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629898U - 一种蜂窝结构电磁加热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蜂窝结构电磁加热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0629898U CN210629898U CN201921675798.4U CN201921675798U CN210629898U CN 210629898 U CN210629898 U CN 210629898U CN 201921675798 U CN201921675798 U CN 201921675798U CN 210629898 U CN210629898 U CN 210629898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eating
- pipe
- induction
- locate
- positive displacemen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General Induction Heat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供暖设备技术领域,涉及一种蜂窝结构电磁加热装置,包括容积式加热腔体、设于所述容积式加热腔体上的进液口、设于所述进液口位置处的进液管、设于所述容积式加热腔体上的出液口、设于所述出液口位置处的出液管、贯穿设于所述容积式加热腔体内的多根加热管及穿设于所述加热管内的感应导线。本实用新型中加热管完全浸置于被加热液体中,没有热损失,热利用率高;感应导线穿设于加热管内,不仅使得加热管发热均匀,还可自然形成对电磁辐射的屏蔽。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供暖设备技术领域,涉及一种蜂窝结构电磁加热装置。
背景技术
电磁加热技术称为诱导加热技术,是一种新兴的电能利用方式,其加热过程是通过电磁场直接作用于被加热导体,该技术与传统的煤、油、气以及使用电热管的用电设备相比,在环境保护、使用寿命、安全性能等方便都具有独特优势;
现有的电磁加热技术应用已经非常成熟,例如螺旋电磁加热管,多组电磁加热板、分体式电磁加热水槽等,但是现有的这些电磁加热装置普遍存在电磁辐射大、受热不均匀、热利用率低等缺点。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热利用率高、受热均匀、具有自身电磁屏蔽作用的蜂窝结构电磁加热装置。
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蜂窝结构电磁加热装置,包括容积式加热腔体、设于所述容积式加热腔体上的进液口、设于所述进液口位置处的进液管、设于所述容积式加热腔体上的出液口、设于所述出液口位置处的出液管、贯穿设于所述容积式加热腔体内的多根加热管及穿设于所述加热管内的感应导线。
所述感应导线单次穿过其中两根加热管形成单圈感应线圈。
所述感应导线多次穿绕其中两根加热管形成多圈感应线圈。
所述感应导线的一端从一根加热管的左端穿至右端,再从另一根加热管的右端穿至左端,形成单圈感应线圈。
所述感应导线的一端从一根加热管的左端穿至右端,再从另一根加热管的右端穿至左端,如此往复穿绕形成多圈感应线圈。
所述容积式加热腔体呈空心圆柱结构,包括弧形侧部、设于所述弧形侧部一端的左端部及设于所述弧形侧部另一端的右端部。
所述左端部上设有第一通孔,所述右端部上设有与所述第一通孔位置相对的第二通孔;所述加热管贯穿设于所述容积式加热腔体内时,所述加热管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通孔的侧壁相连,另一端与所述第二通孔的侧壁相连。
所述感应导线的两端与一电磁感应加热电源电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本实用新型中感应导线穿设于加热管内,其产生的交变电磁场分布均匀,可使得整根加热管均匀发热,另外感应导线位于加热管内,可自然形成对电磁辐射的屏蔽;
2)本实用新型中加热管贯穿设于容积式加热腔内,即整根加热管完全浸置于被加热液体中,没有热损失,极大程度的提高了热利用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部分侧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部分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中,1-容积式加热腔体,11-进液口,12-出液口,13-弧形侧部,14左端部,15-右端部,16-第一通孔,17-第二通孔,2-进液管,3-出液管,4-加热管,5-感应导线,6-电磁感应加热电源。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3所示,一种蜂窝结构电磁加热装置,包括容积式加热腔体1、进液管2、出液管3、多根加热管4及感应导线5,所述容积式加热腔体1为一金属腔体,所述容积式加热腔体1呈空心圆柱结构,该容积式加热腔体1包括弧形侧部13、左端部14及右端部15,所述左端部14设于所述弧形侧部13的一端,所述右端部15设于所述弧形侧部13的另一端,优选的,该弧形侧部13、左端部14及右端部15为一体成型;
所述弧形侧部13上设有进液口11,该进液口11的位置处设有所述进液管2,该进液管2为一金属管,该进液管2的一端与所述进液口11的侧壁相焊接,所述弧形侧部13上还设有一出液口12,该出液口12的位置处设有所述出液管3,该出液管3为一金属管,该出液管3的一端与所述出液口12的侧壁相焊接;
所述容积式加热腔体1内贯穿设有加热管4,该加热管4由导磁金属材料制成,优选的,所述左端部14上设有第一通孔16,所述右端部15上设有第二通孔17,该第二通孔17的位置与所述第一通孔16的位置相对设置,当加热管4贯穿位于所述容积式加热腔体内时,该加热管4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通孔16的侧壁密封焊接,该加热管4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通孔17的侧壁密封焊接;
所述加热管4设置有多根,多根加热管间隔贯穿位于所述容积式加热腔内,优选的,本实施例中加热管4共设置了两根,该加热管的数量不做限制,可根据具体需求确定加热管的数量;
所述感应导线5穿设于所述加热管4内,优选的,该感应导线5可单次穿过其中两根加热管形成单圈感应线圈,具体的,将感应导线的一端从一根加热管的左端穿至右端,再从另一根加热管的右端穿至左端后即可形成单圈感应线圈;优选的,该感应导线5也可多次穿绕其中两根加热管形成多圈感应线圈,具体的,将感应导线的一端从一根加热管的左端穿至右端,再从另一根加热管右端穿至左端,按这样的方式如此往复在这两根加热管内穿绕即可形成多圈感应线圈;
当感应导线在加热管内穿设好之后,将感应导线的两端与一电磁感应加热电源6电连接,所述电磁感应加热电源采用市面可直接购买的普通变频电源,具体结构和原理在此不再进行赘述,该电磁感应加热电源用于为感应线圈提供交变变电,使得感应线圈产生交变磁场。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工作原理:待加热液体从进液管流入容积式加热腔体内,电磁感应加热电源产生的交变电流通过感应线圈,感应线圈中流过交流电流所产生的交变电磁场作用于加热管,使加热管自身发热并加热流过容积式加热腔体内的液体,经过加热后的液体最终通过出液管流出容积式加热腔体;由于感应导线穿设于加热管,其产生的交变电磁场分布均匀,使得整根加热管能均匀发热,且感应导线穿设在加热管内,可自然形成对电磁辐射的屏蔽;另外整根加热管完全浸置于被加热液体中,没有热损失,极大程度的提高了热利用率。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所述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不能被认为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实施范围,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改进等,均应仍归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专利涵盖范围之内。
Claims (8)
1.一种蜂窝结构电磁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容积式加热腔体(1)、设于所述容积式加热腔体(1)上的进液口(11)、设于所述进液口(11)位置处的进液管(2)、设于所述容积式加热腔体(1)上的出液口(12)、设于所述出液口(12)位置处的出液管(3)、贯穿设于所述容积式加热腔体(1)内的多根加热管(4)及穿设于所述加热管(4)内的感应导线(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蜂窝结构电磁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感应导线(5)单次穿过其中两根加热管形成单圈感应线圈。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蜂窝结构电磁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感应导线(5)多次穿绕其中两根加热管形成多圈感应线圈。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蜂窝结构电磁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感应导线(5)的一端从一根加热管的左端穿至右端,再从另一根加热管的右端穿至左端,形成单圈感应线圈。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蜂窝结构电磁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感应导线(5)的一端从一根加热管的左端穿至右端,再从另一根加热管的右端穿至左端,如此往复穿绕形成多圈感应线圈。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蜂窝结构电磁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积式加热腔体(1)呈空心圆柱结构,包括弧形侧部(13)、设于所述弧形侧部一端的左端部(14)及设于所述弧形侧部另一端的右端部(15)。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蜂窝结构电磁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左端部(14)上设有第一通孔(16),所述右端部(15)上设有与所述第一通孔(16)位置相对的第二通孔(17);所述加热管(4)贯穿设于所述容积式加热腔体(1)内时,所述加热管(4)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通孔(16)的侧壁相连,另一端与所述第二通孔(17)的侧壁相连。
8.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一种蜂窝结构电磁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感应导线(5)的两端与一电磁感应加热电源(6)电连接。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1675798.4U CN210629898U (zh) | 2019-10-09 | 2019-10-09 | 一种蜂窝结构电磁加热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1675798.4U CN210629898U (zh) | 2019-10-09 | 2019-10-09 | 一种蜂窝结构电磁加热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0629898U true CN210629898U (zh) | 2020-05-26 |
Family
ID=707503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21675798.4U Active CN210629898U (zh) | 2019-10-09 | 2019-10-09 | 一种蜂窝结构电磁加热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0629898U (zh) |
-
2019
- 2019-10-09 CN CN201921675798.4U patent/CN210629898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5485891A (zh) | 闭合磁路感应加热器 | |
JPS63108151A (ja) | 電気流体加熱器 | |
CN104582043A (zh) | 零辐射高效电热能量转换器 | |
CN204987424U (zh) | 工频感应户式电磁锅炉 | |
RU87856U1 (ru) | Устройство индукционного нагрева жидких сред | |
CN210629898U (zh) | 一种蜂窝结构电磁加热装置 | |
JP2015021723A (ja) | 高周波電磁気加熱装置付き湯沸し器 | |
CN204377173U (zh) | 高效速热电磁感应加热管 | |
CN203413279U (zh) | 一种螺旋管道电磁加热装置 | |
RU2423802C1 (ru) | Устройство индукционного нагрева жидких сред | |
CN202135350U (zh) | 一种电磁加热装置 | |
CN105472802A (zh) | 电磁热管 | |
CN203279234U (zh) | 柔性装配式感应加热器 | |
CN204259194U (zh) | 零辐射高效电热能量转换器 | |
CN206524994U (zh) | 电磁热管 | |
KR101190273B1 (ko) | 직렬 연결형 전기 보일러 | |
CN205305151U (zh) | 电磁热管 | |
CN210536971U (zh) | 一种双层高效感应加热器 | |
JP3219427U (ja) | 高周波電磁気加熱装置付き湯沸し器 | |
RU138284U1 (ru) | Индукционный нагреватель жидких сред | |
CN215175981U (zh) | 一种磁化效果好的工频感应电磁锅炉 | |
CN210512154U (zh) | 电磁涡流式热风炉 | |
RU124470U1 (ru) | Устройство индукционного нагрева жидких сред | |
RU2301507C2 (ru) | Индуктивно-кондуктивный нагреватель жидкости | |
RU2667515C1 (ru) | Индукционный нагреватель текучих сред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