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521867U - 一种悬浮物废水双层混合流沉淀浓缩一体化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悬浮物废水双层混合流沉淀浓缩一体化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0521867U CN210521867U CN202020504480.6U CN202020504480U CN210521867U CN 210521867 U CN210521867 U CN 210521867U CN 202020504480 U CN202020504480 U CN 202020504480U CN 210521867 U CN210521867 U CN 210521867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ain body
- tank main
- wastewater
- concentration
- modul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ctivated Sludge Proces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悬浮物废水双层混合流沉淀浓缩一体化设备。由于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严重,废水回用处理对水资源的循环利用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本实用新型包括进水模块、高效沉淀模块和污泥浓缩模块。进水模块包括废水收集池、污水提升泵、第一通断阀。高效沉淀模块由两组相同的高效沉淀池组成,每组包括沉淀池主体、废水进水中心管、废水挡水堰板、下层斜板、变速混合区和上层斜板。污泥浓缩模块包括排泥泵、第二通断阀、浓缩池主体、泥水进水中心管、泥水挡水堰板、溢流口、污泥排放口。本实用新型结合斜管沉淀池和竖流沉淀池等沉淀工艺的优缺点,对于处理悬浮物废水,具有非常理想的处理效果,且一体化程度高。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环保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悬浮物废水双层混合流沉淀浓缩一体化设备。
背景技术
水是人类生存之源和社会发展之本,是一切生命活动得以延续的基础。近年来,由于自然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水资源短缺问题逐渐成为限制社会发展的瓶颈之一,阻碍国家经济发展,影响人们生产生活。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水资源总量虽然丰富,但人均占有量低,而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导致我国可用水量急剧减少,水源供需矛盾突出。随着水质安全事件的不断爆出,我国不仅成为水量型缺水国家,还逐渐成为水质型缺水国家,由此可见水资源保护,刻不容缓。
在水处理中,混凝-沉淀-过滤是处理水中悬浮颗粒最常规的净水工艺,混凝、沉淀单元的处理效果对后续工艺的运行状况、成本和出水效果都有着直接的影响。目前针对水中悬浮物废水常用的处理单元主要有平流式沉淀池和竖流式沉淀池,该几种沉淀方式是污水处理中去除悬浮物废水最常见的处理工艺。平流式沉淀池构造简单、造价较低、操作方便、使用较为广泛,但对于较高悬浮物浓度的废水,其去除效率很难维持在较高水平,出水无法做到清澈透明,而底部刮泥装置由于泥量的增加易造成运行阻力增大,存在刮泥机支架断裂的风险,后续设备运行压力增大;斜管式沉淀池利用层流原理,能够提高沉淀池的处理能力,出水水质稳定,缩短悬浮物沉降距离,提高污水处理效率;竖流式沉淀池沉淀效果较好,占地面积较小,排泥方便,管理简单,但由于池体具有深度要求,施工较为困难,造价较高,且对水量冲击和水温变化适应能力不强。因此研发出一种悬浮物废水双层混合流沉淀浓缩一体化设备,以提高对悬浮物废水的去除效果,减少占地,意义重大。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高悬浮物废水处理较差,且缺乏淤泥浓缩能力的缺陷,提供一种悬浮物废水双层混合流沉淀浓缩一体化设备。
本实用新型包括进水模块、高效沉淀模块和污泥浓缩模块。所述的进水模块包括废水收集池和污水提升泵。污水提升泵设置在废水收集池内。所述的高效沉淀模块包括沉淀池主体、废水进水管和斜板。沉淀池主体内腔顶部设置有一个或多个第一溢流口;沉淀池主体的内腔底部设置有沉淀排放口。废水进水管设置在沉淀池主体内腔顶部的中间位置。斜板套置在废水进水管上。斜板内设置有多条倾斜流道。多个高效沉淀模块内废水进水管的进水口均与污水提升泵连接。所述的污泥浓缩模块包括排泥泵、浓缩池主体和泥水进水管。浓缩池主体内腔顶部的侧部设置有一个或多个第二溢流口;浓缩池主体的内腔底部设置有污泥排放口。泥水进水管设置在浓缩池主体内腔顶部的中心位置。各高效沉淀模块内的沉淀排放口与排泥泵的输入口连接。所述排泥泵的输出口与泥水进水管的进水口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废水进水管上的斜板有多块;多块斜板上下依次间隔排列。相邻两块斜板之间的空隙形成变速混合区。
作为优选,各个高效沉淀模块内废水进水管的进水口与污水提升泵之间设置有第一通断阀。各高效沉淀模块内的沉淀排放口与排泥泵之间设置有第二通断阀。
作为优选,所示浓缩池主体底部的污泥排放口与阀门与后续的污泥处理外排装置连接。
作为优选,各个沉淀池主体、浓缩池主体依次排列并固连在一起。
作为优选,所述的高效沉淀模块还包括废水分流堰板。废水分流堰板固定在沉淀池主体的中部,且位于废水进水管出水口的正下方;废水分流堰板的顶部设置有倾斜分水面。所述的污泥浓缩模块还包括泥水分流堰板。所述的泥水分流堰板固定在浓缩池主体的中部,且位于泥水进水管出水口的正下方;泥水分流堰板的顶部设置有倾斜分水面。
作为优选,所述沉淀池主体及浓缩池主体的上部呈圆柱状或正方体状,下部呈漏斗状或方锥状。
作为优选,所述斜板内的倾斜流道与水平面的夹角为50~60°;相邻两层净水斜板内倾斜流道的倾斜方向相反;相邻两层净水斜板的间距为0.2m。
作为优选,各个高效沉淀模块内的各第一溢流口均与净水排放管道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的排泥泵采用气动隔膜泵。
本实用新型具有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通过将斜管沉淀池和竖流沉淀池的特点相结合,增大设备沉淀能力,大大提高悬浮物废水的处理效果。并且本申请中设置了多层的斜板。相邻两个斜板之间形成的变速混合区能够使得废水流速再次降低;并且下一层斜板向上流动的废水与上一层斜板中凝聚变大后下沉的悬浮颗粒团在中间的变速混合区汇合,增加了扰动使得悬浮颗粒团进一步增大,从而能够使得悬浮物更加迅速、稳定的下沉。
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沉淀设备中的高效沉淀模块由多组相同的多层混合流沉淀池组成,其沉淀池数量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增减设置,各组可实现同时进水,同时处理,增大废水处理效率。
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沉淀设备将沉淀池、污泥浓缩池一体化,设备更为整体,占地面积非常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高效沉淀模块与污泥浓缩模块的组合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一种悬浮物废水双层混合流沉淀浓缩一体化设备,包括进水模块、高效沉淀模块Ⅰ和污泥浓缩模块Ⅱ。进水模块包括废水收集池1、污水提升泵2和第一通断阀3。污水提升泵2设置在废水收集池1的内腔底部。污水提升泵2的出水口与第一通断阀3的进水口连接。
高效沉淀模块Ⅰ包括沉淀池主体4、废水进水管5、废水分流堰板6、下层斜板7、变速混合区8和上层斜板9。沉淀池主体4的上部呈圆柱状,下部呈漏斗状。沉淀池主体4内腔顶部的侧部设置有一个或多个第一溢流口10;沉淀池主体4的内腔底部设置有沉淀排放口11。竖直设置的废水进水管5设置在沉淀池主体4上部的中心位置。废水进水管5的进水口设置在沉淀池主体4顶端的中心位置。废水分流堰板6固定在沉淀池主体4的中部,且位于废水进水管5出水口的正下方;废水分流堰板6的顶部设置有倾斜分水面,能够对废水进水管5输出的废水进行分流,起到均匀分散废水,并降低废水流速的作用。上层斜板9呈环形。下层斜板7和上层斜板9套置在废水进水管5上,且上下间隔排列。两块上层斜板9之间的空隙形成变速混合区8。下层斜板7中上升的细颗粒物与上层斜板9中下降的细颗粒物在该混合区相互碰撞、挤压,逐渐形成比重大于水的较大悬浮颗粒物,并沉降至沉淀池主体4底部,进而实现对细小颗粒物的去除;下层斜板7及上层斜板9内设置有多条倾斜流道。倾斜流道与水平面的夹角为60°;下层斜板7与上层斜板9内倾斜流道的倾斜方向相反;相邻两层净水斜板的间距为0.2m。
高效沉淀模块Ⅰ共有两个。两个高效沉淀模块Ⅰ内废水进水管5的进水口均与进水模块中第一通断阀3的出水口连接。两个高效沉淀模块Ⅰ内的各第一溢流口均与净水排放管道连接。
污泥浓缩模块Ⅱ包括气动隔膜泵13、第二通断阀12、浓缩池主体14、泥水进水管15和泥水分流堰板16。浓缩池主体14的上部呈圆柱状,下部呈漏斗状。浓缩池主体14内腔顶部的侧部设置有一个或多个第二溢流口17;浓缩池主体14的内腔底部设置有污泥排放口18。竖直设置的泥水进水管15设置在浓缩池主体14上部的中心位置。泥水进水管15的进水口设置在浓缩池主体14顶端的中心位置。泥水分流堰板16固定在浓缩池主体14的中部,且位于泥水进水管15出水口的正下方;泥水分流堰板16的顶部设置有倾斜分水面,能够对泥水进水管15输出的泥水进行分流,起到均匀分散废水,并降低废水流速的作用。第二通断阀12的一端与两个高效沉淀模块Ⅰ内的沉淀排放口11连接,另一端与气动隔膜泵13的输入口连接。气动隔膜泵13的输出口与泥水进水管15的进水口连接。浓缩池主体14底部的污泥排放口18与阀门与后续的污泥处理外排装置连接。
两个沉淀池主体4、浓缩池主体14依次排列并固连在一起。高效沉淀模块Ⅰ与污泥浓缩模块Ⅱ中产生的处理净水分别通过第一溢流口10与第二溢流口17流出备用。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如下:
该悬浮物废水多层混合流沉淀装置具有两种工作状态,分别为正常工作状态和排泥状态。开始运行时,悬浮物废水多层混合流沉淀装置运行在正常工作状态;沉淀池主体4内的污泥达到预设量,或在正常工作状态下连续运行第一预设时间后,悬浮物废水多层混合流沉淀装置在保持正常工作状态的同时进入排泥状态,直到排泥结束。
正常工作状态下,污水提升泵2启动,第一通断阀3导通,第二通断阀12、气动隔膜泵13关闭,通过废水进水管5将废水收集池1中的高悬浮物废水注入沉淀池主体4中,通过废水分流堰板6将注入的废水均匀分散,并降低废水的流速;此时,密度大于水的悬浮颗粒在重力作用下会下沉并聚集于沉淀排放口11处,密度小于水的细微悬浮颗粒在浮力作用下会逐渐上浮,经过下层斜板7和上层斜板9。下层斜板7和上层斜板9将向上流动的废水分割为多个倾斜的稳流区域,细微悬浮颗粒在斜板的作用下逐渐凝聚变大,形成悬浮颗粒团,而后在重力作用下逐渐下降并同样聚集于沉淀排放口11中。此外,变速混合区8使得废水流速再次降低;由下层斜板7向上提升的悬浮颗粒与上层斜板9中凝聚变大后下沉的悬浮颗粒团在变速混合区8相互碰撞、挤压,逐渐形成比重大于水的较大悬浮颗粒物,并沉降至沉淀池主体4底部,进而实现对细小颗粒物的去除;因此,双层式斜板和由此产生的变速混合区8大大提高了净水效果。经上层斜板净化后的水体通过沉淀池主体4顶部的第一溢流口10排出。
排泥状态下,第二通断阀12导通,气动隔膜泵13开启,将两个沉淀池主体4底部的含污泥废水经泥水进水管15注入浓缩池主体14中。泥水分流堰板16对注入的含污泥废水进行分流。含污泥废水中的水体向上从第二溢流口17排出,较重的污泥下沉,等待从污泥排放口18排出,由此实现了降低被排出的污泥中的水含量,实现对污泥的浓缩。浓缩后的污泥通过污泥排放口18排出,并对污泥做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
Claims (10)
1.一种悬浮物废水双层混合流沉淀浓缩一体化设备,包括进水模块、高效沉淀模块和污泥浓缩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进水模块包括废水收集池和污水提升泵;污水提升泵设置在废水收集池内;所述的高效沉淀模块包括沉淀池主体、废水进水管和斜板;沉淀池主体内腔顶部设置有一个或多个第一溢流口;沉淀池主体的内腔底部设置有沉淀排放口;废水进水管设置在沉淀池主体内腔顶部的中间位置;斜板套置在废水进水管上;斜板内设置有多条倾斜流道;多个高效沉淀模块内废水进水管的进水口均与污水提升泵连接;所述的污泥浓缩模块包括排泥泵、浓缩池主体和泥水进水管;浓缩池主体内腔顶部的侧部设置有一个或多个第二溢流口;浓缩池主体的内腔底部设置有污泥排放口;泥水进水管设置在浓缩池主体内腔顶部的中心位置;各高效沉淀模块内的沉淀排放口与排泥泵的输入口连接;所述排泥泵的输出口与泥水进水管的进水口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悬浮物废水双层混合流沉淀浓缩一体化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废水进水管上的斜板有多块;多块斜板上下依次间隔排列;相邻两块斜板之间的空隙形成变速混合区。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悬浮物废水双层混合流沉淀浓缩一体化设备,其特征在于:各个高效沉淀模块内废水进水管的进水口与污水提升泵之间设置有第一通断阀;各高效沉淀模块内的沉淀排放口与排泥泵之间设置有第二通断阀。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悬浮物废水双层混合流沉淀浓缩一体化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浓缩池主体底部的污泥排放口与阀门与后续的污泥处理外排装置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悬浮物废水双层混合流沉淀浓缩一体化设备,其特征在于:各个沉淀池主体、浓缩池主体依次排列并固连在一起。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悬浮物废水双层混合流沉淀浓缩一体化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高效沉淀模块还包括废水分流堰板;废水分流堰板固定在沉淀池主体的中部,且位于废水进水管出水口的正下方;废水分流堰板的顶部设置有倾斜分水面;所述的污泥浓缩模块还包括泥水分流堰板;所述的泥水分流堰板固定在浓缩池主体的中部,且位于泥水进水管出水口的正下方;泥水分流堰板的顶部设置有倾斜分水面。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悬浮物废水双层混合流沉淀浓缩一体化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池主体及浓缩池主体的上部呈圆柱状或正方体状,下部呈漏斗状或方锥状。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悬浮物废水双层混合流沉淀浓缩一体化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斜板内的倾斜流道与水平面的夹角为50~60°;相邻两层净水斜板内倾斜流道的倾斜方向相反;相邻两层净水斜板的间距为0.2m。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悬浮物废水双层混合流沉淀浓缩一体化设备,其特征在于:各个高效沉淀模块内的各第一溢流口均与净水排放管道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悬浮物废水双层混合流沉淀浓缩一体化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排泥泵采用气动隔膜泵。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0504480.6U CN210521867U (zh) | 2020-04-09 | 2020-04-09 | 一种悬浮物废水双层混合流沉淀浓缩一体化设备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0504480.6U CN210521867U (zh) | 2020-04-09 | 2020-04-09 | 一种悬浮物废水双层混合流沉淀浓缩一体化设备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0521867U true CN210521867U (zh) | 2020-05-15 |
Family
ID=706095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0504480.6U Active CN210521867U (zh) | 2020-04-09 | 2020-04-09 | 一种悬浮物废水双层混合流沉淀浓缩一体化设备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0521867U (zh) |
-
2020
- 2020-04-09 CN CN202020504480.6U patent/CN210521867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1437636A (zh) | 一种ss多层混合流沉淀装置及其沉淀方法 | |
CN101417189B (zh) | 无维护全自动过滤机 | |
CN110526395B (zh) | 用于废水处理系统的旋流厌氧反应器 | |
CN206736035U (zh) | 一种复合生物滤池 | |
CN215102771U (zh) | 一种高效混凝结构泥水处理浓缩机 | |
CN113443751B (zh) | 一种高效节能的农村给水净化装置及其净化工艺 | |
CN201648142U (zh) | 一种多功能模块化净化水装置 | |
CN210521867U (zh) | 一种悬浮物废水双层混合流沉淀浓缩一体化设备 | |
CN109704517A (zh) | 一种高悬浮物高有机物矿井水的处理系统及方法 | |
CN211513537U (zh) | 倾斜板沉淀池倒v型板整流结构 | |
CN111420433A (zh) | 一种ss双层混合流沉淀浓缩一体化设备及其沉淀方法 | |
CN216918855U (zh) | 一种新型的隧道废水处理多级精滤系统 | |
CN101428882A (zh) | 变流向强化沉淀、澄清组合水净化装置 | |
CN213475695U (zh) | 一种防堵塞上行垂直潜流人工湿地净化单元 | |
CN215161537U (zh) | 空气浮选隔油器 | |
CN213388083U (zh) | 一种工业废水的净化处理装置 | |
CN212833130U (zh) | 一种用于高浊度污水的净化装置 | |
CN210613113U (zh) | 一种悬浮物废水混合流处理装置 | |
CN2566927Y (zh) | 浮球式自动分层污水过滤装置 | |
CN112044121A (zh) | 往复流斜板沉淀池 | |
CN207998498U (zh) | 一体式无动力旋流沉淀膜过滤反应器 | |
CN219771912U (zh) | 一种无动力一体化净水设备 | |
CN206089269U (zh) | 一种处理污水中富余离子及悬浮物的装置 | |
CN220485406U (zh) | 一种制水零能耗超滤膜净水设备 | |
CN106892494B (zh) | 一种变速多流态澄清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