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421005U - 一种利于水循环的生态护岸 - Google Patents

一种利于水循环的生态护岸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421005U
CN210421005U CN201921110460.4U CN201921110460U CN210421005U CN 210421005 U CN210421005 U CN 210421005U CN 201921110460 U CN201921110460 U CN 201921110460U CN 210421005 U CN210421005 U CN 21042100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ecological
groove
revetment
riv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110460.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崔盼
张楠
杨琳琳
商远刚
焦响乐
张焱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China Railway Ecological Environment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China Railway Ecological Environment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China Railway Ecological Environment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China Railway Ecological Environment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110460.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42100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42100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42100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evetmen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利于水循环的生态护岸,解决了现有的生态护岸在铺设后缺少对植物生长的监控和及时浇灌的问题;一种利于水循环的生态护岸,包括若干个生态砖、虹吸吸水组件和过水通道,所述生态砖依河岸形状覆盖在河岸上并组成第一护岸层,所述虹吸吸水组件连通河水与所述过水通道,过水通道设置在所述第一护岸层下方;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利于水循环的生态护岸通过虹吸原理进行吸水,节约能源,结构简单,为生态砖内的植物提供水分,保证植物生长,同时水道距离生态砖有一定距离,促进植物根系生长,增加了植物对河岸的固土能力。

Description

一种利于水循环的生态护岸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生态护岸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利于水循环的生态护岸。
背景技术
生态护岸指的是利用植物或者植物与土木工程相结合,对河道坡面进行防护的一种河道护坡形式,生态护岸集防洪效应、生态效应、景观效应和自净效应于一体,不仅是护岸工程建设的一大进步,也将成为今后护岸工程建设的主流。现有的生态护岸在铺设后缺少对植物生长的监控和及时浇灌,容易出现植物存活率不高导致多次返工增加成本的现象。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利于水循环的生态护岸,解决了现有的生态护岸在铺设后缺少对植物生长的监控和及时浇灌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利于水循环的生态护岸,包括若干个生态砖、虹吸吸水组件和过水通道,所述生态砖覆盖在河岸上并组成第一护岸层,所述虹吸吸水组件连通河水与所述过水通道,过水通道设置在所述第一护岸层下方;
所述虹吸吸水组件包括虹吸管、水泵和电磁阀,所述虹吸管的进水端浸没在河面下,虹吸管的出水端穿过生态砖放置在过水通道内,且所述进水端位于所述出水端的上方,所述水泵和所述电磁阀均设置在虹吸管上;
所述过水通道包括储水池、水道和出水道,所述储水池位于第一护岸层的远河水端且储水池内放置所述出水端,所述水道位于第一护岸层的下方且连通储水池与所述出水道,出水道位于第一护岸层的近河水端且出水道的出水口位于河水上方。
优选地,所述生态砖包括第一生态砖和第二生态砖,所述第一生态砖覆盖设置在河岸上并组成覆盖层,所述第二生态砖设置在所述覆盖层的两侧并组成边缘层,所述边缘层与所述覆盖层组成所述第一护岸层,第二生态砖的侧壁上设有用于容纳所述虹吸管的通槽。
优选地,所述第一生态砖包括第一种植槽、第一开孔和第一连接孔,所述第一种植槽设置在第一生态砖上,环绕第一种植槽的侧壁面上均设有所述第一开孔,所述第一连接孔设置在第一生态砖的上表面的四角上和下表面的四角上。
优选地,所述利于水循环的生态护岸还包括隔断河水与河岸并与所述第一护岸层相连的第二护岸层,所述第二护岸层由若干个所述第一生态砖竖直设置组成。
优选地,所述第二生态砖上设有第二种植槽、第二开孔和第二连接孔,所述第二种植槽设置在第二生态砖上,环绕所述第二种植槽的侧壁面上均设有第二开孔,且其中一个侧壁面上设有通槽,所述第二连接孔设置在第二生态砖的上表面的四角上和下表面的四角上。
优选地,所述通槽包括竖槽、横槽、斜槽和连通槽,所述竖槽、所述横槽和所述斜槽通过所述连通槽相互连通。
优选地,所述虹吸吸水组件还包括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电连接所述水泵和所述电磁阀。
优选地,所述过水通道还包括路基进水槽,所述路基进水槽的上端设有挡板,路基进水槽下端与所述储水池连通。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本利于水循环的生态护岸通过虹吸原理进行吸水,节约能源,结构简单,为生态砖内的植物提供水分,保证植物生长,同时水道距离生态砖有一定距离,促进植物根系生长,增加了植物对河岸的固土能力;第一护岸层和第二护岸层覆盖在河岸的上表面上阻隔了河岸的上表面与外界的直接解除,避免了雨水对河岸的直接冲刷,同时结合覆盖层自重对河岸的压力,起到了固土护坡,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植物生长成型后起到美化造景,维护生态环境,为动物栖息提高了环境的作用;路基进水槽与过水通道连通进而通过过水通道将靠近本生态护岸的道路上的积水排走,避免道路积水对过往车辆、行人的安全威胁和对道路路基的侵蚀;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公开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公开的某些实施方式,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是本利于水循环的生态护岸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第一护岸层平铺时本利于水循环的生态护岸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第一护岸层斜铺时本利于水循环的生态护岸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第一生态砖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第二生态砖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第二生态砖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1-第一护岸层;11-覆盖层;12-边缘层;2-第二护岸层;31-第一生态砖;32-第二生态砖;4-虹吸吸水组件;51-储水池;52-水道;53-出水道;54-路基进水槽;55-挡板;311-第一种植槽;312-第一开孔;313-第一连接孔;321-第二种植槽;322-第二开孔;323-第二连接孔;324-通槽;324a-竖槽;324b-横槽;324c-斜槽;324d-连通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阐述。
如图1至图6所示,本实施例的一种利于水循环的生态护岸,包括若干个生态砖、虹吸吸水组件4和过水通道,所述生态砖覆盖在河岸上并组成第一护岸层1,所述虹吸吸水组件4连通河水与所述过水通道,过水通道设置在所述第一护岸层1下方;
所述虹吸吸水组件4包括虹吸管、水泵和电磁阀,所述虹吸管的进水端浸没在河面下,虹吸管的出水端穿过生态砖放置在过水通道内,且所述进水端位于所述出水端的上方,所述水泵和所述电磁阀均设置在虹吸管上;
所述过水通道包括储水池51、水道52和出水道53,所述储水池51位于第一护岸层1的远河水端且储水池51内放置所述出水端,所述水道52位于第一护岸层1的下方且连通储水池51与所述出水道53,出水道53位于第一护岸层1的近河水端且出水道53的出水口位于河水上方。
本利于水循环的生态护岸(以下简称生态护岸)铺设时,根据河岸的形状进行铺设,例如,在河岸的上表面较平整时,第一护岸层1采用平铺的方式进行铺设,即将河岸的上表面进行一定的修整使河岸的上表面的平整度达到铺设第一护岸层1的要求后,进行铺设;在河岸的上表面倾斜的时候,第一护岸层1采用斜铺的方式进行铺设,铺设方式与平铺类似。
第一护岸层1根据河岸的尺寸进行分段,同时开挖过水通道以方便后期水循环,同时相邻第一护岸层1之间可以设置一定尺寸的间隙,同时将虹吸吸水组件4安装在第一护岸层1上。
第一护岸层1铺设之后,在第一护岸层1的近河水端铺设第二护岸层2以隔断河水与河岸上部的直接接触,避免河水长期冲刷后导致的河岸水土流失;在第一护岸层1的远河水端开挖路基进水槽54,路基进水槽54与过水通道连通进而通过过水通道将靠近本生态护岸的道路上的积水排走,避免道路积水对过往车辆、行人的安全威胁和对道路路基的侵蚀。
本生态护岸铺设完毕后,通过虹吸吸水组件4对第一护岸层1进行供水以保证设置在生态砖内植物的生长,具体而言,启动水泵将河水吸入虹吸管内进而通过虹吸原理将河水源源不断送入储水池51中,储水池51内多余的水溢出储水池51进入水道52内,进而使水道52周围的土壤保持合适的含水量,同时水道52位于第一护岸层1下方,能够刺激放置在生态砖内的植物的根系向下生长,保证植物存活率的同时使植物根系长度更长,对河岸的紧固程度更好,水道52内多余的水通过出水道53流出;关闭电磁阀以关断虹吸管进而切断进水。植物生长成熟后从边缘层12上取走虹吸吸水组件4。
在本公开提供的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生态砖可以构造为任意合适的结构。作为一种选择,所述生态砖包括第一生态砖31和第二生态砖32,所述第一生态砖31覆盖设置在河岸上并组成覆盖层11,所述第二生态砖32设置在所述覆盖层11的两侧并组成边缘层12,所述边缘层12与所述覆盖层11组成所述第一护岸层1,第二生态砖32的侧壁上设有用于容纳所述虹吸管的通槽324。
为了安装虹吸吸水组件4,需要对生态砖进行一定的改造以方便虹吸吸水组件4的安装,进而将生态砖分为了第一生态砖31和第二生态砖32两种,第二生态砖32在第一生态砖31的基础上增加了通槽324以容纳虹吸管,同时,第二生态砖32设置在第一护岸层1的两侧以区分不同段的第一护岸层1。
在本公开提供的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生态砖31可以构造为任意合适的结构。作为一种选择,所述第一生态砖31包括第一种植槽311、第一开孔312和第一连接孔313,所述第一种植槽311设置在第一生态砖31上,环绕第一种植槽311的侧壁面上均设有所述第一开孔312,所述第一连接孔313设置在第一生态砖31的上表面的四角上和下表面的四角上。
对于第一生态砖31,主要有两个作用,一是相邻的第一生态砖31相互连接以组成覆盖层11,覆盖层11覆盖在河岸的上表面上阻隔了河岸的上表面与外界的直接解除,避免了雨水对河岸的直接冲刷,同时结合覆盖层11自重对河岸的压力,起到了固土护坡,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二是容纳植物以保证植物的生长,即根据当地条件,在第一种植槽311内放置合适的植物和为植物生长提供营养的种植土袋,种植土袋内根据当地条件和具体的植物种类选择性添加合适的营养素以提高植物的存活率,植物生长成型后起到美化造景,维护生态环境,为动物栖息提高了环境的作用。
在本公开提供的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护岸层2可以构造为任意合适的结构。作为一种选择,所述利于水循环的生态护岸还包括隔断河水与河岸并与所述第一护岸层1相连的第二护岸层2,所述第二护岸层2由若干个所述第一生态砖31竖直设置组成。
第二护岸层2隔断河水避免了河水对河岸的直接冲击,起到了防洪,固土护坡的作用,同时,组成第二护岸层2的第一生态砖31内不放置植物和种植土袋,转而放置承重块以增加第二护岸层2的重量,进而增加第二护岸层2的稳定性。进一步,承重块上开设若干个用于水生生物栖息的孔、槽等结构,减小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冲击,保护河流内的生态平衡。
在本公开提供的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生态砖32可以构造为任意合适的结构。作为一种选择,所述第二生态砖32上设有第二种植槽321、第二开孔322和第二连接孔323,所述第二种植槽321设置在第二生态砖32上,环绕所述第二种植槽321的侧壁面上均设有第二开孔322,且其中一个侧壁面上设有通槽324,所述第二连接孔323设置在第二生态砖32的上表面的四角上和下表面的四角上。
第二生态砖32在结构和功能上与第一生态砖31相类似,不同之处在于为了设置虹吸吸水组件4进行了一定的改造,具体而言,所有的第二生态砖32的同一个侧壁上设置了通槽324,在第二生态砖32铺设后通槽324相连通进而组成管道用于容纳虹吸管;为了避免虹吸管在弯折处被弯折导致进水效率下降,通槽324的尺寸大于虹吸管的尺寸。
在本公开提供的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通槽324可以构造为任意合适的结构。作为一种选择,所述通槽324包括竖槽324a、横槽324b、斜槽324c和连通槽324d,所述竖槽324a、所述横槽324b和所述斜槽324c通过所述连通槽324d相互连通。对应于第二生态砖32的不同铺设方式,为了方便虹吸管的铺设,通槽324分为竖槽324a、横槽324b和斜槽324c三种,对应不同的铺设方式,将虹吸管插接在不同方向的槽内。
在本公开提供的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虹吸吸水组件4可以构造为任意合适的结构。作为一种选择,所述虹吸吸水组件4还包括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电连接所述水泵和所述电磁阀。
通过控制装置控制水泵和电磁阀的工作进而控制虹吸管的进水与否,进一步,控制装置包括了处理器和传感器两个部分,传感器与处理器电连接,传感器是设置在种植土袋内的土壤湿度传感器,当传感器检测到种植土袋内土壤湿度过小时,处理器启动水泵进行吸水。进一步,处理器可以是STC89C52RC、STC89C51RC、AT89、AT90、TMS370等实现数据处理的处理器。更进一步,在虹吸管的进水口处设置过滤网以避免虹吸管的堵塞。
在本公开提供的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过水通道可以构造为任意合适的结构。作为一种选择,所述过水通道还包括路基进水槽54,所述路基进水槽54的上端设有挡板55,路基进水槽54下端与所述储水池51连通。路基进水槽54使道路上的积水流走,避免道路积水,提高道路安全性,挡板55上设有若干个进水孔。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公开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可选实施方式,任何人在本实用新型的启示下都可得出其他各种形式的产品,但不论在其形状或结构上作任何变化,凡是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界定范围内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8)

1.一种利于水循环的生态护岸,其特征在于:包括若干个生态砖、虹吸吸水组件(4)和过水通道,所述生态砖覆盖在河岸上并组成第一护岸层(1),所述虹吸吸水组件(4)连通河水与所述过水通道,过水通道设置在所述第一护岸层(1)下方;
所述虹吸吸水组件(4)包括虹吸管、水泵和电磁阀,所述虹吸管的进水端浸没在河面下,虹吸管的出水端穿过生态砖放置在过水通道内,且所述进水端位于所述出水端的上方,所述水泵和所述电磁阀均设置在虹吸管上;
所述过水通道包括储水池(51)、水道(52)和出水道(53),所述储水池(51)位于第一护岸层(1)的远河水端且储水池(51)内放置所述出水端,所述水道(52)位于第一护岸层(1)的下方且连通储水池(51)与所述出水道(53),出水道(53)位于第一护岸层(1)的近河水端且出水道(53)的出水口位于河水上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于水循环的生态护岸,其特征在于:所述生态砖包括第一生态砖(31)和第二生态砖(32),所述第一生态砖(31)覆盖设置在河岸上并组成覆盖层(11),所述第二生态砖(32)设置在所述覆盖层(11)的两侧并组成边缘层(12),所述边缘层(12)与所述覆盖层(11)组成所述第一护岸层(1),第二生态砖(32)的侧壁上设有用于容纳所述虹吸管的通槽(324)。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利于水循环的生态护岸,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生态砖(31)包括第一种植槽(311)、第一开孔(312)和第一连接孔(313),所述第一种植槽(311)设置在第一生态砖(31)上,环绕第一种植槽(311)的侧壁面上均设有所述第一开孔(312),所述第一连接孔(313)设置在第一生态砖(31)的上表面的四角上和下表面的四角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利于水循环的生态护岸,其特征在于:所述利于水循环的生态护岸还包括隔断河水与河岸并与所述第一护岸层(1)相连的第二护岸层(2),所述第二护岸层(2)由若干个所述第一生态砖(31)竖直设置组成。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利于水循环的生态护岸,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生态砖(32)上设有第二种植槽(321)、第二开孔(322)和第二连接孔(323),所述第二种植槽(321)设置在第二生态砖(32)上,环绕所述第二种植槽(321)的侧壁面上均设有第二开孔(322),且其中一个侧壁面上设有通槽(324),所述第二连接孔(323)设置在第二生态砖(32)的上表面的四角上和下表面的四角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利于水循环的生态护岸,其特征在于:所述通槽(324)包括竖槽(324a)、横槽(324b)、斜槽(324c)和连通槽(324d),所述竖槽(324a)、所述横槽(324b)和所述斜槽(324c)通过所述连通槽(324d)相互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于水循环的生态护岸,其特征在于:所述虹吸吸水组件(4)还包括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电连接所述水泵和所述电磁阀。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于水循环的生态护岸,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水通道还包括路基进水槽(54),所述路基进水槽(54)的上端设有挡板(55),路基进水槽(54)下端与所述储水池(51)连通。
CN201921110460.4U 2019-07-15 2019-07-15 一种利于水循环的生态护岸 Active CN21042100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110460.4U CN210421005U (zh) 2019-07-15 2019-07-15 一种利于水循环的生态护岸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110460.4U CN210421005U (zh) 2019-07-15 2019-07-15 一种利于水循环的生态护岸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421005U true CN210421005U (zh) 2020-04-28

Family

ID=703810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110460.4U Active CN210421005U (zh) 2019-07-15 2019-07-15 一种利于水循环的生态护岸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42100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473271C (zh) 利用暗管排水改良盐碱地的系统工程方法
CN110725233B (zh) 一种用于游荡性河流整治的生态护岸
CN103588303A (zh) 三峡库区山坡地沟壑农业面源污染生态谷坊阻控系统
CN106365320A (zh) 一种南方缓坡地稻田排水循环利用与氮磷梯级渗滤拦截去除系统及其应用方法
CN108612047B (zh) 一种河湖岸坡的生态修护结构
CN111809475A (zh) 海绵城市生态市政道路
CN106717413B (zh) 一种海绵城市绿化灌溉系统及其施工方法
CN105804033B (zh) 一体式w型农田生态退水沟渠
CN215052665U (zh) 一种基于生态流速的复式河床环境系统
CN107347551B (zh) 一种干旱沙漠区游荡型河流生态护岸
CN109385976B (zh) 生态景观组合护岸插板桩
CN210421005U (zh) 一种利于水循环的生态护岸
CN219059921U (zh) 一种用于水土保持的生态护坡
CN205030232U (zh) 盐碱地种植槽
CN109853590B (zh) 一种利用降雨浸润岩质陡坡坡面客土基层的装置及施工方法
CN208618528U (zh) 一种防治黄土区水土流失的水土保持结构
CN209194665U (zh) 小区雨水管道排放系统
CN106638629A (zh) 一种用于黄土边坡坡面绿化的装置
CN113374026A (zh) 一种西南丘陵地区坡地路带沟雨水收集与再利用系统
CN108487418A (zh) 一种防治黄土区水土流失的水土保持结构
CN202679934U (zh) 盐碱地改良设施
CN211498716U (zh) 一种种植石墙
CN210470496U (zh) 一种消落带植被恢复过程中的保水抗旱防护系统
CN207252336U (zh) 大棚种植系统
CN219508485U (zh) 一种河道防洪护坡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