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444249U - 非接触式旋钮装置以及电器设备 - Google Patents

非接触式旋钮装置以及电器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444249U
CN210444249U CN201921433128.1U CN201921433128U CN210444249U CN 210444249 U CN210444249 U CN 210444249U CN 201921433128 U CN201921433128 U CN 201921433128U CN 210444249 U CN210444249 U CN 21044424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gnet
knob
pole
panel
contac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433128.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华
龚圆杰
郑秀谦
陈春恒
陈良麟
肖靖鹏
贾贵胜
戴建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unmi Technology Shangha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Chunmi 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Chunmi 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Chunmi 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433128.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44424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44424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44424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otary Switch, Piano Key Switch, And Lever Switch (AREA)

Abstract

本公开关于一种非接触式旋钮装置以及电器设备,涉及机械技术领域。该非接触式旋钮装置包括面板,分别位于面板两侧的旋钮组件和套钮组件;旋钮组件包括旋钮以及固定连接在旋钮内部且靠近面板的第一磁体,该第一磁体包括N极和S极;套钮组件包括套钮以及固定连接在套钮内部且靠近面板的第二磁体,该第二磁体包括N极和S极,套钮组件与外部的控制模块中的旋转编码器固定连接;第一磁体与第二磁体相对设置在面板的两侧,第一磁体的N极和S极与第二磁体的S极和N极正对,使得第一磁体的旋转能带动第二磁体的旋转。本公开技术方案无需面板开孔即可实现旋钮开关功能,能够避免油烟和水汽的入侵,以确保产品内部的电子器件的品质和寿命。

Description

非接触式旋钮装置以及电器设备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机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非接触式旋钮装置以及电器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市面上存在很多诸如电磁炉、烤箱、微波炉等厨房用电设备需要使用旋钮来实现人机交互操作的功能。但在相关技术中,大多数的旋钮结构都需要在机器面板中开孔以将旋钮与机器内部的编码器进行连接,才能实现这种交互功能。而厨房环境中具有较多的油烟和较大的水汽,采用开孔结构无法有效的杜绝油烟和水汽从开孔位置进入到产品内部,因此容易导致产品内部的电子器件加速老化或者出现短路等故障隐患。
实用新型内容
为克服相关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非接触式旋钮装置以及电器设备。所述技术方案如下: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非接触式旋钮装置,包括面板,分别位于所述面板两侧的旋钮组件和套钮组件;
所述旋钮组件包括旋钮以及固定连接在所述旋钮内部且靠近所述面板的第一磁体,所述第一磁体包括N极和S极;
所述套钮组件包括套钮以及固定连接在所述套钮内部且靠近所述面板的第二磁体,所述第二磁体包括N极和S极,所述套钮组件与外部的控制模块中的旋转编码器固定连接;
其中,所述第一磁体与所述第二磁体相对设置在所述面板的两侧,所述第一磁体的N极和S极分别与所述第二磁体的S极和N极正对,使得所述第一磁体的旋转能够带动所述第二磁体的旋转。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磁体和所述第二磁体均为环形磁体。
在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一磁体的内圈或者外圈设有至少一个第一开口,所述旋钮在对应所述第一开口的位置设有第一限位筋,所述第一限位筋与所述第一开口相互卡合。
在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二磁体的内圈或者外圈设有至少一个第二开口,所述套钮在对应所述第二开口的位置设有第二限位筋,所述第二限位筋与所述第二开口相互卡合。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磁体的第一表面设有至少一个N极和至少一个S极,且所述N极和所述S极相间分布;所述第二磁体的第二表面设有至少一个N极和至少一个S极,且所述N极和所述S极相间分布;
其中,所述第一磁体的第一表面与所述第二磁体的第二表面相对设置,且所述第一磁体与所述第二磁体的对位吸合使得所述套钮组件跟随所述旋钮组件进行旋转。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旋钮组件还包括与所述旋钮固定连接的旋钮压盖,所述旋钮压盖位于所述第一磁体与所述面板之间,用于将所述第一磁体固定在所述旋钮与所述旋钮压盖构成的腔室内。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旋钮压盖通过粘胶、热压、螺钉和超声波焊接中的任一种方式与所述旋钮固定结合在一起。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套钮组件还包括与所述套钮固定连接的套钮压盖,所述套钮压盖位于所述第二磁体与所述面板之间,用于将所述第二磁体固定在所述套钮与所述套钮压盖构成的腔室内。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套钮压盖通过粘胶、热压、螺钉和超声波焊接中的任一种方式与所述套钮固定结合在一起。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旋钮组件还包括按钮、复位弹簧和第三磁体,所述复位弹簧套设在所述按钮的外周并位于所述旋钮的内部,所述第一磁体在所述面板上的投影环绕在所述复位弹簧在所述面板上的投影的外部;
所述套钮组件还包括霍尔开关以及用于固定所述霍尔开关的开关支架,所述霍尔开关与外部的控制模块中的控制电路板电性连接,且所述开关支架固定在所述旋转编码器的内部或者所述控制电路板的表面;
其中,所述按钮在未受到按压作用时远离所述霍尔开关,并在受到按压作用时靠近所述霍尔开关,使得所述霍尔开关根据感应到的所述第三磁体的磁场变化产生电信号并反馈至所述控制电路板。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套钮组件还包括隔磁片,所述隔磁片位于所述第二磁体与所述霍尔开关之间。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隔磁片的厚度大于或等于0.1mm,所述隔磁片沿所述面板的垂直方向的上下端面均遮挡住所述第二磁体沿所述面板的垂直方向的上下端面。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隔磁片的形状为环形。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非接触式旋钮装置还包括安装基座,所述控制电路板安装在所述安装基座中,所述旋转编码器固定在所述安装基座中并固定在所述控制电路板的预设位置。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磁体、所述第二磁体和所述第三磁体的材料包括以下至少之一:钕铁硼、铝镍钴、钐钴;所述隔磁片的材料包括以下至少之一:铁、不锈铁、镍、钴。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电器设备,包括第一方面任一实施例所述的非接触式旋钮装置以及所述控制模块。
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本公开技术方案所提供的非接触式旋钮装置,由于第一磁体和第二磁体相对设置在面板的两侧且其相对面均包括N极和S极,因此在通过旋钮控制第一磁体旋转时,借助于异性磁极相互吸引的作用,第二磁体便会随之旋转,进而带动套钮跟随旋转,以实现传递旋转扭矩的功能,而套钮又与控制模块中的旋转编码器固定连接,如此便可将旋转量转换成控制信号以传输至控制模块,从而实现旋钮开关功能。由于本公开的技术方案未在面板中开孔,仅借助磁力驱动套钮组件跟随旋钮组件同步旋转,因此能够有效的避免油烟和水汽的入侵,从而确保产品内部的电子器件的品质和寿命。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公开。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
图1是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非接触式旋钮装置的爆炸图;
图2是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环形磁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设有开口的环形磁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设有限位筋的旋钮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设有限位筋的套钮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非接触式旋钮装置的爆炸图;
图7是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非接触式旋钮装置的剖面图;
图8是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非接触式旋钮装置的爆炸图;
图9是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非接触式旋钮装置的剖面图;
图10是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非接触式旋钮装置的爆炸图;
图11是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非接触式旋钮装置的透视图。
附图标记:
10-面板;20-旋钮组件;201-旋钮;2010-第一限位筋;202-第一磁体;2020-第一开口;203-按钮;204-复位弹簧;205-第三磁体;206-旋钮压盖;30-套钮组件;301-套钮;3010-第二限位筋;302-第二磁体;3020-第二开口;303-霍尔开关;304-开关支架;305-套钮压盖;306-隔磁片;40-控制模块;401-旋转编码器;402-控制电路板;50-安装基座。
具体实施方式
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公开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公开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本公开实施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涉及非接触式旋钮装置以及采用非接触式旋钮装置的电器设备,尤其涉及厨房用电设备。在相关技术中,厨房用电设备常常需要使用旋钮来实现人机交互操作功能,大多数的旋钮结构都需要在机器面板中开孔,以将旋钮与机器内部的编码器进行连接,才能实现这种交互功能。而厨房环境中具有较多的油烟和较大的水汽,采用开孔结构无法有效的杜绝油烟和水汽从开孔位置进入到产品内部,因此容易导致产品内部的电子器件加速老化或者出现短路等故障隐患。基于此,本公开技术方案所提供的非接触式旋钮装置,无需在面板中开孔,即可实现旋钮开关功能,如此能够避免油烟和水汽的入侵,从而确保产品内部的电子器件的品质和寿命。
图1示例性示出了本公开技术方案所提供的非接触式旋钮装置的爆炸图。根据图1可知,所述非接触式旋钮装置包括面板10以及分别位于面板10两侧的旋钮组件20和套钮组件30;其中,套钮组件30可与控制模块40相连接,该控制模块40可以为外部连接的控制装置,或者也可以为内置于非接触式旋钮装置中的控制单元,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旋钮组件20包括旋钮201,以及固定在旋钮201内部与旋钮201连接且靠近面板10的第一磁体202;其中,第一磁体202可以为包括至少一对N极和S极的整体结构,或者,第一磁体202也可以为包括多个独立磁体的分离结构。
套钮组件30包括套钮301,以及固定在套钮301内部与套钮301连接且靠近面板10的第二磁体302;其中,第二磁体302可以为包括至少一对N极和S极的整体结构,或者,第二磁体302也可以为包括多个独立磁体的分离结构。
控制模块40包括旋转编码器401以及控制电路板402,旋转编码器401与套钮组件30固定连接,且旋转编码器401与控制电路板402电性连接。
其中,图1是以第一磁体202和第二磁体302采用整体结构为例绘示的。第一磁体202与第二磁体302相对设置在面板10的两侧,且第一磁体202的N极和S极分别与第二磁体302的S极和N极正对,使得第一磁体202的旋转能够带动第二磁体302的旋转,从而达到控制旋钮201即可调节套钮301的效果。
示例的,第一磁体202在旋钮201中的固定方式可以为嵌入式,即旋钮201中设有第一凹槽,第一磁体202嵌入至该第一凹槽中以实现二者的相对固定;第二磁体302在套钮301中的固定方式也可以为嵌入式,即套钮301中设有第二凹槽,第二磁体302嵌入至该第二凹槽中以实现二者的相对固定。当然,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的形状及大小应分别与第一磁体202和第二磁体302形状及大小相匹配。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面板10是指用于安装旋钮开关的面板,其例如是微波炉的操控面板或者是电烤箱的操控面板,但不以此为限。示例的,旋钮组件20位于面板10的一侧例如面向用户的外部,以便于用户手动控制旋钮201,套钮组件30位于面板10的另一侧例如背离用户的内部,以使得套钮301在旋钮201的驱动下配合旋转。其中,套钮组件30可位于旋钮组件20的对侧且暴露出来,或者,套钮组件30亦可位于旋钮组件20的对侧且被壳体包覆起来,本实施例对此不做具体限定。
基于此,本公开实施例所提供的非接触式旋钮装置,由于第一磁体202和第二磁体302相对设置在面板10的两侧且其相对面均包括N极和S极,因此在通过旋钮201控制第一磁体202旋转时,借助于异性磁极相互吸引的作用,第二磁体302便会随之旋转,进而带动套钮301跟随旋转,以实现传递旋转扭矩的功能,而套钮301又与控制模块40的旋转编码器401固定连接,如此便可将旋转量转换成控制信号以传输至控制模块40的控制电路板402,从而实现旋钮开关功能。由于本公开的技术方案未在面板10中开孔,仅借助磁力驱动套钮组件30跟随旋钮组件20同步旋转,因此能够有效的避免油烟和水汽的入侵,从而确保产品内部的电子器件的品质和寿命。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参考图2所示,第一磁体202和第二磁体302均可采用环形结构,例如第一磁体202和第二磁体302均可以设置为圆环形磁体,当然还可以设置为矩形环磁体或者椭圆环磁体等,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基于此,在第一磁体202/第二磁体302的表面便可将N极和S极沿着环形的周向设置,如此可在控制第一磁体202旋转时驱动第二磁体302跟随旋转,即第一磁体202的N极旋转会驱动第二磁体302的S极随之旋转,且第一磁体202的S极旋转会驱动第二磁体302的N极随之旋转,以达到借助第一磁体202来控制第二磁体302旋转的效果。
示例的,第一磁体202包括上下两个表面,其中的第一表面也即下表面设有相间分布的两个N极和两个S极,而上表面对应的设有相间分布的两个S极和两个N极,第二磁体302包括上下两个表面,其中的第二表面也即上表面设有相间分布的两个S极和两个N极,而下表面对应的设有相间分布的两个N极和两个S极。第一磁体202的第一表面与第二磁体302的第二表面相对设置且二者对位吸合,从而可在磁力作用的驱动下使得套钮组件30跟随旋钮组件20旋转。当然,这里仅是示例性说明,第一磁体202和第二磁体302的结构并不限于此,其还可以是整个磁体沿周向相间排布N极和S极,即不区分上下表面,或者也可以包括一对或者更多对的N极/S极,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优选的,本实施例可将第一磁体202和第二磁体302均设置为环形磁体,且该环形磁体靠近面板10的表面分布有多个相间排列的N极和S极,第一磁体202的下表面的N极与第二磁体302的上表面的S极相对,第一磁体202的下表面的S极与第二磁体302的上表面的N极相对,从而形成了第一磁体202与第二磁体302对位吸合的结构,因此在第一磁体202旋转时便可驱动第二磁体302随之旋转,以此来实现旋转开关的功能。
基于此,由于在环形磁体的表面交替分布有多个N极和多个S极,因此第一磁体202与第二磁体302的相对设置能够确保旋钮组件20和套钮组件30的自动对位吸合,而采用多磁极结构又可进一步确保在控制旋钮组件20旋转时,因旋钮组件20中第一磁体202的磁极位置的变化可使套钮组件30中对应的第二磁体302的异性磁极紧密的跟随旋转,从而减少动作延迟。
考虑到环形磁体在沿周向转动时可能会与旋钮201/套钮301的内部产生相对滑动的问题,从而造成环形磁体旋转而旋钮201/套钮301不转的现象,使得扭矩的传递无法及时到位。基于此,本公开实施例可在环形磁体和旋钮201/套钮301之间增加防滑结构,图3至图5示例性绘示了防滑结构的示意图。一方面,参考图3和图4所示,本公开实施例可在第一磁体202的内圈或者外圈设置至少一个第一开口2020,同时在旋钮201对应第一开口2020的位置设置第一限位筋2010,且第一限位筋2010与第一开口2020相互卡合,从而避免旋钮201与第一磁体202之间发生相对滑动。另一方面,参考图3和图5所示,本公开实施例还可在第二磁体302的内圈或者外圈设置至少一个第二开口3020,同时在套钮301对应第二开口3020的位置设置第二限位筋3010,且第二限位筋3010与第二开口3020相互卡合,从而避免套钮301与第二磁体302之间发生相对滑动。
如此一来,本公开实施例可在环形磁体的内圈或者外圈设置开口,同时在旋钮201/套钮301的对应位置设置限位筋,通过开口与限位筋的相互配合避免环形磁体与旋钮201/套钮301在旋转过程中发生周向的相对滑动,使得扭矩能够及时传递到位,从而确保旋转编码器401具有良好的跟随性。
在本公开的另一实施例中,参考图6所示,第一磁体202和第二磁体302均可采用柱形结构,例如第一磁体202和第二磁体302均可以设置为圆柱形磁体,当然还可以设置为棱柱形磁体,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基于此,多个第一磁体202和多个第二磁体302可沿环形排布,以便于在控制第一磁体202旋转时能够驱动第二磁体302跟随旋转,从而达到借助第一磁体202来控制第二磁体302旋转的效果。
可选的,多个第一磁体202之间相隔预设间隙,多个第二磁体302之间相隔预设间隙,且第一磁体202靠近面板10的表面均设为相同的第一极性,第二磁体302靠近面板10的表面对应的均设为相同的第二极性,第一极性和第二极性为相反的极性。其中,相邻磁体之间的间隙可以相同或者不同,本实施例对此不做具体限定,只需要确保成对的第一磁体202与第二磁体302的位置对应即可。
示例的,多个例如至少两个第一磁体202均以相同的方式设置,且相邻第一磁体202之间间隔一定的间隙,每个第一磁体202包括上下两个表面,其靠近面板10的下表面可设为N极,而背离面板10的上表面则设为S极;多个例如至少两个第二磁体302均以相同的方式设置,且相邻第二磁体302之间间隔一定的间隙,每个第二磁体302包括上下两个表面,其靠近面板10的上表面可设为S极,而背离面板10的下表面则设为N极。当然,这里仅是示例性说明,第一磁体202和第二磁体302还可以同时设置为相反的极性,即第一磁体202的下表面设为S极,而第二磁体302的上表面设为N极。基于此,第一磁体202的下表面与第二磁体302的上表面相对设置并对位吸合,从而可在磁力作用的驱动下使得套钮组件30跟随旋钮组件20进行旋转。
可选的,多个第一磁体202之间相隔预设间隙,多个第二磁体302之间相隔预设间隙,且第一磁体202靠近面板10的表面设为第一极性和第二极性中的任一种,第二磁体302靠近面板10的表面对应的设为第一极性和第二极性中的另一种,第一极性和第二极性为相反的极性。其中,相邻磁体之间的间隙可以相同或者不同,本实施例对此不做具体限定,只需要确保成对的第一磁体202与第二磁体302的位置对应即可。
示例的,多个例如至少两个第一磁体202以不同的方式设置且相邻第一磁体202之间间隔一定的间隙,每个第一磁体202包括上下两个表面,某些第一磁体202靠近面板10的下表面设为N极、背离面板10的上表面则设为S极,而其余第一磁体202靠近面板10的下表面设为S极、背离面板10的上表面则设为N极;多个例如至少两个第二磁体302以不同的方式设置且相邻第二磁体302之间间隔一定的间隙,每个第二磁体302包括上下两个表面,某些第二磁体302靠近面板10的上表面设为S极、背离面板10的下表面则设为N极,而其余第二磁体302靠近面板10的上表面设为N极、背离面板10的下表面则设为S极。当然,这里仅是示例性说明,第一磁体202和第二磁体302还可以同时设置为相反的极性,这里不再赘述。基于此,第一磁体202的下表面与第二磁体302的上表面相对设置并对位吸合,从而可在磁力作用的驱动下使得套钮组件30跟随旋钮组件20进行旋转。
可选的,多个第一磁体202之间无间隙设置,多个第二磁体302之间无间隙设置,且第一磁体202靠近面板10的表面设为第一极性和第二极性中的任一种,第二磁体302靠近面板10的表面对应的设为第一极性和第二极性中的另一种,相邻两个第一磁体202的极性以及相邻两个第二磁体302的极性均不同。其中,相邻磁体之间可以部分接触或完全接触,本实施例对此不做具体限定,只需要确保成对的第一磁体202与第二磁体302的位置对应即可。
示例的,多个例如至少两个第一磁体202以不同的方式设置且相邻第一磁体202之间无间隙排布,每个第一磁体202包括上下两个表面,以任一个位置为起点,奇数位的第一磁体202靠近面板10的下表面设为N极、背离面板10的上表面则设为S极,偶数位的第一磁体202靠近面板10的下表面设为S极、背离面板10的上表面则设为N极;多个例如至少两个第二磁体302以不同的方式设置且相邻第二磁体302之间无间隙排布,每个第二磁体302包括上下两个表面,以第一磁体202的起点位置为起点,奇数位的第二磁体302靠近面板10的上表面设为S极、背离面板10的下表面则设为N极,偶数位的第二磁体302靠近面板10的上表面设为N极、背离面板10的下表面则设为S极。当然,这里仅是示例性说明,第一磁体202和第二磁体302还可以同时设置为相反的极性,这里不再赘述。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第一磁体202/第二磁体302的数量可设为偶数个,以避免其沿环形排布时相邻磁体只能设为相同极性的问题。基于此,第一磁体202的下表面与第二磁体302的上表面相对设置并对位吸合,从而可在磁力作用的驱动下使得套钮组件30跟随旋钮组件20进行旋转。
更进一步的,本公开实施例在控制旋钮组件20旋转之后,还可对此操作进行按压确认。具体的,结合图7和图8所示,旋钮组件20还可以包括按钮203、复位弹簧204和第三磁体205,第三磁体205位于按钮203和复位弹簧204之间,即靠近面板10位置的按钮203底部,复位弹簧204套设在按钮203的外周并且位于旋钮201的内部,其可沿着垂直于面板10的方向伸缩,第一磁体202环绕在复位弹簧204的外部,即第一磁体202在面板10表面的投影环绕在复位弹簧204在面板10表面的投影的外部;套钮组件30还可以包括霍尔开关303以及用于固定霍尔开关303的开关支架304,霍尔开关303与控制电路板402电性连接,开关支架304固定在旋转编码器401的内部或者控制电路板402的表面;其中,霍尔开关303与第三磁体205分别位于面板10的两侧且位置正对。
在初始状态(即按钮203未被按压)时,按钮203与第三磁体205由于复位弹簧204的弹力作用而处于远离霍尔开关303的位置,即第三磁体205与霍尔开关303的距离较远,此时霍尔开关303无法检测到磁力信号而保持在第一状态,例如断开状态或闭合状态,也即未确认旋钮开关处于有效位置,从而使得套钮组件30在跟随旋钮组件20旋转之后并未受到按压确认,因此保持在旋钮开关的未开启状态。
在工作状态(即按钮203受到按压)时,按钮203与第三磁体205由于用户施加的按压作用而向靠近霍尔开关303的方向运动,即第三磁体205与霍尔开关303的距离较近,此时霍尔开关303能够感应到磁场强度变化并将其转换为电信号而反馈给控制电路板402,从而切换为第二状态,例如闭合状态或断开状态,该电信号用于通知控制电路板402旋钮开关处于有效位置,从而使得套钮组件30在跟随旋钮组件20旋转之后受到了按压确认,因此可切换为旋钮开关的开启状态,控制电路板402根据当前旋转编码器401发来的信号(即当前旋钮所指向的位置信息)进行处理。
基于此,本公开实施例所提供的非接触式旋钮装置,在采用第一磁体202和第二磁体302的磁力配合而达到驱动旋转的效果之后,还可以控制按钮203的上下运动来改变第三磁体205产生的磁场变化,以此来驱动霍尔开关303根据感应到的磁场变化产生相应的信号变化并反馈给控制电路板402,从而实现按钮203确认功能。由此可知,第一磁体202和第二磁体302的配合能够实现旋钮调节大小的作用,而按钮203、第三磁体205与霍尔开关303的配合能够实现确认开关的作用,如此能够进一步确保旋钮开关的安全性,且按钮203、第三磁体205与霍尔开关303所构成的安全确认模块也是采用了磁场原理,未在面板10中增加开孔,从而能够保护电器设备内部的各个模块。
需要说明的是:按钮203、第三磁体205与霍尔开关303所构成的安全确认模块可适用于以上两个实施例中的任一个,也即,第一磁体202和第二磁体302均为多磁极结构,或者,第一磁体202和第二磁体302均包括多个独立的磁体。
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第一磁体202、第二磁体302和第三磁体205的材料均可采用以下至少之一:钕铁硼、铝镍钴、钐钴。这里以钕铁硼为例,本实施例具体可以选用钕铁硼N40型号,但不以此为限。
考虑到第二磁体302和霍尔开关303均位于套钮301的内部,为了避免第二磁体302的磁场对霍尔开关303产生影响,参考图9和图10所示,本公开实施例还可在第二磁体302与霍尔开关303之间设置隔磁片306,以将第二磁体302与霍尔开关303在面板10的平行方向即水平方向隔开。具体的,隔磁片306可采用铁、不锈铁、镍、钴等铁磁质材料,其形状可与第二磁体302的形状相同,例如第二磁体302为环形时,隔磁片306也可设为环形。为了确保良好的隔磁效果,本实施例中隔磁片306的厚度大于或等于0.1mm,且隔磁片306沿面板10的垂直方向的上下端面均能遮挡住第二磁体302沿面板10的垂直方向的上下端面,且优选隔磁片306的上下端面至少超出第二磁体302的上下端面各1mm,从而能够更好的防止第二磁体302对霍尔开关303产生影响而在按钮203受到按压时使得第三磁体205对霍尔开关303的磁场作用被干扰产生误动作。
下面提供一具体的实施例对本公开技术方案中的非接触式旋钮装置进行详细的描述。图9为该非接触式旋钮装置的剖面图,图10为该非接触式旋钮装置的爆炸图,图11为该非接触式旋钮装置的透视图。具体而言,该非接触式旋钮装置包括面板10,分别位于面板10两侧的旋钮组件20和套钮组件30,与套钮组件30相连接的控制模块40,以及位于控制模块40底部的安装基座50。其中,控制模块40可以为外部连接的控制装置,但也可以为内置的控制单元,具体根据实际设计而定。
旋钮组件20包括旋钮201,固定在旋钮201内部与旋钮201连接且靠近面板10的第一磁体202,位于第一磁体202与面板10之间以用于固定第一磁体202的旋钮压盖206,以及固定在旋钮201内部的按钮203、复位弹簧204和第三磁体205;其中,按钮203、复位弹簧204和第三磁体205在面板10表面的投影位于第一磁体202在面板10表面的投影的内部,复位弹簧204套设在按钮203的外周并被按钮203表面的凸起抵住,以使得部分弹簧超出按钮203而延伸至面板10,其可沿着垂直于面板10的方向伸缩,第三磁体205位于按钮203与复位弹簧204之间也即按钮203靠近面板10位置的底部,且复位弹簧204与面板10之间也可设置压盖。旋钮压盖206可以通过粘胶、热压、螺钉固定、或者超声波焊接等方式与旋钮201结合在一起,以将第一磁体202固定在旋钮201与旋钮压盖206构成的腔室内部。第一磁体202可采用圆环磁体,在圆环磁体的内圈或外圈设有第一开口2020,且在旋钮201对应第一开口2020的位置设有第一限位筋2010,第一开口2020与第一限位筋2010之间相互卡合,以避免旋钮201与第一磁体202之间发生相对滑动。第一磁体在靠近面板10的第一表面交替设置有两个N极和两个S极,当然也可以采用更多对的N极和S极的多磁极结构。
套钮组件30包括套钮301,固定在套钮301内部与套钮301连接且靠近面板10的第二磁体302,位于第二磁体302与面板10之间以用于固定第二磁体302的套钮压盖305,固定在套钮301内部与第三磁体205正对的霍尔开关303,位于霍尔开关303和第二磁体302之间的厚度在1mm以上的隔磁片306,以及与霍尔开关303相连接并用于固定霍尔开关303的开关支架304;其中,第二磁体302与第一磁体202正对的设置在面板10的两侧,霍尔开关303与控制模块40的控制电路板402电性连接,且开关支架304固定在控制模块40的旋转编码器401的内部或控制电路板402的表面。套钮压盖305可以通过粘胶、热压、螺钉固定、或者超声波焊接等方式与套钮301结合在一起,以将第二磁体302固定在套钮301与套钮压盖305构成的腔室内部。第二磁体302可采用圆环磁体,在圆环磁体的内圈或外圈设有第二开口3020,且在套钮301对应第二开口3020的位置设有第二限位筋3010,第二开口3020与第二限位筋3010之间相互卡合,以避免套钮301与第二磁体302之间发生相对滑动。第二磁体302在靠近面板10的第二表面交替设置有两个N极和两个S极,当然也可以采用更多对的N极和S极的多磁极结构。
控制模块40包括旋转编码器401和控制电路板402,旋转编码器401与套钮组件30固定连接并且与控制电路板402电性连接,霍尔开关303与控制电路板402电性连接,控制电路板402具体可为PCB(Printed Circuit Board,印刷电路板);其中,旋转编码器401固定在安装基座50中并焊接或插接在PCB板的预设位置,套钮组件30插接至旋转编码器401的内部,开关支架304固定在旋转编码器401的内部或者控制电路板402的表面。
基于上述实施例,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器设备,包括外部连接有控制模块的非接触式旋钮装置或者内置有控制模块的非接触式旋钮装置。该电器设备尤其适用于厨房用电设备,其可避免油烟和水汽入侵至产品内部,从而确保产品内部的电子器件的品质和寿命,并杜绝出现短路等故障隐患。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公开后,将容易想到本公开的其它实施方案。本申请旨在涵盖本公开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公开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公开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
应当理解的是,本公开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公开的范围应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Claims (11)

1.一种非接触式旋钮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面板,分别位于所述面板两侧的旋钮组件和套钮组件;
所述旋钮组件包括旋钮以及固定连接在所述旋钮内部且靠近所述面板的第一磁体,所述第一磁体包括N极和S极;
所述套钮组件包括套钮以及固定连接在所述套钮内部且靠近所述面板的第二磁体,所述第二磁体包括N极和S极,所述套钮组件与外部的控制模块中的旋转编码器固定连接;
其中,所述第一磁体与所述第二磁体相对设置在所述面板的两侧,所述第一磁体的N极和S极分别与所述第二磁体的S极和N极正对,使得所述第一磁体的旋转能够带动所述第二磁体的旋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接触式旋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磁体和所述第二磁体均为环形磁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非接触式旋钮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磁体的内圈或者外圈设有至少一个第一开口,所述旋钮在对应所述第一开口的位置设有第一限位筋,所述第一限位筋与所述第一开口相互卡合。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非接触式旋钮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磁体的内圈或者外圈设有至少一个第二开口,所述套钮在对应所述第二开口的位置设有第二限位筋,所述第二限位筋与所述第二开口相互卡合。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接触式旋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磁体的第一表面设有至少一个N极和至少一个S极,且所述N极和所述S极相间分布;所述第二磁体的第二表面设有至少一个N极和至少一个S极,且所述N极和所述S极相间分布;
其中,所述第一磁体的第一表面与所述第二磁体的第二表面相对设置,且所述第一磁体与所述第二磁体的对位吸合使得所述套钮组件跟随所述旋钮组件进行旋转。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接触式旋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旋钮组件还包括与所述旋钮固定连接的旋钮压盖,所述旋钮压盖位于所述第一磁体与所述面板之间,用于将所述第一磁体固定在所述旋钮与所述旋钮压盖构成的腔室内。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接触式旋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套钮组件还包括与所述套钮固定连接的套钮压盖,所述套钮压盖位于所述第二磁体与所述面板之间,用于将所述第二磁体固定在所述套钮与所述套钮压盖构成的腔室内。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非接触式旋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旋钮组件还包括按钮、复位弹簧和第三磁体,所述复位弹簧套设在所述按钮的外周并位于所述旋钮的内部,所述第一磁体在所述面板上的投影环绕在所述复位弹簧在所述面板上的投影的外部;
所述套钮组件还包括霍尔开关以及用于固定所述霍尔开关的开关支架,所述霍尔开关与外部的控制模块中的控制电路板电性连接,且所述开关支架固定在所述旋转编码器的内部或者所述控制电路板的表面;
其中,所述按钮在未受到按压作用时远离所述霍尔开关,并在受到按压作用时靠近所述霍尔开关,使得所述霍尔开关根据感应到的所述第三磁体的磁场变化产生电信号并反馈至所述控制电路板。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非接触式旋钮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安装基座,所述控制电路板安装在所述安装基座中,所述旋转编码器固定在所述安装基座中并固定在所述控制电路板的预设位置。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非接触式旋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磁体、所述第二磁体和所述第三磁体的材料包括以下至少之一:钕铁硼、铝镍钴、钐钴。
11.一种电器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10任一项所述的非接触式旋钮装置以及所述控制模块。
CN201921433128.1U 2019-08-30 2019-08-30 非接触式旋钮装置以及电器设备 Active CN21044424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433128.1U CN210444249U (zh) 2019-08-30 2019-08-30 非接触式旋钮装置以及电器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433128.1U CN210444249U (zh) 2019-08-30 2019-08-30 非接触式旋钮装置以及电器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444249U true CN210444249U (zh) 2020-05-01

Family

ID=704098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433128.1U Active CN210444249U (zh) 2019-08-30 2019-08-30 非接触式旋钮装置以及电器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44424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0443481U (zh) 非接触式旋钮装置以及电器设备
CN111596583B (zh) 自发电无线开关及其应用
CN107208434B (zh) 齿轮总成及包括该齿轮总成的门装机构
JP7318061B2 (ja) 電源カプラー、超音波振動装置、超音波振動子、装着アセンブリ、カバーアセンブリ、調理器具及び加熱機器
BR0012149A (pt) Dispositivo de conexão eletromecânico
CN101741367A (zh) 一种家用电器的控制装置
CN204016058U (zh) 一种食品加工机
CN210444250U (zh) 非接触式旋钮装置以及电器设备
CN210444249U (zh) 非接触式旋钮装置以及电器设备
JP6530515B2 (ja) 電気調理器用の無線給電通信回路及び電気調理器
CN111555745A (zh) 一种感应旋钮以及感应旋钮的控制方法
KR101911723B1 (ko) 모터
CN211551694U (zh) 家用电器的旋转操作系统和家用电器
CN110151014A (zh) 一种磁性驱动料理机
CN110960061B (zh) 烹饪器具及其电源耦合器、超声波振子组件、锅盖
CN217306383U (zh) 一种旋转按压装置及其电子设备
CN112735885A (zh) 一种防水隔离磁力按键
CN111752332B (zh) 输入装置和家用电器
CN213988706U (zh) 一种具有高防水等级的永磁磁吸传动旋钮结构
CN214012831U (zh) 一种可取放式感应控制旋钮
CN220753290U (zh) 一种防水开关及电器
CN217562451U (zh) 一种带屏旋钮装置
CN215738407U (zh) 液体加热容器
CN216118550U (zh) 一种防水旋钮组件与家用电器
CN215772746U (zh) 电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Room 01-04, 1st floor, No.2 Lane 60, Naxian Road, Pudong New Area pilot Free Trade Zone, Shanghai 201203

Patentee after: Chunmi Technology (Shanghai) Co.,Ltd.

Address before: Room 01-04, 1st floor, Lane 60, Naxian Road, Pudong New Area, Shanghai, 201203

Patentee before: SHANGHAI CHUNMI 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