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600791U - 角度调整结构 - Google Patents

角度调整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600791U
CN210600791U CN201921452927.3U CN201921452927U CN210600791U CN 210600791 U CN210600791 U CN 210600791U CN 201921452927 U CN201921452927 U CN 201921452927U CN 210600791 U CN210600791 U CN 21060079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djusting rod
seat
clamping
clamping device
clamping bloc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452927.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丁利荣
于乃义
葛全
高洪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mpulse Qingdao Health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Impulse Qingdao Health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mpulse Qingdao Health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Impulse Qingdao Health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452927.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60079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60079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60079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ivots And Pivotal Connections (AREA)

Abstract

一种角度调整结构,安装在机架上,包括固定座、调节杆和夹持装置;所述固定座铰接在机架上,用于固定功能件并使其随之摆动调节角度;所述调节杆铰接在固定座上,并伸入到夹持装置中;所述夹持装置固定在机架上,对调节杆进行夹持固定。角度调整结构的固定架通过机架以及夹持装置夹持固定的调节杆进行支撑,增加了固定座得到的支撑,提高了固定座的稳定性,从而提高了安装在固定座上功能件的稳定性。通过夹持装置对能够摆动的调节杆进行夹持,能够提高固定座锁定时的牢固性,能够抵御外力的作用,从而进一步提高固定座的稳定性。

Description

角度调整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机械结构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角度调整结构。
背景技术
在健身器材上的仪表台、座椅靠背等功能件,为了提高其使用过程中的灵活性和舒适性,使功能键能够摆动,调节角度,则需要设置角度调整结构。
现有的角度调整结构,主要为铰接在机架上的支座,功能件固定在支座上,随着支座的摆动调节角度,锁紧螺栓作为铰接轴,角度调节后旋紧,即可将调整好角度的支座定位。由于锁紧螺栓所能提供的夹紧力有限,角度调整完成的功能件,在外力作用下容易改变角度位置,其稳定性和承载能力不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角度调整结构牢固性不足的问题,提出一种结构稳定、牢固性强的角度调整结构。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角度调整结构,安装在机架上,包括固定座、调节杆和夹持装置;
所述固定座铰接在机架上,用于固定功能件并使其随之摆动调节角度;
所述调节杆铰接在固定座上,并伸入到夹持装置中;
所述夹持装置固定在机架上,对调节杆进行夹持固定。
作为优选,所述夹持装置包括用于夹持调节杆的第一夹持块和第二夹持块;
所述第一夹持块和第二夹持块之间安装锁紧螺栓,用以驱动两个夹持块的开合;
所述调节杆设置有限位槽,所述锁紧螺栓穿过限位槽。
作为优选,所述锁紧螺栓穿过第一夹持块设置的第一安装孔,并与其通过螺纹配合;
所述锁紧螺栓穿过第二夹持块设置的第二安装孔,并与其通过螺纹配合。
作为优选,所述夹持装置进一步包括支座,所述第一夹持块位于所述支座内设置的容纳空间中,所述第二夹持块贴靠在所述支座的外壁上;
所述支座固定在机架上,并设置有连通口,所述调节杆通过连通口伸入到支座中。
作为优选,所述连通口位于支座的顶部,两端均设置有延伸到支座对应一侧的侧板上的下陷部,用以使调节杆能够通过两侧的下陷部贯穿所述支座。
作为优选,所述锁紧螺栓的端部设置有紧固旋钮。
作为优选,所述调节杆包括固定部和连接部,所述连接部铰接在固定座上,所述固定部为U型,且开口一端与连接部连接,用以将开口封闭构成限位槽。
作为优选,所述调节杆上安装有限位块,所述限位块位于固定座和夹持装置之间。
作为优选,所述限位块为限位调节螺母,套装在调节杆上,并与调节杆外壁通过螺纹配合。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在于:
1、角度调整结构的固定架通过机架以及夹持装置夹持固定的调节杆进行支撑,增加了固定座得到的支撑,提高了固定座的稳定性,从而提高了安装在固定座上功能件的稳定性。通过夹持装置对能够摆动的调节杆进行夹持,能够提高固定座锁定时的牢固性,能够抵御外力的作用,从而进一步提高固定座的稳定性。
2、调节杆通过设置的限位槽,对固定座的角度调节幅度进行限制,避免因固定座摆动幅度过大造成固定座上安装的功能件碰撞到机架上,保证功能件安全。紧固螺栓穿入限位槽也使夹持装置始终与调节杆保持连接,避免调节杆从夹持装置中脱出,保证结构稳定。
3、锁紧螺栓通过螺纹与夹持块配合,能够已较为简单的结构,实现夹持块的开合。螺纹配合具有一定的自锁性能,使夹持块夹持固定调节杆时,锁紧螺栓保持稳定,保持夹持块提供的夹紧力,提高夹持固定的牢固性。
4、第一夹持块位于支座内,具有较大的活动空间,使两个夹持块和锁紧螺栓组成的夹持结构能够具有一定的角度偏移量,从而适应调节杆的摆动产生的角度变化,使夹持块始终能够完全贴合到调节杆表面,保证夹持的牢固性。
5、在设置支座容纳夹持块的情况下,连通口延伸到支架两侧,使调节杆能够贯穿支座,保持与锁紧螺栓的连接的同时,保证调节杆移动的灵活性。
6、锁紧螺栓端部设置旋钮,便于对锁紧螺栓的旋转进行操作。调节杆通过U形件和杆件组合而成,便于加工制造。
7、限位块能够进一步限制锁紧螺栓在限位槽中的滑动范围,限位块采用螺母结构,能够对限位范围进行调节,提高了结构使用的灵活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角度调整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以上各图中:1、机架;2、固定座;3、调节杆;31、限位槽;32、固定部;33、连接部;4、夹持装置;41、第一夹持块;42、第二夹持块;43、锁紧螺栓;44、支座;45、容纳空间;46、连通口;47、下陷部;48、紧固旋钮;5、功能件;6、限位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示例性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具体描述。然而应当理解,在没有进一步叙述的情况下,一个实施方式中的元件、结构和特征也可以有益地结合到其他实施方式中。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内”、“外”、“上”、“下”、“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角度调整结构,安装在机架1上,包括固定座2、调节杆3和夹持装置4。
固定座2铰接在机架1上,使固定座2能够摆动。座椅靠背、仪表台等功能件5安装在固定座2上,使功能件5能够随着固定座2的摆动,调节角度位置。
调节杆3铰接在固定座2上,并伸入到夹持装置4中。夹持装置4固定在机架1上,对伸入的调节杆3进行夹持固定。
为了实现对调节杆3的夹持,夹持装置4包括第一夹持块41和第二夹持块42,第一夹持块41和第二夹持块42之间安装锁紧螺栓43。
锁紧螺栓43与第一夹持块41和第二夹持块42均通过螺纹配合。锁紧螺栓43穿过第一夹持块41设置的第一安装孔,并与其通过螺纹配合。锁紧螺栓43穿过第二夹持块42设置的第二安装孔,并与其通过螺纹配合。
旋动锁紧螺栓43,使第一夹持块41和第二夹持块42能够沿着锁紧螺栓43的轴向,相向移动进行啮合或者相背移动进行张开。
第一夹持块41和第二夹持块42通过相向移动,将调节杆3夹持固定在两者之间。
机架1和调节杆3能够共同对固定座2进行支撑,提高了固定座2的稳定性。固定座2受到外力作用时,能够将受力传递到固定座2与调节杆3的铰接点上,且该铰接点的受力为竖直方向,从而使调节杆3对第一夹持块41或第二夹持块42形成施压,增加摩擦力,从而提高了夹持装置4对调节杆3的夹持牢固性,最终提高固定座2的稳定性,使固定座2能够牢固锁定。
为了对固定座2的摆动角度进行限制,调节杆3设置有限位槽31,锁紧螺栓43穿过限位槽31,从而能够沿限位槽31滑动。
通过限位槽31能够对调节杆3与固定在机架1上的夹持装置4之间的相对位置进行限制,从而限制固定座2的摆动角度,避免固定座2摆动幅度过大,造成固定座2上的功能件5碰到机架1,造成损伤。
锁紧螺栓43位于限位槽31中,也能保持夹持装置4与调节杆3之间的连接。
为了提高夹持块移动的灵活性,夹持装置4还包括支座44。
第一夹持块41安装到支座44内,位于支座44设置的容纳空间45中。
第二夹持块42安装到支座44外,贴靠在支座44的外壁上。
支座44固定在机架1上,并设置有连通口46,锁紧螺栓43穿过连通口46,从而将位于支座44内的第一夹持块41和位于支座44外的第二夹持块42连接。
调节杆3通过连通口46伸入到支座44中,从而能够进入到第一夹持块41和第二夹持块42之间。
容纳空间45的宽度大于第一夹持块41的内径,使其能够在容纳空间45内沿锁紧螺栓43的径向移动,锁紧螺栓43能够改变角度位置。
当固定座2摆动时,固定座2与调节杆3的铰接点会在竖直方向上产生浮动,而调节杆3另一端位于固定在机架1上的夹持装置4中,从而使调节杆3会产生向下的摆动。
锁紧螺栓43能够改变角度位置,适应调节杆3的摆动,使第一夹持块41和第二夹持块42始终完全贴合在调节杆3表面,保证夹持时产生足够的摩擦力,保证夹持固定的牢固性。
为了保证调节杆3移动的灵活性,连通口46位于支座44的顶部,连通口46两端均设置有延伸到支座44对应一侧的侧板上的下陷部47,使连通口46呈U形。
调节杆3通过一侧的下陷部47伸入到支座44内,并能够由另一侧的下陷部47伸出,使调节杆3能够贯穿支座44,横向移动。
为了便于对锁紧螺栓43进行旋动,锁紧螺栓43的端部设置有紧固旋钮48。
为了便于加工和组装,调节杆3包括固定部32和连接部33。
柱状的连接部33铰接在固定座2上。固定部32为U型件,且开口一端与连接部33连接,从而将固定部32的开口封闭,构成限位槽31。
为了对固定座2的摆动范围进行调节,调节杆3上安装有限位块6。
为了使限位块6能够灵活调节限位位置,限位块6采用调节螺母。
限位调节螺母6位于固定座2和夹持装置4之间,并与调节杆3外壁通过螺纹配合,从而能够沿着调节杆3轴向移动,调节其在调节杆3上的位置。
当设置有支座44时,限位调节螺母6能够顶靠到支座44的外壁上,使调节杆3停止向支座44内伸入,对调节杆3的横向移动进行限制,固定座2停止摆动,实现限位。当未设置支座44时,限位调节螺母6能够顶到夹持块或锁紧螺栓43上,对调节杆3的横向移动进行限制,固定座2停止摆动,实现限位。

Claims (9)

1.一种角度调整结构,安装在机架(1)上,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座(2)、调节杆(3)和夹持装置(4);
所述固定座(2)铰接在机架(1)上,用于固定功能件(5)并使其随之摆动调节角度;
所述调节杆(3)铰接在固定座(2)上,并伸入到夹持装置(4)中;
所述夹持装置(4)固定在机架上,对调节杆(3)进行夹持固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角度调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装置(4)包括用于夹持调节杆的第一夹持块(41)和第二夹持块(42);
所述第一夹持块(41)和第二夹持块(42)之间安装锁紧螺栓(43),用以驱动两个夹持块的开合;
所述调节杆(3)设置有限位槽(31),所述锁紧螺栓(43)穿过限位槽(3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角度调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锁紧螺栓(43)穿过第一夹持块(41)设置的第一安装孔,并与其通过螺纹配合;
所述锁紧螺栓(43)穿过第二夹持块(42)设置的第二安装孔,并与其通过螺纹配合。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角度调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装置(4)进一步包括支座(44),所述第一夹持块(41)位于所述支座(44)内设置的容纳空间(45)中,所述第二夹持块(42)贴靠在所述支座(44)的外壁上;
所述支座(44)固定在机架(1)上,并设置有连通口(46),所述调节杆(3)通过连通口(46)伸入到支座(44)中。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角度调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通口(46)位于支座(44)的顶部,两端均设置有延伸到支座(44)对应一侧的侧板上的下陷部(47),用以使调节杆能够通过两侧的下陷部(47)贯穿所述支座(44)。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角度调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锁紧螺栓(43)的端部设置有紧固旋钮(48)。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角度调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杆(3)包括固定部(32)和连接部(33),所述连接部(33)铰接在固定座(2)上,所述固定部(32)为U型,且开口一端与连接部(33)连接,用以将开口封闭构成限位槽(31)。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角度调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杆(3)上安装有限位块(6),所述限位块(6)位于固定座(2)和夹持装置(4)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角度调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块(6)为限位调节螺母,套装在调节杆(3)上,并与调节杆(3)外壁通过螺纹配合。
CN201921452927.3U 2019-09-03 2019-09-03 角度调整结构 Active CN21060079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452927.3U CN210600791U (zh) 2019-09-03 2019-09-03 角度调整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452927.3U CN210600791U (zh) 2019-09-03 2019-09-03 角度调整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600791U true CN210600791U (zh) 2020-05-22

Family

ID=706970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452927.3U Active CN210600791U (zh) 2019-09-03 2019-09-03 角度调整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60079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020096616A1 (en) Umbrella mount
US11268653B2 (en) Fixing clip
CN212362974U (zh) 瞄具支架、瞄具组件及枪瞄组件
CN210600791U (zh) 角度调整结构
US4850080A (en) Hinge
CN213053489U (zh) 一种新型汽车零部件焊接夹具
CN210887453U (zh) 一种用于升降杆的滑套
CN209987845U (zh) 一种车载万向调节支架
CN211573054U (zh) 门曲夹
CN208739175U (zh) 一种多功能手机调节支架
CN220203678U (zh) 一种铰链底座及铰链
CN220359192U (zh) 一种用于骑行的防松手机支架
CN214537934U (zh) 一种激光模组底座
CN217613386U (zh) 一种夹盘座
CN218898897U (zh) 导轨组件及抽屉柜
CN217071277U (zh) 一种可调不同固定角度的固定架装置
CN218397744U (zh) 一种可调角度的汽车座椅夹具
CN218551803U (zh) 一种抽屉加高杆结构及具有其的抽屉
CN213635334U (zh) 大鼓顶座
CN215378147U (zh) 一种便于安装的jp柜
CN215789352U (zh) 一种具有减震结构的多功能夹具
CN217852695U (zh) 一种马桶扶手
CN211296897U (zh) 关节式托架及音箱
CN112216253A (zh) 大鼓顶座
CN220711523U (zh) 一种稳定性强的手机支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