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422588U - 能量转换器以及冲击波发生器 - Google Patents

能量转换器以及冲击波发生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422588U
CN210422588U CN201920822822.6U CN201920822822U CN210422588U CN 210422588 U CN210422588 U CN 210422588U CN 201920822822 U CN201920822822 U CN 201920822822U CN 210422588 U CN210422588 U CN 21042258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nergy
voltage electrode
energy converter
ground electrode
high volt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822822.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永民
邱爱慈
汤俊萍
李鹏辉
姚伟博
刘美娟
张硕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an Shanguang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Xi'an Shanguang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an Shanguang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Xi'an Shanguang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0822822.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42258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42258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42258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isintegrating Or Mill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能量转换器,包括第一壳体,所述第一壳体的一端内固定有高压电极组件且另一端内固定有地电极。高压电极组件与地电极之间形成转换腔,第一壳体相对转换腔的侧壁上开设有冲击波辐射窗。所述高压电极组件靠近所述地电极的一端能够沿着所述第一壳体的轴向伸缩。所述地电极具有中心通孔。在上推杆推送聚能棒穿过所述中心通孔进入所述转换腔的过程中,通过所述高压电极组件靠近所述地电极一端的伸缩,能够使得所述聚能棒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上推杆和所述高压电极组件保持抵接。有效地避免了聚能棒在进入转换腔的过程中发生掉落,保证了聚能棒能够顺利地被驱动产生可控冲击波。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冲击波发生器。

Description

能量转换器以及冲击波发生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煤炭、油气开发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能量转换器以及冲击波发生器。
背景技术
煤炭是世界上储量最多、分布最广的常规能源。煤层气是一种高热、洁净、方便的新型能源,其具有其它能源无法比拟的无污染、无油污等多种优点。煤层气是以吸附状态存在于煤层中,为了实现煤层气的工业开采和加快矿井中煤层瓦斯的抽排速度,经常采用冲击波发生器对煤层进行改造。现有的冲击波发生器中的能量转换器,在聚能棒进入转换腔室的过程中,无法保证聚能棒与高压电极同轴,甚至聚能棒会掉落,聚能棒与高压电极不能顺利接触,聚能棒无法被正常驱动产生冲击波。此外,在转换腔室内聚能棒内的金属丝被加载高压脉冲电流产生复合等离子体,复合等离子体直接驱动含能材料产生的冲击波会对设备造成巨大的损害,导致设备不能重复使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的能量转换器,存在聚能棒在送入转换腔的过程中容易掉落不能顺利地被驱动的问题,提供一种能量转换器以及冲击波发生器。
一种能量转换器,包括第一壳体,所述第一壳体的一端内固定有高压电极组件且另一端内固定有地电极,所述高压电极组件与所述地电极之间形成转换腔,所述第一壳体相对所述转换腔的侧壁上开设有冲击波辐射窗,所述高压电极组件靠近所述地电极的一端能够沿着所述第一壳体的轴向伸缩,所述地电极具有中心通孔,在上推杆推送聚能棒穿过所述中心通孔进入所述转换腔的过程中,通过所述高压电极组件靠近所述地电极一端的伸缩,能够使得所述聚能棒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上推杆和所述高压电极组件保持抵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高压电极组件靠近所述地电极的一端伸长后与所述地电极之间的距离为L,所述距离L不大于所述聚能棒长度的一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高压电极组件包括高压电极、压紧帽、活动电极和第一压缩弹簧:
所述高压电极的一端与所述压紧帽固定连接,所述压紧帽朝向所述地电极的端面上具有第一中心孔;
所述活动电极包括滑移部以及与所述滑移部固定连接的伸出部,所述滑移部可移动地设置于所述压紧帽内,所述伸出部能够从所述第一中心孔中伸出或缩回;
所述第一压缩弹簧置于所述压紧帽内,所述第一压缩弹簧的两端分别与所述高压电极和所述滑移部相抵接;
在所述上推杆推送所述聚能棒穿过所述中心通孔进入所述转换腔的过程中,通过所述活动电极的伸缩能够使得所述聚能棒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上推杆和所述伸出部保持抵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高压电极组件还包括调整套,所述第一压缩弹簧为第一螺旋弹簧,所述调整套置于所述第一螺旋弹簧内;
所述滑移部靠近所述高压电极的端面上向内凹陷形成第一容纳腔,所述第一螺旋弹簧的一端抵接于所述第一容纳腔的底面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高压电极组件还包括第二压缩弹簧、挡圈和迎接柱:
所述伸出部具有第二中心孔,所述第二中心孔与所述调整套的内孔连通;
所述迎接柱包括滑动柱和设置于所述滑动柱一端的迎接盘,所述滑动柱穿设于所述第二中心孔内,所述挡圈设置于所述滑动柱的外部;
所述第二压缩弹簧为第二螺旋弹簧,所述第二螺旋弹簧置于所述调整套内,所述第二螺旋弹簧的一端抵接于所述高压电极的端面上且另一端抵接于所述挡圈上;
在所述上推杆推送所述聚能棒穿过所述中心通孔进入所述转换腔的过程中,通过所述滑动柱的伸缩和所述活动电极的伸缩能够使得所述聚能棒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上推杆和所述迎接盘保持抵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迎接盘与所述聚能棒抵接的侧壁上设置有凹槽,所述凹槽的内表面上具有倒角。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能量转换器还包括高压绝缘子,所述高压绝缘子设置于所述高压电极与所述第一壳体之间,所述高压电极设置于所述高压绝缘子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冲击波辐射窗至少为两个,至少两个所述冲击波辐射窗沿着所述第一壳体侧壁的周向间隔分布。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冲击波辐射窗为三个,三个所述冲击波辐射窗沿着所述第一壳体的侧壁周向间隔分布,位于相邻两个所述冲击波辐射窗之间的筋条宽度为20mm-30mm。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地电极与所述第一壳体的内壁之间设置有电流线圈,所述电流线圈的内表面与所述地电极相接触且所述电流线圈的外表面与所述第一壳体的内壁相接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壳体上设置有过线孔,导线通过过线孔与所述电流线圈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壳体在安装所述地电极的一端内具有齿圈固定面,所述齿圈固定面用于固定摆渡机构中的齿圈。
一种冲击波发生装置,包括如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能量转换器、聚能棒推送器、高压直流电源、储能电容器、能量控制器,所述高压直流电源与所述储能电容器、所述能量控制器、能量转换器以及所述聚能棒推送器同轴集成一个整体。
上述能量转换器包括第一壳体,所述第一壳体的一端内固定有高压电极组件且另一端内固定有地电极。所述高压电极组件与所述地电极之间形成转换腔,所述第一壳体相对所述转换腔的侧壁上开设有冲击波辐射窗。所述高压电极组件靠近所述地电极的一端能够沿着所述第一壳体的轴向伸缩。所述地电极具有中心通孔。在上推杆推送聚能棒穿过所述中心通孔进入所述转换腔的过程中,通过所述高压电极组件靠近所述地电极一端的伸缩,能够使得所述聚能棒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上推杆和所述高压电极组件保持抵接。有效地避免了聚能棒在进入转换腔的过程中发生掉落,保证了聚能棒内的含能材料能够顺利地被引驱动产生可控冲击波。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能量转换器的剖视图,表示高压电极组件伸出到极限位置时与聚能棒抵接的状态;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能量转换器的剖视图,表示迎接盘与活动电极抵接且活动电极与高压电极之间的距离最远时的状态;
图3为图2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能量转换器的剖视图,表示活动电极与高压电极之间的距离最近时的状态;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能量转换器的第一壳体的立体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第一壳体
110-高压电极组件
111-高压电极
112-压紧帽
113-活动电极
1131-滑移部
1132-伸出部
1133-第一容纳腔
1134-第二容纳腔
1135-第三容纳腔
114-第一压缩弹簧
115-调整套
116-第二压缩弹簧
117-挡圈
118-迎接柱
1181-滑动柱
1182-迎接盘
120-地电极
121-中心通孔
130-转换腔
131-冲击波辐射窗
140-聚能棒
150-高压绝缘子
160-过线孔
170-齿圈固定面
180-电流线圈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下面对具体实施方式的描述仅仅是示范性的,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而绝不是对本实用新型及其应用或用法的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相反,当元件被称作“直接在”另一元件“上”时,不存在中间元件。相反,当元件被称作“直接”与另一元件连接时,不存在中间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以下结合附图1至5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更为详尽的阐释。
请参阅图1和图5,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提供一种能量转换器,包括第一壳体100。所述第一壳体100的一端内固定有高压电极组件110且另一端内固定有地电极120。所述高压电极组件110与所述地电极120之间形成转换腔130,所述第一壳体100相对所述转换腔130的侧壁上开设有冲击波辐射窗131。所述高压电极组件110靠近所述地电极120的一端能够沿着所述第一壳体100的轴向伸缩。所述地电极120具有中心通孔121。在上推杆推送聚能棒140穿过所述中心通孔121进入所述转换腔130的过程中,当上推杆(图中未视出)推送所述聚能棒140的一端从所述中心通孔121中伸出一部分时,所述高压电极组件110靠近所述地电极120的一端伸出并与所述聚能棒140相抵,此时所述聚能棒140的一端与所述高压电极组件110抵接,所述聚能棒140的另一端与所述上推杆保持抵接。所述上推杆继续推送所述聚能棒140从所述中心通孔121中进一步伸出,所述高压电极组件110在所述聚能棒140一端传递的作用力下逐渐缩回,直到所述聚能棒140被推送到所述转换腔130的正中央处。有效地避免了聚能棒140在进入转换腔130的过程中发生掉落,保证了聚能棒140能够顺利地被引驱动产生可控冲击波。
可选地,所述高压电极组件110靠近所述地电极120的一端能够伸长,伸长到极限位置时与所述地电极120之间的的距离为L,所述距离L不大于所述聚能棒140长度的一半。所述高压电极组件110在所述聚能棒140发生倾斜之前就能够对所述聚能棒140进行迎接,保证了所述聚能棒140从所述中心通孔121中伸出的整个过程中,所述高压电极组件110、所述聚能棒140和所述推杆保持同轴。
可选地,所述聚能棒140包括绝缘外壳、金属丝和含能材料,所述绝缘外壳为两端封闭的中空圆柱体,所述金属丝沿中心轴线固定并伸出绝缘外壳的两端,所述含能材料填装在所述金属丝与所述绝缘外壳之间。所述金属丝的一端能够与所述高压电极导通且另一端能够与所述上推杆导通。
请参见图1至图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高压电极组件110包括高压电极111、压紧帽112、活动电极113和第一压缩弹簧114。所述高压电极111靠近所述地电极120的一端与所述压紧帽112固定连接。可选地,所述压紧帽112呈筒状,所述压紧帽112的开口端与所述高压电极111通过螺纹固定连接。所述压紧帽112朝向所述地电极120的端面上具有第一中心孔。可选地,所述第一中心孔与所述中心通孔121同轴设置。请参阅图3,所述活动电极113包括滑移部1131以及与所述滑移部1131固定连接的伸出部1132。可选地,所述滑移部1131与所述伸出部1132一体成型。所述滑移部1131的外径略小于所述压紧帽112的内径,所述滑移部1131的外径大于所述第一中心孔的孔径,所述滑移部1131可沿着所述压紧帽112的内壁来回滑动。所述伸出部1132的外径小于所述第一中心孔的孔径,所述伸出部1132能够从所述第一中心孔中伸出或缩回。所述第一压缩弹簧114置于所述压紧帽112内,所述第一压缩弹簧114的两端分别与所述高压电极111和所述滑移部1131相抵接。在所述上推杆推送所述聚能棒140穿过所述中心通孔121进入所述转换腔130的过程中,所述聚能棒140的一部分从所述中心通孔121中伸出时,在所述第一压缩弹簧114的弹力作用下,所述伸出部1132从所述第一中心孔中伸出迎接所述聚能棒140。所述聚能棒140的一端与所述伸出部1132抵接且另一端与所述上推杆抵接。所述上推杆进一步推动所述聚能棒140从所述中心通孔121中伸出,所述第一压缩弹簧114被压缩直到所述聚能棒140到达所述转换腔130的中央位置处。有效地避免了聚能棒140在进入转换腔130的过程中发生掉落,保证了聚能棒140能够顺利地被引驱动产生可控冲击波。
进一步,所述高压电极组件110还包括调整套115。可选地,所述调整套115可以为中空圆柱体。所述第一压缩弹簧114为第一螺旋弹簧,所述第一螺旋弹簧的内径略大于所述调整套115的外径,所述调整套115置于所述第一螺旋弹簧内,所述第一螺旋弹簧沿着所述调整套115的外表面伸缩。请参阅图3,所述滑移部1131靠近所述高压电极111的端面上向内凹陷形成第一容纳腔1133,所述第一螺旋弹簧的一端抵接于所述第一容纳腔1133的底面上。所述第一容纳腔1133的底面中心向内凹陷形成第二容纳腔1134,所述第二容纳腔1134的内径小于所述第一容纳腔1133的内径。所述第一容纳腔1133、所述第二容纳腔1134与所述第一中心孔同轴设置。所述调整套115伸入所述第二容纳腔1134内且一端抵接于所述第二容纳腔1134的底面上。
请继续参见图1至图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高压电极组件110还包括第二压缩弹簧116、挡圈117和迎接柱118。所述伸出部1132具有第二中心孔,所述第二中心孔与所述调整套115的内孔连通。所述迎接柱118包括滑动柱1181和设置于所述滑动柱1181一端的迎接盘1182。所述滑动柱1181穿设于所述第二中心孔内,所述挡圈117设置于所述滑动柱外部,所述挡圈117的外径大于所述第二中心孔的孔径。可选地,所述第二容纳腔1134的底面向内凹陷形成第三容纳腔1135,所述第三容纳腔1135的内径小于所述第二容纳腔1134的内径。可选地,所述第一容纳腔1133、所述第二容纳腔1134和所述第三容纳腔1135为同轴设置的三个孔径不同的阶梯孔。所述伸出部1132具有第二中心孔,所述第二中心孔与所述第三容纳腔1135连通。请参阅图4,所述迎接柱118包括滑动柱1181和设置于所述滑动柱1181一端的迎接盘1182。所述滑动柱1181穿设于所述第二中心孔内,所述滑动柱1181上开设有环形凹槽,所述挡圈117设置于所述环形凹槽内,所述挡圈117的外径大于所述第二中心孔的孔径。所述第二压缩弹簧116为第二螺旋弹簧,所述第二螺旋弹簧置于所述调整套115内,所述第二螺旋弹簧的一端抵接于所述高压电极111的端面上且另一端抵接于所述挡圈117上。在所述调整套115的隔离作用下,所述第一压缩弹簧114和所述第二压缩弹簧116在伸缩的过程中不会发生相互咬合,保证两者的顺利伸缩。在所述上推杆推送所述聚能棒140穿过所述中心通孔121进入所述转换腔130的过程中,如图1所示,当所述上推杆推送所述聚能棒140从所述中心通孔121中伸出大约一半时,在所述第一压缩弹簧114的弹力作用下所述活动电极113的伸出部1132从所述第一中心孔中伸出最大长度,同时在所述第二压缩弹簧116的弹力作用下所述迎接柱118从所述第二中心孔中伸出最大长度,所述迎接盘1182与所述聚能棒140的一端相抵。所述上推杆进一步向左推送所述聚能棒140,所述第二压缩弹簧116被压缩,所述迎接柱118缩回,直到所述迎接盘1182与所述伸出部1132抵接,如图2所示。所述上推杆进一步向左推送所述聚能棒140向左运动,聚能棒140将推力传递给所述迎接盘1182,所述迎接盘1182将推力传递给所述活动电极113,所述活动电极113压缩所述第一压缩弹簧114的同时所述挡圈117压缩所述第二压缩弹簧116直到所述聚能棒140全部进入所述转换腔130之中,如图4所示。所述聚能棒140全部进入所述转换腔130之中后,将脉冲高电压加载到所述能量转换器的高压电极组件110上,通过所述聚能棒140中的金属丝向所述上推杆和所述地电极120放电,聚能棒内的金属丝被加载高压脉冲电流产生复合等离子体,复合等离子体直接驱动含能材料产生可控冲击波,所述电流线圈180拾取所述地电极120上流过的电流信号并将电流信号通过导线传递给电机,电机接受电流信号后启动,使上推杆下行。
可选地,所述迎接盘1182与所述聚能棒抵接的侧壁上设置有凹槽,所述凹槽的内表面上具有倒角。所述迎接盘1182对所述聚能棒140进行迎接时起到扶正的作用,保证所述迎接柱118、所述聚能棒140和所述上推杆同轴。
可选地,如图1至图4所示,所述能量转换器还包括高压绝缘子150。所述高压绝缘子150设置于所述高压电极111与所述第一壳体100之间,所述高压电极111设置于所述高压绝缘子150内。如图4所示,所述高压电极111插入所述高压绝缘子150内,所述高压电极111右端的圆盘外表面紧贴于所述高压绝缘子150的凹槽内表面上,所述高压电极111的左端长杆上通过螺栓将高压电极111背紧。所述高压绝缘子150将高压电极111和第一壳体100相隔开,以防止高低压部分放电。
可选地,请参阅图5,所述第一壳体100呈中空圆柱状,所述冲击波辐射窗131至少为两个,至少两个所述冲击波辐射窗131沿着所述第一壳体100侧壁的周向间隔分布,即所述冲击波辐射窗131沿着所述第一壳体100的周向间隔分布。
可选地,考虑到设备的强度和冲击波传播的能量密度,所述冲击波辐射窗131为三个,三个所述冲击波辐射窗131沿着所述第一壳体100的侧壁周向间隔分布,相邻两个所述冲击波辐射窗131之间的筋条的宽度可以为20mm-30mm。在保证第一壳体100强度的前提下,所述冲击波辐射窗131的开口面积最大,将聚能棒140产生的冲击波最大限度地向外传递出去,使得第一壳体100接受最小的冲击波量。
进一步,所述地电极120与所述第一壳体100的内壁之间设置有电流线圈180,所述电流线圈180的内表面与所述地电极120相接触且所述电流线圈180的外表面与所述第一壳体100的内壁相接触,所述第一壳体100上设置有过线孔160,导线通过过线孔160与所述电流线圈180连接。电流线圈180捕获高压导通,并将电流信号通过导线输送给电机控制器以控制电机动作。
可选地,请参阅图1至图3,所述第一壳体100在安装所述地电极120的一端内具有齿圈固定面170,所述齿圈固定面170用于固定摆渡机构中的齿圈。
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提供一种冲击波发生装置,包括聚能棒推送器、高压直流电源、储能电容器、能量控制器以及如上所述的能量转换器,所述高压直流电源与所述储能电容器、所述能量控制器、所述能量转换器以及所述聚能棒推送器同轴集成一个整体。使用时启动高压直流电源向储能电容器充电,当储能电容器充电到所述能量控制器的设定值后,控制能量电容器与能量转换器接通。当脉冲高电压加载到所述能量转换器的高压电极组件110上,通过所述聚能棒140中的金属丝向所述上推杆和所述地电极120放电,所述电流线圈180拾取所述地电极120上流过的电流信号并将电流信号通过导线传递给电机,电机接受电流信号后启动,使上推杆下行。储能电容器能够被反复充电、反复通过能量转换器放电产生冲击波,多次冲击波的作用增强了对煤层的增透效果,煤层在冲击波的作用下形成裂隙进而形成网络通道,有效地提高了油气的开采效率。
上述能量转换器具有以下技术效果:
1.高压电极组件替代原有的固定电极,使聚能棒在伸出地电极中心通孔的过程中,能够自适应调整姿态,与高压电极保持同轴,有效避免聚能棒的掉落,保证聚能棒能够顺利地被引驱动产生可控冲击波。
2.使聚能棒在径向获得了更大的自由度,有效减弱了驱动聚能棒产生的冲击波对设备冲击损坏,增强了设备运行的稳定性。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3)

1.一种能量转换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壳体(100),所述第一壳体(100)的一端内固定有高压电极组件(110)且另一端内固定有地电极(120),所述高压电极组件(110)与所述地电极(120)之间形成转换腔(130),所述第一壳体(100)相对所述转换腔(130)的侧壁上开设有冲击波辐射窗(131),所述高压电极组件(110)靠近所述地电极(120)的一端能够沿着所述第一壳体(100)的轴向伸缩,所述地电极(120)具有中心通孔(121),在上推杆推送聚能棒(140)穿过所述中心通孔(121)进入所述转换腔(130)的过程中,通过所述高压电极组件(110)靠近所述地电极(120)一端的伸缩,能够使得所述聚能棒(140)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上推杆和所述高压电极组件(110)保持抵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能量转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压电极组件(110)靠近所述地电极(120)的一端伸长后与所述地电极(120)之间的距离为L,所述距离L不大于所述聚能棒(140)长度的一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能量转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压电极组件(110)包括高压电极(111)、压紧帽(112)、活动电极(113)和第一压缩弹簧(114):
所述高压电极(111)的一端与所述压紧帽(112)固定连接,所述压紧帽(112)朝向所述地电极(120)的端面上具有第一中心孔;
所述活动电极(113)包括滑移部(1131)以及与所述滑移部(1131)固定连接的伸出部(1132),所述滑移部(1131)可移动地设置于所述压紧帽(112)内,所述伸出部(1132)能够从所述第一中心孔中伸出或缩回;
所述第一压缩弹簧(114)置于所述压紧帽(112)内,所述第一压缩弹簧(114)的两端分别与所述高压电极(111)和所述滑移部(1131)相抵接;
在所述上推杆推送所述聚能棒(140)穿过所述中心通孔(121)进入所述转换腔(130)的过程中,通过所述活动电极(113)的伸缩能够使得所述聚能棒(140)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上推杆和所述伸出部(1132)保持抵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能量转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压电极组件(110)还包括调整套(115),所述第一压缩弹簧(114)为第一螺旋弹簧,所述调整套(115)置于所述第一螺旋弹簧内;
所述滑移部(1131)靠近所述高压电极(111)的端面上向内凹陷形成第一容纳腔(1133),所述第一螺旋弹簧的一端抵接于所述第一容纳腔(1133)的底面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能量转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压电极组件(110)还包括第二压缩弹簧(116)、挡圈(117)和迎接柱(118):
所述伸出部(1132)具有第二中心孔,所述第二中心孔与所述调整套(115)的内孔连通;
所述迎接柱(118)包括滑动柱(1181)和设置于所述滑动柱(1181)一端的迎接盘(1182),所述滑动柱(1181)穿设于所述第二中心孔内,所述挡圈(117)设置于所述滑动柱外部;
所述第二压缩弹簧(116)为第二螺旋弹簧,所述第二螺旋弹簧置于所述调整套(115)内,所述第二螺旋弹簧的一端抵接于所述高压电极(111)的端面上且另一端抵接于所述挡圈(117)上;
在所述上推杆推送所述聚能棒(140)穿过所述中心通孔(121)进入所述转换腔(130)的过程中,通过所述滑动柱(1181)的伸缩和所述活动电极(113)的伸缩能够使得所述聚能棒(140)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上推杆和所述迎接盘(1182)保持抵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能量转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迎接盘(1182)与所述聚能棒(140)抵接的侧壁上设置有凹槽,所述凹槽的内表面上具有倒角。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能量转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能量转换器还包括高压绝缘子(150),所述高压绝缘子(150)设置于所述高压电极(111)与所述第一壳体(100)之间,所述高压电极(111)设置于所述高压绝缘子(150)内。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能量转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冲击波辐射窗(131)至少为两个,至少两个所述冲击波辐射窗(131)沿着所述第一壳体(100)侧壁的周向间隔分布。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能量转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冲击波辐射窗(131)为三个,三个所述冲击波辐射窗(131)周向均布于所述第一壳体(100)的侧壁上,位于相邻两个所述冲击波辐射窗(131)之间的筋条宽度为20mm-30mm。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能量转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地电极(120)与所述第一壳体(100)的内壁之间设置有电流线圈(180),所述电流线圈(180)的内表面与所述地电极(120)相接触且所述电流线圈(180)的外表面与所述第一壳体(100)的内壁相接触。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能量转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100)上设置有过线孔(160),导线通过过线孔(160)与所述电流线圈(180)连接。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能量转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100)在安装所述地电极(120)的一端内具有齿圈固定面(170),所述齿圈固定面(170)用于固定摆渡机构中的齿圈。
13.一种冲击波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聚能棒推送器、高压直流电源、储能电容器、能量控制器以及如权利要求1至12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能量转换器,所述高压直流电源与所述储能电容器、所述能量控制器、所述能量转换器以及所述聚能棒推送器同轴集成一个整体。
CN201920822822.6U 2019-05-31 2019-05-31 能量转换器以及冲击波发生器 Active CN21042258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822822.6U CN210422588U (zh) 2019-05-31 2019-05-31 能量转换器以及冲击波发生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822822.6U CN210422588U (zh) 2019-05-31 2019-05-31 能量转换器以及冲击波发生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422588U true CN210422588U (zh) 2020-04-28

Family

ID=703736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822822.6U Active CN210422588U (zh) 2019-05-31 2019-05-31 能量转换器以及冲击波发生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422588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195581A (zh) * 2019-05-31 2019-09-03 西安交通大学 能量转换器以及冲击波发生器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195581A (zh) * 2019-05-31 2019-09-03 西安交通大学 能量转换器以及冲击波发生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195581A (zh) 能量转换器以及冲击波发生器
CN108757010B (zh) 干式可控冲击波煤层增透器
CN102017227B (zh) 带闭锁机构的可移除电池组
CN210422588U (zh) 能量转换器以及冲击波发生器
JP3338408B2 (ja) プラズマ破岩用電力衝撃セル
WO2006019426B1 (en) Detonator system having linear actuator
CN108470945B (zh) 一种确保良好安全性的电化学装置
US4510935A (en) Cardiac defibrillator
CN115126452B (zh) 一种含能弹负载自动推送装置及可控冲击波能量转换器
CN103901464A (zh) 便携式水下强声源
CN112344813B (zh) 一种延时可控供电机构及方法
SE523520C2 (sv) Icke-dödande elektromagnetisk verkanskropp
CN211239410U (zh) 一种矿用巡检机器人防爆自动充电装置
CN111379547A (zh) 聚能棒推送组件、聚能棒推送器及可控冲击波发生器
CN210422587U (zh) 推送机构、聚能棒推送器以及冲击波发生器
CN210422578U (zh) 推送聚能棒的推块组件、聚能棒推送器及冲击波发生器
CN209692421U (zh) 太阳能储能装置
CN107319745A (zh) 可对移动设备进行无线隔空充电的桌子
CN103065868A (zh) 带有烟火致动器的三相电短路器
CN212366881U (zh) 车载usb多功能转换器
CN111238303A (zh) 一种警用多功能齐眉棍及其使用方法
US20190148919A1 (en) Power amplification device
CN217591399U (zh) 一种充电装置
RU2693840C1 (ru) Автономный генератор электромагнитного излучения радиочастотного диапазона
CN214818306U (zh) 一种高压电弧点火射钉弹和射钉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