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424976U - 电蓄热蒸汽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蓄热蒸汽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424976U
CN210424976U CN201920937281.1U CN201920937281U CN210424976U CN 210424976 U CN210424976 U CN 210424976U CN 201920937281 U CN201920937281 U CN 201920937281U CN 210424976 U CN210424976 U CN 21042497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temperature
steam
water
heat stor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937281.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姜立兵
李安平
魏银华
李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yang Lanhao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yang Lanhao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yang Lanhao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yang Lanhao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0937281.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42497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42497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42497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4Thermal energy storage

Landscapes

  • Heat-Pump Type And Storage Water Heat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蓄热蒸汽装置,包括:壳体、循环风机、蒸汽发生装置和电蓄热体。壳体内有开有出风口和进风口的蓄热腔、连通出风口的高温风道和连通进风口的低温风道。循环风机用于驱动低温风道内的气流流向蓄热腔,且驱动蓄热腔内的气流流向高温风道。电蓄热体设置在蓄热腔中,电蓄热体通电后发热并与流经的气流热交换以形成通向高温风道的热风。蒸汽发生装置包括导热风道、蒸汽发生罩和导热管,导热风道连接在高温风道和低温风道之间以与壳体形成循环风道,蒸汽发生罩具有进水口和高温蒸汽出口,导热管的一端伸至蒸汽发生罩处以放热,导热管的另一端伸至导热风道处以吸热。本实用新型电蓄热蒸汽装置换热效率高,终端用热形式多样。

Description

电蓄热蒸汽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蓄热能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电蓄热蒸汽装置。
背景技术
为了调整用电结构,促进用户在用电低峰使用电能,供电时采用不同时间段不同用电价格的策略。具体为,居民用电或者商业用电在日间用电高峰时用电价格高,而在夜间用电低峰时用电价格低,若将部分用电调整至低峰用电时间段,可极大地缩小供电峰谷值的差距,缓解日间供电的紧张。现已有多种可将电能转化为热能并储存的蓄热装置。
已有的电蓄热技术中,电蓄热装置积蓄的电量在转换为热量并供给用户端使用时,电蓄热体积蓄的热量较高,热量向外传递时通常通过空气传热、水传热或热管传热,当通过空气传热时,热量损失较大,使得用户端获得的终端热量不足或不稳定;通过水传热则传热的温度受到较大限制,用户端可以使用的终端热量形式受限;通过热管传热时,热管直接连接电蓄热体,其自身耐热性和耐腐蚀性要求较高,产品成本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电蓄热蒸汽装置,所述电蓄热蒸汽装置热量传递快速、高效,终端热量使用形式灵活。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电蓄热蒸汽装置,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限定有蓄热腔、高温风道和低温风道,所述蓄热腔具有出风口和进风口,所述出风口连通高温风道,所述进风口连通低温风道;循环风机,所述循环风机用于驱动所述低温风道内的气流流向所述蓄热腔,且驱动所述蓄热腔内的气流流向所述高温风道;电蓄热体,所述电蓄热体设置在所述蓄热腔中,所述电蓄热体通电后发热并与流经的气流热交换以形成通向所述高温风道的热风;蒸汽发生装置,所述蒸汽发生装置包括导热风道、蒸汽发生罩和导热管,所述导热风道连接在所述高温风道和所述低温风道之间以与所述壳体形成循环风道,所述蒸汽发生罩具有进水口和高温蒸汽出口,所述导热管的一端伸至所述蒸汽发生罩处以放热,所述导热管的另一端伸至所述导热风道处以吸热。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蓄热蒸汽装置,电蓄热体设置在蓄热腔中,可高效地将电能转换为热能存储形成高温热源;高温风道、导热风道、低温风道依次相连,且高温风道连通蓄热腔的出风口,低温风道连通蓄热腔的进风口,在循环风机的作用下,各个风道和高温热源之间形成循环风道,使热源的热量通过风的传递形式快速向外传递,当热量传递至导热风道时,热量快速地被导热管吸收并向蒸汽发生罩内传递,蒸汽发生罩内通入水,水被加热后形成蒸汽,蒸汽通过高温蒸汽出口向用户端输送,用户可利用高温蒸汽进行生活用热或工业用热,且热量使用时不局限于供暖,终端用热形式多样化。整个过程中热量的传递在较为密闭的空间内,传热迅速且传热效率高。传热时,通过气固传热,固液传热,液体转化为高温蒸汽输出的形式,热量传递高效,导热管的使用寿命长,节约设备投资成本。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电蓄热蒸汽装置,还包括补温装置和控制系统,所述补温装置设置在所述高温风道和/或所述导热风道处,所述补温装置与所述控制系统电连接,当所述热风的温度低于设定值时,所述控制系统控制所述补温装置开启以加热所述热风。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电蓄热蒸汽装置,还包括预热器,所述预热器内具有预热水流道,所述预热器通过所述预热水流道与所述进水口相连,所述预热器对应所述循环风道设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实施例,所述导热风道包括高热段和低热段,所述高热段与所述高温风道相连,所述低热段与所述低温风道相连,所述高热段位于所述低热段的上方,所述蒸汽发生罩设在所述高热段的上方,所述导热管分别伸入到所述蒸汽发生罩和所述高热段内,所述预热器设置在所述低热段处以吸收所述低热段流经气流的热量。
根据本实用新型可选的实施例,还包括:保温水箱,所述保温水箱具有出水口,所述出水口与所述预热器的所述预热水流道相连;水泵,所述水泵用于驱动所述保温水箱内的水朝向所述预热器供应。
根据本实用新型可选的实施例,所述蒸汽发生罩与所述保温水箱之间连接有冷凝水回流管,所述冷凝水回流管上设有疏水器。
根据本实用新型可选的实施例,所述保温水箱的进水端连接软水器。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电蓄热蒸汽装置,所述电蓄热体的周围设有绝缘保温层板,所述绝缘保温层板与所述壳体之间形成保温腔,所述绝缘保温层板的内部形成所述蓄热腔,所述保温腔中设有多层保温砖,所述保温砖支撑所述电蓄热体。
根据本实用新型可选的实施例,所述电蓄热体包括加热件和多层蓄热砖,所述加热件与高压输电设备连接并将所述蓄热砖电加热到800~850℃,所述电蓄热体与所述蓄热腔中的风热交换形成400~600℃的热风并向所述高温风道输送。
根据本实用新型可选的实施例,所述蓄热砖包括氧化镁砖和氧化铁砖,所述绝缘保温层板包括云母板,所述保温砖包括陶瓷砖和玻璃砖。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电蓄热蒸汽装置的总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蒸汽发生装置和补温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电蓄热蒸汽装置100;
壳体1;
蓄热腔11;高温风道12;低温风道13;
循环风机2;
电蓄热体31;蓄热砖311;绝缘保温层板32;保温砖33;
蒸汽发生装置4;
导热风道41;高热段411;低热段412;
蒸汽发生罩42;进水口421;高温蒸汽出口422;
导热管43;
补温装置5;传感器51;
预热器6;预热水流道61;
保温水箱7;出水口71;冷凝水回水口72;疏水器73;排水口74;加水口75;
水泵8;
软水器9;软化水设备91;进水阀911;出水阀912;自动熔盐器92;
高压输电设备1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面参考图1-图2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蓄热蒸汽装置100。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电蓄热蒸汽装置100,如图1所示,包括:壳体1、循环风机2、电蓄热体31和蒸汽发生装置4。
参照图1,壳体1内限定有蓄热腔11、高温风道12和低温风道13,蓄热腔11具有出风口和进风口(图未示出),出风口连通高温风道12,进风口连通低温风道13。壳体1内部形成了相对密闭的环境。
循环风机2用于驱动低温风道13内的气流流向蓄热腔11,且驱动蓄热腔11内的气流流向高温风道12。循环风机2使得不同温度的风在高温风道12、低温风道13、蓄热腔11之间不断循环吹送。
电蓄热体31设置在蓄热腔11中,电蓄热体31通电后发热并与流经的气流热交换以形成通向高温风道12的热风。电蓄热体31将电能转化为热能,使热量积蓄,并逐渐向外散发出来,与流经的风热交换,形成固气之间的热交换。
如图1、图2所示,蒸汽发生装置4包括导热风道41、蒸汽发生罩42和导热管43,其中的导热风道41连接在高温风道12和低温风道13之间以与壳体1形成循环风道。也就是说,循环风机2启动时,将使风不断地在低温风道13、蓄热腔11、高温风道12、导热风道41之间循环流动。
如图2所示,蒸汽发生罩42具有进水口421和高温蒸汽出口422,导热管43的一端伸至蒸汽发生罩42处以放热,导热管43的另一端伸至导热风道41处以吸热。导热管43与导热风道41中的风进行热交换,为固气之间的热交换。
由上述结构可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蓄热蒸汽装置100,电蓄热体31设置在蓄热腔11中,可高效地将电能转换为热能存储形成高温热源,尤其是当电蓄热体31在夜间用电并将电能转化为热能存储时,将极大地降低电力使用成本,削减夜间用电谷值和日间用电峰值之间的差值。
高温风道12、导热风道41、低温风道13依次相连,且高温风道12连通蓄热腔11的出风口,低温风道13连通蓄热腔11的进风口,在循环风机2的作用下,各个风道和高温热源之间形成循环风道,使热源积蓄的热量通过风的传递形式快速向外传递,即被电蓄热体31加热的热风传递至导热风道41时,热风的热量快速地被导热管43吸收并向蒸汽发生罩42内传递,而蒸汽发生罩42内通入水,水吸收导热管43的热量后被加热并形成蒸汽,蒸汽通过高温蒸汽出口422向用户端输送,用户可利用高温蒸汽进行生活用热或工业用热,且热量使用时不局限于供暖,还可用于烹饪、烘干、脱水和消毒等用途,使得终端用热形式多样化。
整个过程中热量的传递在较为密闭的空间内,传热迅速且传热效率高。传热时,通过气固传热,固液传热,液体转化为高温蒸汽输出的形式,热量传递高效,导热管43的使用寿命长,相比于现有技术中直接将导热管43与电蓄热装置中的熔岩接触并直接进行热交换,本实用新型的导热管43与导热风道41中的热风接触,热风可极好地包覆导热管43,对导热管43的压力小,导热管43的布置形式多样化,有效地提高了导热管43与热风的换热效率,且降低了导热管43的损坏,导热管43不必耐受熔岩极高的热量,导热管43的材料可选择耐受性更低的材质,进而节约电蓄热蒸汽装置100的设备投资成本。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电蓄热体31包括加热件(图未示出)和多层蓄热砖311,加热件与高压输电设备10连接并将蓄热砖311电加热到800~850℃,电蓄热体31与蓄热腔11中的风热交换形成400~600℃的热风并向高温风道12输送。
可选的,蓄热砖311包括氧化镁砖和氧化铁砖。
具体的,高压输电设备输出的电压为10kV。
可选的,高压输电设备还包括接触器和防护箱。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电蓄热蒸汽装置100还包括补温装置5和控制系统,补温装置5与控制系统电连接,当热风的温度低于设定值时,控制系统控制补温装置5开启以加热热风。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在一些情况下,如电蓄热体31自身蓄热不足,或用户端的蒸汽量需求激增,补温装置5开启并对温度低于预设值(如400℃)的热风进行加热和温度补偿,保证导热管43吸收的热量足够加热蒸汽发生罩42中的水,使得产生的蒸汽量足够用户端使用,确保电蓄热蒸汽装置100的工作效率。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对于补温装置5具体结构及位置不作具体限制。例如,补温装置5可包括多条干烧管,多条干烧管设置在电蓄热体31和蒸汽发生罩42之间的风道中,对电蓄热体31加热产生的热风进行温度补偿。又例如,补温装置5可包括翅片式加热管。
可选的,补温装置5设置在高温风道12和导热风道41的交界处。
可选的,补温装置5设置在高温风道12内,从而直接对从出风口进入高温风道12中的热风进行增温并向导热风道41流动,避免补温装置5的热量直接传递到导热管43,而影响导热管43的使用寿命。
可选的,补温装置5设置在导热风道41内,并位于导热管43的上风向,有利于补偿热风在经过高温风道12时所消耗的热量,使流经导热管43的热风的温度足够高。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2所示,导热风道41内靠近补温装置5设有传感器51,传感器51连接控制系统并检测流经的热风的温度,当温度小于预设值时,控制系统控制补温装置5开启。
可选的,传感器51连接控制系统并检测流经的热风的风量,当风量小于预设值时,控制系统控制循环风机2增加转速,提高循环风道中的风的循环速度。
因此,本实用新型中补温装置5和风道传感器51的设置可共同保证电蓄热蒸汽装置100工作的可靠性,并稳定地向用户端提供所需的高温蒸汽。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蒸汽发生装置4中的导热管43包括多条,且多条导热管43为直管,多条导热管43平行间隔布置在导热风道41中,导热管43穿设在蒸汽发生罩42中,导热管43的下部支设方向与热风进入导热风道41中的流动方向垂直,以增大与热风的接触面积,提高换热效率;导热管43的上部低于蒸汽发生罩42中盛装的水的液面高度,以使得蒸汽发生罩42的水源源不断地被加热形成高温蒸汽。
可选的,导热管43的下部布设成为蛇形管或Z形管,以进一步增大导热管43与热风的热交换面积。
可选的,导热管43选用的材质为铁管、铜管或合金管,导热管43为实心金属管。导热管43选用热导性好的金属材料。
在一些实施例中,蒸汽发生装置4中的蒸汽发生罩42中还设有第一液位计(图未示出),第一液位计与控制系统相连,第一液位计用于检测蒸汽发生罩42中的水位的高度,当水位低于预设值时,控制系统向蒸汽发生罩42中补水。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电蓄热蒸汽装置100还包括预热器6,预热器6内具有预热水流道61,预热器6通过预热水流道61与进水口421相连,预热器6对应循环风道设置。预热器6可对流入蒸汽发生罩42之前的水进行预热,以进一步增加蒸汽发生罩42中的水汽化形成高温蒸汽的速度。
可选的,预热水流道61内通入水,预热水流道61之间过风。有利于连接和布置预热水流道61。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导热风道41包括高热段411和低热段412,其中高热段411与高温风道12相连,低热段412与低温风道13相连,高热段411位于低热段412的上方,蒸汽发生罩42设在高热段411的上方,导热管43分别伸入到蒸汽发生罩42和高热段411内,预热器6设置在低热段412处以吸收低热段412流经气流的热量。导热管43设置在高热段411内,可以快速吸收足够的热量并将热量传向蒸汽发生罩42的水中,热风由此处的气固交换形成了温度稍低的风。预热器6设置在低热段412则可再次吸收温度稍低的风的热量,以充分利用各温度段的风的热量,既不影响导热管43的高温吸热传热,又可提高进入蒸汽发生罩42时的水的初始温度,有利于加快进入蒸汽发生罩42中的水的汽化过程。
可选的,蒸汽发生罩42形成为圆球形,圆球形的底部连接在导热风道41上,蒸汽发生罩42的顶部形成有高温蒸汽出口422,高温蒸汽出口422连接输向高温蒸汽用户端的蒸汽传输管道。
具体的,高温风道12中400~600℃的热风流向高热段411经过热交换后,变成100~200℃的热风流向低热段412,低热段412中的风与预热水流道61中水热交换后变成温度低于100℃的冷风送回到低温风道13中。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电蓄热蒸汽装置100还包括:保温水箱7和水泵8。其中,保温水箱7具有出水口71,出水口71与预热器6的预热水流道61相连。水泵8用于驱动保温水箱7内的水朝向预热器6供应。保温水箱7中贮存足够量的水供给蒸汽发生罩42汽化使用。而将水先供给到预热器6时,可增加水的初始温度。
可选的,出水口71连接的出水管路上设有水泵8,水泵8还连接有预热器6。
在一些示例中,水泵8连接控制系统,当前述的第一液位计检测的水位低于预设值时,控制系统控制水泵8开启,水泵8将保温水箱7中的水泵入到预热器6以及蒸汽发生罩42中。
可选的,保温水箱7上还设有加水口75,加水口75的设置位置高于出水口71的设置位置,以减少向保温水箱7补水时的水压。
可选的,在保温水箱7内不低于出水口71的位置设有第二液位计,第二液位计用来检测保温水箱7内的水位,第二液位计与控制系统连接,当水位低于预设水位时,向保温水箱7内加水。在本实用新型中,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用于区别描述特征,无顺序之分,无轻重之分。
可选的,保温水箱7上还设有排水口74,排水口74上设置排水阀或塞子以控制保温水箱7的排污。即,当保温水箱7需要清洁时,则在清洗保温水箱7的内壁后,将污水和污物从排水口74向外排。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蒸汽发生罩42与保温水箱7之间连接有冷凝水回流管(图未示出),冷凝水回流管上设有疏水器73。疏水器73作为疏水阀,可以自动识别汽、水,把蒸汽加热的管道中的冷凝水不断排放到管道外,在本实用新型中可不断排入到保温水箱7中,从而达到自动阻汽排水的目的,节约了水资源,减少蒸汽管道中的冷凝水含量。
可选的,如图1所示,保温水箱7上还设有冷凝水回水口72,冷凝水回水口72连通冷凝水回流管。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保温水箱7的进水端连接软水器9。软水器9可将自来水进行软化,防止通入蒸汽发生罩42中的水在汽化过程中结垢,降低水吸热后的汽化效率。
可选的,软水器9包括软化水设备91和自动熔盐器92,软化水设备91的一端连接自来水进水管,软化水设备91的另一端连接自来水出水管,软化水设备91将水中的钙、镁、钠等离子吸附并留存在软化水设备91内。软化水设备91可以采用已有的离子交换树脂吸附器等设备,在此不做赘述。自动熔盐器92中可加入置换溶液,隔一段时间对软化水设备91中的离子交换树脂进行冲洗再生。
可选的,自来水进水管上设有进水阀911,自来水出水管上设有出水阀912,进水阀911和出水阀912均连接控制系统,当前述的第二液位计的水位低于预设值时,控制系统控制出水阀912和进水阀911同时开启,软化水设备91开始工作并将自来水软化输送到保温水箱7中。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电蓄热体31的周围设有绝缘保温层板32,绝缘保温层板32与壳体1之间形成保温腔,绝缘保温层板32的内部形成蓄热腔11。设置在电蓄热体31周围的绝缘保温层板32可有效阻隔蓄热腔11中的热量向四周扩散,以保证热源的热量充足。
可选的,电蓄热体31周围的绝缘保温层板的相对两侧面上分别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由此可隔绝低温风道13、高温风道12,使得低温风道13中的风从进风口进入蓄热腔11,与电蓄热体31换热后,再从出风口进入高温风道12,使风的进、出较为集中。
可选的,壳体1的一侧面的上部为高温风道12的出风端,壳体1的同侧面的下部为低温风道13的进风端,上部的高温风道12与下部的低温风道13之间支设有绝缘保温层板32形成分隔。防止不同温度的风在始端和尾端相混,产生热交换浪费热量。
可选的,高温风道12的出风端连接导热风道41,低温风道13的进风端连接循环风机2,循环风机2的进风端依次连接预热器6和蒸汽发生装置4。
可选的,绝缘保温层板32包括云母板。云母板同时具有优良的耐高温性能和绝缘性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保温腔中设有多层保温砖33,保温砖33支撑电蓄热体31。保温砖33一方面可支撑上部的电蓄热体31,另一方面可形成形状稳定的低温风道13。
可选的,保温砖33包括陶瓷砖和玻璃砖。
为更好理解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方案,下面结合附图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电蓄热蒸汽装置100的结构。
如图1所示,一种电蓄热蒸汽装置100,包括壳体1、补温装置5、蒸汽发生装置4、预热器6、循环风机2、保温水箱7、水泵8和软水器9。
其中,壳体1内限定有蓄热腔11、高温风道12和低温风道13,蓄热腔11中设置有由多层蓄热砖311叠加形成的电蓄热体31,电蓄热体31的周围设有绝缘保温层板32,绝缘保温层板32的相对两侧面形成有出风口和进风口(图未示出),出风口连通高温风道12,进风口连通低温风道13。位于壳体1同侧的高温风道12和低温风道13之间采用绝缘保温层板32分隔。壳体1内通入10kV的高压输电线,并向电蓄热体31供电使之发热形成热风,发热温度最高可达到850℃,被加热的热风的温度大约为500℃。热风从出风口通向高温风道12。高温风道12向壳体1外侧通出并连接外部的蒸汽发生装置4。低温风道13连接循环风机2。低温风道13内设有保温砖33支撑上部的电蓄热体31。
如图2所示,蒸汽发生装置4包括导热风道41、蒸汽发生罩42和导热管43,蒸汽发生罩42具有进水口421通入水和高温蒸汽出口422通出高温蒸汽。蒸汽发生罩42中设有第一液位计以检测水位,并控制外部水泵8开启向蒸汽发生罩42补水。其中的导热风道41连接在高温风道12和低温风道13之间以与壳体1形成循环风道。导热风道41包括高热段411和低热段412,高热段411连接蒸汽发生罩42,导热管43的一端伸至蒸汽发生罩42处以放热,导热管43的另一端伸至高热段411处以吸热。热风经过导热管43吸热后,风温下降到200℃以下,并向低热段412流去。蒸汽发生罩42中的水经过导热管43加热后形成150℃左右的高温蒸汽。高温蒸汽引出至用户端。
如图2所示,在高热段411的上风向靠近高温风道12还设有补温装置5和传感器51,当传感器51检测到热风的温度不足400℃时,补温装置5开启对流经的热风进行加温。补温装置5包括翅片式电热管。
如图2所示,在低热段412上设有预热器6,预热器6内具有预热水流道61,预热器6通过预热水流道61与进水口421相连,经过预热水流道61的水吸收热量并预热到60℃左右,使得风温进一步降低到100℃以下,并由循环风机2抽送到低温风道13中。
如图1所示,预热水流道61的进水端连接水泵8,水泵8则连接保温水箱7。当第一液位计的液位低于预设值时,控制水泵8开启并向预热器6中加水。保温水箱7包括出水口71、冷凝水回水口72、排水口74和加水口75。其中出水口71连接水泵8,加水口75连接软水器9,排水口74用于排出底部的污物,冷凝水回水口72连通高温蒸汽输出管道,高温蒸汽输出管道上设置疏水器73,使产生的冷凝水回流到保温水箱7中。出水口71的标高高于排水口74的标高,加水口75的标高高于出水口71的标高,靠近出水口71的保温水箱7内壁上设有第二液位计,当此处液位低于预设值时,控制软水器9中的水向保温水箱7加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蓄热蒸汽装置100的其他构成例如电蓄热体31的蓄热原理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实施例”、“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0)

1.一种电蓄热蒸汽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内限定有蓄热腔、高温风道和低温风道,所述蓄热腔具有出风口和进风口,所述出风口连通高温风道,所述进风口连通低温风道;
循环风机,所述循环风机用于驱动所述低温风道内的气流流向所述蓄热腔,且驱动所述蓄热腔内的气流流向所述高温风道;
电蓄热体,所述电蓄热体设置在所述蓄热腔中,所述电蓄热体通电后发热并与流经的气流热交换以形成通向所述高温风道的热风;
蒸汽发生装置,所述蒸汽发生装置包括导热风道、蒸汽发生罩和导热管,所述导热风道连接在所述高温风道和所述低温风道之间以与所述壳体形成循环风道,所述蒸汽发生罩具有进水口和高温蒸汽出口,所述导热管的一端伸至所述蒸汽发生罩处以放热,所述导热管的另一端伸至所述导热风道处以吸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蓄热蒸汽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补温装置和控制系统,所述补温装置设置在所述高温风道和/或所述导热风道处,所述补温装置与所述控制系统电连接,当所述热风的温度低于设定值时,所述控制系统控制所述补温装置开启以加热所述热风。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蓄热蒸汽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预热器,所述预热器内具有预热水流道,所述预热器通过所述预热水流道与所述进水口相连,所述预热器对应所述循环风道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蓄热蒸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风道包括高热段和低热段,所述高热段与所述高温风道相连,所述低热段与所述低温风道相连,所述高热段位于所述低热段的上方,所述蒸汽发生罩设在所述高热段的上方,所述导热管分别伸入到所述蒸汽发生罩和所述高热段内,所述预热器设置在所述低热段处以吸收所述低热段流经气流的热量。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蓄热蒸汽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保温水箱,所述保温水箱具有出水口,所述出水口与所述预热器的所述预热水流道相连;
水泵,所述水泵用于驱动所述保温水箱内的水朝向所述预热器供应。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蓄热蒸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蒸汽发生罩与所述保温水箱之间连接有冷凝水回流管,所述冷凝水回流管上设有疏水器。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蓄热蒸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温水箱的进水端连接软水器。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电蓄热蒸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蓄热体的周围设有绝缘保温层板,所述绝缘保温层板与所述壳体之间形成保温腔,所述绝缘保温层板的内部形成所述蓄热腔,所述保温腔中设有多层保温砖,所述保温砖支撑所述电蓄热体。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蓄热蒸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蓄热体包括加热件和多层蓄热砖,所述加热件与高压输电设备连接并将所述蓄热砖电加热到800~850℃,所述电蓄热体与所述蓄热腔中的风热交换形成400~600℃的热风并向所述高温风道输送。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蓄热蒸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蓄热砖包括氧化镁砖和氧化铁砖,所述绝缘保温层板包括云母板,所述保温砖包括陶瓷砖和玻璃砖。
CN201920937281.1U 2019-06-20 2019-06-20 电蓄热蒸汽装置 Active CN21042497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937281.1U CN210424976U (zh) 2019-06-20 2019-06-20 电蓄热蒸汽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937281.1U CN210424976U (zh) 2019-06-20 2019-06-20 电蓄热蒸汽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424976U true CN210424976U (zh) 2020-04-28

Family

ID=703763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937281.1U Active CN210424976U (zh) 2019-06-20 2019-06-20 电蓄热蒸汽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424976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890574A (zh) * 2021-01-28 2021-06-04 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蒸汽发生器及蒸制烹饪装置
CN112985147A (zh) * 2021-04-28 2021-06-18 全球能源互联网欧洲研究院 一种金属相变电储热装置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890574A (zh) * 2021-01-28 2021-06-04 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蒸汽发生器及蒸制烹饪装置
CN112985147A (zh) * 2021-04-28 2021-06-18 全球能源互联网欧洲研究院 一种金属相变电储热装置
CN112985147B (zh) * 2021-04-28 2022-12-06 全球能源互联网欧洲研究院 一种金属相变电储热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333159C (zh) 排热回收系统
CN103836703B (zh) 熔盐蓄热式电加热集中供暖系统
CN108150986A (zh) 一种熔融盐相变蓄热电锅炉
CN101464108A (zh) 波纹状相变蓄热元件
CN210424976U (zh) 电蓄热蒸汽装置
CN111735333A (zh) 多级相变储热箱、光伏相变蓄热结构和多层级的光伏多级相变蓄热结构
CN204084540U (zh) 熔盐蓄热式电加热集中供暖系统
CN106123309A (zh) 进水预热式电热水器
CN107560183A (zh) 900伏电蓄热能装置
CN109099502A (zh) 相变蓄热式电热蒸汽与热水供应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210424977U (zh) 电蓄热蒸汽装置
CN202204153U (zh) 热泵快热组合式电热水器
KR100456069B1 (ko) 열매체유를 이용한 축열식 전기 보일러
WO2014125306A1 (en) Water heating apparatus
CN209279238U (zh) 相变蓄热式电热蒸汽与热水供应系统
CN201032272Y (zh) 利用导热油的加热装置
CN114151821A (zh) 一种实现能量梯级利用的烟气余热回收应用系统
CN209689457U (zh) 一种分布式能源站余热利用系统
CN112113203A (zh) 电蓄热蒸汽装置
CN208090800U (zh) 一种固体相变电蓄能供热设备
CN206113737U (zh) 熔盐储能、换热及智能控制系统
CN114353569B (zh) 直接电转热式高效储释能系统
CN110567286A (zh) 一种基于铅膏熔炼的高温蒸汽余热回收利用装置
KR20130022330A (ko) 히트 파이프 열교환기를 이용한 이중 구조의 축열 탱크.
CN110375371A (zh) 一种低谷电加热导热油与熔盐蓄热复合供热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