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503101U - 一种皮筏 - Google Patents
一种皮筏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0503101U CN210503101U CN201921515439.2U CN201921515439U CN210503101U CN 210503101 U CN210503101 U CN 210503101U CN 201921515439 U CN201921515439 U CN 201921515439U CN 210503101 U CN210503101 U CN 210503101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alloon
- raft
- sets
- area
- basement membran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attresses And Other Support Structures For Chairs And Bed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皮筏,包括筏本体,筏本体包括底膜、第一气圈、第二气圈和第三气圈,底膜设置在第一气圈的内孔中,且底膜的周部与第一气圈的底部无间隙粘接,第二气圈的底部与第一气圈的外部无间隙粘接,第二气圈的顶部与第三气圈无间隙粘接,第一气圈朝向第二气圈的轴中心方向凸出设置,形成供游客坐的乘坐区,第二气圈和第三气圈靠近第二气圈轴中心的一侧形成供游客倚靠的倚靠区。所述的皮筏密封性良好,且有利于提高游客的舒适感。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上用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皮筏。
背景技术
近年来,各种水上游乐设施广受消费者的欢迎,尤其是在炎热的夏天,水上活动已经成为了夏天的一项重要的活动。在各项水上游乐设施中,通常需要皮筏配合使用。但是,现有的皮筏中,皮筏的设置存在设较多的缺陷,比如皮筏的密封性不好,皮筏的内部容易进水,沾湿游客的鞋袜;皮筏的结构设置不合理,导致游客乘坐时缺少舒适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皮筏,其密封性良好,且有利于提高游客的舒适感。
为达到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提供一种皮筏,包括筏本体,所述筏本体包括底膜、第一气圈、第二气圈和第三气圈,所述底膜设置在所述第一气圈的内孔中,且所述底膜的周部与所述第一气圈的底部无间隙粘接,所述第二气圈的底部与所述第一气圈的外部无间隙粘接,所述第二气圈的顶部与所述第三气圈无间隙粘接,所述第一气圈朝向所述第二气圈的轴中心方向凸出设置,形成供游客坐的乘坐区,所述第二气圈和所述第三气圈靠近第二气圈轴中心的一侧形成供游客倚靠的倚靠区。
作为所述的皮筏的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乘坐区至少设置有两组把手组,每组所述把手组均包括两个沿所述第一气圈的径向间隔分布的把手单体,相邻两组所述把手组之间的区域形成乘坐位。
作为所述的皮筏的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乘坐区设置有五组把手组,五组所述把手组将分别将所述乘坐区分隔为五个所述乘坐位,五个所述乘坐位呈环形分布。
作为所述的皮筏的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二气圈和所述第三气圈的外周均设置有防撞条,各个所述防撞条均沿所述底膜的中心轴线环形分布。
作为所述的皮筏的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气圈的外周、所述第二气圈的外周和所述第三气圈的外周均绕设有加强筋。
作为所述的皮筏的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各个所述加强筋均呈环形分布,且各个加强筋的轴心线均与所述底膜的中心线垂直。
作为所述的皮筏的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气圈、所述第二气圈以及所述第三气圈上均设置气阀。
作为所述的皮筏的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二气圈的内部相对于第三气圈的内部朝向所述筏本体的轴心线凸出设置,形成凸出部。
作为所述的皮筏的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气圈和所述第三气圈的壁厚均为0.9mm,和/或,所述第二气圈的壁厚为1.0mm。
作为所述的皮筏的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气圈、所述第二气圈和所述第三气圈均采用PVC夹网布制成。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将底膜设置在第一气圈的内孔中,且第二气圈的底部和顶部分别与所述第一气圈和第二气圈无间隙粘接,此种结构的筏本体密封性极好,游客在滑道内游玩时可以有效防止水进入到皮筏中。通过设置依靠区,游客乘坐在乘坐区时,游客的后背可以依靠在依靠区,提高乘客的舒适感。第一气圈、第二气圈和第三气圈的分开设置,可以将乘坐区和依靠区相互独立,以将筏本体的所受到的压力分散在第一气圈、第二气圈和第三气圈中,提高所述筏本体的安全性,延长所述筏本体的使用寿命。此外,依靠区由第一气圈和第二气圈组成,可以加高依靠区的高度,降低水从筏本体的上端进入到筏本体的内部的可能性。
附图说明
下面根据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为实施例所述皮筏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00、第一气圈;200、第二气圈;300、第三气圈;400、底膜;
1、连接部;2、手柄;3、加强筋;4、防撞条;5、气阀。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和达到的技术效果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皮筏,包括筏本体,所述筏本体包括底膜400、第一气圈100、第二气圈200和第三气圈300,所述底膜400设置在所述第一气圈100的内孔中,且所述底膜400的周部与所述第一气圈100的底部无间隙粘接,所述第二气圈200的底部与所述第一气圈100无间隙粘接,所述第二气圈200的顶部与所述第三气圈300无间隙粘接,所述第一气圈100朝向所述第二气圈200的轴中心方向凸出设置,形成供游客坐的乘坐区,所述第二气圈200和所述第三气圈300靠近第二气圈200轴中心的一侧形成供游客倚靠的倚靠区。
将底膜400设置在第一气圈100的内孔中,且第二气圈200的底部和顶部分别与所述第一气圈100和第二气圈200无间隙粘接,此种结构的筏本体密封性极好,游客在滑道内游玩时可以有效防止水进入到皮筏中。通过设置依靠区,游客乘坐在乘坐区时,游客的后背可以依靠在依靠区,提高乘客的舒适感。第一气圈100、第二气圈200和第三气圈300的分开设置,可以将乘坐区和依靠区相互独立,以将筏本体的所受到的压力分散在第一气圈100、第二气圈200和第三气圈300中,提高所述筏本体的安全性,延长所述筏本体的使用寿命。此外,依靠区由第一气圈100和第二气圈200组成,可以加高依靠区的高度,降低水从筏本体的上端进入到筏本体的内部的可能性。
优选地,所述底膜400贯穿设置有出水孔,所述出水孔中设置有单向阀,单向阀的设置,可以使皮筏的使用过程中从皮筏的上端飞溅到筏本体内部的水从单向阀流出到筏本体的外部,而皮筏外部的水则无法从单向阀流出,此设计避免在筏本体的内部出现积水。
一实施例中,所述乘坐区至少间隔设置有两组把手组,每组所述把手组均包括两个沿所述第一气圈100的径向间隔分布的把手单体,相邻两组所述把手组之间的区域形成乘坐位。将两个把手单体集中在同一个把手组中,尽可能地减少把手单体对乘坐区的空间占用,提高乘坐区的空间可用率。
本实施例中,所述乘坐区设置有五组把手组,五组所述把手组将分别将所述乘坐区分隔为五个所述乘坐位,五个所述乘坐位呈环形分布,此设计,使得皮筏内部同时可以乘坐五个游客。在其他的实施例中,也可以将所述把手组设置为两组、三组、四组或六组等,以将乘坐区中的乘坐位分隔为相应的数量。
具体地,每个把手单体均包括连接部1以及与所述连接部1来接的把手柄2,所述连接部1与所述第一气圈100连接,实现所述把手单体的固定连接。优选地,所述连接部1通过高周波熔接实现与所述第一气圈100连接。
在皮筏滑落的过程中,难以避免滑道碰撞筏本体,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气圈200和所述第三气圈300的外周均设置有防撞条4,各个所述防撞条4分别沿着其对应气圈的径向方向环绕。防撞条4的设置,一方面可以加强所述气圈的结构,另一方面,在外物撞击筏本体时可以利用防撞条4进行缓冲。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气圈100的外周、所述第二气圈200的外周和所述第三气圈300的外周均绕设有加强筋3。具体地,各个所述加强筋3均呈环形分布,且各个加强筋3的轴心线均与所述底膜400的中心线垂直。所述第二气圈200的外周和所述第三气圈300的外周上的各个所述加强筋3分别与其对应气圈上的所述防撞条4相交。加强筋3的设置进一步提高第一气圈100、第二气圈200和第三气圈300的结构。
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气圈100、所述第二气圈200以及所述第三气圈300上均设置气阀5,通过气阀5可以对第一气圈100、第二气圈200和第三气圈300进行充气。
另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气圈200的内部相对于第三气圈300的内部朝向所述筏本体的轴心线凸出设置,形成凸出部。将凸出部对应游客的腰部设置,游客在乘坐时可直接依靠在凸部,凸部顶在游客的腰部可以进一步提高游客的舒适感。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气圈100和所述第三气圈300的壁厚均为0.9mm,所述第二气圈200的壁厚为1.0mm。当然,在另外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气圈100、所述第二气圈200和所述第三气圈300的壁厚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灵活设置。
具体地,所述第一气圈100、所述第二气圈200和所述第三气圈300均采用PVC夹网布制成。其中,所述第一气圈100、所述第二气圈200和所述第三气圈300均采用高周波热合加工的方式制作而成。
为了方便将第三气圈300粘贴到第二气圈200上,在本实施中,所述第二气圈200上环设有定位凹槽,所述第三气圈300安装在所述定位凹槽内,定位凹槽的设置在组装筏本体时,可将第三气圈300快速地安装到第二气圈200的固定位置,很大程度的方便了筏本体的组装。
于本文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等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简化操作,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仅用于在描述上加以区分,并没有特殊的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实施例”、“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以上结合具体实施例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原理。这些描述只是为了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而不能以任何方式解释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基于此处的解释,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的劳动即可联想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具体实施方式,这些方式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皮筏,其特征在于,包括筏本体,所述筏本体包括底膜、第一气圈、第二气圈和第三气圈,所述底膜设置在所述第一气圈的内孔中,且所述底膜的周部与所述第一气圈的底部无间隙粘接,所述第二气圈的底部与所述第一气圈的外部无间隙粘接,所述第二气圈的顶部与所述第三气圈无间隙粘接,所述第一气圈朝向所述第二气圈的轴中心方向凸出设置,形成供游客坐的乘坐区,所述第二气圈和所述第三气圈靠近第二气圈轴中心的一侧形成供游客倚靠的倚靠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皮筏,其特征在于,所述乘坐区至少设置有两组把手组,每组所述把手组均包括两个沿所述第一气圈的径向间隔分布的把手单体,相邻两组所述把手组之间的区域形成乘坐位。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皮筏,其特征在于,所述乘坐区设置有五组把手组,五组所述把手组将分别将所述乘坐区分隔为五个所述乘坐位,五个所述乘坐位呈环形分布。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皮筏,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气圈和所述第三气圈的外周均设置有防撞条,各个所述防撞条均沿所述底膜的中心轴线环形分布。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皮筏,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气圈的外周、所述第二气圈的外周和所述第三气圈的外周均绕设有加强筋。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皮筏,其特征在于,各个所述加强筋均呈环形分布,且各个加强筋的轴心线均与所述底膜的中心线垂直。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皮筏,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气圈、所述第二气圈以及所述第三气圈上均设置气阀。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皮筏,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气圈的内部相对于第三气圈的内部朝向所述筏本体的轴心线凸出设置,形成凸出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皮筏,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气圈和所述第三气圈的壁厚均为0.9mm,和/或,所述第二气圈的壁厚为1.0mm。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皮筏,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气圈、所述第二气圈和所述第三气圈均采用PVC夹网布制成。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1515439.2U CN210503101U (zh) | 2019-09-11 | 2019-09-11 | 一种皮筏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1515439.2U CN210503101U (zh) | 2019-09-11 | 2019-09-11 | 一种皮筏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0503101U true CN210503101U (zh) | 2020-05-12 |
Family
ID=705695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21515439.2U Active CN210503101U (zh) | 2019-09-11 | 2019-09-11 | 一种皮筏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0503101U (zh) |
-
2019
- 2019-09-11 CN CN201921515439.2U patent/CN210503101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20210259434A1 (en) | Inflatable mattress with improved structure | |
US20090085393A1 (en) | Inflatable Chair With Cushion Top | |
CN103016877B (zh) | 设有逆止装置的快速接头 | |
CN210503101U (zh) | 一种皮筏 | |
CN203735815U (zh) | 一种双层气室充气床结构 | |
CN212394416U (zh) | 一种三层结构的气垫 | |
CN212280698U (zh) | 一种气囊床垫 | |
CN201685995U (zh) | 一种水上充气沙发 | |
CN210960631U (zh) | 一种可更换鞋底的鞋子 | |
CN216135525U (zh) | 一种硅胶坐垫 | |
CN210018645U (zh) | 气垫床的气垫筒结构 | |
CN114766868A (zh) | 一种气囊垫 | |
GB1594111A (en) | Floatation cushions | |
TWM554308U (zh) | 氣墊 | |
CN202136493U (zh) | 多腔式自充气担架 | |
CN201090803Y (zh) | 一种充气物上的新型阀门 | |
CN221578744U (zh) | 一种按摩椅通风坐垫 | |
CN2681942Y (zh) | 一种坐垫内垫 | |
CN203425211U (zh) | 一种气囊式按摩单元装置 | |
CN216408552U (zh) | 液氧储存容器及液氧供氧装置 | |
CN221257821U (zh) | 一种止回三角阀 | |
CN220722233U (zh) | 一种旋翼阀盘 | |
CN207784735U (zh) | 一种塑料座椅 | |
CN219982540U (zh) | 一种带反射膜的充气垫 | |
CN219295220U (zh) | 一种前排座椅座深调节的通风系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