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252336U - 大棚种植系统 - Google Patents
大棚种植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7252336U CN207252336U CN201721029623.7U CN201721029623U CN207252336U CN 207252336 U CN207252336 U CN 207252336U CN 201721029623 U CN201721029623 U CN 201721029623U CN 207252336 U CN207252336 U CN 207252336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water storage
- box culvert
- drainage pipeline
- greenhouse
- greenhouse garden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10413 gardening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7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5
- 235000013339 cereals Nutrition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8
- 235000007164 Oryza sativa Nutritio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5000009566 rice Nutritio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40000007594 Oryza sativa Species 0.000 claims 1
- 239000004744 fabric Substances 0.000 claims 1
- 239000003337 fertiliz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9000002689 soi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
- 239000000126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41000209094 Oryza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06010021036 Hyponatraemia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6011 modific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41000196324 Embryophyta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2
- -1 Nitrogen-and Phosphorus Chemical compound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746 pur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162 soil ero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351 wastewat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825 accum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568 cem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056 comp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035 dry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628 erosiv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704 evapo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755 form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746 geotextil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292 glu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943 impl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973 irrig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262 irrig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955 iso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068 loa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000 nontoxic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1100000252 nontoxic Toxicity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5699 permeabil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8213 purified wat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865 sewag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05 stabiliz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575 sto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960 triggered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40/0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 Y02A40/1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in agriculture
- Y02A40/25—Greenhouse technology, e.g. cooling systems therefor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大棚种植系统,大棚种植系统包括设置大棚,大棚内部设有若干田畦,田畦呈坡面,田畦较低的一侧设置排水管道,排水管道延伸至大棚外的排水沟;排水沟连通蓄水单元;排水管道设置在箱涵中,箱涵的顶面铺设路面,排水管道上设置若干第一进水孔,箱涵的两侧设有蓄水沟,蓄水沟中设有谷物壳,箱涵的两侧设置第二进水孔,蓄水沟通过第二进水孔与箱涵连通;排水管道上设有蓄水井,蓄水井上设置可开关的排水口。本实用新型可以更好的在水资源丰富时对其进行收集,在需要使用时再利用。有效的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大棚种植系统,属于农业领域。
背景技术
大棚种植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技术,由于它可以反季节培植农作物而深受大众喜爱。但其亦有较大的限制条件。
其一,诸多大棚种植基地处于低洼地带,一旦发生强降雨天气,易造成内涝灾害,尤其是东部沿海地区,处于季风区,夏季雨量大。每年,我国东部地区大棚种植因内涝灾害造成的损失不可估量。
其二,现在的大棚种植模式易受肥害影响,主要是积盐的危害,产生的原因是大量化肥的使用,以及多余化肥无法及时排出种植体系,导致土壤板结现象严重,制约了农作物生长。
目前尚未出现有效的解决方法。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大棚种植系统,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大棚易内涝、易引发肥害等缺点。
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大棚种植系统,所述大棚种植系统包括大棚,大棚内部设有若干田畦,所述田畦呈坡面,田畦较低的一侧设置排水管道,所述排水管道延伸至大棚外的排水沟;所述排水沟连通蓄水单元;
所述排水管道设置在箱涵中,箱涵的顶面铺设路面,所述排水管道上设置若干第一进水孔,箱涵的两侧设有蓄水沟,所述蓄水沟中设有谷物壳,所述箱涵的两侧设置第二进水孔,所述蓄水沟通过第二进水孔与箱涵连通;
所述排水管道上设有蓄水井,所述蓄水井上设置可开关的排水口。
优选地,所述路面形成连通箱涵的缝隙。
此处的缝隙是指在铺设路面时自然形成的缝隙,并不是人为设置的缝隙,其主要目的是当蓄水沟中的水过多时,可以经过缝隙流至箱涵中。
优选地,所述路面采用石板。
优选地,所述谷物壳选自稻糠。
优选地,所述蓄水沟的底面为坡面,与箱涵接触的一侧最低。
优选地,所述第一进水孔均匀的分布在排水管道上,所述第一进水孔的直径是3~5mm。
更优选地,所述第一进水孔成行排列,每行中相邻两个第一进水孔的间距为8~12cm。
优选地,所述排水口设置在蓄水井的底部。
优选地,所述蓄水沟的宽度为6~20cm,深度为10-20cm。
优选地,所述蓄水单元是水塘或者人工湿地。
优选地,所述田畦与水平面夹角为5~8°,坡高30~40cm。
如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农业多孔排水管道系统,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具有坡度的田畦是仿造山地种植,斜坡式的种植,便于排水,防止内涝。另一方面,每次胶水灌溉农作物,水流都会冲刷土壤,带走多余的化肥,避免了化肥累积,土壤板结,大大降低了传统大棚种植的肥害隐患。排水管道能够有效的收集田间的水资源,并储存,当农作物需要水时,可以将收集的水加以利用,避免了因为自然气候而引起洪涝或者干旱。
附图说明
图1显示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显示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显示为排水管道横截面图。
图4显示为排水管道结构示意图。
元件标号说明
1 排水管道
101 第一进水孔
2 蓄水井
201 排水口
3 排水沟
4 蓄水单元
5 箱涵
501 路面
502 第二进水孔
6 蓄水沟
601 谷物壳
7 大棚
8 田畦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及功效。
请参阅图1至图4。须知,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实用新型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内容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畴。
如图1和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大棚种植系统,所述大棚种植系统包括大棚7,大棚内部设有田畦8,所述田畦呈坡面,所述坡面与水平面夹角为5~8°,在本实施例中未6°,田畦较低的一侧设置排水管道1,所述排水管道1延伸至排水沟3,所述排水沟3连通蓄水单元4,所述蓄水单元4可以人工湿地,形成一个完整的水路管道系统。人工湿地是污水处理稳定塘,面积为430m2,水深0.8~1m,其主要作用是处理大棚内排出的含氮磷的废水。一方面人工湿地的水可回用灌溉,节约水资源;另一方面,人工湿地的建立有利于消除该大棚区域的农业面源污染。此外,人工湿地也承担了一定的蓄水功能,有助于大棚种植区域内涝问题的解决,以及缓解种植区域干旱季节的用水难题。
所述田畦的具体形状不限,优选为矩形,长250~350cm,宽90~120cm,一般可种植两排农作物,两田畦之间宽度为25~35cm。
造坡的目的是仿造山地种植,斜坡式的种植,便于排水,防止内涝。另一方面,每次浇水灌溉农作物,水流都会冲刷土壤,带走多余的化肥,避免了化肥累积,土壤板结,大大降低了传统大棚种植的肥害隐患。
所述排水沟深0.8m,下底宽0.4m,上底宽0.8m。
所述排水管道1设置在箱涵5中,所述箱涵5的顶面铺设路面501,例如可以铺设石板或者水泥板,所述铺设路面和箱涵之间形成自然的缝隙,因此当水畦间收集的水过多时可以通过缝隙流入箱涵5中,保持路面的干燥,也防止排水沟液位较高时,水体倒流回大棚内。
如图4,所述排水管道1上除了下部与箱涵接触的部分外其他部分均匀分布第一进水孔 101,使得箱涵5中的水流入排水管道中。在本实施例中,排水管道1上的第一进水孔成行排列,相邻两行之间的第一进水孔形成交错。每行中相邻两个第一进水孔的距离是10cm,一般可以是8~12cm,两行之间的垂直距离是10cm,一般可以是8~12cm,每个第一进水孔101 的直径是3~5mm。由此,箱涵中的水可以流入排水管道,且不易堵塞。
为了进一步优化设计方案,在排水管道1外周包裹土工布,使得主要起到隔离泥沙和防止第一进水孔堵塞。
在其他实施例中,排水沟3中种植净水型沉水植物,选择耐污、耐冲刷、净化效率高品种,一方面对排水沟内水体进行初步净化,作为第一道含氮磷废水的处理工艺,另一方面起到固封底泥,防止排水沟内水土流失。
如图3,所述箱涵5的两侧与箱涵接触的部分下凹形成蓄水沟6,所述蓄水沟6中设有谷物壳601,所述箱涵5的两侧设置第二进水孔502,所述蓄水沟6通过第二进水孔502与箱涵 5连通。由此畦间的水可以流到蓄水沟6,进而流进箱涵5,最终流至排水管道1。
在本实施例中谷物壳601采用稻糠,一般稻糠的填充量需要达到将蓄水沟6完全覆盖填满为宜,一方面防止水分大量蒸发,另一方面稻糠透水性好,便于多孔排水收集管道收集排水,也可防止由于水土流失引发的管道上小孔堵塞,易降解,无毒无害,是一种纯天然的种植肥料,一举多得。所述蓄水沟6的宽度一般6~20cm,深度是10~20cm,在本实施例中具体为宽10cm,深度18cm。所述蓄水沟的底面为坡面,与箱涵接触的一侧最低,方便蓄水沟中的水可以完全充分的流进箱涵。第二进水孔的直径约为1-5cm。
所述排水管道1上设有蓄水井2,所述蓄水井2上设置可开关的排水口201,排水井深1 m(地上0.3m,地下0.7m),直径为0.6m,所述蓄水井将排水管道分割成两段,分别为上段和下段,其中上段的末段连通蓄水井,下段的入口连通排水口201,两段排水管道通过蓄水井2连通。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排水口201设置在排水井2的底部。且排水口上设置盖子,用于封闭排水口。当蓄水井中的水位过高时,可以打开盖子,将水排出。
采用本实用新型,能够防止大棚内部土壤板结、盐碱化,减小甚至消除农业面源污染;收集畦间的水资源,将多余的水资源储存在蓄水井中,当需要使用时可以重新利用。当蓄水井中的水过多时,可以将其引渡至蓄水单元中。布局合理,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
所以,本实用新型有效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的种种缺点而具高度产业利用价值。
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举凡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Claims (10)
1.一种大棚种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大棚种植系统包括大棚(7),大棚(7)内部设有若干田畦,所述田畦呈坡面,田畦较低的一侧设置排水管道(1),所述排水管道(1)延伸至大棚(7)外的排水沟(3);所述排水沟(3)连通蓄水单元(4);
所述排水管道(1)设置在箱涵(5)中,箱涵(5)的顶面铺设路面(501),所述排水管道(1)上设置若干第一进水孔(101),箱涵的两侧设有蓄水沟(6),所述蓄水沟(6)中设有谷物壳(601),所述箱涵(5)的两侧设置第二进水孔(502),所述蓄水沟(6)通过第二进水孔(502)与箱涵(5)连通;
所述排水管道(1)上设有蓄水井(2),所述蓄水井(2)上设置可开关的排水口(20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棚种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路面(501)形成连通箱涵(5)的缝隙。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棚种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谷物壳(601)选自稻糠。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棚种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蓄水沟(6)的底面为坡面,与箱涵(5)接触的一侧最低。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棚种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进水孔(101)均匀的分布在排水管道(1)上,所述第一进水孔(101)的直径是3~5mm。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大棚种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进水孔(101)成行排列,每行中相邻两个第一进水孔(101)的间距为8~12cm。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棚种植系统,其特征在于:排水口(201)设置在蓄水井(2)的底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棚种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蓄水沟(6)的宽度为6~20cm,深度为10-20cm。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棚种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蓄水单元(4)是人工湿地。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棚种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田畦与水平面夹角为5~8°,坡高30~40cm。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21029623.7U CN207252336U (zh) | 2017-08-17 | 2017-08-17 | 大棚种植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21029623.7U CN207252336U (zh) | 2017-08-17 | 2017-08-17 | 大棚种植系统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7252336U true CN207252336U (zh) | 2018-04-20 |
Family
ID=619255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21029623.7U Active CN207252336U (zh) | 2017-08-17 | 2017-08-17 | 大棚种植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7252336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005759A (zh) * | 2020-08-06 | 2020-12-01 | 刘光霞 | 一种园林树木生长大小用营养均衡装置 |
-
2017
- 2017-08-17 CN CN201721029623.7U patent/CN207252336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005759A (zh) * | 2020-08-06 | 2020-12-01 | 刘光霞 | 一种园林树木生长大小用营养均衡装置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091448B (zh) | 排灌管 | |
CN105776736A (zh) | 一种低山丘陵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方法 | |
CN105464050B (zh) | 可再生填料-植物组合式沟渠-护坡氮磷生态拦截系统 | |
CN105502668A (zh) | 一种出水可循环式生态塘净化系统 | |
CN207553247U (zh) | 下凹绿地雨水利用与收集系统 | |
CN106365320A (zh) | 一种南方缓坡地稻田排水循环利用与氮磷梯级渗滤拦截去除系统及其应用方法 | |
CN203603128U (zh) | 潜层式农田丰产永久性排水沟 | |
CN103233445A (zh) | 过滤型生态混凝土排水渠 | |
CN207252336U (zh) | 大棚种植系统 | |
CN104420676B (zh) | 一种解决农业面源污染的方法 | |
CN106702982B (zh) | 一种集约化农田排水系统 | |
CN206033489U (zh) | 一种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梯级稻田镶嵌生态沟渠净化系统 | |
CN106702980B (zh) | 防止沟壁土壤流失的农田生态排水沟渠构建方法 | |
CN206070498U (zh) | 一种处理初期雨水的农田沉水植物生态沟渠 | |
CN202679934U (zh) | 盐碱地改良设施 | |
CN212487133U (zh) | 一种利用轮作植物秸秆双层覆盖盐碱地系统 | |
CN204994328U (zh) | 一种预防天桥种植槽积水的系统 | |
WO2020094086A1 (zh) | 现代节水技术与循环农业体系及其构建方法 | |
CN210559648U (zh) | 梯级多段潜流人工湿地处理池 | |
CN105804033A (zh) | 一体式w型农田生态退水沟渠 | |
CN207436218U (zh) | 适用于农业生产中的多孔排水管道系统 | |
CN206616662U (zh) | 一种住宅区海绵城市设施系统 | |
CN110042810A (zh) | 一种坡耕地径流污染拦蓄系统 | |
CN206735913U (zh) | 农村生产生活污水处理系统 | |
CN205348113U (zh) | 可再生填料-植物组合式沟渠-护坡氮磷生态拦截系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