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688407U - 取暖模块及取暖设备 - Google Patents

取暖模块及取暖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688407U
CN210688407U CN201921032903.2U CN201921032903U CN210688407U CN 210688407 U CN210688407 U CN 210688407U CN 201921032903 U CN201921032903 U CN 201921032903U CN 210688407 U CN210688407 U CN 21068840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heating
microchannels
heat pipe
micro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032903.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阳铭
姜向荣
姜瑞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921032903.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68840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68840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68840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取暖模块和取暖设备,其中,该取暖模块包括热管、两个集流管以及加热件;热管包括多个微通道,且多个微通道呈竖直设置;两个集流管分设在热管的上下两侧,且分别与多个微通道连通;其中热管和两个集流管形成封闭的真空腔体,真空腔体内充有导热液;加热件覆盖热管的部分表面,以对部分微通道内的导热液加热。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导热液在真空环境下的沸点低,从而使得导热液在很短的时间内便能够被加热,达到了加快加热速度,提高供暖效率的效果。

Description

取暖模块及取暖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取暖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取暖模块及取暖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暖气是一种常规的取暖设备,通常是通过热水或蒸汽以及其它热介质在管路中循环,以将热量通过散热片散出。但是现有的取暖设备中的热介质的循环方式基本都是开放式的,会设置有热介质循环的入口和出口,导致热管中会有空气,导致热管中热介质加热速度慢,热转化率低,进而导致取暖设备的供暖效率低的问题。
上述内容仅用于辅助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并不代表承认上述内容是现有技术。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取暖设备,旨在提高取暖设备的供暖效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取暖模块,包括热管、两个集流管以及加热件;所述热管包括多个微通道,且所述多个微通道呈竖直设置;两个所述集流管分设在所述热管的上下两侧,且分别与所述多个微通道连通;其中所述热管和两个所述集流管形成封闭的真空腔体,所述真空腔体内充有导热液;所述加热件覆盖所述热管的部分表面,以对部分所述微通道内的导热液加热。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加热件位于所述热管的下端。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多个微通道包括回流微通道组和与所述回流微通道组串联的加热微通道组,所述回流微通道组包括两个分设在所述加热微通道组两侧的微通道;所述加热件对应所述加热微通道组设置,以对位于所述加热微通道组内的导热液加热。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加热件为石墨烯加热膜。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微通道内设有导热条,所述导热条贯穿所述微通道的上下两端。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热管的表面设有散热翅片。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散热翅片包括多个平直翅片,多个所述平直翅片错位排列。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热管为扁管,多个所述微通道呈平行排列。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取暖模块还包括外壳,所述外壳罩设在所述热管和所述集流管的外部;所述外壳的下部设有进风百叶,所述外壳的上部设有网格;和/或,所述取暖模块还包括抽真空注液管,所述抽真空注液管与所述集流管连通。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取暖设备,包括底座、多个上述的取暖模块以及控制器,多个所述取暖模块串联设置,并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多个所述取暖模块的集流管均卡设在所述底座上。其中该取暖模块包括热管、两个集流管以及加热件;所述热管包括多个微通道,且所述多个微通道呈竖直设置;两个所述集流管分设在所述热管的上下两侧,且分别与所述多个微通道连通;其中所述热管和两个所述集流管形成封闭的真空腔体,所述真空腔体内充有导热液;所述加热件覆盖所述热管的部分表面,以对部分所述微通道内的导热液加热。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采用具有多个微通道的热管和连接在热管上下两端的集流管,形成封闭的真空腔体,在该真空腔体内注入导热液,同时设置加热件覆盖在热管的部分表面,以对部分微通道内的导热液加热,导热液在真空环境下的沸点低,从而使得导热液在很短的时间内便能够被加热,达到了加快加热速度,提高供暖效率的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取暖模块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取暖模块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热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取暖模块又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的侧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取暖设备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标号 名称 标号 名称
100 热管 101 微通道
110 加热微通道组 120 回流微通道组
102 导热条 130 散热翅片
200 集流管 300 加热件
400 外壳 410 进风百叶
420 网格 500 抽真空注液管
600 底座 700 控制器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取暖模块。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如图1、图2、图3、图4和图5所示,该取暖模块包括热管100、两个集流管200以及加热件300;该热管100包括多个微通道101,且多个微通道101呈竖直设置;两个集流管200分设在热管100的上下两侧,且分别与多个微通道101连通;其中该热管100和两个集流管200形成封闭的真空腔体,该真空腔体内充有导热液;该加热件300覆盖热管100的部分表面,以对部分微通道101内的导热液加热。
热管100的上下两侧均连接有集流管200,且多个微通道101均与集流管200连通,使得热管100与两个集流管200形成一个封闭的腔体,该腔体通过抽真空的方式将腔体内的空气全部抽走,同时向该腔体中注入导热液,使得腔体内形成真空导热液的流通通道。热管100的部分表面被加热件300覆盖,使得该加热件300能够对部分微通道101内的导热液进行加热,由于热管100与集流管200形成了封闭的真空腔体,则导热液在真空腔体内的沸点会比正常情况下的沸点低,使得导热液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便能够被加热到所需要的温度,甚至是很快便能够沸腾汽化成蒸汽状态,提高了导热液的加热速度,热转化率高,进而使得热管100的导热效率增加,进而提高了取暖模块的供暖效率。
可以理解的是,加热件300加热热管100的部分表面,使得热管100内的部分微通道101被加热,而有部分微通道101未被加热,则当加热区域中的微通道101内的导热液被加热时,会受热膨胀或者汽化成蒸汽向上流动,而未被加热的微通道101内的导热液会受到挤压向下流动,回流到加热区域被加热后向上流动,而之前被加热的导热液通过热管100与外界的冷空气进行热交换后冷凝,从非加热区域的微通道101中向下回流,如此循环往复,实现导热液自循环加热放热的功能。
加热件300覆盖热管100表面的具体位置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只要保证加热件300能够将部分微通道101内的导热液加热即可。如可设置在热管100的中部或者下部,可以是将同一水平面上的微通道101全部覆盖,此时热管100内的导热液被加热后沸腾呈蒸汽,内部未形成循环,通过对导热液持续加热进行供暖;也可只覆盖同一水平面上的部分微通道101,此时存在未被加热的微通道101,使得热管100内导热液形成自循环,提高导热效率。
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加热件300的具体结构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如可以是电热丝、陶瓷发热片和石墨烯加热膜等,只要能够保证对热管100内的导热液进行加热即可。在本申请优选实施例中,考虑到成本、电压以及热转化效率等因素,优选采用能够低电压启动的石墨烯加热膜,该石墨烯加热膜粘贴在热管100的表面即可。
导热液可根据成本、导热效率以及循环使用寿命等因素进行选择,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考虑到导热液所处的真空腔体是封闭的,更换起来较困难的情况下,优选导热液采用纯净水或者玻璃水等成本低,不宜产生垢的介质。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采用具有多个微通道101的热管100和连接在热管100上下两端的集流管200,形成封闭的真空腔体,在该真空腔体内注入导热液,同时设置加热件300覆盖在热管100的部分表面,以对部分微通道101内的导热液加热,导热液在真空环境下的沸点低,从而使得导热液在很短的时间内便能够被加热,达到了加快加热速度,提高供暖效率的效果。
进一步地,参照图2,该加热件300位于该热管100的下端。导热液在被加热后会向上流动,在热管100的上方进行热交换散发热量,然后回流向下流动,此时加热件300位于热管100的下端时,可对向下回流的导热液进行再次加热,使得导热液一回流便能够被加热,防止了导热液需要聚集到一定高度才能被加热的情况发生,提高了导热液被加热的效率,进而提高了取暖设备的供暖效率。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参照图1和图3,该多个微通道101包括加热微通道组110和与该加热微通道组110串联的回流微通道组120,该回流微通道组120包括两个分设在加热微通道组110两侧的微通道101;该加热件300对应加热微通道组110设置,以对位于加热微通道组110内的导热液加热。此时相当于热管100的中间部位被加热,而位于两侧的两个微通道101未被加热,中间部位的加热微通道组110内的导热液被加热后向上流动,进而挤压位于两侧未被加热的回流微通道组120内的导热液向下回流到加热区域,形成导热液的自循环回路。
可以理解的是,该加热微通道组110和回流微通道组120的具体位置不一定仅仅是上述实施例中的一种情况,也可以是热管100中的多个微通道101的一半为加热微通道组110,另一半为回流微通道组120,加热微通道组110和回流微通道组120分别设置在热管100两侧的情况。当然,也可以是1/3和2/3的比例设置等。具体设置可根据热管100的尺寸大小,导热液的容量大小以及所需要的热量情况而定。
进一步地,参照图3,为了提高热管100的导热效率,微通道101内设有导热条102,该导热条102贯穿该微通道101的上下两端。导热条102在微通道101的主要作用是增大与导热液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导热效率。
进一步地,参照图2,为了提高取暖模块的散热效率,该热管100的表面设有散热翅片130。散热翅片130的主要作用是增大热管100与外界空气的接触面积,从而加快换热效率。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散热翅片130的具体结构可根据实际需要而设置,如可以是多个平行片状翅片,也可是波浪形的翅片,也可以是多个错位排列的平直翅片。在本实施例优选方案中,该散热翅片130包括多个平直翅片,多个平直翅片错位排列,起到对空气的错位导流作用,加快空气的流通速度,提高了换热效率。
进一步地,参照图1至图3,该热管100为扁管,多个微通道101呈平行排列。热管100为扁管,增大了加热件300与扁管表面的接触面积,同时加快了每个微通道101内导热液的加热效率,进而提高了热管100的导热效率。
进一步地,参照图4和图5,该取暖模块还包括外壳400,该外壳400罩设在热管100和集流管200的外部;该外壳400的下部设有进风百叶410,外壳400的上部设有网格420。外壳400的主要是防止用户被烫伤,同时对加热件300进行保护的作用。外壳400的下部设有进风百叶410,以起到对空气向上导流的作用,使得空气能够更加快速的进入到散热区域处进行热交换。网格420是出风口,网格420使得出风更加均匀。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参照图1和图2,该取暖模块还包括抽真空注液管500,该抽真空注液管500与集流管200连通。抽真空注液管500主要是外接抽真空设备以对导热液回路中进行抽真空操作,同时向真空腔体内注入导热液的作用。在制造过程中,在完成了抽真空注入导热液的操作之后,需要将该抽真空注液管500的开口封死,以防止空气进入。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取暖设备,参照图6,该取暖设备包括底座600、取暖模块以及控制器700,该取暖模块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取暖设备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其中,多个取暖模块并联设置,并与控制器700电连接;多个取暖模块的集流管200均卡设在底座600上。
多个取暖模块可根据实际需要的取暖功率大小而进行拼装,当房间比较大时,控制多个取暖模块同时工作,当房间比较小时,控制多个取暖模块中的部分进行工作。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取暖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
热管,所述热管包括多个微通道,且所述多个微通道呈竖直设置;
两个集流管,两个所述集流管分设在所述热管的上下两侧,且分别与所述多个微通道连通;其中所述热管和两个所述集流管形成封闭的真空腔体,所述真空腔体内充有导热液;以及
加热件,所述加热件覆盖所述热管的部分表面,以对部分所述微通道内的导热液加热。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取暖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件位于所述热管的下端。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取暖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微通道包括回流微通道组和与所述回流微通道组串联的加热微通道组,所述回流微通道组包括两个分设在所述加热微通道组两侧的微通道;所述加热件对应所述加热微通道组设置,以对位于所述加热微通道组内的导热液加热。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取暖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件为石墨烯加热膜。
5.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取暖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微通道内设有导热条,所述导热条贯穿所述微通道的上下两端。
6.如权利要求1至3任意一项所述的取暖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热管的表面设有散热翅片。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取暖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翅片包括多个平直翅片,多个所述平直翅片错位排列。
8.如权利要求1至3任意一项所述的取暖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热管为扁管,多个所述微通道呈平行排列。
9.如权利要求1至3任意一项所述的取暖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取暖模块还包括外壳,所述外壳罩设在所述热管和所述集流管的外部;所述外壳的下部设有进风百叶,所述外壳的上部设有网格;
和/或,所述取暖模块还包括抽真空注液管,所述抽真空注液管与所述集流管连通。
10.一种取暖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多个如权利要求1至9任意一项所述的取暖模块以及控制器,多个所述取暖模块串联设置,并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多个所述取暖模块的集流管均卡设在所述底座上。
CN201921032903.2U 2019-07-03 2019-07-03 取暖模块及取暖设备 Active CN21068840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032903.2U CN210688407U (zh) 2019-07-03 2019-07-03 取暖模块及取暖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032903.2U CN210688407U (zh) 2019-07-03 2019-07-03 取暖模块及取暖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688407U true CN210688407U (zh) 2020-06-05

Family

ID=708980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032903.2U Active CN210688407U (zh) 2019-07-03 2019-07-03 取暖模块及取暖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688407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220236A (zh) * 2019-07-03 2019-09-10 姜瑞彪 取暖模块及取暖设备
CN114234688A (zh) * 2021-12-22 2022-03-25 江苏科菱库精工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非重力式微通道热管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220236A (zh) * 2019-07-03 2019-09-10 姜瑞彪 取暖模块及取暖设备
CN114234688A (zh) * 2021-12-22 2022-03-25 江苏科菱库精工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非重力式微通道热管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759563B (zh) 一种利用工质相变循环运动传热的微通道散热装置
CN103199316A (zh) 电池组及其散热结构
EP2192369A2 (en) Heat absorbing or dissipating device with multi-pipe reversely transported temperature difference fluids
CN104617352A (zh) 一种内置式电动汽车车用电池包散热方法及装置
CN210688407U (zh) 取暖模块及取暖设备
CN204333163U (zh) 一种强制液冷的内置式电动汽车车用电池包散热装置
CN204424405U (zh) 一种强制风冷的内置式电动汽车车用电池包散热装置
CN103363571A (zh) 超导热管电加热器
CN104154787A (zh) 多级蒸发微通道热管传热散热装置
US10222132B2 (en) Heat transfer apparatus
CN109974135A (zh) 一种散热器、空调室外机和空调器
CN109974138A (zh) 一种散热器、空调室外机和空调器
TW200428925A (en) Temperature conduction heat exchange device of circular-flow channel type
CN110220236A (zh) 取暖模块及取暖设备
CN201306960Y (zh) 高功率回路式热管散热装置
CN101155495B (zh) 微通道单相对流与毛细微槽相变换热组合冷却方法及装置
CN103247584A (zh) 一种微槽群平板热管散片模块及其生产方法
CN200950437Y (zh) 一种变频器用组合式双面翅热管散热器
CN210951503U (zh) 一种低温供暖散热器
CN203687710U (zh) 新型散热器
CN103346001B (zh) 一种板翅式散热器
CN201197247Y (zh) 冷却装置
CN112739142A (zh) 一种水冷相变散热设备
CN203288578U (zh) 微槽群平板热管散片模块
CN220569514U (zh) 一种具有自循环式散热降温装置的电抗器及供电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