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583328U - 一种经胆道内外双重引流管 - Google Patents
一种经胆道内外双重引流管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0583328U CN210583328U CN201920488305.XU CN201920488305U CN210583328U CN 210583328 U CN210583328 U CN 210583328U CN 201920488305 U CN201920488305 U CN 201920488305U CN 210583328 U CN210583328 U CN 210583328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drainage
- drainage tube
- external
- biliary tract
- interna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xternal Artificial Organs (AREA)
- Media Introduction/Drainage Providing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经胆道内外双重引流管,其特征在于,引流本体设有负压吸引袋、内鲁尔接头、外鲁尔接头及体外引流管,负压吸引袋通过内鲁尔接头与外鲁尔接头连接,进而与体外引流管连接;内引流部的近端开设有卡定孔;外引流部的远端设有锁定孔;引流部与内引流管远端连接,并向远端延伸;密封部包含有内密封连接元件及外密封连接元件,内密封连接元件连接内引流管和外引流管;外密封连接元件密封内引流部和外引流部连接区域;控制部设有控制线,控制线的远端连接连接线,通过控制控制线近端进而控制控制线的移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经胆道内外双重引流管,将内引流部与外引流部设计为可分离式连接,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经胆道内外双重引流管。
背景技术
各种良性、恶性胆道梗阻一直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健康,发病率高,而且近年来呈增长趋势。由于胆道相对较细小,肝癌、胆管癌、胰头癌等恶性肿瘤及肝内外胆管结石均易引起胆道梗阻症状,可引起胆管内压力升高、胆管扩张,使肝细胞肿胀、功能受损、胆汁停止分泌,胆管内皮细胞通透性增加,致使胆红素进入血液,Kwpffer细胞功能低下,造成多器官系统的损害,容易引起一系列的并发症,生存期大大缩短,严重降低患者的生存质量。
鼻胆引流管(外引流)是可缓解各种胆道梗阻的引流管,其前端部可在十二指肠镜下放置于人的胆管梗阻部位以上,经过十二指肠、胃、食管,最后自鼻腔将该管引出并外接引流袋。通过鼻胆引流管不仅能引流出胆道内的感染性胆汁,减轻胆道压力,退黄,控制炎症,而且可随时造影、反复冲洗、药物灌注,有效改善患者的全身情况。
胆管引流管(内引流)适用于胆管结石而患者无法耐受手术,及不宜进行乳头括约肌切开术及内镜下取石术者;作为胆管结石手术前的准备;恶性肿瘤所致的胆道梗阻,未确定能否进行手术,或未决定置入金属引流管者;胆漏患者的较长时间的引流;良性胆管狭窄扩张后的内支撑及引流,必要时可于适时置入多个引流管以增加对狭窄部位的扩张效果及引流质量。对于有胆管引流需要,伴有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而不宜进行鼻胆引流管引流的患者,可考虑于谨慎操作下,置入引流管进行胆管引流。
上述两种引流方式有如下缺点:
1、单纯采取鼻胆引流管外引流的方法,会大大降低病人的生活质量。如洗澡、上洗手间、逛街时都引起很多不便,部分患者害怕被人歧视,也要求不愿意携带引流袋。
2、单纯采取胆管引流管内引流的方法,无法随时造影、冲洗和药液灌注。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经胆道内外双重引流管,其通过可分离式地连接内外引流管,使其达到既可以满足鼻胆引流管外引流的要求,又可以满足胆管内引流的要求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经胆道内外双重引流管,其特征在于,包括:
引流本体,所述引流本体设有负压吸引袋、内鲁尔接头、外鲁尔接头及体外引流管,所述负压吸引袋通过所述内鲁尔接头与所述外鲁尔接头连接,进而与所述体外引流管连接;
内引流部,所述内引流部设有内引流管,所述内引流管近端开设有卡定孔;
外引流部,所述外引流部设有外引流管,所述外引流管远端设有锁定孔;
引流部,所述引流部与所述内引流管远端连接,并向远端延伸;
密封部,所述密封部包含有内密封连接元件及外密封连接元件,所述内密封连接元件为连接线,所述连接线连接所述内引流管和所述外引流管;所述外密封连接元件用于密封所述内引流部和所述外引流部连接区域;
控制部,所述控制部设有控制线,所述控制线的远端连接所述连接线,通过控制所述控制线近端进而控制所述控制线的移动。
进一步地,所述控制部设有控制杆,所述控制线的远端连接所述控制杆的近端,所述连接线连接所述控制杆,通过控制所述控制线近端进而控制所述控制杆的移动。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线的一端为锁定帽,另一端为卡定环,所述锁定帽的直径大于所述锁定孔的直径,所述卡定环穿过所述内引流管上的卡定孔连接所述控制杆的远端,所述锁定帽穿过所述外引流管并设置在所述锁定孔上。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线依次穿过所述卡定孔及所述锁定孔,进而与所述控制线可分离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外密封连接元件为囊体,所述囊体近端与所述外引流管密封固定连接,所述囊体远端与所述内引流管密封。
进一步地,所述外密封连接元件为连接于内引流管近端的锥形扩孔,所述锥形扩孔的最大直径大于所述内引流管的直径,所述锥形扩孔的最小直径不大于所述外引流管的直径。
进一步地,所述控制杆直径小于所述卡定环的直径。
进一步地,所述控制杆上设有锁定槽。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线设置为两根,所述卡定孔及所述锁定孔分别设置为两个,两个所述卡定孔以所述内引流部的中心轴线为轴形成轴对称分布,且两个所述卡定孔不位于所述内引流部的同一个径向线上;两个所述锁定孔以所述外引流部的中心轴线为轴形成轴对称分布,且两个所述锁定孔不位于所述外引流部的同一个径向线上。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线为医用缝合用软性线。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经胆道内外双重引流管,将所述内引流部与外引流部设计为可分离式连接,能够根据患者治疗需要既满足鼻胆引流管外引流的要求,又可以满足胆管内引流的要求的目的,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个实施方式中经胆道内外双重引流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经胆道内外双重引流管中的外引流段(Ⅴ段)在内外引流管分离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经胆道内外双重引流管中的内引流段(Ⅵ段)在内外引流管分离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4a为图1所示经胆道内外双重引流管中控制杆21采用(a)结构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4b为图1所示经胆道内外双重引流管中控制杆21采用(b)结构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4c为图1所示经胆道内外双重引流管中控制杆21采用(c)结构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1所示密封部在控制杆21采用(b)结构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1所示密封部在控制杆采用(c)结构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7a为图1所示控制线10的结构示意图;
图7b为图7所示控制线10的采用另一接口位置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第二个实施方式中经胆道内外双重引流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8所示经胆道内外双重引流管中的外引流段(Ⅴ段)在内外引流管分离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8所示经胆道内外双重引流管中的内引流段(Ⅵ段)在内外引流管分离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第三个实施方式中经胆道内外双重引流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图11所示经胆道内外双重引流管中的外引流段(Ⅴ段)在内外引流管分离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图11所示经胆道内外双重引流管中的内引流段(Ⅵ段)在内外引流管分离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第四个实施方式中经胆道内外双重引流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0为控制线,11为外鲁尔接头,12为引流本体,13为内鲁尔接头,14为负压吸引袋,15控制线接口;20为外密封连接元件,21为控制杆,22为内密封连接元件,23为连接线,24为内引流部,25为外引流部,201为囊体,202为锥形扩孔,211为卡定槽,221为外引流管,222为内引流管,223为卡定孔,224为锁定孔,231为卡定环,232为锁定帽;30为引流部,301为引流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相冲突的前提下,以下描述的各实施例之间或各技术特征之间可以任意组合形成新的实施例。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另有明确规定和限定,如有术语“组装”、“相连”、“连接”术语应作广义去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是通过中间媒介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相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的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所述“近端”、“远端”是指经胆道内外双重引流管沿伸入人体的方向,朝向操作人员所在的一侧为“近端”,朝向伸入人体进行治疗的一侧为“远端”;“近端”包括近端的端面以及近端端面附近的一部分,“远端”包括远端的端面以及远端端面附近的一部分。某某部分的“近端”或者“远端”是指,某某部分朝向操作人员所在的一侧为某某部分的“近端”,某某部分朝向伸入人体进行治疗的一侧为某某部分的“远端”,某某部分的“近端”包括该部分近端的端面以及近端端面附近的一部分,某某部分的“远端”包括该部分远端的端面以及远端端面附近的一部分。
此外,如有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隐含指明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包括一个或者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描述中,“数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对于方位词,如有术语“中心”,“横向”、“纵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方位和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叙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方位构造和操作,不能理解为限制本实用新型的具体保护范围。
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3,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个实施方式中经胆道内外双重引流管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经胆道内外双重引流管中的外引流段(Ⅴ段)在内外引流管分离后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所示经胆道内外双重引流管中的内引流段(Ⅵ段)在内外引流管分离后的结构示意图。
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实施方式中:
经胆道内外双重引流管(未标号)包括引流本体12、内引流部24、外引流部25、引流部30、密封部(图未示)及控制部(图未示)。引流本体12设有负压吸引袋14、内鲁尔接头13、外鲁尔接头11、体外引流管、控制线接口15,负压吸引带14通过内鲁尔接头13与外鲁尔接头11连接,进而与体外引流管连接。
内引流部24设有内引流管222,内引流管222近端设有卡定孔223。
外引流部25设有外引流管221,外引流管远端设有锁定孔224。
引流部30与内引流管222远端连接,并向远端延伸。
密封部包含有内密封连接元件22、外密封连接元件20,内密封元件为连接线23,连接线23连接内引流管222和外引流管221;外密封连接元件20用于密封内引流部24和外引流部25连接区域。
控制部设有控制线10,控制线10的远端连接连接线23,通过控制控制线10近端进而控制控制线10的移动。
请一并参阅图4a至图7b,图4a为图1所示经胆道内外双重引流管中控制杆21采用(a)结构时的结构示意图,图4b为图1所示经胆道内外双重引流管中控制杆21采用(b)结构时的结构示意图,图4c为图1所示经胆道内外双重引流管中控制杆21采用(c)结构时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1所示密封部在控制杆21采用(b)结构时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1所示密封部在控制杆采用(c)结构时的结构示意图;图7a为图1所示控制线10的结构示意图,图7b为图7所示控制线10的采用另一接口位置时的结构示意图。
控制部设有控制杆21,控制线10的远端连接控制杆21的近端,连接线23连接控制杆21,通过控制控制线10近端进而控制控制杆21的移动;
连接线23的一端为锁定帽232,另一端为卡定环231,锁定帽232直径大于锁定孔224直径,卡定环231穿过外引流管221上的卡定孔223连接控制杆21的远端,锁定帽232穿过内引流管222设置在锁定孔224上;
外密封连接元件20为囊体201,囊体201近端与外引流管221密封固定连接,囊体201远端与内引流管222密封;
其中囊体201优选由橡胶、硅胶、或热塑性弹性体制成,具有一定形变性能,硬度优选范围为45HA-75HA,其优选有效长度为3cm-4cm;囊体201近端与外引流管221密封固定连接,囊体201远端与内引流管222的连接方式可以为过盈密封也可以为压紧密封或是其他可分离连接密封的其他形式,其可以通过一定拉力实现分离,拉力大小优选大于15N,进而解除内引流管222与外引流管221的密封连接状态,且囊体201近端仍固定在外引流管221上。
外引流管221管体优选由聚乙烯、聚酰胺等制成,硬度优选范围为40HD-60HD,其管体含有显影剂,显影剂材质为氧化铋、氯氧化铋或硫酸钡;
内引流管管体222优选由全氟乙烯丙稀共聚物、聚四氟乙烯或聚乙烯材料制成,硬度优选范围为40HD-60HD,其管体含有显影剂,显影剂材质为氧化铋、氯氧化铋或硫酸钡;
引流部30管体塑形可以为直型、中间弯型、侧边弯型或猪尾型,其有效长度优选为30mm~150mm;引流部表面上优选具有1至8对引流孔;
其中控制杆21可以为多种结构,如图4a至图4c中优选了三种控制杆21的结构类型;如图5至图6所示,与这三种控制杆21的结构还对应了两种密封部的结构;如图7a至图7b所示,控制线10的接口15也可有多种接口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图例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在此基础上所做的任何非实质性的变化及替换均属于该控制杆结构所要求保护的范围;
下面简要阐释经胆道内外双重引流管的使用原理:
当患者需要外引流或是需要进行注射药物、清洗时,即需要外引流管221发生作用时,不对控制线10进行控制,即保证内引流部与外引流部密封连接,防止管体内液体渗漏;当无需外引流管221发生作用时,即需要移除外引流管221部分时,通过在控制线接口位置向外拉伸控制线10,使控制杆21朝向近端移动,进而使连接线23一端卡在控制杆21上的卡定环231脱离出控制杆21,并且囊体201与内引流管222的可分离连接也使囊体201与内引流管222分离,进而实现内引流管222与外引流管221的分离,最终可将外引流管部分(Ⅴ段)引出体外,只留内引流管部分222及引流部30(Ⅵ段)在体内,其中Ⅵ段又细分为Ⅲ段和Ⅳ段,其中留置体内的Ⅲ段主要在人体的十二指肠区域,Ⅳ段主要置于人体内的胆道区域。
请一并参阅图8至图10,图8为本实用新型第二个实施方式中经胆道内外双重引流管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图8所示经胆道内外双重引流管中的外引流段(Ⅴ段)在内外引流管分离后的结构示意图,图10为图8所示经胆道内外双重引流管中的内引流段(Ⅵ段)在内外引流管分离后的结构示意图。
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中:
所述外密封连接元件为连接于内引流管222近端的锥形扩孔202,所述锥形扩孔202的最大直径大于所述内引流管222直径,所述锥形扩孔202的最小直径不大于所述外引流管221直径。
当患者需要外引流或是需要进行注射药物、清洗时,即需要外引流管221发生作用时,不对控制线10进行控制,即保证内引流部与外引流部密封连接,因锥形扩孔202的最大直径大于所述内引流管222直径,锥形扩孔202的最小直径不大于所述外引流管221直径,利用机械压紧,且所述管体材质具有一定弹性,可实现密封,防止管体内液体渗漏;当无需外引流管221发生作用时,即需要移除外引流管221部分时,通过在控制线接口15位置向外拉伸所述控制线10,使所述控制杆21朝向近端移动,进而使连接线23一端卡在控制杆21上的卡定环231脱离出所述控制杆21,进而实现内引流管222和锥形扩孔202同外引流管221的分离,最终可将外引流管部分(Ⅴ段)引出体外,留置锥形扩孔201,连接线23及内引流管部分222及引流部30(Ⅵ段)在体内,因连接线材质为医用体内缝合线,对人体不会造成危害,其中Ⅵ段又细分为Ⅲ段和Ⅳ段,其中留置体内的Ⅲ段主要在人体的十二指肠区域,Ⅳ段主要置于人体内的胆道区域。
请一并参阅图11至图13,图11为本实用新型第三个实施方式中经胆道内外双重引流管的结构示意图,图12为图11所示经胆道内外双重引流管中的外引流段(Ⅴ段)在内外引流管分离后的结构示意图,图13为图11所示经胆道内外双重引流管中的内引流段(Ⅵ段)在内外引流管分离后的结构示意图。
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方式中:
所述连接线23依次穿过所述卡定孔(未标号)及所述锁定孔(未标号),进而与所述控制线10可分离连接。此方案控制线10与连接线23可为一体式连接,连接线23依次穿过卡定孔、锁定孔224,通过打活结的方式将其连接在控制线10上,当拉动所述控制线10时,因受力使活结打开。
当患者需要外引流或是需要进行注射药物、清洗时,即需要外引流管221发生作用时,不对控制线10进行控制,即保证内引流部与外引流部密封连接,因连接线23与控制线10是可分离式的活结形式连接,在内引流管与外引流管未分离时,其活结锁紧的状态,且所述内外引流管管体材质具有一定弹性,可实现密封,防止管体内液体渗漏;当无需外引流管221发生作用时,即需要移除外引流管221部分时,通过在控制线接口15位置向外拉伸所述控制线10,使活结因受力打开,进而使一体式的连接线23和控制线10脱离出所述锥形扩孔,进而实现内引流管222和锥形扩孔202同外引流管221的分离,最终可将外引流管部分(Ⅴ段)引出体外,留置锥形扩孔201、内引流管222及引流部30(Ⅵ段)在体内,其中Ⅵ段又细分为Ⅲ段和Ⅳ段,其中留置体内的Ⅲ段主要在人体的十二指肠区域,Ⅳ段主要置于人体内的胆道区域。
请一并参阅图14,图14为本实用新型第四个实施方式中经胆道内外双重引流管的结构示意图。
在本实用新型的第四个实施方式中:
所述连接线23设置为两根,所述卡定孔(未标号)及所述锁定孔(未标号)分别设置为两个,两个所述卡定孔以所述内引流部(未标号)的中心轴线为轴形成轴对称设置且两个所述卡定孔不在所述内引流部的同一径向线上;两个锁定孔以所述外引流部(未标号)的中心轴线为轴形成轴对称分布,且两个所述锁定孔不在所述外引流部同一径向线上。
当患者需要外引流或是需要进行注射药物、清洗时,即需要外引流管221发生作用时,不对控制线10进行控制,即保证内引流部24与外引流部25密封连接,因控制线10同时控制连接线23两个方向上的受力情况,且所述两个卡定孔和与其连接的两个锁定孔不在同一径向线上,一定程度上使其每个连接线的受力均发生较大作用,防止仅某一单方向锁紧,且改善了设置一个方向上锁定可能会造成的密封不紧的问题,从而保证受力平稳均匀,且所述内外引流管管体的材质具有一定弹性,可实现稳定密封,防止管体内液体渗漏;当无需外引流管221发生作用时,即需要移除外引流管221部分时,通过在控制线接口15位置向外拉伸所述控制线10,使活结因受力打开,进而使一体式的连接线23和控制线10脱离出所述锥形扩孔,进而实现内引流管222和锥形扩孔202同外引流管221的分离,最终可将外引流管部分(Ⅴ段)引出体外,留置锥形扩孔201、内引流管222及引流部30(Ⅵ段)在体内,其中Ⅵ段又细分为Ⅲ段和Ⅳ段,其中留置体内的Ⅲ段主要在人体的十二指肠区域,Ⅳ段主要置于人体内的胆道区域。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实施例中的外密封元件、控制杆、控制线接口位置以及连接线的操作结构可分别结合使用,构成新的实施例。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经胆道内外双重引流管,将所述内引流部与外引流部设计为可分离式连接,能够根据患者治疗需要既满足鼻胆引流管外引流的要求,又可以满足胆管内引流的要求的目的,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认识到,以上的实施方式仅是用来说明本实用新型,而并非用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实质精神范围内,对以上实施方式所作的适当改变和变化都落在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经胆道内外双重引流管,其特征在于,包括:
引流本体,所述引流本体设有负压吸引袋、内鲁尔接头、外鲁尔接头及体外引流管,所述负压吸引袋通过所述内鲁尔接头与所述外鲁尔接头连接,进而与所述体外引流管连接;
内引流部,所述内引流部设有内引流管,所述内引流管近端开设有卡定孔;
外引流部,所述外引流部设有外引流管,所述外引流管远端设有锁定孔;
引流部,所述引流部与所述内引流管远端连接,并向远端延伸;
密封部,所述密封部包含有内密封连接元件及外密封连接元件,所述内密封连接元件为连接线,所述连接线连接所述内引流管和所述外引流管;所述外密封连接元件用于密封所述内引流部和所述外引流部连接区域;
控制部,所述控制部设有控制线,所述控制线的远端连接所述连接线,通过控制所述控制线近端进而控制所述控制线的移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经胆道内外双重引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部设有控制杆,所述控制线的远端连接所述控制杆的近端,所述连接线连接所述控制杆,通过控制所述控制线近端进而控制所述控制杆的移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经胆道内外双重引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线的一端为锁定帽,另一端为卡定环,所述锁定帽的直径大于所述锁定孔的直径,所述卡定环穿过所述内引流管上的卡定孔连接所述控制杆的远端,所述锁定帽穿过所述外引流管并设置在所述锁定孔上。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经胆道内外双重引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线依次穿过所述卡定孔及所述锁定孔,进而与所述控制线可分离连接。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经胆道内外双重引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密封连接元件为囊体,所述囊体近端与所述外引流管密封固定连接,所述囊体远端与所述内引流管密封。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经胆道内外双重引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密封连接元件为连接于内引流管近端的锥形扩孔,所述锥形扩孔的最大直径大于所述内引流管的直径,所述锥形扩孔的最小直径不大于所述外引流管的直径。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经胆道内外双重引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杆直径小于所述卡定环的直径。
8.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经胆道内外双重引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杆上设有锁定槽。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经胆道内外双重引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线设置为两根,所述卡定孔及所述锁定孔分别设置为两个,两个所述卡定孔以所述内引流部的中心轴线为轴形成轴对称分布,且两个所述卡定孔不位于所述内引流部的同一个径向线上;两个所述锁定孔以所述外引流部的中心轴线为轴形成轴对称分布,且两个所述锁定孔不位于所述外引流部的同一个径向线上。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经胆道内外双重引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线为医用缝合用软性线。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0488305.XU CN210583328U (zh) | 2019-04-11 | 2019-04-11 | 一种经胆道内外双重引流管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0488305.XU CN210583328U (zh) | 2019-04-11 | 2019-04-11 | 一种经胆道内外双重引流管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0583328U true CN210583328U (zh) | 2020-05-22 |
Family
ID=707012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20488305.XU Active CN210583328U (zh) | 2019-04-11 | 2019-04-11 | 一种经胆道内外双重引流管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0583328U (zh) |
-
2019
- 2019-04-11 CN CN201920488305.XU patent/CN210583328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ES2240354T3 (es) | Dispositivo de acceso con lumen multiple. | |
JP2018527974A (ja) | 患者の膀胱において負圧を誘発するためのカテーテルデバイスおよび方法 | |
CN209751901U (zh) | 一种双球囊的血栓抽吸导管 | |
US20140194857A1 (en) | Catheter with an enhanced pushability | |
CN209108385U (zh) | 一种多用型y形抗压可冲洗引流管 | |
KR101528418B1 (ko) | 체내 삽입용 도관 | |
CN210583328U (zh) | 一种经胆道内外双重引流管 | |
CN210933368U (zh) | 一种用于冲洗膀胱血块的导尿管 | |
KR102311674B1 (ko) | 수술 후 통증 완화를 위한 카테터 장치 | |
CN203564635U (zh) | 医用引流管 | |
CN104415449A (zh) | 膀胱冲洗防堵塞导尿管 | |
US20140276502A1 (en) | Retention Cuff for Bowel Management System | |
CN109200442A (zh) | 可拆换式多功能腹腔引流管 | |
US20130231639A1 (en) | Drainage Catheter | |
CN109621040B (zh) | 一种腹腔引流装置 | |
CN113289215A (zh) | 自动防漏尿冲洗导尿管 | |
CN206934142U (zh) | 一种输尿管软镜导引鞘 | |
CN215024961U (zh) | 一种冲洗均匀引流顺畅的胸腔管 | |
CN106110480B (zh) | 一种可分体组合的多功能引流管 | |
US20230105889A1 (en) | Irrigation catheter with optional enteral feeding functionality or stomach-in fluid aspiration functionality | |
CN215460782U (zh) | 双腔防漏尿冲洗导尿管 | |
CN221014164U (zh) | 一种胆道引流管 | |
CN221557036U (zh) | 一种带有辅助气囊的内含孔灌洗引流导管 | |
CN215231458U (zh) | 三腔二囊防漏尿冲洗导尿管 | |
CN215231459U (zh) | 球囊防漏尿冲洗导尿管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