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690996U - 一种包括穿孔层的直下式背光模组 - Google Patents

一种包括穿孔层的直下式背光模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690996U
CN210690996U CN201921138487.4U CN201921138487U CN210690996U CN 210690996 U CN210690996 U CN 210690996U CN 201921138487 U CN201921138487 U CN 201921138487U CN 210690996 U CN210690996 U CN 21069099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rect type
light source
backlight module
perforated layer
un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138487.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罗增昌
姚志图
黄磊
刘启玉
贺成林
彭环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IZHOU WAI CHI ELECTRONICS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IZHOU WAI CHI ELECTRONIC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IZHOU WAI CHI ELECTRONICS Ltd filed Critical HUIZHOU WAI CHI ELECTRONICS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138487.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69099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69099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69099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包括穿孔层的直下式背光模组,包括下壳、直下式光源、反光罩、穿孔层、散光组件和上框,所述直下式光源固定在下壳内,所述反光罩设置在直下式光源上,所述的穿孔层和散光组件依次叠设在反光罩上,所述上框将反光罩、穿孔层和散光组件压固在下壳内;所述直下式光源上设置有多个LED光源,所述反光罩上设置有多个反射杯,所述穿孔层上设置有多个穿孔单元,每个穿孔单元上设置有多个穿孔;每个LED光源设置在一个反射杯底部,每个穿孔单元设置在一个反射杯正上方。本实用新型用于优化背光模组的发光均匀性。

Description

一种包括穿孔层的直下式背光模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背光源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包括穿孔层的直下式背光模组。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显示器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信息交互的重要工具,视觉信息可以通过显示器来展示,在显示器上设置触控结构便可以与其他人或媒介交互信息。液晶显示器是一种最常用的显示器,但是液晶显示器不能自发光,需要背光模组来为其提供光源,因而液晶显示器画面亮度的均匀性直接受到背光模组的影响,区域控光也需要通过背光模组来完成。直下式背光模组是一种常见的背光模组,但是常规的直下式背光模组不能满足一些发光均匀性要求较高、区域控光等具有特殊使用要求的显示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背景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可以解决的直下式背光模组。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包括穿孔层的直下式背光模组,包括下壳、直下式光源、反光罩、穿孔层、散光组件和上框,所述直下式光源固定在下壳内,所述反光罩设置在直下式光源上,所述的穿孔层和散光组件依次叠设在反光罩上,所述上框将反光罩、穿孔层和散光组件压固在下壳内;所述直下式光源上设置有多个LED光源,所述反光罩上设置有多个反射杯,所述穿孔层上设置有多个穿孔单元,每个穿孔单元上设置有多个穿孔;每个LED光源设置在一个反射杯底部,每个穿孔单元设置在一个反射杯正上方。
进一步地,所述穿孔在穿孔层上由中间向外侧设置多圈,每圈设置多个穿孔。
进一步地,各圈所述的穿孔大小不同。
进一步地,所述散光组件包括扩散板,所述扩散板上设置有多个丝印单元,各所述丝印单元均包括丝印图案;每一个所述丝印单元设置在一个穿孔单元正上方。
进一步地,所述丝印单元包括由中心向四周分布的多道丝印图案。
进一步地,所述丝印图案包括圆点、圆圈和/或直线条围成的封闭图形。
进一步地,所述LED光源为方形五面发光LED,所述反射杯横向截面为方形,所述穿孔单元和丝印单元为方形。
进一步地,所述直下式光源为灯板,所述灯板上阵列设置多个LED光源。
进一步地,所述直下式光源和反光罩上设置有位置一致的第一定位孔,所述下壳上设置有与第一定位孔相适配的第二定位孔或第一定位柱。
进一步地,所述反光罩上还设置有第二定位柱,所述穿孔层和散光组件上设置有与第二定位柱相适配的第三定位孔。
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有益效果主要有以下几点:背光模组设置穿孔层,可以根据LED光源的发光情况和反射杯反射情况在穿孔单元上设置穿孔,通过穿孔的大小和稀密来选择性透过光线,来调节从穿孔单元上每个区域的出光的多少,保证穿孔单元上方发光的均匀性,进而保证背光模组发光的均匀性;而且每一个LED光源与反射杯及穿孔单元可以形成一个单独的区域控光单元,可以控制每个区域控光单元的LED驱动电流大小来控制该控光单元的亮度,从而实现背光模组的区域控光,进而实现显示器更好的显示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直下式背光模组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直下式背光模组的反光罩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A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直下式背光模组的反光罩的反面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B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4中C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直下式背光模组的穿孔层一个穿孔单元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直下式背光模组的穿孔层一个穿孔单元的又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直下式背光模组的扩散板一个丝印单元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直下式背光模组的扩散板一个丝印单元的又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直下式背光模组的扩散板一个丝印单元的再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直下式背光模组的扩散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图12中D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直下式背光模组的直下式光源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直下式背光模组的下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直下式背光模组的一个LED光源处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为了更好说明本实施例,附图某些部件会有省略、放大或缩小,并不代表实际产品的尺寸;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附图中某些公知结构及其说明可能省略是可以理解的;相同或相似的标号对应相同或相似的部件;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的用语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下面将结合附图以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描述。
实施例一
参阅图1~16,一种包括穿孔层的直下式背光模组,用于改善背光模组发光的均匀性,也可以用做区域控光的显示器的背光模组。本实施例图中示出的是类似平行四边形结构的异形背光模组,实际中也可以是正常的四边形模组或其他结构的异形结构的背光模组。背光模组包括下壳1、直下式光源2、反光罩3、穿孔层4、散光组件5和上框6。
参阅图15,下壳1为底部为平底、四周有侧边的结构,一般采用金属壳体来增强散热性能,可以通过冲压的方式成形。参阅图14,直下式光源2可以采用整块的灯板或多条灯条,光源比较密集时最好采用灯板结构,灯板结构比灯条结构一体性好,组装更方便;所述灯板上阵列设置多个LED光源21,可以通过焊接的方式在PCB板上焊接LED光源21形成灯板结构。参阅图2和16,反光罩3为光反射结构,具有多个反射杯31,每个反射杯的形状近似倒置的喇叭状;反光罩3一般采用耐高温且不易变形的塑胶结构,可以通过注塑成型。
穿孔层4一般采用不透明材质的材料,可以是膜片结构,也可以是板状结构,可以根据需要选择,本实施例中采用反射膜打孔作为穿孔层4;穿孔层4开设有穿孔供光穿过。参阅图1,散光组件5的结构可以根据需要选择,本是实施例中的散光组件包括扩散板51和增光膜52,还可以采用多层增光膜及扩散膜的方式。上框6可以采用冲压成型的铁框,也可以采用注塑成型的胶框结构。下壳1的侧边与上框6的侧边设置有相互匹配的连接结构,例如卡接结构,可以在下壳1侧边外侧设置卡块,在上框6侧边设置卡孔,从而方便下壳1与上框6固定连接。
参阅图1,所述直下式光源2固定在下壳1内,可以通过粘接的方式固定,例如图1中示出了采用并列的多组导热双面胶条11将灯板粘接固定在下壳1的底面上。所述反光罩3设置在直下式光源2上,可以直接放置的方式,也可以在两者之间设置相互匹配的定位结构,例如在反光罩3上设置定位柱,在直下式光源2上设置定位孔,通过将定位柱插入定位孔中来将两者安装在一起;还可以设置双面胶22将两者粘接在一起。所述的穿孔层4和散光组件5的扩散板51及增光膜52依次叠设在反光罩3上,可以直接叠设,最好采用粘接胶逐层粘接。反光罩3、穿孔层4和散光组件5安装在下壳1内之后,所述上框6在增光膜51上方安装,并与下壳1固定连接,从而将反光罩3、穿孔层4和散光组件5压固在下壳1与上框6之间的空间内。
参阅图16,所述直下式光源2上设置有多个LED光源21,所述反光罩3上设置有多个反射杯31,所述穿孔层4上设置有多个穿孔单元41,LED光源21在直下式光源2上的排布、反射杯31在反光罩3上的排布及穿孔单元41在穿孔层4上的排布一致。每个LED光源21设置在一个对应的反射杯31底部,每个穿孔单元41设置在一个对应的反射杯31正上方,穿孔单元41上方还具有扩散板51和增光膜52。每个穿孔单元41上设置有多个穿孔411,从而LED光源21发出的光经所在的反射杯31反射后到达穿孔单元41下部,穿孔单元41的穿孔411选择性的透过部分光线到达其上的扩散板51和增光膜52,经过扩散板51和增光膜52形成发光均匀的发光面。
背光模组设置穿孔层4,可以根据LED光源的发光情况和反射杯31反射情况在穿孔单元41上设置穿孔411,通过穿孔的大小和稀密来选择性透过光线,来调节从穿孔单元41上每个区域的出光的多少,保证穿孔单元41上方发光的均匀性,进而保证整个背光模组发光的均匀性;而且每一个LED光源21与反射杯31及穿孔单元41可以形成一个区域控光单元,方便实现背光模组的区域控光。例如LED光源发出的光经反射杯31反射后中心亮度较亮、四周亮度较暗,则可以在穿孔单元41中间设置较少或较小的穿孔411,在周围设置较多或较大的穿孔411,从而使得穿孔单元41中心处透过的光较少,四周透过的光较多,使得整个穿孔单元41上方穿出的光线趋于一致,保证整个穿孔单元41上方发光的均匀性,每个穿孔单元41上发光均匀便可以保证整个背光模组发光的均匀性。
参阅图7和图8,根据LED发光及反射杯反光的特点,所述穿孔411在穿孔层4上由中间向外侧设置多圈,每圈设置多个穿孔411,并且各圈所述的穿孔411大小不同,从而更好的通过穿孔的稀密和大小来调节光线经穿孔层4的通过量。本实施例中采用顶部和四周五面发光的LED作为LED光源,LED中心处发光较亮,经反射杯反射后仍然如此,因此穿孔单元41采用中心的穿孔411较小、外围的穿孔411较大的方式,图7为一种在穿孔单元41从中心到四周穿孔大小变化较小的穿孔设置方式,图8为一种在穿孔单元41从中心到四周穿孔大小变化较大的穿孔设置方式,孔的大小、排布在实际中还可以根据LED光源及反射杯的设置来调整。
参阅图9~11,为了进一步优化背光模组发光的均匀性,所述扩散板51上设置有多个丝印单元511,丝印单元511在扩散板51上的排布与穿孔单元41在穿孔层4上的排布一致,每个穿孔单元41上对应设置一个丝印单元511。所述丝印单元511均包括丝印图案,通过丝印图案可以进一步在局部阻挡从穿孔单元41射出的光线穿过扩散板进入到增光膜上,从而可以进一步优化背光模组发光的均匀性。
参阅图9~11,丝印图案可以根据实际的LED光源发光、反射杯及穿孔单元的情况进行选择调整,可以采用由中心向四周分布的多道丝印图案的方式,丝印图案可以采用圆点、圆圈和/或直线条围成的封闭图形,封闭图形包括菱形、正多边形等。本实施例中的光线在穿出穿孔单元41时仍呈现中间亮、四边暗,因此在丝印单元511中心设置较大、较密集的丝印图案,在外围设置较小、较稀疏的丝印图案。图9示出了丝印单元511上采用圆点作为丝印图案,并且由中心向四周逐渐变小变稀的方式;图10中示出了丝印单元511中心丝印一个大圆点,周围丝印依次变小的圆点的方式;图11中采用线条围成的封闭图案作为丝印图案,图案由小到大逐层丝印三次,使得最中间部分图案丝印了三层油墨、中间图案丝印了两层油墨、最外围图案丝印了一层油墨,从而通过中心部分丝印图案油墨加厚来调整中心部分亮的问题,其中圆圈部分不丝印保证一定的光透过率。
参阅图16,所述LED光源21为方形五面发光LED,所述反射杯31横向截面为方形,所述穿孔单元41和丝印单元511为方形,实际中也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其他的形状,例如对于圆形发光面的LED光源,宜采用横向截面为圆形的反射杯来匹配,穿孔单元41和丝印单元511也设置为圆形。
参阅图3、图5、图6和图13,所述直下式光源2和反光罩3上设置有位置一致的第一定位孔7,所述下壳1上设置有与第一定位孔7相适配的第二定位孔或第一定位柱。下壳1上设置第二定位孔时,可以通过直下式光源2、反光罩3的第一定位孔7与下壳1上设置的第二定位孔中心轴线一致来完成对位,可以通过肉眼观察实现;下壳1上设置第一定位柱时,可以通过第一定位柱插入到直下式光源2和反光罩3的第一定位孔7的定位孔中实现快速对位;第一定位孔7最好采用图5中的长孔和图6中的圆孔两种形式配合的方式。所述反光罩3上还设置有第二定位柱32,所述穿孔层4和散光组件5上设置有与第二定位柱32相适配的第三定位孔8,从而方便穿孔层4和散光组件5通过第二定位柱32与第三定位孔8的插接实现快速对位。
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包括穿孔层的直下式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下壳(1)、直下式光源(2)、反光罩(3)、穿孔层(4)、散光组件(5)和上框(6),所述直下式光源(2)固定在下壳(1)内,所述反光罩(3)设置在直下式光源(2)上,所述的穿孔层(4)和散光组件(5)依次叠设在反光罩(3)上,所述上框(6)将反光罩(3)、穿孔层(4)和散光组件(5)压固在下壳(1)内;所述直下式光源(2)上设置有多个LED光源(21),所述反光罩(3)上设置有多个反射杯(31),所述穿孔层(4)上设置有多个穿孔单元(41),每个穿孔单元(41)上设置有多个穿孔(411);每个LED光源(21)设置在一个反射杯(31)底部,每个穿孔单元(41)设置在一个反射杯(31)正上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包括穿孔层的直下式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穿孔(411)在穿孔层(4)上由中间向外侧设置多圈,每圈设置多个穿孔(41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包括穿孔层的直下式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各圈所述的穿孔(411)大小不同。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包括穿孔层的直下式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散光组件(5)包括扩散板(51),所述扩散板(51)上设置有多个丝印单元(511),各所述丝印单元(511)均包括丝印图案;每一个所述丝印单元(511)设置在一个穿孔单元(41)正上方。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包括穿孔层的直下式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丝印单元(511)包括由中心向四周分布的多道丝印图案。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包括穿孔层的直下式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丝印图案包括圆点、圆圈和/或直线条围成的封闭图形。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包括穿孔层的直下式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LED光源(21)为方形五面发光LED,所述反射杯(31)横向截面为方形,所述穿孔单元(41)和丝印单元(511)为方形。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包括穿孔层的直下式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直下式光源(2)为灯板,所述灯板上阵列设置多个LED光源(21)。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包括穿孔层的直下式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直下式光源(2)和反光罩(3)上设置有位置一致的第一定位孔(7),所述下壳(1)上设置有与第一定位孔(7)相适配的第二定位孔或第一定位柱。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包括穿孔层的直下式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光罩(3)上还设置有第二定位柱(32),所述穿孔层(4)和散光组件(5)上设置有与第二定位柱(32)相适配的第三定位孔(8)。
CN201921138487.4U 2019-07-19 2019-07-19 一种包括穿孔层的直下式背光模组 Active CN21069099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138487.4U CN210690996U (zh) 2019-07-19 2019-07-19 一种包括穿孔层的直下式背光模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138487.4U CN210690996U (zh) 2019-07-19 2019-07-19 一种包括穿孔层的直下式背光模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690996U true CN210690996U (zh) 2020-06-05

Family

ID=708870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138487.4U Active CN210690996U (zh) 2019-07-19 2019-07-19 一种包括穿孔层的直下式背光模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690996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543048A (zh) * 2019-07-19 2019-12-06 惠州伟志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包括穿孔层的直下式背光模组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543048A (zh) * 2019-07-19 2019-12-06 惠州伟志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包括穿孔层的直下式背光模组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0835515U (zh) 一种支撑结构、背光模组及其显示装置
EP2426395A1 (en) Illumination device, display device, and television receiver
US7582840B2 (en) User control interface
JP2004206916A (ja) 面状光源
JP2006350338A (ja) バックライトアセンブリとこれを有する表示装置及びその輝度調節方法
KR102461530B1 (ko) 이형 액정표시장치
KR101269591B1 (ko) 액정표시장치용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이를 이용한액정표시장치모듈
CN1881031B (zh) 背光组件、具有它的显示设备及其方法
CN101464594A (zh) 背光模组
WO2008096979A1 (en) Light unit and display apparatus having the same
CN110426894B (zh) 一种异形结构的直下式背光模组
CN110543048A (zh) 一种包括穿孔层的直下式背光模组
CN110196514A (zh) 一种背光模组及其显示装置
TWI698679B (zh) 彎曲型液晶顯示裝置
CN210690996U (zh) 一种包括穿孔层的直下式背光模组
CN110879496B (zh) 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JP2017069154A (ja) 照明装置、表示装置及びテレビ受信装置
JP3159253U (ja) 照明光源付きタッチパネルモジュール
JPH05289076A (ja) 液晶表示装置
KR20110113283A (ko) 발광 다이오드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이를 구비한 액정표시장치
CN107340639B (zh)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JPH0992886A (ja) Led面光源
CN207336795U (zh) 一种显示装置
CN102927496A (zh) 背光单元
CN213093198U (zh) 一种能够提高亮度的led发光器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