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720819U - 光收发器件 - Google Patents

光收发器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720819U
CN210720819U CN201921982326.3U CN201921982326U CN210720819U CN 210720819 U CN210720819 U CN 210720819U CN 201921982326 U CN201921982326 U CN 201921982326U CN 210720819 U CN210720819 U CN 21072081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ptical
filter
lens
disposed
tube she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982326.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庄礼杰
甘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Apat Opto Electronics Component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Apat Opto Electronics Component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Apat Opto Electronics Components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Apat Opto Electronics Component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982326.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72081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72081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72081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Optical Couplings Of Light Guid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光收发器件,其中光收发器件包括管壳,管壳的一端安装有光纤适配器;第一光发射组件,安装于管壳远离光纤适配器的一端且与光纤适配器相对设置;第二光发射组件,设于管壳的侧壁;第一滤光片,设于管壳内,第一滤光片靠近第一光发射组件和第二光发射组件设置;第一透镜,设于管壳内;以及第二透镜,设于管壳内,第二透镜靠近光纤适配器设置,第一滤光片、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于管壳的轴向依次间隔设置。本实用新型光收发器件的光信号的耦合效率高。

Description

光收发器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光纤通讯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光收发器件。
背景技术
光收发器件是光通信中重要的光电器件,即在同一个光电器件中封装有光接收组件和光发射组件,光发射组件发射激光信号,光接收组件接收激光信号,而发射和接收的光信号均通过一根光纤进行传输。随着光通信技术的发展,需要光收发器件在减小尺寸的同时更多的传送数据,因此光通信领域设计了在一个光电器件中,封装有2个光发射组件和2个光接收组件,还有用于改变光传播方向、滤光的光学元件。由于在光收发的光路通道上存在多个光学元件,当光信号在光路通道中进行传输时,光学元件会增加光信号的损耗,导致光耦合至光纤适配器的效率低。
上述内容仅用于辅助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并不代表承认上述内容是现有技术。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光收发器件,旨在提高光信号的耦合效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光收发器件,包括:
管壳,所述管壳的一端安装有光纤适配器;
第一光发射组件,安装于所述管壳的远离所述光纤适配器的一端且与所述光纤适配器相对设置;
第二光发射组件,设于所述管壳的侧壁;
第一滤光片,设于所述管壳内,所述第一滤光片靠近所述第一光发射组件和所述第二光发射组件设置;
第一透镜,设于所述管壳内;以及
第二透镜,设于所述管壳内,所述第二透镜靠近所述光纤适配器设置,所述第一滤光片、所述第一透镜和所述第二透镜于所述管壳的轴向依次间隔设置;
所述第一滤光片用于透射所述第一光发射组件发射的光束并反射所述第二光发射组件发射的光束,所产生的两种不同波长的光束到达所述第一透镜处进行聚焦,并形成平行光束,所述第二透镜将所述平行光束会聚至所述光纤适配器的光纤内。
可选的,所述第一光发射组件包括第一发射端和与所述第一发射端正对设置的第三透镜,所述第一发射端和所述第三透镜沿着所述管壳的轴向间隔设置;
所述第二光发射组件包括第二发射端和与所述第二发射端正对设置的第四透镜,所述第二发射端和所述第四透镜同轴设置。
可选的,所述第一滤光片与所述管壳的轴向呈45°设置。
可选的,所述光收发器件还包括:
第一光接收组件,设于所述管壳的侧壁,并与所述第二光发射组件沿所述管壳的轴向依次间隔设置;
第二光接收组件,设于所述管壳的侧壁,并与所述第一光接收组件间隔设置;以及
光学组件,位于所述管壳内,所述光学组件位于所述第一透镜和所述第二透镜之间,以反射所述光纤适配器发出的两种波长的光束,所述第一光接收组件接收一所述光束,所述第二光接收组件接收另一所述光束。
可选的,所述光收发器件还包括位于所述管壳内的隔离器,所述隔离器位于所述第一滤光片和所述第一透镜之间,以对所述光纤适配器所接收的光信号和所发出的光信号进行隔离。
可选的,所述光学组件包括沿着所述管壳的轴向依次间隔设置的第二滤光片、第三滤光片和反射片,所述第二滤光片邻近所述第一透镜设置,所述第三滤光片邻近所述第二透镜设置,所述第二滤光片与所述第一光接收组件相对设置,所述反射片与所述第二光接收组件设置。
可选的,所述第二滤光片与所述管壳的轴向呈45°设置。
可选的,所述反射片与所述管壳的轴向呈32°设置;
且/或,所述第三滤光片与所述管壳的中心轴线的垂直线之间呈13°设置。
可选的,所述第一光接收组件与所述第二滤光片之间设有第四滤光片,所述第四滤光片与所述管壳的轴向相平行;
且/或,所述第二光接收组件与所述反射片之间设有第五滤光片,所述第五滤光片与所述管壳的轴向相平行。
可选的,所述光收发器件还包括第一安装座,第二安装座和第三安装座,所述第一滤光片设于所述第一安装座,所述第三滤光片和所述反射片设于所述第二安装座,所述第二滤光片设于所述第三安装座,所述管壳间隔开设有第一安装孔、第二安装孔和第三安装孔,所述第一安装孔和所述第二安装孔沿所述管壳的轴线设置,所述第一安装座通过所述第一安装孔设于所述管壳内,所述第二安装座通过所述第二安装孔设于所述管壳内,所述第三安装座通过所述第三安装孔设于所述管壳内。
本实用新型光收发器件包括管壳、光纤适配器、第一光发射组件、第二光发射组件、第一滤光片、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由于第一光发射组件发射的光束经过第一滤光片透射后在第一透镜处发生折射并以平行光束发出,第二光发射组件发射的光束经过第一滤光片反射后在第一透镜处发生折射并以平行光束发出,平行光束在经过多个光学元件可减少光信号损失,经过第一透镜发射的平行光束到达第二透镜后会聚至光纤适配器的光纤内,提高了光信号的耦合效率。另一方面,由于会聚光的入射面与光学元件之间的角度不同,导致光线在出射时强度变弱,且光斑大小难以调整。而且,会聚光还要考虑焦点的问题,对各光学元件之间的位置和间隔要求很严格,本申请在光路通道中,不必考虑会聚光焦点的问题,从而使得管壳内部的各光学元件能更好地进行合理设置,从而降低光收发器件整个设计的难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光收发器件的光发射信号的光路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光收发器件的光接收信号的光路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光收发器件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光收发器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光收发器件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中光收发器件沿着VI-VI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Figure BDA0002275505730000041
Figure BDA0002275505730000051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光收发器件1000。
参照图1和图2,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该光收发器件1000包括:
管壳10,所述管壳10的一端安装有光纤适配器20;
第一光发射组件30,安装于所述管壳10的远离所述光纤适配器20的一端且与所述光纤适配器20相对设置;
第二光发射组件40,设于所述管壳10的侧壁;
第一滤光片50,设于所述管壳10内,所述第一滤光片50靠近所述第一光发射组件30和所述第二光发射组件40设置;
第一透镜60,设于所述管壳10内;以及
第二透镜70,设于所述管壳10内,所述第二透镜70靠近所述光纤适配器20设置,所述第一滤光片50、所述第一透镜60和所述第二透镜70于所述管壳10的轴向依次间隔设置;
所述第一滤光片50用于透射所述第一光发射组件30发射的光束并反射所述第二光发射组件40发射的光束,所产生的两种不同波长的光束到达所述第一透镜60处进行聚焦,并形成平行光束,所述第二透镜70将所述平行光束会聚至所述光纤适配器20的光纤内。
具体的,管壳10为四方管座,且为金属材质,耐用性强。光纤适配器20可以传输波长为λ1、λ2、λ3和λ4的光束。其中,第一光发射组件30、第一滤光片50、第一透镜60、第二透镜70和光纤适配器20同轴设置,为了减小整体结构的体积,第一光发射组件30发射波长为λ1的发散光束,发散光束经过第一滤光片50透射后经过第一透镜60处进行聚焦,并形成平行光束,第二透镜70将该平行光束会聚至光纤适配器20的光纤内。
同理,第二光发射组件40发射波长为λ2的发散光束,发散光束经过第一滤光片50反射后经过第一透镜60处发生折射,并形成平行光束,第二透镜70将该平行光束会聚至光纤适配器20的光纤内。
第一滤光片50位于第一光发射组件30发射的光路和第二光发射组件40发射的光路交汇处,用于透射波长为λ1的光束并反射波长为λ2的光束。第一透镜60用于将波长为λ1和波长为λ2的光束进行聚焦并通过第二透镜70会聚至光纤适配器20的光纤内,光纤适配器20的光纤向外传输波长为λ1和λ2的光信号。
管壳10内的光路通道中设有第一滤光片50、第一透镜60和第二透镜70,光路通道中的光发射信号λ1、λ2均会聚在第一透镜60的处发生折射,缩短了发射激光的光程,减小了光收发器件1000的整体尺寸。另外,λ1、λ2经过第一透镜60后均出射为平行光,λ1、λ2以平行光的方式传输,减少了光信号的损失。若从第一透镜60上出来的光束仍然是会聚光,那么因为入射光与光学元件之间的角度不同,导致光线出射时光信号强度变弱,且光斑大小很难调整,最终影响了光信号耦合至光纤适配器纤芯的耦合效率,进而影响了光发射信号传输的性能。
本实用新型光收发器件1000包括管壳10、光纤适配器20、第一光发射组件30、第二光发射组件40、第一滤光片50、第一透镜60和第二透镜70,由于第一光发射组件30发射的光束经过第一滤光片50透射后在第一透镜60处发生折射并以平行光束发出,第二光发射组件40发射的光束经过第一滤光片50反射后在第一透镜60处发生折射并以平行光束发出,平行光束在经过多个光学元件可减少光信号损失,经过第一透镜60发射的平行光束到达第二透镜70后会聚至光纤适配器20的光纤内,提高了光信号的耦合效率。另一方面,由于会聚光的入射面与光学元件之间的角度不同,导致光线在出射时强度变弱,且光斑大小难以调整。而且,会聚光还要考虑焦点的问题,对各光学元件之间的位置和间隔要求很严格,本申请在光路通道中,不必考虑会聚光焦点的问题,从而使得管壳10内部的各光学元件能更好地进行合理设置,从而降低光收发器件1000整个设计的难度。
参照图1和图2,所述第一光发射组件30包括第一发射端31和与所述第一发射端31正对设置的第三透镜32,所述第一发射端31和所述第三透镜32沿着所述管壳10的轴向间隔设置;
所述第二光发射组件40包括第二发射端41和与所述第二发射端41正对设置的第四透镜42,所述第二发射端41和所述第四透镜42同轴设置。
本实施例中,第一光发射组件30的第一发射端31发射发散光,该发散光通过第三透镜32会聚,会聚的光速通过第一滤光片50透射后在第一透镜60处进行聚焦并以平行光束发出,其中第一发射端31发射波长为λ1的光信号,本实施例中,λ1为1577nm的光信号。
第二光发射组件40的第二发射端41发射发散光,该发散光通过第四透镜42会聚,会聚的光束通过第一滤光片50反射后在第一透镜60处进行聚焦并以平行光束发出,其中第二发射端41发射波长为λ2的光信号,本实施例中,λ2为1490nm的光信号。
由于第一发射端31和第二发射端41的中心轴线相互垂直设置,第三透镜32和第四透镜42对光的会聚效果不一样,第三透镜32和第四透镜42的曲率不一样。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滤光片50与所述管壳10的轴向呈45°设置。
本实施例中,第一滤光片50的透射特性,入射光束的发散角会影响第一滤光片50的透射特性,出现透射通带变小及发散损耗增大的情况,且该现象随着入射角度的增大而更加明显,一般第一滤光片50的偏振角度是0度或者45度,因此入射光束最佳的入射角是0度或者45度。由于第一光发射组件30和第二光发射组件40的中心轴线垂直设置,为了将第二光发射组件40的光束反射为与第一光发射组件30的光束在第一透镜60处进行会聚,第一滤光片50与管壳10的轴向呈45°设置,第一滤光片50的反射面朝向第二光发射组件40。
参照图3至图6,所述光收发器件1000还包括:
第一光接收组件80,设于所述管壳10的侧壁,并与所述第二光发射组件40沿所述管壳10的轴向依次间隔设置;
第二光接收组件90,设于所述管壳10的侧壁,并与所述第一光接收组件80间隔设置;以及
光学组件100,位于所述管壳10内,所述光学组件100位于所述第一透镜60和所述第二透镜70之间,以反射所述光纤适配器20发出的两种波长的光束,所述第一光接收组件80接收一所述光束,所述第二光接收组件90接收另一所述光束。
本实施例中,光纤适配器20还接收波长为λ3和λ4的光信号,该光信号经过第一透镜60准直后入射到光学组件100上,光学组件100用于发射波长为λ3和波长为λ4的光信号,并将波长为λ3的光信号传送到第一光接收组件80进行接收,将波长为λ4的光信号传送到第二光接收组件90进行接收。
第一光接收组件80和第二光接收组件90均设于管壳10的侧壁,用于接收不同波长的光信号,可以理解的,第一光接收组件80和第二光接收组件90可沿着管壳10的轴向间隔设置,或者第一光接收组件80和第二光接收组件90设于管壳10的相邻两侧,或者第一光接收组件80和第二光接收组件90设于管壳10的相对两侧,根据第一光接收组件80和第二光接收组件90的设置位置,光学组件100分别将两种波长的光束分别发送到第一光接收组件80和第二光接收组件90。本实施例中,优选将第一光接收组件80和第二光接收组件90设于管壳10的相对两侧,且位于第二光发射组件40和第二光接收组件90之间,以减小管壳10的整体长度,节约成本。
参照图1、图2、图4和图6,所述光收发器件1000还包括位于所述管壳10内的隔离器110,所述隔离器110位于所述第一滤光片50和所述第一透镜60之间,以对所述光纤适配器20所接收的光信号和所发出的光信号进行隔离。
本实施例中,隔离器110位于第一滤光片50和第一透镜60的焦点之间的位置,用于阻挡透过光学组件100的光进入第一滤光片50。光纤适配器20接收的两组光信号分别传送至第一光接收组件80和第二光接收组件90时,部分光信号会反射回第一光发射组件30和第二光发射组件40中从而影响其性能,采用隔离器110将光纤适配器20接收的光信号进行隔离,以降低光发射信号与光接收信号之间的相互串扰。
该隔离器110适用于双波段(1270nm、1310nm),第一光接收组件80接收1310nm的光信号,第二光接收组件90接收1270nm的光信号,增加了光收发器件1000在1310nm波长端的回损指标,光路插损小,使光收发器件1000的抗反射能力加强。
参照图1、图2和图4,所述光学组件100包括沿着所述管壳10的轴向依次间隔设置的第二滤光片101、第三滤光片102和反射片103,所述第二滤光片101邻近所述第一透镜60设置,所述第三滤光片102邻近所述第二透镜70设置,所述第二滤光片102与所述第一光接收组件80相对设置,所述反射片103与所述第二光接收组件90设置。
本实施例中,第一光接收组件80和第二光接收组件90设于管壳10的相对两侧,且第二光接收组件90与第二光发射组件40沿着管壳10的轴向间隔设置,整体结构更紧凑。
光学组件100包括第二滤光片101、第三滤光片102和反射片103,第二滤光片101用于反射波长为λ3的光信号,第一光接收组件80接收该光信号。第三滤光片102的作用是将λ3的光束透射,而对λ4的光束反射,第三滤光片102为小角度滤波片,其设计角度为10°~20°,这样即使λ3和λ4的波长相隔比较近,第三滤光片102也可以将两束光分开,采用小角度滤光片可以有效的满足通带范围,提高器件性能。从第三滤光片102透射的光束λ3入射到第一光接收组件80上,再被其内部的探测器接收以转化为电信号,则该光路完成了第一光接收组件80的接收耦合。
被第三滤光片102反射的光束λ4入射到反射片103,反射片103对光束全反射后入射到第二光接收组件90上,然后光束再被其内部的探测器接收以转化为电信号,从而实现了第二光接收组件90的接收耦合。
优选第三滤光片102与所述管壳10的中心轴线的垂直线之间呈13°设置,反射片103与所述管壳10的轴向呈32°设置。第三滤光片102与反射片103配合可将光路方向改变90度,使得进入到第二光接收组件90的光束为平行光。
其中,第三滤光片102与反射片103配合的光学元件,除了可以将λ4的光路改变90度外,还可以更好地区分相接近的两束接收光λ3、λ4。其中λ3为1310nm、λ4为1270nm,两束接收光的波长相对比较接近,接收时会产生串扰,通过第三滤光片102透过λ3,反射λ4将两束光区分开;再通过第二滤光片101反射λ3,反射片103反射λ4,将两束光分别改变90度方向,使得λ3、λ4最终呈180度,降低光串扰带来的问题。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滤光片101与所述管壳10的轴向呈45°设置。
本实施例中,由于第一光接收组件80和光纤适配器20的中心轴线垂直设置,为了将光纤适配器20发出的光束反射为平行的光束,第二滤光片101与管壳10的轴向呈45°设置,第二滤光片101的反射面朝向第一光接收组件80。
参照图1、图2和图4,所述第一光接收组件80与所述第二滤光片101之间设有第四滤光片120,所述第四滤光片120与所述管壳10的轴向相平行;
且/或,所述第二光接收组件90与所述反射片103之间设有第五滤光片130,所述第五滤光片130与所述管壳10的轴向相平行。
本实施例中,第一光接收组件80与第二滤光片101之间设有第四滤光片120,第四滤光片120与管壳10的轴向相平行,第四滤光片120用于过滤杂波,提高第一光接收组件80的光接收性能。
优选的,第二光接收组件90与反射片103之间设有第五滤光片130,第五滤光片130与管壳10的轴向相平行,第五滤光片130用于过滤杂波,提高第二光接收组件90的光接收性能。
参照图6,所述光收发器件1000还包括第一安装座140,第二安装座150和第三安装座160,所述第一滤光片50设于所述第一安装座140,所述第三滤光片102和所述反射片103设于所述第二安装座150,所述第二滤光片101设于所述第三安装座160,所述管壳10间隔开设有第一安装孔11、第二安装孔12和第三安装孔13,所述第一安装孔11和所述第二安装孔12沿所述管壳10的轴线设置,所述第一安装座140通过所述第一安装孔11设于所述管壳10内,所述第二安装座150通过所述第二安装孔12设于所述管壳10内,所述第三安装座160通过所述第三安装孔13设于所述管壳10内。
本实施例中,由于第一光发射组件30、第二光发射组件40、第一光接收组件80、第二光接收组件90和光纤适配器20之间形成的光路通道上存在多个光学元件,光信号在光路通道中传输时,多个光学元件需以非常精确的角度贴装在光器件内部,为了使得光收发器件1000内部的加工工艺更简单,在管壳10间隔开设有第一安装孔11、第二安装孔12和第三安装孔13,第一安装孔11和第二安装孔12间隔设于管壳10的轴向,且第一安装孔11邻近第一光发射组件30设置,第二安装孔12邻近光纤适配器20设置,第三安装孔13与第一安装孔11和第二安装孔12相对设置。
在将多个光学元件设于管壳10内部时,首先将第一滤光片50设于第一安装座140,第三滤光片102和反射片103设于第二安装座150,第二滤光片101设于第三安装座160,分别将第一安装座140从第一安装孔11压进管壳10内部,第二安装座150从第二安装孔12压进管壳10内部,第三安装座160从第三安装孔13压进管壳10内部,通过旋转第一安装座140、第二安装座150和第三安装座160的方式,可改变各个光学元件的角度,提高光耦合的效率。待光耦合检测完成之后,分别将第一安装座140、第二安装座150和第三安装座160与管壳10进行固定,如焊接固定,如此设置,可以精确地将各个光学元件以精确的角度设置于管壳10内部,简化了加工工艺。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光收发器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管壳,所述管壳的一端安装有光纤适配器;
第一光发射组件,安装于所述管壳的远离所述光纤适配器的一端且与所述光纤适配器相对设置;
第二光发射组件,设于所述管壳的侧壁;
第一滤光片,设于所述管壳内,所述第一滤光片靠近所述第一光发射组件和所述第二光发射组件设置;
第一透镜,设于所述管壳内;以及
第二透镜,设于所述管壳内,所述第二透镜靠近所述光纤适配器设置,所述第一滤光片、所述第一透镜和所述第二透镜于所述管壳的轴向依次间隔设置;
所述第一滤光片用于透射所述第一光发射组件发射的光束并反射所述第二光发射组件发射的光束,所产生的两种不同波长的光束到达所述第一透镜处进行聚焦,并形成平行光束,所述第二透镜将所述平行光束会聚至所述光纤适配器的光纤内。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收发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光发射组件包括第一发射端和与所述第一发射端正对设置的第三透镜,所述第一发射端和所述第三透镜沿着所述管壳的轴向间隔设置;
所述第二光发射组件包括第二发射端和与所述第二发射端正对设置的第四透镜,所述第二发射端和所述第四透镜同轴设置。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收发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滤光片与所述管壳的轴向呈45°设置。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光收发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收发器件还包括:
第一光接收组件,设于所述管壳的侧壁,并与所述第二光发射组件沿所述管壳的轴向依次间隔设置;
第二光接收组件,设于所述管壳的侧壁,并与所述第一光接收组件间隔设置;以及
光学组件,位于所述管壳内,所述光学组件位于所述第一透镜和所述第二透镜之间,以反射所述光纤适配器发出的两种波长的光束,所述第一光接收组件接收一所述光束,所述第二光接收组件接收另一所述光束。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光收发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收发器件还包括位于所述管壳内的隔离器,所述隔离器位于所述第一滤光片和所述第一透镜之间,以对所述光纤适配器所接收的光信号和所发出的光信号进行隔离。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光收发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组件包括沿着所述管壳的轴向依次间隔设置的第二滤光片、第三滤光片和反射片,所述第二滤光片邻近所述第一透镜设置,所述第三滤光片邻近所述第二透镜设置,所述第二滤光片与所述第一光接收组件相对设置,所述反射片与所述第二光接收组件设置。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光收发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滤光片与所述管壳的轴向呈45°设置。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光收发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片与所述管壳的轴向呈32°设置;
且/或,所述第三滤光片与所述管壳的中心轴线的垂直线之间呈13°设置。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光收发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光接收组件与所述第二滤光片之间设有第四滤光片,所述第四滤光片与所述管壳的轴向相平行;
且/或,所述第二光接收组件与所述反射片之间设有第五滤光片,所述第五滤光片与所述管壳的轴向相平行。
10.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光收发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收发器件还包括第一安装座,第二安装座和第三安装座,所述第一滤光片设于所述第一安装座,所述第三滤光片和所述反射片设于所述第二安装座,所述第二滤光片设于所述第三安装座,所述管壳间隔开设有第一安装孔、第二安装孔和第三安装孔,所述第一安装孔和所述第二安装孔沿所述管壳的轴线设置,所述第一安装座通过所述第一安装孔设于所述管壳内,所述第二安装座通过所述第二安装孔设于所述管壳内,所述第三安装座通过所述第三安装孔设于所述管壳内。
CN201921982326.3U 2019-11-15 2019-11-15 光收发器件 Active CN21072081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982326.3U CN210720819U (zh) 2019-11-15 2019-11-15 光收发器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982326.3U CN210720819U (zh) 2019-11-15 2019-11-15 光收发器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720819U true CN210720819U (zh) 2020-06-09

Family

ID=709343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982326.3U Active CN210720819U (zh) 2019-11-15 2019-11-15 光收发器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720819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024847A1 (zh) * 2021-08-24 2023-03-0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光通信装置及其组装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024847A1 (zh) * 2021-08-24 2023-03-0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光通信装置及其组装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673278A (zh) 光收发器件
CN110045468B (zh) 一种单纤双向的光耦合组件
US10228524B2 (en) Optical device and optical module
CN110806623A (zh) 光收发器件
US20070077008A1 (en) Optical interconnection modul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JPS6184612A (ja) 光カプラ−
JP6420237B2 (ja) 高性能空間フィルタ
WO2014180024A1 (zh) 透镜光学设备及基于透镜光学设备的光路传播方法
US6929405B2 (en) Optical communication module and single fiber bi-directional optical communication module
CN210720819U (zh) 光收发器件
US9341757B2 (en) Optical component including interference filter
CN108490556B (zh) 光模块
CN112612065A (zh) 同轴光纤传感器
CN210720821U (zh) 光收发器件
CN110824632A (zh) 光收发器件
CN211293372U (zh) 光收发器件
CN211293371U (zh) 光收发器件
JP7441698B2 (ja) 光レセプタクルおよび光モジュール
CN211826704U (zh) 激光光学结构及激光测距系统
JP2009122146A (ja) ビーム変換器及び受光デバイス
CN210119610U (zh) 单纤双向光器件
CN218866153U (zh) 一种光学单元及具有其的光纤传感器
JP2017161578A (ja) 光レセプタクルおよび光モジュール
CN111007602A (zh) 光收发器件
CN113625400A (zh) 一种光模块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