具有其的空调柜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设备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风机组件及具有其的空调柜机。
背景技术
目前空调产品上使用比较广的风叶分别有离心风叶、贯流风叶和轴流风叶三种,各种风叶分别有不同的作用效果,满足不同空调产品开发的要求,对于不同使用需求、不同进出风方式需要,配置不同的风叶形式满足机型开发。现有技术中使用的混流风叶结构复杂,而且风量损失大,造成用户使用体验差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风机组件及具有其的空调柜机,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空调器风量损失大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风机组件,包括:第一风道部;第二风道部,第二风道部可与第一风道部围设成通风通道;风机部,风机部设置于通风通道内;风道切换机构,风道切换机构与第二风道部相邻地设置,风道切换机构用于打开或关闭通风通道;其中,部分的第二风道部的侧壁上开设有出风口,出风口处设置有用于打开或关闭出风口的风门机构。
进一步地,风道切换机构包括第一切换机构和第二切换机构,第一切换机构可使第一风道部具有将通风通道打开的第一打开位置,以及具有将通风通道关闭的第一关闭位置,第二切换机构可使第一风道部具有将通风通道打开的第二打开位置,以及具有将通风通道关闭的第二关闭位置;其中,当第一风道部位于第一打开位置时,通风通道的第一端为进风端,通风通道的第二端为出风端,当第一风道部位于第二打开位置时,通风通道的第一端为出风端,通风通道的第二端为进风端。
进一步地,当第一风道部位于第一关闭位置时,第一风道部与第二风道部远离地设置,当第一风道部位于第一打开位置时,第一风道部与第二风道部相连接以围设成密封的通风通道。
进一步地,第一切换机构与第一风道部相连接,第一风道部包括多个环形风道段,多个环形风道段沿第二风道部的轴线方向依次可活动地连接;其中,多个环形风道段中与第二风道部的距离最远的一个环形风道段与安装基础相连接,多个环形风道段中与第二风道部的距离最近的一个环形风道段与第一切换机构相连接。
进一步地,多个环形风道段包括:第一组成段,第一组成段的第一端与安装基础相连接;第二组成段,第二组成段的第一端与第一组成段的第二端相连接;第三组成段,第三组成段的第一端与第二组成段的第二端相连接;第四组成段,第四组成段的第一端与第三组成段的第二端相连接,第四组成段的第二端与第二风道部相连接,第一切换机构与第四组成段的外表面相连接,第一切换机构可驱动第四组成段沿竖直方向向上移动并依次带动第三组成段、第二组成段移动至第一关闭位置,或者,第一切换机构可驱动第四组成段沿竖直方向向下移动并带动第三组成段、第二组成段移动至第一打开位置。
进一步地,第四组成段的外表面上设置有沿竖直方向的第一齿条,第一切换机构包括第一驱动部,第一驱动部的输出端设置有与第一齿条相啮合的第一驱动齿轮。
进一步地,第一组成段的第二端的外周面上设置有第一止挡凸台,第二组成段的第一端的内周面上设置有与第一止挡凸台相配合的第一密封凸台,和/或第二组成段的第二端的外周面上设置有第二止挡凸台,第三组成段的第一端的内周面上设置有与第二止挡凸台相配合的第二密封凸台,第三组成段的第二端的外周面设置有第三止挡凸台,第四组成段的第一端的内周面设置有与第三止挡凸台相配合的第三密封凸台。
进一步地,第二组成段的第一端的外周面设置有用于限制第三组成段的第一限位件,和/或第三组成段的第一端的外周面设置有用于限制第四组成段的第二限位件。
进一步地,当第一风道部位于第一关闭位置时,第三组成段位于第四组成段内,第二组成段位于第三组成段内,第一组成段位于第二组成段内。
进一步地,第四组成段、第三组成段、第二组成段和第一组成段的内径依次减小地设置。
进一步地,安装基础包括:支撑架组件,第一组成段的第一端与支撑架组件相连接,第一切换机构安装于支撑架组件上并与第四组成段相连接,支撑架组件的中部设置有供第四组成段、第三组成段、第二组成段穿过的第一通孔。
进一步地,支撑架组件包括:风道固定架,风道固定架的中部设置有第二通孔,第一组成段与风道固定架相连接;第一支撑架,第一支撑架与风道固定架相连接,第一支撑架上开设有第一通孔,第一支撑架的上表面与风道固定架的下表面之间具有距离地设置,当第一风道部位于第一关闭位置时,第四组成段的第二端的端面与第一支撑架的下表面相平齐。
进一步地,第二风道部包括:风道本体,风道本体的第一端至风道本体的第二端的直径逐渐减小地设置,风机部设置于风道本体的第一端内。
进一步地,风机部包括:轮毂;混流叶片,混流叶片为多个,多个混流叶片沿轮毂的周向间隔地设置,混流叶片与风道本体的侧壁具有距离地设置;风叶驱动部,风叶驱动部与轮毂相连接,风叶驱动部可驱动轮毂带动混流叶片相对风道本体转动地设置。
进一步地,风机部还包括:分流叶片,分流叶片与轮毂相连接,分流叶片为多个,相邻的混流叶片之间设置有一个分流叶片,分流叶片的沿竖直方向的长度小于混流叶片的沿竖直方向的长度。
进一步地,风机部还包括:导流叶片,导流叶片设置于风道本体的第二端内并与风道本体的侧壁相连接,导流叶片为多个,多个导流叶片沿风道本体的周向间隔地设置,多个导流叶片均位于风机部的上方。
进一步地,当第一风道部位于第一打开位置时,部分的导流叶片延伸至第一风道部内。
进一步地,多个环形风道段中的至少一个的内径为渐变结构,另一个环形风道段的内径为等径结构。
进一步地,第一风道部还包括:第五组成段,第五组成段包括第一骨架,第一骨架的第一端与第二切换机构可活动地相连接,第一骨架用于安装风道围板;第六组成段,第六组成段包括第二骨架,第二骨架的第一端与第二风道切换机构可活动地相连接,第五组成段与第六组成段相对地设置,第二骨架用于安装风道围板,当第一风道部位于二打开位置时,第五组成段与第六组成段围设成第一密封通道,当第一风道部位于第二关闭位置时,第五组成段与第六组成段沿第二风道部的径向方向移动至第一预设位置;其中,当多个环形风道段位于第一打开位置时,第五组成段和第六组成段位于第二关闭位置,当多个环形风道段位于第一关闭位置时,第五组成段和第六组成段可位于第二打开位置并位于多个环形风道段的下方。
进一步地,第一风道部还包括:第七组成段,第七组成段包括第三骨架,第三骨架的第一端与第二切换机构可活动地相连接,第七组成段位于第五组成段的外侧,第三骨架用于安装风道围板,第七组成段可带动第五组成段沿第二风道部的径向方向移动至第二关闭位置或第二打开位置;第八组成段,第八组成段包括第四骨架,第四骨架的第一端与第二切换机构可活动地相连接,第八组成段位于第六组成段的外侧,第八组成段与第七组成段相对的设置,第七组成段的第二端与第八组成段的第二端可围设成第二密封通道,第一密封通道通过相连通第二密封通道与第二风道部相连通,第四骨架用于安装风道围板,第八组成段可带动第六组成段沿第二风道部的径向方向移动至第二关闭位置或第二打开位置。
进一步地,当第一风道部位于第二打开位置时,第七组成段与第八组成段围设成第二密封通道,当第一风道部位于第二关闭位置时,第七组成段与第八组成段沿第二风道部的径向方向移动至第二预设位置。
进一步地,当第二切换机构驱动第七组成段和第八组成段沿第二风道部的径向方向向外移动至第一预设位置后,第七组成段带动第五组成段移动至第二预设位置,第八组成段带动第六组成段移动至第二预设位置。
进一步地,第七组成段和第五组成段中的至少一个设置有第一止挡结构,第七组成段通过第一止挡结构带动第五组成段移动,和/或,第八组成段和第六组成段中的至少一个设置有第二止挡结构,第八组成段通过第二止挡结构带动第六组成段移动。
进一步地,第一密封通道的内径为等径结构,和/或,第二密封通道的内径沿远离第一密封通道的方向逐渐增加地设置。
进一步地,第三骨架和/或第四骨架上设置有沿水平方向延伸的第二齿条,第二切换机构设置有与第二齿条相啮合的第二驱动齿轮。
进一步地,第二切换机构包括:第二支撑架,第二支撑架与安装基础相连接,第五组成段、第六组成段、第七组成段、第八组成段与第二支撑架可活动地连接;第二驱动部,第二驱动部的输出端设置有第二驱动齿轮,第二驱动部通过第二驱动齿轮驱动第五组成段和第七组成段沿第一方向移动至第二打开位置,和/或,第二驱动部可通过第二驱动齿轮驱动第六组成段和第八组成段沿与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移动至第二打开位置。
进一步地,第二支撑架的中部设置有通风孔,第七组成段和第八组成段位于第二关闭位置时,第七组成段和第八组成段的内周面位于通风孔的孔壁外侧。
进一步地,风门机构包括:第三驱动部,第三驱动部与第二风道部相连接;滑动门,滑动门与第二风道部的外表面可滑动地相连接,滑动门具有将出风口关闭的密封位置,以及滑动门具有将出风口打开的避让位置。
进一步地,滑动门的外表面设置有滑动齿条,第三驱动部的输出端设置有与滑动齿条相啮合的齿轮,第三驱动部可驱动滑动门沿第二风道部的周向滑动。
进一步地,滑动门为弧形结构,滑动门位于避让位置时,滑动门的内表面与第二风道部的外表面相贴合,当滑动门位于密封位置时,滑动门的内表面与第二风道部的内表面之间围设成密封通道。
进一步地,滑动门为多个,多个滑动门沿竖直方向叠置。
进一步地,第二风道部的外表面上设置有至少一个限位滑轨,滑动门与限位滑轨可滑动地连接。
进一步地,限位滑轨内设置有滚轮组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空调柜机,包括风机组件,风机组件上述的风机组件。
进一步地,空调柜机包括:壳体,壳体具有上风口和下风口;换热器,换热器设置于壳体内,壳体内设置有至少一个风机组件,风机组件可将位于壳体外的气流通过上风口引入壳体内与换热器进行热交换后,再通过下风口排出壳体外,或者,风机组件可将位于壳体外的气流通过下风口引入壳体内与换热器进行热交换后,再通过上风口排出壳体外。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通过在第二风道部上设置进风口,并在进风口处设置风门机构,这样设置可以通过控制风门机构将进风口关闭或打开,继而有效地控制了第二风道部的出风量,有效地提高了具有该风机组件的空调柜机的能量利用率,降低了空调柜机的能量损失。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风机部的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风机部的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风道部位于第一打开位置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风道部位于第一打开位置的实施例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风道部位于第一关闭位置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风道部位于第一关闭位置的实施例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7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风道部位于第一关闭位置与第一支撑架配合的实施例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8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切换机构位于第二打开位置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9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切换机构位于第二打开位置的实施例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0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切换机构位于第二关闭位置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切换机构位于第二关闭位置的实施例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风机组件的实施例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13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风机组件的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4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风机组件的第一实施例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5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风机组件的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6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风机组件的第二实施例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7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风机组件的第二实施例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18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风机组件的第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9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风机组件的第三实施例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0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风机组件的第四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风机组件的第四实施例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风机组件的第四实施例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0、第一风道部;
11、第一组成段;111、第一止挡凸台;
12、第二组成段;121、第一密封凸台;122、第二止挡凸台;
13、第三组成段;131、第二密封凸台;132、第三止挡凸台;
14、第四组成段;141、第一齿条;142、第三密封凸台;
15、第一骨架;
16、第二骨架;
17、第三骨架;
18、第四骨架;
20、第二风道部;21、风道本体;22、出风口;
30、风机部;31、轮毂;32、混流叶片;33、分流叶片;34、导流叶片;
40、第一切换机构;41、第一驱动齿轮;
50、支撑架组件;51、风道固定架;52、第一支撑架;
60、通风孔;
61、第一通孔;62、第二通孔。
70、第二切换机构;71、第二驱动齿轮;72、第二支撑架;
80、第二齿条;
90、风门机构;
91、滑动门;
92、滑动齿条;
93、限位滑轨;
94、滚轮组件;
95、第三驱动部。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术语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方式例如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现在,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然而,这些示例性实施方式可以由多种不同的形式来实施,并且不应当被解释为只限于这里所阐述的实施方式。应当理解的是,提供这些实施方式是为了使得本申请的公开彻底且完整,并且将这些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构思充分传达给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附图中,为了清楚起见,有可能扩大了层和区域的厚度,并且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器件,因而将省略对它们的描述。
结合图1至图22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风机组件。
具体地,该风机组件包括第一风道部10、第二风道部20、风机部30和风道切换机构。第二风道部20可与第一风道部10围设成通风通道。风机部30设置于通风通道内。风道切换机构与第二风道部20相邻地设置,风道切换机构用于打开或关闭通风通道。其中,部分的第二风道部20的侧壁上开设有出风口22,出风口22处设置有用于打开或关闭出风口22的风门机构90。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第二风道部上设置进风口,并在进风口处设置风门机构,这样设置可以通过控制风门机构将进风口关闭或打开,继而有效地控制了第二风道部的出风量,有效地提高了具有该风机组件的空调柜机的能量利用率,降低了空调柜机的能量损失。
如图3至图12所示,风道切换机构包括第一切换机构40和第二切换机构70.第一切换机构40可使第一风道部10具有将通风通道打开的第一打开位置,以及具有将通风通道关闭的第一关闭位置。第二切换机构70可使第一风道部10具有将通风通道打开的第二打开位置,以及具有将通风通道关闭的第二关闭位置。其中,当第一风道部10位于第一打开位置时,通风通道的第一端为进风端,通风通道的第二端为出风端,当第一风道部10位于第二打开位置时,通风通道的第一端为出风端,通风通道的第二端为进风端。当第一风道部10位于第一关闭位置时,第一风道部10与第二风道部20远离地设置,当第一风道部10位于第一打开位置时,第一风道部10与第二风道部20相连接以围设成密封的通风通道。
第一切换机构40与第一风道部10相连接,第一风道部10包括多个环形风道段,多个环形风道段沿第二风道部20的轴线方向依次可活动地连接。其中,多个环形风道段中与第二风道部20的距离最远的一个环形风道段与安装基础相连接,多个环形风道段中与第二风道部20的距离最近的一个环形风道段与第一切换机构40相连接。这样设置能够使得第一风道部10的结构简单,且容易实现风道预设位置的切换。
具体地,多个环形风道段包括:=第一组成段11、第二组成段12、第三组成段13和第四组成段14。第一组成段11的第一端与安装基础相连接。第二组成段12的第一端与第一组成段11的第二端相连接;第三组成段13的第一端与第二组成段12的第二端相连接。第四组成段14的第一端与第三组成段13的第二端相连接,第四组成段14的第二端与第二风道部20相连接,第一切换机构40与第四组成段14的外表面相连接,第一切换机构40可驱动第四组成段14沿竖直方向向上移动并依次带动第三组成段13、第二组成段12移动至第一关闭位置。第一切换机构40也可驱动第四组成段14沿竖直方向向下移动并带动第三组成段13、第二组成段12移动至第一打开位置。这样设置能够有效地减小第一风道部的安装空间,同时提高了第一风道部10与第二风道部配合的可靠性。
进一步地,第四组成段14的外表面上设置有沿竖直方向的第一齿条141。第一切换机构40包括第一驱动部,第一驱动部的输出端设置有与第一齿条141相啮合的第一驱动齿轮41。这样设置能够使得实现驱动第四组成段14的结构更加简单,使得第四组成段14运动起来更加可靠、稳定。
为了提高风道组件的之间的密封性能,第一组成段11的第二端的外周面上设置有第一止挡凸台111。第二组成段12的第一端的内周面上设置有与第一止挡凸台111相配合的第一密封凸台121。第二组成段12的第二端的外周面上设置有第二止挡凸台122,第三组成段13的第一端的内周面上设置有与第二止挡凸台122相配合的第二密封凸台131,第三组成段13的第二端的外周面设置有第三止挡凸台132,第四组成段14的第一端的内周面设置有与第三止挡凸台132相配合的第三密封凸台142。
进一步地,第二组成段12的第一端的外周面设置有用于限制第三组成段13的第一限位件,第三组成段13的第一端的外周面设置有用于限制第四组成段14的第二限位件。这样设置能够使得通过第四组成段14依次带动其他的组成段移动至预设位置,提高了风机组件的可靠性。
其中,当第一风道部10位于第一关闭位置时,第三组成段13位于第四组成段14内,第二组成段12位于第三组成段13内,第一组成段11位于第二组成段12内。这样设置能够减小风机组件所需的安装空间,使得风机组件更加紧凑。
其中,第四组成段14、第三组成段13、第二组成段12和第一组成段11的内径依次减小地设置。这样设置可以使得第四组成段14、第三组成段13、第二组成段12和第一组成段11形成鼓形风道结构,提高风机组件的性能。
具体地,如图4至图6所示,安装基础包括支撑架组件50。第一组成段11的第一端与支撑架组件50相连接。第一切换机构40安装于支撑架组件50上并与第四组成段14相连接,支撑架组件50的中部设置有供第四组成段14、第三组成段13、第二组成段12穿过的第一通孔61。这样设置能够提高风机组件的稳定性。
支撑架组件50包括风道固定架51和第一支撑架52。风道固定架51的中部设置有第二通孔62。第一组成段11与风道固定架51相连接。第一支撑架52与风道固定架51相连接。第一支撑架52上开设有第一通孔61。第一支撑架52的上表面与风道固定架51的下表面之间具有距离地设置,当第一风道部10位于第一关闭位置时,第四组成段14的第二端的端面与第一支撑架52的下表面相平齐。
第二风道部20包括风道本体21。风道本体21的第一端至风道本体21的第二端的直径逐渐减小地设置,风机部30设置于风道本体21的第一端内。风机部30包括轮毂31、混流叶片32和风叶驱动部。混流叶片32为多个,多个混流叶片32沿轮毂31的周向间隔地设置。混流叶片32与风道本体21的侧壁具有距离地设置。风叶驱动部与轮毂31相连接,风叶驱动部可驱动轮毂31带动混流叶片32相对风道本体21转动地设置。这样设置能够提高第二风道部20的出风和进风效率。
为了进一步地提高第二风道部20的出风性能,风机部30还包括分流叶片33和导流叶片34。分流叶片33与轮毂31相连接,分流叶片33为多个,相邻的混流叶片32之间设置有一个分流叶片33,分流叶片33的沿竖直方向的长度小于混流叶片32的沿竖直方向的长度。导流叶片34设置于风道本体21的第二端内并与风道本体21的侧壁相连接,导流叶片34为多个,多个导流叶片34沿风道本体21的周向间隔地设置,多个导流叶片34均位于风机部30的上方。当第一风道部10位于第一打开位置时,部分的导流叶片34延伸至第一风道部10内。
在本实施例中,还可以将多个环形风道段中的至少一个的内径设置为渐变结构即缩口结构,另一个环形风道段的内径为等径结构即直筒结构。这样设置同样能够起到提高风机组件进、出风效率的作用。
根据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根据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第一风道部10还包括第五组成段、第六组成段、第七组成段和第八组成段。第五组成段包括第一骨架15。第一骨架15的第一端与第二切换机构70可活动地相连接,第一骨架15用于安装风道围板。第六组成段包括第二骨架16,第二骨架16的第一端与第二切换机构70可活动地相连接。第五组成段与第六组成段相对地设置,第二骨架16用于安装风道围板。当第一风道部10位于二打开位置时,第五组成段与第六组成段围设成第一密封通道,当第一风道部10位于第二关闭位置时,第五组成段与第六组成段沿第二风道部20的径向方向移动至第一预设位置。其中,当多个环形风道段位于第一打开位置时,第五组成段和第六组成段位于第二关闭位置,当多个环形风道段位于第一关闭位置时,第五组成段和第六组成段可位于第二打开位置并位于多个环形风道段的下方。第七组成段包括第三骨架17,第三骨架17的第一端与第二切换机构70可活动地相连接。第七组成段位于第五组成段的外侧,第三骨架17用于安装风道围板。第七组成段可带动第五组成段沿第二风道部20的径向方向移动至第二关闭位置或第二打开位置。第八组成段包括第四骨架18。第四骨架18的第一端与第二切换机构70可活动地相连接。第八组成段位于第六组成段的外侧,第八组成段与第七组成段相对的设置,第七组成段的第二端与第八组成段的第二端可围设成第二密封通道,第一密封通道通过相连通第二密封通道与第二风道部20相连通,第四骨架18用于安装风道围板,第八组成段可带动第六组成段沿第二风道部20的径向方向移动至第二关闭位置或第二打开位置。这样设置使得通过切换机构实现各个组成段位于预设位置,以使各个风道部能够实现不同的出风方式。如图9所示,图中的A、B、C、D分别表示第五组成段、第六组成段、第七组成段和第八组成段。
其中,当第一风道部10位于第二打开位置时,第七组成段与第八组成段围设成第二密封通道,当第一风道部10位于第二关闭位置时,第七组成段与第八组成段沿第二风道部20的径向方向移动至第二预设位置。当第二切换机构70驱动第七组成段和第八组成段沿第二风道部20的径向方向向外移动至第一预设位置后,第七组成段带动第五组成段移动至第二预设位置,第八组成段带动第六组成段移动至第二预设位置。
为了提高各个组成段移动时的可靠性,第七组成段和第五组成段中的至少一个设置有第一止挡结构。第七组成段通过第一止挡结构带动第五组成段移动。第八组成段和第六组成段中的至少一个设置有第二止挡结构,第八组成段通过第二止挡结构带动第六组成段移动。
优选地,第一密封通道的内径为等径结构。第二密封通道的内径沿远离第一密封通道的方向逐渐增加地设置。这样设置能够提高风机组件中的风道部的出风效率。
第三骨架17和第四骨架18上均设置有沿水平方向延伸的第二齿条80,第二切换机构70设置有与第二齿条80相啮合的第二驱动齿轮71。这样设置能够提高风机组件在进行风道切换的过程中,保证各组成段运行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第二切换机构70包括第二支撑架72。第二支撑架72与安装基础相连接。第五组成段、第六组成段、第七组成段、第八组成段与第二支撑架72可活动地连接。第二驱动部,第二驱动部的输出端设置有第二驱动齿轮71,第二驱动部通过第二驱动齿轮71驱动第五组成段和第七组成段沿第一方向移动至第二打开位置,和/或,第二驱动部可通过第二驱动齿轮71驱动第六组成段和第八组成段沿与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移动至第二打开位置。第二支撑架72的中部设置有通风孔60,第七组成段和第八组成段位于第二关闭位置时,第七组成段和第八组成段的内周面位于通风孔60的孔壁外侧。这样设置使得第二切换机构70的结构简单、稳定性好。
如图18至图22所示,风门机构90包括滑动门91和第三驱动部95。第三驱动部95与第二风道部20相连接。滑动门91与第二风道部20的外表面可滑动地相连接,滑动门91具有将出风口22关闭的密封位置,以及滑动门91具有将出风口22打开的避让位置。这样设置使得风门机构90的结构简单、容易加工,且通过第三驱动部95容易将风门机构90驱动至出风口22处,或将风门机构90驱动远离出风口22。
滑动门91的外表面设置有滑动齿条92,第三驱动部95的输出端设置有与滑动齿条92相啮合的齿轮,第三驱动部95可驱动滑动门91沿第二风道部20的周向滑动。这样设置能够提高滑动门91滑动时的稳定性。
优选地,滑动门91为弧形结构。滑动门91位于避让位置时,滑动门91的内表面与第二风道部20的外表面相贴合,当滑动门91位于密封位置时,滑动门91的内表面与第二风道部20的内表面之间围设成密封通道。这样设置能够减小滑动门91滑动时所需的让位空间,优选地,滑动门91的弧度与第二风道部20的对应表面的弧度相同。
为了使得滑动门91能够适应不同内径和外表面的第二风道部20结构,可以将滑动门91设置为多个,多个滑动门91沿竖直方向叠置围设成密封挡板结构。
为了进一步地提高滑动门滑动时的可靠性,第二风道部20的外表面上设置有至少一个限位滑轨93。滑动门91与限位滑轨93可滑动地连接。如图21所示,分别在第二风道部20的外表面的上端和下端设置了限位滑轨93。
如图21所示,为了使得滑动门91能够顺畅地在第二风道部20的外周侧进行滑动,可以在限位滑轨93内设置有滚轮组件94。这样设置能够减小滑动门91与第二风道部20之间的摩擦。
上述实施例中的风机组件还可以用于空调柜机设备技术领域,即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空调柜机。空调柜机包括风机组件,风机组件上述实施例中的风机组件。其中,空调柜机包括壳体、换热器。壳体具有上风口和下风口。换热器设置于壳体内,壳体内设置有至少一个风机组件,风机组件可将位于壳体外的气流通过上风口引入壳体内与换热器进行热交换后,再通过下风口排出壳体外。风机组件还可以将位于壳体外的气流通过下风口引入壳体内与换热器进行热交换后,再通过上风口排出壳体外。
具体地,本申请的空调柜机采用了特殊叶形的混流风机,可实现上下可逆出风,风道的上下出风模式在下出风模式下优化了切换机构。利用两种不同的风道配合实现上下对流出风的效果,为实现在空调壳体上应用,在风道组件上设计运动机构,以实现上下出风模式切换控制方式,利用电机齿轮控制各运动机构方案进行切换,实现上出风和下出风两者模式的变换,从而达到空调壳体两种气流循环的需求,而在下出风模式下的风道优化方案,通过切换机构的控制,实现下出风。
风叶可分为两种,一个是基础的风叶叶轮,另外一种是在此相同的轮毂、叶形基础上,风叶中间的轮毂大端根据整流或增加做功面需求增加分流叶片。此风叶即有轴流做功出风的效果,又有离心风叶效果,则配合两种风道可实现上下出风的需求,两种风道差异为风叶上端的口子为鼓形或者缩口,当为鼓形上口时可为上出风,当为缩口上口时可为下出风。本申请中的壳体的不限于方形、类方形或圆柱形。
本申请空调柜机包括风道本体、混流风叶、风叶电机、支撑架为固定结构,当运行制冷模式时,为避免冷风直吹人,实现沐浴式制冷的效果,开启下风口进风,上风口出风模式,此时风道机构处于上出风模式,即缩口风道骨架在切换电机驱动下往外侧运动,带动其余缩口风道骨架同步往外侧移动,到退出固定架内圈的程度,让位给中间上出风风道结构,然后鼓形风道骨架(即第一风道部)为从上往下叠加的状态,鼓形风道骨架在切换电机驱动齿轮齿条作用下,往下运动后通过骨架上边缘的内圈倒扣搭在上一个骨架的限位结构上,带动上一个骨架起一同往下运动,达到与风道本体边缘闭合时,先关闭下出风机构再打开上出风机构,则整体切换为制冷运行上出风模式,此时风叶旋转做功时从风道口下端即壳体下风口吸风,而在风道口上端即壳体上出风口送风而出。而在制热模式运行时,空调出风口吹出热风,因热空气上浮的问题,则吹出的热风会往上浮,造成热量集中在室内上层空间,当选择制热模式时,风道切换机构进行出风模式切换,与上切换模式相反,切换过程先将上出风机构关闭,切换电机带动鼓形风道骨架往上运动,带动其余骨架同时往上运动实现上出风机构的闭合,然后打开下出风机构,切换电机带动缩口风道骨架往内侧运动,通过倒扣结构即限位件带动其余缩口骨架对称的往内侧运动,形成一个闭合的缩口风道,因混流风叶运行的原理特性,使得此时的出风模式改变为下出风模式,则从风道口上端即从壳体上风口吸风,而从风道口下端及壳体下出风口送风而出,实现制热模式上进下出的送风模式,更好的利用室内空气热量分布。
本申请的风机组件在于充分利用混流风叶的离心风叶做功效果,原风道因压力的变化使得从风道上端吸风从风道下端出风的效果,而优化方案将风叶位置的风道壁面圆周去掉一半以形成出风口,则风叶旋转过程离心做功,可以将气流从正面直径送风而出,可以减少因内部压力而损失的风量,增加风机效率。
为了打开风道壁面正面圆周面,加强正面径向出风效果,在原有切换机构上将风道本体改为风叶位置去掉正面出风的一半,并且在剩余的半圆结构上下两端增加滑轨结构,并且圆圈滑轨位置增加上下滚轮组件,结构上增加风道滑动门,滑动门上增加齿条结构,配合切换电机齿轮进行圆周运动,实现下风道机构的开启和关闭,提高下出风时的出风效率。
为了便于描述,在这里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如“在……之上”、“在……上方”、“在……上表面”、“上面的”等,用来描述如在图中所示的一个器件或特征与其他器件或特征的空间位置关系。应当理解的是,空间相对术语旨在包含除了器件在图中所描述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器件被倒置,则描述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上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上”的器件之后将被定位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下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下”。因而,示例性术语“在……上方”可以包括“在……上方”和“在……下方”两种方位。该器件也可以其他不同方式定位(旋转90度或处于其他方位),并且对这里所使用的空间相对描述作出相应解释。
除上述以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说明书中所谈到的“一个实施例”、“另一个实施例”、“实施例”等,指的是结合该实施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或者特点包括在本申请概括性描述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多个地方出现同种表述不是一定指的是同一个实施例。进一步来说,结合任一实施例描述一个具体特征、结构或者特点时,所要主张的是结合其他实施例来实现这种特征、结构或者特点也落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
在上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的部分,可以参见其他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35)

1.一种风机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风道部(10);
第二风道部(20),所述第二风道部(20)可与所述第一风道部(10)围设成通风通道;
风机部(30),所述风机部(30)设置于所述通风通道内;
风道切换机构,所述风道切换机构与所述第二风道部(20)相邻地设置,所述风道切换机构用于打开或关闭所述通风通道;
其中,部分的所述第二风道部(20)的侧壁上开设有出风口(22),所述出风口(22)处设置有用于打开或关闭所述出风口(22)的风门机构(9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切换机构包括第一切换机构(40)和第二切换机构(70),所述第一切换机构(40)可使所述第一风道部(10)具有将所述通风通道打开的第一打开位置,以及具有将所述通风通道关闭的第一关闭位置,所述第二切换机构(70)可使所述第一风道部(10)具有将所述通风通道打开的第二打开位置,以及具有将所述通风通道关闭的第二关闭位置;
其中,当所述第一风道部(10)位于所述第一打开位置时,所述通风通道的第一端为进风端,所述通风通道的第二端为出风端,当所述第一风道部(10)位于所述第二打开位置时,所述通风通道的第一端为出风端,所述通风通道的第二端为进风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风机组件,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一风道部(10)位于所述第一关闭位置时,所述第一风道部(10)与所述第二风道部(20)远离地设置,当所述第一风道部(10)位于所述第一打开位置时,所述第一风道部(10)与所述第二风道部(20)相连接以围设成密封的所述通风通道。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风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切换机构(40)与所述第一风道部(10)相连接,所述第一风道部(10)包括多个环形风道段,多个所述环形风道段沿所述第二风道部(20)的轴线方向依次可活动地连接;
其中,多个所述环形风道段中与所述第二风道部(20)的距离最远的一个所述环形风道段与安装基础相连接,多个所述环形风道段中与所述第二风道部(20)的距离最近的一个所述环形风道段与所述第一切换机构(40)相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风机组件,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环形风道段包括:
第一组成段(11),所述第一组成段(11)的第一端与所述安装基础相连接;
第二组成段(12),所述第二组成段(12)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组成段(11)的第二端相连接;
第三组成段(13),所述第三组成段(13)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组成段(12)的第二端相连接;
第四组成段(14),所述第四组成段(14)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三组成段(13)的第二端相连接,所述第四组成段(14)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风道部(20)相连接,所述第一切换机构(40)与所述第四组成段(14)的外表面相连接,所述第一切换机构(40)可驱动所述第四组成段(14)沿竖直方向向上移动并依次带动所述第三组成段(13)、所述第二组成段(12)移动至所述第一关闭位置,或者,所述第一切换机构(40)可驱动所述第四组成段(14)沿竖直方向向下移动并带动所述第三组成段(13)、所述第二组成段(12)移动至所述第一打开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风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组成段(14)的外表面上设置有沿竖直方向的第一齿条(141),所述第一切换机构(40)包括第一驱动部,所述第一驱动部的输出端设置有与所述第一齿条(141)相啮合的第一驱动齿轮(41)。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风机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组成段(11)的第二端的外周面上设置有第一止挡凸台(111),所述第二组成段(12)的第一端的内周面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止挡凸台(111)相配合的第一密封凸台(121),和/或
所述第二组成段(12)的第二端的外周面上设置有第二止挡凸台(122),所述第三组成段(13)的第一端的内周面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二止挡凸台(122)相配合的第二密封凸台(131),所述第三组成段(13)的第二端的外周面设置有第三止挡凸台(132),所述第四组成段(14)的第一端的内周面设置有与所述第三止挡凸台(132)相配合的第三密封凸台(142)。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风机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组成段(12)的第一端的外周面设置有用于限制所述第三组成段(13)的第一限位件,和/或
所述第三组成段(13)的第一端的外周面设置有用于限制所述第四组成段(14)的第二限位件。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风机组件,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一风道部(10)位于所述第一关闭位置时,所述第三组成段(13)位于所述第四组成段(14)内,所述第二组成段(12)位于所述第三组成段(13)内,所述第一组成段(11)位于所述第二组成段(12)内。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风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组成段(14)、所述第三组成段(13)、所述第二组成段(12)和所述第一组成段(11)的内径依次减小地设置。
11.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风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基础包括:
支撑架组件(50),所述第一组成段(11)的第一端与所述支撑架组件(50)相连接,所述第一切换机构(40)安装于所述支撑架组件(50)上并与所述第四组成段(14)相连接,所述支撑架组件(50)的中部设置有供所述第四组成段(14)、所述第三组成段(13)、所述第二组成段(12)穿过的第一通孔(61)。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风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架组件(50)包括:
风道固定架(51),所述风道固定架(51)的中部设置有第二通孔(62),所述第一组成段(11)与所述风道固定架(51)相连接;
第一支撑架(52),所述第一支撑架(52)与所述风道固定架(51)相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架(52)上开设有所述第一通孔(61),所述第一支撑架(52)的上表面与所述风道固定架(51)的下表面之间具有距离地设置,当所述第一风道部(10)位于所述第一关闭位置时,所述第四组成段(14)的第二端的端面与所述第一支撑架(52)的下表面相平齐。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风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风道部(20)包括:
风道本体(21),所述风道本体(21)的第一端至所述风道本体(21)的第二端的直径逐渐减小地设置,所述风机部(30)设置于所述风道本体(21)的第一端内。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风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机部(30)包括:
轮毂(31);
混流叶片(32),所述混流叶片(32)为多个,多个所述混流叶片(32)沿所述轮毂(31)的周向间隔地设置,所述混流叶片(32)与所述风道本体(21)的侧壁具有距离地设置;
风叶驱动部,所述风叶驱动部与所述轮毂(31)相连接,所述风叶驱动部可驱动所述轮毂(31)带动所述混流叶片(32)相对所述风道本体(21)转动地设置。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风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机部(30)还包括:
分流叶片(33),所述分流叶片(33)与所述轮毂(31)相连接,所述分流叶片(33)为多个,相邻的所述混流叶片(32)之间设置有一个所述分流叶片(33),所述分流叶片(33)的沿竖直方向的长度小于所述混流叶片(32)的沿竖直方向的长度。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风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机部(30)还包括:
导流叶片(34),所述导流叶片(34)设置于所述风道本体(21)的第二端内并与所述风道本体(21)的侧壁相连接,所述导流叶片(34)为多个,多个所述导流叶片(34)沿所述风道本体(21)的周向间隔地设置,多个所述导流叶片(34)均位于所述风机部(30)的上方。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风机组件,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一风道部(10)位于所述第一打开位置时,部分的所述导流叶片(34)延伸至所述第一风道部(10)内。
1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风机组件,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环形风道段中的至少一个的内径为渐变结构,另一个所述环形风道段的内径为等径结构。
1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风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道部(10)还包括:
第五组成段,所述第五组成段包括第一骨架(15),所述第一骨架(15)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切换机构(70)可活动地相连接,所述第一骨架(15)用于安装风道围板;
第六组成段,所述第六组成段包括第二骨架(16),所述第二骨架(16)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切换机构(70)可活动地相连接,所述第五组成段与所述第六组成段相对地设置,所述第二骨架(16)用于安装风道围板,当所述第一风道部(10)位于所述二打开位置时,所述第五组成段与所述第六组成段围设成第一密封通道,当所述第一风道部(10)位于所述第二关闭位置时,所述第五组成段与所述第六组成段沿所述第二风道部(20)的径向方向移动至第一预设位置;
其中,当多个所述环形风道段位于所述第一打开位置时,所述第五组成段和所述第六组成段位于所述第二关闭位置,当多个所述环形风道段位于所述第一关闭位置时,所述第五组成段和所述第六组成段可位于所述第二打开位置并位于所述多个所述环形风道段的下方。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风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道部(10)还包括:
第七组成段,所述第七组成段包括第三骨架(17),所述第三骨架(17)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切换机构(70)可活动地相连接,所述第七组成段位于所述第五组成段的外侧,所述第三骨架(17)用于安装风道围板,所述第七组成段可带动所述第五组成段沿所述第二风道部(20)的径向方向移动至所述第二关闭位置或所述第二打开位置;
第八组成段,所述第八组成段包括第四骨架(18),所述第四骨架(18)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切换机构(70)可活动地相连接,所述第八组成段位于所述第六组成段的外侧,所述第八组成段与所述第七组成段相对的设置,所述第七组成段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八组成段的第二端可围设成第二密封通道,所述第一密封通道通过所述第二密封通道与所述第二风道部(20)相连通,所述第四骨架(18)用于安装风道围板,所述第八组成段可带动所述第六组成段沿所述第二风道部(20)的径向方向移动至所述第二关闭位置或所述第二打开位置。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风机组件,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一风道部(10)位于所述第二打开位置时,所述第七组成段与所述第八组成段围设成所述第二密封通道,当所述第一风道部(10)位于所述第二关闭位置时,所述第七组成段与所述第八组成段沿所述第二风道部(20)的径向方向移动至第二预设位置。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风机组件,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二切换机构(70)驱动所述第七组成段和所述第八组成段沿所述第二风道部(20)的径向方向向外移动至所述第一预设位置后,所述第七组成段带动所述第五组成段移动至所述第二预设位置,所述第八组成段带动所述第六组成段移动至所述第二预设位置。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风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七组成段和所述第五组成段中的至少一个设置有第一止挡结构,所述第七组成段通过所述第一止挡结构带动所述第五组成段移动,和/或,所述第八组成段和所述第六组成段中的至少一个设置有第二止挡结构,所述第八组成段通过所述第二止挡结构带动所述第六组成段移动。
24.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风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密封通道的内径为等径结构,和/或,所述第二密封通道的内径沿远离所述第一密封通道的方向逐渐增加地设置。
25.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风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骨架(17)和/或第四骨架(18)上设置有沿水平方向延伸的第二齿条(80),所述第二切换机构(70)设置有与所述第二齿条(80)相啮合的第二驱动齿轮(71)。
26.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风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切换机构(70)包括:
第二支撑架(72),所述第二支撑架(72)与安装基础相连接,所述第五组成段、所述第六组成段、所述第七组成段、所述第八组成段与所述第二支撑架(72)可活动地连接;
第二驱动部,所述第二驱动部的输出端设置有第二驱动齿轮(71),所述第二驱动部通过所述第二驱动齿轮(71)驱动所述第五组成段和第七组成段沿第一方向移动至所述第二打开位置,和/或,所述第二驱动部可通过所述第二驱动齿轮(71)驱动所述第六组成段和第八组成段沿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移动至所述第二打开位置。
27.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风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撑架(72)的中部设置有通风孔(60),所述第七组成段和所述第八组成段位于所述第二关闭位置时,所述第七组成段和所述第八组成段的内周面位于所述通风孔(60)的孔壁外侧。
2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门机构(90)包括:
第三驱动部(95),所述第三驱动部(95)与所述第二风道部(20)相连接;
滑动门(91),所述滑动门(91)与所述第二风道部(20)的外表面可滑动地相连接,所述滑动门(91)具有将所述出风口(22)关闭的密封位置,以及所述滑动门(91)具有将所述出风口(22)打开的避让位置。
29.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风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动门(91)的外表面设置有滑动齿条(92),所述第三驱动部(95)的输出端设置有与所述滑动齿条(92)相啮合的齿轮,所述第三驱动部(95)可驱动所述滑动门(91)沿所述第二风道部(20)的周向滑动。
30.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风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动门(91)为弧形结构,所述滑动门(91)位于所述避让位置时,所述滑动门(91)的内表面与所述第二风道部(20) 的外表面相贴合,当所述滑动门(91)位于所述密封位置时,所述滑动门(91)的内表面与所述第二风道部(20)的内表面之间围设成密封通道。
31.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风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动门(91)为多个,多个所述滑动门(91)沿竖直方向叠置。
32.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风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风道部(20)的外表面上设置有至少一个限位滑轨(93),所述滑动门(91)与所述限位滑轨(93)可滑动地连接。
33.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风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滑轨(93)内设置有滚轮组件(94)。
34.一种空调柜机,包括风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机组件为权利要求1至33中任一项所述的风机组件。
35.根据权利要求34所述的空调柜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柜机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具有上风口和下风口;
换热器,所述换热器设置于所述壳体内,所述壳体内设置有至少一个所述风机组件,所述风机组件可将位于所述壳体外的气流通过所述上风口引入所述壳体内与所述换热器进行热交换后,再通过所述下风口排出所述壳体外,或者,所述风机组件可将位于所述壳体外的气流通过所述下风口引入所述壳体内与所述换热器进行热交换后,再通过所述上风口排出所述壳体外。
CN201921252414.8U 2019-08-02 2019-08-02 风机组件及具有其的空调柜机 Active CN21073892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252414.8U CN210738926U (zh) 2019-08-02 2019-08-02 风机组件及具有其的空调柜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252414.8U CN210738926U (zh) 2019-08-02 2019-08-02 风机组件及具有其的空调柜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738926U true CN210738926U (zh) 2020-06-12

Family

ID=709814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252414.8U Active CN210738926U (zh) 2019-08-02 2019-08-02 风机组件及具有其的空调柜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73892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18072523A1 (zh) 空调器
CN202511389U (zh) 空调器室内机以及包括该空调器室内机的空调器
WO2017107820A1 (zh) 空调室内机
CN106196291B (zh) 空调室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105546647A (zh) 轴流柜机
CN109386879A (zh) 空调室内机
CN104358696A (zh) 风机系统及空调器
CN210738926U (zh) 风机组件及具有其的空调柜机
CN211400023U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106152458B (zh) 空调柜机和空调柜机的出风控制方法
CN111442376B (zh) 吊顶式空调室内机
CN210738923U (zh) 风机组件及具有其的空调柜机
CN106152455B (zh) 圆形壁挂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05316624U (zh) 轴流柜机
CN210738925U (zh) 风机组件及具有其的空调柜机
CN112302996A (zh) 风机组件及具有其的空调柜机
CN105135526B (zh) 立式空调器
CN216924548U (zh) 风管机
CN106440065A (zh) 一种挂壁式空调室内机及空调
CN105570991A (zh) 轴流柜机
CN112303011A (zh) 风机组件及具有其的空调柜机
CN210509739U (zh) 风机组件及具有其的空调柜机
CN210738924U (zh) 风机组件及具有其的空调柜机
CN112302998A (zh) 风机组件及具有其的空调柜机
CN111442378B (zh) 吊顶式空调室内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