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440518U - 高静低动刚度特性的隔振器及具有其的轨道系统 - Google Patents

高静低动刚度特性的隔振器及具有其的轨道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440518U
CN210440518U CN201921098107.9U CN201921098107U CN210440518U CN 210440518 U CN210440518 U CN 210440518U CN 201921098107 U CN201921098107 U CN 201921098107U CN 210440518 U CN210440518 U CN 21044051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astic
bearing
vibration isolator
floating
isolator accor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098107.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肖俊恒
杜香刚
刘长溪
刘韦
曹庆杰
施成
于毫勇
孙照亮
朱光楠
王继军
刘伟斌
徐宏超
刘吉晔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Academy of Railway Sciences Corp Ltd CARS
Railway Engineering Research Institute of CARS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Academy of Railway Sciences Corp Ltd CARS
Railway Engineering Research Institute of CAR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Academy of Railway Sciences Corp Ltd CARS, Railway Engineering Research Institute of CARS filed Critical China Academy of Railway Sciences Corp Ltd CARS
Priority to CN201921098107.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44051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44051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44051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Vibration Prevention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高静低动刚度特性的隔振器及具有其的轨道系统,高静低动刚度特性的隔振器包括:正刚度组件,正刚度组件包括座体和设置在座体的腔体内的第一弹性件;支撑部,支撑部与第一弹性件的上端抵接;浮动部,浮动部与支撑部配合连接;负刚度组件,负刚度组件包括相互配合的弹性部和承载部,弹性部与支撑部和/或浮动部连接,承载部与座体连接;浮动部在承受载荷并压缩第一弹性件的情况下,弹性部向承载部施加的作用力的方向相对第一弹性件的弹力的方向倾斜或垂直设置。通过该技术方案,能够降低既有的轨道系统固有频率、提高既有的隔振器以及轨道系统的隔振频率范围和低频减振效果,同时可有效控制列车经过轨道系统时的动态位移。

Description

高静低动刚度特性的隔振器及具有其的轨道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轨道减振降噪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高静低动刚度特性的隔振器及具有其的轨道系统。
背景技术
低频隔振是轨道交通隔振领域一大研究热点和难点。结构振动控制根据是否需要外部能源输入可分为被动控制、主动控制、半主动控制和混合控制,采用主动控制隔振和半主动控制隔振两种技术很好地隔离低频振动,但是其结构复杂,占用空间较大,制造成本高,均需要外界提供能量,且存在不稳定和电磁污染等问题。相比之下,传统的被动隔振结构简单、易于实现、工作可靠、不会额外消耗外界的能量,但是当其结构一旦确定,其固有频率就被确定,只有当激励频率大于隔振系统固有频率的特定倍数才能起到隔振效果。一般情况下被动隔振可较好地隔离中、高频振动,但隔离低频振动的能力较差。
根据隔振系统自身特性和描述振动的数学模型的不同,隔振系统又可分为线性隔振系统和非线性隔振系统。其中,线性隔振系统是指质量保持不变,但其弹性力和阻尼力与运动参数成线性关系的系统,其数学模型可以用线性常系数常微分方程表示。而不属于线性隔振系统的系统即为非线性隔振系统。由隔振理论可知,线性隔振系统的传递率与其刚度k和阻尼c有着密切的关系。当选择增加系统阻尼时,其阻尼比增大,则其共振频率对应的传递率最大值减小,但是其在高频段的传递率会增大;当选择减小系统刚度时,其固有频率减小,则隔振起始频率减小,隔振频率范围增大,但是其静态承载能力下降,静态变形量增大。因此对传统的线性隔振系统而言,无法同时获取较低的隔振起始频率和较高的静态承载能力,两者是相互对立矛盾的。这也是上述轨道交通减振措施在低频减振效果差的主要原因。
因此,现有的隔振器的隔振频率范围窄,设计一种能够有效隔离低频振动且同时控制轨道动态位移的隔振器,对于轨道交通或其他领域的低频隔振很有必要。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静低动刚度特性的隔振器及具有其的轨道系统,在严格控制或降低轨道动态位移的前提下,降低既有隔振器及其轨道系统的固有频率,提高低频减振效果和隔振频率范围。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高静低动刚度特性的隔振器,包括:正刚度组件,正刚度组件包括座体和设置在座体的腔体内的第一弹性件;支撑部,支撑部与第一弹性件的上端抵接;浮动部,浮动部与支撑部配合连接;负刚度组件,负刚度组件包括相互配合的弹性部和承载部,弹性部与支撑部和/或浮动部连接,承载部与座体连接;浮动部在承受载荷并压缩第一弹性件的情况下,弹性部向承载部施加的作用力的方向相对第一弹性件的弹力的方向倾斜或垂直设置。
进一步地,弹性部包括第二弹性件和与第二弹性件连接的推动件,第二弹性件处于压缩状态,推动件与承载部抵接。
进一步地,承载部具有第一曲面,第二弹性件在伸缩的过程中,推动件能够与第一曲面的不同位置抵接。
进一步地,推动件具有第二曲面,第二曲面上的位置与第一曲面上的位置抵接。
进一步地,承载部包括连杆和承载件,连杆的下端与座体的底部连接,连杆的上端与承载件连接,推动件与承载件抵接。
进一步地,连杆穿设通过支撑部的至少一部分,支撑部上具有避让承载件的避让孔,承载件与连杆螺纹连接或焊接。
进一步地,弹性部与支撑部连接,弹性部设置在支撑部的第一腔体内。
进一步地,支撑部包括:架体,承载部穿设通过架体;盖板,设置在架体的上部,盖板与架体之间具有第一腔体,第二弹性件与第一腔体的侧壁连接,浮动部与盖板连接。
进一步地,弹性部还包括:导向结构,导向结构水平设置在第一腔体内,第二弹性件设置在导向结构内。
进一步地,弹性部为多个,多个弹性部分布在承载部的周向。
进一步地,浮动部包括筒体和设置在筒体的内壁上的支撑件,支撑件与支撑部的上部连接,筒体内在支撑件的上方具有第二腔体,弹性部设置在第二腔体内。
进一步地,弹性部与浮动部连接,浮动部还包括设置在筒体的内壁上的第一固定件,第二腔体位于支撑件和第一固定件之间,弹性部还包括导向结构,导向结构的上部与第一固定件连接,第二弹性件设置在导向结构内。
进一步地,浮动部还包括:第二固定件,第二固定件的下部与支撑部连接,导向结构的下部与第二固定件的上部连接。
进一步地,弹性部还包括:限位件,限位件设置在导向结构的端部,限位件用于对第二弹性件进行限位。
进一步地,支撑部与座体间隔设置,支撑部的下端面与座体的上端面对应设置,隔振器还包括密封件,密封件套设在支撑部和座体上,以封堵住支撑部与座体之间的间隙。
进一步地,浮动部包括筒体和设置在筒体的内壁上的环形的支撑件,支撑件上具有避让槽;支撑部能够相对浮动部转动以及沿筒体的轴向移动,支撑部包括架体和设置在架体上的盖板,通过支撑部与浮动部的相对移动,盖板能够穿设通过避让槽以及移动到与支撑件的下端面抵接的位置。
进一步地,隔振器还包括:阻尼液,设置在座体的腔体内;阻尼件,阻尼件的上端与支撑部连接,阻尼件的下端浸入阻尼液中。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轨道系统,包括高静低动刚度特性的隔振器,隔振器为上述提供的隔振器。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在隔振器中设置正刚度组件、支撑部、浮动部和负刚度组件,浮动部用于承受载荷,负刚度组件的弹性部与支撑部或浮动部连接,承载部与座体连接,浮动部在承受载荷并压缩第一弹性件的情况下,第一弹性件收缩,弹性部向承载部施加的作用力的方向相对于第一弹性件的弹力的方向倾斜。这样,正刚度组件和负刚度组件配合产生的弹性力,与浮动部的位移呈非线性关系,这样该隔振器可同时获得较低的隔振起始频率和较高的静态承载能力,即具有较高的静态刚度和较低的动态刚度特性(简称高静低动),能够隔绝低频率振动,提高了隔振器的隔振频率范围。将该隔振器应用于轨道系统中,可提高轨道系统的隔振频率范围,减少低频率振动传递,减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提供的隔振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图1中的隔振器在工作时弹性部对承载部的作用力示意图;
图3示出了图1中的隔振器中的弹性部的布置示意图;
图4示出了图1中的隔振器中的弹性部的另一布置示意图;
图5示出了图1中的隔振器中的弹性部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了图1中的隔振器的俯视图;
图7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二提供的隔振器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0、正刚度组件;11、座体;12、第一弹性件;20、支撑部;21、架体;22、盖板;30、浮动部;31、筒体;32、支撑件;321、避让槽;33、第一固定件;34、第二固定件;40、弹性部;41、第二弹性件;42、推动件;421、第二曲面;43、导向结构;44、限位件;50、承载部;51、第一曲面;52、连杆;53、承载件;60、密封件;70、阻尼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至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高静低动刚度特性的隔振器,包括:正刚度组件10,正刚度组件10包括座体11和设置在座体11的腔体内的第一弹性件12;支撑部20,支撑部20与第一弹性件12的上端抵接;浮动部30,浮动部30与支撑部20配合连接;负刚度组件,负刚度组件包括相互配合的弹性部40和承载部50,弹性部40与支撑部20和/或浮动部30连接,承载部50与正刚度组件10的座体11连接;浮动部30在承受载荷并压缩第一弹性件12的情况下,弹性部40向承载部50施加的作用力的方向相对第一弹性件12的弹力的方向倾斜或垂直设置。具体地,弹性部40与承载部50的相互作用力的方向沿承载部50的曲面的法向方向的变化而变化。
应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在隔振器中设置正刚度组件10、支撑部20、浮动部30和负刚度组件,浮动部30用于承受载荷,负刚度组件的弹性部40与支撑部20或浮动部30连接,承载部50与正刚度组件10的座体11连接,浮动部30在承受载荷并压缩第一弹性件12的情况下,第一弹性件12收缩,弹性部40向承载部50施加的作用力的方向相对于第一弹性件12的弹力的方向倾斜。这样,正刚度组件10和负刚度组件配合产生的弹性力,与浮动部30的位移呈非线性关系,这样该隔振器可同时获得较低的隔振起始频率和较高的静态承载能力,即具有较高的静态刚度和较低的动态刚度特性(简称高静低动),能够隔绝低频率振动,提高了隔振器的隔振频率范围。将该隔振器应用于轨道系统中,可提高轨道系统的隔振频率范围,减少低频率振动传递,减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在本实施例中,弹性部40包括第二弹性件41和与第二弹性件41连接的推动件42,第二弹性件41处于压缩状态,推动件42与承载部50抵接。通过第二弹性件41与推动件42的配合与承载部50产生相互作用力。第二弹性件41向承载部50施加的作用力的方向相对第一弹性件12的弹力的方向倾斜或垂直设置。
如图2所示,当浮动部30承受载荷时,浮动部30和承载部50发生相对位移,承载部50的位移使第二弹性件41伸长,对承载部50施加作用力。通过上述设置,第一弹性件12对承载部50施加的作用力沿第一弹性件12的弹力的方向的分力变化与第二弹性件41的尺寸变化呈非线性关系,分力的变化与浮动部30的位移也呈非线性关系,从而使隔振器具有较高的静态刚度和较低的动态刚度特性,即具有高静低动的效果,与常规隔振器相比,能够隔绝低频率振动,提高了隔振器的隔振频率范围。该隔振器能够隔绝小于20Hz的低频振动。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可以将第一弹性件12竖直设置,将第二弹性件41水平设置(未承载情况下),这样该隔振器能够较好地对竖直方向的载荷进行减振降噪,比较适用于轨道系统。
如图1或图5所示,承载部50具有第一曲面51,第二弹性件41在伸缩的过程中,推动件42能够与第一曲面51的不同位置抵接。通过设置第一曲面51,可根据需要改变第二弹性件41对承载部50施加的作用力的方向,以满足非线性需求,第一曲面51可以为凹型、凸型,圆面等形状。
在本实施例中,推动件42具有第二曲面421,第二曲面421上的位置与第一曲面51上的位置抵接。通过第二曲面421和第一曲面51的配合,可更好地实现非线性作用力需求,从而实现高静低动的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承载部50包括连杆52和承载件53,连杆52的下端与座体11的底部连接,连杆52的上端与承载件53连接,推动件42与承载件53抵接。通过上述设置,可使得承载部50与正刚度组件10连接,便于承载部50承受的负刚度组件的作用力传递给正刚度组件10,从而正刚度组件10和负刚度组件共同配合对载荷进行减振,同时减少振动对周围环境的传递,减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具体地,第二弹性件41提供的力使推动件42与承载件53产生的相互作用力方向沿承载件53的法向方向。
需要说明的是,承载部50上的承载件53和承载件53上的第一曲面51都是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设计成不同形状的,弹性部40中的推动件42的形状和滑动方式也可以进行多种不同的改变,例如增加轴承使滑动变成滚动,或者推动件42的前端也增加轴承,使推动件42与承载件53的第一曲面51接触滑动变为接触滚动等方式。无论其形状和方式如何变化,其原理都是采用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原理,都在保护范围内。
具体地,连杆52穿设通过支撑部20的至少一部分,支撑部20上具有避让承载件53的避让孔,承载件53与连杆52螺纹连接或焊接。通过上述设置,使得隔振器结构紧凑、体积小,并且便于装配。
为了保证承载件53的稳定性,需要安装防松垫片和防松螺母,承载件53在连杆52上的位置可以调节,安装承载件53时,承载件53的下表面和推动件42的表面接触,并提供一定的压力,则第二弹性件41因为压力的存在而压缩,提供一定的刚度。
在本实施例中,弹性部40与支撑部20连接,弹性部40设置在支撑部20的第一腔体内。这样可使得隔振器结构紧凑,并且与原有的隔振器相比,整体结构变化少,可减少对相关部件的影响,便于制造和装配。
具体地,支撑部20包括:架体21,承载部50穿设通过架体21;盖板22,设置在架体21的上部,盖板22与架体21之间具有第一腔体,第二弹性件41与第一腔体的侧壁连接,浮动部30与盖板22连接。这样可使得隔振器结构紧凑,并且起到良好的减振降噪的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弹性部40还包括:导向结构43,导向结构43水平设置在第一腔体内,第二弹性件41设置在导向结构43内。通过导向结构43可对第二弹性件41的收缩方向进行引导,以更好地控制作用力的方向,并且便于弹性部40的装配。导向结构43可以设置为槽状结构或筒状结构。
如图3和图4所示,弹性部40可以设置为多个,多个弹性部40分布在承载部50的周向。这样可以提高负刚度组件对隔振器的整体影响,提高非线性特性的效果,提高隔振器的隔振频率范围。而且,可以使得承载部50的受力比较均匀。
在本实施例中,支撑部20与座体11间隔设置,支撑部20的下端面与座体11的上端面对应设置,隔振器还包括密封件60,密封件60套设在支撑部20和座体11上,以封堵住支撑部20与座体11之间的间隙。将支撑部20与座体11间隔设置,可以便于支撑部20以及浮动部30在承受载荷时发生位移,将支撑部20的下端面与座体11的上端面对应设置,当载荷过大时,支撑部20的下端面与座体11的上端面可以直接接触而起到限位作用,这样可以避免浮动部30的位移过大,以及由于第一弹性件12变形过大,产生塑性变形而损坏。为了保证有效性,本实施例的密封件60选用橡胶密封圈,并且通过喉箍分别固定在座体11和支撑部20上。
如图1和图6所示,浮动部30包括筒体31和设置在筒体31的内壁上的环形的支撑件32,支撑件32上具有避让槽321;支撑部20能够相对浮动部30转动以及沿筒体31的轴向移动,支撑部20包括架体21和设置在架体21上的盖板22,通过支撑部20与浮动部30的相对移动,盖板22能够穿设通过避让槽321以及移动到与支撑件32的下端面抵接的位置。采用上述设置,在装配隔振器时,转动支撑部20使盖板22上的凸出部分与避让槽321对应,然后向筒体31内部移动,即可将支撑部20穿入到支撑件32的下方,然后再次转动支撑部20,使得盖板22上的凸出部分与避让槽321错位,这样盖板22与支撑件32的下端面抵接,从而实现浮动部30与支撑部20的装配,即支撑部20对浮动部30进行支撑。在施工时,筒体31可预制在混凝土轨道板内部。
如图1所示,隔振器还包括:阻尼液,设置在座体11的腔体内;阻尼件70,阻尼件70的上端与支撑部20连接,阻尼件70的下端浸入阻尼液中。通过上述设置,支撑部20在承受载荷时,产生的振动可通过阻尼件70传导到阻尼液中,通过阻尼液的阻尼效果,可以对振动起到减缓作用,从而起到减振降噪的效果。具体地,阻尼件70包括杆状件和设置在杆状件下方的盘状件,杆状件的上端与支撑部20连接。为了提高连接强度以及传递效果,可以将杆状件设置为多个,多个杆状件围绕承载部50设置。阻尼液灌注在座体11中一定的高度,提供系统需要的阻尼系数。
如图7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二中,与上述实施例不同的是,浮动部30包括筒体31和设置在筒体31的内壁上的支撑件32,支撑件32与支撑部20的上部连接,筒体31内在支撑件32的上方具有第二腔体,弹性部40设置在第二腔体内。弹性部40可以与浮动部30中的结构连接,也可以与支撑部20中的结构连接。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弹性部40与浮动部30连接,浮动部30还包括设置在筒体31的内壁上的第一固定件33,第二腔体位于支撑件32和第一固定件33之间,弹性部40还包括导向结构43,导向结构43的上部与第一固定件33连接,第二弹性件41设置在导向结构43内。通过导向结构43与第一固定件33的连接,可实现第二弹性件41的位置设定以及对第二弹性件41的导向。
在本实施例中,浮动部30还包括:第二固定件34,第二固定件34的下部与支撑部20连接,导向结构43的下部与第二固定件34的上部连接。通过上述设置,可实现隔振器中各部件的稳定、牢固的连接,从而提高隔振器的可靠性。
在本实施例中,弹性部40还包括:限位件44,限位件44设置在导向结构43的端部,限位件44用于对第二弹性件41进行限位。通过限位件44可对第二弹性件41进行限位,以使第二弹性件41进行限位保持压缩状态,并且避免第二弹性件41从导向结构43中脱出。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轨道系统,包括高静低动刚度特性的隔振器,隔振器为上述实施例提供的隔振器。
现有减振技术中,浮置板轨道结构被认为是减振效果最好的轨道减振形式。但是,现有的浮置板隔振器属于线性隔振系统,由于其结构局限性及材料极限性无法同时拥有较低的隔振起始频率和较高的静态承载能力,并且不能根据列车不同运行速度、轨道不平顺性等因素对其隔振性能进行实时调整,其隔振频率范围及隔振效果不尽人意。
应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在隔振器中设置正刚度组件10、支撑部20、浮动部30和负刚度组件,浮动部30用于承受载荷,负刚度组件的弹性部40与支撑部20或浮动部30连接,承载部50与正刚度组件10的座体11连接,浮动部30在承受载荷并压缩第一弹性件12的情况下,第一弹性件12收缩,弹性部40向承载部50施加的作用力的方向相对于第一弹性件12的弹力的方向倾斜。这样,正刚度组件10和负刚度组件配合产生的弹性力,与浮动部30的位移呈非线性关系,这样该隔振器可同时获得较低的隔振起始频率和较高的静态承载能力,即具有较高的静态刚度和较低的动态刚度特性(简称高静低动),能够隔绝低频率振动,提高了隔振器的隔振频率范围以及轨道系统的隔振频率范围,减少低频率振动传递,减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应用该技术方案,在严格控制或降低轨道动态位移的前提下,降低了既有隔振器及其轨道系统的固有频率,提高了低频减振效果和隔振频率范围。
隔振器的筒体31预制在混凝土轨道板中,当列车经过时筒体31随轨道板向下运动,则支撑部20、导向结构43、第二弹性件41、推动件42同时向下运动,座体11放置在路基上,则连杆52、承载件53固定不动,正刚度的第一弹性件12受到压力压缩,提供刚度。此时因为负刚度的第二弹性件41原始处于压缩状态,随着推动件42同时的下降,第二弹性件41开始放松,对承载部50提供推力,推动件42前端沿着承载件53的表面向下滑动。
当列车经过后,第一弹性件12开始放松提供推力,则支撑部20、导向结构43、第二弹性件41、推动件42随筒体31同时向上运动,此时推动件42前端沿着承载件53的表面向上滑动,第二弹性件41开始压缩,提供刚度。整个系统因为承载件53和推动件42的配合而提供非线性的力。本实施例的原理图如图2所示,当列车经过时,负刚度组件向下运动,承载件53和推动件42的相对位置发生变化,负刚度组件提供的力的方向会因为接触面形状变化而变化。利用该隔振器的非线性动力学特性,可组成具有高静低动刚度特征的高性能轨道减振系统。
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
1)实现浮置板的低频隔振,降低其低频传递率,从而优化地铁等轨道列车运行时对周围环境、人、建筑物以及精密仪器的影响;
2)降低轨道系统中的浮置板在列车经过时的动态位移,控制轨道系统的变形,减少了轨道结构大变形引起的钢轨波磨等病害;
3)整体结构具有高静、低动刚度特征,整体性好,易于现场安装。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8)

1.一种高静低动刚度特性的隔振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正刚度组件(10),所述正刚度组件(10)包括座体(11)和设置在所述座体(11)的腔体内的第一弹性件(12);
支撑部(20),所述支撑部(20)与所述第一弹性件(12)的上端抵接;
浮动部(30),所述浮动部(30)与所述支撑部(20)配合连接;
负刚度组件,所述负刚度组件包括相互配合的弹性部(40)和承载部(50),所述弹性部(40)与所述支撑部(20)和/或所述浮动部(30)连接,所述承载部(50)与所述座体(11)连接;
所述浮动部(30)在承受载荷并压缩所述第一弹性件(12)的情况下,所述弹性部(40)向所述承载部(50)施加的作用力的方向相对所述第一弹性件(12)的弹力的方向倾斜或垂直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部(40)包括第二弹性件(41)和与所述第二弹性件(41)连接的推动件(42),所述第二弹性件(41)处于压缩状态,所述推动件(42)与所述承载部(50)抵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隔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部(50)具有第一曲面(51),所述第二弹性件(41)在伸缩的过程中,所述推动件(42)能够与所述第一曲面(51)的不同位置抵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隔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推动件(42)具有第二曲面(421),所述第二曲面(421)上的位置与所述第一曲面(51)上的位置抵接。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隔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部(50)包括连杆(52)和承载件(53),所述连杆(52)的下端与所述座体(11)的底部连接,所述连杆(52)的上端与所述承载件(53)连接,所述推动件(42)与所述承载件(53)抵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隔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杆(52)穿设通过所述支撑部(20)的至少一部分,所述支撑部(20)上具有避让所述承载件(53)的避让孔,所述承载件(53)与所述连杆(52)螺纹连接或焊接。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隔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部(40)与所述支撑部(20)连接,所述弹性部(40)设置在所述支撑部(20)的第一腔体内。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隔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20)包括:
架体(21),所述承载部(50)穿设通过所述架体(21);
盖板(22),设置在所述架体(21)的上部,所述盖板(22)与所述架体(21)之间具有所述第一腔体,所述第二弹性件(41)与所述第一腔体的侧壁连接,所述浮动部(30)与所述盖板(22)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隔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部(40)还包括:
导向结构(43),所述导向结构(43)水平设置在所述第一腔体内,所述第二弹性件(41)设置在所述导向结构(43)内。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部(40)为多个,多个所述弹性部(40)分布在所述承载部(50)的周向。
11.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隔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浮动部(30)包括筒体(31)和设置在所述筒体(31)的内壁上的支撑件(32),所述支撑件(32)与所述支撑部(20)的上部连接,所述筒体(31)内在所述支撑件(32)的上方具有第二腔体,所述弹性部(40)设置在所述第二腔体内。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隔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部(40)与所述浮动部(30)连接,所述浮动部(30)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筒体(31)的内壁上的第一固定件(33),所述第二腔体位于所述支撑件(32)和所述第一固定件(33)之间,所述弹性部(40)还包括导向结构(43),所述导向结构(43)的上部与所述第一固定件(33)连接,所述第二弹性件(41)设置在所述导向结构(43)内。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隔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浮动部(30)还包括:
第二固定件(34),所述第二固定件(34)的下部与所述支撑部(20)连接,所述导向结构(43)的下部与所述第二固定件(34)的上部连接。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隔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部(40)还包括:
限位件(44),所述限位件(44)设置在所述导向结构(43)的端部,所述限位件(44)用于对所述第二弹性件(41)进行限位。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20)与所述座体(11)间隔设置,所述支撑部(20)的下端面与所述座体(11)的上端面对应设置,所述隔振器还包括密封件(60),所述密封件(60)套设在所述支撑部(20)和所述座体(11)上,以封堵住所述支撑部(20)与所述座体(11)之间的间隙。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振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浮动部(30)包括筒体(31)和设置在所述筒体(31)的内壁上的环形的支撑件(32),所述支撑件(32)上具有避让槽(321);
所述支撑部(20)能够相对所述浮动部(30)转动以及沿所述筒体(31)的轴向移动,所述支撑部(20)包括架体(21)和设置在所述架体(21)上的盖板(22),通过所述支撑部(20)与所述浮动部(30)的相对移动,所述盖板(22)能够穿设通过所述避让槽(321)以及移动到与所述支撑件(32)的下端面抵接的位置。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振器还包括:
阻尼液,设置在所述座体(11)的腔体内;
阻尼件(70),所述阻尼件(70)的上端与所述支撑部(20)连接,所述阻尼件(70)的下端浸入所述阻尼液中。
18.一种轨道系统,包括高静低动刚度特性的隔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振器为权利要求1至17中任一项所述的隔振器。
CN201921098107.9U 2019-07-12 2019-07-12 高静低动刚度特性的隔振器及具有其的轨道系统 Active CN21044051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098107.9U CN210440518U (zh) 2019-07-12 2019-07-12 高静低动刚度特性的隔振器及具有其的轨道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098107.9U CN210440518U (zh) 2019-07-12 2019-07-12 高静低动刚度特性的隔振器及具有其的轨道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440518U true CN210440518U (zh) 2020-05-01

Family

ID=704055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098107.9U Active CN210440518U (zh) 2019-07-12 2019-07-12 高静低动刚度特性的隔振器及具有其的轨道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440518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285180A (zh) * 2019-07-12 2019-09-27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铁道建筑研究所 高静低动刚度特性的隔振器及具有其的轨道系统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285180A (zh) * 2019-07-12 2019-09-27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铁道建筑研究所 高静低动刚度特性的隔振器及具有其的轨道系统
CN110285180B (zh) * 2019-07-12 2024-04-09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铁道建筑研究所 高静低动刚度特性的隔振器及具有其的轨道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0440517U (zh) 高静低动刚度特性的隔振器及具有其的轨道系统
CN110285180B (zh) 高静低动刚度特性的隔振器及具有其的轨道系统
CN210439071U (zh) 轨道系统
CN111649087B (zh) 一种中心位置可调的变摩擦阻尼隔振器
CN112161018A (zh) 基础设施大承载多方向隔减振装置及其防灾方法
CN111335477B (zh) 一种含双层碟形弹簧的复合型多维隔震支座
CN210440518U (zh) 高静低动刚度特性的隔振器及具有其的轨道系统
CN210440516U (zh) 高静低动刚度特性的隔振器及具有其的轨道系统
CN111664207A (zh) 一种基座型金属减振器的变阻尼摩擦副
CN110285181B (zh) 高静低动刚度特性的隔振器及具有其的轨道系统
CN110953279B (zh) 一种基于凸轮—滚子机械原理的多级隔振平台
CN211253642U (zh) 一种一体化智能预制泵站设备运输用减震底座
CN110284375B (zh) 轨道系统
CN110285182B (zh) 高静低动刚度特性的隔振器及具有其的轨道系统
CN105840725B (zh) 螺钉减振隔震器
CN109811638B (zh) 一种基于stp的摩擦摆式自复位隔震装置
CN114110070A (zh) 一种大阻尼准零刚度隔振器
CN112459588A (zh) 一种高稳定性的缓冲隔震式橡胶支座
CN212335746U (zh) 一种自复位sma-粘滞减振阻尼器
CN214006079U (zh) 一种装配式建筑减震结构
CN209244365U (zh) 一种建筑用支座
CN108867914B (zh) 一种多功能协同调谐阻尼器
CN208668616U (zh) 一种装配式隔震系统
CN212670899U (zh) 一种适用于整体弹簧竖向隔振结构的水平减震装置
RU124340U1 (ru) Виброизолятор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