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468123U - 天线、下倾角调节的动力输入装置及切换机构 - Google Patents

天线、下倾角调节的动力输入装置及切换机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468123U
CN210468123U CN201921765812.XU CN201921765812U CN210468123U CN 210468123 U CN210468123 U CN 210468123U CN 201921765812 U CN201921765812 U CN 201921765812U CN 210468123 U CN210468123 U CN 21046812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djusting rod
switching mechanism
transmission
output
driven gea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765812.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姚化山
游建军
刘苑辉
杨仲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omba Telecom Technology Guangzhou Ltd
Original Assignee
Comba Telecom Technology Guangzhou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omba Telecom Technology Guangzhou Ltd filed Critical Comba Telecom Technology Guangzhou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765812.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46812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46812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468123U/zh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ransmission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天线、下倾角调节的动力输入装置及切换机构,该切换机构,包括支撑座,支撑座安设有可转动的输出件,输出件设有从动齿轮及连接体;调节杆,调节杆设置于支撑座上、且能够相对于支撑座伸缩移动;主动齿轮,主动齿轮与调节杆固定连接,主动齿轮用于带动从动齿轮转动;及传动件,传动件与调节杆转动连接,且传动件能够随调节杆移动,传动件与主动齿轮沿调节杆的轴线方向间隔设置,传动件设有可转动的配合部,配合部用于与连接体及输出轴传动配合。该切换机构能够独立动力源之间的灵活切换,互不干扰;将该切换机构应用于下倾角调节的动力输入装置,有利于提高稳定性;进而也有利于天线的下倾角调节的可靠性。

Description

天线、下倾角调节的动力输入装置及切换机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天线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天线、下倾角调节的动力输入装置及切换机构。
背景技术
随着天线的快速发展,运营商对天线的电下倾角的调节方式也有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市面上的天线,已有的电动调节及手动调节集成化的下倾角调节的动力输入装置。该下倾角调节的动力输入装置由于其切换机构的缺陷,普遍存在如下问题:手动调节时,需要带动电机运转,造成调节扭力偏大、速度很慢,且容易造成电机内部结构受损;而电动调节时,又带动手动调节传动装置运转,造成不必要的力矩损耗。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天线、下倾角调节的动力输入装置及切换机构。该切换机构能够实现至少两个独立动力源之间的灵活切换,且在独立工作过程中,各自的传动结构互不干扰;如此将该切换机构应用于下倾角调节的动力输入装置,有利于提高动力输入装置的稳定性,降低不必要的损耗,提高利用率;进而也有利于天线的下倾角调节的可靠性。
其技术方案如下:
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切换机构,包括:支撑座,所述支撑座安设有可转动的输出件,所述输出件设有从动齿轮及连接体,所述从动齿轮及所述连接体能够分别带动所述输出件转动;调节杆,所述调节杆设置于所述支撑座上、且能够相对于所述支撑座伸缩移动;主动齿轮,所述主动齿轮与所述调节杆固定连接,所述主动齿轮用于带动所述从动齿轮转动;及传动件,所述传动件与所述调节杆转动连接,且所述传动件能够随所述调节杆移动,所述传动件与所述主动齿轮沿所述调节杆的轴线方向间隔设置,所述传动件设有可转动的配合部,所述配合部用于与所述连接体及输出轴传动配合;
其中,当所述调节杆移动至第一位置时,所述主动齿轮与所述从动齿轮传动配合,所述输出轴与所述连接体相分离;当所述调节杆移动至第二位置时,所述主动齿轮与所述从动齿轮相分离,所述输出轴通过所述配合部与所述连接体传动配合。
上述切换机构使用时,输出件作为动力输出端使用,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带动调节杆旋转,此时主动齿轮跟随调节杆进行旋转,而传动件不跟随调节杆旋转;如此当所述调节杆移动至第一位置时,所述主动齿轮与所述从动齿轮传动配合,所述输出轴与所述连接体相分离,可以利用主动齿轮带动从动齿轮,进而带动输出件进行转动,实现动力输出。而将所述调节杆移动至第二位置时,所述主动齿轮与所述从动齿轮相分离,所述输出轴通过所述配合部与所述连接体传动配合,此时,输出轴旋转时,调节杆不旋转,如此可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带动输出轴旋转,带动连接体转动,连接体带动输出件进行转动,进而带动输出件进行转动,实现动力输出。通过调节杆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的切换,实现不同的动力源之间的输出切换,当调节杆进行手动驱动时,输出轴可以进行电动驱动;反过来,当调节杆进行电动驱动时,输出轴可以进行手动驱动。
下面进一步对技术方案进行说明: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从动齿轮设置于所述连接体与所述支撑座之间,且所述从动齿轮的转动轴线、所述连接体的转动轴线及所述输出件的转动轴线在同一直线上;所述主动齿轮设置于所述支撑座与所述传动件之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传动件设有可转动的轴套,所述轴套设有所述配合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传动件包括与所述调节杆转动配合的第一连接孔、与所述第一连接孔间隔设置的第二连接孔、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孔与所述第二连接孔之间的卡扣部,所述卡扣部用于安装所述轴套。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撑座设有与所述调节杆滑动配合的安装孔,所述调节杆设有间隔设置于所述安装孔的两端的第一限位部及第二限位部;当所述调节杆移动至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一限位部与所述支撑座相抵;当所述调节杆移动至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二限位部与所述支撑座相抵。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该切换机构还包括固定件,所述固定件固设于预设位置,且所述固定件与所述调节杆活动连接;所述固定件设有卡部,所述调节杆设有与所述卡部相配合的第一扣部及第二扣部;当所述调节杆移动至第一位置时,所述卡部与所述第一扣部卡扣配合,使得所述调节杆相对于所述固定件转动;当所述调节杆移动至第二位置时,所述卡部与所述第二扣部卡扣配合,使得所述调节杆相对于所述固定件转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卡部设有弹性的弧形凸起,所述第一扣部及所述第二扣部均为与所述弧形凸起相配合的环形凹槽。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该切换机构还包括伸缩离合器,所述伸缩离合器能够带动所述调节杆在所述第一位置与所述第二位置之间进行切换。
另一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下倾角调节的动力输入装置,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切换机构,还包括驱动手柄及旋转动力输出机构,所述驱动手柄与所述调节杆连接,用于驱动所述主动齿轮转动,所述旋转动力输出机构设有所述输出轴。
该下倾角调节的动力输入装置使用时,所述驱动手柄与所述调节杆连接,所述旋转动力输出机构设有所述输出轴,输出件作为动力输出端使用,传动件不跟随调节杆旋转。如此当所述调节杆移动至第一位置时,所述主动齿轮与所述从动齿轮传动配合,所述输出轴与所述连接体相分离,通过驱动手柄带动调节杆旋转,进而带动主动齿轮旋转,可以利用主动齿轮带动从动齿轮,进而带动输出件进行转动,实现动力输出。而将所述调节杆移动至第二位置时,所述主动齿轮与所述从动齿轮相分离,所述输出轴通过所述配合部与所述连接体传动配合,此时,输出轴旋转时,调节杆不旋转,如此通电使旋转动力输出机构的输出轴旋转,带动连接体转动,连接体带动输出件进行转动,进而带动输出件进行转动,实现动力输出。该下倾角调节的动力输入装置采用了上述切换机构,有利于提高动力输入装置的稳定性,降低不必要的损耗,提高利用率。
另一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天线,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下倾角调节的动力输入装置。
该天线采用了上述下倾角调节的动力输入装置,有利于提高天线下倾角调节时的稳定性及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为一实施例中所示的切换机构的结构示意图(调节杆处于第一位置);
图2为图1所示切换机构的调节杆处于第二位置时的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的输出件的三维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所示的传动件的三维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1所示的轴套的三维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1所示的固定件的三维结构示意图;
图7为一实施例中所示的切换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一实施例中采用了图1所示的切换机构的下倾角调节的动力输入装置的示意图;
图9为图8所示的下倾角调节的动力输入装置的三维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切换机构,100、支撑座,110、安装孔,200、输出件,210、从动齿轮,220、连接体,222、外齿结构,300、调节杆,310、第一限位部,320、第二限位部,330、第一扣部,340、第二扣部,400、主动齿轮,500、传动件,510、第一连接孔,520、第二连接孔,530、卡扣部,600、轴套,610、配合部,612、内齿结构,700、固定件,710、卡部,800、伸缩离合器,20、驱动手柄,30、旋转动力输出机构,32、输出轴,40、下倾角显示机构,42、传动轴,50、传动螺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设置于”、“固设于”或“安设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进一步地,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固定连接”另一个元件时,它可以不可拆卸的固定方式,也可以是可拆卸的固定方式。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传动配合”另一个元件,二者可以采用可拆卸连接方式进行配合,只要能够实现动力传递即可,如套接、卡接等,在现有技术中可以实现,在此不再累赘。当元件与另一个元件相互垂直或近似垂直是指二者的理想状态是垂直,但是因制造及装配的影响,可以存在一定的垂直误差。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本实用新型中涉及的“第一”、“第二”不代表具体的数量及顺序,仅仅是用于名称的区分。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提供一种切换机构10,包括:支撑座100,支撑座100安设有可转动的输出件200,输出件200设有从动齿轮210及连接体220,从动齿轮210及连接体220能够分别带动输出件200转动;调节杆300,调节杆300设置于支撑座100上、且能够相对于支撑座100伸缩移动;主动齿轮400,主动齿轮400与调节杆300固定连接,主动齿轮400用于带动从动齿轮210转动;及传动件500,传动件500与调节杆300转动连接,且传动件500能够随调节杆300移动,传动件500与主动齿轮400沿调节杆300的轴线方向间隔设置,传动件500设有可转动的配合部610,配合部610用于与连接体220及输出轴32传动配合;
其中,当调节杆300移动至第一位置时,主动齿轮400与从动齿轮210传动配合,输出轴32与连接体220相分离;当调节杆300移动至第二位置时,主动齿轮400与从动齿轮210相分离,输出轴32通过配合部610与连接体220传动配合。
上述切换机构10使用时,输出件200作为动力输出端使用(可以与传动螺杆传动连接),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带动调节杆300旋转,此时主动齿轮400跟随调节杆300进行旋转,而传动件500不跟随调节杆300旋转;如此当调节杆300移动至第一位置时,主动齿轮400与从动齿轮210传动配合,输出轴32与连接体220相分离,可以利用主动齿轮400带动从动齿轮210,进而带动输出件200进行转动,实现动力输出。而将调节杆300移动至第二位置时,主动齿轮400与从动齿轮210相分离,输出轴32通过配合部610与连接体220传动配合,此时,输出轴32旋转时,调节杆300不旋转,如此可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带动输出轴32旋转,带动连接体220转动,连接体220带动输出件200进行转动,进而带动输出件200进行转动,实现动力输出。通过调节杆300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的切换,实现不同的动力源之间的输出切换,当调节杆300进行手动驱动时,输出轴32可以进行电动驱动;反过来,当调节杆300进行电动驱动时,输出轴32可以进行手动驱动。当然了,调节杆300及输出轴32均可采用手动方式进行驱动或不同的电动方式进行驱动。
可以理解地,当连接体220或从动齿轮210至少有两个时,对应配套主动齿轮400及传动件500,调节杆300对应移动,即可实现至少三个独立动力源之间的灵活切换。
需要说明的是,该主动齿轮400与从动齿轮210的传动配合,可以采用直接啮合或间接啮合的方式实现,如采用间接啮合时,可以通过至少一个传动齿轮实现。如此使得主动齿轮400与从动齿轮210之间的布置方式更加灵活。
一实施例中,主动齿轮400与从动齿轮210相啮合,且主动齿轮400与从动齿轮210之间设有导向部(未示出),该导向部为倒圆角或倒锥角。如此,有利于主动齿轮400与从动齿轮210的插接导向配合,啮合更加准确,避免出现卡死现象。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如图1及图2所示,一实施例中,从动齿轮210设置于连接体220与支撑座100之间,且从动齿轮210的转动轴线、连接体220的转动轴线及输出件200的转动轴线在同一直线上;主动齿轮400设置于支撑座100与传动件500之间。如此可以使得切换机构10的结构更加紧凑,有利于天线小型化。
进一步地,如图1及图2所示,一实施例中,调节杆300与输出件200间隔设置于支撑座100上。如此,便于调节杆300与输出件200之间形成错位空间,使得主动齿轮400能够与从动齿轮210进行直接或间接地啮合。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如图1及图2所示,一实施例中,传动件500设有可转动的轴套600,轴套600设有配合部610。如此,可以利用轴套600的方式实现配合部610的结构,易于实现套接传动配合,便于分离或对接。
进一步地,如图5所示,一实施例中,配合部610设有内齿结构612,连接体220及输出轴32均设有与内齿结构612限位配合的外齿结构222。如此,可以通过调节杆300带动传动件500进行上下移动,即可是实现连接体220与输出轴32的传动配合或分离。
该内齿结构612及外齿结构222的齿形结构可以有多种,可以采用任意一种能够满足要求的现有技术中的齿形结构实现。且内齿结构612或/和外齿结构222的的齿形结构的端部均设有导向部,该导向部为倒圆角或倒锥角。
当然了,在其他实施例中,该配合部610还可以采用其他结构实现。
此外,如图4所示,一实施例中,传动件500包括与调节杆300转动配合的第一连接孔510、与第一连接孔510间隔设置的第二连接孔520、以及设置于第一连接孔510与第二连接孔520之间的卡扣部530,卡扣部530用于安装轴套600。如此,利用卡扣部530实现轴套600的安装,便于实现该轴套600可相对于传动件500转动,且拆装方便。同时,利用第一连接孔510与调节杆300转动配合,利用第二连接孔520与下倾角显示机构40的传动轴42转动配合,使得天线内部传动结构更加紧凑,有利于天线小型化发展。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如图1或图2所示,一实施例中,支撑座100设有与调节杆300滑动配合的安装孔110,调节杆300设有间隔设置于安装孔110的两端的第一限位部310及第二限位部320;当调节杆300移动至第一位置时,第一限位部310与支撑座100相抵;当调节杆300移动至第二位置时,第二限位部320与支撑座100相抵。如此,调节杆300可沿安装孔110进行伸缩移动,同时利用第一限位部310及第二限位部320限制调节杆300的移动范围,且便于精准控制调节杆300移动至第一位置及第二位置,避免出错错误,提高传动精度。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如图1、图2及图6所示,一实施例中,该切换机构10还包括固定件700,固定件700固设于预设位置,且固定件700与调节杆300活动连接;固定件700设有卡部710,调节杆300设有与卡部710相配合的第一扣部330及第二扣部340;当调节杆300移动至第一位置时,卡部710与第一扣部330卡扣配合,使得调节杆300相对于固定件700转动;当调节杆300移动至第二位置时,卡部710与第二扣部340卡扣配合,使得调节杆300相对于固定件700转动。如此,可以利用卡扣的方式实现调节杆300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进行切换及定位,易于操作及实现,且有利于提高传动结构在进行传动时的稳定性。该固定件700的具体结构形状可以多种,只有能够与外部固定物进行固定,且具有上述卡部710即可。
进一步地,如图6所示,一实施例中,卡部710设有弹性的弧形凸起(未标注),第一扣部330及第二扣部340均为与弧形凸起相配合的环形凹槽。如此,只需通过拉扯施加一定的力即可将弹性的弧形凸起从环形凹槽中,重新实现调节杆300的移动;而调节杆300移动至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时,该环形凸起又能够与环形凹槽配合,不影响调节杆300的转动。
需要说明的是,“弹性的弧形凸起”可以是弧形凸起本身具有弹性,也可以通过其他弹性元件使得该弧形凸起具有弹性。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如图7所示,一实施例中,该切换机构10还包括伸缩离合器800,伸缩离合器800能够带动调节杆300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进行切换。如此,可以利用现有的伸缩离合器800实现调节杆300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进行切换;该伸缩离合器800设有伸缩端,通过按钮实现伸缩端的伸出或缩回。具体结构可参考圆珠笔的笔尖伸出与缩回。
一实施例中,该调节杆300还套设有复位弹簧(未标注),该复位弹簧设置于主动齿轮400与支撑座100之间。如此,能够实现调节杆300的自动复位。
如图1、图2、图8及图9所示,一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下倾角调节的动力输入装置,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切换机构10,还包括驱动手柄20及旋转动力输出机构30,驱动手柄20与调节杆300连接,用于驱动主动齿轮400转动,旋转动力输出机构30设有输出轴32。
该下倾角调节的动力输入装置使用时,驱动手柄20与调节杆300连接,旋转动力输出机构30设有输出轴32,输出件200作为动力输出端使用,传动件500不跟随调节杆300旋转。如此当调节杆300移动至第一位置时,主动齿轮400与从动齿轮210传动配合,输出轴32与连接体220相分离,通过驱动手柄20带动调节杆300旋转,进而带动主动齿轮400旋转,可以利用主动齿轮400带动从动齿轮210,进而带动输出件200进行转动,实现动力输出。而将调节杆300移动至第二位置时,主动齿轮400与从动齿轮210相分离,输出轴32通过配合部610与连接体220传动配合,此时,输出轴32旋转时,调节杆300不旋转,如此通电使旋转动力输出机构30的输出轴32旋转,带动连接体220转动,连接体220带动输出件200进行转动,进而带动输出件200进行转动,实现动力输出。该下倾角调节的动力输入装置采用了上述切换机构10,有利于提高动力输入装置的稳定性,降低不必要的损耗,提高利用率。
该旋转动力输出机构30包括电机、旋转液压缸等现有的任意一种能够提高旋转动力的设备。
该驱动手柄20的具体结构可以有多种,如转盘、一字把手、十字把手、连接头(利用扳手进行驱动)等等。
一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天线,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下倾角调节的动力输入装置。
该天线采用了上述下倾角调节的动力输入装置,有利于提高天线下倾角调节时的稳定性及可靠性。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切换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支撑座,所述支撑座安设有可转动的输出件,所述输出件设有从动齿轮及连接体,所述从动齿轮及所述连接体能够分别带动所述输出件转动;
调节杆,所述调节杆设置于所述支撑座上、且能够相对于所述支撑座伸缩移动;
主动齿轮,所述主动齿轮与所述调节杆固定连接,所述主动齿轮用于带动所述从动齿轮转动;及
传动件,所述传动件与所述调节杆转动连接,且所述传动件能够随所述调节杆移动,所述传动件与所述主动齿轮沿所述调节杆的轴线方向间隔设置,所述传动件设有可转动的配合部,所述配合部用于与所述连接体及输出轴传动配合;
其中,当所述调节杆移动至第一位置时,所述主动齿轮与所述从动齿轮传动配合,所述输出轴与所述连接体相分离;
当所述调节杆移动至第二位置时,所述主动齿轮与所述从动齿轮相分离,所述输出轴通过所述配合部与所述连接体传动配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切换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从动齿轮设置于所述连接体与所述支撑座之间,且所述从动齿轮的转动轴线、所述连接体的转动轴线及所述输出件的转动轴线在同一直线上;所述主动齿轮设置于所述支撑座与所述传动件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切换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件设有可转动的轴套,所述轴套设有所述配合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切换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件包括与所述调节杆转动配合的第一连接孔、与所述第一连接孔间隔设置的第二连接孔、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孔与所述第二连接孔之间的卡扣部,所述卡扣部用于安装所述轴套。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切换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座设有与所述调节杆滑动配合的安装孔,所述调节杆设有间隔设置于所述安装孔的两端的第一限位部及第二限位部;当所述调节杆移动至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一限位部与所述支撑座相抵;当所述调节杆移动至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二限位部与所述支撑座相抵。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切换机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固定件,所述固定件固设于预设位置,且所述固定件与所述调节杆活动连接;所述固定件设有卡部,所述调节杆设有与所述卡部相配合的第一扣部及第二扣部;当所述调节杆移动至第一位置时,所述卡部与所述第一扣部卡扣配合,使得所述调节杆相对于所述固定件转动;当所述调节杆移动至第二位置时,所述卡部与所述第二扣部卡扣配合,使得所述调节杆相对于所述固定件转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切换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卡部设有弹性的弧形凸起,所述第一扣部及所述第二扣部均为与所述弧形凸起相配合的环形凹槽。
8.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切换机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伸缩离合器,所述伸缩离合器能够带动所述调节杆在所述第一位置与所述第二位置之间进行切换。
9.一种下倾角调节的动力输入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切换机构,还包括驱动手柄及旋转动力输出机构,所述驱动手柄与所述调节杆连接,用于驱动所述主动齿轮转动,所述旋转动力输出机构设有所述输出轴。
10.一种天线,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下倾角调节的动力输入装置。
CN201921765812.XU 2019-10-21 2019-10-21 天线、下倾角调节的动力输入装置及切换机构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1046812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765812.XU CN210468123U (zh) 2019-10-21 2019-10-21 天线、下倾角调节的动力输入装置及切换机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765812.XU CN210468123U (zh) 2019-10-21 2019-10-21 天线、下倾角调节的动力输入装置及切换机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468123U true CN210468123U (zh) 2020-05-05

Family

ID=704356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765812.X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10468123U (zh) 2019-10-21 2019-10-21 天线、下倾角调节的动力输入装置及切换机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468123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690571A (zh) * 2019-10-21 2020-01-14 京信通信技术(广州)有限公司 天线、下倾角调节的动力输入装置及切换机构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690571A (zh) * 2019-10-21 2020-01-14 京信通信技术(广州)有限公司 天线、下倾角调节的动力输入装置及切换机构
CN110690571B (zh) * 2019-10-21 2024-05-28 京信通信技术(广州)有限公司 天线、下倾角调节的动力输入装置及切换机构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346450B (zh) 三支链三自由度并联机构
CN210468123U (zh) 天线、下倾角调节的动力输入装置及切换机构
CN108105353B (zh) 天线、移相器的传动结构及其止挡组件
CN110440123B (zh) 摄像头伸缩调节机构及头戴设备
CN110690571A (zh) 天线、下倾角调节的动力输入装置及切换机构
CN215546349U (zh) 一种适用于变位机的离合系统
CN112619527A (zh) 一种具有球头轴的电机机构
CN208661564U (zh) 一种电子元器件的制造设备
CN204696015U (zh) 一种空调旋钮操控机构
CN204314452U (zh) 可自动旋转定位的介质板移相器
JP6997865B2 (ja) ミクロトームのための回転方向変更装置
CN215618063U (zh) 助力角度调节机构以及上肢外骨骼机器人
CN210310295U (zh) 旋转手柄式打蜡机
CN215037436U (zh) 机械手末端的快速更换结构及电动机械手
CN212601500U (zh) 一种回转一体式夹爪
CN208993665U (zh) 电动挂车支腿的换挡机构以及电动挂车支腿
CN109017712B (zh) 电动挂车支腿的换挡机构以及电动挂车支腿
CN204195976U (zh) 混凝土搅拌机的可伸缩支撑脚
CN210957021U (zh) 基站天线、传动装置及切换机构
CN113339416B (zh) 一种基于直流电机控制的可调节对接机构
CN210306744U (zh) 一种用于表壳加工机床的旋转加工头
CN217413888U (zh) 一种螺丝锁付支架
CN212875871U (zh) 一种多旋转手机摄像头
CN217355444U (zh) 一种附着工具及一种复合附着工具
CN210162149U (zh) 四向调节转向管柱及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0505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40528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0505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4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