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425382U - 一种带余热回收及自然冷源利用的室外机 - Google Patents

一种带余热回收及自然冷源利用的室外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425382U
CN210425382U CN201921297082.5U CN201921297082U CN210425382U CN 210425382 U CN210425382 U CN 210425382U CN 201921297082 U CN201921297082 U CN 201921297082U CN 210425382 U CN210425382 U CN 21042538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luorine
outlet
inlet
condenser
refrigera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297082.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冯剑超
刘志辉
庞晓风
李宾
周健健
许荣兴
张德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ayuanfeng Science &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ayuanfeng Science &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ayuanfeng Science &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Nayuanfeng Science &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297082.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42538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42538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42538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Other Air-Conditioning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带余热回收及自然冷源利用的室外机,包括自然冷却冷凝器、机械制冷循环单元,来自机房内的高温制冷剂蒸汽汇集至制冷剂接入管后,经过自然冷却冷凝器冷却为制冷剂液体后,再由制冷剂流出管回流至室内蒸发末端,从而实现将机房内热量排出。来自室内蒸发末端的制冷剂蒸气,可分别或同时由自然冷却冷凝器、机械制冷循环单元冷凝,当由机械制冷循环单元冷凝时,可选择余热回收利用。本实用新型的室外机,充分利用自然冷源以节约能源;在给室内蒸发末端供冷的同时,可实现对有供暖需求的场所供暖,实现余热回收;与自然冷却冷凝器、氟氟蒸发器连通的室内蒸发末端系统内,采用氟利昂类制冷剂,无水进入机房,保障系统安全。

Description

一种带余热回收及自然冷源利用的室外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高散热密度机房排热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带余热回收及自然冷源利用的室外机。
背景技术
机房中由于设备发热量大,需要专门的空调设备来维持机房内的温度。目前现有的机房普遍采用空调连续运行来调控室内的温度。这种温控方式虽然能够满足机房温控的要求,但是耗能较大,造成运行成本较高,这就需要选用更加节能的温控方式,如充分利用自然冷源。
目前已有的机房空调利用自然冷源的节能技术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在过渡季或冬季室外气温较凉时,引入室外新风来冷却机房内的设备。这种设备可以直接利用室外自然冷源,但难以满足机房内的空气洁净度及湿度调控要求,且对机房维护结构的破坏较大。在新风系统停止工作时,存在漏风的隐患,在天气比较炎热时导致室内冷量流失。在新风系统的进、出风口处需要安置过滤网,而过滤网不仅增加了系统风阻,而且需要经常更换,维护量较大。
另一种是在过渡季或冬季室外气温较凉时,使用板式空气热交换器将室外空气的冷量引入室内。这种技术实现了室内、外空气的隔离,避免了由于直接引入室外空气而引起的空气清洁度及湿度控制问题。但由于单位面积换热量小,体积较大,需要再开设风道与换热器相连,对墙体破坏较大。由于换热器采用了蜂窝结构,空气流道容易被灰尘堵塞,因此在室外空气流道的进、出口处需要安装过滤网,维护量较大。
如上两种利用自然冷源的温控方式,虽可以一定程度地利用自然冷源,但未考虑机房热量的进一步充分利用,从整体能源利用角度考虑,还有所欠缺。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缺点和不足,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带余热回收及自然冷源利用的室外机,以充分利用自然冷源,降低能源消耗,在给室内蒸发末端供冷的同时,可实现对有供暖需求的场所供暖,实现余热回收;与自然冷却冷凝器、氟氟蒸发器连通的室内蒸发末端系统内,采用氟利昂类制冷剂,无水进入机房,保障系统安全。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带余热回收及自然冷源利用的室外机,包括自然冷却冷凝器、机械制冷循环单元、三通阀Ⅰ、三通阀Ⅱ、制冷剂蒸汽接入管、制冷剂液体流出管、供暖供水管、供暖回水管,其特征在于:
所述自然冷却冷凝器包含制冷剂入口端、制冷剂出口端;
所述机械制冷循环单元,包括氟氟蒸发器、压缩机、水氟冷凝器、风冷冷凝器、节流装置,其中,所述氟氟蒸发器包括蒸发侧入口端、蒸发侧出口端、冷凝侧入口端、冷凝侧出口端,所述水氟冷凝器包括热侧入口端、热侧出口端、冷侧入口端、冷侧出口端;
所述三通阀Ⅰ包括入口、第一出口和第二出口;
所述三通阀Ⅱ包括第一入口、第二入口和出口;
所述制冷剂蒸汽接入管的出口端与所述三通阀Ⅰ的入口连通,所述三通阀Ⅰ的第一出口、第二出口分别与所述自然冷却冷凝器的制冷剂入口端、氟氟蒸发器的冷凝侧入口端连通;所述制冷剂蒸汽接入管的入口端与室内蒸发末端的制冷剂蒸汽出口连通;
所述制冷剂液体流出管的入口端与所述三通阀Ⅱ的出口连通,所述三通阀Ⅱ的第一入口、第二入口分别与所述自然冷却冷凝器的制冷剂出口端、氟氟蒸发器的冷凝侧出口端连通;所述制冷剂液体流出管的出口端与室内蒸发末端的制冷剂液体入口连通;
所述供暖供水管与所述水氟冷凝器的冷侧入口端连通,所述供暖回水管与所述水氟冷凝器的冷侧出口端连通;
所述氟氟蒸发器的蒸发侧出口端与所述压缩机的入口端连通,所述压缩机的出口端与所述水氟冷凝器的热侧入口端连通,所述水氟冷凝器的热侧出口端通过第一管路与所述节流装置的入口端连通,且所述第一管路上设有阀门Ⅰ;所述水氟冷凝器的热侧出口端还通过第二管路与所述风冷冷凝器的制冷剂入口端连通,且所述第二管路上设有阀门Ⅱ,所述风冷冷凝器的制冷剂出口端通过第三管路与所述节流装置的入口端连通,且所述第三管路上设有阀门Ⅲ;所述节流装置的出口端与所述氟氟蒸发器的蒸发侧入口端连通。
来自机房内室内蒸发末端的高温制冷剂蒸汽汇集至制冷剂蒸汽接入管后,经过本发明的带余热回收及自然冷源利用的室外机冷却为制冷剂液体后,再由制冷剂液体流出管回流至机房内的室内蒸发末端,从而实现将机房内热量排出。
优选地,当室外自然冷源可全部满足室内负荷需求时,关闭所述机械制冷循环单元,导通所述三通阀Ⅰ的入口与第一出口,并导通所述三通阀Ⅱ的第一入口与出口,仅启动所述自然冷却冷凝器工作。由于此时仅启动所述自然冷却冷凝器进行冷凝,可充分利用自然冷源,从而节约能源。此时来自机房内的高温制冷剂蒸汽通过所述制冷剂蒸汽接入管进入所述三通阀Ⅰ的入口,再从所述三通阀Ⅰ的第一出口及所述自然冷却冷凝器的制冷剂入口端流入所述自然冷却冷凝器中进行冷凝,经过冷凝后的制冷剂液体,从所述自然冷却冷凝器的制冷剂出口端依次流入所述三通阀Ⅱ的第一入口、出口及所述制冷剂液体流出管后回流至机房内的室内蒸发末端。
优选地,当室外自然冷源可部分满足室内负荷需求时,同时启动所述自然冷却冷凝器和机械制冷循环单元,所述三通阀Ⅰ的入口与第一出口、第二出口同时导通,所述三通阀Ⅱ的第一入口、第二入口与出口同时导通。由于此时同时启动所述自然冷却冷凝器、机械制冷循环单元进行冷凝,可部分利用自然冷源,利用自然冷源同时,可实现对有供暖需求的场所供暖,实现余热回收。此时来自机房内的高温制冷剂蒸汽通过所述制冷剂蒸汽接入管进入所述三通阀Ⅰ的入口,一部分从所述三通阀Ⅰ的第一出口及所述自然冷却冷凝器的制冷剂入口端流入所述自然冷却冷凝器中进行冷凝,经过冷凝后的制冷剂液体,从所述自然冷却冷凝器出口端依次流入所述三通阀Ⅱ的第一入口、出口及所述制冷剂液体流出管回流至机房内的室内蒸发末端;另一部分从所述三通阀Ⅰ的第二出口及所述氟氟蒸发器冷凝侧入口端流入所述氟氟蒸发器中进行冷凝,经过冷凝后的制冷剂液体,从所述氟氟蒸发器冷凝侧出口端依次流入所述三通阀Ⅱ的第二入口、出口及所述制冷剂液体流出管后回流至机房内的室内蒸发末端。
优选地,当室外自然冷源不能满足室内负荷需求时,仅启动所述机械制冷循环单元进行冷凝,关闭所述自然冷却冷凝器,导通所述三通阀Ⅰ的入口与第二出口,并导通所述三通阀Ⅱ的第二入口与出口。此时可实现对有供暖需求的场所供暖,实现余热回收。此时来自机房内的高温制冷剂蒸汽通过所述制冷剂蒸汽接入管进入所述三通阀Ⅰ的入口,从所述三通阀Ⅰ的第二出口及所述氟氟蒸发器的冷凝侧入口端流入所述氟氟蒸发器中进行冷凝,经过冷凝后的制冷剂液体,从所述氟氟蒸发器的冷凝侧出口端依次流入所述三通阀Ⅱ的第二入口、出口及所述制冷剂液体流出管后回流至机房内的室内蒸发末端。
进一步地,当启动机械制冷循环单元进行冷凝,且有余热回收需求时,打开所述阀门Ⅰ,关闭所述阀门Ⅱ、阀门Ⅲ,仅启动所述水氟冷凝器进行冷凝,所述水氟冷凝器的冷侧入口端通过所述供暖供水管供入温度较低的冷却水,所述水氟冷凝器的冷侧出口端通过所述供暖回水管提供温度较高的冷却水。此时,所述氟氟蒸发器的蒸发侧出口端与所述压缩机的入口端连通,所述压缩机的出口端与所述水氟冷凝器的热侧入口端连通,所述水氟冷凝器的热侧出口端通过第一管路及所述阀门Ⅰ与所述节流装置的入口侧连通,所述节流装置的出口侧与所述氟氟蒸发器的蒸发侧入口端连通,从而形成闭环回路;此时余热回收利用方面,温度较低的冷却水从所述供暖供水管与所述水氟冷凝器的冷侧入口端连通,在所述水氟冷凝器的冷侧吸收所述水氟冷凝器的热侧散热的热量后,温度较高的冷却水从供暖回水管流出,提供给有供暖需求的场所供暖。
进一步地,当启动机械制冷循环单元进行冷凝,但无余热回收需求时,所述供暖回水管、水氟冷凝器的冷侧、供暖供水管所形成的冷却水循环系统中不充入冷却水工质,且关闭所述阀门Ⅰ,打开所述阀门Ⅱ、阀门Ⅲ,仅启动所述风冷冷凝器。此时,热量通过风冷冷凝器排至室外大气,此时所述氟氟蒸发器蒸发侧出口端与所述压缩机入口端连通,所述压缩机出口端与所述水氟冷凝器热侧入口端连通,所述水氟冷凝器热侧出口端通过第二管路及所述阀门Ⅱ与所述风冷冷凝器入口端连通,所述风冷冷凝器出口端通过第三管路与所述阀门Ⅲ与所述节流装置入口侧连通;所述节流装置出口侧与所述氟氟蒸发器蒸发侧入口端连通,从而形成闭环回路。
优选地,所述制冷剂蒸汽接入管、三通阀Ⅰ、自然冷却冷凝器、氟氟蒸发器的冷凝侧、三通阀Ⅱ、制冷剂液体流出管与机房内的室内蒸发末端所构成的制冷系统中,采用氟利昂类制冷剂,无水进入机房。
优选地,还包括监控单元,所述监控单元可根据探测到的温度情况选择室外冷凝方式及控制室内蒸发末端按需制冷。
优选地,所述自然冷却冷凝器、风冷冷凝器均设有风机进行强化散热。
优选地,所述室内蒸发末端可以为热管背板形式、热管列间形式、顶置热管形式、热管立柜机等。
优选地,所述室外机还选配有氟泵和储液罐,所述氟泵和储液罐设置在所述制冷剂液体流出管上,且所述储液罐设置在氟泵的上游。
由以上技术方案可知,本实用新型的带余热回收及自然冷源利用的室外机,充分利用自然冷源以节约能源;在给室内蒸发末端供冷的同时,可实现对有供暖需求的场所供暖,实现余热回收;与自然冷却冷凝器、氟氟蒸发器连通的室内蒸发末端系统内,采用氟利昂类制冷剂,无水进入机房,保障系统安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带余热回收及自然冷源利用的室外机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带余热回收及自然冷源利用的室外机仅采用自然冷却冷凝器冷凝且机房室内末端为热管背板且利用重力驱动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带余热回收及自然冷源利用的室外机同时采用自然冷却冷凝器、机械制冷循环单元进行冷凝且机房室内末端为热管背板且利用重力驱动时,无余热回收需求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带余热回收及自然冷源利用的室外机仅采用机械制冷循环单元进行冷凝且机房室内末端为热管背板且利用重力驱动时,有余热回收需求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参照附图并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1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带余热回收及自然冷源利用的室外机结构示意图。一种带余热回收及自然冷源利用的室外机,包括自然冷却冷凝器1、机械制冷循环单元2、三通阀Ⅰ3、三通阀Ⅱ4、监控单元21,其中,自然冷却冷凝器1包含制冷剂入口端1-1、制冷剂出口端1-2;机械制冷循环2包括氟氟蒸发器5、压缩机6、水氟冷凝器7、风冷冷凝器8、节流装置9、阀门Ⅰ10、阀门Ⅱ11、阀门Ⅲ12;氟氟蒸发器5包括蒸发侧入口端5-1、蒸发侧出口端5-2、冷凝侧入口端5-3、冷凝侧出口端5-4;水氟冷凝器7包括热侧入口端7-1、热侧出口端7-2、冷侧入口端7-3、冷侧出口端7-4;三通阀Ⅰ3包括入口、第一出口和第二出口;三通阀Ⅱ4包括第一入口、第二入口和出口;带余热回收及自然冷源利用的室外机还包括一制冷剂蒸汽接入管13、一制冷剂液体流出管14;制冷剂蒸汽接入管13通过三通阀Ⅰ3分别与自然冷却冷凝器的制冷剂入口端1-1、氟氟蒸发器的冷凝侧入口端5-3连通;制冷剂液体流出管14通过三通阀Ⅱ4分别与自然冷却冷凝器出口端1-2、氟氟蒸发器冷凝侧出口端5-4连通;带余热回收及自然冷源利用的室外机还包括一供暖供水管15、一供暖回水管16;供暖供水管15与水氟冷凝器冷侧入口端7-3连通,供暖回水管16与水氟冷凝器冷侧出口端7-4连通;氟氟蒸发器蒸发侧出口端5-2与压缩机6入口端连通,压缩机6出口端与水氟冷凝器热侧入口端7-1连通,水氟冷凝器热侧出口端7-2通过第一管路及阀门Ⅰ10与节流装置9入口侧连通;水氟冷凝器的热侧出口端7-2通过第二管路及阀门Ⅱ11与风冷冷凝器8的入口端连通,风冷冷凝器8的出口端通过第三管路与阀门Ⅲ12与节流装置9的入口侧连通;节流装置9的出口侧与氟氟蒸发器的蒸发侧入口端5-1连通,从而形成闭环回路;来自机房内的高温制冷剂蒸汽汇集至制冷剂集气管后,经过带余热回收及自然冷源利用的室外机冷却为制冷剂液体后,再由制冷剂集液管回流至机房内各个室内蒸发末端,从而实现将机房内热量排出;制冷剂蒸汽接入管13、三通阀Ⅰ3、自然冷却冷凝器1、氟氟蒸发器冷凝侧5、三通阀Ⅱ4、制冷剂液体流出管14与机房室内蒸发末端所构成的制冷系统中,采用氟利昂类制冷剂,无水进入机房;监控单元21可根据探测到的温度情况选择室外冷凝方式及控制室内蒸发末端按需制冷;自然冷却冷凝器1还辅助有风机Ⅰ24进行强化散热;风冷冷凝器8还辅助有风机Ⅱ25进行强化散热;室内蒸发末端可以为热管背板形式、热管列间形式、顶置热管形式、热管立柜机等;本实用新型的带余热回收及自然冷源利用的室外机还可选配氟泵22和储液罐23,氟泵22和储液罐23设置在一制冷剂液体流出管14上,且储液罐23设置在氟泵22的上游。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带余热回收及自然冷源利用的室外机仅采用自然冷却冷凝器冷凝且机房室内末端为热管背板且利用重力驱动时的结构示意图。当室外自然冷源可全部满足热管背板17排热量需求时,可充分利用自然冷源,此时仅启动自然冷却冷凝器1进行冷凝,辅助有风机Ⅰ24进行强化散热,从而节约能源。热管背板17挂装在服务器机柜20后门侧,热管背板17内换热器吸收来自服务器高温排风后,其内的制冷剂液体蒸发为高温制冷剂蒸汽,高温制冷剂蒸汽汇集至制冷剂集气管18后,通过与之相连的制冷剂蒸汽接入管13进入三通阀Ⅰ3的入口,再从三通阀Ⅰ3的第一出口及自然冷却冷凝器的制冷剂入口端1-1流入自然冷却冷凝器1中进行冷凝,经过冷凝后的制冷剂液体,从自然冷却冷凝器出口端1-2依次流入三通阀Ⅱ4的第一入口、出口及一制冷剂液体流出管14后再通过制冷剂集液管19回流至热管背板17内,继续吸热蒸发循环,从而实现将来自服务器的高温排风降低到设定温度后再排到机房环境中,所构成的制冷系统中工质流动方向如图中箭头A所示;挂装在服务器机柜20后门侧的热管背板17中空气流动方向如图中箭头B所示。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带余热回收及自然冷源利用的室外机同时采用自然冷却冷凝器、机械制冷循环单元进行冷凝且机房室内末端为热管背板且利用重力驱动时,无余热回收需求时的结构示意图。当室外自然冷源可部分满足热管背板17负荷需求时,可部分利用自然冷源,此时同时启动自然冷却冷凝器1、机械制冷循环单元2进行冷凝,自然冷却冷凝器1辅助有风机Ⅰ24进行强化散热,风冷冷凝器8辅助有风机Ⅱ25进行强化散热,充分利用自然冷源。热管背板17挂装在服务器机柜20后门侧,热管背板17内换热器吸收来自服务器高温排风后,其内的制冷剂液体蒸发为高温制冷剂蒸汽,高温制冷剂蒸汽汇集至制冷剂集气管18后,通过与之相连的制冷剂蒸汽接入管13进入三通阀Ⅰ3的入口,一部分从三通阀Ⅰ3的第一出口及自然冷却冷凝器入口端1-1流入自然冷却冷凝器1中进行冷凝,经过冷凝后的制冷剂液体,从自然冷却冷凝器出口端1-2依次流入三通阀Ⅱ4的第一入口、出口及一制冷剂液体流出管14后再通过制冷剂集液管19回流至热管背板17内;另一部分从三通阀Ⅰ3的第二出口及氟氟蒸发器冷凝侧入口端5-3流入氟氟蒸发器5中进行冷凝,经过冷凝后的制冷剂液体,从氟氟蒸发器冷凝侧出口端5-4依次流入三通阀Ⅱ4的第二入口、出口及一制冷剂液体流出管14后再通过制冷剂集液管19回流至热管背板17内,回流至热管背板17内的制冷剂液体再继续吸热蒸发循环,从而实现将来自服务器的高温排风降低到设定温度后再排到机房环境中,所构成的制冷系统中工质流动方向如图中箭头C所示;因无余热回收需求,供暖回水管16、水氟冷凝器7冷侧、一供暖供水管15所形成的冷却水循环系统中不充入冷却水工质,机械制冷循环单元2仅启动风冷冷凝器8,热量通过室外机排至室外大气,此时氟氟蒸发器蒸发侧出口端5-2与压缩机6入口端连通,压缩机6出口端与水氟冷凝器热侧入口端7-1连通,水氟冷凝器热侧出口端7-2通过旁通管路及阀门Ⅱ11与风冷冷凝器8入口端连通,风冷冷凝器8出口端通过管路与阀门Ⅲ12与节流装置9入口侧连通;节流装置9出口侧与氟氟蒸发器蒸发侧入口端5-1连通,从而形成闭环回路,所构成的系统中工质流动方向如图中箭头D所示;挂装在服务器机柜20后门侧的热管背板17中空气流动方向如图中箭头B所示。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带余热回收及自然冷源利用的室外机仅采用机械制冷循环单元进行冷凝且机房室内末端为热管背板且利用重力驱动时,有余热回收需求时的结构示意图。当室外自然冷源不能满足热管背板17负荷需求时,仅启动机械制冷循环单元2进行冷凝,且有余热回收需求时,热管背板17挂装在服务器机柜20后门侧,热管背板17内换热器吸收来自服务器高温排风后,其内的制冷剂液体蒸发为高温制冷剂蒸汽,高温制冷剂蒸汽汇集至制冷剂集气管18后,通过与之相连的一制冷剂蒸汽接入管13进入三通阀Ⅰ3的入口,从三通阀Ⅰ3的第二出口及氟氟蒸发器冷凝侧入口端5-3流入氟氟蒸发器5中进行冷凝,经过冷凝后的制冷剂液体,从氟氟蒸发器冷凝侧出口端5-4依次流入三通阀Ⅱ4的第二入口、出口及一制冷剂液体流出管14后再通过制冷剂集液管19回流至热管背板17内,再继续吸热蒸发循环,从而实现将来自服务器的高温排风降低到设定温度后再排到机房环境中,所构成的系统中制冷剂流动方向如图中箭头E所示;氟氟蒸发器蒸发侧出口端5-2与压缩机6入口端连通,压缩机6出口端与水氟冷凝器热侧入口端7-1连通,水氟冷凝器热侧出口端7-2通过旁通管路及阀门Ⅰ10与节流装置9入口侧连通,节流装置9出口侧与氟氟蒸发器蒸发侧入口端5-1连通,从而形成闭环回路,其中制冷剂流动方向如图中箭头F所示;挂装在服务器机柜20后门侧的热管背板17中空气流动方向如图中箭头B所示;此时余热回收利用方面,温度较低的冷却水从供暖供水管15与水氟冷凝器冷侧入口端7-3连通,在水氟冷凝器7冷侧吸收水氟冷凝器7热侧散热的热量后,温度较高的冷却水从与水氟冷凝器冷侧出口端7-4连通的供暖回水管16流出,提供给有供暖需求的场所供暖,所构成的系统中水流动方向如图中箭头G所示。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带余热回收及自然冷源利用的室外机,包括自然冷却冷凝器、机械制冷循环单元、三通阀Ⅰ、三通阀Ⅱ、制冷剂蒸汽接入管、制冷剂液体流出管、供暖供水管、供暖回水管,其特征在于:
所述自然冷却冷凝器包含制冷剂入口端、制冷剂出口端;
所述机械制冷循环单元,包括氟氟蒸发器、压缩机、水氟冷凝器、风冷冷凝器、节流装置,其中,
所述氟氟蒸发器包括蒸发侧入口端、蒸发侧出口端、冷凝侧入口端、冷凝侧出口端;
所述水氟冷凝器包括热侧入口端、热侧出口端、水冷侧入口端、冷侧出口端;
所述三通阀Ⅰ包括入口、第一出口和第二出口;
所述三通阀Ⅱ包括第一入口、第二入口和出口;
所述制冷剂蒸汽接入管的出口端与所述三通阀Ⅰ的入口连通,所述三通阀Ⅰ的第一出口、第二出口分别与所述自然冷却冷凝器的制冷剂入口端、氟氟蒸发器的冷凝侧入口端连通;所述制冷剂蒸汽接入管的入口端与室内蒸发末端的制冷剂蒸汽出口连通;
所述制冷剂液体流出管的入口端与所述三通阀Ⅱ的出口连通,所述三通阀Ⅱ的第一入口、第二入口分别与所述自然冷却冷凝器的制冷剂出口端、氟氟蒸发器的冷凝侧出口端连通;所述制冷剂液体流出管的出口端与室内蒸发末端的制冷剂液体入口连通;
所述供暖供水管与所述水氟冷凝器的冷侧入口端连通,所述供暖回水管与所述水氟冷凝器的冷侧出口端连通;
所述氟氟蒸发器的蒸发侧出口端与所述压缩机的入口端连通,所述压缩机的出口端与所述水氟冷凝器的热侧入口端连通,所述水氟冷凝器的热侧出口端通过第一管路与所述节流装置的入口端连通,且所述第一管路上设有阀门Ⅰ;所述水氟冷凝器热侧出口端还通过第二管路与所述风冷冷凝器的制冷剂入口端连通,且所述第二管路上设有阀门Ⅱ,所述风冷冷凝器的制冷剂出口端通过第三管路与所述节流装置的入口端连通,且所述第三管路上设有阀门Ⅲ;所述节流装置的出口端与所述氟氟蒸发器的蒸发侧入口端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余热回收及自然冷源利用的室外机,其特征在于,当室外自然冷源可全部满足室内负荷需求时,关闭所述机械制冷循环单元,导通所述三通阀Ⅰ的入口与第一出口,并导通所述三通阀Ⅱ的第一入口与出口,仅启动所述自然冷却冷凝器工作。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带余热回收及自然冷源利用的室外机,其特征在于,当室外自然冷源可部分满足室内负荷需求时,同时启动所述自然冷却冷凝器和机械制冷循环单元,所述三通阀Ⅰ的入口与第一出口、第二出口同时导通,所述三通阀Ⅱ的第一入口、第二入口与出口同时导通。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余热回收及自然冷源利用的室外机,其特征在于,当室外自然冷源不能满足室内负荷需求时,仅启动所述机械制冷循环单元进行冷凝,关闭所述自然冷却冷凝器,导通所述三通阀Ⅰ的入口与第二出口,并导通所述三通阀Ⅱ的第二入口与出口。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带余热回收及自然冷源利用的室外机,其特征在于,当启动机械制冷循环单元进行冷凝,且有余热回收需求时,打开所述阀门Ⅰ,关闭所述阀门Ⅱ、阀门Ⅲ,仅启动所述水氟冷凝器进行冷凝。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带余热回收及自然冷源利用的室外机,其特征在于,当启动机械制冷循环单元进行冷凝,但无余热回收需求时,所述供暖回水管、水氟冷凝器的冷侧、供暖供水管所形成的冷却水循环系统中不充入冷却水工质,且关闭所述阀门Ⅰ,打开所述阀门Ⅱ、阀门Ⅲ,仅启动所述风冷冷凝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余热回收及自然冷源利用的室外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剂蒸汽接入管、三通阀Ⅰ、自然冷却冷凝器、氟氟蒸发器的冷凝侧、三通阀Ⅱ、制冷剂液体流出管与机房内的室内蒸发末端所构成的制冷系统中,采用氟利昂类制冷剂,无水进入机房。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余热回收及自然冷源利用的室外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自然冷却冷凝器、风冷冷凝器均辅助有风机进行强化散热。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余热回收及自然冷源利用的室外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内蒸发末端为热管背板形式、热管列间形式、顶置热管形式、或热管立柜机。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余热回收及自然冷源利用的室外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外机还选配氟泵和储液罐,所述氟泵和储液罐设置在所述制冷剂液体流出管上,且所述储液罐设置在氟泵的上游。
CN201921297082.5U 2019-08-12 2019-08-12 一种带余热回收及自然冷源利用的室外机 Active CN21042538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297082.5U CN210425382U (zh) 2019-08-12 2019-08-12 一种带余热回收及自然冷源利用的室外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297082.5U CN210425382U (zh) 2019-08-12 2019-08-12 一种带余热回收及自然冷源利用的室外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425382U true CN210425382U (zh) 2020-04-28

Family

ID=703857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297082.5U Active CN210425382U (zh) 2019-08-12 2019-08-12 一种带余热回收及自然冷源利用的室外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425382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554792A (zh) * 2022-01-27 2022-05-27 华为数字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机房冷却系统和数据中心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554792A (zh) * 2022-01-27 2022-05-27 华为数字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机房冷却系统和数据中心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318454B (zh) 一种空气源多联式空调热泵系统及其运行方法
CN207741250U (zh) 一种机房节能循环系统
CN201302243Y (zh) 节能型全新风除湿机
CN202149545U (zh) 一种带热回收和加湿功能的新风机组
CN105135572A (zh) 数据中心用热管复合热回收型蒸发冷却空调系统
CN102967019A (zh) 直接蒸发一体式热管换热器
CN105135739A (zh) 多功能热泵型蒸发式冷凝空调机组
CN211823022U (zh) 一种数据中心全新风空调系统的余热回收系统
CN202813612U (zh) 通讯机房空调热管一体机的排热装置
CN210399413U (zh) 热能回收系统及数据中心
CN205119549U (zh) 多功能热泵型蒸发式冷凝空调机组
CN102954548A (zh) 直接蒸发分体式热管换热器
CN210946882U (zh) 一种综合管廊通风及能量回收利用系统
CN104703452A (zh) 液冷和压缩机空冷系统相结合的双效型服务器散热装置
CN210425382U (zh) 一种带余热回收及自然冷源利用的室外机
CN102927646A (zh) 一种机房空调
CN202581632U (zh) 一种蒸发式冷凝器热泵空调机组
CN202018101U (zh) 复合源蓄能型热湿独立处理空调系统
CN112066583A (zh) 双热源的空调机组及其控制方法
CN209484760U (zh) 一种双冷源热管空调多联机组
CN201285185Y (zh) 热泵组合式空调器
CN201213130Y (zh) 一种用于大功率晶闸管的热管/风冷复合式散热系统
CN102927647A (zh) 一种基站空调
CN209267917U (zh) 一种热回收模块化数据中心
CN112594831A (zh) 一种分体式热管热回收新风机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