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673513U - 一种带v型自锁锲片的零切迹自稳椎间融合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带v型自锁锲片的零切迹自稳椎间融合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673513U
CN210673513U CN201920804215.7U CN201920804215U CN210673513U CN 210673513 U CN210673513 U CN 210673513U CN 201920804215 U CN201920804215 U CN 201920804215U CN 210673513 U CN210673513 U CN 21067351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lf
locking wedge
shaped self
wedge piece
fusion c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804215.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黎庆初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920804215.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67351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67351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67351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rostheses (AREA)
  • Surgical Instrum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带V型自锁锲片的零切迹自稳椎间融合器,属于医疗器械领域。为解决现有融合器存在的即时稳定性差,需要配合使用内固定系统,对脊柱邻近脏器造成影响,手术操作复杂易出错,锲片及融合器移位风险较高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带V型自锁锲片的零切迹自稳椎间融合器包括融合体本体与V型自锁锲片,V型自锁锲片由上锲片部、连接部和下锲片部组成,在自然状态时为展开的V型,在压缩状态时上下锲片部向中央靠拢,融合器本体前中部有植骨空腔,融合器本体尾部有工具夹持部和尾部开孔,融合器本体后方有上导向槽和下导向槽,融合器本体的上下导向槽与V型自锁锲片的上下锲片部相匹配。

Description

一种带V型自锁锲片的零切迹自稳椎间融合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领域,涉及一种带V型自锁锲片的零切迹自稳椎间融合器。
背景技术
脊柱融合术是治疗脊柱疾病的基本技术,用于建立和维持脊柱稳定性,椎体间融合术是脊柱融合术中符合脊柱生物力学的理想术式,融合器是椎体间融合术的常用器械。目前市面上的融合器多种多样,概况如下:
普通融合器只有融合器本体,单纯植入融合器本体的话手术节段即时稳定性差,需要配合使用椎弓根钉棒等内固定系统保证手术节段的即时稳定性,患者手术创伤大,术后恢复时间长、费用高,医生手术操作时间长,操作复杂,存在术后融合器移位甚至脱出椎间隙的风险。
可以膨胀变形的融合器,可以不配合椎弓根钉棒等内固定系统使用,虽然手术操作简单,但术后手术节段的即时稳定性不足,且存在术后远期椎间隙融合程度差、损伤手术节段上下椎体造成椎间隙塌陷、融合器移位甚至脱出椎间隙等手术失败的风险。
带有钛板与螺钉的融合器,先在椎间隙放置融合器本体,然后于融合器及上下椎体前方放置钛板,再使用螺钉将钛板固定于上下椎体前方或侧方,该融合器使用钛板和螺钉作为内固定物为手术节段提供即时稳定性,但手术操作复杂,配置工具多,手术时间长,术后由于脊柱前方或侧方留存的钛板与螺钉占据了一定空间,会对脊柱邻近脏器造成压迫甚至损伤,而且钛板及螺钉作为内固定物存在松动、滑脱、断钉、断板的风险。
带有锲片或者螺钉的零切迹融合器,先在椎间隙放置融合器本体,然后放置螺钉将融合器本体固定在上下椎体之间,或者放置两个锲片将融合器本体固定在上下椎体之间,锲片不进行固定,或通过锲片稳定结构进行锲片固定,该融合器使用锲片或者螺钉为手术节段提供即时稳定性,可以实现零切迹,避免钛板及螺钉等内固定物对脊柱邻近脏器造成影响,但手术操作复杂,配置工具多,手术时间长,术者出错机会高,上下锲片或者螺钉易安装错误,器械结构细微复杂,器械故障几率高,甚至可能出现术中小零件脱落或断裂而造成严重后果,患者手术风险高,对于采取上下锲片固定的融合器,术中易出现上下锲片安装错误进而损伤器械和骨质,且术中锲片安装完毕后难以取出以调整锲片或融合器本体位置,容错率低,另外由于固定于上下椎体的螺钉或锲片相互独立,术后存在螺钉或锲片移位甚至脱出的风险。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的一种带V型自锁锲片的零切迹自稳椎间融合器,可以解决上述的现有技术的不足。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所述一种带V型自锁锲片的零切迹自稳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融合体本体与V型自锁锲片;
所述V型自锁锲片由上锲片部、连接部和下锲片部组成,上下锲片部又分为近端的融合器部和远端的椎体部,上下锲片部在自然状态时为展开的V型,在压缩状态时向中央靠拢;
所述融合器本体前中部有上下贯穿的植骨空腔,所述融合器本体尾部有融合器夹持部和尾部开孔,所述尾部开孔面积等于或大于所述V型自锁锲片连接部面积,所述尾部开孔深度等于或大于所述V型自锁锲片连接部厚度,所述V型自锁锲片连接部能够完全嵌入所述融合器本体尾部开孔,使得所述融合器本体尾部零切迹,所述融合器本体后方有一条倾斜的开口于上表面及所述尾部开孔垂直面的上导向槽,一条倾斜的开口于下表面及所述尾部开孔垂直面的下导向槽,所述融合器本体上下导向槽与所述V型自锁锲片上下锲片部的近端的融合器部相匹配;
所述V型自锁锲片使用前与所述融合器本体分别放置,为上下锲片部向中央靠拢的压缩状态;使用时,压缩状态的所述V型自锁锲片的上下锲片部的顶端到达所述融合器本体的上下导向槽在所述尾部开孔垂直面的开口,上下锲片部的顶端分别正对上下导向槽在所述尾部开孔垂直面的开口,所述V型自锁锲片的连接部受水平压力,上下锲片部的顶端分别进入上下导向槽在所述尾部开孔垂直面的开口,所述V型自锁锲片的上锲片部和下锲片部分别导入所述融合器本体的上导向槽和下导向槽,并从上下导向槽在所述融合器本体上下表面的开口穿出,直至所述V型自锁锲片的连接部紧贴所述融合器本体的尾部开孔垂直面,所述连接部完全嵌入所述尾部开孔,使得所述融合器本体尾部零切迹,所述V型自锁锲片恢复为展开的V型的自然状态,上下锲片部的近端的融合器部固定于所述融合器本体上下导向槽内,上下锲片部的远端的椎体部固定于上下椎体内,所述V型自锁锲片与所述融合器本体形成自稳定系统;没有外力作用,所述V型自锁锲片无法退出所述融合器本体;所述V型自锁锲片的上下锲片部受到外力或震荡,所述V型自锁锲片无法退出所述融合器本体。
所述融合器本体的水平面轮廓为矩形,上下表面设计有倒齿状结构。
所述融合器本体的水平面轮廓为肾型,上下表面设计有倒齿状结构。
所述融合器本体的水平面轮廓为两侧腰及顶圆弧化的梯形,上下表面设计有倒齿状结构。
所述融合器本体的水平面轮廓为适应椎体横截面的多边形,上下表面设计有倒齿状结构。
所述V型自锁锲片连接部有螺纹孔;所述融合器本体后部有一圆孔,其前端为不开口的盲端,后端开口于所述尾部开孔的垂直面,其内面有螺纹,并与所述V型自锁锲片连接部的螺纹孔匹配;与所述圆孔以及所述螺纹孔匹配的螺钉由钉身、钉尾、螺钉夹持孔组成,可将所述V型自锁锲片进一步固定在所述融合器本体上;相应地,所述尾部开孔深度等于或大于所述V型自锁锲片连接部的厚度加上所述螺钉钉尾的厚度,所述V型自锁锲片的连接部及用于进一步固定所述V型自锁锲片的所述螺钉的钉尾能够完全嵌入所述融合器本体尾部开孔,使得所述融合器本体尾部零切迹。
所述融合器本体的尾部开孔在尾部的中央。
所述融合器本体的尾部开孔在尾部的一侧。
所述V型自锁锲片上下锲片部的顶端有锋利的尖端,所述V型自锁锲片上下锲片部的远端的椎体部两侧边带有倒齿。
所述V型自锁锲片上下锲片部的远端的椎体部的体部有小孔。
所述V型自锁锲片的所述连接部两侧有锲片夹持槽,夹持所述锲片夹持槽并施加水平拉力,
所述V型自锁锲片可以退出所述融合器本体。
所述V型自锁锲片在自然状态时为展开的V型,上下锲片部展开夹角大于60度,小于160度;
相应地,所述融合器本体的上下导向槽夹角大于60度,小于160度。
所述融合器本体(1)由钛合金材料制成。
所述融合器本体(1)由碳纤维材料制成。
所述融合器本体(1)由聚醚醚酮材料制成。
所述V型自锁锲片(2)由良好弹性、韧性的钛合金材料制成。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固定于上下椎体的V型自锁锲片及垫于椎间隙的融合器本体为手术节段提供充分的即时稳定性,无需配合使用椎弓根钉棒、钛板、螺钉等内固定系统,避免对脊柱邻近脏器造成影响,简化手术操作,可以实现微创下椎间融合,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时间短,节约治疗费用,远期椎间隙融合程度好;V型自锁锲片将融合器本体固定于上下椎体之间以及融合器本体上下表面设计有倒齿状结构,避免融合器移位的风险;融合器本体尾部开孔面积及深度等于或大于V型自锁锲片连接部面积及深度,V型自锁锲片连接部能够完全嵌入融合器本体尾部开孔,使得融合器本体尾部零切迹,避免对脊柱邻近脏器造成影响;安装V型自锁锲片时仅需对连接部施加水平压力,手术操作简化,配置工具少,手术时间短,术者不易出错,器械结构简化,故障几率低,降低患者手术风险;固定于上下椎体的上下锲片部通过连接部相互连接,构成完整整体,V型自锁锲片与融合器本体形成自稳定系统后上下锲片部成角度并相互制约,不易出现V型自锁锲片移位,且融合器本体和V型自锁锲片连接部分别预留圆孔和螺纹孔,对于骨质疏松严重等V型自锁锲片移位风险高的患者,可使用与圆孔和螺纹孔配合的螺钉将V型自锁锲片进一步固定在融合器本体上;V型自锁锲片连接部预留锲片夹持槽,必要时可夹持锲片夹持槽并施加水平拉力可使V型自锁锲片退出所述融合器本体。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一中融合器本体与V型自锁锲片组合形成的自稳定系统与螺钉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一中融合器本体的立体示意图;
图3是实施例一中在自然状态的V型自锁锲片的立体示意图;
图4是实施例一中螺钉的立体示意图;
图5是实施例一中在自然状态的V型自锁锲片的后视图;
图6是实施例一中在自然状态的V型自锁锲片的侧视图;
图7是实施例一中在压缩状态的V型自锁锲片的侧视图;
图8是实施例一中融合器本体的侧视图;
图9是实施例一中融合器本体的后视图;
图10是实施例一中融合器本体的俯视剖面图;
图11是实施例一中融合器本体的侧视剖面图;
图12是实施例一中在压缩状态的V型自锁锲片的上下锲片部的顶端分别正对融合器本体的上下导向槽在尾部开孔垂直面的开口的侧视剖面图;
图13是实施例一中融合器本体与V型自锁锲片组合形成自稳定系统后使用螺钉固定的侧视剖面图;
图14是实施例三中融合器本体与V型自锁锲片组合形成自稳定系统后使用螺钉固定的侧视剖面图;
图15是实施例四中融合器本体与V型自锁锲片组合形成的自稳定系统的立体示意图;
图16是实施例四中融合器本体与V型自锁锲片在自然状态的各自单独的立体示意图;
图17是实施例四中融合器本体与V型自锁锲片组合形成的自稳定系统的侧视剖面图;
图18是实施例四中融合器本体的侧视剖面图;
图19是实施例四中融合器本体的俯视剖面图;
图20是实施例五中融合器本体与V型自锁锲片组合形成的自稳定系统与螺钉的立体示意图;
图21是实施例五中在自然状态的V型自锁锲片的立体示意图;
图22是实施例六中在自然状态的V型自锁锲片的后视图;
图23是实施例六中在自然状态的V型自锁锲片的立体示意图;
图24是实施例七中在自然状态的V型自锁锲片的侧视图;
图25是实施例七中融合器本体的侧视剖面图;
图26是实施例七中融合器本体与V型自锁锲片组合形成自稳定系统后使用螺钉固定的侧视剖面图;
图27是实施例八中在自然状态的V型自锁锲片的侧视图;
图28是实施例八中融合器本体的侧视剖面图;
图29是实施例八中融合器本体与V型自锁锲片组合形成自稳定系统后使用螺钉固定的侧视剖面图;
图30是实施例十一中融合器本体与V型自锁锲片组合形成的自稳定系统与螺钉的立体示意图;
图31是实施例十一中融合器本体的立体示意图;
图32是实施例十一中融合器本体与V型自锁锲片组合形成的自稳定系统的俯视图;
图33是实施例十一中融合器本体的俯视图;
图34是实施例十二中融合器本体与V型自锁锲片组合形成的自稳定系统与螺钉的立体示意图;
图35是实施例十二中融合器本体的立体示意图;
图36是实施例十二中融合器本体与V型自锁锲片组合形成的自稳定系统的俯视图;
图37是实施例十二中融合器本体的俯视图;
图38是实施例十三中融合器本体与V型自锁锲片组合形成的自稳定系统与螺钉的立体示意图;
图39是实施例十三中融合器本体的立体示意图;
图40是实施例十三中融合器本体与V型自锁锲片组合形成的自稳定系统的俯视图;
图41是实施例十三中融合器本体的俯视图;
图42是实施例十四中融合器本体与V型自锁锲片组合形成的自稳定系统与螺钉的立体示意图;
图43是实施例十四中融合器本体的立体示意图;
图44是实施例十四中融合器本体与V型自锁锲片组合形成的自稳定系统的俯视图;
图45是实施例十四中融合器本体的俯视图;
图46是实施例十五中融合器本体与V型自锁锲片组合形成的自稳定系统与螺钉的立体示意图;
图47是实施例十五中融合器本体的立体示意图;
图48是实施例十五中融合器本体与V型自锁锲片组合形成的自稳定系统的俯视图;
图49是实施例十五中融合器本体的俯视图;
图50是实施例十六中融合器本体与V型自锁锲片组合形成的自稳定系统与螺钉的立体示意图;
图51是实施例十六中融合器本体的立体示意图;
图52是实施例十六中融合器本体与V型自锁锲片组合形成的自稳定系统的俯视图;
图53是实施例十六中融合器本体的俯视图;
附图标记
融合器本体-1,倒齿状结构-12,上导向槽-13,尾部开孔-14,下导向槽-15,融合器夹持部-16,植骨空腔-17,上下导向槽夹角-18,圆孔-19,V型自锁锲片-2,上锲片部-23,连接部-24,下锲片部-25,椎体部-21,融合器部-22,上下锲片部展开夹角-211,上下锲片部靠拢夹角-212,尖端-26,倒齿-27,锲片夹持槽-28,螺纹孔-29,小孔-210,螺钉-3,钉身-31,钉尾-32,螺钉夹持孔-33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其中,附图均为简化的示意图,仅用于示例性说明,因此仅显示与本实用新型有关的构成,而非实物图,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为了更好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附图某些部件会有省略、放大或缩小,并不代表实际产品的尺寸;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附图中某些公知结构及其说明可能省略是可以理解的。
实施例一
请参阅图1所示,所述一种带V型自锁锲片的零切迹自稳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融合体本体(1)与V型自锁锲片(2);
请参阅图3、图5、图6、图7所示,所述V型自锁锲片(2)由上锲片部(23)、连接部(24)和下锲片部(25)组成,上下锲片部又分为近端的融合器部(22)和远端的椎体部(21),上下锲片部在自然状态时为展开的V型,上下锲片部展开夹角(211)为110度,在压缩状态时上下锲片部向中央靠拢,上下锲片部靠拢夹角(212)为0度;所述V型自锁锲片(2)上下锲片部的顶端有锋利的尖端(26),所述V型自锁锲片(2)上下锲片部的远端的椎体部(21)两侧边带有倒齿(27);所述V型自锁锲片(2)上下锲片部的远端的椎体部(21)的体部有小孔(210);所述V型自锁锲片(2)连接部(24)有螺纹孔(29);所述V型自锁锲片(2)的所述连接部(24)两侧有锲片夹持槽(28);所述V型自锁锲片(2)由良好弹性、韧性的钛合金材料制成。
请参阅图1、图2、图4、图8、图9、图10、图11所示,所述融合器本体(1)前中部有上下贯穿的植骨空腔(17),所述融合器本体(1)尾部有融合器夹持部(16)和尾部开孔(14)。所述融合器本体(1)后部有一圆孔(19),其前端为不开口的盲端,后端开口于所述尾部开孔(14)的垂直面,其内面有螺纹,并与所述V型自锁锲片(2)连接部(24)的螺纹孔(29)匹配,与所述圆孔(19)及所述螺纹孔(29)匹配的螺钉(3)由钉身(31)、钉尾(32)、螺钉夹持孔(33)组成,可将所述V型自锁锲片(2)进一步固定在所述融合器本体(1)上。所述尾部开孔(14)面积大于所述V型自锁锲片(2)连接部(24)面积,所述尾部开孔(14)深度等于所述V型自锁锲片(2)连接部(24)的厚度加上所述螺钉(3)钉尾(32)的厚度,所述V型自锁锲片(2)的连接部(24)及用于进一步固定所述V型自锁锲片(2)的所述螺钉(3)的钉尾(32)能够完全嵌入所述融合器本体(1)尾部开孔(14),使得所述融合器本体(1)尾部零切迹。所述尾部开孔(14)在尾部的中央。所述融合器本体(1)后方有一条倾斜的开口于上表面及所述尾部开孔(14)垂直面的上导向槽(13),一条倾斜的开口于下表面及所述尾部开孔(14)垂直面的下导向槽(15),所述融合器本体(1)上下导向槽与所述V型自锁锲片(2)上下锲片部的近端的融合器部(22)匹配,相应地,所述融合器本体(1)的上下导向槽夹角(18)为110度。所述融合器本体(1)的水平面轮廓为矩形,上下表面设计有倒齿状结构(12)。所述融合器本体(1)由聚醚醚酮材料制成。
请参阅图1、图12、图13所示,所述V型自锁锲片(2)使用前与所述融合器本体(1)分别放置,为上下锲片部向中央靠拢的压缩状态;使用时,压缩状态的所述V型自锁锲片(2)的上下锲片部的顶端到达所述融合器本体(1)的上下导向槽在所述尾部开孔(14)垂直面的开口,上下锲片部的顶端分别正对上下导向槽在所述尾部开孔(14)垂直面的开口,所述V型自锁锲片(2)的连接部(24)受水平压力,上下锲片部的顶端分别进入上下导向槽在所述尾部开孔(14)垂直面的开口,所述V型自锁锲片(2)的上锲片部(23)和下锲片部(25)分别导入所述融合器本体(1)的上导向槽(13)和下导向槽(15),并从上下导向槽在所述融合器本体(1)上下表面的开口穿出,直至所述V型自锁锲片(2)的连接部(24)紧贴所述融合器本体(1)的尾部开孔(14)垂直面,必要时可使用所述螺钉(3)将所述V型自锁锲片(2)进一步固定在所述融合器本体(1)上,所述V型自锁锲片(2)的连接部(24)和所述螺钉(3)的钉尾(32)可以完全嵌入所述尾部开孔(14),使得所述融合器本体(1)尾部零切迹,所述V型自锁锲片(2)恢复为展开的V型的自然状态,上下锲片部的近端的融合器部(22)固定于所述融合器本体(1)上下导向槽内,上下锲片部的远端的椎体部(21)固定于上下椎体内,所述V型自锁锲片(2)与所述融合器本体(1)形成自稳定系统;没有外力作用,所述V型自锁锲片(2)无法退出所述融合器本体(1);由于固定于上下椎体和上下导向槽的上下锲片部通过所述连接部(24)相互连接构成完整整体且上下锲片部成角度形成相互制约,所述V型自锁锲片(2)的上下锲片部受到外力或震荡,所述V型自锁锲片(2)无法退出所述融合器本体(1);夹持所述V型自锁锲片(2)连接部(24)的所述锲片夹持槽(28)并施加水平拉力,所述V型自锁锲片(2)可以退出所述融合器本体(1)。
实施例二
与实施例一不同的是,所述尾部开孔(14)深度大于所述V型自锁锲片(2)连接部(24)的厚度加上所述螺钉(3)钉尾(32)的厚度,所述V型自锁锲片(2)的连接部(24)及用于进一步固定所述V型自锁锲片(2)的所述螺钉(3)的钉尾(32)能够完全嵌入所述融合器本体(1)尾部开孔(14),使得所述融合器本体(1)尾部零切迹。其余技术特征与实施例一相同,不赘述。
实施例三
请参阅图14所示,与实施例一不同的是,所述融合器本体(1)的尾部开孔(14)面积等于所述V型自锁锲片(2)连接部(24)面积,所述V型自锁锲片(2)连接部(24)能够完全嵌入所述融合器本体(1)尾部开孔(14),使得所述融合器本体(1)尾部零切迹。其余技术特征与实施例一相同,不赘述。
实施例四
请参阅图15、图16、图17、图18、图19所示,与实施例一不同的是,所述融合器本体(1)的后部无所述圆孔,所述V型自锁锲片(2)连接部(24)上无所述螺纹孔,相应地,无与所述圆孔以及所述螺纹孔配合的所述螺钉。所述融合器本体(1)的所述尾部开孔(14)深度等于所述V型自锁锲片(2)的连接部(24)厚度,所述V型自锁锲片(2)连接部(24)能够完全嵌入所述融合器本体(1)尾部开孔(14),使得所述融合器本体(1)尾部零切迹。其余技术特征与实施例一相同,不赘述。
实施例五
请参阅图20、图21所示,与实施例一不同的是,所述V型自锁锲片(2)上下锲片部的远端的椎体部(21)的体部无小孔。其余技术特征与实施例一相同,不赘述。
实施例六
请参阅图22、图23所示,与实施例一不同的是,所述V型自锁锲片(2)的连接部(24)无所述锲片夹持槽。其余技术特征与实施例一相同,不赘述。
实施例七
请参阅图24、图25、图26所示,与实施例一不同的是,所述V型自锁锲片(2)在自然状态时为展开的V型,上下锲片部展开夹角(211)为60度;相应地,所述融合器本体(1)的上下导向槽夹角(18)为60度。其余技术特征与实施例一相同,不赘述。
实施例八
请参阅图27、图28、图29所示,与实施例一不同的是,所述V型自锁锲片(2)在自然状态时为展开的V型,上下锲片部展开夹角(211)为160度;相应地,所述融合器本体(1)的上下导向槽夹角(18)为160度。其余技术特征与实施例一相同,不赘述。
实施例九
与实施例一不同的是,所述融合器本体(1)由碳纤维材料制成。其余技术特征与实施例一相同,不赘述。
实施例十
与实施例一不同的是,所述融合器本体(1)由钛合金材料制成。其余技术特征与实施例一相同,不赘述。
实施例十一
请参阅图30、图31、图32、图33所示,与实施例一不同的是,所述融合器本体的水平面轮廓为肾型。其余技术特征与实施例一相同,不赘述。
实施例十二
请参阅图34、图35、图36、图37所示,与实施例十一不同的是,所述融合器本体(1)的尾部开孔(14)在尾部的一侧。其余技术特征与实施例十一相同,不赘述。
实施例十三
请参阅图38、图39、图40、图41所示,与实施例一不同的是,所述融合器本体的水平面轮廓为两侧腰及顶圆弧化的梯形。其余技术特征与实施例一相同,不赘述。
实施例十四
请参阅图42、图43、图44、图45所示,与实施例十三不同的是,所述融合器本体(1)的尾部开孔(14)在尾部的一侧。其余技术特征与实施例十三相同,不赘述。
实施例十五
请参阅图46、图47、图48、图49所示,与实施例一不同的是,所述融合器本体的水平面轮廓为适应椎体横截面的多边形。其余技术特征与实施例一相同,不赘述。
实施例十六
请参阅图50、图51、图52、图53所示,与实施例十五不同的是,所述融合器本体(1)的尾部开孔(14)在尾部的一侧。其余技术特征与实施例十五相同,不赘述。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均以简化的示意图表达,但不能因此理解为对本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9)

1.一种带V型自锁锲片的零切迹自稳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融合器本体(1)与V型自锁锲片(2);
所述V型自锁锲片(2)由上锲片部(23)、连接部(24)和下锲片部(25)组成,上下锲片部又分为近端的融合器部(22)和远端的椎体部(21),上下锲片部在自然状态时为展开的V型,在压缩状态时向中央靠拢;
所述融合器本体(1)前中部有上下贯穿的植骨空腔(17),所述融合器本体(1)尾部有融合器夹持部(16)和尾部开孔(14),所述尾部开孔(14)面积等于或大于所述V型自锁锲片(2)连接部(24)面积,所述尾部开孔(14)深度等于或大于所述V型自锁锲片(2)连接部(24)厚度,所述V型自锁锲片(2)连接部(24)能够完全嵌入所述融合器本体(1)尾部开孔(14),使得所述融合器本体(1)尾部零切迹,所述融合器本体(1)后方有一条倾斜的开口于上表面及所述尾部开孔(14)垂直面的上导向槽(13),一条倾斜的开口于下表面及所述尾部开孔(14)垂直面的下导向槽(15),所述融合器本体(1)上下导向槽与所述V型自锁锲片(2)上下锲片部的近端的融合器部(22)相匹配;
所述V型自锁锲片(2)使用前与所述融合器本体(1)分别放置,为上下锲片部向中央靠拢的压缩状态;使用时,压缩状态的所述V型自锁锲片(2)的上下锲片部的顶端到达所述融合器本体(1)的上下导向槽在所述尾部开孔(14)垂直面的开口,上下锲片部的顶端分别正对上下导向槽在所述尾部开孔(14)垂直面的开口,所述V型自锁锲片(2)的连接部(24)受水平压力,上下锲片部的顶端分别进入上下导向槽在所述尾部开孔(14)垂直面的开口,所述V型自锁锲片(2)的上锲片部(23)和下锲片部(25)分别导入所述融合器本体(1)的上导向槽(13)和下导向槽(15),并从上下导向槽在所述融合器本体(1)上下表面的开口穿出,直至所述V型自锁锲片(2)的连接部(24)紧贴所述融合器本体(1)的尾部开孔(14)垂直面,所述连接部(24)完全嵌入所述尾部开孔(14),使得所述融合器本体(1)尾部零切迹,所述V型自锁锲片(2)恢复为展开的V型的自然状态,上下锲片部的近端的融合器部(22)固定于所述融合器本体(1)上下导向槽内,上下锲片部的远端的椎体部(21)固定于上下椎体内,所述V型自锁锲片(2)与所述融合器本体(1)形成自稳定系统;没有外力作用,所述V型自锁锲片(2)无法退出所述融合器本体(1);所述V型自锁锲片(2)的上下锲片部受到外力或震荡,所述V型自锁锲片(2)无法退出所述融合器本体(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V型自锁锲片的零切迹自稳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融合器本体(1)的水平面轮廓为矩形、肾型、两侧腰及顶圆弧化的梯形、适应椎体横截面的多边形,上下表面设计有倒齿状结构(12)。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V型自锁锲片的零切迹自稳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V型自锁锲片(2)连接部(24)有螺纹孔(29);所述融合器本体(1)后部有一圆孔(19),其前端为不开口的盲端,后端开口于所述尾部开孔(14)的垂直面,其内面有螺纹,并与所述V型自锁锲片(2)连接部(24)的螺纹孔(29)匹配;与所述圆孔(19)以及所述螺纹孔(29)匹配的螺钉(3)由钉身(31)、钉尾(32)、螺钉夹持孔(33)组成,可将所述V型自锁锲片(2)进一步固定在所述融合器本体(1)上;相应地,所述尾部开孔(14)深度等于或大于所述V型自锁锲片(2)连接部(24)的厚度加上所述螺钉(3)钉尾(32)的厚度,所述V型自锁锲片(2)的连接部(24)及用于进一步固定所述V型自锁锲片(2)的所述螺钉(3)的钉尾(32)能够完全嵌入所述融合器本体(1)尾部开孔(14),使得所述融合器本体(1)尾部零切迹。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V型自锁锲片的零切迹自稳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融合器本体(1)的尾部开孔(14)在尾部的中央或一侧。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V型自锁锲片的零切迹自稳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V型自锁锲片(2)上下锲片部的顶端有锋利的尖端(26),所述V型自锁锲片(2)上下锲片部的远端的椎体部(21)两侧边带有倒齿(27)。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V型自锁锲片的零切迹自稳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V型自锁锲片(2)上下锲片部的远端的椎体部(21)的体部有小孔(210)。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V型自锁锲片的零切迹自稳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V型自锁锲片(2)的所述连接部(24)两侧有锲片夹持槽(28),夹持所述锲片夹持槽(28)并施加水平拉力,所述V型自锁锲片(2)可以退出所述融合器本体(1)。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V型自锁锲片的零切迹自稳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V型自锁锲片(2)在自然状态时为展开的V型,上下锲片部展开夹角(211)大于60度,小于160度;相应地,所述融合器本体(1)的上下导向槽夹角(18)大于60度,小于160度。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V型自锁锲片的零切迹自稳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融合器本体(1)由钛合金、碳纤维或聚醚醚酮材料制成;所述V型自锁锲片(2)由良好弹性、韧性的钛合金材料制成。
CN201920804215.7U 2019-05-29 2019-05-29 一种带v型自锁锲片的零切迹自稳椎间融合器 Active CN21067351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804215.7U CN210673513U (zh) 2019-05-29 2019-05-29 一种带v型自锁锲片的零切迹自稳椎间融合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804215.7U CN210673513U (zh) 2019-05-29 2019-05-29 一种带v型自锁锲片的零切迹自稳椎间融合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673513U true CN210673513U (zh) 2020-06-05

Family

ID=708950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804215.7U Active CN210673513U (zh) 2019-05-29 2019-05-29 一种带v型自锁锲片的零切迹自稳椎间融合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67351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722274B2 (en) Cervical spinous process staple
US10363144B2 (en) Expandable spinal implant
ES2333778T3 (es) Implante intervertebral para un procedimiento de fusion intervertebral lumbar posterior transforanimal.
JP3882941B2 (ja) 多分節脊椎アライメント装置、脊椎移植部分の結合装置、脊椎固定装置
US8114138B2 (en) Vertebral template systems and methods of use
US20110319935A1 (en) Interarticulating spinous and transverse process staples for spinal fusion
KR101030462B1 (ko) 척추 극돌기 고정장치
US20100286785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pinal interbody fusion
CN210673513U (zh) 一种带v型自锁锲片的零切迹自稳椎间融合器
US7534245B2 (en) Flexible tap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use
US20150025573A1 (en) Translational plate and compressor instrument
KR20200064601A (ko) 고정력이 향상된 척추경 나사못
CN208511266U (zh) 脊柱后路装置
CN100349552C (zh) 腰椎体前方自锁固定钉板
CN208573808U (zh) 一种用于椎板成形术的钛板
CN208958417U (zh) 带钩式椎间融合器
CN108261272B (zh) 一种防止脊髓神经压迫的人工椎管
CN215228278U (zh) 一种胸腰椎后路可调节椎板间固定装置
CN108135708B (zh) 用于脊柱介入的设备、相应的导引套筒和具有导引套筒的成套设备
RU2592606C1 (ru) Имплантат позвонка
CN215129883U (zh) 一种胸腰椎内固定系统
CN214857844U (zh) 一种腰椎分体式并联融合器
CN213963781U (zh) 一种多功能腰椎铰链融合器
US11497615B2 (en) Cervical disc and instrumentation
CN108113741A (zh) 一种用于椎板成形术的钛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