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714235U - 一种隐藏式铰链 - Google Patents

一种隐藏式铰链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714235U
CN210714235U CN201921258139.0U CN201921258139U CN210714235U CN 210714235 U CN210714235 U CN 210714235U CN 201921258139 U CN201921258139 U CN 201921258139U CN 210714235 U CN210714235 U CN 21071423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ing piece
extending
hinge
door frame
do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258139.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汤建华
姚秋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su Toms Intelligent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angsu Toms Intelligent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ngsu Toms Intelligent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angsu Toms Intelligent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258139.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71423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71423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71423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Hing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隐藏式铰链,包括相互铰接的门框连接件和门板连接件;门框连接件的一端设有转轴,中部设有至少一个第一螺钉孔;门板连接件包括与转轴转动连接的铰接部、第一延伸部、第二延伸部、第三延伸部、第四延伸部以及门板连接部,所述门板连接部的中部设有至少一个第二螺钉孔。本实用新型门板连接件的第二延伸部、第三延伸部和第四延伸部围绕铰接部弯转延伸,而门板连接部向背向铰接部的一侧延伸,使得最大开幅可达145°,有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结构复杂、构件繁多以及开幅受限的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隐藏式铰链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铰链,尤其涉及一种隐藏式铰链。
背景技术
目前室内门基本都是采用传统的明装铰链,其门铰链部分外露于门缘,与关闭的门扇和门框组合整体不协调,有损其外观。因此,越来越多人开始选择隐藏式铰链替代明装铰链。当门关闭时,从外表看不到铰链的任何部分,大大提高了门扇和门框组合整体的美观性。
传统的隐藏式铰链存在结构复杂、构件繁多等缺点,此外,大多数隐藏式铰链只能实现打开幅度120°以内,使用上有所局限。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通过提供了一种隐藏式铰链,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隐藏式铰链存在结构复杂、构件繁多、打开幅度限于120°等缺点,采用新的结构设计,进而实现了一种结构简单的隐藏式铰链,同时增大了铰链开幅。
实现本实用新型目的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隐藏式铰链,包括相互铰接的门框连接件和门板连接件;所述门框连接件的一端设有转轴,门框连接件的中部设有至少一个第一螺钉孔;所述门板连接件包括与转轴转动连接的铰接部,由铰接部的外周面向垂直于铰接部轴向的方向延伸的第一延伸部,由第一延伸部远离铰接部的一端向一侧弯转延伸的第二延伸部,由第二延伸部远离第一延伸部的一端向面向铰接部的一侧弯转延伸的第三延伸部,由第三延伸部远离第二延伸部的一端向面向铰接部的一侧弯转延伸的第四延伸部,以及由第四延伸部远离三延伸部的一端向背向铰接部的一侧延伸的门板连接部;所述铰接部的轴心与第三延伸部之间的距离大于门框连接件的转轴至门框连接件的另一端端部之间的距离;所述铰接部的轴心与第四延伸部远离第三延伸部的一端端部之间的距离大于门框连接件的转轴至门框连接件的另一端端部之间的距离;所述门板连接部的中部设有至少一个第二螺钉孔。
进一步地,所述门框连接件上不与门框接触的一侧的远离转轴的一端边缘设有第一圆弧倒角。
进一步地,所述门框连接件上的第一螺钉孔为螺纹孔。
进一步地,所述门板连接件的铰接部的中部设有缺口,所述缺口延伸至第一延伸部与第二延伸部的连接处;所述门框连接件与转轴连接的一侧设有凹槽,凹槽的中部设有延伸至铰接部中部的缺口中的转轴连接部;所述转轴穿过凹槽的两侧壁以及转轴连接部。
进一步地,所述门板连接件的第一延伸部偏心连接于铰接部的外周面上。
进一步地,由所述第一延伸部背向第二延伸部弯转方向的一侧面与铰接部连接处引出的切向平面不与第一延伸部的另一侧面相交。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延伸部背向第二延伸部弯转方向的一侧面与所述切向平面之间的夹角为14°。
进一步地,所述门板连接件的门板连接部上的第二螺钉孔均为埋头孔。
进一步地,所述门板连接件的门板连接部背向铰接部的一侧的远离第四延伸部的一端边缘设有第二圆弧倒角。
进一步地,所述门框连接件和门板连接件采用浇铸形式铸造。
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的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门板连接件的第二延伸部、第三延伸部和第四延伸部围绕铰接部弯转延伸,而门板连接部向背向铰接部的一侧延伸,铰接部的轴心与第三延伸部之间的距离大于门框连接件的转轴至门框连接件的另一端端部之间的距离,铰接部的轴心与第四延伸部远离第三延伸部的一端端部之间的距离大于门框连接件的转轴至门框连接件的另一端端部之间的距离,使得最大开幅可达145°,有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结构复杂、构件繁多以及开幅受限的问题。
2、由于门框连接件采用了第一圆弧倒角的设计,有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铰链开幅到极限时,门框连接件与门板连接件容易因碰撞而磨损,从而缓冲两部件的碰撞,减轻磨损,进而延长了铰链的使用寿命。
3、由于门板连接件的第二螺钉孔采用了埋头孔的设计,有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门扇关闭后,螺钉突出表面问题,从而使门扇表面光滑平顺,更加美观。
4、由于门板连接件采用第二圆弧倒角的设计,有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铰链棱角锋利,安装使用不安全问题,进而实现了一种使用更加安全的铰链。
5、由于门框连接件和门板连接件均为铸造件,有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铰链承重能力不足的问题,从而使本实用新型的承载能力达到300KG以上。
附图说明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内容更容易被清楚地理解,下面根据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附图中的标号为:1门框连接件、11转轴、12第一螺钉孔、13凹槽、14第一圆弧倒角、2门板连接件、21铰接部、22第一延伸部、23第一延伸部、24第一延伸部、25第一延伸部、26门板连接部、27第二螺钉孔、28缺口、29第二圆弧倒角。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的理解上述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说明书附图以及具体的实施方式对上述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说明。
图1和图2所示的一种隐藏式铰链,包括相互铰接的门框连接件1和门板连接件2。
如图1所示的门框连接件1,一端设有转轴11,另一端设有第一圆弧倒角14,当铰链开幅到极限时,由于采用第一圆弧倒角14的设计,有效解决了门框连接件1与门板连接件2容易磨损的问题,进而实现了缓冲两部件的碰撞,减轻磨损,延长铰链使用寿命的效果。在门框连接件1的中部设有第一螺钉孔12,采用螺纹孔的设计,能够实现与门框的快速安装与拆卸,装配方便。如图1所示,第一螺钉孔12设置了3个,相对于设置1个第一螺钉孔12时,安装更加牢固,能够承载的重量也增大。门框连接件1与转轴11连接的一侧设有凹槽13,中部设有转轴连接部15,转轴11穿过凹槽13的两侧壁以及转轴连接部15。
如图1所示的门板连接件2,包括铰接部21、第一延伸部22、第二延伸部23、第三延伸部24、第四延伸部25以及门板连接部26。其中,铰接部21中部设有缺口28,并延伸至第一延伸部22与第二延伸部23的连接处;第一延伸部22是沿着由铰接部21的外周面向垂直于铰接部21轴向的方向延伸,并偏心连接于铰接部21的外周面上;第二延伸部23是沿着第一延伸部22远离铰接部21的一端向一侧弯转延伸;第三延伸部24是沿着第二延伸部23远离第一延伸部22的一端向面向铰接部21的一侧弯转延伸;第四延伸部25是沿着第三延伸部24远离第二延伸部23的一端向面向铰接部21的一侧弯转延伸;门板连接部26是沿着第四延伸部25远离三延伸部24的一端向背向铰接部21的一侧延伸,其上设有第二螺钉孔27和第二圆弧倒角29,第二螺钉孔27位于门板连接部26的中部,第二圆弧倒角29位于其背向铰接部21的一侧,并且远离第四延伸部25的一端边缘。本实施例中的第二螺钉孔27采用埋头孔,解决了螺钉突出门扇表面的问题,进而实现了门扇表面光滑平顺、更加美观;由于现在铰链多为金属材质,棱角锋利,本实施例采用了第二圆弧角29的设计,使得安装更加安全。
由于门板连接件2的第二延伸部23、第三延伸部24和第四延伸部25围绕铰接部21弯转延伸,而门板连接部26向背向铰接部21的一侧延伸,铰接部21的轴心与第三延伸部24之间的距离大于门框连接件1的转轴11至门框连接件1的另一端端部之间的距离,铰接部21的轴心与第四延伸部25远离第三延伸部24的一端端部之间的距离大于门框连接件1的转轴至门框连接件1的另一端端部之间的距离,使得门扇最大开幅可达145°,有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结构复杂、构件繁多以及开幅受限的问题。
如图2所示,第一延伸部22背向第二延伸部23弯转方向的一侧面与铰接部21的连接处引出的切向平面不与第一延伸部22的另一侧面相交,其与该切向平面之间的夹角为14°。当门扇完全关闭时,第一延伸部22与门框之间存在夹角,从而有效避免了门框连接件1与门框之间碰撞,减轻磨损,进而延长铰链使用寿命;同时,当门扇长期使用,门框易发生变形,由于第一延伸部22与门框之间存在夹角,当门扇发生轻微变形后,并不影响铰链的使用,门扇依然可以正常开合。第三延伸部24与第四延伸部25之间夹角为115°。各延伸部的厚度相同,均为6mm。第二延伸部23光滑连接到第三延伸部24,连接处外倒角尺寸为R16mm。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铰链承重能力不足的问题,门框连接件1和门板连接件2均采用铸造件,从而使承载能力达到300KG以上,满足更多的使用要求。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隐藏式铰链,其特征在于:包括相互铰接的门框连接件(1)和门板连接件(2);所述门框连接件(1)的一端设有转轴(11),门框连接件(1)的中部设有至少一个第一螺钉孔(12);所述门板连接件(2)包括与转轴(11)转动连接的铰接部(21),由铰接部(21)的外周面向垂直于铰接部(21)轴向的方向延伸的第一延伸部(22),由第一延伸部(22)远离铰接部(21)的一端向一侧弯转延伸的第二延伸部(23),由第二延伸部(23)远离第一延伸部(22)的一端向面向铰接部(21)的一侧弯转延伸的第三延伸部(24),由第三延伸部(24)远离第二延伸部(23)的一端向面向铰接部(21)的一侧弯转延伸的第四延伸部(25),以及由第四延伸部(25)远离三延伸部(24)的一端向背向铰接部(21)的一侧延伸的门板连接部(26);所述铰接部(21)的轴心与第三延伸部(24)之间的距离大于门框连接件(1)的转轴(11)至门框连接件(1)的另一端端部之间的距离;所述铰接部(21)的轴心与第四延伸部(25)远离第三延伸部(24)的一端端部之间的距离大于门框连接件(1)的转轴(11)至门框连接件(1)的另一端端部之间的距离;所述门板连接部(26)的中部设有至少一个第二螺钉孔(27)。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隐藏式铰链,其特征在于:所述门框连接件(1)上不与门框接触的一侧的远离转轴(11)的一端边缘设有第一圆弧倒角(14)。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隐藏式铰链,其特征在于:所述门框连接件(1)上的第一螺钉孔(12)为螺纹孔。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隐藏式铰链,其特征在于:所述门板连接件(2)的铰接部(21)的中部设有缺口(28),所述缺口(28)延伸至第一延伸部(22)与第二延伸部(23)的连接处;所述门框连接件(1)与转轴连接的一侧设有凹槽(13),凹槽(13)的中部设有延伸至铰接部(21)中部的缺口中的转轴连接部(15);所述转轴(11)穿过凹槽(13)的两侧壁以及转轴连接部(15)。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隐藏式铰链,其特征在于:所述门板连接件(2)的第一延伸部(22)偏心连接于铰接部(21)的外周面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隐藏式铰链,其特征在于:由所述第一延伸部(22)背向第二延伸部(23)弯转方向的一侧面与铰接部(21)的连接处引出的切向平面不与第一延伸部(22)的另一侧面相交。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隐藏式铰链,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延伸部(22)背向第二延伸部(23)弯转方向的一侧面与所述切向平面之间的夹角为14°。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隐藏式铰链,其特征在于:所述门板连接件(2)的门板连接部(26)上的第二螺钉孔(27)均为埋头孔。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隐藏式铰链,其特征在于:所述门板连接件(2)的门板连接部(26)背向铰接部(21)的一侧的远离第四延伸部(25)的一端边缘设有第二圆弧倒角(29)。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隐藏式铰链,其特征在于:门框连接件(1)和门板连接件(2)均为铸造件。
CN201921258139.0U 2019-08-05 2019-08-05 一种隐藏式铰链 Active CN21071423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258139.0U CN210714235U (zh) 2019-08-05 2019-08-05 一种隐藏式铰链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258139.0U CN210714235U (zh) 2019-08-05 2019-08-05 一种隐藏式铰链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714235U true CN210714235U (zh) 2020-06-09

Family

ID=709375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258139.0U Active CN210714235U (zh) 2019-08-05 2019-08-05 一种隐藏式铰链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71423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0714235U (zh) 一种隐藏式铰链
JP2021526200A (ja) V字型の軸付きの隠しヒンジ
CN206190083U (zh) 一种无油静音合页
CN201195991Y (zh) 一种门铰链
CN213449918U (zh) 一种暗装可调明合页
CN212984953U (zh) 一种合页
CN211115328U (zh) 一种车门连接结构及车辆
CN108086829A (zh) 一种承重式无油合页
CN211549272U (zh) 一种新型隐藏式铰链
CN209874809U (zh) 一种门扇连接件
CN209585988U (zh) 一种隐形铰链结构
CN206190076U (zh) 一种承重合页
CN208486726U (zh) 一种双轴双开隐形门铰链
CN201433627Y (zh) 一种合页结构
CN216476822U (zh) 一种关闭器用凸轮
CN215520492U (zh) 一种安装位置可调节的重型t型铰链
CN221053466U (zh) 一种大角度开启重载型合页
CN111321965A (zh) 一种大角度开启的门扇铰链
CN220979162U (zh) 一种四杆机构型展柜门铰链
CN220815295U (zh) 一种反包隐藏式铰链结构和门体
CN206190075U (zh) 一种不需加润滑油的自润滑无油合页
CN219101030U (zh) 合页及t型门
CN218953085U (zh) 一种用于t型门的内合页
CN218481812U (zh) 一种便于拆装的服务器
CN219711271U (zh) 一种安装便捷的承重合页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