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606576U - 显示面板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显示面板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606576U
CN210606576U CN201921297236.0U CN201921297236U CN210606576U CN 210606576 U CN210606576 U CN 210606576U CN 201921297236 U CN201921297236 U CN 201921297236U CN 210606576 U CN210606576 U CN 21060657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splay panel
area
region
light
side ed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297236.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赵勇
廖作敏
陈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ha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Semiconductor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uha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Semiconductor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ha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Semiconductor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Wuha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Semiconductor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297236.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60657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60657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60657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及电子设备,通过使功能附加区的中心点至第一侧边和第三侧边中一者的垂直距离与第一侧边和第三侧边之间的垂直距离的比值的取值范围为1/10‑1/2,功能附加区的中心点至第二侧边和第四侧边中一者的垂直距离与第二侧边和第四侧边之间的垂直距离的比值的取值范围为1/10‑1/2,以使得位于显示面板的一侧且对应功能附加区设置的感光单元为摄像头时,用户采用摄像头进行视频通讯能提供平视的体验感。

Description

显示面板及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手机等智能移动终端的前置摄像头均置于智能移动终端的屏幕顶端,这种设计在第一用户使用前置摄像头以与第二用户进行视频通讯时,在第二用户的智能移动终端显示第一用户的图像无法提供第二用户与第一用户面对面平视的使用效果,造成视频通讯体验效果不佳。
因此,有必要提出一种技术方案以解决前置摄像头置于智能移动终端的屏幕顶端造成用户彼此之间视频通讯体验效果不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及电子设备,以解决传统智能移动终端在视频通讯时不能提供用户平视体验感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提供一种显示面板,所述显示面板具有至少一功能附加区以及位于所述功能附加区外围的主显示区,
所述显示面板包括第一侧边、第二侧边、第三侧边以及第四侧边,所述第一侧边与所述第三侧边相对设置,所述第二侧边与所述第四侧边相对设置,所述第二侧边连接于所述第一侧边和所述第三侧边之间,所述第四侧边连接于所述第一侧边和所述第三侧边之间,
所述功能附加区的中心点至所述第一侧边和所述第三侧边中一者的垂直距离与所述第一侧边和所述第三侧边之间的垂直距离的比值的取值范围为1/10-1/2;
所述功能附加区的中心点至所述第二侧边和所述第四侧边中一者的垂直距离与所述第二侧边和所述第四侧边之间的垂直距离的比值的取值范围为1/10-1/2。
在上述显示面板中,所述功能附加区的中心点至所述第一侧边和所述第三侧边中一者的垂直距离与所述第一侧边和所述第三侧边之间的垂直距离的比值的取值范围为1/8-1/2。
在上述显示面板中,所述功能附加区的中心点至所述第一侧边和所述第三侧边中一者的垂直距离与所述第一侧边和所述第三侧边之间的垂直距离的比值的取值范围为1/3-2/5。
在上述显示面板中,所述功能附加区的中心点至所述第二侧边和所述第四侧边中一者的垂直距离与所述第二侧边和所述第四侧边之间的垂直距离的比值的取值范围为1/8-1/2。
在上述显示面板中,所述功能附加区的中心点至所述第二侧边和所述第四侧边中一者的垂直距离与所述第二侧边和所述第四侧边之间的垂直距离的比值的取值范围为1/3-2/5。
在上述显示面板中,所述功能附加区的透光率大于所述主显示区的透光率。
在上述显示面板中,所述功能附加区的透光率大于30%,所述主显示区的透光率小于30%。
在上述显示面板中,每个所述功能附加区具有至少一透光区,所述透光区设置有多个第一显示像素,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多个第一像素驱动电路,多个所述第一像素驱动电路设置于所述透光区的外围且用于驱动多个所述第一显示像素发光。
在上述显示面板中,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多个第一信号线以及多个第二信号线,多个所述第一信号线和多个所述第二信号线均与多个所述第一像素驱动电路电性连接,多个所述第一信号线和多个所述第二信号线均设置于所述透光区的外围。
在上述显示面板中,多个所述第一像素驱动电路通过多个透明导线与多个所述第一显示像素电性连接以驱动多个所述第一显示像素发光。
在上述显示面板中,多个所述透明导线分至少两层设置。
在上述显示面板中,每个所述透光区的面积的取值范围为0.36mm2-100mm2
在上述显示面板中,所述功能附加区具有一个所述透光区。
在上述显示面板中,所述功能附加区为摄像头区、光学触控区以及光学指纹识别区中的至少一种。
一种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包括上述显示面板以及感光单元,所述感光单元设置于所述显示面板的一侧且对应所述功能附加区设置。
有益效果:本申请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及电子设备,通过使功能附加区的中心点至第一侧边和第三侧边中一者的垂直距离与第一侧边和第三侧边之间的垂直距离的比值的取值范围为1/10-1/2,功能附加区的中心点至第二侧边和第四侧边中一者的垂直距离与第二侧边和第四侧边之间的垂直距离的比值的取值范围为1/10-1/2,以使得位于显示面板的一侧且对应功能附加区设置的感光单元为摄像头时,用户采用摄像头进行视频通讯能提供平视的体验感。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显示面板的平面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显示面板的第一种局部放大图;
图3为图1所示显示面板的第二种局部放大图;
图4A为图2所示显示面板的局部放大图;
图4B为图4A所示显示面板的第一种截面示意图;
图4C为图4A所示显示面板的第二种截面示意图;
图4D为图4A所示显示面板的第三种截面示意图;
图4E为图4A所示显示面板的第四种截面示意图;
图4F为图4A所示显示面板的第五种截面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第一像素驱动电路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如下:
100显示面板;100a主显示区;100b功能附加区;100c透光区;P1第一显示像素;1001第一侧边;1002第二侧边;1003第三侧边;1004第四侧边;A中心点;P1第一显示像素;101基板;1021第一像素驱动电路;1022第二像素驱动电路;103绝缘层;1031第一绝缘层;1032第二绝缘层;1033第三绝缘层;1034第四绝缘层;104透明导线;1041第一透明导线;1042第二透明导线;1043第二透明导线;1051第一阳极;1052第二阳极;1061第一子像素;1062第二子像素;107像素定义层;102A像素驱动电路岛;Vdd第一电源信号线;DTFT驱动晶体管;STFT1第一开关晶体管;Cap存储电容;D数据线;S扫描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其为本申请实施例显示面板的平面示意图。显示面板100具有至少一功能附加区100b以及位于功能附加区100b外围的主显示区100a。显示面板100的主显示区100a和功能附加区100b均设置有像素以进行整面显示。
显示面板具有第一侧边1001、第二侧边1002、第三侧边1003以及第四侧边1004。第一侧边1001与第三侧边1003相对设置。第二侧边1002与第四侧边1004相对设置。第二侧边1002连接于第一侧边1001和第三侧边1003之间。第四侧边1004连接于第一侧边1001和第三侧边1003之间。第一侧边1001和第三侧边1003平行且两者长度相同。第二侧边1002和第四侧边1004平行且两者长度相同。相邻两侧边之间的转角可以为直角,也可以为弧形角。具体地,相邻两侧边之间的转角为圆弧角。
功能附加区100b为显示透光区,即功能附加区100b可以显示图像,也可以在显示面板100的一侧且对应功能附加区100b的位置设置感光单元,以使显示面板100具有附加功能。功能附加区100b可以为摄像头区,即感光单元为摄像头时,显示面板100可以应用于具有拍照功能的电子设备。功能附加区100b也可以为光学触控区,即感光单元为光学触控组件,显示面板100可以应用于具有光学触控功能的电子设备。功能附加区100b也可以为光学指纹识别区,即感光单元为光学指纹器件,显示面板100可以用于具有光学指纹识别功能的电子设备。功能附加区100b也可以为摄像头区、光学触控区以及光学指纹识别区的中至少两者的集合。功能附加区100b可以为正方形、圆形或者不规则图形。功能附加区100b的数目可以是一个或者两个以上。多个功能附加区100b可以集中设置,也可以分散设置。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以下以功能附加区100b的数目为一个进行描述。
功能附加区100b的中心点A至第一侧边1001和第三侧边1003中一者的垂直距离与第一侧边1001和第三侧边1003之间的垂直距离H1的比值的取值范围为1/10-1/2。功能附加区100b的中心点A至第二侧边1002和第四侧边1004中一者的垂直距离与第二侧边1002和第四侧边1004之间的垂直距离H2的比值的取值范围为1/10-1/2。通过使功能附加区100b的中心点A至显示面板100不同端的垂直距离与显示面板100尺寸的比值为特定值,以使得位于显示面板100一侧且对应功能附加区100b设置的感光单元为摄像头时,用户采用具有该摄像头的显示面板进行视频通讯能提供良好的平视体验感。
本申请实施例显示面板通过使功能附加区的中心点至第一侧边和第三侧边中一者的垂直距离与第一侧边和第三侧边之间的垂直距离的比值的取值范围为1/10-1/2,功能附加区的中心点至第二侧边和第四侧边中一者的垂直距离与第二侧边和第四侧边之间的垂直距离的比值的取值范围为1/10-1/2,以使得位于显示面板的一侧且对应功能附加区设置的感光单元为摄像头时,用户采用具有该摄像头的显示面板进行视频通讯能提供良好的平视体验感。
功能附加区100b的中心点A至第一侧边1001和第三侧边1003中的一者的垂直距离与第一侧边1001和第三侧边1003之间的垂直距离H1的比值的取值范围为1/8-1/2,例如功能附加区100b的中心点A至第一侧边1001和第三侧边1003中的一者的垂直距离与第一侧边1001和第三侧边1003之间的垂直距离的比值为1/6,1/5,11/30或者2/5等,以使位于显示面板100的一侧且对应功能附加区100b设置的摄像头成像时,用户采用摄像头进行视频通讯能提供良好的平视体验感。进一步地,功能附加区100b的中心点A至第一侧边1001和第三侧边1003中的一者的垂直距离与第一侧边1001和第三侧边1003之间的垂直距离H1的比值的取值范围为1/3-2/5,以进一步地使位于显示面板100的一侧且对应功能附加区100b设置的摄像头成像时,用户采用具有该摄像头的显示面板进行视频通讯能提供更好的平视体验感。
功能附加区100b的中心点A至第二侧边1002和第四侧边1004中的一者的垂直距离与第二侧边1002和第四侧边1004之间的垂直距离H2的比值的取值范围为1/8-1/2,例如功能附加区100b的中心点A至第二侧边1002和第四侧边1004中一者的垂直距离与第二侧边1002和第四侧边1004之间的垂直距离的比值为1/6,1/5,11/30或者2/5等,以使位于显示面板100的一侧且对应功能附加区100b设置的摄像头成像时,用户采用摄像头进行视频通讯能提供良好的平视体验感。进一步地,功能附加区100b的中心点A至第二侧边1002和第四侧边1004中的一者的垂直距离与第二侧边1002和第四侧边1004之间的垂直距离H2的比值的取值范围为1/3-2/5,以进一步地使位于显示面板100的一侧且对应功能附加区100b设置的摄像头成像时,用户采用具有该摄像头的显示面板进行视频通讯能提供更好的平视体验感。
进一步地,功能附加区100b的透光率大于主显示区100a的透光率,以使得位于功能附加区100b一侧且对应功能附加区100b设置的感光单元能接收更多的光信号,感光单元为为摄像头时,摄像头能接收更多的光信号从而提高摄像头的成像效果。
功能附加区100b的透光率大于30%,主显示区100a的透光率小于30%,即功能附加区100b为高透光区,而主显示区100a为低透光区。主显示区100a的透光率小于30%有利于设置于更多具有金属遮光层的驱动电路或走线等,以便对应在主显示区100a设置更多像素从而提高显示效果。功能附加区100b的透光率大于30%,以使功能附加区100b能进行显示的同时,能满足基本的透光要求。
进一步地,功能附加区100b的透光率大于50%,主显示区100a的透光率小于20%,例如功能附加区100b的透光率为70%,80%或90%,主显示区100a的透光率为15%或10%。功能附加区100b的透光率大于50%,使感光单元可以接收更多的光信号,感光单元为摄像头时可以具有更佳的成像效果。主显示区100a的透光率小于20%,有利于主显示区100a设置更多不透光的金属层,对应可以设置更多像素以提高显示效果。
请参阅图2和图3,图2为图1所示显示面板的第一种局部放大图,图3为图1所示显示面板的第二种局部放大图。每个功能附加区100b具有至少一透光区100c。如图2所示,功能附加区100b可以具有一个透光区100c,透光区100c可以位于功能附加区100b内,即透光区100c的尺寸小于功能附加区100b的尺寸;功能附加区100b也可以与透光区100c完全重合。如图3所示,功能附加区100b也可以具有多个透光区100c,多个透光区100c均匀且有规律地设置于功能附加区100b,相邻两个透光区100c之间的区域可以为透光,也可以为不透光。功能附加区100b可以圆形区域或矩形区域等。透光区100c可以为规则区域,例如轴对称区域,轴对称区域包括正方形区域、三角形区域、椭圆形区域、圆形区域等,透光区100c也可以为不规则区域。具体地,功能附加区100b具有一个透光区100c。
请参阅4A以及4B,图4A为图2所示显示面板的局部放大图,图4B为图4A所示显示面板的第一种截面示意图。显示面板100具有主显示区100a以及功能附加区100b,功能附加区100b中具有一个透光区100c,透光区100c位于功能附加区100b内。
主显示区100a设置有多个第二显示像素(未示出),每个第二显示像素包括至少三个第二子像素1062,例如一个红色第二子像素、一个绿色第二子像素以及一个蓝色第二子像素。对应地,主显示区100a设置有多个第二像素驱动电路1022,每个第二像素驱动电路1022对应驱动一个第二子像素1062。每个第二子像素1062包括一第二阳极1052,第二阳极1052为半透明电极或不透明电极。每个第二像素驱动电路1022通过位于至少三层绝缘层103之间的导电层与每个第二子像素1062的第二阳极1052电性连接。
透光区100c设置有多个第一显示像素P1,每个第一显示像素P1包括至少三个第一子像素1061,例如一个红色第一子像素、一个绿色第一子像素以及一个蓝色第一子像素。对应地,显示面板100还包括多个第一像素驱动电路1021,多个第一像素驱动电路1021设置于透光区100c的外围且用于驱动多个第一显示像素P1发光,每个第一像素驱动电路1021对应驱动一个第一子像素1061。每个第一子像素1061包括第一阳极1051,第一阳极1051为半透明电极或不透明电极。多个第一像素驱动电路1021设置于透光区100c的外围,使得透光区100c的金属遮光层减小,从而使得透光区100c的透光率增大,有利于透光区100c的透光率大于主显示区100a的透光率。
每个透光区100c的面积为0.32mm2-120mm2,以保证显示面板100的功能附加区100b对应设置摄像头时,摄像头能具有良好的拍照效果,并降低工艺难度。透光区100c的面积小于0.32mm2会导致透光区100c出现光的干涉等现象,不利于摄像头成像;而透光区100c的面积大于120mm2会导致工艺难度增加,例如,需要使用更多导线以连接第一显示像素P1以及透光区100c外围的第一像素驱动电路1021,更多导线同层设置会增加相邻两个导线之间出现短路的风险,更多导线分为多层设置,会增加相邻两层导线之间电性接触不良的风险,即透光区100c的面积大于120mm2会导致显示面板100的制造工艺难度增加。进一步地,每个透光区100c的面积为0.36mm2-100mm2,以进一步地提高摄像头的拍照效果,并降低显示面板100的制造工艺难度。
每个透光区100c中多个第一显示像素P1的第一阳极1051的面积之和与对应透光区100c的面积的比值小于50%,以保证透光区100c具有足够的透光面积,进而使得感光单元能接收足够的光信号,感光单元为摄像头时能具有良好的成像效果。每个透光区100c的多个第一显示像素P1的第一阳极1051的面积之和与对应透光区100c面积的比值大于5%,以保证透光区100c具有足够的第一显示像素P1以进行显示。每个透光区100c中的多个第一显示像素P1的第一阳极1051的面积之和与对应透光区100c的面积的比值的取值范围为8%-45%,以实现透光区100c显示功能和透光功能的平衡。
多个第一像素驱动电路1021可以全部设置于功能附加区100b内且透光区100c外围。多个第一像素驱动电路1021也可以全部设置于主显示区100a。多个第一像素驱动电路1021也可以部分第一像素驱动电路1021设置于功能附加区100b内且透光区100c外,部分第一像素驱动电路1021设置于主显示区100a。多个第一像素驱动电路1021可以分散且有规律地设置于透光区100c的外围,多个第一像素驱动电路1021也可以集中地设置于透光区100c的外围。
如图4A所示,多个第一像素驱动电路1021组成至少一像素驱动电路岛102A设置于透光区100c的外围,每个像素驱动电路岛102A是由多个第一像素驱动电路1021呈集中分布形成的。每个像素驱动电路岛102A包括m×n个阵列排布的第一像素驱动电路1021,m表示第一像素驱动电路1021的行数,n表示第一像素驱动电路1021的列数,m和n均为正整数,m和n中至少之一为大于1。m的取值范围为大于3且小于128,n的取值范围为大于1或等于1且小于128。进一步地,m的取值范围为大于或等于3且小于64,n的取值范围为大于或等于1且小于64。每个像素驱动电路岛102A中,相邻两个第一像素驱动电路1021之间的间距小于相邻两个第一显示像素P1之间的间距,或者,相邻两个第一像素驱动电路1021之间的间距为0。
多个第一像素驱动电路1021通过多个透明导线104与多个第一显示像素P1电性连接以驱动多个第一显示像素P1发光,以避免在透光区100c引入金属遮光导线,从而提高透光区100c的透光率。透明导线104的制备材料选自氧化铟锡、氧化铟锌或纳米银线等。
多个透明导线104分至少两层设置,以增加透明导线104的布线空间,避免相邻透明导线104之间的间距较窄而出现短路。同一层相邻两条透明导线104之间的间距大于2微米,以避免同一层相邻两条透明导线104发生短路。每条透明导线104的线宽大于1微米,以避免透明导线104的线宽较窄易断裂或阻抗较大。
多个透明导线104设置于至少三层绝缘层103之间。至少三层绝缘层103覆盖多个第一像素驱动电路1021、多个第二像素驱动电路1022以及基板101。多个第一显示像素P1的第一子像素1061和多个第二显示像素的第二子像素1062设置于至少三层绝缘层103远离基板101的一侧。第一阳极1051通过位于绝缘层103的过孔与透明导线104电性连接,透明导线104通过位于绝缘层104上的过孔与第一像素驱动电路1021电性连接,从而使第一子像素1061与第一像素驱动电路1021电性连接。绝缘层103可以为有机绝缘层,绝缘层103也可以为无机绝缘层。有机绝缘层的制备材料选自聚酰亚胺以及光刻胶等。无机绝缘层的制备材料选自氮化硅、氧化硅或者氮氧化硅。
部分第一子像素1061可以通过位于一层上的透明导线104与多个第一像素驱动电路1021一一对应地电性连接,另一部分第一子像素1061通过位于另一层上的透明导线104与另一部分多个第一像素驱动电路1021电性连接。具体地,如图4B所示,多个透明导线104包括位于不同层的第一透明导线1041、第二透明导线1042以及第三透明导线1043。第二透明导线1042以及第三透明导线1043均位于透光区100c,第一透明导线1041从透光区100c外延伸至透光区100c内且位于功能附加区100b。至少三层绝缘层103包括第一绝缘层1031、第二绝缘层1032、第三绝缘层1033以及第四绝缘层1034。第一绝缘层1031覆盖第一像素驱动电路1021、第二像素驱动电路1022以及基板101。第一透明导线1041设置于第一绝缘层1031上。第二绝缘层1032覆盖第一透明导线1041以及第一绝缘层1031。第二透明导线1042设置于第二绝缘层1032上。第三绝缘层1033覆盖第二透明导线1042以及第二绝缘层1032。第三透明导线1043设置于第三绝缘层1033上。第四绝缘层1034覆盖第三透明导线1043以及第三绝缘层1033。第一阳极1051和第二阳极1052设置于第四绝缘层1034上,第一阳极1051设置于透光区100c,第二阳极1052设置于主显示区100a。像素定义层107覆盖第四绝缘层1034、第一阳极1051的部分边缘区域以及第二阳极1052的部分边缘区域,像素定义层107对应每个第一阳极1051设置有第一开口,对应每个第二阳极1052设置有第二开口。第一阳极1051通过第四绝缘层1034、第三绝缘层1033以及第二绝缘层1032上彼此连通的过孔与第一透明导线1041电性连接,第一透明导线1041通过第一绝缘层1031上的过孔与第一像素驱动电路1021电性连接。如图4C所示,其为图2所示显示面板的第二种截面示意图。图4C所示显示面板与图4B所示显示面板基本相似,不同之处在于,第一透明导线1041和第三透明导线1043设置于透光区100c,第二透明导线1042从透光区100c外延伸至透光区100c内且位于功能附加区100b内,第一阳极1051通过第四绝缘层1034、第三绝缘层1033上连通的过孔与第二透明导线1042电性连接,第二透明导线1042通过第二绝缘层1032以及第一绝缘层1031上连通的过孔与第一像素驱动电路1021电性连接。
部分第一子像素1061可以通过至少两层透明导线104电性连接。具体地,如图4D所示,其为图4A所示显示面板的第三种截面示意图。图4D所示显示面板与图4B所示显示面板基板相似,不同之处在于,第一阳极1051通过第四绝缘层1034和第三绝缘层1033上连通的过孔与第二透明导线1042电性连接,第二透明导线1042与第一透明导线1041通过第二绝缘层1032上的过孔电性连接,第一透明导线1041与第一像素驱动电路1021通过第一绝缘层1031上的过孔电性连接。如图4E所示,其为图4A所示显示面板的第四种截面示意图。图4E所示显示面板与图4B所示显示面板基板相似,不同之处在于,第一阳极1051通过第四绝缘层1034上的过孔与第三透明导线1043电性连接,第三透明导线1043通过第三绝缘层1033上的过孔与第二透明导线1042电性连接,第二透明导线1042通过第二绝缘层1032上的过孔与第一透明导线1041电性连接,第一透明导线1041通过第一绝缘层1031上的过孔与第一像素驱动电路1021电性连接。
部分第一子像素1061通过位于功能附加区100b的透明导线104与第一像素驱动电路1021电性连接。部分第一子像素1061通过位于功能附加区100b和主显示区100a的透明导线104与第一像素驱动电路1021电性连接,通过将部分透明导线104设置于主显示区100a以进一步地增加透明导线104的布线空间,避免同一层相邻透明导线104之间发生短路。具体地,如图4B、图4C、图4D以及图4E所示,第一子像素1061通过位于功能附加区100b的第一透明导线1041、第二透明导线1042以及第三透明导线1043电性连接。如图4F所示,其为图4A所示显示面板的第五种截面示意图。图4F所述显示面板与图4E所述显示面板基本相似,不同之处在于,第一透明导线1041从主显示区100a延伸至功能附加区100b,第二透明导线1042位于主显示区100a,第三透明导线1043从主显示区100a延伸至透光区100c。第一阳极1051通过第四绝缘层1034上的过孔与第三透明导线1043电性连接,第三透明导线1043与第二透明导线1042通过第三绝缘层1033上的过孔电性连接,第二透明导线1042与第一透明导线1041通过第二绝缘层1032上的过孔电性连接,第一透明导线1041通过第一绝缘层1031上的过孔与第一像素驱动电路1021电性连接。
透光区100c的第一显示像素P1的像素密度可以小于主显示区100a的第二显示像素的像素密度,和/或,相邻两个第一显示像素P1之间的间距大于相邻两个第二显示像素的间距,和/或,透光区100c的第一显示像素101的尺寸小于主显示区100a中第二显示像素的尺寸,以使透光区100c的透光率大于主显示区100a的透光率。进一步地,第一阳极1051的尺寸小于第二阳极1052的尺寸,和/或,像素定义层107对应每个第一子像素1061的第一开口的尺寸小于像素定义层107对应每个第二子像素1062的第二开口的尺寸,以使得第一子像素1061的尺寸小于第二子像素1062的尺寸,有利于第一显示像素P1的尺寸小于第二显示像素的尺寸,从而使得透光区100c的透光率大于主显示区100a的透光率。
第一像素驱动电路1021和第二像素驱动电路1022均包括器件以及布线,器件包括开关元件以及电容器,布线包括信号走线。多个第一像素驱动电路1021的电路设计不同于多个第二像素驱动电路1022的电路设计以使在显示面板100的布设空间有限的情况下,多个第一像素驱动电路1021可以设置于透光区100c的外围。具体为,每个第一像素驱动电路1021占显示面板100的面积小于每个第二像素驱动电路1022占显示面板100的面积,以减小多个第一像素驱动电路1021整体占用的空间,同时,使得透光区100c可以设计得更大。
具体地,每个第一像素驱动电路1021的器件面积之和小于每个第二像素驱动电路1022的器件面积之和,和/或,每个第一像素驱动电路1021的器件数目之和小于每个第二像素驱动电路1022的器件数目之和,和/或,每个第一像素驱动电路1021的平均布线面积小于每个第二像素驱动电路1022的平均布线面积,其中,器件包括开关单元以及电容器中的至少一种,布线包括多个信号走线。
第一像素驱动电路1021中的器件尺寸小于第二像素驱动电路1022中的器件尺寸,以使第一像素驱动电路1021的器件面积之和小于第二像素驱动电路1022的器件面积之和。例如,第一像素驱动电路1021中的开关单元的尺寸小于第二像素驱动电路1022中的开关单元的尺寸,和/或,第一像素驱动电路1021中的电容器的尺寸小于第二像素驱动电路1022中的电容器的尺寸。此时,第一像素驱动电路1021与第二像素驱动电路1022可以同时采用7T1C电路、6T1C电路、4T1C电路以及2T1C电路中的一种,不同之处在于,第一像素驱动电路1021中的器件尺寸小于第二像素驱动电路1022中的器件尺寸,其中,7T1C电路包括7个薄膜晶体管以及1个电容器,6T1C电路包括6个薄膜晶体管以及1个电容器,4T1C电路包括4个薄膜晶体管以及1个电容器,2T1C电路包括2个薄膜晶体管以及1个电容器。7T1C电路、6T1C电路、4T1C电路以及2T1C电路均采用本领域的常规设计,本申请不作具体地限定。
第二像素驱动电路1022采用7T1C电路,第一像素驱动电路1021采用2T1C电路、4T1C电路以及6T1C电路中的至少一种;或,第二像素驱动电路1022采用6T1C电路,第一像素驱动电路1021采用4T1C电路以及2T1C电路中的至少一种;或,第二像素驱动电路1022采用4T1C电路,第一像素驱动电路1021采用2T1C电路,以使每个第一像素驱动电路1021的器件数目之和小于每个第二像素驱动电路1022的器件数目之和。
相邻两个第一像素驱动电路1021至少共用一条信号走线,且相邻两个第一像素驱动电路1021关于一条信号走线镜像对称设置,信号走线包括电源信号走线,以使每个第一像素驱动电路1021占用的平均布线面积小于每个第二像素驱动电路1022占用的平均布线面积。多个第一像素驱动电路1021的布线面积减小,使得多个第一像素驱动电路1021占据显示面板100的面积进一步减小,更有利于进一步地增加显示透光区100c的尺寸。具体地,如图5所示,其为本申请第一像素驱动电路的示意图。第一像素驱动电路1021采用2T1C电路,相邻两个第一像素驱动电路1021共用一条第一电源信号线Vdd,且相邻两个第一像素驱动电路1021的驱动晶体管DTFT、第一开关晶体管STFT1以及存储电容Cap分别镜像对称设置于第一电源信号走线Vdd的相对两侧,以减少多个第一像素驱动电路1021总共所需的布线数量,且相邻两个第一像素驱动电路1021镜像对称设置有利于减少第一像素驱动电路1021占用的整体空间。而主显示区100a的第二像素驱动电路1022采用常规设计,故每个第一像素驱动电路1021的平均布线面积小于每个第二像素驱动电路1022的平均布线面积。
显示面板100还包括多个第一信号线(未示出)和多个第二信号线(未示出)。多个第一信号线和多个第二信号线用于向多个第一像素驱动电路1021载入不同的电信号,从而控制第一显示像素P1发光。多个第一信号线和多个第二信号线均与多个第一像素驱动电路1021电性连接,多个第一信号线和多个第二信号线均设置于透光区100c的外围。透光区100c位于功能附加区100b内时,多个第一信号线和多个第二信号线可以设置于功能附加区100b内且透光区100c外,多个第一信号线和多个第二信号线也可以设置于功能附加区100b外。多个第一信号线为扫描线以及复位线中的至少一种。第二信号线为数据线。通过将多个第一信号线和多个第二信号线设置于透光区100c的外围以进一步地提高透光区100c的透光率。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电子设备包括上述显示面板和感光单元,感光单元设置于显示面板的一侧且对应功能附加区设置。感光单元可以为摄像头、光学触控组件以及指纹识别传感器等。具体地,感光单元为摄像头。电子设备可以为具有单摄像头的装置,也可以为具有双摄像头的装置,也可以为具有多摄像头的装置。
本申请电子设备通过使显示面板的功能附加区的中心点至第一侧边和第三侧边中一者的垂直距离与第一侧边和第三侧边之间的垂直距离的比值的取值范围为1/10-1/2,功能附加区的中心点至第二侧边和第四侧边中一者的垂直距离与第二侧边和第四侧边之间的垂直距离的比值的取值范围为1/10-1/2,以使得位于显示面板的一侧且对应功能附加区设置的感光单元为摄像头时,用户采用电子设备的摄像头进行视频通讯能提供平视的体验感。
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及其核心思想;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5)

1.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具有至少一功能附加区以及位于所述功能附加区外围的主显示区,
所述显示面板包括第一侧边、第二侧边、第三侧边以及第四侧边,所述第一侧边与所述第三侧边相对设置,所述第二侧边与所述第四侧边相对设置,所述第二侧边连接于所述第一侧边和所述第三侧边之间,所述第四侧边连接于所述第一侧边和所述第三侧边之间,
所述功能附加区的中心点至所述第一侧边和所述第三侧边中一者的垂直距离与所述第一侧边和所述第三侧边之间的垂直距离的比值的取值范围为1/10-1/2;
所述功能附加区的中心点至所述第二侧边和所述第四侧边中一者的垂直距离与所述第二侧边和所述第四侧边之间的垂直距离的比值的取值范围为1/10-1/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功能附加区的中心点至所述第一侧边和所述第三侧边中一者的垂直距离与所述第一侧边和所述第三侧边之间的垂直距离的比值的取值范围为1/8-1/2。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功能附加区的中心点至所述第一侧边和所述第三侧边中一者的垂直距离与所述第一侧边和所述第三侧边之间的垂直距离的比值的取值范围为1/3-2/5。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功能附加区的中心点至所述第二侧边和所述第四侧边中一者的垂直距离与所述第二侧边和所述第四侧边之间的垂直距离的比值的取值范围为1/8-1/2。
5.根据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功能附加区的中心点至所述第二侧边和所述第四侧边中一者的垂直距离与所述第二侧边和所述第四侧边之间的垂直距离的比值的取值范围为1/3-2/5。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功能附加区的透光率大于所述主显示区的透光率。
7.根据权利要求1或6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功能附加区的透光率大于30%,所述主显示区的透光率小于30%。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功能附加区具有至少一透光区,所述透光区设置有多个第一显示像素,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多个第一像素驱动电路,多个所述第一像素驱动电路设置于所述透光区的外围且用于驱动多个所述第一显示像素发光。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多个第一信号线以及多个第二信号线,多个所述第一信号线和多个所述第二信号线均与多个所述第一像素驱动电路电性连接,多个所述第一信号线和多个所述第二信号线均设置于所述透光区的外围。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第一像素驱动电路通过多个透明导线与多个所述第一显示像素电性连接以驱动多个所述第一显示像素发光。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透明导线分至少两层设置。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透光区的面积的取值范围为0.36mm2-100mm2
13.根据权利要求1或8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功能附加区具有一个透光区。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功能附加区为摄像头区、光学触控区以及光学指纹识别区中的至少一种。
15.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包括权利要求1-14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以及感光单元,所述感光单元设置于所述显示面板的一侧且对应所述功能附加区设置。
CN201921297236.0U 2019-08-09 2019-08-09 显示面板及电子设备 Active CN21060657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297236.0U CN210606576U (zh) 2019-08-09 2019-08-09 显示面板及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297236.0U CN210606576U (zh) 2019-08-09 2019-08-09 显示面板及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606576U true CN210606576U (zh) 2020-05-22

Family

ID=707216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297236.0U Active CN210606576U (zh) 2019-08-09 2019-08-09 显示面板及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606576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503911A (zh) * 2019-08-09 2019-11-26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电子设备
US11616117B2 (en) 2020-11-10 2023-03-28 Samsung Display Co., Ltd. Display apparatus
US11910659B2 (en) 2020-09-15 2024-02-20 Samsung Display Co., Ltd. Display device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503911A (zh) * 2019-08-09 2019-11-26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电子设备
US11910659B2 (en) 2020-09-15 2024-02-20 Samsung Display Co., Ltd. Display device
US11616117B2 (en) 2020-11-10 2023-03-28 Samsung Display Co., Ltd. Display apparatus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980071B2 (en) Display substrate and display device
US20210408191A1 (en) Display panel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11456346B2 (en)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US11770958B2 (en) OLED display substrate exhibiting improved brightness and including white sub-pixel unit overlapping plurality of signal lines
CN110504287B (zh) 显示面板及电子设备
CN110767710B (zh) 显示基板、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WO2021027109A1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1402743A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WO2021027110A1 (zh) 显示面板及电子设备
CN112201683B (zh) 显示面板以及显示装置
CN210606576U (zh) 显示面板及电子设备
EP4044246A1 (en) Display substrate and display device
CN115843201A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210182387U (zh) 显示面板及电子设备
WO2020087820A1 (zh) 显示屏及显示终端
CN112086492B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WO2023115936A1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US20230337494A1 (en)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apparatus
US20230329062A1 (en)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apparatus
US11221693B2 (en)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CN113451360A (zh) 显示面板、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以及显示装置
CN210182388U (zh) 显示面板及电子设备
CN112038380A (zh) 显示基板及显示装置
CN111899648B (zh) 显示面板以及显示装置
EP4163980A1 (en) Oled display panel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