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521145U - 一种单向提拉埋植线和包括其的提拉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单向提拉埋植线和包括其的提拉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0521145U CN210521145U CN201920924176.4U CN201920924176U CN210521145U CN 210521145 U CN210521145 U CN 210521145U CN 201920924176 U CN201920924176 U CN 201920924176U CN 210521145 U CN210521145 U CN 210521145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wire
- cam body
- pulling
- cam
- conveying par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urgical Instrum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单向提拉埋植线和包括其的提拉装置,所述的单向提拉埋植线包括牵引线和套设在所述牵引线上的至少一个凸轮体;所述的牵引线两端分为提拉端和自由端,所述自由端设置有用于固定牵引线的锚点结构;所述的凸轮体两侧分为大端面和小端面,所述凸轮体的大端面均朝向牵引线的自由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单向提拉埋植线设置锚点结构实现了单向提拉埋植线与皮肤组织的固定,防止单向提拉埋植线完全滑入皮肤组织,同时,还提供了一种提拉装置,在针管状输送部的开口端设置凸轮位置调整部件或缩口结构实现了在针管状输送部撤出组织的过程中,对凸轮体位置的重新调整,保持凸轮体在进入皮肤组织时的相对位置不发生严重偏移。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单向提拉埋植线和包括其的提拉装置。
背景技术
由于年龄、环境等因素会导致人体脸部软组织和骨骼容量萎缩,韧带开始松弛,浅表肌肉筋膜系统逐渐下垂,颧颊脂肪垫的松弛加之重力的作用,脸部表面组织表现出松垂、弹性减退、皱纹增加、沟槽形成加深等表现。且随着年龄的增加,体内激素水平发生改变,胶原蛋白流失以及脸部腺体萎缩等因素共同使脸部表现出不良的特性变化-衰老。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对美的需求也在逐渐增加,尤其对脸部的年轻化需求,且有逐年增长的趋势,目前提高和保持脸部年轻化是通过一种微创手术将特制的由可吸收生物材料制备丝线导入浅层软组织中,通过丝线优良的提拉和力学平均分配作用将松弛的脸部软组织提拉复位。
可对脸部不同部位进行针对性地提拉,直接作用到松弛性皮肤。另外,制备丝线的材料为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的生物可降解、可吸收性材料,经过一段时间,丝线在被脸部组织降解吸收的同时,能刺激皮下组织胶原蛋白的再生,形成新生的支持韧带和弹力纤维,使得脸部皮肤变厚预防皮肤老化。
CN207804289U公开了一种新型美容提拉线,包括拉线及其两端连接的针头;拉线上对称设置两组提升件,提升件为喇叭形;拉线将两组提升件串起,两组提升件对称分布在拉线中段的两侧,且每组提升件的小头均朝向与其同侧的拉线的针头,提升件的小头内侧设置防滑结,防滑结的尺寸大于小头的内孔直径。
虽然市场上常规采用的提拉除皱产品繁多,功能齐全,但多为双向提拉埋植线,在使用过程中通常需要在脸部可见处穿入后对称植入提拉,形成创口,影响患者脸部美观。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单向提拉埋植线和包括其的提拉装置,该单向提拉埋植线具备提拉力大,提拉时间长,手术操作简单,手术后面部可见部位无明显手术痕迹等优点。
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单向提拉埋植线,所述的单向提拉埋植线包括牵引线和套设在所述牵引线上的至少一个凸轮体。
所述的牵引线两端分为提拉端和自由端,所述自由端设置有用于固定牵引线的锚点结构。
所述的凸轮体两侧分为大端面和小端面,所述凸轮体的大端面均朝向牵引线的自由端。
其中,提拉端和自由端为申请人自行创设术语,提拉端是指在单向提拉埋植线刺入皮肤组织后,牵引线随即首先进入皮肤组织的一端命名为提拉端,借由该提拉端可实现对皮肤组织的提拉除皱作用;自由端是指在单向提拉埋植线刺入皮肤组织后,留在皮肤组织外部的一端命名为自由端,术后,自由端的锚点结构用于与皮肤组织固定,防止单向提拉埋植线滑入组织内部。
大端面和小端面以截面积大小作为区分标准,本实用新型采用的凸轮体为非等径柱体结构,截面积较小的一端命名为小端面,截面积较大的一端命名为大端面。
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锚点结构将传统的双向提拉方式改进为单向提拉方式,在保证提拉埋植线不至于完全滑入皮肤组织内部的同时,提高了提拉力,缩短了提拉时间。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的牵引线上套设有4~24个凸轮体,例如可以是4个、5个、6个、7个、8个、9个、10个、11个、12个、13个、14个、15个、16个、17个、18个、19个、20个、21个、22个、23个或24个。
所述的凸轮体在牵引线上等距分布或不等距梯度分布,相邻的两个凸轮体之间的间距为2.5~15mm,例如可以是2.5mm、3mm、3.5mm、4mm、4.5mm、5mm、5.5mm、6mm、6.5mm、7mm、7.5mm、8mm、8.5mm、9mm、9.5mm、10mm、10.5mm、11mm、11.5mm、12mm、12.5mm、13mm、13.5mm、14mm、14.5mm或15mm,优选地,相邻的两个凸轮体之间的间距为5.5mm。
凸轮体的个数与相邻凸轮体的间距之间存在一定的匹配关系,本领域的技术人员需要结合患者的身体状况和整形提拉需求进行适当调整。本领域技术人员需要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和整形提拉需求选择合适的梯度分布规律。
所述的锚点结构为空心结或卡扣。锚点结构的作用在于卡住单向提拉埋植线,防止单向提拉埋直线发生滑移,完全滑入皮肤组织内部,导致手术失败。另外,常规的提拉埋植线多为双向提拉操作方式,其问题在于:一方面,需要在面部对称位置刺入,从而务必需要在面部可见位置形成针刺创口,导致术后产生手术痕迹,影响患者的面部美观;另一方面,双向提拉埋植线中一部分凸轮体用于承担卡紧皮肤组织的作用,剩余部分的凸轮体才真正用于实现提拉作用,而凸轮体的个数与提拉力和提拉时间密切相关,凸轮体个数越多,提拉力越大,提拉时间越短,因此,在采用相同个数凸轮体的前提下,双向提拉的提拉效果则明显劣于单向提拉的提拉效果。故此,本实用新型对现有的双向提拉埋植线的结构进行了简单改进,在牵引线的提拉端增加了锚点结构,通过锚点结构代替了双向提拉埋植线中用于卡紧皮肤组织的部分凸轮体,在保证提拉埋植线不至于完全滑入皮肤组织内部的同时,提高了提拉力,缩短了提拉时间。
需要予以解释说明的是,空心结和卡扣并非并领域技术人员公知的打结方式或常规零部件,具体地:
在本实用新型中,空心结是指与活结相反的打结方式,区别在于,拉直丝线后空心结与活结的绳结状态不同,空心结在拉直丝线后,活结锁死,形成死结;而活结在拉直丝线后,活结解套,绳结消失,对于具体的打结方法,本实用新型并未进行特殊限定和详细说明,在拉直丝线后使得绳结锁死形成死结的任意打结方法均可用于本实用新型中,也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公开范围和保护范围之内。
在本实用新型中,卡扣结构指的是一种可单向移动的卡紧部件,特别地,可以包括在牵引线上设置的单向倒刺结构和与倒刺结构相互配合形成单向锁死的卡头,卡头与倒刺结构锁死后,整个卡扣结构只能向前移动不能向后移动。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也应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卡扣结构不在于结构或材质本身,而在于其所能发挥的作用和功能,因此,可实现上述技术效果的任意形状的锚点结构均可用于本实用新型中,也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公开范围和保护范围之内。
所述凸轮体小端面的截面积小于大端面的截面积。本实用新型中凸轮体小端面的截面积小于大端面的截面积,在凸轮体进入皮肤组织后,大端面对组织能够起到较好的啮合效果;凸轮的壁厚沿小端面至大端面方向逐渐减小,其中壁厚较小的大端面易紧密啮合组织,可以避免凸轮脱落,从而增强对皮肤组织的提拉效果。
所述的牵引线为单股丝线或多股丝线。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的凸轮体为锥形结构。
所述的凸轮体为实心锥形结构。
所述的凸轮体与所述牵引线一体成型,优选地,所述的凸轮体与所述牵引线采用热压注塑工艺一体成型。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的凸轮体为沿轴向贯通的锥形结构。
沿所述凸轮体的小端面至大端面方向,所述的凸轮体的壁厚逐渐减小。
所述的凸轮体小端面处的壁厚为0.1~0.9mm,例如可以是0.1mm、0.2mm、0.3mm、0.4mm、0.5mm、0.6mm、0.7mm、0.8mm或0.9mm,优选0.3mm。
所述的凸轮体大端面处的壁厚为0.05~0.2mm,例如可以是0.05mm、0.08mm、0.1mm、0.12mm、0.15mm、0.18mm或0.2mm,优选为0.09mm。
所述的凸轮体与所述牵引线通过粘结剂或热封固定。
相邻的凸轮体之间设置限位件用于限定凸轮体的相对位置。限位件的作用在于:一方面,保证牵引线和凸轮体的稳定性,避免出现相对滑移,另一方面,当凸轮体进入皮肤组织后,一旦凸轮的位置固定,牵引线也能定位到相应位置,起到较好的提拉作用。
所述的限位件为丝线结。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限位件不限于任何结构、形式和样态,可起到限位定位作用的任何部件均可用于本实用新型中,此外,更优选的限位方式为:将牵引线每隔一段距离自身打结,用于卡住凸轮体,防止凸轮体在牵引线上滑移,但在本实用新型中,相邻限位件的间距大于凸轮体沿轴向的长度,因此,凸轮体仍可在相邻限位件之间进行小幅度的滑移,但不至于从牵引线上完全滑落。
本实用新型对凸轮体可选地附加其他啮合加强部件,有助于增强凸轮体与皮肤组织的啮合作用。
示例性地,所述的啮合加强部件为覆盖凸轮体外表面的斜椎状的锥刺,锥刺的锥尖朝外,锥刺的底面与凸轮壁接触,锥尖与底面中心的连线和凸轮外壁面所形成的夹角记为α,优选地,夹角α的取值范围为10°≤α≤45°。在此范围内,则啮合加强部件和组织具有较好的啮合能力,当α<10°,啮合加强部件的张口偏小,进入组织后处于闭合状态,即使缝合线反向开始受力脱落时,啮合加强部件也难以自动张开并啮合组织;当α>45°,啮合加强部件张口过大,在进入组织时啮合加强部件易产生较大阻力,可能会造成组织损伤。
示例性地,所述的啮合加强部件还可以是设置于凸轮体大端面的齿状结构。通过设置不少于3个齿的齿状结构能进一步增加单向提拉埋植线与皮肤组织的啮合强度,配合凸轮体外表面的锥刺,进一步增加单向提拉埋植线与组织的啮合能力,同时,也可以有效防止凸轮体脱落,从而能够将单向提拉埋植线稳固精密的固定在皮肤组织内部,避免因凸轮脱落影响对组织的提拉作用。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的凸轮体和牵引线为可降解材料。
所述的可降解材料包括合成类可降解高分子材料和/或天然可降解高分子材料。
所述的合成类可降解高分子材料包括聚乳酸、L-聚乳酸、DL-聚乳酸、聚乙丙交酯共聚物、聚己内酯、聚羟基丁酸戊酯、聚乙酰谷氨酸、聚正酯、聚氧化乙烯/聚丁烯共聚物或聚丙交酯共己内酯共聚物中的任意一种。
所述的天然可降解高分子材料包括胶原、明胶、壳聚糖、透明质酸、海藻酸钠或琼脂糖中的任意一种。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的牵引线和/或凸轮体表面负载有药物。
所述的药物选自非甾体类抗炎药、类固醇类抗炎药物、阿片类药物或镇痛辅助药中的任意一种。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提拉装置,所述的提拉装置包括针管状输送部、握持手柄和第一方面所述的单向提拉埋植线,所述的针管状输送部包括固定端和开口端,所述固定端与握持手柄相固定。
所述的单向提拉埋植线的牵引线提拉端经针管状输送部的内部由针管状输送部的开口端穿出。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的针管状输送部开口端设置有凸轮体位置调整部件,所述的凸轮体位置调整部件用于在针管状输送部撤出皮肤组织时重新调整凸轮体回归预设位置或拉直收紧单向提拉埋植线。
如上所述,在本实用新型中,凸轮体虽然在限位件的限位作用下限定了其相对位置不至于滑脱,但仍可在相邻限位件之间做小幅度滑移,因此,在针管状输送部刺入皮肤组织时,无法完全确保凸轮体在皮肤组织内的相对位置,可能出现的结果是,在针管状输送部刺入皮肤组织前,各凸轮体仍在限位件的限位作用下保持等距位置分布,但随着针管状输送部刺入皮肤时,凸轮体在与刺入口的摩擦作用下,导致凸轮体在相邻的限位件之间发生小幅度滑移,从而造成进入皮肤组织的凸轮体的间距及位置关系出现偏移,在提拉牵引线自由端时,皮肤组织在位置关系不规律的凸轮体的拉扯作用下受力不均匀,最终影响提拉效果。因此,本实用新型在开口端设置了凸轮体位置调整部件,在撤回针管状输送部的过程中,由于单向提拉埋植线被术者隔着皮肤组织固定无法移动,因此随着撤回过程的进行,单向提拉埋植线上的凸轮体会逐个经过凸轮体位置调整部件,在凸轮体位置调整部件与凸轮体之间的摩擦或阻力作用下,凸轮体重回限位件所处位置或者凸轮体随着牵引线的伸展保持相同或有规律的间距,位置重调后的凸轮体随即进入皮肤组织,则很难发生滑移,最终保证了在进入人体皮肤组织后每个凸轮体的相对位置。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的凸轮体位置调整部件为位于开口端的卡位挡板,所述的卡位挡板固定于针管状输送部的内部。本实用新型对于卡位挡板的形状不作特殊限定,可以给凸轮体提供摩擦或阻力作用,促使凸轮体回归限位件所处位置的任意结构的卡位挡板均可用于本实用新型中。
所述的卡位挡板沿针管状输送部的径向固定于针管状输送部的内部或沿针管状输送部的轴向固定于针管状输送部的内部。
所述凸轮体具有弹性,使得凸轮体位置调整部件对凸轮体施加摩擦力或阻力后凸轮体又能顺利通过针管状输送部开口端,方便撤回针管状输送部。
所述的卡位挡板为软性塑胶材料。软性塑料材料可以防止凸轮体在与卡位挡板摩擦接触时造成损伤,影响后续提拉操作。
所述的软性塑胶材料为硅橡胶、聚氨酯(PU)、聚丙烯(HDPE)、高密度聚乙烯(PTFE)或聚四氟乙烯(PTFE)中的任意一种。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的针管状输送部的开口端采用沿针管状输送部径向内凹的缩口结构,所述的缩口结构用于在针管状输送部撤出皮肤组织时重新调整凸轮体回归预设位置或拉直收紧单向提拉埋植线。
同样地,缩口结构的设计理念与上述凸轮体位置调整部件相似,所要达到的目的均是重新调整凸轮体的位置关系,在针管状输送部撤出皮肤组织的过程中,凸轮体逐个经过缩口结构,缩口结构与凸轮体之间产生摩擦作用,从而将凸轮体重新调至预设位置,使得凸轮体的大断面卡住限位件,从而保证各凸轮体的相对位置关系不偏移。因此,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理解的是,可实现上述技术效果的其他结构或额外增加的零部件均可用于本实用新型中,并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和公开范围之内。
采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提拉装置进行提拉除皱整形手术,所述的整形手术包括:
术前进行穿线,具体地,穿线过程包括:拉紧单向提拉埋植线,通过引线工具将牵引线提拉端由提拉装置的握持部穿入,经针管状输送部的内部,由埋植线穿出口穿出,穿出后保留多余的牵引线,并将多余的牵引线弯折,多余的牵引线用于在术中撤针时便于术者隔皮肤组织按压固定单向提拉埋植线,防止单向提拉埋植线在撤针过程中随针管状输送部一同撤出。此处所述的“穿入”和“穿出”表示的是安装动作和方法,而并非特指安装状态和位置关系。
术中包括:
(Ⅰ)将提拉装置刺入皮肤组织,单向提拉埋植线凸轮由于从小端至大端截面积逐渐增大,便于进入组织内部,且能够减少对组织的损伤,隔皮肤组织按压固定单向提拉埋植线的牵引线提拉端(即在术前穿线时保留的多余的牵引线),同时缓慢撤出针管状输送部;
(Ⅱ)在撤出针管状输送部的同时,由于牵引线自由端被术者隔皮肤组织按压固定无法移动,导致针管状输送部撤出但单向提拉埋植线仍留在皮肤组织内部;在针管状输送部撤出皮肤组织的过程中,埋植线穿出口处设置的凸轮体位置调整部件和/或缩口结构将凸轮体重新调整至限位件处或拉直收紧单向提拉埋植线,致使凸轮体的大断面卡住限位件,保证进入皮肤组织的每个凸轮体的相对位置不发生偏移,以便皮肤组织在凸轮体的提拉作用下均匀受力;
(Ⅲ)在针管状输送部撤出后,单向提拉埋植线的大部分留在皮肤组织内部,但单向提拉埋植线的牵引线自由端仍留在皮肤组织外部,术者通过提拉牵引线的自由端调整提拉力实现提拉除皱。
术后,将留在皮肤组织外部的牵引线自由端与皮肤组织打结固定在刺入口。单向提拉埋植线留在皮肤组织内部,由于单向提拉埋植线为可生物降解材料,可在人体组织内降解,因而不会对人体产生毒副作用。
此外,在手术过程中,重复步骤(Ⅰ)和步骤(Ⅱ),实现在同一刺入口埋植多组单向提拉埋植线,埋植结束后,将多组单向提拉埋植线的牵引线自由端两两打结或多组相互打结固定在刺入口,在减少了刺入口的同时,实现多部位的提拉效果,防止患者在术后出现明显的手术痕迹或难以恢复的疤痕。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数值范围不仅包括上述例举的点值,还包括没有例举出的上述数值范围之间的任意的点值,限于篇幅及出于简明的考虑,本实用新型不再穷尽列举所述范围包括的具体点值。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单向提拉埋植线通过设置锚点结构实现了单向提拉埋植线与皮肤组织的固定,防止单向提拉埋植线完全滑入皮肤组织;
(2)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提拉装置,通过在针管状输送部开口端设置凸轮位置调整部件或缩口结构实现了在针管状输送部撤出皮肤组织的过程中,对凸轮体位置的重新调整,保持凸轮体在进入皮肤组织时的相对位置不发生滑移,同时对单向提拉埋植线起到了拉直收紧的作用,防止其在进入皮肤组织后发生缠绕,导致提拉过程受力不均,影响提拉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提拉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其中,放大区域显示了单向提拉埋植线的安装位置;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单向提拉埋植线的结构示意图,其中,牵引线与凸轮体采用限位件的方式固定;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单向提拉埋植线的结构示意图,其中,牵引线与凸轮体采用一体成型;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提拉装置(不含单向提拉埋植线)的结构示意图,其中,放大区域显示了开口端和卡位挡板的结构。
其中,1-单向提拉埋植线;11-牵引线;12-凸轮体;2-针管状输送部;21-埋植线穿出口;22-凸轮体位置调整部件;3-握持手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在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单向提拉埋植线1,所述的单向提拉埋植线1如图2和图3所示,包括牵引线11和套设在所述牵引线11上的至少一个凸轮体12。牵引线11两端分为提拉端和自由端,其中,自由端设置有用于固定牵引线11的锚点结构,锚点结构可选为空心结或卡扣。凸轮体12两侧分为大端面和小端面,凸轮体12的大端面均朝向牵引线11的自由端。
所述凸轮体12在牵引线11上等距分布或不等距梯度分布;相邻的两个凸轮体12之间的间距为2.5~15mm,牵引线11上套设有4~24个凸轮体12。本领域技术人员对于相邻的凸轮体12之间的间距与凸轮体12的个数之间的配合关系可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和期望达到的提拉效果进行调整。
所述的凸轮体12为锥形结构,可选地,包括圆锥(平头圆锥)和棱锥(平头棱锥),凸轮体12可以为实心锥形结构或沿轴向贯通的锥形结构。
当凸轮体12采用实心锥形结构时,凸轮体12与牵引线11的固定方式如图3所示,采用热压注塑一体成型工艺制造单向提拉埋植线1。当凸轮体12采用沿轴向贯通的锥形结构时,沿小端面至大端面方向,凸轮体12的壁厚逐渐减小,凸轮体12与牵引线11的固定方式可选地采用粘结剂、热封或限位件固定,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如图2所示,通过牵引线11自身打结实现对凸轮体12的限位固定作用。
凸轮体12和牵引线11的材质采用可降解材料,术后无需取出,在体内发生降解,且对人体无毒副作用,所采用的可降解材料包括合成类可降解高分子材料和/或天然可降解高分子材料。其中,合成类可降解高分子材料选自聚乳酸、L-聚乳酸、DL-聚乳酸、聚乙丙交酯共聚物、聚己内酯、聚羟基丁酸戊酯、聚乙酰谷氨酸、聚正酯、聚氧化乙烯/聚丁烯共聚物或聚丙交酯共己内酯共聚物中的任意一种或至少两种的组合,天然可降解高分子材料选自胶原、明胶、壳聚糖、透明质酸、海藻酸钠或琼脂糖中的任意一种或至少两种的组合。
牵引线11和/或凸轮体12表面还负载有药物,可选为非甾体类抗炎药、类固醇类抗炎药物、阿片类药物或镇痛辅助药中的一种或至少两种的组合,药物可单独负载于牵引线11上或凸轮体12表面,也可负载于牵引线11和凸轮体12表面。
在另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如图1所示的提拉装置,包括针管状输送部2、握持手柄3和上述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单向提拉埋植线1。其中,针管状输送部2包括固定端和开口端,固定端与握持手柄3相固定;开口端开设有埋植线穿出口21(详细结构参见图1中局部放大图,局部放大区域中显示了单线提拉埋植线的结构简图及单向提拉埋植线1由埋植线穿出口21穿出时的状态)。
单向提拉埋植线1的牵引线11提拉端经针管状输送部2的内部由埋植线穿出口21穿出。此处的“穿出”和“穿入”指的是安装时的位置关系及状态,并非指代安装动作和方法。
埋植线穿出口21处设置有凸轮体位置调整部件22,用于在针管状输送部2撤出皮肤组织时重新调整凸轮体12回归预设位置。具体地,一种可选的凸轮体位置调整部件22为位于埋植线穿出口21处的卡位挡板(卡位挡板的具体结构及位置关系可参见图4中的局部区域放大图),卡位挡板的材质为软性塑胶材料,可选包括硅橡胶、PU、PP、HDPE或PTFE中的任意一种或至少两种的组合。
此外,若不设置凸轮体位置调整部件22,也可在针管状输送部2的开口端设计一种沿针管状输送部2径向内凹的缩口结构,用于在针管状输送部2撤出皮肤组织时重新调整凸轮体12回归预设位置。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不限制同时设置凸轮体12位置调整部件22和缩口结构。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单向提拉埋植线1,包括牵引线11和套设在所述牵引线11上的4个凸轮体12,各凸轮体12在牵引线11上等距分布,相邻的两个凸轮体12之间的间距为15mm,相邻凸轮体12之间通过牵引线11自身打结形成的丝线结,限定了相邻凸轮体12之间的相对位置。
牵引线11两端分为提拉端和自由端,自由端设置有用于固定牵引线11的空心结,通过在提拉端打空心结,代替了双向提拉埋植线中用于卡紧皮肤组织的部分凸轮体12,在保证提拉埋植线不至于完全滑入皮肤组织内部的同时,提高了提拉力,缩短了提拉时间。
凸轮体12两侧分为大端面和小端面,大端面均朝向牵引线11的自由端,自然地,小端面均朝向牵引线11的提拉端。凸轮体12为沿轴向贯通的锥形结构,小端面处的壁厚为0.9mm,大断面处的壁厚为0.2mm,沿小端面至大端面方向,所述的凸轮体12的壁厚逐渐减小,即由0.9mm均匀减小至0.2mm。
凸轮体12和牵引线11均采用可降解材料,在术后无需取出,即可在皮肤组织内自行降解。凸轮体12和牵引线11表面均负载有非甾体类抗炎药。
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提拉装置,包括针管状输送部2、握持手柄3和上述单向提拉埋植线1,其中,针管状输送部2包括固定端和开口端,固定端与握持手柄3相固定;开口端开设有埋植线穿出口21,单向提拉埋植线1的牵引线11提拉端经针管状输送部2的内部由埋植线穿出口21穿出。
埋植线穿出口21处设置有硅橡胶材质的卡位挡板,用于在针管状输送部2撤出皮肤组织时重新调整凸轮体12回归至预设位置并拉直收紧单向提拉埋植线1,卡位挡板沿针管状输送部2的径向固定于针管状输送部2内部。
在采用上述提拉装置进行提拉除皱整形手术过程中,随着针管状输送部2撤出皮肤组织,埋植线穿出口21处设置的卡位挡板给凸轮体12施加摩擦作用,一方面,将凸轮体12重新调整至丝线结处,致使凸轮体12的大断面卡住限位件,保证进入皮肤组织的每个凸轮体12的相对位置不发生偏移,以便皮肤组织在凸轮体12的提拉作用下均匀受力;另一方面,在对凸轮体12施加摩擦力的作用下,拉直并收紧了单向提拉埋植线1,防止其在进入皮肤组织后发生缠绕,导致提拉过程受力不均,影响提拉效果。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单向提拉埋植线1,包括牵引线11和套设在所述牵引线11上的14个凸轮体12,各凸轮体12在牵引线11上等距分布,相邻的两个凸轮体12之间的间距为5.5mm,凸轮体12与牵引线11采用粘结剂固定粘结。
牵引线11两端分为提拉端和自由端,自由端设置有用于固定牵引线11的卡扣,具体地,卡扣结构包括在牵引线11上设置的单向倒刺结构和与倒刺结构相互配合形成单向锁死的卡头,卡头与倒刺结构锁死后,整个卡扣结构只能向前不能向后,通过卡扣结构代替了双向提拉埋植线中用于卡紧皮肤组织的部分凸轮体12,在保证提拉埋植线不至于完全滑入皮肤组织内部的同时,提高了提拉力,缩短了提拉时间。
凸轮体12两侧分为大端面和小端面,大端面均朝向牵引线11的自由端,自然地,小端面均朝向牵引线11的提拉端。凸轮体12为沿轴向贯通的锥形结构,小端面处的壁厚为0.1mm,大断面处的壁厚为0.05mm,沿小端面至大端面方向,所述的凸轮体12的壁厚逐渐减小,即由0.1mm均匀减小至0.05mm。
凸轮体12和牵引线11均采用可降解材料,在术后无需取出,即可在皮肤组织内自行降解。凸轮体12和牵引线11表面均负载有类固醇类抗炎药物。
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提拉装置,包括针管状输送部2、握持手柄3和上述单向提拉埋植线1,其中,针管状输送部2包括固定端和开口端,固定端与握持手柄3相固定;开口端开设有埋植线穿出口21,单向提拉埋植线1的牵引线11提拉端经针管状输送部2的内部由埋植线穿出口21穿出。
针管状输送部2的开口端靠近埋植线穿出口21处设计成沿针管状输送部2径向内凹的缩口结构,用于在针管状输送部2撤出皮肤组织时拉直并收紧单向提拉埋植线1,防止其在皮肤组织内部发生缠绕,卡位挡板沿针管状输送部2的轴向固定于针管状输送部2内部。
在采用上述提拉装置进行提拉除皱整形手术过程中,随着针管状输送部2撤出皮肤组织,缩口结构给凸轮体12施加摩擦作用,从而拉直并收紧单向提拉埋植线1,防止其在进入皮肤组织后发生缠绕,导致提拉过程受力不均,影响提拉效果。
实施例3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单向提拉埋植线1,包括牵引线11和套设在所述牵引线11上的10个凸轮体12,各凸轮体12在牵引线11上等距分布,相邻的两个凸轮体12之间的间距为5.5mm,凸轮体12与牵引线11通过热封固定。
牵引线11两端分为提拉端和自由端,自由端设置有用于固定牵引线11的空心结,通过在提拉端打空心结,代替了双向提拉埋植线中用于卡紧皮肤组织的部分凸轮体12,在保证提拉埋植线不至于完全滑入皮肤组织内部的同时,提高了提拉力,缩短了提拉时间。
凸轮体12两侧分为大端面和小端面,大端面均朝向牵引线11的自由端,自然地,小端面均朝向牵引线11的提拉端。凸轮体12为沿轴向贯通的锥形结构,小端面处的壁厚为0.3mm,大断面处的壁厚为0.09mm,沿小端面至大端面方向,所述的凸轮体12的壁厚逐渐减小,即由0.3mm均匀减小至0.09mm。
凸轮体12和牵引线11均采用可降解材料,在术后无需取出,即可在皮肤组织内自行降解。凸轮体12和牵引线11表面均负载有阿片类药物。
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提拉装置,包括针管状输送部2、握持手柄3和上述单向提拉埋植线1,其中,针管状输送部2包括固定端和开口端,固定端与握持手柄3相固定;开口端开设有埋植线穿出口21,单向提拉埋植线1的牵引线11提拉端经针管状输送部2的内部由埋植线穿出口21穿出。
埋植线穿出口21处设置有HDPE材质的卡位挡板,同时,在针管状输送部2的开口端靠近埋植线穿出口21处设计成沿针管状输送部2径向内凹的缩口结构,卡位挡板和缩口结构用于在针管状输送部2撤出皮肤组织时拉直并收紧单线提拉埋植线,防止其在皮肤组织内部发生缠绕,卡位挡板沿针管状输送部2的轴向固定于针管状输送部2内部。
在采用上述提拉装置进行提拉除皱整形手术过程中,随着针管状输送部2撤出皮肤组织,埋植线穿出口21处设置的卡位挡板和开口端设计的缩口结构给凸轮体12施加摩擦作用,从而拉直并收紧单向提拉埋植线1,防止其在进入皮肤组织后发生缠绕,导致提拉过程受力不均,影响提拉效果。
申请人声明,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了,任何属于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和公开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单向提拉埋植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单向提拉埋植线包括牵引线和套设在所述牵引线上的至少一个凸轮体;
所述的牵引线两端分为提拉端和自由端,所述自由端设置有用于固定牵引线的锚点结构;
所述的凸轮体两侧分为大端面和小端面,所述凸轮体的大端面均朝向牵引线的自由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向提拉埋植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牵引线上套设有4~24个凸轮体;
所述的凸轮体在牵引线上等距分布或不等距梯度分布,相邻的两个凸轮体之间的间距为2.5~15mm;
所述的锚点结构为空心结或卡扣;
所述的凸轮体小端面的截面积小于大端面的截面积;
所述的牵引线为单股丝线或多股丝线。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向提拉埋植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凸轮体为锥形结构;
所述的凸轮体为实心锥形结构;
所述的凸轮体与所述牵引线一体成型。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向提拉埋植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凸轮体为沿轴向贯通的锥形结构;
沿所述凸轮体的小端面至大端面方向,所述的凸轮体的壁厚逐渐减小;
所述的凸轮体小端面处的壁厚为0.1~0.9mm;
所述的凸轮体大端面处的壁厚为0.05~0.2mm;
所述的凸轮体与所述牵引线通过粘结剂或热封固定;
相邻的凸轮体之间设置限位件用于限定凸轮体的相对位置;
所述的限位件为丝线结。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向提拉埋植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凸轮体和牵引线为可降解材料;
所述的可降解材料包括合成类可降解高分子材料和/或天然可降解高分子材料;
所述的合成类可降解高分子材料包括聚乳酸、L-聚乳酸、DL-聚乳酸、聚乙丙交酯共聚物、聚己内酯、聚羟基丁酸戊酯、聚乙酰谷氨酸、聚正酯、聚氧化乙烯/聚丁烯共聚物或聚丙交酯共己内酯共聚物中的任意一种;
所述的天然可降解高分子材料包括胶原、明胶、壳聚糖、透明质酸、海藻酸钠或琼脂糖中的任意一种。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向提拉埋植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牵引线和/或凸轮体表面负载有药物;
所述的药物选自非甾体类抗炎药、类固醇类抗炎药物、阿片类药物或镇痛辅助药中的任意一种。
7.一种提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提拉装置包括针管状输送部、握持手柄和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单向提拉埋植线,所述的针管状输送部包括固定端和开口端,所述固定端与握持手柄相固定;
所述的单向提拉埋植线的牵引线提拉端经针管状输送部的内部由针管状输送部的开口端穿出。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提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针管状输送部开口端设置有凸轮体位置调整部件,所述的凸轮体位置调整部件用于在针管状输送部撤出皮肤组织时重新调整凸轮体回归预设位置或拉直收紧单向提拉埋植线。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提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凸轮体位置调整部件为位于开口端的卡位挡板,所述的卡位挡板固定于针管状输送部的内部;
所述的卡位挡板沿针管状输送部的径向固定于针管状输送部的内部或沿针管状输送部的轴向固定于针管状输送部的内部;
所述的卡位挡板为软性塑胶材料;
所述的软性塑胶材料为硅橡胶、聚氨酯、聚丙烯、高密度聚乙烯或聚四氟乙烯中的任意一种。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提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针管状输送部的开口端采用沿针管状输送部径向内凹的缩口结构,所述的缩口结构用于在针管状输送部撤出皮肤组织时重新调整凸轮体回归预设位置或拉直收紧单向提拉埋植线。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0924176.4U CN210521145U (zh) | 2019-06-19 | 2019-06-19 | 一种单向提拉埋植线和包括其的提拉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0924176.4U CN210521145U (zh) | 2019-06-19 | 2019-06-19 | 一种单向提拉埋植线和包括其的提拉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0521145U true CN210521145U (zh) | 2020-05-15 |
Family
ID=705954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20924176.4U Active CN210521145U (zh) | 2019-06-19 | 2019-06-19 | 一种单向提拉埋植线和包括其的提拉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0521145U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123485A (zh) * | 2019-06-19 | 2019-08-16 | 易浦润(上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单向提拉埋植线、提拉装置及使用其的整形方法 |
CN112831871A (zh) * | 2021-01-08 | 2021-05-25 | 广州市宗顺服装贸易有限公司 | 涤纶混纺纱线及其生产工艺 |
-
2019
- 2019-06-19 CN CN201920924176.4U patent/CN210521145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123485A (zh) * | 2019-06-19 | 2019-08-16 | 易浦润(上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单向提拉埋植线、提拉装置及使用其的整形方法 |
WO2020253256A1 (zh) * | 2019-06-19 | 2020-12-24 | 童妍(上海)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 一种单向提拉埋植线、提拉装置及使用其的整形方法 |
CN110123485B (zh) * | 2019-06-19 | 2024-05-28 | 童妍(上海)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 一种单向提拉埋植线、提拉装置及使用其的整形方法 |
CN112831871A (zh) * | 2021-01-08 | 2021-05-25 | 广州市宗顺服装贸易有限公司 | 涤纶混纺纱线及其生产工艺 |
CN112831871B (zh) * | 2021-01-08 | 2021-12-21 | 杭州恒岳新材料有限公司 | 涤纶混纺纱线及其生产工艺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0123485B (zh) | 一种单向提拉埋植线、提拉装置及使用其的整形方法 | |
EP2427125B1 (en) | Thread having coated anchoring structures for anchoring in biological tissues | |
US20080161850A1 (en) | Suture anchoring system | |
US6241747B1 (en) | Barbed Bodily tissue connector | |
US20090099597A1 (en) | Suture assembly with tissue engaging elements | |
CN210521145U (zh) | 一种单向提拉埋植线和包括其的提拉装置 | |
MXPA02004863A (es) | Miembro de sujecion dermica. | |
RU2014114433A (ru) | Имплантат для подтяжки ткани | |
WO2020211526A1 (zh) | 一种缝合线、缝合装置及其应用 | |
EP2408386A2 (en) |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sternum repair | |
EP2427127B1 (en) | Elastomeric thread having anchoring structures for anchoring in biological tissues | |
KR20170038364A (ko) | 봉합사 삽입을 위한 피부 시술 도구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키트 | |
KR20210033932A (ko) | 신축성 있는 가변부를 갖는 리프팅 실 | |
KR102109138B1 (ko) | 메쉬 봉합사에 대한 니들의 간접 부착 | |
US20090030453A1 (en) | Surgical Device | |
KR102052356B1 (ko) | 피부 리프팅 봉합사 삽입 캐뉼라 및 그 제조방법 | |
WO2015137882A1 (en) | A system for cosmetic enhancement | |
US20090105545A1 (en) |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facilitating the implantation of a medical device | |
AU2013221569B2 (en) | Drug eluting insert for implantable body | |
CN210582750U (zh) | 一种缝合线以及缝合装置 | |
CN210204982U (zh) | 一种缝合线以及缝合装置 | |
CN210843624U (zh) | 一种美容整形多维锯齿提升线 | |
KR20140120720A (ko) | 매선용 도구 | |
US10561413B1 (en) | Suturing needle for injecting gold thread for use of hair loss treatment | |
KR102688540B1 (ko) | 리프팅 실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