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668858U - 一种刷式接触件模块化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刷式接触件模块化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668858U
CN210668858U CN201921502249.7U CN201921502249U CN210668858U CN 210668858 U CN210668858 U CN 210668858U CN 201921502249 U CN201921502249 U CN 201921502249U CN 210668858 U CN210668858 U CN 21066885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rush
contact
pin
plug
sock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502249.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英
庞斌
刘俊
伍大福
钟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ichuan Huafeng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ichuan Huafeng Enterprise Group Co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ichuan Huafeng Enterprise Group Co filed Critical Sichuan Huafeng Enterprise Group Co
Priority to CN201921502249.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66885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66885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66885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刷式接触件模块化连接器,属于电子连接器技术领域,解决了现有线簧接触件在连接器中使用时插拔力大且接触可靠性低的问题。该刷式接触件模块化连接器包括插头模块和插座模块;插头模块包括第一刷针组件、第一电源针组件、第一屏蔽罩、第一安装板和第一插头外壳;第一刷针组件和第一电源针组件设于第一插头外壳的中部;插座模块包括第二刷针组件、第二电源孔组件、第二安装板、第一插座外壳;第一电源针组件和第二电源孔组件构成电源接触件;第一刷针组件和第二刷针组件构成用于传递信号的刷式接触件,第一刷针组件采用平行走线设计。本实用新型的刷式接触件接触可靠性高、插拔力小,插拔寿命达万次以上,具有抗强振动冲击。

Description

一种刷式接触件模块化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连接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刷式接触件模块化连接器。
背景技术
电连接器的接触件的类型较多,常用的包括圆筒形接触件、线簧插孔接触件和方形接触件等。然而,随着整机系统的信息化发展,带来的整机构架向集成化,模块化、小型化、标准化发展。先后出现了适用设备模块化、标准化的LRM和VPX两大系列模块化连接器,由于VPX连接器采用的金手指簧片结构可靠性比采用圆形针孔形式的LRM连接器低,为此选择了LRM系列模块化连接器。
现有的LRM系列模块化连接器采用的线簧接触件在使用时整体插拔力大,甚至发生将印制板插坏的情况,插拔次数少,影响使用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上述的分析,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刷式接触件模块化连接器,用以解决现有线簧接触件在连接器中使用时插拔力大且接触可靠性低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主要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刷式接触件模块化连接器,包括插头模块和插座模块;插头模块包括第一刷针组件、第一电源针组件、第一屏蔽罩、第一安装板和第一插头外壳;第一刷针组件和第一电源针组件通过第一安装板及第一屏蔽罩固定于第一插头外壳的中部;插座模块包括第二刷针组件、第二电源孔组件、第二安装板、第一插座外壳;第二刷针组件和第二电源孔组件通过第二安装板固定于第一插座外壳;第一电源针组件和第二电源孔组件构成电源接触件;第一刷针组件和第二刷针组件构成用于传递信号的刷式接触件,第一刷针组件采用平行走线设计。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一刷针组件包括第一插针接触件;第二刷针组件包括插孔接触件,插孔接触件包括第二插针接触件及设于第二插针接触件外侧的固定套管。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二刷针组件包括一根中心金属丝和六根外围金属丝,外围金属丝呈莲花状分布在中心金属丝周围。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中心金属丝和外围金属丝的插合端面的倾斜角度为27°~33°,中心金属丝和外围金属丝的另一端分别与对应的固定套管连接。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插头模块还包括第一射频组件和第二插头外壳,第二插头外壳设于第一插头外壳的两侧且用于固定第一射频组件;插座模块还包括第二射频组件,第二射频组件固定于插座外壳两端。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插头模块还包括插头导向销和第一转位识别销,第一转位识别销上设有可拆卸的第一固定环,插头导向销设于第一插头外壳的两端;插座还包括第二转位识别销和插座导向销插孔;第二转位识别销上设有第二固定环,插座导向销插孔设于第一插座外壳的两端;插头导向销和插座导向销插孔用于刷式接触件、电源接触件、射频接触件的对中、导向和定位;第一转位识别销和第二转位识别销用于防止连接器误插。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插头模块和插座模块采用四级导向连接;插头模块和插座模块采用第一级导向结构至第四级导向结构连接;第一级导向结构用于将插头导向销插入插座导向销插孔中;第二级导向结构为插头壳体插入到插座壳体中进行导向;第三级导向结构为插孔接触件插入基座进行导向;第四级导向结构为插头上的插针接触件与插座上的插孔接触件接触以进行导向,插头上的插孔接触件与插座上的插针接触件接触以进行导向。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一射频接触件和第二射频接触件均采用 20GHz稳相、12#毫米波射频接触件。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一射频接触件和第二射频接触件均采 40GHz稳相、12#毫米波射频接触件。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刷式接触件的容许对中误差≤0.015mm。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至少可实现如下有益效果之一:
(1)本实用新型的插头模块和插座模块采用四级导向连接;首先,当插头模块和插座模块进行对插时,将插头两端的插头导向销与插座两端的插座导向销插孔对其,然后进行一级导向插合;当插头导向销插入插座导向销插孔的深度约为3.8mm~3.9mm时,将第二插头壳体导向进入第一插座壳体内进行二级导向插合;当第二插头壳体导向进入第一插座壳体的深度为2.4mm~2.8mm时,第二刷针组件和第一安装板开始对插,进行三级导向插合;当第二刷针组件开始导向进入第一安装板内,第一插针接触件与第二插针接触件逐渐接触,进行四级导向插合,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设有四级导向结构,不仅能够保证连接器的盲插,且能够保证第一插针接触件和插孔接触件的准确对中。
(2)与现有的针孔接触对相比,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插针接触件和第二插针接触件中的单芯接触对能够沿第一插针接触件外的薄壁固定套管的圆周方向进行360°偏移,刷式接触件在对插时容许对中误差≤0.015mm,该容许对中误差能够补偿连接器孔系的位置度误差。
(3)本实用新型的刷式接触件包括第一插针接触件和第二插针接触件,第一插针接触件和第二插针接触件内均设有一根中心金属丝和六根外围金属丝,六根外围金属丝以中心金属丝为圆心呈莲花状均匀分部于中心金属丝周围,当插头和插座进行对插时,即第一插针接触件与插孔接触件进行对插,第一插针接触件首先插入到第二插针接触件外侧的薄壁固定套管内,然后第一插针接触件开始与第二插针接插件接触直至完全接触,插合后的第一插针接触件和第二插针接触件能够产生大量的且光滑的接触点,因而刷式接触件能够拥有更好的电传输性能和更长的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中,上述各技术方案之间还可以相互组合,以实现更多的优选组合方案。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优点可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实用新型而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说明书实施例以及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内容中来实现和获得。
附图说明
附图仅用于示出具体实施例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整个附图中,相同的参考符号表示相同的部件。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第一刷针组件和第二刷针组件插合前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第一刷针组件和第二刷针组件插合中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第一刷针组件和第二刷针组件插合后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第一刷针组件和第二刷针组件插合后横截面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插头结构仰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第一转位识别销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插头结构主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插座结构主视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插座结构仰视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第二转位识别销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第一级导向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第二级导向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第三级导向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第四级导向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第一刷针组件内部走线示意图。
附图标记:
1-第一插头外壳;2-第二插头外壳;3-第一安装板;4-第一转位识别销;5-螺钉;6-第一刷针组件;7-第一电源针组件;8-第一齿套;9-插头导向销;10-外罩;11-第一插座外壳;12-簧片;13-第二转位识别销;14- 第二刷针组件;15-第二电源针组件;16-第二齿套;17-第二安装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来具体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其中,附图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并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阐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实施例1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刷式接触件模块化连接器,如图1至图15所示,该连接器包括插头模块和插座模块;插头模块包括第一刷针组件6、第一电源针组件7、第一射频组件、第一安装板3、第一屏蔽罩、第一插头外壳1和第二插头外壳2;刷针组件和电源针组件通过第一安装板3及第一屏蔽罩固定于第一插头外壳1的中间;第二插头外壳2设于第一插头外壳1的两侧且用于固定第一射频组件;插座模块包括第二刷针组件 14、第二电源针组件15、第二射频组件、第二安装板17、第一插座外壳 11;第二刷针组件14和第二电源针组件15通过第二安装板17固定于第一插座外壳11上,所述第二射频组件也固定于插座外壳上;第一刷针组件6和第二刷针组件14构成用于传递信号的刷式接触件;第一电源针组件7和第二电源针组件15构成电源接触件;第一刷针组件采用平行走线设计;插头模块和插座模块采用多级导向连接。
具体地,本实用新型的刷式接触件模块化连接器包括插头模块和插座模块,插头模块和插座模块之间采用盲插连接,其中,插头模块为浮动连接结构,浮动连接结构主要针对刷式接触件,刷式接触件在对插过程中第一刷针组件6和第二刷针组件14是自由咬合的;对于插头模块,插头模块包括第一刷针组件6、第一电源针组件7、第一射频组件、第一安装板3、第一屏蔽罩、第一插头外壳1和第二插头外壳2;第一插头外壳1中间部分设有空腔,该空腔两侧分别为第一固定件和第二固定件(第一固定件和第二固定件均为螺钉5),第一固定件和第二固定件的外侧均为第二插头外壳2,第一插头外壳1和第二插头外壳2通过第一固定件和第二固定件进行连接构成固定基座,固定基座及其上的各个组件共同构成基座组件;刷针组件和电源针组件均固定于第一安装板3上,而第一安装板3固定于第一插头外壳1上的空腔内,第二插头外壳2内设有第一齿套8,第一齿套8用于固定第一射频组件。
在插头模块的各个结构中,第一插头外壳1和第二插头外壳2用于保护插头模块的其它组件,尤其是第一刷针组件6和第一电源针组件7;第一安装板3用于固定第一刷针组件6和第一电源针组件7,从而使第一刷针组件6内的插针能够保持正确的位置排列,并使各接触件之间以及各接触件与各外壳之间的绝缘值、耐压值满足设计文件的规定和要求;第一刷针组件6和第一电源针组件7是连接器内的导电部分,它用于保证连接器实现电路接通、断开或换接,并将所连接的信号传递或传输出去;第一齿套8用于固定第一射频组件,保证第一射频组件能够自由拆卸;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一刷针组件6和第一电源针组件7的外侧周围设有外罩10,该外罩10用于为信号传输提供屏蔽作用。
对于插座模块,插座模块包括第二刷针组件14、第二电源针组件15、第二射频组件、第二安装板17、第一插座外壳11、簧片12和齿套;其中,第二刷针组件14和第二电源针组件15通过第二安装板17固定于第一插座外壳11上,所述第二射频组件也固定于插座外壳上;第一刷针组件6和第二刷针组件14构成用于传递信号的刷式接触件;第一电源针组件7和第二电源针组件15构成电源接触件;插头模块和插座模块采用多级导向连接。
在插座模块的各个结构中,第一插座外壳11用于保护插座模块的其它组件,尤其是第二刷针组件14和第二电源针组件15;第二安装板17 用于固定第二刷针组件14和第二电源针组件15,从而使第二刷针组件 14内的插针能够保持正确的位置排列,并使各接触件之间以及各接触件与各外壳之间的绝缘值、耐压值满足设计文件的规定和要求;第二刷针组件14和第二电源针组件15是连接器内的导电部分(与第一刷针组件6 和第一电源针组件7的导电部分对应),它用于保证连接器实现电路接通、断开或换接,并将所连接的信号传递或传输出去;第二齿套16用于固定第二射频组件,进而实现第二射频组件自由拆卸。
综上,本实用新型的刷式接触件相比于线簧接触件,接触可靠性都很高,但插拔力小更小,可靠性较高,插拔寿命达万次以上,且具有抗强振动冲击,而现有的线簧接触件在LRM连接器中使用时,其整体插拔力较大,甚至将印制板插坏,严重影响使用效果。
需要强调的是,如图15所示,为避免因设计失误而造成的对整机信号传输的失真以及对于就信号衰减功能的失效,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刷针组件6采用平行走线设计。第一刷针组件6采用平行走线设计能够保证差分信号时的串扰、插损等指标更好。
为了增加第一插针接触件和第二插针接触件之间的接触点,本实用新型的刷式接触件包括一根中心金属丝和六根外围金属丝,以中心金属丝为圆心,外围金属丝呈莲花状分布在中心金属丝周围;第一插针接触件和第二插针接触件的中心金属丝和外围金属丝的插合端面均加工成 27°~33°倾斜角度,第二插针接触件的中心金属丝和外围金属丝的另一端与固定套管连接。
具体地,刷式接触件包括第一插针接触件和第二插针接触件,第一插针接触件和第二插针接触件内均设有一根中心金属丝和六根外围金属丝,六根外围金属丝以中心金属丝为圆心呈莲花状均匀分部于中心金属丝周围,当插头和插座进行对插时,即第一插针接触件与插孔接触件进行对插,第一插针接触件首先插入到第二插针接触件外侧的薄壁固定套管内,然后第一插针接触件开始与第二插针接插件接触直至完全接触,插合后的第一插针接触件和第二插针接触件能够产生大量的且光滑的接触点,因而刷式接触件能够拥有更好的电传输性能和更长的使用寿命。
为了实现导向插入,插头模块还包括插头导向销9和第一转位识别销4,插头导向销9设于第一插头外壳1的两端;插座还包括第二转位识别销13和插座导向销插孔;插座导向销插孔设于第一插座外壳11的两端;插头导向销9和插座导向销插孔用于刷式接触件和电源接触件的对中、导向和定位;第一转位识别销和第二转位识别销13用于防止连接器误插。
具体地,在第一插头外壳1的两端设有插头导向销9和第一转位识别销4,第一转位识别销4和第二转位识别销13上设有多个识别键位,第一转位识别销4和第二转位识别销13是滤波连接器盲插和防误差的转用配件,当调节好第一转位识别销4和第二转位识别销13后,分别套上第一固定环和第二固定环,将第一转位识别销4和第二转位识别销13分别强压入第一插头外壳1和第一插座外壳11内,如需再次调整第一转位识别销4和第二转位识别销13的方位,可用钳子或其它不损伤外观的工具将其拔出,取下第一固定环和第二固定环,调整方位后套上新的固定环(第一转位识别销4和第二转位识别销13被拔出后必须更换新的固定环),再次压入第一插头外壳1和第一插座外壳11。
为了保证连接器插合的对中,插头模块和插座模块采用四级导向结构连接;第一级导向结构为插头导向销9插入插座导向销插孔中进行导向;第二级导向结构为插头壳体插入到插座壳体中进行导向;第三级导向结构为插座插孔接触件插入插头基座进行导向;第四级导向结构为插头上的插针接触件与插座上的插孔接触件接触以进行导向,插头上的插孔接触件与插座上的插针接触件接触以进行导向。
具体地,第一级导向结构包括插头导向销9和插座导向销插孔,当插头模块和插座模块进行对插时,首先将插头两端的插头导向销9与插座两端的插座导向销插孔对其,然后进行一级导向插合,待插头导向销9 插入插座导向销插孔的深度约为3.8mm~3.9mm时,将第二插头壳体导向进入第一插座壳体内;当第二插头壳体导向进入第一插座壳体的深度为2.4mm~2.8mm时,第二刷针组件14和第一安装板3开始对插,随着第二刷针组件14开始导向进入第一安装板3内,第一插针接触件与第二插针接触件逐渐接触并产生大量的接触点;需要强调的是,第一插针接触件和第二插针接触件中的单芯接触对能够沿第一插针接触件外的薄壁固定套管的圆周方向进行360°偏移,且插孔接触件中的孔系整体偏移量≤0.15mm。与现有的针孔接触对相比,本实用新型的刷式接触件能够产生大量的且非常光滑的接触点,这些接触点能够保证电连接器具有良好的电传输性能。
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设有四级导向结构,不仅能够保证连接器的盲插,且能够保证第一插针接触件和插孔接触件的准确对中,本实用新型的刷式接触件的整体插拔力比同芯数的线簧接触件小,刷式接触件的插入力最大值为0.4N,线簧接触件的插入力最大值为0.8N,特别适合极多芯数的连接器。最重要的是,刷式接触件在对插时的容许对中误差≤0.015mm,该容许对中误差能够补偿连接器孔系的位置度误差。而现有线簧接触件由于结构原因,插针与线簧插孔的对中纠正误差仅为 0.03mm,当误差超过0.03mm时,连接器整体插拔力将会成倍增加。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第一射频组件和第二射频组件为全圆周接触件结构,采用高弹性的铍铜合金材料,可以保证高量级振动冲击下的电连续性。采用标准的外形接口的20GHz和40GHz,12#毫米波射频接触件外形接口一样,可以互插互换,实现高密度多通道射频信号的可靠传输。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刷式接触件模块化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插头模块和插座模块;所述插头模块包括第一刷针组件、第一电源针组件、第一屏蔽罩、第一安装板和第一插头外壳;所述第一刷针组件和第一电源针组件通过第一安装板及第一屏蔽罩固定于第一插头外壳的中部;
所述插座模块包括第二刷针组件、第二电源孔组件、第二安装板、第一插座外壳;所述第二刷针组件和第二电源孔组件通过第二安装板固定于第一插座外壳;所述第一电源针组件和第二电源孔组件构成电源接触件;所述第一刷针组件和第二刷针组件构成用于传递信号的刷式接触件,所述第一刷针组件采用平行走线设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刷式接触件模块化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刷针组件包括第一插针接触件;所述第二刷针组件包括插孔接触件,所述插孔接触件包括第二插针接触件及设于第二插针接触件外侧的固定套管。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刷式接触件模块化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刷针组件包括一根中心金属丝和六根外围金属丝,所述外围金属丝呈莲花状分布在中心金属丝周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刷式接触件模块化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心金属丝和外围金属丝的插合端面的倾斜角度为27°~33°,所述中心金属丝和外围金属丝的另一端分别与对应的固定套管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刷式接触件模块化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头模块还包括第一射频组件和第二插头外壳,所述第二插头外壳设于第一插头外壳的两侧且用于固定第一射频组件;
所述插座模块还包括第二射频组件,所述第二射频组件固定于插座外壳两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刷式接触件模块化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头模块还包括插头导向销和第一转位识别销,所述第一转位识别销上设有可拆卸的第一固定环,所述插头导向销设于第一插头外壳的两端;所述插座还包括第二转位识别销和插座导向销插孔;所述第二转位识别销上设有第二固定环,所述插座导向销插孔设于第一插座外壳的两端;
所述插头导向销和插座导向销插孔用于刷式接触件、电源接触件、射频接触件的对中、导向和定位;所述第一转位识别销和第二转位识别销用于防止连接器误插。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刷式接触件模块化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头模块和插座模块采用四级导向连接;
所述插头模块和插座模块采用第一级导向结构至第四级导向结构连接;所述第一级导向结构用于将插头导向销插入插座导向销插孔中;第二级导向结构为插头壳体插入到插座壳体中进行导向;第三级导向结构为插孔接触件插入基座进行导向;所述第四级导向结构为插头上的插针接触件与插座上的插孔接触件接触以进行导向,插头上的插孔接触件与插座上的插针接触件接触以进行导向。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刷式接触件模块化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射频接触件和第二射频接触件均采用20GHz稳相、12#毫米波射频接触件。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刷式接触件模块化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射频接触件和第二射频接触件均采40GHz稳相、12#毫米波射频接触件。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刷式接触件模块化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刷式接触件的容许对中误差≤0.015mm。
CN201921502249.7U 2019-09-10 2019-09-10 一种刷式接触件模块化连接器 Active CN21066885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502249.7U CN210668858U (zh) 2019-09-10 2019-09-10 一种刷式接触件模块化连接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502249.7U CN210668858U (zh) 2019-09-10 2019-09-10 一种刷式接触件模块化连接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668858U true CN210668858U (zh) 2020-06-02

Family

ID=708095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502249.7U Active CN210668858U (zh) 2019-09-10 2019-09-10 一种刷式接触件模块化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66885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5348491A (en) Jack module
CN109149277B (zh) 能使接地端子与接地片共同形成接地组件的信号连接器
US6126465A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system having dual purpose jack
US20220231465A1 (en) Male Connector, Female Connector, Connector Assembly, and Communications Device
CN101331653A (zh) 电缆连接器组件的板安装式接头
CN210156670U (zh) 一种多级导向连接器
CN110492306B (zh) 一种模块化连接器及其插合方法
CN212659717U (zh) 插头电连接器
CN105140703B (zh) 插头电连接器
CN211017647U (zh) 一种板对板平接式射频同轴连接器
US20230047671A1 (en) PCIe/SAS CONNECTOR STRUCTURE
CN210668858U (zh) 一种刷式接触件模块化连接器
WO1988002560A1 (en) Shielded and grounded connector system for coaxial cables
US10840646B2 (en) Anti-misplug coaxial connector assembly
US20220302616A1 (en) Unitary rf connector with ground contact tabs arranged in crown, for a board-to-board connection and a ganged connector including a plurality of such unitary connector, for a multiple board-to-board connection
EP3926763A1 (en) Coaxial connector system with adapter
CN114899636A (zh) 适用于储能系统的连接器组件
CN210607748U (zh) 线对板连接器
CN210489890U (zh) 一种刷式接触件及刷式接触件连接器
CN219843239U (zh) 一种线端连接器及其组件
CN220963803U (zh) 插头连接器、连接器系统以及医用内窥镜系统
CN215299612U (zh) 一种屏蔽型微矩形电连接器插头插座
CN216085418U (zh) 一种板端连接器
CN211351137U (zh) 一种以太网快速插拔电连接器
CN216903424U (zh) 一种fak线端连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No. 118, Sanjiang Avenue,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 Mianyang City, Sichuan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Sichuan Huafeng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No. 118, Sanjiang Avenue,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 Mianyang City, Sichuan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SICHUAN HUAFENG ENTERPRISE GROUP Co.,Ltd.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