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514862U - 液晶模组及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液晶模组及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514862U
CN210514862U CN201921581126.7U CN201921581126U CN210514862U CN 210514862 U CN210514862 U CN 210514862U CN 201921581126 U CN201921581126 U CN 201921581126U CN 210514862 U CN210514862 U CN 21051486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quid crystal
crystal panel
frame body
frame
ed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581126.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廖燕平
郭俊杰
陈轶夫
邵喜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Beijing BOE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Beijing BOE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Beijing BOE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581126.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51486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51486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51486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iquid Crystal (AREA)

Abstract

一种液晶模组及显示装置。液晶模组包括液晶面板、底框以及第一边框。液晶面板的第一边缘位于底框的底板、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围绕的开口区域中。液晶面板的第二边缘、第三边缘和所述第四边缘的至少之一位于第一框体、第二框体和第三框体围绕的开口区域中,在垂直于液晶面板的板面的方向上,第一边框与液晶面板之间可活动设置。由于液晶模组的液晶面板可活动地设置在第一边框的开口区域中,减小液晶面板受到外力的作用,避免液晶面板被挤压而产生变形,进而可降低液晶面板发生暗态漏光现象的几率。

Description

液晶模组及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公开的实施例涉及一种液晶模组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电视行业的发展,由于液晶电视的色域广、寿命长、超薄外观等特点,受到越来越多用户的喜爱。液晶电视主要分为带前框的液晶电视和无前框的液晶电视。
实用新型内容
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一种液晶模组及显示装置。该液晶模组将液晶面板与第一框体可活动地设置,从而减小液晶面板受到外力的作用,避免被挤压而产生变形,进而可降低液晶面板发生暗态漏光现象的几率。
本公开至少一个实施例提供一种液晶模组,包括:液晶面板、底框以及第一边框。液晶面板包括第一边缘、与所述第一边缘相对的第二边缘、连接所述第一边缘和所述第二边缘且相对的第三边缘和第四边缘。底框包括底板、第一侧板及第二侧板,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相对间隔设置且分别设置在所述底板的两个相对的边缘,所述液晶面板的所述第一边缘位于所述底板、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围绕的开口区域中。第一边框,设置在所述液晶面板的所述第二边缘、所述第三边缘和所述第四边缘的至少之一。所述第一边框包括:第一框体、与所述第一框体平行的第二框体以及第三框体。所述第三框体连接所述第一框体远离所述液晶面板中心的一端和所述第二框体远离所述液晶面板的中心的一端,所述液晶面板的所述第二边缘、所述第三边缘和所述第四边缘的至少之一位于所述第一框体、所述第二框体和所述第三框体围绕的开口区域中,并且在垂直于所述液晶面板的板面的方向上,所述第一边框与所述液晶面板之间可活动设置。
例如,在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液晶模组中,所述第一框体与所述液晶面板相对间隔设置并具有第一间隔,所述第二框体与所述液晶面板相对间隔设置并具有第二间隔,所述第一间隔包括空气和第一缓冲层的至少之一,所述第二间隔包括空气和第二缓冲层的至少之一。
例如,在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液晶模组中,所述第一缓冲层被配置为在垂直于所述液晶面板的板面的方向可弹性压缩,所述第一缓冲层的弹性模量小于100Mpa。所述第二缓冲层被配置为在垂直于所述液晶面板的板面的方向可弹性压缩,所述第二缓冲层的弹性模量小于100Mpa。
例如,在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液晶模组中,所述第一缓冲层包括第一可压缩泡棉或第一单面胶带,所述第二缓冲层包括第二可压缩泡棉或第二单面胶带,所述第一单面胶带的粘性面位于所述第一单面胶带远离所述液晶面板的一侧,所述第二单面胶带的粘性面位于所述第二单面胶带远离所述液晶面板的一侧。
例如,在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液晶模组中,所述第一间隔在垂直于所述液晶面板的板面的方向上的尺寸与所述液晶面板的厚度之比的范围为 10%-20%,所述第二间隔在垂直于所述液晶面板的板面的方向上的尺寸与所述液晶面板的厚度之比的范围为10%-20%。
例如,在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液晶模组中,所述第一边框设置在所述液晶面板的所述第二边缘、所述第三边缘和所述第四边缘,所述第一边框与所述第三边缘对应的部分和所述第一边框与所述第四边缘对应的部分分别安装在所述底框的两端以形成矩形框架,所述液晶面板设置在所述矩形框架之中。
例如,在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液晶模组中,所述第一侧板与所述液晶面板相对间隔设置并具有第三间隔,所述第二侧板与所述液晶面板相对间隔设置并具有第四间隔,所述第三间隔包括空气和第三缓冲层的至少之一,所述第四间隔包括空气和第四缓冲层的至少之一。
例如,在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液晶模组中,所述第三缓冲层被配置为在垂直于所述液晶面板的板面的方向可弹性压缩,所述第三缓冲层的弹性模量小于100Mpa。所述第四缓冲层被配置为在垂直于所述液晶面板的板面的方向可弹性压缩,所述第四缓冲层的弹性模量小于100Mpa。
例如,在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液晶模组中,所述第三缓冲层包括第三可压缩泡棉或第三单面胶带,所述第四缓冲层包括第四可压缩泡棉或第四单面胶带,所述第三单面胶带的粘性面位于所述第三单面胶带远离所述液晶面板的一侧,所述第四单面胶带的粘性面位于所述第四单面胶带远离所述液晶面板的一侧。
例如,在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液晶模组中,所述第一框体在垂直于所述第三框体的方向上的尺寸范围为2mm至3mm,所述第二框体在垂直于所述第三框体的方向上的尺寸范围为2mm至3mm。
例如,在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液晶模组中,所述第一框体与所述第二框体在垂直于所述第三框体方向上的尺寸相等。
例如,在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液晶模组中,所述液晶面板的所述第二边缘、所述第三边缘和所述第四边缘的至少之一与所述第三框体之间存在第五间隔,所述第五间隔包括空气和第五缓冲层的至少之一。
例如,在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液晶模组中,所述第五缓冲层被配置为在垂直于所述液晶面板的板面的方向可弹性压缩,所述第五缓冲层的弹性模量小于100Mpa。
例如,在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液晶模组中,所述液晶面板的所述第一边缘设置有绑定区,所述绑定区被配置为与电路板或芯片绑定。
例如,在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液晶模组中,液晶模组还包括:第二边框,在垂直于所述液晶面板的所述板面的方向上与所述第二框体远离所述液晶面板的表面连接;所述第二边框包括:第四框体;第一粘结层,设置在所述第四框体面向所述第二框体的表面上;以及与所述第四框体远离所述液晶面板的中心的一端相连的第五框体,所述第二框体远离所述液晶面板的表面通过所述第一粘结层与所述第四框体面向所述第二框体的表面连接。
例如,在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液晶模组中,所述第三框体远离所述液晶面板的中心的外侧面与所述第五框体远离所述液晶面板的中心的外侧面平齐,所述第二边框还包括设于所述第四框体面向所述第二框体的表面上的第一凸起部,所述第一凸起部在所述液晶面板的板面所在的平面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二框体在所述液晶面板的板面所在的平面上的正投影交叠,所述第一凸起部靠近所述第二框体的端面与所述第一粘结层靠近所述第二框体的表面基本平齐,所述第一凸起部位于所述第一粘结层远离所述液晶面板的中心的外侧。
例如,在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液晶模组中,所述第二边框还包括第六框体,所述第六框体自所述第五框体向靠近所述第一边框的方向延伸,所述第六框体与所述第三框体在垂直于液晶面板的板面的方向上平行,所述第六框体面向所述第三框体的表面通过第二粘结层与所述第三框体面向所述第六框体的表面连接。
例如,在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液晶模组中,液晶模组还包括背光组件,设置在所述第二侧板远离所述液晶面板的一侧和所述第二边框的所述第四框体远离所述液晶面板一侧,且具有与所述第五框体相对的端面,所述背光组件包括平行于所述液晶面板的所述导光板及设置在所述导光板远离所述液晶面板一侧的背板。所述背板包括板状主体以及端部,所述板状主体与所述液晶面板的板面平行,所述端部垂直于所述板状主体且与所述导光板的端面相对。
本公开至少一个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液晶模组。
例如,在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中,所述显示装置为电视。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公开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涉及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而非对本公开的限制。
图1为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液晶模组的平面示意图;
图2A为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图1所示液晶模组在水平状态下沿 A1-B1的截面示意图;
图2B为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图1所示液晶模组在竖直状态下沿 A1-B1的截面示意图;
图3A为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如图1所示液晶模组沿A2-B2的截面示意图;
图3B为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如图1所示液晶模组沿A2-B2的截面示意图;
图4为本公开又一实施例提供的图1所示液晶模组沿A2-B2的截面示意图;
图5为本公开又一实施例提供的图1所示液晶模组沿A2-B2的截面示意图;
图6为本公开又一实施例提供的图1所示液晶模组沿A2-B2的截面示意图;
图7为本公开又一实施例提供的图1所示液晶模组沿A2-B2的截面示意图;
图8为本公开又一实施例提供的图1所示液晶模组沿A2-B2的截面示意图;
图9为本公开又一实施例提供的图1所示液晶模组沿A2-B2的截面示意图;以及
图10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液晶模组的底框的局部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公开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公开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公开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所描述的本公开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无需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公开保护的范围。
除非另外定义,本公开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公开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公开中使用的“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同样,“一个”、“一”或者“该”等类似词语也不表示数量限制,而是表示存在至少一个。“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的词语意指出现该词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该词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
目前,液晶电视的液晶面板通常采用的固定方式是通过双面胶带将液晶面板与液晶模组的中框固定。液晶电视通过中框可以安装到墙面上等合适安装的地方。液晶面板显示原理是通过液晶在电场中旋转来控制光线通过。然而,通过上述固定方式固定的液晶面板容易受到外力的作用,并且液晶面板与中框通过双面胶带固定,没有活动空间。因此,外力容易导致液晶面板发生变形,那么在液晶面板变形的位置液晶的旋转也会因此变形,不能旋转到正常的角度,最终引起液晶面板的暗态漏光现象的发生。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一种液晶模组及显示装置。
该液晶模组包括液晶面板、底框以及第一框体。液晶面板包括第一边缘、与第一边缘相对的第二边缘、连接第一边缘和第二边缘且相对的第三边缘和第四边缘。底框包括底板、第一侧板及第二侧板,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相对间隔设置且分别设置在底板的两个相对的边缘,液晶面板的第一边缘位于底板、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围绕的开口区域中。第一边框,设置在液晶面板的第二边缘、第三边缘和第四边缘的至少之一。第一边框包括:第一框体、与第一框体平行的第二框体以及第三框体。第三框体连接第一框体远离液晶面板中心的一端和第二框体远离液晶面板中心的一端,液晶面板的第二边缘、第三边缘和第四边缘的至少之一位于第一框体、第二框体和第三框体围绕的开口区域中,并且在垂直于液晶面板的板面的方向上,第一边框与液晶面板之间可活动设置。由于该液晶模组的液晶面板可活动地设置在第一边框的开口区域中,第一边框与液晶面板之间设置可活动的空间,因此可减小液晶面板受到外力的作用,避免液晶面板被挤压而产生变形,进而可降低液晶面板发生暗态漏光现象的几率。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公开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提供的液晶模组及显示装置进行详细的描述。
图1为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液晶模组的平面示意图。图2A为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图1所示液晶模组在水平状态下沿A2-B2的截面示意图;图 2B为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图1所示液晶模组在竖直状态下沿A1-B1的截面示意图。图3A为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如图1所示液晶模组沿A2-B2 的截面示意图;图3B为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如图1所示液晶模组沿A2-B2的截面示意图。
如图1所示,液晶模组1000包括液晶面板1100、底框1200及第一边框 1300。液晶面板1100包括第一边缘1110、第二边缘1120、第三边缘1130 及第四边缘1140。第一边缘1110与第二边缘1120相对,第三边缘1130与第四边缘1140相对,第三边缘1130和第四边缘1140分别连接第一边缘1110 和第二边缘1120。底框1200设置在液晶面板1100的第一边缘1110。
如图2A所示,底框1200包括第一底板1210、第一侧板1220及第二侧板1230。第一侧板1220和第二侧板1230相对间隔设置在第一底板1210的两个相对的边缘。第一侧板1220与第一底板1210的面向第一侧板1220的端面连接。第二侧板1230与第一底板1210面向液晶面板1100的表面连接。例如,如图2A所示,第一底板1210和第二侧板1230可一体成型。第一底板1210、第一侧板1220及第二侧板1230围绕形成开口区域,液晶面板1100 的第一边缘1110位于该开口区域中。底框1200还包括与第一侧板1220相连且沿垂直于液晶面板1100的板面的方向延伸的第二底板1260和与所述第一底板1210相连且沿垂直于液晶面板1100的板面的方向延伸的第三底板 1270。例如,第二底板1260与第一侧板1220可一体成型,第三底板1270、第一底板1210和第二侧板1230可一体成型。
如图1所示,第一边框1300设置在液晶面板1100的第二边缘1120、第三边缘1130和第四边缘1140。如图3A所示,第一边框1300包括第一框体1310、第二框体1320,第三框体1330。第一框体1310与第二框体1320平行相对设置。第三框体1330连接第一框体1310远离液晶面板1100中心的一端与第二框体1320远离液晶面板1100中心的一端。第一框体1310、第二框体1320及第三框体1330围绕形成开口区域,液晶面板1100的第二边缘 1120、第三边缘1130及第四边缘1140位于该开口区域中。
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中,上述的“平行”包括第一框体与第二框体完全平行的情况,也包括第一框体与第二框体大致平行的情况;上述的“大致平行”是指第一框体与第二框体的夹角小于5度。
例如,在一些示例中,如图1所示,第一边框1300设置在液晶面板1100 的第二边缘1120、第三边缘1130和第四边缘1140,第一边框1300与第三边缘1130对应的部分和第一边框1300与第四边缘1140对应的部分分别安装在底框1200的两端以形成矩形框架,液晶面板1100设置在矩形框架之中。例如,在一些示例中,如图3A所示,液晶面板的第三边缘1130在垂直于液晶面板1100的板面的X方向上与第一框体1310和第二框体1320之间可以存在间隔。同样的,液晶面板的第二边缘1120及第四边缘1140在垂直于液晶面板1100的板面的X方向上与第一框体1310和第二框体1320之间也可以存在间隔。如此,液晶面板1100与第一边框1300之间可活动设置,第一边框1300与液晶面板1100之间存在可活动的空间,从而可减小液晶面板 1100受到外力的作用,避免液晶面板被挤压而产生变形,进而可降低液晶面板发生暗态漏光现象的几率。
例如,第一边框1300还可以设置在液晶面板1100的第二边缘1120、第三边缘1130及第四边缘1140的其中一个,或者设置在液晶面板1100的第二边缘1120、第三边缘1130及第四边缘1140的其中任意两个的组合,或者同时设置在液晶面板1100的第二边缘1120、第三边缘1130及第四边缘1140,本公开实施例包括但不限于上述情形。
例如,在一些示例中,如图3A所示,第一框体1310与液晶面板1100 的正面相对,第二框体1320与液晶面板1100的反面相对。这里,正面是指液晶面板1100的显示画面的表面,反面是指液晶面板1100的与正面相反的表面。液晶面板1100的第三边缘1130位于第一框体1310、第二框体1320 及第三框体1330围绕的开口区域中。第一框体1310与液晶面板1100在垂直于液晶面板1100的板面的X方向上相对间隔设置并具有第一间隔d1,第二框体1320与液晶面板1100在垂直于液晶面板1100的板面的X方向上相对间隔设置并具有第二间隔d2。第一间隔d1可以包括空气和第一缓冲层 1340。第二间隔d2包括空气和第二缓冲层1350。由于第一框体1310及第二框体1320与液晶面板1100之间不直接接触并保持相互独立,使得第一边框1300与液晶面板1100之间存在可活动的空间,从而可减小液晶面板1100受到外力的作用,避免液晶面板被挤压而产生变形,进而可降低液晶面板发生暗态漏光现象的几率。需要说明的是,液晶面板1100的第三边缘1130与第二边缘1120及第四边缘1140处的结构可以相同。另外,当该液晶模组在使用时,液晶面板可与底框的底板接触,以使得底框可起到支撑该液晶面板的作用,从而可保证第一框体及第二框体与液晶面板之间不直接接触并保持相互独立。下面,以第三边缘1130处沿A2-B2的截面示意图为例对液晶模组的详细结构进行描述。
例如,第一边框1300在垂直于液晶面板的板面的X方向上的截图呈U 字型。第一框体1310、第二框体1320及第三框体1330围绕的开口区域为U 型开口区域。
例如,在一些示例中,第二间隔d2还可以包括空气和第二缓冲层1350 的其中之一,第一间隔d1还可以包括空气和第一缓冲层1340的其中之一。本公开的实施例不以此为限。
例如,如图3A所示,第一缓冲层1340设置在第一框体1310面向液晶面板1100的表面上,第二缓冲层1350设置在第二框体1320面向液晶面板 1100的表面上。第一缓冲层1340与液晶面板1100之间存在空气间隙,第二缓冲层1350与液晶面板1100之间存在空气间隙。第一缓冲层1340及第二缓冲层1350可以使液晶面板1100在被挤压的情况下不与第一框体1310和第二框体1320直接接触,从而减少液晶面板1100的受力,避免液晶面板被挤压而产生变形,进而可降低液晶面板发生暗态漏光现象的几率。另外,第一缓冲层和第二缓冲层还可在液晶面板与第一边框发生接触或碰撞时起到缓冲作用,从而可起到保护液晶面板的作用。例如,在一些示例中,该液晶模组可以仅设置第一缓冲层1340及第二缓冲层1350的其中一个,本公开的实施例不以此为限。
例如,在一些示例中,如图3A所示,第一缓冲层1340被配置为在垂直于液晶面板1100的板面的X方向上可弹性压缩,第一缓冲层1340的弹性模量小于100Mpa。第二缓冲层1350被配置为在垂直于液晶面板1100的板面的X方向上可弹性压缩,第二缓冲层1350的弹性模量小于100Mpa。由此,液晶面板在受到挤压的情况下,由于第一缓冲层及第二缓冲层的缓冲作用,可以受到较小的作用力,避免挤压变形,从而减少液晶面板产生暗态漏光的几率。
例如,在一些示例中,第一缓冲层1340及第二缓冲层1350还可以采用其他弹性模量小于100Mpa的可压缩材料,例如软质塑料等,分别设置于第一间隔d1及第二间隔d2之间。本公开的实施例不以此为限。
例如,在一些示例中,第一缓冲层1340可以包括第一可压缩泡棉或第一单面胶带,第二缓冲层1350可以包括第二可压缩泡棉或第二单面胶带,第一单面胶带粘贴于第一框体1310面对液晶面板1100的表面,第二单面胶带粘贴于第二框体1320面对液晶面板1100的表面。或者,将第一可压缩泡棉设置在第一框体1310面对液晶面板1100的表面,将第二可压缩泡棉设置在第二框体1320面对液晶面板1100的表面。此时,第一单面胶带的粘性面位于第一单面胶带远离液晶面板的一侧,第二单面胶带的粘性面位于第二单面胶带远离液晶面板的一侧。如此,可以使得第一框体与第二框体相互独立,液晶面板在受到挤压的情况下,可以减少液晶面板的受力,降低液晶面板产生暗态漏光的几率。
例如,在一些示例中,如图3B所示,第一框体1310与液晶面板1100 之间的第一间隔d1还可以包括空气。第二框体1320与液晶面板1100之间的第二间隔d2还可以包括空气。由于第一边框与液晶面板之间存在空气间隙,使得第一框与液晶面板相互独立,从而第一边框与液晶面板存在可活动的空间,因此可减小液晶面板受到外力的作用,避免被挤压而产生变形,进而可降低液晶面板发生暗态漏光现象的几率。
例如,在一些示例中,液晶面板1100的第二边缘1120、第三边缘1130 和第四边缘1140的至少之一与第三框体1330之间存在第五间隔。也就是说,当第一边框1300设置在第二边缘1120、第三边缘1130和第四边缘1140的至少之一时,第一边框1300的第三框体1330与液晶面板1100设置有第一边框的边缘(例如,第二边缘1120、第三边缘1130或第四边缘1140)存在上述的第五间隔;当当第一边框1300设置在第二边缘1120、第三边缘1130 和第四边缘1140的至少之二时,第一边框1300的第三框体1330与液晶面板1100设置有第一边框的两个边缘或三个边缘均存在上述的第五间隔。如图3A及图3B所示,第三框体1330与液晶面板1100在垂直于第三框体1330 并平行于液晶面板1100的板面的X方向上具有第五间隔d3。第五间隔d3 可以为空气间隙。液晶面板1100的第二边缘1120、第三边缘1130及第四边缘1140与第三框体1330之间存在空气间隙,使得液晶面板1100在垂直于第三框体1330的方向上不与第三框体1330直接接触。此时,液晶面板1100 可与第三框体1330保持相互独立,液晶面板1100的边缘在垂直于第三框体 1330的方向上存在可活动的空间,从而可减小液晶面板1100受到外力的作用,避免被挤压而产生变形,进而可降低液晶面板发生暗态漏光现象的几率。
例如,在一些示例中,第一边框1300,例如,采用一体成型方式制造。当然,本公开实施例包括但不限于此,第一边框1300也可用采用其他制造工艺获得如图3A及图3B所示的结构。
例如,在一些示例中,如图3A及图3B所示,第一间隔在垂直于液晶面板的板面的方向上的尺寸与液晶面板的厚度之比的范围为10%-20%,例如,第一间隔在垂直于液晶面板的板面的方向上的尺寸与液晶面板的厚度之比可为15%。第二间隔在垂直于液晶面板的板面的方向上的尺寸与液晶面板的厚度之比的范围也为10%-20%,例如,第二间隔在垂直于液晶面板的板面的方向上的尺寸与液晶面板的厚度之比为15%。
例如,第一间隔d1在垂直于液晶面板1100的板面的X方向上的尺寸范围为0.2mm至0.3mm,第二间隔d2在垂直于液晶面板1100的板面的X方向上的尺寸范围为0.2mm至0.3mm。第一间隔d1及第二间隔d2的尺寸范围在0.2mm至0.3mm之内可以减少外力对液晶面板1100的作用,使得液晶面板1100的在第一边框1300内不跳出。
例如,如图3A及图3B所示,以65寸液晶面板1100为例,液晶面板 1100的显示区到边缘的距离可以为6mm,第一框体1310在垂直于第三框体 1330的方向上的尺寸范围即第一框体的宽度d4的尺寸范围可以为2mm至 3mm,第二框体1320在垂直于第三框体1330的方向上的尺寸范围即第二框体的宽度d5的尺寸范围可以为2mm至3mm。第一框体1310与第二框体1320上述尺寸范围的选择可以保证液晶面板1100的边缘在第一框体 1310、第二框体1320及第三框体1330围绕的开口区域中不跳出。此外,第一框体1310及第二框体1320的宽度的尺寸范围与液晶面板1100的显示区到边缘的距离有关,第一框体1310和第二框体1320的宽度的尺寸需小于液晶面板1100的显示区到边缘的距离,并且保证液晶面板1100在第一边框1300内不跳出即可。
例如,在一些示例中,第一框体1310与第二框体1320在垂直于第三框体1330的方向上的宽度的尺寸相等。宽度的尺寸相等包括尺寸基本相等的情况。第一框体1310与第二框体1320可以保证液晶面板1100在第一边框 1300中不跳出。
例如,在一些示例中,第一框体1310与第二框体1320在垂直于第三框体1330的方向上的宽度的尺寸可以不相等,只要保证晶面板在第一边框 1300中不跳出即可,本公开的实施例不以此为限。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3A及图3B所示,该液晶模组还包括第二边框1400。第二边框1400在垂直于液晶面板1100的板面的方向上与第二框体1320远离液晶面板1100的表面连接。例如,上述连接的方式可为螺栓连接、铰接、卡固连接、粘接等。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3A及图3B所示,第二边框1400包括第四框体1410、第一粘结层1430以及第五框体1420。第五框体1420与第四框体1410远离液晶面板1100中心的一端相连,第二框体1320远离液晶面板1100的表面通过第一粘结层1430与第四框体1410面向第二框体1320的表面连接。例如,第二边框1400也可为第一边框1300和底框1200构成的矩形框架对应的矩形边框。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3A及图3B所示,第三框体1330远离液晶面板1100 的中心的外侧面与第五框体1420远离液晶面板1100的中心的外侧面平齐,使得第一边框1300与第二边框1400组成的结构整齐美观。第二边框1400 与第一边框1300通过第一粘结层1430连接。例如,第一粘结层1430可以选择双面胶带。第一粘结层1430设置在第四框体1410面向第二框体1320 的表面与第二框体1320远离液晶面板1100的表面之间。在液晶模组安装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第二边框安装,由于液晶面板的边缘设置在第一框体中,所以,安装过程中避免对液晶面板产生作用力。
例如,在一些示例中,如图3A及图3B所示,液晶模组1000还包括背光组件1500。背光组件1500设置在第二边框1400的第四框体1410远离液晶面板1100的一侧,并与第二边框1400连接。背光组件1500包括背板1510、设置在背板1510上的导光板1520、导光板1520上的光学膜片1530。背板 1510包括端部1512及板状主体1511,端部1512与板状主体1511垂直。背板1510的端部1512的端面1513与第五框体1420相对,并将端部1512连接到第四框体1410上。上述的连接的方式,例如,可以为螺栓连接、铰接、卡固连接、粘接等。背光组件1500将光信号输入液晶面板1100,保证液晶面板1100的对画面的正常显示。图2A为图1所示液晶面板在水平状态下沿 A2-B2的截面示意图。图2B为图1所示液晶面板在竖直状态下沿A2-B2的截面示意图。需要说明的是,水平状态是指液晶面板1100的板面与地面平行的状态,竖直状态指液晶面板1100的板面与地面垂直的状态,并且液晶面板1100的第一边缘1110位于下方。
例如,在一些示例中,第二边框1400的第四框体1410与底框1200的第二侧板1230一体成型。
例如,在一些示例中,如图2A所示,底框1200包括第一底板1210、第一侧板1220及第二侧板1230。第一侧板1220与第一底板1210的端部连接。第一侧板1220与第一底板1210的连接方式,例如可以采用螺栓连接、铰接、卡固连接、粘接等。第一侧板1220与液晶面板1100的正面相对并存在间隙,第二侧板1230与液晶面板1100的反面相对并存在间隙,第一底板 1210与液晶面板1100的第一边缘1110相对并存在间隙。液晶面板1100的第一边缘1110位于第一底板1210、第一侧板1220及第二侧板1230围绕的开口区域中。液晶面板1100的第一边缘1110在底框1200中可活动设置,减少液晶面板1100的受力及暗态漏光发生的几率。
如图2A及图2B所示,第一侧板1220与液晶面板1100在垂直液晶面板1100的板面的X方向上存在第三间隔c1,第二侧板1230与液晶面板1100 在垂直液晶面板1100的板面的X方向上存在第四间隔c2。第一底板1210 与液晶面板1100之间存在第六间隔c3。第三间隔c1及第四间隔c2使得液晶面板不与底框直接接触,减少液晶面板受到外力作用,避免液晶面板受挤压变形,从而降低液晶面板发生暗态漏光的几率。
例如,在一些示例中,第六间隔c3在垂直于液晶面板1100的板面的X 方向上的尺寸范围大约为0.05mm至0.15mm之间,例如为0.1mm。这里“约”表示数值的变化范围在±5%之间。
如图2A及图2B所示,第三间隔c1可以包括空气和第三缓冲层1240,第四间隔c2包括空气和第四缓冲层1250。第三间隔c1中设置第三缓冲层 1240,第四间隔c2中设置第四缓冲层1250。液晶模组处于水平状态时,如图2A所示,第三缓冲层1240与液晶面板1100之间不存在空气间隙,第四缓冲层1250与液晶面板1100之间存在空气间隙。液晶面板1100与第三缓冲层1240接触,避免液晶面板与第二侧板1230直接接触,从而减少液晶面板1100的受力。
例如,在一些示例中,第三间隔c1中的第三缓冲层1240与第四间隔c2 中的第四缓冲层1250可不同时设置。本公开的实施例不以此为限。
如图2B所示,当液晶模组处于竖直状态时,液晶面板1100与第一底板1210之间的第六间隔c3不存在,而第三缓冲层1240与液晶面板1100之间存在较小的空气间隙,例如空气间隙的数值小于0.1mm。第一底板1210抵顶液晶面板1100从而保证液晶面板1100在第一边框1300及底框1200之中稳定设置并且不会跳出。
例如,在一些示例中,第三缓冲层1240被配置为在垂直于液晶面板1100 的板面的X方向上可弹性压缩,第三缓冲层1240的弹性模量小于100Mpa。第四缓冲层1250被配置为在垂直于液晶面板1100的板面的X方向上可弹性压缩,第四缓冲层1250的弹性模量小于100Mpa。上述对第三缓冲层1240 及第四缓冲层1250的设计,可以减少对液晶面板1100的作用力,从而避免液晶面板的暗态漏光的发生。
例如,在一些示例中,第三缓冲层1240可以包括第三可压缩泡棉或第三单面胶带,第四缓冲层1250可以包括第四可压缩泡棉或第四单面胶带。第三单面胶带的粘性面位于第三单面胶带远离液晶面板的一侧,第四单面胶带的粘性面位于第四单面胶带远离液晶面板的一侧。第三单面胶带粘贴在第一侧板1220的与液晶面板1100的正面相对的表面上。第四单面胶带的粘贴在第二侧板1230的与液晶面板1100的反面相对的表面上。或者,将第三可压缩泡棉设置在第一侧板1220的与液晶面板1100的正面相对的表面上,将第四可压缩泡棉设置在第二侧板1230的与液晶面板1100的反面相对的表面上。基于上述方案,液晶面板1100的正面与第三单面胶带之间存在间隙,液晶面板1100的反面与第四的单面胶带之间存在间隙,使得液晶面板1100 不会与第一侧板1220及第二侧板1230直接发生碰撞。此外,压缩泡棉或单面胶带的弹性模量均小于100Mpa,液晶面板1100与压缩泡棉或单面胶带直接接触时,可以起到缓冲的作用,减少液晶面板1100的受力。所以,上述设计方案可以减少液晶面板1100的受力,避免液晶面板1100发生暗态漏光现象。
例如,在一些示例中,第三缓冲层1240及第四缓冲层1250还可以采用其他弹性模量小于100Mpa的可压缩材料,例如软质塑料等,设置于第三间隔c1及第四间隔c2之间。本公开的实施例不以此为限。
如图2A及图2B所示,背光组件1500设置在第二侧板1230远离液晶面板1100的一侧,背光组件1500的端部1512与第二侧板1230连接。连接的方式,例如,可以为螺栓连接、铰接、卡固连接、粘接等。背光组件1500 的端部1512面向导光板1520的表面上安装灯条1600产生光信号。
具体的,第一边框1300的第一框体1310与底框1200的第一侧边连接。连接方式可以采用,例如卡固连接、粘接等。
图4为本公开又一实施例提供的图1所示液晶模组沿A2-B2的截面示意图。如图4所示,第二边框1400还包括设于第四框体1410面向第二框体1320 的表面上的第一凸起部1440。第一凸起部1440远离第四框体1410的端面与第二框体1320相对,并且第一凸起部1440在液晶面板1100的板面所在的平面上的正投影与第二框体1320在液晶面板1100的板面所在的平面上的正投影交叠。第一凸起部1440远离液晶面板1100的中心的外侧面可以与第五框体1420远离液晶面板110的中心的外侧面平齐,以使得第二边框1400的结构整齐美观。第一凸起部1440靠近第二框体1320的端面与第一粘结层 1430靠近第二框体1320的表面基本平齐,第一凸起部1440位于第一粘结层 1430远离液晶面板1100的中心的外侧。此时,第一凸起部1440和第二框体1320可以容纳第一粘结层1430,例如容纳胶带等,提供第二边框1400对第一边框1300的支撑作用。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基本平齐”是指第一凸起部1440与第一粘结层1430在垂直于液晶面板的板面X方向上的高度差不大于0.1mm。第一凸起部1440可以容纳第一粘结层1430,例如容纳胶带等,提供第二边框1400 对第一边框1300的支撑作用
例如,在一些示例中,第一凸起部1440的外侧面还可以不与第五框体1420的外侧面平齐。本公开的实施例不以此为限。
例如,在一些示例中,如图5所示,第五间隔d3包括空气和第五缓冲层1360。第五缓冲层1360设置在第三框体1330面向液晶面板1100的表面上。第五缓冲层1360与液晶面板1100之间存在间隙。第五缓冲层1360可以使液晶面板1100在被挤压的情况下不与第三框体1330直接接触,从而减少液晶面板1100的受力。
例如,在一些示例中,第五间隔d3可以包括空气和第五缓冲层1360的其中之一。本公开的实施例不以此为限。
例如,在一些示例中,可以设置第一缓冲层1340、第二缓冲层1350及第五缓冲层1360中的任意两个的组合,本公开的实施例不以此为限。
例如,在一些示例中,如图5所示,第五缓冲层1360被配置为在垂直于液晶面板1100的板面的X方向上可弹性压缩,第五缓冲层1360的弹性模量小于100Mpa。上述对第一缓冲层1340、第二缓冲层1350及第五缓冲层 1360的设计,可以减少对液晶面板1100的作用力,从而避免液晶面板1100 的暗态漏光的发生。
例如,在一些示例中,第五缓冲层1360包括第五可压缩泡棉或第五单面胶带。第五单面胶带粘贴于第三框体1330面向液晶面板1100的表面,或者第五可压缩泡棉设置在第三框体1330面向液晶面板1100的表面。此外,压缩泡棉或单面胶带的弹性模量均小于100Mpa,液晶面板1100与压缩泡棉或单面胶带直接接触时,可以起到缓冲的作用,减少液晶面板1100的受力。所以,上述设计方案可以减少液晶面板1100的受力,避免液晶面板1100发生暗态漏光现象。
例如,在一些示例中,第五缓冲层1360还可以采用其他弹性模量小于 100Mpa的可压缩材料,例如软质塑料等,设置于第五间隔d3之间。本公开的实施例不以此为限。
在本公开的一实施例提供的液晶模组中,如图6所示,液晶模组1000 的第二边框1400的第一凸起部1440与图5所示的液晶模组1000中的第一凸起部1440的位置不同。图6所示的液晶模组1000的第一凸起部1440位于第一粘结层1430靠近液晶面板1100的中心的内侧。第一凸起部1440与第一粘结层1430具有基本平齐的表面。
在本公开的一实施例提供的液晶模组中,如图7所示,第一凸起部1440 的面向第二框体1320的表面与第二框体1320靠近液晶面板1100的表面相对设置。即,第一凸起部1440抵顶第二框体1320。图7所示的第一凸起部 1440的表面高于第一粘结层1430的表面。第一凸起部1440可以容纳第一粘结层1430,例如容纳胶带等,提供第二边框1400对第一边框1300的支撑作用。
例如,在一些示例中,如图8所示,第二边框1400还包括第六框体1450。第六框体1450自第五框体1420向靠近第一边框1300的方向延伸。第六框体1450与第五框体1420一体成型。第六框体1450与第三框体1330在垂直于液晶面板1100的板面的X方向上平行。第六框体1450面向第三框体1330 的表面与第三框体1330远离液晶面板1100的表面相对。第六框体1450的端面与第一框体1310的远离液晶面板1100的表面不对齐。第二边框1400 可以为第一边框1300提供支撑。
例如,在一些示例中,第六框体1450的端面与第一框体1310的远离液晶面板1100的表面也可以采用平齐的方式,本公开的实施例不以此为限。
例如,在一些示例中,第二边框1400的第四框体1410、第五框体1420 及第六框体1450通过一体成型方式制造。第四框体1410、第五框体1420 及第六框体1450也可用采用其他制造工艺获得如图8所示的结构,本公开的实施例不以此为限。
在本公开的一实施例提供的液晶模组中,如图9所示,第六框体1450 面向第三框体1330的表面通过第二粘结层1460与第三框体1330面向第六框体1450的表面连接。例如,第一粘结层1430可以选择双面胶带。通过第二粘结层1460将第六框体1450固定到第三框体1330上,提高第一框体1310 与第二框体1320之间的稳定支撑。
例如,在一些示例中,如图1所示,液晶面板1100的第一边缘1110设置有绑定区1150,绑定区1150被配置为与电路板或芯片绑定。
图10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液晶模组的底框的局部示意图。如图10所示,底框1200的第一底板1210上设置有开口1215,柔性线路板 (FPC)可通过该开口1215与液晶面板1100的第一边缘1110上的绑定区 1150相连。
例如,在一些示例中,第一边框1300的材料可以包括聚苯乙烯系塑料、聚乙烯、聚碳酸酯、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等聚合材料,此外,第一边框1300的表面进行一些表面处理工艺,使得第一边框1300的外观和颜色看起来跟液晶面板黑色一样,使得液晶模组的外观更加美观。
本公开的至少一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液晶模组。
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的液晶模组及显示装置,将液晶面板的第一边缘设置在底框中,将液晶面板的第二边缘、第三边缘及第四边缘的至少之一设置在第一边框中,由于液晶模组的液晶面板可活动地设置在第一边框的开口区域中,第一边框与液晶面板之间设置可活动的空间,因此减小液晶面板受到外力的作用,避免被挤压而产生变形,进而可降低液晶面板发生暗态漏光现象的几率。
在一些示例中,显示装置为电视。电视例如为液晶电视等。本公开的实施例不以此为限。该显示装置也可为电脑、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等其他具有显示功能的电子装置。有以下几点需要说明:
(1)本公开实施例附图只涉及到与本公开实施例涉及到的结构,其他结构可参考通常设计。
(2)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以得到新的实施例。
以上,仅为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公开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公开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20)

1.一种液晶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液晶面板,包括第一边缘、与所述第一边缘相对的第二边缘、连接所述第一边缘和所述第二边缘且相对的第三边缘和第四边缘;
底框,包括底板、第一侧板及第二侧板,其中,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相对间隔设置且分别设置在所述底板的两个相对的边缘,所述液晶面板的所述第一边缘位于所述底板、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围绕的开口区域中;以及
第一边框,设置在所述液晶面板的所述第二边缘、所述第三边缘和所述第四边缘的至少之一,
其中,所述第一边框包括:
第一框体,
与所述第一框体平行的第二框体,以及
第三框体,其中,所述第三框体连接所述第一框体远离所述液晶面板的中心的一端和所述第二框体远离所述液晶面板的中心的一端,所述液晶面板的所述第二边缘、所述第三边缘和所述第四边缘的至少之一位于所述第一框体、所述第二框体和所述第三框体围绕的开口区域中,并且在垂直于所述液晶面板的板面的方向上,所述第一边框与所述液晶面板之间可活动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框体与所述液晶面板相对间隔设置并具有第一间隔,
所述第二框体与所述液晶面板相对间隔设置并具有第二间隔,
所述第一间隔包括空气和第一缓冲层的至少之一,所述第二间隔包括空气和第二缓冲层的至少之一。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晶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缓冲层被配置为在垂直于所述液晶面板的板面的方向可弹性压缩,所述第一缓冲层的弹性模量小于100Mpa;
所述第二缓冲层被配置为在垂直于所述液晶面板的板面的方向可弹性压缩,所述第二缓冲层的弹性模量小于100Mpa。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液晶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缓冲层包括第一可压缩泡棉或第一单面胶带,
所述第二缓冲层包括第二可压缩泡棉或第二单面胶带,
所述第一单面胶带的粘性面位于所述第一单面胶带远离所述液晶面板的一侧,所述第二单面胶带的粘性面位于所述第二单面胶带远离所述液晶面板的一侧。
5.根据权利要求2-4任一项所述的液晶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间隔在垂直于所述液晶面板的板面的方向上的尺寸与所述液晶面板的厚度之比的范围为10%-20%,所述第二间隔在垂直于所述液晶面板的板面的方向上的尺寸与所述液晶面板的厚度之比的范围为10%-20%。
6.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液晶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边框设置在所述液晶面板的所述第二边缘、所述第三边缘和所述第四边缘,所述第一边框与所述第三边缘对应的部分和所述第一边框与所述第四边缘对应的部分分别安装在所述底框的两端以形成矩形框架,所述液晶面板设置在所述矩形框架之中。
7.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液晶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板与所述液晶面板相对间隔设置并具有第三间隔,
所述第二侧板与所述液晶面板相对间隔设置并具有第四间隔,
所述第三间隔包括空气和第三缓冲层的至少之一,所述第四间隔包括空气和第四缓冲层的至少之一。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液晶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缓冲层被配置为在垂直于所述液晶面板的板面的方向可弹性压缩,所述第三缓冲层的弹性模量小于100Mpa;
所述第四缓冲层被配置为在垂直于所述液晶面板的板面的方向可弹性压缩,所述第四缓冲层的弹性模量小于100Mpa。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液晶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缓冲层包括第三可压缩泡棉或第三单面胶带,
所述第四缓冲层包括第四可压缩泡棉或第四单面胶带,
所述第三单面胶带的粘性面位于所述第三单面胶带远离所述液晶面板的一侧,所述第四单面胶带的粘性面位于所述第四单面胶带远离所述液晶面板的一侧。
10.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液晶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框体在垂直于所述第三框体的方向上的尺寸范围为2mm至3mm,
所述第二框体在垂直于所述第三框体的方向上的尺寸范围为2mm至3mm。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液晶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框体与所述第二框体在垂直于所述第三框体方向上的尺寸相等。
12.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液晶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液晶面板的所述第二边缘、所述第三边缘和所述第四边缘的至少之一与所述第三框体之间存在第五间隔,所述第五间隔包括空气和第五缓冲层的至少之一。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液晶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五缓冲层被配置为在垂直于所述液晶面板的板面的方向可弹性压缩,所述第五缓冲层的弹性模量小于100Mpa。
14.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液晶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液晶面板的所述第一边缘设置有绑定区,所述绑定区被配置为与电路板或芯片绑定。
1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液晶模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二边框,在垂直于所述液晶面板的所述板面的方向上与所述第二框体远离所述液晶面板的表面连接;
其中,所述第二边框包括:
第四框体;
第一粘结层,设置在所述第四框体面向所述第二框体的表面上;以及与所述第四框体远离所述液晶面板的中心的一端相连的第五框体,其中,连接所述第二框体远离所述液晶面板的表面通过所述第一粘结层与所述第四框体面向所述第二框体的表面连接。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液晶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框体远离所述液晶面板的中心的外侧面与所述第五框体远离所述液晶面板的中心的外侧面平齐,所述第二边框还包括设于所述第四框体面向所述第二框体的表面上的第一凸起部,
所述第一凸起部在所述液晶面板的板面所在的平面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二框体在所述液晶面板的板面所在的平面上的正投影交叠,
所述第一凸起部靠近所述第二框体的端面与所述第一粘结层靠近所述第二框体的表面基本平齐,
所述第一凸起部位于所述第一粘结层远离所述液晶面板的中心的外侧。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液晶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边框还包括第六框体,
所述第六框体自所述第五框体向靠近所述第一边框的方向延伸,
所述第六框体与所述第三框体在垂直于液晶面板的板面的方向上平行,
所述第六框体面向所述第三框体的表面通过第二粘结层与所述第三框体面向所述第六框体的表面连接。
18.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液晶模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背光组件,设置在所述第二侧板远离所述液晶面板的一侧和所述第二边框的所述第四框体远离所述液晶面板一侧,且具有与所述第五框体相对的端面,
其中,所述背光组件包括平行于所述液晶面板的导光板及设置在所述导光板远离所述液晶面板一侧的背板,所述背板包括板状主体以及端部,所述板状主体与所述液晶面板的板面平行,所述端部垂直于所述板状主体且与所述导光板的端面相对。
19.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18任一项所述的液晶模组。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装置为电视。
CN201921581126.7U 2019-09-20 2019-09-20 液晶模组及显示装置 Active CN21051486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581126.7U CN210514862U (zh) 2019-09-20 2019-09-20 液晶模组及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581126.7U CN210514862U (zh) 2019-09-20 2019-09-20 液晶模组及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514862U true CN210514862U (zh) 2020-05-12

Family

ID=705712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581126.7U Active CN210514862U (zh) 2019-09-20 2019-09-20 液晶模组及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514862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1052051A1 (zh) * 2019-09-20 2021-03-25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液晶模组及显示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1052051A1 (zh) * 2019-09-20 2021-03-25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液晶模组及显示装置
US11428971B2 (en) 2019-09-20 2022-08-30 Beijing Boe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Liquid crystal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979277B (zh) 影像显示系统及其液晶显示模块
US10684652B2 (en) Flexible display device
US10088871B2 (en) Display screen assembly and terminal
CN101667373B (zh) 显示装置
CN107688256B (zh) 液晶显示装置及其背光模组
US10976770B2 (en) Backlight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CN210514862U (zh) 液晶模组及显示装置
US8541697B2 (en) Dustproof structure and electronic device employing the same
US20130057804A1 (en) Transformer
US20120050640A1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JP4299737B2 (ja) 表示装置及び前記表示装置を用いた電子機器
US20200028948A1 (en) Mobile terminal
CN214067426U (zh) 背光模组、显示装置
CN202362549U (zh) 缓冲件及显示装置
US20100053852A1 (en) Display Device
US8247692B2 (en) Electronic device
CN112540476A (zh) 液晶模组及显示装置
US20110170254A1 (en) Laptop computer display
KR102490168B1 (ko) 표시장치
CN210836037U (zh) 一种触摸屏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CN220820421U (zh) 交互式显示屏及智慧黑板
CN210626825U (zh) 带有弹性限位块的液晶模组
US20060186310A1 (en) Flat panel display device
CN215416187U (zh) 一种终端设备及新型全面屏结构
CN221081718U (zh) 显示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