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423409U - 一种应用于弯折设备的转轴机构和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应用于弯折设备的转轴机构和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423409U
CN210423409U CN201921394163.7U CN201921394163U CN210423409U CN 210423409 U CN210423409 U CN 210423409U CN 201921394163 U CN201921394163 U CN 201921394163U CN 210423409 U CN210423409 U CN 21042340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tating
shaft
rotating plate
transmission shaft
main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394163.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郭宏伟
张秀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ongguan Honglian 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ongguan Honglian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ongguan Honglian 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Dongguan Honglian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394163.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42340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42340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42340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ransmission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应用于弯折设备的转轴机构和电子设备,用于使得设备顺利转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转轴机构包括固定部和转动部。固定部用于和设备主体连接。转动部包括转动板和连杆,转动板和固定部转动连接,连杆和固定部转动连接,转动板用于和设备主体连接。连杆包括杆主体和驱动轴,驱动轴设置在杆主体上,驱动轴用于和设备主体的转轴的端部连接。其中,第一转动轴线和第二转动轴线间隔设置,第一转动轴线为转动板绕固定部转动的轴线,第二转动轴线为连杆绕固定部转动的轴线。这样,避免了转动板相对固定部的转动和连杆相对固定部的转动间的相互影响,以使转轴机构能顺利转动,从而,和转轴机构连接的设备主体也能顺利弯折。

Description

一种应用于弯折设备的转轴机构和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设备结构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应用于弯折设备的转轴机构和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一些设备结构会有进行弯折的需求,例如对于具有柔性屏的电子设备,电子设备需要进行弯折,以方便用户的使用。设备结构的弯折需要转轴来引导。为了辅助设备结构的弯折,在设备结构上设置有转轴机构,该转轴机构随着设备结构的弯折而转动。
现有的转轴机构,在随着设备结构的弯折而转动时,往往转动得并不顺利,从而不利于用户的使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应用于弯折设备的转轴机构和电子设备,用于使得设备顺利转动。
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应用于弯折设备的转轴机构,包括固定部和转动部;
所述固定部用于和设备主体连接;
所述转动部包括转动板和连杆,所述转动板和所述固定部转动连接,所述连杆和所述固定部转动连接,所述转动板用于和所述设备主体连接;
所述连杆包括杆主体和驱动轴,所述驱动轴设置在所述杆主体上,所述驱动轴用于和所述设备主体的转轴的端部连接;
第一转动轴线和第二转动轴线间隔设置,所述第一转动轴线为所述转动板绕所述固定部转动的轴线,所述第二转动轴线为所述连杆绕所述固定部转动的轴线。
可选地,所述转动板包括第一转动板和第二转动板,所述第一转动板和所述第二转动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转动板和所述固定部转动连接;
所述杆主体位于所述第一转动板和所述第二转动板之间;
所述第一转动板上设有目标通孔,所述驱动轴贯穿所述目标通孔。
可选地,所述转轴机构还包括传动轴,所述传动轴贯穿所述固定部,所述第二转动板和所述传动轴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转动板通过所述传动轴和所述固定部转动连接。
可选地,所述固定部上设置有凸轴;
所述杆主体上设置有通孔,所述凸轴套接在所述杆主体的通孔内,所述连杆通过所述凸轴和所述固定部转动连接。
可选地,所述第二转动板上设置有弧形槽体;
所述凸轴贯穿所述杆主体的通孔后,容纳于所述弧形槽体内。
可选地,所述转动板和所述连杆在所述固定部的同一侧面和所述固定部转动连接;
沿所述转动板的延伸方向,所述第二转动轴线位于所述第一转动轴线的前方。
可选地,所述转动板上设有引导槽,所述引导槽用于在所述转动板和所述连杆相对所述固定部转动时,引导所述驱动轴的移动轨迹。
可选地,所述转轴机构包括第一转动部和第二转动部,所述第一转动部和所述第二转动部以左右对称的方式和所述固定部转动连接;
所述转动部为所述第一转动部和所述第二转动部中的其中之一;
所述第一转动部和所述第二转动部结构相同。
可选地,所述转轴机构还包括第一传动轴和第二传动轴;
所述第一传动轴贯穿所述固定部,所述第一转动部的转动板和所述第一传动轴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转动部的转动板通过所述第一传动轴和所述固定部转动连接;
所述第二传动轴贯穿所述固定部,所述第二转动部的转动板和所述第二传动轴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转动部的转动板通过所述第二传动轴和所述固定部转动连接;
所述第一传动轴和所述第二传动轴通过齿轮传动连接。
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电子设备,包括设备主体、柔性屏和转轴机构;
所述设备主体包括转轴,所述转轴从所述设备主体的侧部往所述设备主体的另一侧部延伸,所述转轴用于引导所述设备主体弯折;
所述柔性屏跨越所述设备主体的转轴设置在所述设备主体上;
所述转轴机构和所述设备主体的侧部连接,所述转轴机构为如上所述的转轴机构。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应用于弯折设备的转轴机构包括固定部和转动部。固定部用于和设备主体连接。转动部包括转动板和连杆,转动板和固定部转动连接,连杆和固定部转动连接,转动板用于和设备主体连接。连杆包括杆主体和驱动轴,驱动轴设置在杆主体上,驱动轴用于和设备主体的转轴的端部连接。其中,第一转动轴线和第二转动轴线间隔设置,第一转动轴线为转动板绕固定部转动的轴线,第二转动轴线为连杆绕固定部转动的轴线。这样,转动板和设备主体连接,连杆的驱动轴和设备主体的转轴的端部连接,将第一转动轴线和第二转动轴线间隔设置,避免了转动板相对固定部的转动和连杆相对固定部的转动间的相互影响,以使转轴机构能顺利转动,从而,和转轴机构连接的设备主体也能顺利弯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电子设备的一爆炸图;
图3为图1所示的电子设备的另一爆炸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应用于弯折设备的转轴机构的示意图;
图5为图4所示的转轴机构的爆炸图;
图6为图4所示的转轴机构的正视图;
图7为图4所示的转轴机构去掉一挡板后的仰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去掉盖板后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中:
1、转轴机构;2、设备主体;3、转轴;4、固定部;5、挡板;6、第一转动部;7、第二转动部;8、第一转动板;9、第二转动板;10、第一杆主体;11、第二杆主体;12、第三杆主体;13、驱动轴;14、凸块;15、内侧引导槽;16、外侧引导槽;17、第一传动轴;18、第二传动轴;19、齿轮;20、压簧;21、凹凸轮;22、凸轴;23、弧形槽体;24、容纳壳;25、卡块;26、卡槽;27、连接件;28、盖板。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转轴机构和电子设备,用于使得设备顺利转动。
为使得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目的、特征、优点能够更加的明显和易懂,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下面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非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实施例一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1所示的电子设备的一爆炸图,图3为图1所示的电子设备的另一爆炸图。
参考图1、图2、和图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子设备包括设备主体2、柔性屏和转轴机构1。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子设备包括但不限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
其中,设备主体2包括转轴3,转轴3从设备主体2的侧部往设备主体2的另一侧部延伸,转轴3用于引导设备主体2弯折。这样,在转轴3的引导下,该设备主体2可以弯折。在图1所示的示例中,转轴3可以为从设备主体2的侧部延伸到设备主体2的另一侧部。转轴3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多个,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此不做具体限定。关于转轴3的具体实现方式有多种,例如为圆柱体的转轴3。如图2和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转轴3为多个铰接的转轴模组,这些转轴为扁平结构。
柔性屏跨越设备主体2的转轴3设置在设备主体2上。为了适应设备主体2的弯折,该柔性屏可以弯折。
转轴机构1和设备主体2的侧部连接,转轴机构1和设备主体2的转轴3连接,该转轴机构1可以辅助设备主体2的弯折。具体来说,可以为设备主体2的一侧部和转轴机构1连接,也可以为设备主体2的两侧部分别和一转轴机构1连接。
在设备主体2上设有盖板28,该盖板28覆盖设备主体2的转轴3的位置。转轴机构1可以和该盖板28连接。
关于转轴机构1的具体实现方式可以参考下文各个实施例对转轴机构1的描述。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子设备可以进行弯折,例如在转轴3所在的位置处,将设备主体2弯折,从而柔性屏随着设备主体2弯折。这样,用户可以将该电子设备进行折叠,方便放置或携带。当用户需要观看该柔性屏的显示内容时,可以将该电子设备进行展开。
实施例二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了一种应用于弯折设备的转轴机构11,如图4所示,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转轴机构11的示意图,图5为图4所示的转轴机构11的爆炸图。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转轴机构11可以应用于弯折设备,例如应用于电子设备上,例如该转轴机构11为实施例一所示的转轴机构11。
参阅图4和图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转轴机构1,包括固定部4和转动部。其中,固定部4用于和设备主体2连接。该设备主体2可以为图1所示的电子设备上的设备主体2。例如,固定部4和设备主体2的侧部连接,具体可以为固定连接或者卡接等。
转动部包括转动板和连杆,转动板和固定部4转动连接,连杆和固定部4转动连接。这样,转动板可相对固定部4转动,连杆也可以相对固定部4转动。
转动板用于和设备主体2连接。例如,转动板向设备主体2的方向延伸设置有连接部件,该连接部件和设备主体2的壳体连接。或者转动板和设备主体2卡接。
连杆包括杆主体和驱动轴13,驱动轴13设置在杆主体上,驱动轴13用于和设备主体2的转轴3的端部连接。设备主体2的转轴3用于引导设备主体2弯折,驱动轴13和该转轴3的端部连接,驱动轴13可以引导该转轴3的移动轨迹。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转动轴线和第二转动轴线间隔设置,第一转动轴线为转动板绕固定部4转动的轴线,第二转动轴线为连杆绕固定部4转动的轴线。
将第一转动轴线和第二转动轴线间隔设置,避免了转动板相对固定部4的转动和连杆相对固定部4的转动间的相互影响,以使转轴机构1能顺利转动,从而,和转轴机构1连接的设备主体2也能顺利弯折。
可选地,如图5和图6所示,转动板包括第一转动板8和第二转动板9,第一转动板8和第二转动板9固定连接,第二转动板9和固定部4转动连接。例如,第一转动板8通过螺钉和第二转动板9固定连接。第二转动板9和固定部4转动连接,这样第二转动板9可以绕固定部4转动,因第一转动板8和第二转动板9固定连接,从而在第二转动板9的带动下,第一转动板8也绕固定部4转动。
杆主体位于第一转动板8和第二转动板9之间,杆主体可相对第一转动板8和第二转动板9运动。第一转动板8上设有目标通孔,驱动轴13贯穿目标通孔。驱动轴13贯穿目标通孔后,和设备主体2的转轴3的端部连接。通过第一转动板8和第二转动板9在杆主体的两侧夹着杆主体,可以限定杆主体的移动轨迹。
应该理解,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转动板可以为一转动板,例如为上述的第二转动板9,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此不做具体限定。
关于转动板和固定部4的连接方式有多种,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此不做具体限定。在转动板包括第一转动板8和第二转动板9,第二转动板9和固定部4转动连接的示例中,可选地,转轴机构1还包括传动轴,传动轴贯穿固定部4,第二转动板9和传动轴固定连接,第二转动板9通过传动轴和固定部4转动连接。这样,传动轴绕固定部4转动时,第二转动板9也绕固定部4转动。
在该示例中,实现连杆和固定部4转动连接的方式有多种,例如,固定部4上设置有凸轴22。杆主体上设置有通孔,凸轴22套接在杆主体的通孔内,连杆通过凸轴22和固定部4转动连接。通过凸轴22和杆主体上的通孔的转动连接,实现了连杆和固定部4的转动连接。应该理解,在有的示例中,可以为在固定部4上设有凹槽,在连杆上设有凸轴,连杆的凸轴和固定部4上的凹槽转动连接,从而实现了连杆和固定部4的转动连接。
在固定部4上设置有凸轴22的示例中,为了让该凸轴22不影响转动板的转动,且减小转轴机构1的体积,让转轴机构1的部件更紧凑,可选地,第二转动板9上设置有弧形槽体23。凸轴22贯穿杆主体的通孔后,容纳于弧形槽体23内。在第二转动板9相对固定部4转动时,弧形槽体23相对凸轴22转动,且凸轴22位于弧形槽体23内。
应该理解,杆主体的数量可以为一根,也可以为多根,例如,如图5所示,杆主体包括第一杆主体10、第二杆主体11、和第三杆主体12,第一杆主体10、第二杆主体11、和第三杆主体12中的每一杆主体的相背的两侧分别设有驱动轴13和凸块14。第一杆主体10和固定部4转动连接,第二杆主体11和第一杆主体10转动连接,第三杆主体12和第二杆主体11转动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转动轴线和第二转动轴线的相对位置关系有多种,如图5和图7所示,可选地,转动板和连杆在固定部4的同一侧面和固定部4转动连接。沿转动板的延伸方向,第二转动轴线位于第一转动轴线的前方。这样,可减小连杆和转动板的相互影响,以及减小连杆的体积。例如,如图7所示,传动轴位于固定部4的中部,从而转动板的第一转动轴线位于固定部4的中部。而固定部4的凸轴22位于固定部4的顶角附近,从而连杆在固定部4的顶角附近绕固定部4转动。
为了防止设备主体2上的转轴3在设备主体2弯折时产生错位,可选地,转动板上设有引导槽,引导槽用于在转动板和连杆相对固定部4转动时,引导驱动轴13的移动轨迹。
关于引导槽的具体结构有多种,下面对此进行举例说明。
示例一:引导槽包括内侧引导槽15,内侧引导槽15为目标通孔。换言之,在第一转动板8上设置的目标通孔,即可以让驱动轴13贯通,也可以限制驱动轴13的移动轨迹。
示意二:引导槽除了包括内侧引导槽15,引导槽还包括外侧引导槽16,外侧引导槽16设置在第二转动板9上。在本示例中,杆主体的与驱动轴13相背的一侧设有凸块14,凸块14位于驱动轴13的反向延伸方向上。凸块14位于外侧引导槽16内,外侧引导槽16用于引导凸块14的移动轨迹。因凸块14位于驱动轴13的反向延伸方向上,从而外侧引导槽16对凸块14的移动轨迹的引导实现了对驱动轴13的移动轨迹的引导。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内侧引导槽15和外侧引导槽16可以形状相同,沿驱动轴13的延伸方向,内侧引导槽15和外侧引导槽16的形状重合。凸块14的横截面和驱动轴13的横截面可以形状相同,沿驱动轴13的延伸方向,凸块14的横截面和驱动轴13的横截面形状重合。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转动部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多个。如图4和图5所示,转轴机构1包括第一转动部6和第二转动部7,第一转动部6和第二转动部7以左右对称的方式和固定部4转动连接。转动部为第一转动部6和第二转动部7中的其中之一。第一转动部6和第二转动部7结构相同。这样,第一转动部6和第二转动部7可以在固定部4上相向转动,或者相背转动,从而更利于设备主体2的弯折。
可选地,转轴机构1还包括第一传动轴17和第二传动轴18。第一传动轴17贯穿固定部4,第一转动部6的转动板和第一传动轴17固定连接,第一转动部6的转动板通过第一传动轴17和固定部4转动连接。
第二传动轴18贯穿固定部4,第二转动部7的转动板和第二传动轴18固定连接,第二转动部7的转动板通过第二传动轴18和固定部4转动连接。
第一传动轴17和第二传动轴18通过齿轮19传动连接。这样,在设置第一转动部6和第二转动部7的示例中,第一转动部6和第二转动部7可以实现同步转动,给予用户更好的操作体验。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应用于弯折设备的转轴机构1包括固定部4和转动部。固定部4用于和设备主体2连接。转动部包括转动板和连杆,转动板和固定部4转动连接,连杆和固定部4转动连接,转动板用于和设备主体2连接。连杆包括杆主体和驱动轴13,驱动轴13设置在杆主体上,驱动轴13用于和设备主体2的转轴3的端部连接。其中,第一转动轴线和第二转动轴线间隔设置,第一转动轴线为转动板绕固定部4转动的轴线,第二转动轴线为连杆绕固定部4转动的轴线。这样,转动板和设备主体2连接,连杆的驱动轴13和设备主体2的转轴3的端部连接,将第一转动轴线和第二转动轴线间隔设置,避免了转动板相对固定部4的转动和连杆相对固定部4的转动间的相互影响,以使转轴机构1能顺利转动,从而,和转轴机构1连接的设备主体2也能顺利弯折。
实施例三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可如图1、图2所示的电子设备。
具体来说,该电子设备包括设备主体2、柔性屏和转轴机构1。其中,设备主体2包括转轴3,转轴3从设备主体2的侧部往设备主体2的另一侧部延伸,转轴3用于引导设备主体2弯折。柔性屏跨越设备主体2的转轴3设置在设备主体2上。
转轴机构1和设备主体2的侧部连接,转轴机构1可为如图4所示的转轴机构1。
关于该电子设备和转轴机构1的更多描述,可以参考上述实施例一和实施例二的具体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实施例四
为了对上述各个实施例的转轴机构1进行更直观的说明,下面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转轴机构1进行详细的描述。
参阅图1、图2和图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转轴机构1可应用于电子设备,具体来说,该电子设备包括设备主体2、柔性屏和转轴机构1,其中,设备主体2包括转轴3,转轴3从设备主体2的侧部往设备主体2的另一侧部延伸,转轴3用于引导设备主体2弯折。而柔性屏跨越设备主体2的转轴3设置在设备主体2上。
转轴机构1和设备主体2的侧部连接,从而转轴机构1可引导设备主体2上的转轴3的移动轨迹,防止转轴3错位或轨迹不符合预期,这样可保护设备主体2上的器件,例如保护设备主体2的柔性屏。其中,设备主体2上的转轴3用于引导设备主体2的弯折。
参阅图4和图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转轴机构1包括固定部4和转动部,固定部4用于和设备主体2连接。具体来说,固定部4和设备主体2的转轴3卡接。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转动部的数量为两个,换言之,转轴机构1包括第一转动部6和第二转动部7,第一转动部6和第二转动部7以左右对称的方式和固定部4转动连接。
其中,第一转动部6和第二转动部7结构相同。为了描述的方便,下面以转动部指代第一转动部6和第二转动部7中的任一转动部。
转动部包括转动板和连杆,转动板和固定部4转动连接,连杆和固定部4转动连接。
连杆包括杆主体和驱动轴13,驱动轴13设置在杆主体上,驱动轴13用于和设备主体2的转轴3的端部连接。
转动部的转动板包括第一转动板8和第二转动板9,第一转动板8和第二转动板9固定连接,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转动板8和第二转动板9通过螺钉连接。
第二转动板9和固定部4转动连接。具体来说,转轴机构1还包括传动轴,传动轴贯穿固定部4,转动板和传动轴固定连接,转动板通过传动轴和固定部4转动连接。具体来说,第二转动板9和传动轴固定连接,第二转动板9通过传动轴和固定部4转动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在第二转动板9上设有连接件27,连接件27的延伸方向和驱动轴13的延伸方向相同,连接件27用于和设备主体2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为了保护转动板,在转动板的外侧设有挡板5,如图5和图6所示,该挡板5设置在第二转动板9的外侧,挡板5和第二转动板9可通过螺钉连接。
如图4和图5所示,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因转轴机构1包括第一转动部6和第二转动部7,从而,传动轴的数量为两个,换言之,转轴机构1还包括第一传动轴17和第二传动轴18。其中,第一传动轴17贯穿固定部4,第一转动部6的转动板和第一传动轴17固定连接,第一转动部6的转动板通过第一传动轴17和固定部4转动连接。第二传动轴18贯穿固定部4,第二转动部7的转动板和第二传动轴18固定连接,第二转动部7的转动板通过第二传动轴18和固定部4转动连接。
转动板和连杆的具体位置关系为,杆主体位于第一转动板8和第二转动板9之间。即对于一转动部来说,杆主体夹在第一转动板8和第二转动板9之间。其中,第一转动板8上设有目标通孔,驱动轴13贯穿目标通孔。驱动轴13贯穿目标通孔后,和设备主体2的转轴3的端部连接。杆主体和设备主体2之间为第一转动板8。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转动板上设有引导槽,引导槽用于在转动板和连杆相对固定部4转动时,引导驱动轴13的移动轨迹。这样,因驱动轴13用于和设备主体2的转轴3的端部连接,从而驱动轴13可限制转轴3的移动轨迹。通过引导槽来引导驱动轴13的移动轨迹,可实现对转轴3的移动轨迹的引导,从而使得转轴3的移动轨迹符合要求。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引导槽包括内侧引导槽15和外侧引导槽16。其中,内侧引导槽15为前述的目标通孔。驱动轴13贯穿目标通孔,驱动轴13的移动轨迹在目标通孔内,通过对目标通孔的形状进行限定,使其为内侧引导槽15,通过内侧引导槽15的槽壁可引导驱动轴13的移动轨迹。
如图5所示,杆主体的与驱动轴13相背的一侧设有凸块14,凸块14位于驱动轴13的反向延伸方向上。相应的,外侧引导槽16设置在第二转动板9上,凸块14位于外侧引导槽16内,外侧引导槽16用于引导凸块14的移动轨迹。具体来说,外侧引导槽16的槽壁可引导凸块14的移动轨迹。
在驱动轴13的延伸方向上,凸块14和驱动轴13的横截面重合。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凸块14和驱动轴13的横截面为圆形。在驱动轴13的延伸方向上,内侧引导槽15和外侧引导槽16的形状重合,从而内侧引导槽15对驱动轴13的引导效果和外侧引导槽16对凸块14的引导效果一致,这样更利于对驱动轴13的移动轨迹的引导。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杆主体、驱动轴13、凸块14、内侧引导槽15和外侧引导槽16的数量分别为至少两个。在不同的驱动轴13或凸块14的位置处,不同的杆主体间两两转动连接。
如图5和图6所示,对于一个转动部,杆主体的数量为3个,具体为,杆主体包括第一杆主体10、第二杆主体11、和第三杆主体12,第一杆主体10和固定部4转动连接,第二杆主体11和第一杆主体10转动连接,第三杆主体12和第二杆主体11转动连接。其中,每一杆主体的相背的两侧分别设有驱动轴13和凸块14,凸块14位于驱动轴13的反向延伸方向上。对于每一杆主体,一端设置驱动轴13,另一端设置通孔。第一杆主体10的驱动轴13贯穿第二杆主体11的通孔,以使第二杆主体11和第一杆主体10转动连接。第二杆主体11的凸块14贯穿第三杆主体12的通孔,以使第二杆主体11和第三杆主体12转动连接。这样实现了杆主体间的依次首尾相连。其中,对应于每一驱动轴13,在第一转动板8上设有内侧引导槽15。一驱动轴13贯穿一内侧引导槽15,以和设备主体2的转轴3的端部连接。对应于每一凸块14,在第二转动板9上设有外侧引导槽16。一凸块14位于一外侧引导槽16内,从而外侧引导槽16可引导凸块14的移动轨迹。
如图4和图5所示,被不同驱动轴13贯穿的内侧引导槽15的形状可相同也可不相同。被第一杆主体10上的驱动轴13贯穿的内侧引导槽15和被第二杆主体11上的驱动轴13贯穿的内侧引导槽15形状不相同。被第二杆主体11上的驱动轴13贯穿的内侧引导槽15和被第三杆主体12上的驱动轴13贯穿的内侧引导槽15形状相同。容纳不同凸块14的外侧引导槽16的形状也类似前述情况。即容纳不同凸块14的外侧引导槽16的形状可相同也可不相同。
如前所述,连杆和固定部4转动连接,具体来说,固定部4上设置有凸轴22。杆主体上设置有通孔,凸轴22套接在杆主体的通孔内,连杆通过凸轴22和固定部4转动连接。
因杆主体位于第一转动板8和第二转动板9之间,第二转动板9和固定部4转动连接,为了让套接在杆主体的通孔内的凸轴22能和杆主体稳定连接,凸轴22贯穿杆主体的通孔。此时,第二转动板9上设置有弧形槽体23,凸轴22贯穿杆主体的通孔后,容纳于弧形槽体23内。这样,避免了凸轴22对第二转动板9的影响。当第二转动板9绕传动轴转动时,第二转动板9的弧形槽体23相对凸轴22转动,换言之,凸轴22在弧形槽体23内相对弧形槽体23移动,从而第二转动板9能顺利相对固定部4转动。
如图5所示,连杆的第一杆主体10上设有通孔,该通孔位于第一杆主体10的远离驱动轴13的一端,第一杆主体10的通孔套接在固定部4的凸轴22上,以实现第一杆主体10和固定部4的转动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转动轴线和第二转动轴线间隔设置,其中,第一转动轴线为转动板绕固定部4转动的轴线,第二转动轴线为连杆绕固定部4转动的轴线。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对于一转动部,转动板和连杆在固定部4的同一侧面和固定部4转动连接,沿转动板的延伸方向,第二转动轴线位于第一转动轴线的前方。
具体来说,如图7所示,与同一转动部连接的凸轴22和传动轴位置不同,沿该转动部的转动板的延伸方向,凸轴22位于传动轴前方。对于固定部4来说,凸轴22比传动轴靠近固定部4的边缘。
上文主要对转动部进行了描述,下文将对转轴机构1的固定部4和其它部件进行介绍。
如上文所述,转轴机构1还包括第一传动轴17和第二传动轴18,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传动轴17和第二传动轴18通过齿轮19传动连接。通过齿轮19,第一传动轴17和第二传动轴18可实现同步转动。因第一转动部6和第一传动轴17连接,第二转动部7和第二传动轴18连接,在第一传动轴17和第二传动轴18同步转动时,第一转动部6和第二转动部7随之同步转动,从而在转轴机构1的作用下,设备主体2的折叠更易操纵。
如图5所示,在第一传动轴17上固定设置一齿轮19,在第二传动轴18上固定设置一齿轮19,在前述两齿轮19之间设有两传动的齿轮19,这四个齿轮19两两啮合,从而通过这四个齿轮19,实现了第一传动轴17和第二传动轴18的同步传动。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固定部4为腔体结构,实现第一传动轴17和第二传动轴18传动连接的齿轮19位于固定部4的腔体内。如图5所示,固定部4的腔体结构通过顶盖开合,以方便第一传动轴17和第二传动轴18、以及齿轮19的安装。
为了辅助第一转动部6和第二转动部7的转动,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转轴机构1还包括弹性件和凹凸轮21,弹性件和凹凸轮21套设在传动轴上,凹凸轮21的一端和传动轴连接,凹凸轮21的另一端和弹性件连接。
例如,凹凸轮21包括凹轮和凸轮,凹轮和传动轴固定连接,凸轮和弹性件抵接,或者,凸轮和传动轴固定连接,凹轮和弹性件抵接。
这样,因转动板和传动轴固定连接,转动板通过传动轴和固定部4转动连接,从而,在弹性件的弹性力的作用下,凹凸轮21将该弹性力转化为传动轴的扭力,传动轴的扭力传递至第一转动部6和第二转动部7的转动板,该扭力可辅助第一转动部6和第二转动部7的转动。
具体来说,凹凸轮21用于在第一转动部6和第二转动部7相向转动时,提供一促使第一转动部6和第二转动部7相向转动的作用力。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该弹性件为压簧20。
如图5所示,压簧20和凹凸轮21套设在第一传动轴17上,其中,凹凸轮21的一端和第一传动轴17连接,例如,具体为凹凸轮21的凹轮或凸轮和第一传动轴17上的齿轮19一体设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凹凸轮21的一端和第一传动轴17固定连接,凹凸轮21的另一端和压簧20抵接。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转轴机构1还包括容纳壳24,传动轴穿过容纳壳24的腔体,压簧20和凹凸轮21位于容纳壳24的腔体内,压簧20的一端和容纳壳24的腔壁抵接,压簧20的另一端和凹凸轮21抵接。容纳壳24套设在第一传动轴17上,即给予压簧20抵接力,也保护了压簧20和凹凸轮21。
容纳壳24的一端和固定部4连接,容纳壳24的另一端和传动轴连接。
具体来说,转轴机构1还包括卡块25。传动轴的远离转动板的一端设有卡槽26,卡块25和卡槽26卡接,容纳壳24的一端和卡块25抵接。这样,容纳壳24在卡块25和固定部4之间固定设置,且通过卡块25的插拔,方便了容纳壳24的拆装。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容纳壳24的外表面用于和设备主体2连接。如图5和图6所示,容纳壳24侧表面包括两平面、和连接两平面的弧形表面。通过容纳壳24侧表面的平面可以和设备主体2的转轴3的腔体卡接,从而通过容纳壳24和设备主体2的卡接,在第一转动部6和第二转动部7转动时,使得固定部4相对设备主体2静止。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转轴机构1应用于电子设备上,该电子设备包括设备主体2、柔性屏和转轴机构1,设备主体2包括转轴3,转轴3从设备主体2的侧部往设备主体2的另一侧部延伸,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转轴3从设备主体2的一侧部直线延伸至设备主体2的另一侧部。转轴3用于引导设备主体2弯折,柔性屏跨越设备主体2的转轴3设置在设备主体2上。这样,设备主体2可在转轴3的位置处带动柔性屏折叠。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转轴机构1和设备主体2的侧部连接,以使得转轴机构1和设备主体2的转轴3连接,从而引导转轴3的移动轨迹,防止转轴3在移动过程中的错位和过度变形,以避免柔性屏的损坏。为了更稳定地作用于设备主体2,如图2和图3所示,在设备主体2的两侧部对称地设有转轴机构1。
转轴机构1和设备主体2的连接关系,如图2和图8所示,转轴机构1和设备主体2的侧部连接,具体的连接方式为,转轴机构1的驱动轴13和设备主体2的转轴3的端部连接。在转轴机构1的第二转动板9上设有连接件27,第二转动板9的连接件27和设备主体2上的盖板28连接,例如通过螺钉连接,从而第二转动板9和设备主体2连接。转轴机构1的容纳壳24在设备主体2的转轴3的腔体内卡接,以使固定部4和设备主体2连接。
这样,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转轴机构1具有如下的工作过程:
用户操作电子设备,当用户弯折设备主体2时,设备主体2在转轴3处弯折。因转轴机构1的驱动轴13和设备主体2的转轴3的端部连接,设备主体2的转轴3受到驱动轴13的控制。在转轴机构1上,引导槽引导驱动轴13的移动轨迹,从而实现对设备主体2的转轴的移动轨迹的引导,使得转轴3的移动轨迹符合预设要求。在转轴机构1上,第一转动轴线和第二转动轴线间隔设置,其中,第一转动轴线为转动板绕固定部4转动的轴线,第二转动轴线为连杆绕固定部4转动的轴线,这使得转动板和连杆间具有更多的相对位移,利于驱动轴13对转轴3的控制。因在转轴机构1上设有弹性件和凹凸轮21,从而弹性件的弹性力可以转化为传动轴的扭力,辅助转动部的转动。例如,实现电子设备在使用过程中的自动闭合功能。另外,在第一传动轴17和第二传动轴18间设置有齿轮19,通过齿轮19传动,使得第一传动轴17和第二传动轴18转动同步,因第一转动部6和第一传动轴17连接,第二转动部7和第二传动轴18连接,从而第一转动部6和第二转动部7相对固定部4的转动同步,方便用户顺畅地弯折电子设备。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当柔性屏从展开状态到折叠状态的过程中,在转轴机构1的作用下,连杆和转动板转动且之间产生相对位移,引导了设备主体2的转轴3的移动,使得在折叠过程中,设备主体2在弯折位置处,有充足的收容空间,避免在柔性屏上折痕的出现,从而避免柔性屏损坏失效。
以上所述,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应用于弯折设备的转轴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部(4)和转动部;
所述固定部(4)用于和设备主体(2)连接;
所述转动部包括转动板和连杆,所述转动板和所述固定部(4)转动连接,所述连杆和所述固定部(4)转动连接,所述转动板用于和所述设备主体(2)连接;
所述连杆包括杆主体和驱动轴(13),所述驱动轴(13)设置在所述杆主体上,所述驱动轴(13)用于和所述设备主体(2)的转轴(3)的端部连接;
第一转动轴线和第二转动轴线间隔设置,所述第一转动轴线为所述转动板绕所述固定部(4)转动的轴线,所述第二转动轴线为所述连杆绕所述固定部(4)转动的轴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轴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转动板包括第一转动板(8)和第二转动板(9),所述第一转动板(8)和所述第二转动板(9)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转动板(9)和所述固定部(4)转动连接;
所述杆主体位于所述第一转动板(8)和所述第二转动板(9)之间;
所述第一转动板(8)上设有目标通孔,所述驱动轴(13)贯穿所述目标通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轴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转轴机构(1)还包括传动轴,所述传动轴贯穿所述固定部(4),所述第二转动板(9)和所述传动轴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转动板(9)通过所述传动轴和所述固定部(4)转动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轴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部(4)上设置有凸轴(22);
所述杆主体上设置有通孔,所述凸轴(22)套接在所述杆主体的通孔内,所述连杆通过所述凸轴(22)和所述固定部(4)转动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转轴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转动板(9)上设置有弧形槽体(23);
所述凸轴(22)贯穿所述杆主体的通孔后,容纳于所述弧形槽体(23)内。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轴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转动板和所述连杆在所述固定部(4)的同一侧面和所述固定部(4)转动连接;
沿所述转动板的延伸方向,所述第二转动轴线位于所述第一转动轴线的前方。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转轴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转动板上设有引导槽,所述引导槽用于在所述转动板和所述连杆相对所述固定部(4)转动时,引导所述驱动轴(13)的移动轨迹。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轴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转轴机构(1)包括第一转动部(6)和第二转动部(7),所述第一转动部(6)和所述第二转动部(7)以左右对称的方式和所述固定部(4)转动连接;
所述转动部为所述第一转动部(6)和所述第二转动部(7)中的其中之一;
所述第一转动部(6)和所述第二转动部(7)结构相同。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转轴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转轴机构(1)还包括第一传动轴(17)和第二传动轴(18);
所述第一传动轴(17)贯穿所述固定部(4),所述第一转动部(6)的转动板和所述第一传动轴(17)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转动部(6)的转动板通过所述第一传动轴(17)和所述固定部(4)转动连接;
所述第二传动轴(18)贯穿所述固定部(4),所述第二转动部(7)的转动板和所述第二传动轴(18)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转动部(7)的转动板通过所述第二传动轴(18)和所述固定部(4)转动连接;
所述第一传动轴(17)和所述第二传动轴(18)通过齿轮(19)传动连接。
10.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设备主体(2)、柔性屏和转轴机构(1);
所述设备主体(2)包括转轴(3),所述转轴(3)从所述设备主体(2)的侧部往所述设备主体(2)的另一侧部延伸,所述转轴(3)用于引导所述设备主体(2)弯折;
所述柔性屏跨越所述设备主体(2)的转轴(3)设置在所述设备主体(2)上;
所述转轴机构(1)和所述设备主体(2)的侧部连接,所述转轴机构(1)为如权利要求1-9任一所述的转轴机构(1)。
CN201921394163.7U 2019-08-26 2019-08-26 一种应用于弯折设备的转轴机构和电子设备 Active CN21042340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394163.7U CN210423409U (zh) 2019-08-26 2019-08-26 一种应用于弯折设备的转轴机构和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394163.7U CN210423409U (zh) 2019-08-26 2019-08-26 一种应用于弯折设备的转轴机构和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423409U true CN210423409U (zh) 2020-04-28

Family

ID=703643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394163.7U Active CN210423409U (zh) 2019-08-26 2019-08-26 一种应用于弯折设备的转轴机构和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423409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360219A (zh) * 2019-08-26 2019-10-22 东莞市宏联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转轴机构和电子设备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360219A (zh) * 2019-08-26 2019-10-22 东莞市宏联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转轴机构和电子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692196B (zh) 一种转轴机构及移动终端
CN111698355B (zh) 一种转轴机构及移动终端
WO2019134693A1 (zh) 一种内折柔性屏移动终端铰链及内折柔性屏移动终端
CN111049954B (zh) 折叠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5263907B (zh) 折叠装置、折叠机壳及移动终端
KR100421370B1 (ko) 전자기기의 에프피씨 연결 구조 및 전자기기용 에프피씨
EP1703702A1 (en) Hinged portable radio communication equipment with a double action hinge
CN109887417A (zh) 一种屏体支撑装置以及可折叠式柔性显示装置
WO2019134694A1 (zh) 一种内折柔性屏移动终端
CN110159651B (zh) 连接机构、折叠显示装置及通讯设备
CN210122988U (zh) 内柔性屏移动终端的铰链及内柔性屏移动终端
CN210423409U (zh) 一种应用于弯折设备的转轴机构和电子设备
CN210423410U (zh) 一种转轴机构和电子设备
CN115494913A (zh) 折叠转轴结构及折叠电子设备
CN110714978A (zh) 一种转动机构和柔性屏设备
CN213145080U (zh) 一种折叠机构及电子设备
CN210423408U (zh) 一种便于转动的转轴机构和电子设备
US11960328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panel and alignment method thereof
CN115083283A (zh) 显示装置及手表
CN110176186B (zh) 均衡控制机构、折叠显示装置及通讯设备
CN210565719U (zh) 连接机构、折叠显示装置及通讯设备
CN211174980U (zh) 一种转动机构和柔性屏设备
TWI678956B (zh) 開合結構及具有該開合結構的電子裝置
CN210895190U (zh) 一种转动机构、转动装置和电子设备
CN114542587B (zh) 一种转轴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