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631012U - 液体容器 - Google Patents

液体容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631012U
CN210631012U CN201921838984.5U CN201921838984U CN210631012U CN 210631012 U CN210631012 U CN 210631012U CN 201921838984 U CN201921838984 U CN 201921838984U CN 210631012 U CN210631012 U CN 21063101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iner
cover
deformable
liquid
fil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838984.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罗京
李宝刚
桂东
刘�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Midea Life Electric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Midea Life Electric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Midea Life Electric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Midea Life Electric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838984.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63101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63101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63101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pparatus For Making Beverag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液体容器,包括:容器本体,容器本体上设置有开口;容器盖,容器盖被配置为适于安装在开口处,以打开或关闭开口,容器盖包括至少设置一圈可变形部,可变形部能够发生形变以使容器盖向容器本体的内部或外部运动;过滤件,设置在容器盖上,过滤件上设置有过滤孔,容器盖形变后能够带动过滤件在容器本体内进行升降运动。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液体容器,在容器盖上设置有变形部,使得液体容器具有自然状态及冲泡状态,使得用户在不开启容器盖的情况下选择是否进行冲泡并可以调节冲泡浓度,保证冲泡后液体的浓度符合用户自身喜好。

Description

液体容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生活用具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液体容器。
背景技术
现有配有茶漏的茶壶等液体容器,可将茶叶放在茶漏里面以实现泡茶的功能,但这种液体容器不能够实现茶漏的升降。因此,在泡茶时,只能够将茶漏一直浸泡在茶水中,这样便无法根据实际需求确定泡茶的时间,从而会导致冲泡时间过长、茶汤过浓等情况的发生,无法确保泡出的茶汤的口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液体容器。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液体容器,包括:容器本体,容器本体上设置有开口;容器盖,容器盖被配置为适于安装在开口处,以打开或关闭开口,容器盖包括至少设置一圈可变形部,可变形部能够发生形变以使容器盖向容器本体的内部或外部运动;过滤件,设置在容器盖上,过滤件上设置有过滤孔,容器盖形变后能够带动过滤件在容器本体内进行升降运动。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液体容器包括容器本体、容器盖及过滤件。其中,容器本体上设置有开口,容器盖可拆卸地设置于开口处,以打开或关闭容器本体的开口;容器盖包括至少设置一圈可变形部,且容器盖上设置有过滤件,可变形部自身可以发生形变,以使得容器盖朝向容器本体的内部或外部运动;容器盖的运动会带动与容器盖相连接的过滤件在容器本体内部升降,使得过滤件处于容器本体内不同的位置。也即,通过可变形部的形变改变过滤件在容器本体内所处的位置,使得过滤件与容器本体内液体的接触面积、接触时间可调,实现液体容器在不同使用状态下的切换,进而使得用户可根据自身喜好调节过滤件内被冲泡物与容器本体内液体的接触程度,保证冲泡后液体的浓度符合用户口味。
其中,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液体容器既可用于泡茶,也可用于冲泡咖啡或冲泡其它饮品等。在用户使用该液体容器的过程中,当过滤件在容器盖的带动下在容器本体内部下降时,过滤件与液体容器内部的液体相接触,液体与过滤件内部的被冲泡物充分接触;当过滤件在容器盖的带动下在容器本体内部上升时,过滤件与液体容器内部的液体分离,液体与过滤件内部的被冲泡物分离。通过可变形部调整容器盖的状态,进而使得液体容器在冲泡状态和自然状态下切换,调整冲泡后液体的浓度。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液体容器,通过可变形部的设置,使得液体容器具有自然状态及冲泡状态;冲泡状态下过滤件内的被冲泡物与液体容器内部的液体充分接触,自然状态下过滤件内的被冲泡物与液体容器内部的液体分离,使得用户在不开启容器盖的情况下选择是否进行冲泡并可以调节冲泡浓度,保证冲泡后液体的浓度符合用户自身喜好。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技术方案提供的液体容器,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可变形部能够在容器本体的高度方向上进行折叠或打开。
在该技术方案中,可变形部能够在容器本体的高度方向上进行折叠或打开。也即,可变形部可实现容器盖在容器本体高度方向上的变形,进而带动过滤件在容器本体内升降。当可变形部处于折叠状态时,过滤件与容器本体内的液体相接触,液体容器处于冲泡状态;当可变形部处于打开状态时,过滤件与容器本体内的液体分离,液体容器处于自然状态。通过打开或折叠可变形部,调整冲泡时间,改变冲泡后液体浓度。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可变形部包括:至少一个可变形区及至少一个连接区;至少一个可变形区与至少一个连接区的相连接,至少一个可变形区中任一个可变形区的壁厚小于至少一个连接区中任一个连接区的壁厚。
在该技术方案中,可变形部包括至少一个可变形区和至少一个连接区,可变形区与连接区相连接,共同构成了可变形部。其中,可变形区可在外力驱使下折叠或打开,以保证过滤件在容器本体内部的升降,连接区可保证可变形区的稳定连接。特别地,可变形区的壁厚小于连接区的壁厚,通过对可变形区与连接区的壁厚限定,使得可变形区可在外力驱使下变形,而连接区在外力驱使下不会产生变形,以折叠或打开可变形部。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至少一个连接区中的任一个和至少一个可变形区中的任一个为硅胶件或橡胶件;其中,至少一个可变形区中任一个可变形区的壁厚与至少一个连接区中任一个连接区的壁厚的比值范围为0.2至0.9。
在该技术方案中,连接区和可变形区为硅胶件或橡胶件,硅胶件及橡胶件具有较好的塑性及弹性,可保证可变形区易于在外力驱使下发生形变,并可在折叠状态与打开状态之间切换。可变形区的壁厚要小于连接区的壁厚,且两者的比值范围为0.2至0.9,一方面可保证可变形部整体结构协调,避免局部凸起或局部凹陷,提升容器盖的美观程度;另一面可保证可变形部的自身结构性能,保证用户可以以适当的力改变可变形部的状态,并保证可变形部可稳定处于折叠状态或打开状态。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至少一个可变形区在可变形部上的延伸长度的取值范围为1mm至50mm。
在该技术方案中,可变形区在可变形部上的延伸长度的取值范围为1mm至50mm。合理布置可变形区在容器本体高度方向上的延伸长度,保证可变形区的长度与可变形部的长度相匹配,在保证容器盖能够发生形变的基础上,保证容器盖大部分位置的强度及硬度。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容器盖还包括:容器盖连接部,连接在可变形部朝向容器本体的底部的一侧,容器盖连接部用于与容器本体相连接。
在该技术方案中,容器盖还包括容器盖连接部。其中,容器盖连接部连接在可变形部朝向容器本体的底部的一侧,容器盖连接部的形状与容器本体相适配,以使得容器盖可通过容器盖连接部安装于容器本体上。一方面保证容器盖的稳定安装,另一方面保证按压折叠可变形部的过程中容器盖仍然稳定在容器本体。
具体地,容器盖连接部采用硬性材质。也即,容器盖连接部自身具有一定的硬度,这样可以保证容器盖的部分区域具有硬度,保证容器盖具有可折叠的功能,实现液体容器在自然状态与冲泡状态之间的切换。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容器盖连接部与可变形部为一体式结构,容器盖连接部及可变形部为硅胶件或橡胶件;容器盖还包括容器盖支架,容器盖支架支撑在容器盖连接部的开口处,容器盖连接部套设在容器盖支架上。
在该技术方案中,容器盖连接部与可变形部为一体式结构,且容器盖连接部及可变形部均采用硅胶件或橡胶件。也即,容器盖连接部与可变形部一样,自身具有一定的弹性,一体式的结构设置有利于简化制造工序,降低液体容器的制造成本。
此外,容器盖还包括容器盖支架,容器盖支架支撑在容器盖连接部的开口处,且容器盖连接部的形状与容器盖连接部的形状相适配,以使得具有弹性的容器盖连接部可套设在容器盖支架上。通过容器盖支架的设置,可保证容器盖的安装稳定性,避免出现容器盖脱落的情况。
具体地,容器盖支架的外周壁设置有安装凹槽,容器盖连接部的内周壁设置有安装凸起,安装凸起设置于安装凹槽内,实现容器盖支架与容器盖的稳定连接;容器盖连接部的外周壁设置有螺纹结构,容器本体的内周壁也同样设置有螺纹结构,保证容器盖与容器本体的稳定连接。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至少一个可变形区的数量为至少两个,任意两个可变形区在容器本体的高度方向上的高度差为H;在任意两个可变形区中,位于靠近容器本体底部的可变形区的下端口的直径为D,其中,H与D的比值的取值范围为0.1至3。
在该技术方案中,可变形区的数量为至少两个,可通过至少两个可变形区的相互配合,保证可变形部在液体容器高度方向上的型变量,进而保证过滤件在液体容器高度方向上的升降幅度。
进一步地,任意两个可变形区在容器本体的高度方向上的高度差为H,靠近容器本体底部的可变形区的下端口的直径为D,且H与D的比值的取值范围为0.1至3。
H与D的比值会直接影响用户折叠可变形部的手感及力度。本实用新型限定H与D的比值的取值范围为0.1至3,优化可变形部自身结构,保证可变形部具有适宜的硬度和软度,用户可以以合适的力度折叠可变形部,实现冲泡状态与自然状态之间的转化,且在折叠可变形部的过程中,不会因为H与D的比值过大而导致按压困难,保证了每次折叠的升降高度,避免因下降高度不足需多次折叠的问题。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过滤件被构造为一端敞口的具有容纳腔的结构;过滤件的敞口端被配置为适于拆卸地安装在容器盖上,过滤件能够与容器盖围合成容置空间。
在该技术方案中,过滤件为一端敞口的具有容纳腔的结构,以方便用户将被冲泡物投放至过滤件内部;过滤件的敞口端与容器盖可拆卸式安装,使得过滤件可随容器盖在容器本体内升降,保证过滤件内被冲泡物与容器本体内部的液体接触或分离,并保证结构的最简化;过滤件与容器盖围合成容置空间,该容置空间内放置被冲泡物,避免被冲泡物流至容器本体内部,起到隔离的作用。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过滤件包括:滤网盖,滤网盖上设置有第一安装件,第一安装件用于与容器盖进行安装;滤网体,滤网体被构造为一端敞口的具有容纳腔的结构,滤网体上设有多个过滤孔,滤网体被配置为适于安装在滤网盖上以与滤网盖围合成容置空间。
在该技术方案中,过滤件包括滤网盖和滤网体。滤网盖上设置有第一安装件,滤网盖通过第一安装件与容器盖相连接,保证过滤件的稳定安装;滤网体为一端敞口的具有容纳腔的结构,并与滤网盖相连接,滤网体与滤网盖围合成容置空间,该容置空间用于放置被冲泡物;滤网体上设有多个过滤孔,容器本体内的液体通过过滤孔进入到容置空间与被冲泡物相接触,而容置空间内被冲泡物不会流入到容器本体内部,使得滤网体起到隔离的作用。
具体地,沿滤网盖的周向,滤网盖的内壁设置有第一限位部,沿滤网体的周向,滤网体的外壁设置有第二限位部,第一限位部与第二限位部相适配,保证滤网盖和滤网体的在液体容器高度方向的连接限位,保证液体容器使用过程中滤网体不会脱落。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液体容器还包括:第二安装件,设置在容器盖的内壁上;第一安装件可拆卸的设置在第二安装件内,以连接容器盖及过滤件。
在该技术方案中,液体容器还包括第二安装件,且第二安装件与第一安装件相适配。第二安装件位于容器盖的内壁,第一安装件可拆卸的设置在第二安装件内,实现过滤件与容器盖的连接,保证过滤件可在容器盖的带动下升降。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第一安装件为柱状,沿容器本体的高度方向上延伸。
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一安装件为柱状,沿容器本体的高度方向上延伸,保证过滤件与容器盖之间的距离,保证过滤件可伸入值容器本体的内部。特别地,柱状的第一安装件不仅可以保证过滤件与容器盖的稳定连接,还可以保证过滤件在容器本体的位置,保证过滤件在容器盖的带动下伸入容器本体的距离,保证过滤件与容器本体内部液体的充分接触。即使在容器本体内部液体较少的情况下,仍可保证过滤件与液体的接触面积,保证冲泡效果。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滤网盖包括:盖本体;导气部,凸出设置在盖本体上,导气部的顶部高于盖本体的顶部,排气孔设置在导气部上并连通盖本体和外部空间。
在该技术方案中,滤网盖包括盖本体和导气部。其中,盖本体保证过滤件与容器盖的连接;导气部凸出设置在盖本体,排气孔连通盖本体和外部空间,保证过滤件内部与外部空间的气压平衡;当过滤件与容器本体内液体相接触时,液体通过过滤孔进入到过滤件内部,过滤件内部气同时从排气孔排出到外部空间;导气部的顶部高于盖本体的顶部,保证容器本体内液体可完全充斥在过滤件内部,保证液体与过滤件内部被冲泡物的完全接触。
同样地,通过导气部的设置,使得在过滤件伸入液体内部的过程中,过滤件内部的气体不断排出,保证过滤件可顺利沉浸于液体内部。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滤网盖为硅胶滤网盖或橡胶滤网盖或金属滤网盖;和/或滤网体为金属滤网体或硅胶滤网体或橡胶滤网体。
在该技术方案中,滤网盖采用硅胶滤网盖或橡胶滤网盖,硅胶滤网盖和橡胶滤网盖具有耐腐蚀的性能,可保证滤网盖的使用寿命,金属滤网盖具有较强的硬度及刚度,使用寿命更长;滤网体采用金属滤网体或硅胶滤网体或橡胶滤网体,金属滤网体具有较强的硬度及刚度,且不会高温而释放有害物质,有利于保证用户的使用安全,硅胶滤网体和橡胶滤网体具有耐腐蚀的性能,可保证滤网盖的使用寿命。
具体地,滤网盖和滤网体不限于以上几种形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液体容器还包括:液位检测装置,设置在容器盖组件或容器本体上,以检测容器本体内的液面高度。
在该技术方案中,液体容器还包括液位检测装置。其中,液位检测装置设置在容器盖组件或容器本体上,可以检测容器本体内的液面高度,以此判断容器本体内部是否具有足够的液体,使得用户在容器本体内部液体不足时及时添加,保证液体容器的使用安全,保证过滤件内部被冲泡物可与液体充分接触,保证冲泡效果。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容器本体还包括:把手;和/或容器盖上设置有容器盖提手;和/或容器本体为透明容器;和/或液体容器还包括底座和加热装置,容器本体能够安装在底座上,加热装置设置在容器本体上或设置在底座内。
在该技术方案中,容器本体上设置有把手,通过设置把手能够使容器本体更便利的进行移动,从而更利于倒水、清洗等操作;通过在容器盖上设置容器盖提手能够使容器盖更便于拿取,提升了用户的使用体验;进一步地,通过将容器本体设置为透明容器,从而能够通过透明容器观看到容器本体内的被冲泡物情况,也能够在冲泡时观看具体的冲泡过程,从而使得用户能够随时掌握冲泡情况。
进一步地,液体容器还包括底座和加热装置,通过设置底座一方面能够提供一个放置容器本体的平台,另一方面可通过底座为加热装置提供电源,或者通过底座来控制容器本体的具体工作,比如控制加热功率,加热时间等。而加热装置用于加热容器本体,具体地,加热装置既可安装在底座内,也可安装在容器本体上,而加热装置的位置,可根据实际需要设置。具体地,底座上设置有操作面板、控制板、外壳、电源等结构。
其中,液体容器为加热杯、茶壶、咖啡壶或者养生壶,当然,液体容器也可为除加热杯、茶壶、咖啡壶和养生壶之外的其它产品。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液体容器的结构示意图(自然状态);
图2是图1所示实施例的液体容器的结构示意图(冲泡状态);
图3是图1所示实施例的液体容器中容器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所示实施例的容器盖的剖视图;
图5是图1所示实施例的液体容器中容器盖和过滤件的剖视图;
图6是图1所示实施例的液体容器中滤网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6所示实施例的滤网盖的剖视图;
图8是图1所示实施例的液体容器中滤网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8所示实施例的滤网体的剖视图;
图10是图5所示容器盖和过滤件的A处局部放大图;
图11是图7所示滤网盖的B处局部放大图;
图12是图9所示滤网体的C处局部放大图。
其中,图1至图12中的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0液体容器,102容器本体,104容器盖,106可变形部,108过滤件,110可变形区,110a第一可变形区,110b第二可变形区,112连接区,114滤网盖,116第一安装件,118滤网体,120过滤孔,122第二安装件,124盖本体,126导气部,128容器盖支架,130底座,132加热装置,134第一限位部,136第二限位部,138安装凹槽,140安装凸起,142容器盖提手,144容器盖连接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12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液体容器100。
实施例一: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液体容器100,包括:容器本体102、容器盖104及过滤件108。
其中,容器本体102上设置有开口,容器盖104可拆卸地设置于开口处,以打开或关闭容器本体102的开口;如图3所示,容器盖104设置有可变形部106,且容器盖104上设置有过滤件108,可变形部106自身可以发生形变,以使得容器盖104朝向容器本体102的内部或外部运动;容器盖104的运动会带动与容器盖104相连接的过滤件108在容器本体102内部升降,使得过滤件108处于容器本体102内不同的位置。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液体容器100,通过可变形部106的设置,使得液体容器100具有自然状态及冲泡状态;如图2所示,冲泡状态下过滤件108内的被冲泡物与液体容器100内部的液体充分接触;如图1所示,自然状态下过滤件108内的被冲泡物与液体容器100内部的液体分离,使得用户在不开启容器盖104的情况下选择是否进行冲泡并可以调节冲泡浓度,保证冲泡后液体的浓度符合用户自身喜好。
具体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液体容器100既可用于泡茶,也可用于冲泡咖啡或冲泡其它饮品等。
在用户使用液体容器100的过程中,如图2所示,过滤件108在容器盖104的带动下在容器本体102内部下降,可变形部106处于折叠状态,此时过滤件108与容器本体102内的液体相接触,液体容器100处于冲泡状态;当用户不需要浸泡被冲泡物时,如图1所示,过滤件108在容器盖104的带动下在容器本体102内部上升,可变形部106处于打开状态,此时过滤件108与容器本体102内的液体分离,液体容器100处于自然状态。通过打开或折叠可变形部106,选择是否继续冲泡并调整冲泡时间,改变冲泡后液体的浓度。
进一步地,如图3、图4和图5所示,可变形部106包括可变形区110及连接区112。其中,可变形区110的壁厚小于连接区112的壁厚,以使得可变形区110可在外力驱使下折叠或打开,保证过滤件108在容器本体102内部的升降;连接区112在外力驱使下不会产生变形,通过可变形区110与连接区112的配合,以折叠或打开可变形部106。
具体地,可变形区110与连接区112的数量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下面,以几个具体实施例对可变形区110与连接区112的数量及设置位置进行解释说明,但值得注意的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以下几种情况。
实施例A:连接区112的数量为一个,可变形区110的数量为一个,且可变形区110位于连接区112的下方(图中未示出)。
在该实施例中,当用户按压折叠容器盖104时,可变形区110处发生转折,以使得连接区112整体朝向容器本体102运动;当用户需要冲泡被冲泡物时,可提起容器盖104使得可变形区110恢复原状即可。
实施例B:如图4所示,连接区112的数量为一个,可变形区110的数量为两个,分别为第一可变形区110a和第二可变形区110b,且第一可变形区110a和第二可变形区110b位于连接区112的两端。
在该实施例中,当按压折叠容器盖104时,用户可选择仅折叠第一可变形区110a或第二可变形区110b,也可选择同时折叠第一可变形区110a及第二可变形区110b,以此来调节不同的折叠深度,保证过滤件108在容器本体102内部处于不同的位置。
通过两个可变形区110与一个连接区112的配合,当可变形部106处于折叠状态时,容器盖104整体呈W型。同时可保证容器本体102内部过滤件108的升降高度,保证过滤件108可与容器本体102内液体充分接触。
实施例C:连接区112的数量为两个,可变形区110的数量为一个,且两个连接区112位于可变形区110的两端(图中未示出)。
在该实施例中,当用户按压折叠容器盖104时,可变形区110发生转折,以使得两个连接区112整体朝向容器本体102运动;当用户需要冲泡被冲泡物时,可提起容器盖104使得可变形区110恢复原状即可。
通过一个可变形区110与两个连接区112的配合,可保证容器本体102内部过滤件108的升降高度,保证过滤件108可与容器本体102内液体充分接触。
进一步地,可变形区110的壁厚与连接区112的壁厚的比值范围为0.2至0.9。一方面可保证可变形部106整体结构协调,避免局部凸起或局部凹陷,提升容器盖104的美观程度;另一面可保证可变形部106的自身结构性能,保证用户可以以适当的力改变可变形部106的状态,并保证可变形部106可稳定处于折叠状态或打开状态。
进一步地,如图4所示,可变形区110在可变形部106上的延伸长度为h,且满足1mm≤h≤50mm。合理布置可变形区110在容器本体102高度方向上的延伸长度,保证可变形区110的长度与可变形部106的长度相匹配,在保证容器盖104能够发生形变的基础上,保证容器盖104大部分位置的强度及硬度。
此外,如图4所示,第一可变形区110a与第二可变形区110b之间的距离为H,第二可变形区110b的下端口的直径为D,且满足H与D的比值的取值范围为0.1至3。H与D的比值会直接影响用户折叠可变形部106的手感及力度。本实用新型限定H与D的比值的取值范围为0.1至3,优化可变形部106自身结构,保证可变形部106具有适宜的硬度和软度,用户可以以合适的力度折叠可变形部106,实现冲泡状态与自然状态之间的转化,且在折叠可变形部106的过程中,不会因为H与D的比值过大而导致按压困难,保证了每次折叠的升降高度,避免因下降高度不足需多次折叠的问题。
实施例二:
如图1、图2和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液体容器100,包括:容器本体102、容器盖104及过滤件108。
其中,容器盖104设置有可变形部106和容器盖连接部144。容器盖104通过可变形部106实现折叠,以保证液体容器100在冲泡状态和自然状态下切换;容器盖连接部144设置于可变形部106朝向容器本体102的底部的一侧,并与容器本体102相适配,以使得容器盖104可通过容器盖连接部144安装于容器本体102上。
通过容器盖连接部144的设置,一方面保证容器盖104的稳定安装,另一方面保证按压折叠可变形部106的过程中,容器盖104仍然稳定在容器本体102,避免出现液体容器100倾倒的情况。
具体地,容器盖连接部144采用硬性材质。也即,容器盖连接部144自身具有一定的硬度,这样可以保证容器盖104的部分区域具有硬度,保证容器盖104具有可折叠的功能,实现液体容器100在自然状态与冲泡状态之间的切换。
实施例三: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液体容器100,包括:容器本体102、容器盖104、过滤件108及容器盖支架128。
其中,如图3所示,容器盖104设置有可变形部106、容器盖连接部144及容器盖支架128。容器盖104通过可变形部106实现折叠,以保证液体容器100在冲泡状态和自然状态下切换;如图3和图4所示,容器盖连接部144设置于可变形部106朝向容器本体102的底部的一侧,并与容器盖支架128相适配,使得容器盖连接部144通过容器盖支架128安装于容器本体102上。
通过容器盖连接部144与容器盖支架128的配合,一方面保证容器盖104的稳定安装,另一方面保证按压折叠可变形部106的过程中,容器盖104仍然稳定在容器本体102,保证用户使用,避免出现液体容器100倾倒的情况。
具体地,如图3和图4所示,容器盖连接部144与可变形部106为一体式结构,且容器盖连接部144及可变形部106均采用硅胶件或橡胶件。也即,容器盖连接部144与可变形部106一样,自身具有一定的弹性,一体式的结构设置有利于简化制造工序,降低液体容器100的制造成本。
此外,如图5所示,容器盖支架128支撑在容器盖连接部144的开口处,容器盖连接部144的形状与容器盖连接部144的形状相适配,以使得具有弹性的容器盖连接部144可套设在容器盖支架128上。通过容器盖支架128的设置,可保证容器盖104的安装稳定性,避免出现容器盖104脱落的情况。
具体地,如图5和图10所示,容器盖支架128的外周壁设置有安装凹槽138,容器盖连接部144的内周壁设置有安装凸起140,安装凸起140设置于安装凹槽138内,实现容器盖支架128与容器盖104的稳定连接;容器盖连接部144的外周壁设置有螺纹结构,容器本体102的内周壁也同样设置有螺纹结构,保证容器盖104与容器本体102的稳定连接。
实施例四: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液体容器100,包括:容器本体102、容器盖104及过滤件108;过滤件108直接与容器盖104相连接(图中未示出该情况)。
在该实施例中,可变形部106自身可以发生形变,以使得容器盖104朝向容器本体102的内部或外部运动,实现液体容器100在冲泡状态与自然状态下的转化。
此外,过滤件108为一端敞口的具有容纳腔的结构,以方便用户将被冲泡物投放至过滤件108内部;过滤件108的敞口端与容器盖104可拆卸式安装,使得过滤件108可随容器盖104在容器本体102内升降,保证过滤件108内被冲泡物与容器本体102内部的液体接触或分离,并保证液体容器100结构的最简化;过滤件108与容器盖104围合成容置空间,该容置空间内放置被冲泡物,避免被冲泡物流至容器本体102内部,起到隔离的作用。
具体地,在该实施例中,过滤件108的外周壁及容器盖104的内周壁设置相互匹配的安装部件,以使得过滤件108直接与容器盖104相连接;被冲泡物直接放置于过滤件108与容器盖104围合的容置空间。安装部件可采用螺纹、凸起、卡扣和卡槽等等。
实施例五:
如图1、图2和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液体容器100,包括:容器本体102、容器盖104及过滤件108;过滤件108包括滤网盖114和滤网体118。
在该实施例中,可变形部106自身可以发生形变,以使得容器盖104朝向容器本体102的内部或外部运动,实现液体容器100在冲泡状态与自然状态下的转化。
此外,如图5所示,过滤件108包括滤网盖114和滤网体118。滤网体118为一端敞口的具有容纳腔的结构,并与滤网盖114相连接,滤网体118与滤网盖114围合成容置空间,该容置空间用于放置被冲泡物;如图8和图9所示,滤网体118上设有多个过滤孔120,容器本体102内的液体通过过滤孔120进入到容置空间与被冲泡物相接触,而容置空间内被冲泡物不会流入到容器本体102内部,使得滤网体118起到隔离的作用。
具体地,过滤孔120可为圆形孔,方形孔,异形孔等,本实用新型过滤孔120为圆形孔。过滤孔120可均匀布置,可局部有花纹、花朵等图形,本实用新型过滤孔120均匀布置。
具体地,如图7和图11所示,沿滤网盖114的周向,滤网盖114的内壁设置有第一限位部134,如图8、图9和图12所示,沿滤网体118的周向,滤网体118的外壁设置有第二限位部136,第一限位部134与第二限位部136相适配,保证滤网盖114和滤网体118的在液体容器100高度方向的连接限位。其中,第一限位部134与第二限位部136可采用限位筋结构。其中,第一限位部134可以为凹槽,扣位等第二限位部136可以为扣位、筋位等;本实用新型第一限位部134采用凹槽,本实用新型第二限位部136采用筋位。
进一步地,如图4、图5、图6和图7所示,容器盖104的内壁设置有第二安装件122,滤网盖114上设置有第一安装件116,第一安装件116与第二安装件122相互适配,保证过滤件108与容器盖104的稳定安装。
具体地,如图5、图6和图7所示,第一安装件116为柱状,沿容器本体102的高度方向上延伸,第二安装件122为设置于容器盖104内部的安装空位,第一安装件116的端部插入至安装空位内,保证过滤件108的稳定安装。
此外,柱状的第一安装件116不仅可以保证过滤件108与容器盖104的稳定连接,还可以保证过滤件108在容器本体102的位置,保证过滤件108在容器盖104的带动下伸入容器本体102的距离,保证过滤件108与容器本体102内部液体的充分接触;即使在容器本体102内部液体较少的情况下,仍可保证过滤件108与液体相接触,保证冲泡效果。
具体地,第二安装件122可以为方形槽、圆球槽、梯形槽、三角槽等,第一安装件116的端部可设置方形结构、圆球结构、梯形结构、三角结构等。本实用新型第二安装件122采用圆球槽,第一安装件116的端部设置圆球结构。
进一步地,如图6和图7所示,滤网盖114包括盖本体124和导气部126,导气部126内部设置有排气孔。当过滤件108与容器本体102内液体相接触时,液体通过过滤孔120进入到过滤件108内部,过滤件108内部气从排气孔排出到外部空间。也即,导气部126保证过滤件108内部与外部空间的气压平衡。
同样地,通过导气部126的设置,使得在过滤件108伸入液体内部的过程中,过滤件108内部的气体不断排出,保证过滤件108可顺利沉浸于液体内部。
进一步地,如图6和图7所示,导气部126的顶部高于盖本体124的顶部,保证容器本体102内液体可完全充斥在过滤件108内部,保证液体与过滤件108内部被冲泡物的完全接触。
具体地,排气孔可设置方形孔、圆形孔,实现排气;导气部126的数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实用新型设置有两个导气部126。
进一步地,滤网盖114采用硅胶滤网盖或橡胶滤网盖或金属滤网盖,硅胶滤网盖和橡胶滤网盖具有耐腐蚀的性能,可保证滤网盖114的使用寿命,金属滤网盖具有较强的硬度及刚度,且不会高温而释放有害物质,有利于保证用户的使用安全;滤网体118采用金属滤网体或硅胶滤网体或橡胶滤网体,金属滤网体具有较强的硬度及刚度,且不会高温而释放有害物质,有利于保证用户的使用安全,硅胶滤网体和橡胶滤网体具有耐腐蚀的性能,可保证滤网盖114的使用寿命。值得注意的是,滤网盖114和滤网体118不限于以上几种形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进一步地,液体容器100还包括液位检测装置(图中未示出)。其中,液位检测装置设置在容器盖104组件或容器本体102上,可以检测容器本体102内的液面高度,以此判断容器本体102内部是否具有足够的液体,使得用户在容器本体102内部液体不足时及时添加,保证液体容器100的使用安全,保证过滤件108内部被冲泡物可与液体充分接触,保证冲泡效果。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容器本体102上设置有把手(图中未示出),通过设置把手能够使容器本体102更便利的进行移动,从而更利于倒水、清洗等操作;通过在容器盖104上设置容器盖提手142能够使容器盖104更便于拿取,提升了用户的使用体验;进一步地,通过将容器本体102设置为透明容器,从而能够通过透明容器观看到容器本体102内的被冲泡物情况,也能够在冲泡时观看具体的冲泡过程,从而使得用户能够随时掌握冲泡情况。
如图1和图2所示,液体容器100还包括底座130和加热装置132,通过设置底座130一方面能够提供一个放置容器本体102的平台,另一方面可通过底座130为加热装置132提供电源,或者通过底座130来控制容器本体102的具体工作,比如控制加热功率,加热时间等。而加热装置132用于加热容器本体102,具体地,加热装置132既可安装在底座130内,也可安装在容器本体102上,而加热装置132的位置,可根据实际需要设置。具体地,底座130上设置有操作面板、控制板、外壳、电源等结构。
具体地,液体容器100为加热杯、茶壶、咖啡壶或者养生壶,当然,液体容器100也可为除加热杯、茶壶、咖啡壶和养生壶之外的其它产品。
实施例六: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液体容器100,如图2所示,当用户需要冲泡被冲泡物时,调整液体容器100到冲泡状态(过滤件108与液体接触),可实现冲泡;如图1所示,但用户不需要冲泡被冲泡物时,调整液体容器100到自然状态(过滤件108与液体分离),可不冲泡。通过调整冲泡状态和自然状态,使得用户可以调整冲泡浓度,可根据自己液体浓度进行调整浓度。
具体地,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液体容器100,包括容器本体102、容器盖104、过滤件108及底座130。如图3和图4所示,容器盖104上设置折痕作为可变形区110,容器盖104其余部分作为连接区112;其中,如图4所示,可变形区110的厚度与连接区112的厚度的比值在0.2至0.9之间,例如,两者厚度的比值为0.5;如图4所示,可变形区110在可变形部106上的延伸长度h在1mm至50mm之间,例如h为15mm;如图4所示,第一可变形区110a与第二可变形区110b之间的距离为H,第二可变形区110b的下端口的直径为D,H与D的比值的取值范围为0.1至3,例如,H/D=0.4。
如图5所示,过滤件108包括滤网盖114和滤网体118,其中,滤网盖114上设置有第一安装件116、第一限位部134,如图5所示,第一安装件116与容器盖104内部的第二安装件122装配连接,确保过滤件108在使用过程不脱开;如图11和图12所示,第一限位部134具有凹槽结构,滤网体118上设置有第二限位部136,第二限位部136具有凸起结构,凸起结构与凹槽结构配合,保证滤网体118脱离。如图8和图9所示,滤网体118上设置有过滤孔120,使得过滤件108位于液体内时,液体通过过滤孔120进入到过滤件108内部。
在整个液体容器100装配完成后,通过按下容器盖104,在可变形区110产生形变,使得过滤件108与水接触,从而完成冲泡;当被冲泡物泡好后,提起容器盖104,冲泡结束。如果液体浓度不够,可再次按下容器盖104,继续冲泡,从而调节冲泡后液体的浓度。
此外,如图11和图12所示,滤网盖114和滤网体118通过第一限位部134和第二限位部136装配,使得滤网盖114和滤网体118装配为一个整体。如图6和图7所示,滤网体118上的过滤孔120和滤网盖114上的导气部126配合,可使得过滤件108可顺利入水。一种使用场景为,在过滤件108中放入被冲泡物,并装配滤网盖114和滤网体118;将带有冲泡物的过滤件108放入容器本体102中,从而冲泡;如果冲泡结束,可把该过滤件108取出并清洗,以备下次使用。
进一步地,滤网盖114从容器盖104取出后,容器盖104可作为一般的杯盖使用,可起到防尘保温作用。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液体容器100,如图11和图12所示,滤网盖114和滤网体118通过第一限位部134和第二限位部136配合连接;如图5所示,滤网盖114与容器盖104通过第一安装件116及第二安装件122配合连接;如图2所示,容器盖104设置折痕作为可变形部106,用户可在折痕处下折容器盖104,使得容器盖104下沉,从而带动装在容器盖104上的过滤件108下沉,从而使得过滤件108与容器本体102内液体接触,进而冲泡。同样地,用户也可沿着折痕上提容器盖104,使得容器盖104上移,从而带动装在容器盖104上的过滤件108上移,进而使得过滤件108与容器本体102内液体脱落,从而不再冲泡。通过冲泡与不冲泡两种状态切换,可调整冲泡浓度。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安装”、“固定”等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6)

1.一种液体容器(100),其特征在于,包括:
容器本体(102),所述容器本体(102)上设置有开口;
容器盖(104),所述容器盖(104)被配置为适于安装在所述开口处,以打开或关闭所述开口,所述容器盖(104)包括至少设置一圈可变形部(106),所述可变形部(106)能够发生形变以使所述容器盖(104)向所述容器本体(102)的内部或外部运动;
过滤件(108),设置在所述容器盖(104)上,所述过滤件(108)上设置有过滤孔(120),所述容器盖(104)形变后能够带动所述过滤件(108)在所述容器本体(102)内进行升降运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容器(100),其特征在于,
所述可变形部(106)能够在所述容器本体(102)的高度方向上进行折叠或打开。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体容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变形部(106)包括:
至少一个可变形区(110)及至少一个连接区(112);
所述至少一个可变形区(110)与所述至少一个连接区(112)的相连接,所述至少一个可变形区(110)中任一个可变形区(110)的壁厚小于所述至少一个连接区(112)中任一个连接区(112)的壁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液体容器(100),其特征在于,
所述至少一个连接区(112)中的任一个和所述至少一个可变形区(110)的任一个为硅胶件或橡胶件;
其中,所述至少一个可变形区(110)中任一个可变形区(110)的壁厚与所述至少一个连接区(112)中任一个连接区(112)的壁厚的比值范围为0.2至0.9。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液体容器(100),其特征在于,
所述至少一个可变形区(110)在所述可变形部(106)上的延伸长度的取值范围为1mm至50mm。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液体容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容器盖(104)还包括:
容器盖连接部(144),连接在所述可变形部(106)朝向所述容器本体(102)的底部的一侧,所述容器盖连接部(144)用于与所述容器本体(102)相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液体容器(100),其特征在于,
所述容器盖连接部(144)与所述可变形部(106)为一体式结构,所述容器盖连接部(144)及所述可变形部(106)为硅胶件或橡胶件;
所述容器盖(104)还包括容器盖支架(128),所述容器盖支架(128)支撑在所述容器盖连接部(144)的开口处,所述容器盖连接部(144)套设在所述容器盖支架(128)上。
8.根据权利要求3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容器(100),其特征在于,
所述至少一个可变形区(110)的数量为至少两个,任意两个可变形区(110)在所述容器本体(102)的高度方向上的高度差为H;
在所述任意两个可变形区(110)中,位于靠近所述容器本体(102)底部的可变形区(110)的下端口的直径为D;
其中,H与D的比值的取值范围为0.1至3。
9.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容器(100),其特征在于,
所述过滤件(108)被构造为一端敞口的具有容纳腔的结构;
所述过滤件(108)的敞口端被配置为适于拆卸地安装在所述容器盖(104)上,所述过滤件(108)能够与所述容器盖(104)围合成容置空间。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容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件(108)包括:
滤网盖(114),所述滤网盖(114)上设置有第一安装件(116),所述第一安装件(116)用于与所述容器盖(104)进行安装;
滤网体(118),所述滤网体(118)被构造为一端敞口的具有容纳腔的结构,所述滤网体(118)上设有多个所述过滤孔(120),所述滤网体(118)被配置为适于安装在所述滤网盖(114)上以与所述滤网盖(114)围合成容置空间。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液体容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液体容器(100)还包括:
第二安装件(122),设置在所述容器盖(104)的内壁上;
所述第一安装件(116)可拆卸的设置在所述第二安装件(122)内,以连接所述容器盖(104)及所述过滤件(108)。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液体容器(100),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安装件(116)为柱状,沿所述容器本体(102)的高度方向上延伸。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液体容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滤网盖(114)包括:
盖本体(124);
导气部(126),凸出设置在所述盖本体(124)上,所述导气部(126)的顶部高于所述盖本体(124)的顶部,排气孔设置在所述导气部(126)上并连通所述盖本体(124)和外部空间。
14.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液体容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滤网盖(114)包括:
所述滤网盖(114)为硅胶滤网盖或橡胶滤网盖或金属滤网盖;和/或
所述滤网体(118)为金属滤网体或硅胶滤网体或橡胶滤网体。
15.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容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液体容器(100)还包括:
液位检测装置,设置在所述容器盖(104)组件或所述容器本体(102)上,以检测所述容器本体(102)内的液面高度。
16.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容器(100),其特征在于,
所述容器本体(102)还包括:把手;和/或
所述容器盖(104)上设置有容器盖提手(142);和/或
所述容器本体(102)为透明容器;和/或
所述液体容器(100)还包括底座(130)和加热装置(132),所述容器本体(102)能够安装在所述底座(130)上,所述加热装置(132)设置在所述容器本体(102)上或设置在所述底座(130)内。
CN201921838984.5U 2019-10-30 2019-10-30 液体容器 Active CN21063101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838984.5U CN210631012U (zh) 2019-10-30 2019-10-30 液体容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838984.5U CN210631012U (zh) 2019-10-30 2019-10-30 液体容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631012U true CN210631012U (zh) 2020-05-29

Family

ID=708009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838984.5U Active CN210631012U (zh) 2019-10-30 2019-10-30 液体容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63101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353468A1 (en) Portable multifunctional coffee extracting device and its application
CN210581974U (zh) 泡茶容器
US9060643B2 (en) Extraction device for immersion beverage primary liquid
CN210631012U (zh) 液体容器
CN109512229B (zh) 一种保温杯滤网装置
CN210871049U (zh) 烹饪器具
CN207666446U (zh) 一种升降装置及饮品冲泡装置
CN210130710U (zh) 一种升降装置及煮茶器
WO2020238004A1 (zh) 烹饪器具
KR200383573Y1 (ko) 음용 컵
CN211534051U (zh) 烹饪器具、用于烹饪器具的烹饪附件
US20090007791A1 (en) Cup Having Floatable Strainer
CN201905737U (zh) 一种饮料萃取过滤装置
CN207444738U (zh) 一种水杯
JP3105409U (ja) 茶葉と茶湯を隔離できるティーポット
CN213551127U (zh) 烹饪器具
JP3145712U (ja) 複合漉し器ポット
CN211269072U (zh) 多用法折叠杯
CN209574406U (zh) 一种自动泡茶机的冲泡装置
CN102144891B (zh) 一种饮料萃取过滤装置
CN202161186U (zh) 一种新型泡茶装置
CN202016675U (zh) 一种便携冲泡杯
CN219270700U (zh) 一种壶盖以及茶壶
CN219538052U (zh) 一种滴滤法压两用饮品杯
CN218164822U (zh) 一种不倒保温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