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715544U - 变扭力结构及阻尼转轴 - Google Patents

变扭力结构及阻尼转轴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715544U
CN210715544U CN201921111592.9U CN201921111592U CN210715544U CN 210715544 U CN210715544 U CN 210715544U CN 201921111592 U CN201921111592 U CN 201921111592U CN 210715544 U CN210715544 U CN 21071554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in
positioning
auxiliary
cam
conca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111592.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徐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unshan Voso Hinge Intelligenc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Kunshan Voso Hinge Intelligenc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unshan Voso Hinge Intelligenc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Kunshan Voso Hinge Intelligenc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111592.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71554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71554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71554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ivots And Pivotal Connectio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变扭力结构及阻尼转轴,变扭力结构包括主扭力结构和副扭力结构组成,主扭力结构包括相对设置的主定位凸轮面和主定位凹轮面,通过在主定位凸轮面上设置主凸部,在主定位凹轮面上设置第一主凹部和第二主凹部,实现了两段自闭合的功能。副扭力结构包括副定位凸轮面和副定位凹轮面,通过在副定位凸轮面上设置副凸部,在副定位凹轮面上设置副凹部,并利用副凸部与副凹部的闭合,降低了主凸部爬坡第一主凹部开启时的闭合阻力,实现了单手开启功能的同时,还可以保持正常闭合夹持功能,能够给使用者提供更好体验效果。本实用新型变扭力结构可应用于单轴阻尼转轴,也可应用于双轴阻尼转轴。

Description

变扭力结构及阻尼转轴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阻尼转轴,具体是涉及一种变扭力结构及阻尼转轴。
背景技术
阻尼转轴也称为阻尼铰链或枢纽器,是一种能够提供相互转动功能的连接元件,主要应用于转动的部件和基体之间,目前,广泛应用于各种数码产品和电子设备中,比如笔记本电脑,利用阻尼转轴的相互转动功能可实现笔记本电脑的基体与显示部分之间的开合功能,以调整笔记本电脑相对人体所需的角度。
常用的阻尼转轴包括单轴阻尼转轴和双轴芯阻尼转轴,但无论是单轴阻尼转轴和双轴芯阻尼转轴,为了达到开启省力或自动闭合功能,通常需要在轴芯上增加一组凹凸轮组件,该凹凸轮组件由定位凸轮和定位凹轮组成,利用定位凹轮上的凹部与定位凸轮上的凸部的相互配合,实现自动闭合的功能。但是,随着笔记本电脑的更轻更薄化发展,笔记本电脑的基体部分的重量要求越来越轻,而现有带自动闭合功能的笔记本电脑在开启过程中,需要克服定位凸轮的凸部和定位凹轮的凹部之间的闭合落差,才能顺利开启,也就是说必须要一只手按住基体,另一手才能克服由于闭合落差而带来的爬坡阻力,将显示部分打开,即无法单手开启,这就给使用者带来了非常不好的体验效果。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变扭力结构及阻尼转轴,实现单手开启功能的同时,还可以保持正常闭合夹持功能,能够给使用者提供更好体验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变扭力结构,包括同轴设置的主扭力结构和副扭力结构,所述主扭力结构包括相对设置的主定位凸轮面和主定位凹轮面,所述主定位凸轮面上形成有呈弧形的主凸部,所述主定位凹轮面上沿转动路径依次形成有与所述主凸部相对设置的第一主凹部和高度大于所述第一主凹部的第二主凹部,所述主定位凸轮面相对所述主定位凹轮面转动时,能够带动所述主凸部沿转动路径滑进和滑出所述第一主凹部和所述第二主凹部;
所述副扭力结构包括相对设置的副定位凸轮面和副定位凹轮面,所述副定位凸轮面上形成有呈弧形的副凸部,所述副定位凹轮面上形成有与所述副凸部相对的副凹部,所述副定位凸轮面相对所述副定位凹轮面转动时,能够带动所述副凸部沿转动路径滑进和滑出所述副凹部;
在所述主凸部处于从所述第一主凹部向所述第二主凹部滑出的过程中,所述副凸部处于从所述副定位凹轮面滑进所述副凹部的过程,且在所述主凸部从所述第一主凹部滑出后转动的设定角度内,所述副凸部继续保持从所述副定位凹轮面滑进所述副凹部的过程。
一种单轴阻尼转轴,包括轴芯、第一支架、第二支架、扭力组件、主定位凸轮、主定位凹轮、副定位凸轮、副定位凹轮和所述的变扭力结构,所述主定位凸轮面为所述主定位凸轮的一面,所述主定位凹轮面为所述主定位凹轮的一面,所述副定位凸轮面为所述副定位凸轮的一面,所述副定位凹轮面为所述副定位凹轮的一面;所述轴芯与所述第一支架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架、所述主定位凸轮、所述主定位凹轮、所述副定位凸轮和所述副定位凹轮通过所述扭力组件锁紧定位在所述轴芯上的轴挡处,且所述第二支架、所述副定位凹轮、所述主定位凹轮相对所述轴芯能够自由转动,所述主定位凸轮、所述副定位凸轮相对所述轴芯能够周向止动轴向自动滑动,所述主定位凸轮与所述主定位凹轮相对设置,使所述主定位凸轮面与主定位凹轮面相对,所述副定位凸轮与所述副定位凹轮相对设置,使所述副定位凸轮面与副定位凹轮面相对。
进一步的,所述扭力组件包括若干垫片、若干蝶形弹片和锁紧螺母,若干所述垫片、所述副定位凹轮、所述副定位凸轮、若干所述蝶形弹片、所述主定位凸轮、所述主定位凹轮和所述第二支架依次套设于轴芯上,并通过所述锁紧螺母锁紧定位在所述轴挡的一侧;所述副定位凹轮通过连接片固接于所述第二支架上,所述主定位凹轮上设有定位柱,所述第二支架上对应设有与所述定位柱相匹配的定位孔,所述定位柱插入所述定位孔内。
进一步的,所述主定位凸轮面上设有两个所述主凸部,两个所述主凸部分设于所述主定位凸轮的轴孔的相对的两边,且一个所述主凸部与所述主定位凸轮的轴孔的距离小于另一个所述主凸部与所述主定位凸轮的轴孔的距离;所述主定位凹轮面上对应两个所述主凸部设有两组所述第一主凹部和所述第二主凹部。
进一步的,所述副定位凸轮面上设有两个所述副凸部,两个所述副凸部分设于所述副定位凸轮的轴孔的相对的两边,且一个所述副凸部与所述副定位凸轮的轴孔的距离小于另一个所述副凸部与所述副定位凸轮的轴孔的距离;所述副定位凹轮面上对应两个所述副凸部设有两个所述副凹部。
一种双轴阻尼转轴,包括第一轴芯、第二轴芯、第一支架、第二支架、第一扭力组件、第二扭力组件、定位板轮、第一主定位凸轮、第二主定位凸轮、第一副定位凸轮、第二副定位凸轮、用于实现所述第一轴芯与所述第二轴芯同动的联动组件和所述的两组变扭力结构,所述定位板轮包括第一定位凹轮部和第二定位凹轮部,所述第一主定位凸轮、所述第一定位凹轮部和所述第一副定位凸轮顺序设置,并通过所述第一扭力组件锁紧定位在所述第一轴芯上,且所述第一定位凹轮部相对所述第一轴芯能够自由转动,所述第一主定位凸轮、所述第一副定位凸轮相对所述第一轴芯能够周向止动轴向自动滑动,所述第一定位凹轮部的一面为一组变扭力结构中的所述主定位凹轮面,所述第一主定位凸轮的一面为一组变扭力结构中的所述主定位凸轮面,所述第一定位凹轮部的另一面为一组变扭力结构中的所述副定位凹轮面,所述第一副定位凸轮的一面为一组变扭力结构中的所述副定位凸轮面;所述第二主定位凸轮、所述第二定位凹轮部和所述第二副定位凸轮顺序设置,并通过所述第二扭力组件锁紧定位在所述第二轴芯上,且所述第二定位凹轮部相对所述第二轴芯能够自由转动,所述第二主定位凸轮、所述第二副定位凸轮相对所述第一轴芯能够周向止动轴向自动滑动,所述第二定位凹轮部的一面为另一组变扭力结构中的所述主定位凹轮面,所述第二主定位凸轮的一面为另一组变扭力结构中的所述主定位凸轮面,所述第二定位凹轮部的另一面为另一组变扭力结构中的所述副定位凹轮面,所述第二副定位凸轮的一面为另一组变扭力结构中的所述副定位凸轮面;所述第一轴芯与所述第一支架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轴芯与所述第二支架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联动组件包括第一固定连接板、第二固定连接板、第一同步齿轮、第二同步齿轮和传动齿轮;所述第一同步齿轮套固在所述第一轴芯上,所述第二同步齿轮套固在所述第二轴芯上,所述传动齿轮设于所述第一同步齿轮与所述第二同步齿轮之间,与所述第一同步齿轮和所述第二同步齿轮啮合,并转动定位于所述第一固定连接板和所述第二固定连接板之间;所述第一固定连接板和所述第二固定连接板均同时套设于所述第一轴芯和第二轴芯上,且所述第一轴芯和所述第二轴芯相对所述第一固定连接板和所述第二固定连接板能够自由转动。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扭力组件和所述第二扭力组件均包括若干垫片、若干蝶形弹片和锁紧螺母。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变扭力结构及阻尼转轴,变扭力机构由主扭力结构和副扭力结构组成,主扭力结构包括相对设置的主定位凸轮面和主定位凹轮面,通过在主定位凸轮面上设置主凸部,并在主定位凹轮面上设置第一主凹部和第二主凹部,在主凸部与第一主凹部和第二主凹部的配合下,实现了两段自闭合的功能。相对于现有技术利用定位凹轮上的凹部与定位凸轮上的凸部的相互配合,实现自动闭合的功能。本实用新型创新设计了副扭力结构,包括副定位凸轮面和副定位凹轮面,通过在副定位凸轮面上设置副凸部,在副定位凹轮面上设置副凹部,并利用副凸部与副凹部的闭合,降低了主凸部爬坡第一主凹部开启时的闭合阻力,实现了单手开启功能的同时,还可以保持正常闭合夹持功能,能够给使用者提供更好体验效果。本实用新型变扭力结构可应用于单轴阻尼转轴,也可应用于双轴阻尼转轴,最终应用于具有一上盖(显示部分)及一基体的折叠式电子产品,例如笔记本电脑、翻译机或手机等。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主扭力结构的扭力曲线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副扭力结构的扭力曲线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变扭力结构的扭力曲线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单轴阻尼转轴的装配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单轴阻尼转轴的分解图;
图6a为本实用新型单轴阻尼转轴中主定位凸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b为本实用新型单轴阻尼转轴中主定位凹轮的结构示意图;
图7a为本实用新型单轴阻尼转轴中副定位凸轮的结构示意图;
图7b为本实用新型单轴阻尼转轴中副定位凹轮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中双轴阻尼转轴的装配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中双轴阻尼转轴的分解图(省去了第一、第二支架);
图10a为本实用新型双轴阻尼转轴中定位板轮处于第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10b为本实用新型双轴阻尼转轴中第一主定位凸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0c为本实用新型双轴阻尼转轴中第二主定位凸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1a为本实用新型双轴阻尼转轴中定位板轮处于第二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11b为本实用新型双轴阻尼转轴中第一副定位凸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1c为本实用新型双轴阻尼转轴中第二副定位凸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特举以下实施例详细说明,其目的仅在于更好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而非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参见图1、图2和图3,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变扭力结构,包括同轴设置的主扭力结构和副扭力结构,所述主扭力结构包括相对设置的主定位凸轮面和主定位凹轮面,所述主定位凸轮面上形成有呈弧形的主凸部,所述主定位凹轮面上沿转动路径依次形成有与所述主凸部相对设置的第一主凹部和高度大于所述第一主凹部的第二主凹部,所述主定位凸轮面相对所述主定位凹轮面转动时,能够带动所述主凸部沿转动路径滑进和滑出所述第一主凹部和所述第二主凹部;
所述副扭力结构包括相对设置的副定位凸轮面和副定位凹轮面,所述副定位凸轮面上形成有呈弧形的副凸部,所述副定位凹轮面上形成有与所述副凸部相对的副凹部,所述副定位凸轮面相对所述副定位凹轮面转动时,能够带动所述副凸部沿转动路径滑进和滑出所述副凹部;
在所述主凸部处于从所述第一主凹部向所述第二主凹部滑出的过程中,所述副凸部处于从所述副定位凹轮面滑进所述副凹部的过程,且在所述主凸部从所述第一主凹部滑出后转动的设定角度内,所述副凸部继续保持从所述副定位凹轮面滑进所述副凹部的过程。
上述结构中,通过在主定位凸轮面上设置主凸部,并在主定位凹轮面上设置第一主凹部和第二主凹部,在主凸部与第一主凹部和第二主凹部的配合下,实现了两段自闭合的功能。相对于现有技术利用定位凹轮上的凹部与定位凸轮上的凸部的相互配合,实现自动闭合的功能。本实用新型创新设计了副定位凸轮面和副定位凹轮面,通过在副定位凸轮面上设置副凸部,在副定位凹轮面上设置副凹部,并利用副凸部与副凹部的闭合,降低了主凸部爬坡第一主凹部开启时的闭合阻力,实现了单手开启功能的同时,还可以保持正常闭合夹持功能,能够给使用者提供更好体验效果。
本实用新型变扭力结构的工作原理如下:
参见图1,定义主凸部从第一主凹部向第二主凹部滑出的过程,主定位凸轮面相对主定位凹轮面转动第一角度,比如 20度,主凸部在第二主凸部内滑动的过程,主定位凸轮面相对主定位凹轮面转动第二角度,比如90度,主凸部从第二主凸部向主定位凹轮面滑出的过程,主定位凸轮面相对主定位凹轮面转动第三角度,比如10度,主凸部在主定位凹轮面上滑动的过程,主定位凸轮面相对主定位凹轮面转动第四角度,比如225度。主凸部从主定位凹轮面滑进第一主凹部的过程,主定位凸轮面相对主定位凹轮面转动第五角度,比如15度,这样,在主定位凸轮面相对主定位凹轮面转动360度的过程中,克服相对转动所需要的旋转扭力变化为:0-20度的0度扭力闭合区、20-110度的一段扭力平衡区、110-120度的扭力过渡区、120-345度的二段扭力平衡区、345-360度的360度闭合区。
参见图2,定义副凸部从副定位凹轮面滑进副凹部的过程,副定位凸轮面相对副定位凹轮面转动第A角度,比如45 度,副凸部在副凹部内滑动的过程,副定位凸轮面相对副定位凹轮面转动第B角度,比如315度,在副定位凸轮面相对副定位凹轮面转动360度的过程中,克服相对转动所需要的旋转扭力变化为:0-45度的扭力下降区、45-360度的扭力平衡区。
参见图3,由于主扭力结构和副扭力结构同轴设置,主定位凸轮面相对主定位凹轮面转动360度的过程与副定位凸轮面相对副定位凹轮面转动360度的过程相叠加,整体所需要克服的旋转扭力变化为:0-20度的0度扭力闭合区、20-45度的扭力渐小区、45-110度的一段扭力平衡区、110-120度的扭力过渡区、120-345度的二段扭力平衡区、345-360度的360度闭合区。这样,0-20度的0度扭力闭合区叠加了0-45度的扭力下降区,20-110度的一段扭力平衡区叠加了0-45度的扭力下降区,从而起到了降低历经0-20度的0度扭力闭合区时所需要的旋转扭力,也就是说,在打开带自动闭合功能的笔记本电脑时,需要克服定位凸轮的凸部和定位凹轮的凹部之间的闭合阻力减小了,从而无须一只手按住基体,另一手去打开显示部分,只需要单手就可以打开了。
为了实现在打开后可以对显示部件进行触屏操作而屏幕不发生转动,上述结构设置了两段扭力平衡区,并在两段扭力平衡区之间设置了110-120度的扭力过渡区,这样,在进行触屏操作时,需要克服较大的旋转扭力采用改变显示部分的位置,因此,可以给使用者提供更好体验效果。
综上,本实用新型变扭力结构在实现单手开启功能的同时,还可以保持正常闭合夹持功能,能够给使用者提供更好体验效果。
为了更好实现主凸部在第一主凹部和第二主凹部内滑进和滑出的功能,可以将主凸部的顶面两端与主定位凸轮面之间通过主斜坡面过渡连接,将第一主凹部的一端与第二主凹部的一端之间通过第一爬坡面过渡连接,第一主凹部的另一端与主定位凹轮面之间通过第二爬坡面过渡连接,第二主凹部的另一端与主定位凹轮面之间通过第三爬坡面过渡连接,这样,主定位凸轮面相对主定位凹轮面转动时,可带动主凸部沿转动路径依次平滑历经第一主凹部、第一爬坡面、第二主凹部、第二爬坡面、主定位凹轮面和第三爬坡面;同样,可以将副凸部的顶面两端与副定位凸轮面之间通过副斜坡面过渡连接,将副凹部的两端与副定位凹轮面一端之间通过副爬坡面过渡连接。这样,副定位凸轮面相对副定位凹轮面转动时,可带动副凸部沿转动路径依次平滑历经副定位凹轮面、副爬坡面和副凹部。
本实用新型变扭力结构可应用于单轴阻尼转轴,也可应用于双轴阻尼转轴,最终应用于具有一上盖(显示部分)及一基体的折叠式电子产品,例如笔记本电脑、翻译机或手机等。
参见图4、图5、图6a、图6b、图7a和图7b,一种单轴阻尼转轴100,包括轴芯110、第一支架120、第二支架130、扭力组件140、主定位凸轮150、主定位凹轮160、副定位凸轮170、副定位凹轮180和上述变扭力结构,所述主定位凸轮面151为所述主定位凸轮的一面,所述主定位凹轮面161为所述主定位凹轮的一面,所述副定位凸轮面171为所述副定位凸轮的一面,所述副定位凹轮面181为所述副定位凹轮的一面;所述轴芯与所述第一支架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架、所述主定位凸轮、所述主定位凹轮、所述副定位凸轮和所述副定位凹轮通过所述扭力组件锁紧定位在所述轴芯上的轴挡111处,且所述第二支架、所述副定位凹轮、所述主定位凹轮相对所述轴芯能够自由转动,所述主定位凸轮、所述副定位凸轮相对所述轴芯能够周向止动轴向自动滑动,所述主定位凸轮与所述主定位凹轮相对设置,使所述主定位凸轮面与主定位凹轮面相对,所述副定位凸轮与所述副定位凹轮相对设置,使所述副定位凸轮面与副定位凹轮面相对。
上述结构中,变扭力结构其实是设置在了两组凹凸轮组件上,一组凹凸轮组件计为主定位凸轮和主定位凹轮,另一组计为副定位凸轮和副定位凹轮,通过主定位凸轮上的主凸部与主定位凹轮上的第一主凹部、第二主凹部配合,实现0度和360 度自闭合的功能,且可以在打开状态对显示部件进行触屏操作。通过副定位凸轮上的副凸部与副定位凹轮上的副凹部的配合,起到了降低打开笔记本电脑时的闭合阻力的作用,这样,实现了单手开启功能的同时,还可以保持正常闭合夹持功能,能够给使用者提供更好体验效果。
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用于嵌入需要转动的显示部分和基体内,第二支架与主定位凹轮固定连接,第一支架固定在轴芯上,且所述第二支架、副定位凹轮、主定位凹轮相对轴芯能够自由转动,主定位凸轮、副定位凸轮相对轴芯能够周向止动轴向自动滑动,可实现单轴阻尼转轴的360度自由翻转,这样,在打开显示部分时,主定位凸轮可相对主定位凹轮转动,副定位凸轮可相对副定位凹轮转动,从而实现变扭力形态的功能。
优选的,参见图4和图5,所述扭力组件包括若干垫片141、若干蝶形弹片142和锁紧螺母143,若干所述垫片、所述副定位凹轮、所述副定位凸轮、若干所述蝶形弹片、所述主定位凸轮、所述主定位凹轮和所述第二支架依次套设于轴芯上,并通过所述锁紧螺母锁紧定位在所述轴挡的一侧;所述副定位凹轮通过连接片固接于所述第二支架上,所述主定位凹轮上设有定位柱152,所述第二支架上对应设有与所述定位柱相匹配的定位孔131,所述定位柱插入所述定位孔内。这样,通过锁紧螺母将垫片、副定位凹轮、副定位凸轮、若干蝶形弹片、主定位凸轮、主定位凹轮和第二支架锁紧定位在轴芯上,实现了第二支架和主定位凹轮及副定位凹轮相对轴芯能够自由转动,主定位凸轮及副定位凸轮相对轴芯能够周向止动轴向自动滑动的功能,具有结构简单,实施方便的优点,且蝶形弹片位于主扭力结构和副扭力结构之间,可为主扭力结构和副扭力结构提供均衡的旋转扭力。通过定位柱与定位孔的配合,可以实现第二支架与主定位凹轮定位连接的功能,使第二支架与主定位凹轮同动。通过连接片将副定位凹轮与第二支架连接起来,可使第二支架与副定位凹轮同动。具体实施时,连接片与副定位凹轮可以一体成型,再通过紧固件锁固在第二支架上。
优选的,参见图6a和图6b,所述主定位凸轮面上设有两个所述主凸部152,两个所述主凸部分设于所述主定位凸轮的轴孔的相对的两边,且一个所述主凸部与所述主定位凸轮的轴孔的距离小于另一个所述主凸部与所述主定位凸轮的轴孔的距离;所述主定位凹轮面上对应两个所述主凸部设有两组所述第一主凹部162和所述第二主凹部163。这样,将两个主凸部相对主定位凸轮的轴孔同心相对设置,并使一个主凸部到轴孔的距离小于另一个主凸部到轴孔的距离,并在主定位凹轮面上对应两个主凸部设有两组第一主凹部和第二主凹部,提高了主定位凸轮面相对主定位凹轮面360度旋转的平衡性能。
优选的,参见图7a和图7b,所述副定位凸轮面上设有两个所述副凸部172,两个所述副凸部分设于所述副定位凸轮的轴孔的相对的两边,且一个所述副凸部与所述副定位凸轮的轴孔的距离小于另一个所述副凸部与所述副定位凸轮的轴孔的距离;所述副定位凹轮面上对应两个所述副凸部设有两个所述副凹部182。通过将两个副凸部相对副定位凸轮的轴孔同心相对设置,并使一个副凸部到轴孔的距离小于另一个副凸部到轴孔的距离,并在副定位凹轮面上对应两个副凸部设有两组第一副凹部和第二副凹部,提高了副定位凸轮面相对副定位凹轮面 360度旋转的平衡性能。
参见图8、图9、图10a、图10b、图10c、图11a、图11b 和图11c,一种双轴阻尼转轴200,包括第一轴芯210、第二轴芯220、第一支架230、第二支架240、第一扭力组件250、第二扭力组件260、定位板轮270、第一主定位凸轮280、第二主定位凸轮290、第一副定位凸轮2100、第二副定位凸轮 2110、用于实现所述第一轴芯与所述第二轴芯同动的联动组件2120和两组变扭力结构,所述定位板轮包括第一定位凹轮部 271和第二定位凹轮部272,所述第一主定位凸轮、所述第一定位凹轮部和所述第一副定位凸轮顺序设置,并通过所述第一扭力组件锁紧定位在所述第一轴芯上,且所述第一定位凹轮部相对所述第一轴芯能够自由转动,所述第一主定位凸轮、所述第一副定位凸轮相对所述第一轴芯能够周向止动轴向自动滑动,所述第一定位凹轮部的一面为一组变扭力结构中的所述主定位凹轮面2711,所述第一主定位凸轮的一面为一组变扭力结构中的所述主定位凸轮面281,所述第一定位凹轮部的另一面为一组变扭力结构中的所述副定位凹轮面2712,所述第一副定位凸轮的一面为一组变扭力结构中的所述副定位凸轮面 2101;所述第二主定位凸轮、所述第二定位凹轮部和所述第二副定位凸轮顺序设置,并通过所述第二扭力组件锁紧定位在所述第二轴芯上,且所述第二定位凹轮部相对所述第二轴芯能够自由转动,所述第二主定位凸轮、所述第二副定位凸轮相对所述第一轴芯能够周向止动轴向自动滑动;所述第二定位凹轮部的一面为另一组变扭力结构中的所述主定位凹轮面2721,所述第二主定位凸轮的一面为另一组变扭力结构中的所述主定位凸轮面291,所述第二定位凹轮部的另一面为另一组变扭力结构中的所述副定位凹轮面2722,所述第二副定位凸轮的一面为另一组变扭力结构中的所述副定位凸轮面2111;所述第一轴芯与所述第一支架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轴芯与所述第二支架固定连接。
上述结构中,由于是两个轴芯,设置了两组变扭力结构,一组变扭力结构设置在第一轴芯上,另一组变扭力结构设置在第二轴芯上,且为了更好的优化结构,将主定位凹轮面与副定位凹轮面集成在了一起,设置在了定位板轮的相对的两个面上,同时,将两组变扭力结构的两个主定位凹轮面集成在了一个部件上,形成了定位板轮。通过定位板轮可以将两个轴芯连接在一起,还起到了连接板的作用。通过定位板轮一面上的主凸部与第一、第二主定位凹轮上的第一主凹部、第二主凹部配合,实现0度和360度自闭合的功能,且可以在打开状态对显示部件进行触屏操作。通过定位板轮另一面上的副凸部与第一、第二副定位凹轮上的副凹部的配合,起到了降低打开笔记本电脑时的闭合阻力的作用,这样,实现了单手开启功能的同时,还可以保持正常闭合夹持功能,能够给使用者提供更好体验效果。
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用于嵌入需要转动的显示部分和基体内,第一支架与第一轴芯固定连接,第二支架与第二轴芯固定连接,且定位板轮相对第一、第二轴芯能够自由转动,第一主定位凸轮、第一副定位凸轮相对第一轴芯能够周向止动轴向自动滑动,第二主定位凸轮、第二副定位凸轮相对第二轴芯能够周向止动轴向自动滑动,且两个轴芯通过联动组件2120实现了双轴360度同动,从而实现了双轴阻尼转轴的360度自由翻转,这样,在打开显示部分时,第一、第二主定位凸轮可相对定位板轮转动,第一、第二副定位凸轮可相对定位板轮转动,从而实现变扭力形态的功能。
两个轴芯通过联动组件实现了双轴360度同动,可以满足笔记本电脑的显示部分和基体的同时转动,即同步反向开合。优选的,参见图8和图9,所述联动组件包括第一固定连接板 2121、第二固定连接板2122、第一同步齿轮2123、第二同步齿轮2124和传动齿轮2125;所述第一同步齿轮套固在所述第一轴芯上,所述第二同步齿轮套固在所述第二轴芯上,所述传动齿轮设于所述第一同步齿轮与所述第二同步齿轮之间,与所述第一同步齿轮和所述第二同步齿轮啮合,并转动定位于所述第一固定连接板和所述第二固定连接板之间;所述第一固定连接板和所述第二固定连接板均同时套设于所述第一轴芯和第二轴芯上,且所述第一轴芯和所述第二轴芯相对所述第一固定连接板和所述第二固定连接板能够自由转动。这样,通过第一、第二同步齿轮和传动齿轮之间的啮合传动,可以实现双轴阻尼转轴360度同动,以满足笔记本电脑的显示部分和基体部分的同时转动,即同步反向开合,且能够在转动部位连接的更完美和顺畅。上述结构仅仅给出了一种联动部件的优选实施方式。联动部件实现双轴同动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实现,比如通过两个蜗杆和一蜗轮的配合,利用蜗轮和蜗杆的传动功能能够实现双轴同时转动的功能,参见专利文献ZL201420027229.X。再比如通过枢纽件与轴芯上的沟槽以及联接壳体上的槽道的配合,可实现双轴的同步打开和闭合,参见专利文献 ZL201420026438.2。当然也可以采用其他实现第一轴芯与第二轴芯同动的联动部件结构。
优选的,参见图10a、图10b和图10c,两个变扭力结构的主定位凸轮面上均设有两个所述主凸部282,292,两个所述主凸部分设于主定位凸轮的轴孔的相对的两边;定位板轮上的主定位凹轮面上对应两个所述主凸部设有两组所述第一主凹部2713,2723和所述第二主凹部2715,2725。这样,将两个主凸部相对主定位凸轮的轴孔同心相对设置,并在主定位凹轮面上对应两个主凸部设有两组第一主凹部和第二主凹部,提高了主定位凸轮面相对主定位凹轮面360度旋转的平衡性能。
优选的,参见图11a、图11b和图11c,两个变扭力结构的副定位凸轮面上均设有两个所述副凸部2101,2112,两个所述副凸部分设于所述副定位凸轮的轴孔的相对的两边,且一个所述副凸部与所述副定位凸轮的轴孔的距离小于另一个所述副凸部与所述副定位凸轮的轴孔的距离;定位板轮上的副定位凹轮面上对应两个所述副凸部设有两个所述副凹部2714,2724。通过将两个副凸部相对副定位凸轮的轴孔同心相对设置,并使一个副凸部到轴孔的距离小于另一个副凸部到轴孔的距离,并在副定位凹轮面上对应两个副凸部设有两组第一副凹部和第二副凹部,提高了副定位凸轮面相对副定位凹轮面 360度旋转的平衡性能。
第一、第二轴扭力组件用于提供旋转扭力和紧配定位的功能。优选的,参见图9,所述第一扭力组件和所述第二扭力组件均包括若干垫片251、若干蝶形弹片252和锁紧螺母253。这样,通过锁紧螺母与第一、第二轴芯的锁紧配合,可以将轴芯上设置的垫片、蝶形弹片、联动组件、定位板轮、主定位凸轮、副定位凸轮锁紧定位在轴芯上的轴挡处。
优选的,参见图9,在第一、第二主定位凸轮与其对应的蝶形弹片之间设有消音垫片2130,2140,第一、第二主定位凸轮朝向对应的消音垫片的一侧间隔设有若干凸台,对应每个凸台,消音垫片上设有尺寸与所述凸台相匹配的卡槽,所述凸台卡合在所述卡槽内。通过卡槽与凸台的配合,可以消除转轴自动闭合时发出的异音。
以上实施例是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通过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各种形式上的修改或变更,但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实质的情况下,都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8)

1.一种变扭力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同轴设置的主扭力结构和副扭力结构,所述主扭力结构包括相对设置的主定位凸轮面和主定位凹轮面,所述主定位凸轮面上形成有呈弧形的主凸部,所述主定位凹轮面上沿转动路径依次形成有与所述主凸部相对设置的第一主凹部和高度大于所述第一主凹部的第二主凹部,所述主定位凸轮面相对所述主定位凹轮面转动时,能够带动所述主凸部沿转动路径滑进和滑出所述第一主凹部和所述第二主凹部;
所述副扭力结构包括相对设置的副定位凸轮面和副定位凹轮面,所述副定位凸轮面上形成有呈弧形的副凸部,所述副定位凹轮面上形成有与所述副凸部相对的副凹部,所述副定位凸轮面相对所述副定位凹轮面转动时,能够带动所述副凸部沿转动路径滑进和滑出所述副凹部;
在所述主凸部处于从所述第一主凹部向所述第二主凹部滑出的过程中,所述副凸部处于从所述副定位凹轮面滑进所述副凹部的过程,且在所述主凸部从所述第一主凹部滑出后转动的设定角度内,所述副凸部继续保持从所述副定位凹轮面滑进所述副凹部的过程。
2.一种单轴阻尼转轴,其特征在于:包括轴芯、第一支架、第二支架、扭力组件、主定位凸轮、主定位凹轮、副定位凸轮、副定位凹轮和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扭力结构,所述主定位凸轮面为所述主定位凸轮的一面,所述主定位凹轮面为所述主定位凹轮的一面,所述副定位凸轮面为所述副定位凸轮的一面,所述副定位凹轮面为所述副定位凹轮的一面;所述轴芯与所述第一支架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架、所述主定位凸轮、所述主定位凹轮、所述副定位凸轮和所述副定位凹轮通过所述扭力组件锁紧定位在所述轴芯上的轴挡处,且所述第二支架、所述副定位凹轮、所述主定位凹轮相对所述轴芯能够自由转动,所述主定位凸轮、所述副定位凸轮相对所述轴芯能够周向止动轴向自动滑动,所述主定位凸轮与所述主定位凹轮相对设置,使所述主定位凸轮面与主定位凹轮面相对,所述副定位凸轮与所述副定位凹轮相对设置,使所述副定位凸轮面与副定位凹轮面相对。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单轴阻尼转轴,其特征在于:所述扭力组件包括若干垫片、若干蝶形弹片和锁紧螺母,若干所述垫片、所述副定位凹轮、所述副定位凸轮、若干所述蝶形弹片、所述主定位凸轮、所述主定位凹轮和所述第二支架依次套设于轴芯上,并通过所述锁紧螺母锁紧定位在所述轴挡的一侧;所述副定位凹轮通过连接片固接于所述第二支架上,所述主定位凹轮上设有定位柱,所述第二支架上对应设有与所述定位柱相匹配的定位孔,所述定位柱插入所述定位孔内。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单轴阻尼转轴,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定位凸轮面上设有两个所述主凸部,两个所述主凸部分设于所述主定位凸轮的轴孔的相对的两边,且一个所述主凸部与所述主定位凸轮的轴孔的距离小于另一个所述主凸部与所述主定位凸轮的轴孔的距离;所述主定位凹轮面上对应两个所述主凸部设有两组所述第一主凹部和所述第二主凹部。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单轴阻尼转轴,其特征在于:所述副定位凸轮面上设有两个所述副凸部,两个所述副凸部分设于所述副定位凸轮的轴孔的相对的两边,且一个所述副凸部与所述副定位凸轮的轴孔的距离小于另一个所述副凸部与所述副定位凸轮的轴孔的距离;所述副定位凹轮面上对应两个所述副凸部设有两个所述副凹部。
6.一种双轴阻尼转轴,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轴芯、第二轴芯、第一支架、第二支架、第一扭力组件、第二扭力组件、定位板轮、第一主定位凸轮、第二主定位凸轮、第一副定位凸轮、第二副定位凸轮、用于实现所述第一轴芯与所述第二轴芯同动的联动组件和权利要求1所述的两组变扭力结构,所述定位板轮包括第一定位凹轮部和第二定位凹轮部,所述第一主定位凸轮、所述第一定位凹轮部和所述第一副定位凸轮顺序设置,并通过所述第一扭力组件锁紧定位在所述第一轴芯上,且所述第一定位凹轮部相对所述第一轴芯能够自由转动,所述第一主定位凸轮、所述第一副定位凸轮相对所述第一轴芯能够周向止动轴向自动滑动,所述第一定位凹轮部的一面为一组变扭力结构中的所述主定位凹轮面,所述第一主定位凸轮的一面为一组变扭力结构中的所述主定位凸轮面,所述第一定位凹轮部的另一面为一组变扭力结构中的所述副定位凹轮面,所述第一副定位凸轮的一面为一组变扭力结构中的所述副定位凸轮面;所述第二主定位凸轮、所述第二定位凹轮部和所述第二副定位凸轮顺序设置,并通过所述第二扭力组件锁紧定位在所述第二轴芯上,且所述第二定位凹轮部相对所述第二轴芯能够自由转动,所述第二主定位凸轮、所述第二副定位凸轮相对所述第一轴芯能够周向止动轴向自动滑动,所述第二定位凹轮部的一面为另一组变扭力结构中的所述主定位凹轮面,所述第二主定位凸轮的一面为另一组变扭力结构中的所述主定位凸轮面,所述第二定位凹轮部的另一面为另一组变扭力结构中的所述副定位凹轮面,所述第二副定位凸轮的一面为另一组变扭力结构中的所述副定位凸轮面;所述第一轴芯与所述第一支架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轴芯与所述第二支架固定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双轴阻尼转轴,其特征在于:所述联动组件包括第一固定连接板、第二固定连接板、第一同步齿轮、第二同步齿轮和传动齿轮;所述第一同步齿轮套固在所述第一轴芯上,所述第二同步齿轮套固在所述第二轴芯上,所述传动齿轮设于所述第一同步齿轮与所述第二同步齿轮之间,与所述第一同步齿轮和所述第二同步齿轮啮合,并转动定位于所述第一固定连接板和所述第二固定连接板之间;所述第一固定连接板和所述第二固定连接板均同时套设于所述第一轴芯和第二轴芯上,且所述第一轴芯和所述第二轴芯相对所述第一固定连接板和所述第二固定连接板能够自由转动。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双轴阻尼转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扭力组件和所述第二扭力组件均包括若干垫片、若干蝶形弹片和锁紧螺母。
CN201921111592.9U 2019-07-16 2019-07-16 变扭力结构及阻尼转轴 Active CN21071554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111592.9U CN210715544U (zh) 2019-07-16 2019-07-16 变扭力结构及阻尼转轴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111592.9U CN210715544U (zh) 2019-07-16 2019-07-16 变扭力结构及阻尼转轴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715544U true CN210715544U (zh) 2020-06-09

Family

ID=709295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111592.9U Active CN210715544U (zh) 2019-07-16 2019-07-16 变扭力结构及阻尼转轴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71554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778704B2 (en) Biaxial hinge and terminal device using the same
US7669287B2 (en) Hinge structure that allows adjustment of inclined angle of the load supported thereon
US20170020010A1 (en) Double-Shaft Hinge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20110289728A1 (en) Hinge mechanism
US7581290B2 (en) Hinge structure
CN102261371A (zh) 铰链结构
US11243579B2 (en) Biaxial hinge mechanism and electronic device having the same
US10168746B2 (en) Hinge mechanism for a computing device
WO2023071957A1 (zh) 铰链组件和电子设备
TW201324091A (zh) 樞轉機構及可折疊電子裝置
CN110725854A (zh) 齿轮框传动辅助支撑结构及双轴铰链
CN1745254B (zh) 铰链机构
CN210715544U (zh) 变扭力结构及阻尼转轴
US10296056B2 (en) Bell crank linked hinge mechanism for a computing device
CN212377099U (zh) 上升和平移同步枢纽器
TW202138695A (zh) 升降式雙軸鉸鏈及應用此升降式雙軸鉸鏈的終端機器
WO2023193592A1 (zh) 同轴反转连接机构
WO2017082910A1 (en) Hinge mechanism for a computing device
TWM632391U (zh) 鉸鏈
CN210686632U (zh) 辅助屏幕支撑三段切换结构及双轴铰链
CN212377100U (zh) 双屏枢纽器
CN114738370A (zh) 折叠设备转动组件及折叠设备
CN111720426A (zh) 上升和平移同步枢纽器
EP3796126B1 (en) Hinge module and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US20110154612A1 (en) Hing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