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608919U - 一种双向dc-dc模组功率单元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双向dc-dc模组功率单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608919U
CN210608919U CN201921715357.2U CN201921715357U CN210608919U CN 210608919 U CN210608919 U CN 210608919U CN 201921715357 U CN201921715357 U CN 201921715357U CN 210608919 U CN210608919 U CN 21060891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dule
frame
power unit
bus
capaci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715357.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周成华
李国宏
丁增付
郑司根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ngrow Power Suppl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ngrow Power Suppl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ngrow Power Suppl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ngrow Power Suppl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715357.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60891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60891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60891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c-Dc Convert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双向DC‑DC模组功率单元,包括:模组框架、母线模块、电容模块、功率模块、驱动转接板以及输出铜排。其中,功率模块的输入端和电容模块均与母线模块电气连接;驱动转接板的输出端与功率模块的控制端电气连接;功率模块的输出端通过输出铜排与设置于模组框架外部的电抗器电气相连。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本申请通过输出铜排实现功率模块输出端与设置于模组框架外部的电抗器电气连接,使电抗器外置,从而使本申请提供的双向DC‑DC模组功率单元整体结构的体积减少和重量减轻,进而使得双向DC‑DC模组功率单元的功率密度得到提高。

Description

一种双向DC-DC模组功率单元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力电子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双向DC-DC模组功率单元。
背景技术
随着储能产业快速发展,双向DC-DC模组成为储能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研发和设计过程中,功率单元的设计尤为重要。
目前,随着电池功率密度的提升,电池RACK的电压等级已达到1000V的要求。不过,由于储能产业的不断发展,继续开发1000V以上的双向DC-DC模组已成为行业发展的方向,并且,为了方便双向DC-DC模组使用,双向DC-DC模组也逐渐向小型化发展。
而现有技术中,双向DC-DC模组的功率单元在设计上,整体结构的体积大和重量大,且不利于功率密度的提升。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双向DC-DC模组功率单元,以解决双向DC-DC模组功率单元的整体结构体积大和重量大,且不利于功率密度的提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本申请提供一种双向DC-DC模组功率单元,包括:模组框架,和,设置于所述模组框架内部的母线模块、电容模块、功率模块、驱动转接板以及输出铜排;其中:
所述功率模块的输入端和所述电容模块,均与所述母线模块电气连接;
所述驱动转接板的输出端与所述功率模块的控制端电气连接;
所述功率模块的输出端通过所述输出铜排,与设置于所述模组框架外部的电抗器电气连接。
可选的,所述母线模块包括一个压合母线;
所述压合母线,包括:与所述电容模块电气连接的第一部分,和,与所述功率模块的输入端电气连接的第二部分。
可选的,所述压合母线竖直设置于所述模组框架内部;
所述电容模块设置于所述压合母线的一侧。
可选的,所述压合母线为L型压合母线;
所述L型压合母线的竖向部分作为所述压合母线的第一部分;
所述L型压合母线的横向部分作为所述压合母线的第二部分。
可选的,所述压合母线的第二部分位于所述模组框架内的顶部,所述输出铜排穿过所述模组框架的底部。
可选的,所述压合母线中的两层正极母线均与所述电容模块中的各个电容交错电气连接。
可选的,所述模组框架,包括:框架主体、电容托架、第一进风口以及第一出风口;
所述电容托架置于所述电容模块的底部,并与所述框架主体固定连接;
所述第一进风口和所述第一出风口均设置于所述框架主体上。
可选的,所述双向DC-DC模组功率单元,还包括:散热器和风机;
所述风机设置于所述第一进风口;
所述散热器设置于所述功率模块的一侧,且与所述功率模块相连;
所述模组框架,还包括:散热器托架、设置于所述框架主体上的第二出风口和设置于所述框架主体内部的风道钣金;
所述散热器托架设置于所述散热器的底部;所述散热器托架与所述框架主体固定连接;
所述风道钣金设置于所述第二出风口和所述第一进风口之间;
所述风道钣金与所述第二出风口构成所述散热器的独立风道。
可选的,所述第一进风口为设置于所述框架主体底部的开孔;
所述第一出风口为设置于所述框架主体顶部的蜂窝孔;
所述第二出风口设置于所述模组框架顶部、与所述第一进风口相对。
可选的,所述驱动转接板设置于所述功率模块的另一侧。
可选的,所述框架主体的面板上设置有观察窗,所述观察窗与所述驱动转接板的安装维修空间相对应;
所述模组框架还包括:设置于所述观察窗上的盖板;所述盖板的一边与所述面板铰接。
可选的,还包括:铜排绝缘板;
所述铜排绝缘板置于所述输出铜排上,并与所述输出铜排相连。
可选的,还包括:固定导向销;
所述固定导向销置于所述模组框架中框架主体的后背板上,并与所述框架主体相连。
可选的,还包括:底座和把手;
所述底座固定于所述模组框架中框架主体的底部;
所述把手置于所述框架主体的面板上,并与所述框架主体相连。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双向DC-DC模组功率单元,包括:模组框架、母线模块、电容模块、功率模块、驱动转接板以及输出铜排。其中,功率模块的输入端和电容模块均与母线模块电气连接;驱动转接板的输出端与功率模块的控制端电气连接;功率模块的输出端通过输出铜排与设置于模组框架外部的电抗器电气相连。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本申请通过输出铜排实现功率模块输出端与设置于模组框架外部的电抗器电气连接,使电抗器外置,从而使本申请提供的双向DC-DC模组功率单元整体结构的体积减少和重量减轻,进而使得双向DC-DC模组功率单元的功率密度得到提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提供的双向DC-DC模组功率单元的轴测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提供的双向DC-DC模组功率单元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提供的双向DC-DC模组功率单元的前面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提供的双向DC-DC模组功率单元的底侧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提供的母线模块04、功率模块06以及电容模块05的连接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申请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为了解决双向DC-DC模组功率单元的整体结构体积大和重量大,且不利于功率密度的提升,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双向DC-DC模组功率单元,其具体结构如图1、图2、以及图5所示,包括:模组框架01,和,设置于模组框架01内部的母线模块04、电容模块05、功率模块06、驱动转接板07以及输出铜排。
功率模块06的输入端和电容模块05,均与母线模块04电气连接;在实际应用中,母线模块04的电容端与电容模块05的连接端电气连接,母线模块04的输出端与功率模块06的输入端电气连接;并且,电容模块05的连接端可以朝向任一方向,此处不做具体限定,可视情况而定,均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内。
可选的,功率模块06可以是IGBT(Insulated Gate Bipolar Transistor,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构成的模块,也可以是其他与之实现相同功能的电气元件构成的模块或电路,此处不做具体限定,可视具体情况而定,均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内。
具体的,电容模块05包括N个电容,N个电容可以规则排列,也可以非规则排列,此处不做具体限定,可视具体情况而定,均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内;优选的,N个电容规则排列;需要说明的是,N个电容规则排列,方便电容模块05与母线模块04之间的电气连接。
当电容模块05的连接端朝向使得电容模块05的连接端与母线模块04的电容端相距较远时,可以通过导线或其他电气连接件实现电容模块05的连接端与母线模块04的电容端之间的电气连接,此处不做具体限定,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均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内;当电容模块05的连接端朝向使得电容模块05的连接端与母线模块04的电容端相距较近时,可以通过焊接或其他电气连接机构,比如插拔式连接结构,实现电容模块05的连接端与母线模块04的电容端之间的电气连接,此处不做具体限定,可视实际情况而定,均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内。
优选的,电容模块05的连接端朝向母线模块04的电容端,以及,采用焊接的连接方式,实现电容模块05的连接端与母线模块04的电容端之间的电气连接;与其他连接方式相比,电容模块05的连接端与母线模块04的电容端之间的优选连接方式方便电容模块05和母线模块04之间的安装和拆卸;并且,也可以节省双向DC-DC模组功率单元的内部空间,以实现减少双向DC-DC模组功率单元体积的目的;另外,还可以降低双向DC-DC模组功率单元的成本,有利于市场推广。
在实际应用中,母线模块04的输出端可以从母线模块04的任一位置引出,此处不做具体限定,可视实际情况而定,均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内;母线模块04的输出端与功率模块06的输入端之间的连接方式,和,电容模块05的连接端与母线模块04之间的连接形式相同,此处不再赘述,可参见上述说明。
优选的,母线模块04的输出端从靠近功率模块06的输入端的位置引出,以及,采用焊接的连接方式,实现母线模块04的输出端与功率模块06的输入端之间的电气连接;与其他连接方式相比,母线模块04的输出端与功率模块06的输入端之间的优选连接方式方便母线模块04和功率模块06之间的安装和拆卸;并且,也可以节省双向DC-DC模组功率单元的内部空间,以实现减少双向DC-DC模组功率单元体积的目的;另外,还可以降低双向DC-DC模组功率单元的成本,有利于市场推广。
驱动转接板07的输出端与功率模块06的控制端电气连接。在实际应用中,驱动转接板07的输出端与功率模块06的控制端之间通过导线或其他电气连接件实现电气连接,此处不做具体限定,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均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内。
功率模块06的输出端通过输出铜排与设置于模组框架01外部的电抗器电气连接。在实际应用中,输出铜排包括正极输出铜排08和负极输出铜排11;其中,正极输出铜排08的输入端与功率模块06的正输出端电气连接,负极输出铜排11的输入端与功率模块06的负输出端电气连接;正极输出铜排08和负极输出铜排11的输出端对外与电抗器电气连接。
另外,在实际应用中,双向DC-DC模组功率单元还包括:铜排绝缘板10;其中,铜排绝缘板10置于正极输出铜排08和负极输出铜排11上,并与正极输出铜排08和负极输出铜排11相连,对正极输出铜排08和负极输出铜排11进行绝缘处理,防止正极输出铜排08以及负极输出铜排11与双向DC-DC模组功率单元内部的其他线路接通,避免电力事故的发生。
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应用中,母线模块04的输入端可以设置在模组框架01的任一侧,比如底部或者前部,此处不做具体限定,可视实际情况而定,均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内。
从上述说明中可知,由于本申请通过输出铜排实现功率模块06输出端与设置于模组框架外部的电抗器电气连接,使电抗器外置,从而使本申请提供的双向DC-DC模组功率单元整体结构的体积减少和重量减轻,进而使得双向DC-DC模组功率单元的功率密度得到提高。
在实际应用中,本申请提供的双向DC-DC模组功率单元,如图1、图2以及图3所示,还包括:底座14和把手12。
底座14固定于模组框架01中框架主体的底部。需要说明的是,底座14不仅起到固定支撑的作用,还使双向DC-DC模组功率单元便于搬运。
把手12置于模组框架01中框架主体的面板上,并与模组框架01相连;需要说明的是,设置把手12有利于双向DC-DC模组功率单元的安装和维护。
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一种母线模块04的实施方式,具体包括:一个压合母线。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在保证实现相同功能的前提下,将现有技术中的两个压合母线合并设计为一个压合母线,使得本申请提供的双向DC-DC模组功率单元中电容模块05的数量由两个变成一个,相较现有技术所占用的空间减少,从而使本申请提供的双向DC-DC模组功率单元的体积进一步减少。
其中,压合母线,包括:与电容模块05电气连接的第一部分,和,与功率模块06电气连接的第二部分。
需要说明的是,压合母线中的两层正极母线均与电容模块05中的各个电容交错电气连接;该交错电气连接不仅实现压合母线的均流设计目的,而且还可以使本申请提供的双向DC-DC模组功率单元中的寄生电感降低。
本实施例还提供压合母线的一种实施方式,具体为:压合母线竖直设置于模组框架01内部。
需要说明的是,压合母线竖直设置于模组框架01内部,使得双向DC-DC模组功率单元的内部风道可以布置的更加合理;并且,还可以使得双向DC-DC模组功率单元的体积更小。
上述实施方式仅是一种优选示例,压合母线还可以水平设置于模组框架01内部,甚至倾斜设置于模组框架01内部,此处不做具体限定,可视具体情况而定,均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内。
在实际应用中,电容模块05设置于压合母线的一侧,比如电容模块05可以设置于压合母线的左侧或右侧,此处不做具体限定,可视具体情况而定,均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内。
需要说明的是,电容模块05设置于压合母线的一侧,另一侧方便观察驱动转接板的线缆连接和工作状况。
本实施例还提供压合母线的另一种实施方式,具体为:压合母线为L型压合母线。
上述实施方式是一种优选示例;在实际应用中,压合母线可以是设计成任何形状的压合母线,比如矩形或者C型等,可视实际情况而定,此处不做具体限定,均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内。不过,与其他形状的压合母线相比,L型压合母线更加节省本申请提供的双向DC-DC模组功率单元的内部空间,可以使双向DC-DC模组功率单元的体积进一步减少;并且有利于双向DC-DC模组功率单元的风道设计。
如图2所示,L型压合母线的竖向部分作为压合母线的第一部分,L型压合母线的横向部分作为压合母线的第二部分。
上述实施方式是一种优选示例,在实际应用中,L型压合母线的横向部分也可以作为压合母线的第一部分,而L型压合母线的竖向部分也可以作为压合母线的第二部分,此处不做具体限定,可视具体情况而定,均在本身的保护范围内。
在实际应用中,压合母线的第二部分位于模组框架01内的顶部,输出铜排穿过模组框架01的底部。
需要说明的是,压合母线的第二部分位于模组框架01内的顶部是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另外,在实际应用中,压合母线的第二部分还可以位于模组框架01内的任意位置,此处不做具体限定,可视具体情况而定;还需要说明的是,输出铜排穿过模组框架01的底部是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在实际应用中,输出铜排还可以穿过模组框架01的任一侧,此处不做具体限定,可视具体情况而定;只要压合母线和输出铜排分别以最近的距离安装于功率模块06两端、以尽量减小整体体积的方案,均在本申请保护范围内。
进一步,需要说明的是,功率模块06可以竖直设置于模组框架01内,也可以水平设置于模组框架01内,甚至可以倾斜设置于模组框架01内,此处不做具体限定,可视具体情况而定,均在本申请保护范围内。优选的,功率模块竖直设置于模组框架01内、分别以最近的距离与压合母线和输出铜排相连。
在实际应用中,本申请提供的双向DC-DC模组功率单元,如图2所示,还包括:固定导向销09;其中,固定导向销09置于模组框架01的后背板上,并与模组框架01相连。需要说明的是,固定导向销09有利于双向DC-DC模组功率单元的安装导正;并且,固定导向销09还可以使双向DC-DC模组功率单元内部通讯线缆的观察和维护更加方便。
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模组框架01的一种实施方式,具体包括:框架主体、电容托架、第一进风口以及第一出风口。
该框架主体主要包括六面板:顶板、底板、面板02、与面板02相对的后背板以及两块侧面板。
电容托架置于电容模块05的底部,对电容模块05起到支撑作用;并且电容托架与框架主体固定连接。
第一进风口和第一出风口均设置于框架主体上。在实际应用中,第一进风口设置在框架主体的一侧,而第一出风口可以设置在框架主体上与第一进风口相对的一侧,也可以设置在框架主体上与第一进风口相邻的一侧,此处不做具体限定,可视具体情况而定,均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内。优选的,第一进风口设置在框架主体的一侧,而第一出风口可以设置在框架主体上与第一进风口相对的一侧。比如,第一进风口设置于框架主体底部的底板上,第一出风口设置于框架主体顶部的顶板上。优选的,第一进风口为设置于框架主体底板上的开孔;第一出风口为设置于框架主体顶板上的蜂窝孔。
本实施例还提供双向DC-DC模组功率单元的一种实施方式,具体结构如图4所示,在上述基础上,本实施例提供的双向DC-DC模组功率单元的实施方式,还包括:散热器13和风机(图中未示出)。
风机设置于第一进风口,与框架主体相连。
散热器13设置于功率模块06的一侧,与功率模块06相连。在实际应用中,散热器13的散热片与功率模块06相连;并且,散热器13的散热片与功率模块06之间通常采用机械连接将散热器13的散热片与功率模块06相连,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散热器13的散热片与功率模块06之间,需要涂抹硅胶,以增加散热器13的散热片与功率模块06之间的热交换,提高散热器13的散热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应用中,驱动转接板07设置于功率模块06的另一侧。
本实施例还提供模组框架01的一种实施方式,在上述基础上,还包括:散热器托架、设置于框架主体上的第二出风口和设置于框架主体内部的风道钣金。
散热器托架置于散热器13的底部,散热器托架与框架主体固定连接。
风道钣金设置于第二出风口和第一进风口之间。在实际应用中,第二出风口设置于框架主体顶部、与第一进风口相对。
风道钣金与第二出风口构成散热器13的独立风道。需要说明的是,散热器13从功率模块06中吸收的热量,可以通过由风道钣金和第二出风口构成的独立风道,被带到双向DC-DC模组功率单元之外,加快散热器13的散热效率;另外,在实际应用中,由于风机设置于第一进风口,而风道板金设置于第一进风口和第二出风口之间,所以风机可以使散热器13的独立风道内的对流速度加快,从而加快散热器13为功率模块06的散热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应用中,由于风机并没有设置于风道钣金内,所以风机不仅可以将外界空气带入散热器13的独立风道中,也可以将外界空气带入整个双向DC-DC模组功率单元,为电容模块05和母线模块04进行散热。由此可知,风机在选用时需要存在设计余量。
在实际应用中,本申请提供的双向DC-DC模组功率单元,如图1所示,其框架主体中的面板02上设置有观察窗。
该面板02是指模组框架01上与模组框架01后背板相对的一侧;该观察窗与驱动转接板07的安装维修空间相对应,使双向DC-DC模组功率单元内部通讯线缆的观察和维护更加方便,并且,也使观察双向DC-DC模组功率单元内部驱动转接板07和功率模块06的工作情况更加方便。
优选的,该观察窗上还覆盖有盖板03,盖板03的一边与框架主体的面板铰接,盖板03打开时能够通过观察窗实现上述观察功能,盖板03关闭时能够实现对于框架主体内部器件的覆盖功能。
其余结构和连接关系均与上述实施例相同,此处不再一一赘述。
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尤其,对于系统或系统实施例而言,由于其基本相似于方法实施例,所以描述得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实施例的部分说明即可。以上所描述的系统及系统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其中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模块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情况下,即可以理解并实施。
专业人员还可以进一步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单元及算法步骤,能够以电子硬件、计算机软件或者二者的结合来实现,为了清楚地说明硬件和软件的可互换性,在上述说明中已经按照功能一般性地描述了各示例的组成及步骤。这些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软件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14)

1.一种双向DC-DC模组功率单元,其特征在于,包括:模组框架,和,设置于所述模组框架内部的母线模块、电容模块、功率模块、驱动转接板以及输出铜排;其中:
所述功率模块的输入端和所述电容模块,均与所述母线模块电气连接;
所述驱动转接板的输出端与所述功率模块的控制端电气连接;
所述功率模块的输出端通过所述输出铜排,与设置于所述模组框架外部的电抗器电气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向DC-DC模组功率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母线模块包括一个压合母线;
所述压合母线,包括:与所述电容模块电气连接的第一部分,和,与所述功率模块的输入端电气连接的第二部分。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向DC-DC模组功率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压合母线竖直设置于所述模组框架内部;
所述电容模块设置于所述压合母线的一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向DC-DC模组功率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压合母线为L型压合母线;
所述L型压合母线的竖向部分作为所述压合母线的第一部分;
所述L型压合母线的横向部分作为所述压合母线的第二部分。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双向DC-DC模组功率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压合母线的第二部分位于所述模组框架内的顶部,所述输出铜排穿过所述模组框架的底部。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向DC-DC模组功率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压合母线中的两层正极母线均与所述电容模块中的各个电容交错电气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向DC-DC模组功率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模组框架,包括:框架主体、电容托架、第一进风口以及第一出风口;
所述电容托架置于所述电容模块的底部,并与所述框架主体固定连接;
所述第一进风口和所述第一出风口均设置于所述框架主体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双向DC-DC模组功率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双向DC-DC模组功率单元,还包括:散热器和风机;
所述风机设置于所述第一进风口;
所述散热器设置于所述功率模块的一侧,且与所述功率模块相连;
所述模组框架,还包括:散热器托架、设置于所述框架主体上的第二出风口和设置于所述框架主体内部的风道钣金;
所述散热器托架设置于所述散热器的底部;所述散热器托架与所述框架主体固定连接;
所述风道钣金设置于所述第二出风口和所述第一进风口之间;
所述风道钣金与所述第二出风口构成所述散热器的独立风道。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双向DC-DC模组功率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进风口为设置于所述框架主体底部的开孔;
所述第一出风口为设置于所述框架主体顶部的蜂窝孔;
所述第二出风口设置于所述模组框架顶部、与所述第一进风口相对。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双向DC-DC模组功率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转接板设置于所述功率模块的另一侧。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双向DC-DC模组功率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主体的面板上设置有观察窗,所述观察窗与所述驱动转接板的安装维修空间相对应;
所述模组框架还包括:设置于所述观察窗上的盖板;所述盖板的一边与所述面板铰接。
12.根据权利要求1-11任一项所述的双向DC-DC模组功率单元,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铜排绝缘板;
所述铜排绝缘板置于所述输出铜排上,并与所述输出铜排相连。
13.根据权利要求1-11任一项所述的双向DC-DC模组功率单元,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固定导向销;
所述固定导向销置于所述模组框架中框架主体的后背板上,并与所述框架主体相连。
14.根据权利要求1-11任一项所述的双向DC-DC模组功率单元,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底座和把手;
所述底座固定于所述模组框架中框架主体的底部;
所述把手置于所述框架主体的面板上,并与所述框架主体相连。
CN201921715357.2U 2019-10-14 2019-10-14 一种双向dc-dc模组功率单元 Active CN21060891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715357.2U CN210608919U (zh) 2019-10-14 2019-10-14 一种双向dc-dc模组功率单元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715357.2U CN210608919U (zh) 2019-10-14 2019-10-14 一种双向dc-dc模组功率单元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608919U true CN210608919U (zh) 2020-05-22

Family

ID=706935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715357.2U Active CN210608919U (zh) 2019-10-14 2019-10-14 一种双向dc-dc模组功率单元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608919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016849A1 (zh) * 2022-07-20 2024-01-25 苏州汇川控制技术有限公司 功率单元和高压变频器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016849A1 (zh) * 2022-07-20 2024-01-25 苏州汇川控制技术有限公司 功率单元和高压变频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078471B (zh) 功率模块和变流器
CN206442252U (zh) 一种高集成电机控制器总成
CN106602798A (zh) 一种高集成电机控制器总成
CN209375438U (zh) 一种电动汽车的主驱控制器及电动汽车动力系统
CN104734467A (zh) 吊装式层叠结构功率模块
CN102025261B (zh) 风冷变流器功率模块系统
CN210608919U (zh) 一种双向dc-dc模组功率单元
CN206533290U (zh) 变频器、变频器主回路及其电容板
CN203840187U (zh) 电力转换装置
CN202488339U (zh) 一种结构改进的变频器
CN210608899U (zh) 变流器功率单元
CN210225931U (zh) 一种电机控制器
CN203339936U (zh) 一种功率单元结构及高压变频器
CN209313707U (zh) 高压功率单元的壳体和高压功率单元
CN211377910U (zh) 功率模组及变流系统
CN216390783U (zh) 变频器
CN213027454U (zh) 一种svg功率模块
CN214626776U (zh) 矿用功率模块
CN215897563U (zh) 一种逆变模块结构
CN216253466U (zh) Pcs模块化三电平逆变模组安装结构
CN215897301U (zh) 一种svg功率单元结构
CN220544861U (zh) 一种紧凑式水冷双h桥功率单元结构
CN220874401U (zh) 一种开放式风冷双h桥功率单元结构
CN211508630U (zh) 统一电能质量控制器的功率单元
CN213546471U (zh) 一种低压电池模组散热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