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502306U - 一种用于车辆的接触式充电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用于车辆的接触式充电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502306U
CN210502306U CN201920975910.XU CN201920975910U CN210502306U CN 210502306 U CN210502306 U CN 210502306U CN 201920975910 U CN201920975910 U CN 201920975910U CN 210502306 U CN210502306 U CN 21050230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mounting box
receiving
opening
contact charg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975910.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戚明阳
李波
刘渊
霍舒豪
张德兆
王肖
李晓飞
张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Idriverplus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Idriverplus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Idriverplus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Idriverplus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0975910.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50230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50230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50230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72Electromobility specific charging systems or methods for batteries, ultracapacitors, supercapacitors or double-layer capacito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or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T90/1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charging of electric vehicles
    • Y02T90/14Plug-in electric vehicles

Landscapes

  • Electric Propulsion And Braking For Vehicles (AREA)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涉及一种用于车辆的接触式充电设备,包括发射装置和接收装置;发射装置包括第一安装盒、支撑座和发射电极;第一安装盒固定在支撑座上;第一安装盒的侧面设有第一开口,发射电极安设于第一安装盒内,且发射电极的发射端从第一开口露出;接收装置包括第二安装盒、驱动部件和接收电极;第二安装盒的侧面设有第二开口;驱动部件安设于第二安装盒内;接收电极与驱动部件相连接,驱动部件驱动接收电极从第二开口离开或进入第二安装盒,由此实现接收电极与发射电极的接触或断开。

Description

一种用于车辆的接触式充电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动汽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车辆的接触式充电设备。
背景技术
自动驾驶技术是近年来的热门领域,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制定和落实,自动驾驶技术发展尤其迅速,越来越多的自动驾驶低速车辆应用生活各个领域,各个厂家的自动驾驶低速车辆充电方式各不相同。
传统的自动驾驶低速车辆充电方式采用外接导线的充电方式,当自动驾驶低速车辆电量不足的时候需要人为参与进行充电,使无人驾驶失去了本身的无人参与的意义。并且其结构比较繁琐,成本相对较高,操作起来比较麻烦。
现有的自动驾驶低速车辆充电方案机械结构比较复杂且成本较高,操作起来比较麻烦,可靠性比较差,使用时间久了会产生接触不良。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用于车辆的接触式充电设备,结构简单,通过该装置简化充电步骤,提高充电效率,当车辆电量不足时,可以自动进行充电动作,不在需要人为协助,实现了无人驾驶真正的无人值守,降低自动驾驶低速车辆的运营成本,有助于无人驾驶行业跨越式的发展。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车辆的接触式充电设备,所述接触式充电设备包括发射装置和接收装置;
所述发射装置包括第一安装盒、支撑座和发射电极;所述第一安装盒固定在所述支撑座上;所述第一安装盒的侧面设有第一开口,所述发射电极安设于所述第一安装盒内,且所述发射电极的发射端从所述第一开口露出;
所述接收装置包括第二安装盒、驱动部件和接收电极;所述第二安装盒的侧面设有第二开口;所述驱动部件安设于所述第二安装盒内;所述接收电极与所述驱动部件相连接,所述驱动部件驱动所述接收电极从所述第二开口离开或进入所述第二安装盒,由此实现所述接收电极与所述发射电极的接触或断开。
优选的,所述第一安装盒包括第一上盖和第一下盖,所述第一下盖包括底板和三个侧板,所述三个侧板固定在所述底板上,所述第一上盖扣合在所述三个侧板上。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发射装置还包括固定抱箍和紧固螺母,所述固定抱箍套接于所述支撑座的上部,并通过所述紧固螺母实现所述第一下盖与所述支撑座的固定。
优选的,所述第二安装盒包括第二上盖和第二下盖,所述第二上盖扣合在所述第二下盖上,所述第二上盖的一侧设有所述第二开口。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第二开口处设有保护盖。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驱动部件为推杆电机;
所述接收装置还包括电极固定座,所述接收电极安设于所述电极固定座上,所述电极固定座与推杆电机的动力输出端相连接。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接收装置还包括滑轨,所述电极固定座滑设于所述滑轨上。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接收装置还包括电机固定座,所述电机固定座固定在所述第二下盖上,所述推杆电机和所述滑轨固定在所述电机固定座上。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于车辆的接触式充电设备,结构简单,通过该装置简化充电步骤,提高充电效率,当车辆电量不足时,可以自动进行充电动作,不在需要人为协助,实现了无人驾驶真正的无人值守,降低自动驾驶低速车辆的运营成本,有助于无人驾驶行业跨越式的发展。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接触式充电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接触式充电设备的爆炸示意图之一;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接触式充电设备的爆炸示意图之二。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本实用新型的提供的接触式充电设备包括发射装置和接收装置,接收装置设置在电动车辆上,优选设置在自动驾驶车辆上,能够实现自动驾驶车辆的自动充电。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接触式充电设备结构示意图,图2、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接触式充电设备的爆炸示意图,结合图1至图3所示,所述接触式充电设备包括发射装置1和接收装置2。
发射装置1的作用是安装发射电极13,从而为车辆进行充电,发射装置1具体可以安装在停车场等供车辆充电的场地。发射装置1具体可以包括第一安装盒11、支撑座12和发射电极13。
第一安装盒11固定在支撑座12上,第一安装盒11的侧面设有第一开口,这里的第一安装盒11是指用于放置发射电极13的安装盒,可以理解的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车辆充电口的位置对第一安装盒11的安装高度进行设定。发射电极13安设于第一安装盒11内,且发射电极13的发射端从第一开口露出,优选的,发射电极13外圈是用韧性及导电性能良好的不锈钢,内部是用具有支撑及弹性的高密度海绵,使发射电极13具有良好的韧性及缓冲性,避免发射电极13与移动的接收电极23产生硬性碰撞。
接收装置2是指电能的接收装置,接收装置2安设在车辆上,接收装置2具体可以包括第二安装盒21、驱动部件22和接收电极23。
第二安装盒21的侧面设有第二开口,这里的第二安装盒21是指用于放置接收电极23的安装盒。
驱动部件22是指能够提供驱动力的元件,比如电机等,驱动部件22安设于第二安装盒21内,接收电极23与驱动部件22相连接,驱动部件22驱动接收电极23从第二开口离开或进入第二安装盒21,由此实现接收电极23与发射电极13的接触或断开,在接收电极23与发射电极13接触时,对车辆进行充电。
在一个具体的例子中,第一安装盒11包括第一上盖111和第一下盖112,第一下盖112具体包括底板和三个侧板,三个侧板固定在底板上,并且三个侧板依次连接,底板优选为四边形,第一上盖111扣合在三个侧板上,由此第一上盖111、底板和侧板形成了第一开口。
为了实现支撑座12和第一安装盒11的固定,发射装置1还包括固定抱箍14和紧固螺母15,固定抱箍14套接于支撑座12的上部,并通过紧固螺母15实现第一下盖112与支撑座12的固定。
在另一个具体的例子中,第二安装盒21包括第二上盖211和第二下盖212,第二上盖211扣合在第二下盖212上,第二上盖211的一侧设有第二开口,第二开口的目的是为接收电极23提供出口。
为了保护接收电极23,在第二开口处设有保护盖24,保护盖24的一端通过转轴与第二开口相连,从而实现保护盖24的打开与扣合,在充电时,保护盖24出于打开状态,在充电完成后,保护盖24自动关闭。
在本例中,驱动部件22优选为推杆电机,通过推杆电机实现对接收电极23的驱动,为了保证装置的稳定性,接收装置2还包括电极固定座25,接收电极23安设于电极固定座25上,电极固定座25与推杆电机的动力输出端相连接,推杆电机驱动电极固定座25运动,由此带动电极固定座25上的电极运动。
在优选的实施例中,接收装置2还包括滑轨26,电极固定座25滑设于滑轨26上,这样推杆电机可以驱动电极固定座25在滑轨26上滑动。进一步的,接收装置2还包括电机固定座27,电机固定座27固定在第二下盖212上,推杆电机和滑轨26固定在电机固定座27上,这样可以保证装置运行的稳定性。
在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接触式充电设备结构了解的基础上,下面具体介绍其安装过程,安装过程分为发射装置1的安装和接收装置2的安装。
发射装置1的安装过程具体包括:
(1)用螺栓将发射电极13与第一上盖111、第一下盖112固定成一个整体,定义为总成A。
(2)将上述的总成A用固定抱箍14固定在支撑座12上,用紧固螺母15打紧,定义为发射端总成B。
接收装置2的安装过程具体包括:
(1)将电极固定座25与滑轨26组件固定在一起,构成总成C。
(2)将推杆电机与总成C固定在一起,构成总成D。
(3)将总成D与电机固定座27连接在一起,构成总成E。
(4)用螺钉将接收电极23固定在总成E上,定义为总成F。
(5)最后将总成F固定在第二下盖212上,定义为总成G。
(6)把保护盖24固定在第二上盖211上,构成总成H。
(7)最终把总成G与总成H通过螺钉连接在一起,定义为接收端总成K。
在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接触式充电设备结构和安装过程了解的基础上,下面介绍其使用过程。
当车辆检测到电量不足时,车辆会自动找到发射装置1,然后控制推杆电机工作,推杆电机驱动电极固定座25沿第一方向运动,由此带动电极固定座25上的接收电极23离开第二安装盒21,与发射装置1上的发射电极13接触,从而实现对车辆的充电。
当车辆检测到充电完成时,通过推杆电机控制电极固定座25沿第二方向运动,由此带动电极固定座25上的接收电极23回到第二安装盒21,与发射装置1上的发射电极13断开。
可以理解的是,这里的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是相反的方向,第一方向是指靠近发射装置1的方向,第二方向是指远离发射装置1的方向。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于车辆的接触式充电设备,结构简单,通过该装置简化充电步骤,提高充电效率,当车辆电量不足时,可以自动进行充电动作,不在需要人为协助,实现了无人驾驶真正的无人值守,降低自动驾驶低速车辆的运营成本,有助于无人驾驶行业跨越式的发展。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多个”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单元必须具有特定的方向、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中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一些实施例”、“一个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达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8)

1.一种用于车辆的接触式充电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式充电设备包括发射装置和接收装置;
所述发射装置包括第一安装盒、支撑座和发射电极;所述第一安装盒固定在所述支撑座上;所述第一安装盒的侧面设有第一开口,所述发射电极安设于所述第一安装盒内,且所述发射电极的发射端从所述第一开口露出;
所述接收装置包括第二安装盒、驱动部件和接收电极;所述第二安装盒的侧面设有第二开口;所述驱动部件安设于所述第二安装盒内;所述接收电极与所述驱动部件相连接,所述驱动部件驱动所述接收电极从所述第二开口离开或进入所述第二安装盒,由此实现所述接收电极与所述发射电极的接触或断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车辆的接触式充电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盒包括第一上盖和第一下盖,所述第一下盖包括底板和三个侧板,所述三个侧板固定在所述底板上,所述第一上盖扣合在所述三个侧板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车辆的接触式充电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射装置还包括固定抱箍和紧固螺母,所述固定抱箍套接于所述支撑座的上部,并通过所述紧固螺母实现所述第一下盖与所述支撑座的固定。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车辆的接触式充电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安装盒包括第二上盖和第二下盖,所述第二上盖扣合在所述第二下盖上,所述第二上盖的一侧设有所述第二开口。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车辆的接触式充电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开口处设有保护盖。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车辆的接触式充电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部件为推杆电机;
所述接收装置还包括电极固定座,所述接收电极安设于所述电极固定座上,所述电极固定座与推杆电机的动力输出端相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用于车辆的接触式充电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装置还包括滑轨,所述电极固定座滑设于所述滑轨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用于车辆的接触式充电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装置还包括电机固定座,所述电机固定座固定在所述第二下盖上,所述推杆电机和所述滑轨固定在所述电机固定座上。
CN201920975910.XU 2019-06-24 2019-06-24 一种用于车辆的接触式充电设备 Active CN21050230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975910.XU CN210502306U (zh) 2019-06-24 2019-06-24 一种用于车辆的接触式充电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975910.XU CN210502306U (zh) 2019-06-24 2019-06-24 一种用于车辆的接触式充电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502306U true CN210502306U (zh) 2020-05-12

Family

ID=705801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975910.XU Active CN210502306U (zh) 2019-06-24 2019-06-24 一种用于车辆的接触式充电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50230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ATE181177T1 (de) System für die abgabe von zuviel erzeugter elektrischen energie ausserhalb einem elektrischen fahrzeug
EP1090803A3 (en) Hybrid vehicle control apparatus wherein the battery is charged based on battery state and efficiency of generator
US9420923B2 (en) Charger system for an automatic cleaner
NL2016995B1 (en) Integrated power module and electric bicycle having the same
US5432382A (en) Permanent magnet energy storage apparatus
EP1652713A3 (en) Hybrid electric vehicle and propulsion system
EP0902520A3 (en) Electric vehicle
CN109449331A (zh) 一种电动车电池连接结构
US20110278080A1 (en) Drive system for a motor vehicle and method therefor
KR20080005377U (ko) 자가 발전을 이용한 자동 충전 시스템.
CN108146282A (zh) 一种自动充电桩
CN210502306U (zh) 一种用于车辆的接触式充电设备
US5446319A (en) Permanent magnet energy storage apparatus
CN212906620U (zh) 停车引导系统
CN205544369U (zh) 便携式无人机光伏无线充电装置
CN2905540Y (zh) 油电混合动力车
CN216818502U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蓄电设备
CN112959907B (zh) 一种汽车新能源便携式充电枪
CN209374545U (zh) 一种稳固连接的蓄电池充电连接卡子
US20100190534A1 (en)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and charging method thereof
CN207234054U (zh) 电动汽车交流充电插座
CN219954700U (zh) 移动式燃料电池充电装置
CN218301002U (zh) 一种户外用多功能移动电源
CN218805265U (zh) 一种电动车可弹出式充电接口
CN218216986U (zh) 一种便于拆装维护的儿童电动玩具汽车输出电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B4-006, maker Plaza, 338 East Street, Huilongguan town, Changping District, Beijing 100096

Patentee after: Beijing Idriverplus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B4-006, maker Plaza, 338 East Street, Huilongguan town, Changping District, Beijing 100096

Patentee before: Beijing Idriverplus Technology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