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416958U - 螺旋桨、动力套装及无人飞行器 - Google Patents

螺旋桨、动力套装及无人飞行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416958U
CN210416958U CN201920995343.4U CN201920995343U CN210416958U CN 210416958 U CN210416958 U CN 210416958U CN 201920995343 U CN201920995343 U CN 201920995343U CN 210416958 U CN210416958 U CN 21041695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ddle
blade
propeller
hole
clam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995343.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齐
陈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Z DJI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Z DJI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Z DJI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Z DJI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0995343.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41695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41695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416958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Wind Moto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螺旋桨、动力套装及无人飞行器。本实用新型的螺旋桨,包括桨夹、至少一个桨叶和至少一个连接件,连接件贯穿桨叶和桨夹以用于将桨叶及桨夹固定在驱动件上,桨叶可绕对应的连接件旋转以折叠或展开。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螺旋桨的结构整体性好,便于装配。

Description

螺旋桨、动力套装及无人飞行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飞行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螺旋桨、动力套装及无人飞行器。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无人机等新型遥控或自控装置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目前,无人机通常会利用螺旋桨的旋转来产生动力,从而执行飞行和起降等操作。其中,为了减少螺旋桨的占用空间,螺旋桨可以为可折叠式螺旋桨。具体的,螺旋桨中可以不包括用于固定桨叶的桨夹,而是直接将桨叶通过螺钉等部件固定在驱动电机的转子等旋转驱动部分上,并由驱动电机带动桨叶转动,从而实现螺旋桨的旋转。
然而,可折叠式螺旋桨中的桨叶一般为独立分散安装,在拆装时可能会发生散落,此外也可能会发生桨叶不配对的现象。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螺旋桨、动力套装及无人飞行器,螺旋桨的结构整体性较好,便于装配。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螺旋桨,该螺旋桨包括桨夹、至少一个桨叶和至少一个连接件,连接件贯穿桨叶和桨夹以用于将桨叶及桨夹固定在驱动件上,桨叶可绕对应的连接件旋转以折叠或展开。
可选的,桨夹包括具有开口的容置腔,容置腔和桨叶一一对应设置,桨叶的连接端位于容置腔内,开口的轴向高度小于桨叶的连接端的轴向高度,以使连接端被限制在容置腔内;连接件贯穿容置腔和桨叶。
可选的,桨夹具有连通容置腔内外两侧的第一通孔,桨叶具有和第一通孔相对设置的第二通孔,连接件贯穿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以连接桨叶和桨夹。
可选的,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的轴向均与螺旋桨的轴向平行。
可选的,连接件和桨叶一一对应设置,连接件的端部由桨夹的一侧贯穿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并在由桨夹另一侧伸出后与驱动件连接。
可选的,连接件沿轴向至少包括第一段和第二段,第一段贯穿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第二段由桨夹伸出并与驱动件连接,第一段和第二段的结合处具有限位台阶。
可选的,连接件沿轴向还包括第三段,第三段位于第一段背离第二段的一端,且第三段的周向直径大于第一段的周向直径。
可选的,第三段的上表面与桨夹的上表面平齐;和/或,限位台阶的台阶面与桨夹的下表面平齐。
可选的,容置腔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腔壁和第二腔壁,连接端的顶部和第一腔壁抵接,连接端的底部和第二腔壁抵接,以限制桨叶相对于桨夹的轴向位置。
可选的,桨夹为一体成型件,连接端在桨夹成型时放置于容置腔内,以使桨夹和桨叶为一体结构。
可选的,容置腔的腔壁以及连接端中的一者上具有凸出部,另一者具有和凸出部相匹配的凹陷部,凸出部的凸出方向和桨叶的长度方向不同。
可选的,连接件为螺纹紧固件或者铆接件。
可选的,桨叶为至少两个,且两个桨叶相对于桨夹对称设置。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动力套装,该动力套装包括驱动件和如上所述的螺旋桨。
可选的,驱动件为电机,桨夹固定在电机的可转动部分上;其中,驱动件包括沿螺旋桨的轴向伸出的电机轴,桨夹上设置有中心孔,电机轴穿设在中心孔内。
可选的,驱动件的朝向桨夹的一面上设置有第一防呆结构,桨夹上设置有第二防呆结构,第一防呆结构和第二防呆结构相互匹配连接;
螺旋桨为不同转向的螺旋桨时,第一防呆结构具有不同的形状和/或第一防呆结构与螺旋桨的转轴具有不同的距离。
第三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无人飞行器,该无人飞行器包括机架和如上所述的动力套装,动力套装设置在机架上。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螺旋桨、动力套装及无人飞行器,螺旋桨主要由桨夹、桨叶和连接件组成,桨叶通过连接件连接在桨夹上,桨夹上至少连接有一个桨叶,连接件和桨叶一一对应;具体的,桨叶和桨夹可组成整体结构安装在驱动件上,通过使连接件贯穿桨夹和桨叶,可将桨夹和桨叶整体固定在驱动件上,其中,桨叶可绕其对应的连接件旋转,从而可使桨叶相对于桨夹折叠或展开。本实用新型的螺旋桨通过连接件将桨叶及桨夹整体固定在驱动件上,通过安装和拆卸连接件可实现桨叶及桨夹在驱动件上的整体拆装,可防止桨叶的散落、混装和错装等现象,螺旋桨的结构整体性较好,便于装配。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螺旋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螺旋桨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螺旋桨;11-桨夹;111-容置腔;1111-第一腔壁;1112-第二腔壁;112-中心孔;113-第二防呆结构;12-桨叶;13-连接件;131-第一段;132-第二段;133-第三段;134-限位台阶;14-凸出部;15-凹陷部;2-驱动件;21-定位孔;22-电机轴;23-第一防呆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一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螺旋桨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螺旋桨的剖视图。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螺旋桨1,该螺旋桨1包括桨夹11、至少一个桨叶12和至少一个连接件13,连接件13贯穿桨叶12和桨夹11用于将桨叶12及桨夹11固定在驱动件2上,桨叶12可绕对应的连接件13旋转以折叠或展开。
本实施例提供的螺旋桨1用于安装在驱动件2上,驱动件2用于带动螺旋桨1旋转,通过螺旋桨1将驱动件2的转动功率转化为推进力。具体的,螺旋桨1主要包括桨夹11、桨叶12和连接件13,桨夹11用于固定桨叶12,桨夹11可以固定安装在驱动件2上,桨叶12与桨夹11连接,通过桨夹11将桨叶12连接在驱动件2上,驱动件2带动桨夹11旋转,桨夹11将动力传递至桨叶12,带动桨叶12同步旋转。
其中,桨夹11和桨叶12可以形成整体结构,在驱动件2上安装螺旋桨1或将螺旋桨1从驱动件2上拆卸下来时,可将桨夹11和桨叶12组成的整体安装在驱动件2上,或将桨夹11和桨叶12整体从驱动件2上拆卸下来。具体的,为了满足螺旋桨1的平衡性要求,螺旋桨1安装至驱动件2上时,桨夹11可以位于驱动件2的安装面的中心区域,由于主要通过桨叶12的周向旋转来产生推动力,因而桨叶12的端部可以伸出至驱动件2外侧的空间,以通过桨叶12的旋转使该空间内的气流产生扰动,从而通过扰动的气流产生足够的推动力。
对于桨夹11和桨叶12组成的整体结构与驱动件2的连接,可以通过设置连接件13实现桨夹11和桨叶12与驱动件2的固定连接。具体的,连接件13可以贯穿桨叶12和桨夹11,并且连接件13可与驱动件2连接,这样可通过连接件13将桨叶12和桨夹11固定在驱动件2上,即可实现桨夹11和桨叶12整体与驱动件2的固定连接;与之相反的,亦可通过将连接件13从驱动件2上取下,以此实现将桨夹11和桨叶12整体从驱动件2上拆卸下来。这样可通过连接件13实现桨夹11和桨叶12在驱动件2上的整体拆装,使螺旋桨1在驱动件2上的安装和拆卸更便捷高效。
本实施例中,连接件13不仅可起到将桨叶12连接在桨夹11上的作用,桨叶12安装好后,桨叶12还可绕其对应的连接件13旋转,连接件13与桨叶12连接的部位相当于桨叶12的旋转轴,桨叶12绕连接件13旋转至不同的角度,桨叶12与桨夹11或者驱动件2之间的方位关系便有所不同,其中,桨叶12的长度方向沿着其旋转面的径向方向时,是桨叶12的展开状态,而转动桨叶12使其相对于驱动件2逐渐收拢时,可形成桨叶12的折叠状态。如此通过桨叶12绕连接件13的旋转,形成桨叶12的展开状态和折叠状态,实现了螺旋桨1的桨叶12可折叠的功能。
需要说明的是,桨叶12在展开状态时,也就是桨叶12的长度方向沿其旋转面的径向方向,此时通常是螺旋桨1处在工作状态,驱动件2带动桨叶12旋转时桨叶12的状态;而在螺旋桨1不工作,可使桨叶12处于折叠状态,这样可减少螺旋桨1所占用的空间体积,使其便于携带和收纳。至于桨叶12可折叠的角度及范围,这可根据实际需求来设计合适的桨夹11结构及尺寸,本实施例不作具体限制。
另外,根据螺旋桨1的应用场景及使用需求,桨叶12的数量可以是一个或多个,并且可以根据桨叶12的具体数量设计桨夹11的具体结构,使多个桨叶12可以在周向方向上均匀的排列在其旋转面上。通常情况下,桨叶12可以包括多个,示例性的,桨叶12的数量为两个、三个或四个。与桨叶12的数量及位置相对应的,连接件13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连接件13与桨叶12一一对应设置,以通过连接件13将每个桨叶12均固定在桨夹11上。
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桨叶12可以为至少两个,且两个桨叶12相对于桨夹11对称设置。示例性的,如图1所示,在桨夹11的两端对称设置两个桨叶12,两个对称的桨叶12在旋转时可满足平衡性要求。对于包括三个桨叶12的螺旋桨1,桨叶12可以周向均匀分布,即相邻桨叶12之间的夹角为120°;而对于包括四个桨叶12的螺旋桨1,四个桨叶12可以两两对称设置,相邻两个桨叶12之间的夹角为90°;对于包括五个桨叶12、六个桨叶12等的螺旋桨1,以此类推,在此不再赘述。
与现有的可折叠式螺旋桨1直接将桨叶12通过螺钉固定在电机上的方式相比,本实施例提供的螺旋桨1通过连接件13将桨叶12和桨夹11整体固定安装在驱动件2上,可实现桨叶12和桨夹11的整体安装与拆卸,在取下连接件13时,桨叶12和桨夹11仍为整体结构,可防止桨叶12散落,并且避免了将桨叶12逐个重新组装至桨夹11中时,可能出现的顺时针旋转(clockwise,CW)的桨叶12与逆时针旋转(counter-clockwise,CCW)的桨叶12错装或混装的情况,这可使螺旋桨1的组装和拆卸更便捷高效,并且组装的准确性得以保证,可以提高用户体验效果。并且,由于螺旋桨1的整体性更好,且桨叶12装配的准确性好,因而对螺旋桨1的动平衡性的影响也较小。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桨夹11可以包括具有开口的容置腔111,容置腔111和桨叶12一一对应设置,桨叶12的连接端可以位于容置腔111内,开口的轴向高度可以小于桨叶12的连接端的轴向高度,以使连接端被限制在容置腔111内;连接件13可以贯穿容置腔111和桨叶12。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桨夹11具有容置腔111,该容置腔111用于容置桨叶12的部分结构,以将桨叶12连接在桨夹11上。容置腔111具有连通外界的开口,桨叶12的连接端通过该开口伸入容置腔111内,连接件13对应设置在桨夹11的容置腔111部位,并且连接件13贯穿容置腔111和桨叶12,从而通过具有开口的容置腔111使桨叶12的连接端伸入桨夹11内,实现桨叶12与桨夹11的连接,再通过连接件13贯穿容置腔111和桨叶12使桨叶12与桨夹11的连接更牢固,连接件13贯穿容置腔111和桨叶12后还可与驱动件2连接,从而可将桨夹11与桨叶12整体固定在驱动件2上。
为了使桨叶12和桨夹11可以形成整体结构,在不设置连接件13的情况下,桨叶12和桨夹11仍然为一个整体,桨叶12的连接端不会从桨夹11的容置槽中脱离,本实施例中,桨夹11的容置槽开口的轴向高度可以小于桨叶12的连接端的轴向高度。这样桨叶12的连接端装配至桨夹11的容置槽之后,由于开口的高度小于桨叶12的连接端的高度,容置腔111的开口对桨叶12有止挡作用,桨叶12的连接端无法从容置腔111的开口脱出,因而桨叶12的连接端会被限制在容置腔111内,可以使桨叶12和桨夹11形成一体式结构,即使去除连接件13,桨叶12的连接端受到开口高度较小的容置腔111的限制,也会稳固的连接在桨夹11的容置腔111内,而不会从桨夹11的容置腔111内脱离。
在实际应用中,桨叶12通常为薄板状结构,对于薄板状结构的桨叶12来说,桨叶12的连接端的轴向高度可以指连接端的厚度,与之相对应的,桨夹11的容置腔111开口用于在桨叶12连接端的厚度方向上容纳桨叶12的连接端。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桨夹11的容置腔111开口的高度小于桨叶12连接端的厚度,可以是指开口的高度小于桨叶12连接端的部分区域的厚度,对应桨叶12连接端的该部分区域的容置腔111的上腔壁与下腔壁之间的间距,与桨叶12连接端厚度较大的区域的厚度相匹配,以使桨叶12的连接端整体都可容置在桨夹11的容置腔111内,但桨叶12连接端的该部分区域由于厚度较大而无法通过容置腔111的开口,以此结构形式将桨叶12的连接端卡在桨夹11的容置槽内,进而使桨叶12和桨夹11形成整体。而非桨叶12连接端的整体厚度均大于桨夹11的容置槽开口的高度,这样会造成桨叶12的连接端无法通过开口伸入容置槽内,桨叶12不能装配在桨夹11的容置槽内的情况。
为了使桨叶12和桨夹11可以形成整体结构,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桨夹11可以为一体成型件,桨叶12的连接端可以在桨夹11成型时放置于容置腔111内,以使桨夹11和桨叶12为一体结构。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桨夹11为一体成型件,即桨夹11为一个整体结构,桨夹11自身不可拆卸,无需连接件13等结构将桨夹11固定连接为一个整体,如前所述,对于本实施例的桨叶12连接端与桨夹11容置腔111的连接形式,一体成型的桨夹11即使在去除连接件13的情况下,桨夹11还会维持固有形状结构,那么对于设置有部分区域厚度较大的桨叶12的连接端而言,连接端会被限制在桨夹11的容置腔111内,桨叶12无法从桨夹11的容置腔111开口脱出,如此可使桨叶12和桨夹11形成一体结构。其中,桨夹11可以采用二次成型的方式形成,以便将桨叶12限制在自身的容置腔111内。示例性的,桨夹11可以采用二次注塑的方式制造。
对于非一体成型的分体式的桨夹11来说,去除连接件13后,桨夹11会被分成不同的部分结构,桨夹11的容置腔111也可能被分离,因而无法维持原有的开口形式,桨叶12的连接端就会从桨夹11的容置腔111内脱离,无法使桨叶12和桨夹11形成一体结构。
由于桨夹11为一体成型件,在桨夹11成型之后,由于桨叶12的连接端具有厚度大于桨夹11的容置腔111开口高度的部分结构,因而桨叶12的连接端无法通过开口容置在桨夹11的容置腔111内。因此,本实施例中,需要在桨夹11成型前完成桨叶12与桨夹11的装配,在桨夹11的成型时,桨夹11的容置腔111未完全成型前,将桨叶12的连接端放置在容置腔111内,在放置有桨叶12的基础上完成桨夹11的成型过程,使桨叶12和桨夹11成为一体结构。
示例性的,以图1和图2示出的螺旋桨1的结构为例,桨夹11在成型时,可以在桨夹11容置槽的下侧槽壁成型之后,将桨叶12的连接端放置于容置槽的下侧槽壁上,并固定好桨叶12的位置,之后再成型容置槽的上侧槽壁,这样在桨夹11的成型过程中放入桨叶12,即可使桨叶12和桨夹11成为一体结构。
对于桨夹11的高度小于桨叶12的连接端的厚度,以使桨叶12的连接端被限制在容置腔111内,使桨叶12和桨夹11形成一体结构的形式,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桨夹11的容置腔111的腔壁以及桨叶12连接端中的一者上可以具有凸出部14,另一者可以具有和凸出部14相匹配的凹陷部15,凸出部14的凸出方向和桨叶12的长度方向可以不同。
如图2所示,对于通过桨叶12的连接端的局部部位的厚度大于桨夹11的容置腔111开口的高度,以将桨叶12的连接端限制在桨夹11的容置腔111内的结构形式,可以通过在桨夹11的容置腔111的腔壁上设置凹陷部15,在桨叶12的连接端上对应凹陷部15的部位设置凸出部14,凹陷部15与凸出部14相匹配,桨叶12的连接端和桨夹11固定连接时,桨叶12的连接端通过桨夹11容置腔111开口伸入容置腔111内,并且桨叶12连接端的凸出部14卡入桨夹11容置腔111的腔壁上的凹陷部15内,凸出部14的外壁与凹陷部15的内壁抵接,通过凸出部14与凹陷部15配合将桨叶12的连接端固定在桨夹11的容置腔111内。
同样的,也可以在桨夹11的容置腔111的腔壁上设置凸出部14,而在桨叶12的连接端上对应凸出部14的部位设置凹陷部15,通过凹陷部15与凸出部14配合将桨叶12的连接端固定在桨夹11的容置腔111内,在此不再赘述。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容置腔111的腔壁具有凸出部14、连接端具有凹陷部15的这种情况,应避免将凸出部14设置在容置腔111的腔壁的最内侧,即避免桨叶12连接端的凹陷部15位于连接端的端部,这样桨叶12连接端会形成端部厚度小而其余部位厚度大的台阶面形式,容置腔111的腔壁的凸出部14对连接端的凹陷部15没有止挡作用,桨叶12连接端会从桨夹11容置腔111内脱离,因而无法将桨叶12连接端固定在容置腔111内。
若凸出部14沿桨叶12的长度方向凸出,则可能出现前述的桨叶12连接端形成台阶面的形式,无法将连接端固定在容置腔111内,因而,本实施例中,凸出部14的凸出方向和桨叶12的长度方向不同,这样在桨叶12有沿其长度方向脱离容置腔111时,凹陷部15的内壁对凸出部14的外壁有止挡的作用,可通过凹陷部15与凸出部14配合将桨叶12连接端固定在桨夹11容置腔111内。
另外,桨叶12连接端或容置腔111的腔壁上可以间隔设置多个凸出部14,与之对应的,另一者上可以对应设置多个凹陷部15,以通过多个凸出部14和多个凹陷部15配合,使桨叶12连接端与容置腔111的连接更稳固。
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桨夹11的容置腔111可以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腔壁1111和第二腔壁1112,连接端的顶部可以和第一腔壁1111抵接,连接端的底部可以和第二腔壁1112抵接,以限制桨叶12相对于桨夹11的轴向位置。
桨夹11的容置腔111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腔壁1111和第二腔壁1112,第一腔壁1111和第二腔壁1112分别位于容置腔111开口在轴向高度方向上的两侧,其中第一腔壁1111可以为容置腔111的远离驱动件2一侧的腔壁,第二腔壁1112可以为容置腔111靠近驱动件2一侧的腔壁。为了保证桨叶12连接端在桨夹11容置腔111内的稳固性,本实施例中,连接端的顶部和第一腔壁1111抵接,并且连接端的底部和第二腔壁1112抵接,这样连接端的两侧分别第一腔壁1111及第二腔壁1112紧密接触,连接端和容置腔111的腔壁之间不存在间隙,依靠连接端的外壁和容置腔111的内壁之间的阻力可使连接端牢固的连接在容置腔111内。桨夹11在带动桨叶12旋转时,桨叶12与桨夹11之间的稳定性较好,可避免桨叶12发生上下晃动的现象。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容置腔111的腔壁及连接端中的一者上具有凸出部14,而另一者上具有凹陷部15,因而连接端的各个部位均应和容置腔111的腔壁抵接,包括凸出部14、凹陷部15以及其他部位,以保证连接端的外壁和容置腔111的内壁之间紧密贴合,进而保证桨叶12与桨夹11连接的稳定性。
如图2所示,对于通过连接件13连接桨夹11和桨叶12的结构形式,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桨夹11可以具有连通容置腔111内外两侧的第一通孔,桨叶12可以具有和第一通孔相对设置的第二通孔,连接件13可以贯穿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以连接桨叶12和桨夹11。
如前所述,连接件13贯穿桨叶12和桨夹11,具体的,连接件13的位置与桨夹11容置腔111及容置腔111内的桨叶12连接端的位置向对应,桨夹11上具有开口的容置腔111包括位于开口两侧的腔壁,一侧腔壁靠近并与驱动件2相对,另一侧腔壁远离驱动件2,在桨夹11容置腔111的这两侧的腔壁上设置有贯通的第一通孔,容置腔111内与第一通孔对应的桨叶12连接端的部位设置有贯通连接端厚度方向的第二通孔,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连通,连接件13设置在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形成的连通孔内,并且连接件13可贯穿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以此通过连接件13连接桨叶12和桨夹11。
具体的,连接件13和桨叶12可以一一对应设置,连接件13的端部可以由桨夹11的一侧贯穿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并在由桨夹11另一侧伸出后与驱动件2连接。如图2所示,连接件13用于贯穿桨夹11和桨叶12并将桨夹11和桨叶12整体固定安装在驱动件2上,因而连接件13与桨叶12对应设置,对于螺旋桨1具有多个桨叶12的情况,连接件13可以与该多个桨叶12一一对应。示例性的,对于具有两个相对设置的桨叶12的情况,桨夹11的容置腔111可以对应设置在其两端,并且开口朝向相反,两个桨叶12的连接端分别通过两个开口对应设置在两个容置腔111内,两个连接件13分别对应两个桨叶12的连接端及连接端两侧的容置腔111的腔壁。
通过连接件13将桨叶12与桨夹11形成的一体结构固定在驱动件2上时,连接件13的端部从桨夹11的外侧依次穿过外侧的第一通孔、中间的第二通孔及内侧的第一通孔,并且连接件13的端部由内侧的第一通孔伸出后可与桨夹11另一侧的驱动件2连接,以通过连接件13贯穿桨夹11与桨叶12整体并与驱动件2连接的方式,将桨夹11与桨叶12整体固定安装在驱动件2上。
为了满足螺旋桨1对桨叶12旋转时的动平衡性要求,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的轴向均可以与螺旋桨1的轴向平行。如图2所示,驱动件2的一侧表面的中心部位可以具有固定轴,在桨夹11的中心部位可以设置中心孔112,在驱动件2上安装桨夹11时,驱动件2通过中心孔112套设在固定轴上,驱动件2通过该固定轴带动桨夹11及桨叶12旋转,该固定轴的轴向即螺旋桨1的轴向,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的轴向可以与该固定轴的轴向平行,以保证通过桨夹11带动桨叶12旋转时的平稳性。避免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的轴向与该固定轴的轴向之间存在夹角,而在桨叶12旋转时,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内的连接件13对桨叶12产生的作用力可能导致桨叶12发生晃动等现象,影响桨叶12的动平衡性。
如图2所示,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连接件13沿轴向可以至少包括第一段131和第二段132,第一段131可以贯穿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第二段132可以由桨夹11伸出并与驱动件2连接,第一段131和第二段132的结合处可以具有限位台阶134。
本实施例中,连接件13贯穿桨夹11和桨叶12并伸入至驱动件2内,将桨夹11和桨叶12整体固定安装在驱动件2上,因而连接件13在沿轴向上可以至少包括第一段131和第二段132,连接件13安装好后,连接件13的第一段131对应桨夹11和桨叶12的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第一段131可贯穿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因而通过连接件13的第一段131可实现桨夹11与桨叶12的连接;连接件13的第二段132为其伸出桨夹11以外的部分,驱动件2上可以设置有定位孔21,连接件13通过第二段132伸入定位孔21内,通过连接件13的第二段132与定位孔21的配合连接,可将桨夹11和桨叶12整体固定在驱动件2上。
其中,连接件13的第一段131和第二段132的径向尺寸可以不同,在第一段131和第二段132的结合处形成限位台阶134,由于连接件13的第二段132需要穿过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并伸入驱动件2的定位孔21内,因而第二段132的外径应该小于第一段131的外径,与之相对应的,驱动件2上的定位孔21的内径可以小于第一通孔及第二通孔的外径。
这样通过限位台阶134可使连接件13的第二段132伸入驱动件2的定位孔21内,并将第一段131止挡在定位孔21外,使第一段131位于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处,通过第一段131和第二段132结合处的限位台阶134可以对连接件13进行定位,防止因操作人员在安装连连接件13时施加的作用力过大,而使连接件13的第一段131伸入驱动件2的定位孔21内,避免造成连接件13旋转过紧,而导致桨叶12无法正常折叠或展开,或者影响桨叶12旋转的稳定性。
具体的,限位台阶134的台阶面可以与桨夹11的下表面平齐。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贯穿桨夹11和桨叶12,并且驱动件2上的定位孔21的外径小于第一通孔及第二通孔的外径,因而第一通孔、第二通孔及定位孔21三者的变径处位于桨夹11的下表面与驱动件2表面的结合处,与之相适应的,限位台阶134的台阶面与桨夹11的下表面平齐,这样也便于连接件13的定位。
如图2所示,除了第一段131和第二段132外,连接件13沿轴向还可以包括第三段133,第三段133可以位于第一段131背离第二段132的一端,且第三段133的周向直径可以大于第一段131的周向直径。
连接件13的第一段131的外径与桨夹11和桨叶12的第一通孔及第二通孔的内径相匹配,连接件13的第二段132的外径与驱动件2的定位孔21的内径相匹配,第一段131和第二段132的结合处的限位台阶134可以对连接件13进行定位,并可限定出连接件13位于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内的部位和连接件13位于驱动件2的定位孔21内的部位。而通过在连接件13上设置第三段133,第三段133位于第一段131背离第二段132的一端,即第三段133位于连接件13的对应桨夹11容置腔111的第一腔壁1111的最上端,并且第三段133的周向直径大于第一段131的周向直径,这样第三段133与第一段131的结合处也可形成台阶面,该台阶面也可对连接件13进行定位,并且在安装螺旋桨1的过程中,该台阶面可抵接在容置腔111的第一腔壁1111上,并且连接件13与驱动件2旋紧的过程中,该台阶面与容置腔111的第一腔壁1111贴合紧密,可确保桨叶12、桨夹11及驱动件2之间连接紧固。
具体的,连接件13的第三段133的上表面可以与桨夹11的上表面平齐。通过在桨夹11的上表面,也就是容置腔111的第一腔壁1111的外表面上设置凹槽,使连接件13的第三段133位于凹槽内,可避免第三段133暴露在桨夹11的外侧,使螺旋桨1的外观更简洁;同时,为了便于连接件13的安装与拆卸,第三段133的上表面可以与桨夹11的上表面平齐。另外,第三段133的上表面也可以略低于桨夹11的上表面,只要通过第三段133的上表面可进行连接件13的拆装即可,本实施例不作限制。
在桨夹11的朝外一侧的厚度,也就是容置腔111的第一腔壁1111的厚度较小的情况下,连接件13的第三段133的上表面也可暴露在桨夹11的上表面外侧;或者,可以不在容置腔111的第一腔壁1111的外表面设置凹槽,而是将连接件13的第三段133与第一段131结合处的台阶面抵接在桨夹11的上表面上,这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而定,本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制。
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连接件13可以为螺纹紧固件或者铆接件。连接件13可以为螺纹紧固件,螺纹紧固件的第二段132可以具有外螺纹,驱动件2的定位孔21具有与外螺纹匹配的内螺纹,通过外螺纹与内螺纹的螺纹连接实现螺纹紧固件与驱动件2的紧固连接,以通过螺纹紧固件将桨夹11与桨叶12整体固定在驱动件2上;连接件13也可以为铆接件,铆接件的第二段132伸入驱动件2的定位孔21内,并且第二段132的外径与定位孔21的内径相匹配,铆接件第二段132的外壁与定位孔21内壁紧密贴合,通过两者之间的挤压摩擦力将铆接件牢固的连接在定位孔21内,以通过铆接件将桨夹11与桨叶12整体固定在驱动件2上。
需要说明的是,无论连接件13为螺纹紧固件还是铆接件,连接件13的第一段131与桨叶12的第二通孔之间的接触面为光滑壁面,以保证桨叶12可绕连接件13转动实现展开或折叠功能。
本实施例的螺旋桨主要由桨夹、桨叶和连接件组成,桨叶通过连接件连接在桨夹上,桨夹上至少连接有一个桨叶,连接件和桨叶一一对应;具体的,桨叶和桨夹可组成整体结构安装在驱动件上,通过使连接件贯穿桨夹和桨叶,可将桨夹和桨叶整体固定在驱动件上,其中,桨叶可绕其对应的连接件旋转,从而可使桨叶相对于桨夹折叠或展开。本实施例的螺旋桨通过连接件将桨叶及桨夹整体固定在驱动件上,通过安装和拆卸连接件可实现桨叶及桨夹在驱动件上的整体拆装,可防止桨叶的散落、混装和错装等现象,螺旋桨的结构整体性较好,便于装配。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动力套装,该动力套装包括驱动件2和实施例一所述的螺旋桨1。如图1和图2所示,该动力套装由螺旋桨1和驱动件2组成,螺旋桨1固定安装在驱动件2上,驱动件2可带动螺旋桨1旋转。
具体的,螺旋桨1由桨夹11、桨叶12和连接件13组成,桨夹11包括具有开口的容置腔111,桨叶12可以包括多个,容置腔111和桨叶12一一对应设置,桨叶12的连接端通过桨夹11容置腔111的开口安装在桨夹11的容置腔111内,连接件13与桨夹11容置腔111及桨叶12连接端对应设置,并且连接件13可贯穿桨夹11与桨叶12并伸入至驱动件2内,通过连接件13将桨夹11与桨叶12整体固定安装在驱动件2上。
其中,桨夹11为一体成型件,桨叶12的连接端在桨夹11成型时放置于桨夹11容置腔111内,使桨夹11和桨叶12形成一体结构,并且桨夹11容置腔111的腔壁与桨叶12连接端两者中的一者上设置凸出部14,另一者对应设置凹陷部15,凸出部14和凹陷部15配合将桨叶12连接端固定在桨夹11的容置腔111内,如此可实现桨夹11与桨叶12整体的安装于拆卸,在提高拆装效率的同时,可防止桨叶12散落,避免桨叶12错装或混装,保证组装准确性,提高用户体验效果。
螺旋桨1的具体结构、功能以及工作原理均已在前述实施例一中进行了详细说明,此处不再赘述。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驱动件2可以为电机,桨夹11可以固定在电机的可转动部分上;其中,驱动件2可以包括沿螺旋桨1的轴向伸出的电机轴22,桨夹11上可以设置有中心孔112,电机轴22穿设在在中心孔112内。
如图2所示,为动力套装提供动力带动螺旋桨1旋转的驱动件2为电机,电机包括可转动部分,桨夹11固定安装在电机的可转动部分上,桨叶12连接在桨夹11的容置腔111内,电机工作时其可转动部分转动,通过可转动部分带动桨夹11及桨叶12旋转,示例性的,电机的可转动部分可以是电机的转子,通过转子转动带动螺旋桨1旋转。
其中,电机的可转动部分包括电机轴22,为了保证电机轴22带动螺旋桨1旋转的平衡性,电机轴22可以位于可转动部分的中心部位,通过在桨夹11的中心部位设置中心孔112,桨夹11及桨叶12整体通过中心孔112套接在电机轴22上,电机轴22转动带动桨夹11及桨叶12旋转。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驱动件2的朝向桨夹11的一面上可以设置有第一防呆结构23,桨夹11上可以设置有第二防呆结构113,第一防呆结构23和第二防呆结构113相互匹配连接;螺旋桨1为不同转向的螺旋桨1时,第一防呆结构23可以具有不同的形状和/或第一防呆结构23与螺旋桨1的转轴具有不同的距离。
如图2所示,螺旋桨1的转向包括CW和CCW,与之相应的,桨叶12包括CW转向的桨叶12和CCW转向的桨叶12,CW转向的桨叶12和CCW转向的桨叶12通常在配重及结构方面有细微的差别,但单从外观上难以对两者进行区分,因而在装配式,容易出现CW转向的桨叶12和CCW转向的桨叶12错装的现象,对于螺旋桨1包括多个桨叶12的形式,也容易出现CW转向的桨叶12和CCW转向的桨叶12混装的现象,这会对螺旋桨1的动平衡性和推进力造成影响。因此,装配动力套装和更换桨叶12时应避免CW转向的桨叶12和CCW转向的桨叶12错装和混装的现象。
除了实施例一所述的通过使桨叶12和桨夹11形成一体结构,来改善不同转向桨叶12错装和混装现象之外,本实施例中进一步通过在驱动件2的朝向桨夹11的一面设置第一防呆结构23,在桨夹11的相应部位上设置第二防呆结构113,第一防呆结构23和第二防呆结构113相互匹配;可设置不同形状的第一防呆结构23或控制第一防呆结构23与转轴的距离的不同,来区分CW转向的桨叶12和CCW转向的桨叶12。
具体的,如图2所示,驱动件2上的第一防呆结构23可以是凹槽,与之对应的,桨夹11上的第二防呆结构113可以是能够伸入凹槽的凸起,凸起的外壁和凹槽的内壁相抵接,以保证桨夹11和驱动件2连接的稳定性;驱动件2上的第一防呆结构23也可以是凸起,而桨夹11上的第二防呆结构113可以是凹槽,在此不再赘述。
对于不同转向的桨叶12,凸起和凹槽的形状及其与螺旋桨1的转轴的距离可以不同,示例性的,CW转向的螺旋桨1对应的凸起为圆形截面,凹槽与凸起相匹配,而CCW转向的螺旋桨1对应的凸起为三角形;或者,CW转向的螺旋桨1的凸起为正方形,CCW转向的螺旋桨1的凸起为菱形;对于不同转向的螺旋桨1的第一防呆结构23具有不同的形状,可以有多种具体实现形式,在此不再赘述。也可以通过设置CW转向的螺旋桨1的第一防呆结构23与螺旋桨1的转轴之间的距离小,而CCW转向的螺旋桨1的第一防呆结构23与螺旋桨1的转轴之间的距离大,或者前者的距离大而后者距离小,而对不同转向的螺旋桨1进行区别。
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不单独设置第一防呆结构23和第二防呆结构113,而是通过选用不同直径尺寸的连接件13,相应设置连接件13对应的桨夹11和桨叶12的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的尺寸及驱动件2的定位孔21的尺寸,来对应不同转向的螺旋桨1;或者,通过电机轴22的长度的不同,来区别不同转向的螺旋桨1,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提供的动力套装主要包括螺旋桨和驱动件,螺旋桨安装在驱动件上,螺旋桨主要由桨夹、桨叶和连接件组成,桨叶通过连接件连接在桨夹上,桨夹上至少连接有一个桨叶,连接件和桨叶一一对应;具体的,桨叶和桨夹可组成整体结构安装在驱动件上,通过使连接件贯穿桨夹和桨叶,可将桨夹和桨叶整体固定在驱动件上,其中,桨叶可绕其对应的连接件旋转,从而可使桨叶相对于桨夹折叠或展开。螺旋桨通过连接件将桨叶及桨夹整体固定在驱动件上,通过安装和拆卸连接件可实现桨叶及桨夹在驱动件上的整体拆装,可防止桨叶的散落、混装和错装等现象,螺旋桨的结构整体性较好,便于装配。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无人飞行器,该无人飞行器包括机架和实施例二所述的动力套装,动力套装设置在机架上。可利用无线电遥控设备和自备的程序控制装置操纵无人飞行器,无人飞行器可遥控操纵起飞或者通过助推器发射升空,也可由母机带到空中投放飞行,动力套装可以为无人飞行器提供动力,使其执行起降和飞行等操作。
本实施例中,无人飞行器主要由机架和动力套装组成,动力套装固定安装在机架上,动力套装包括螺旋桨1和驱动件2,可通过控制驱动件2将驱动力传递至螺旋桨1,驱动件2带动螺旋桨1的桨夹11和桨叶12旋转,推动无人飞行器飞行。其中,螺旋桨1及动力套装的具体结构、功能以及工作原理均已在前述实施例一和实施例二中进行了详细说明,此处不再赘述。
此外,可选的,无人飞行器还可以搭设有负载,以便进行各种作业。其中,负载可以为摄像机、云台等不同装置。
本实施例提供的无人飞行器主要由动力套装和机架组成,动力套装固定安装在机架上,动力套装主要包括螺旋桨和驱动件,螺旋桨安装在驱动件上,螺旋桨主要由桨夹、桨叶和连接件组成,桨叶通过连接件连接在桨夹上,桨夹上至少连接有一个桨叶,连接件和桨叶一一对应;具体的,桨叶和桨夹可组成整体结构安装在驱动件上,通过使连接件贯穿桨夹和桨叶,可将桨夹和桨叶整体固定在驱动件上,其中,桨叶可绕其对应的连接件旋转,从而可使桨叶相对于桨夹折叠或展开。螺旋桨通过连接件将桨叶及桨夹整体固定在驱动件上,通过安装和拆卸连接件可实现桨叶及桨夹在驱动件上的整体拆装,可防止桨叶的散落、混装和错装等现象,螺旋桨的结构整体性较好,便于装配。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5)

1.一种螺旋桨,其特征在于,包括桨夹、至少一个桨叶和至少一个连接件,所述连接件贯穿所述桨叶和所述桨夹以用于将所述桨叶及所述桨夹固定在驱动件上,所述桨叶可绕对应的所述连接件旋转以折叠或展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螺旋桨,其特征在于,所述桨夹包括具有开口的容置腔,所述容置腔和所述桨叶一一对应设置,所述桨叶的连接端位于所述容置腔内,所述开口的轴向高度小于所述桨叶的连接端的轴向高度,以使所述连接端被限制在所述容置腔内;所述连接件贯穿所述容置腔和所述桨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螺旋桨,其特征在于,所述桨夹具有连通所述容置腔内外两侧的第一通孔,所述桨叶具有和所述第一通孔相对设置的第二通孔,所述连接件贯穿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以连接所述桨叶和所述桨夹。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螺旋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的轴向均与所述螺旋桨的轴向平行。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螺旋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和桨叶一一对应设置,所述连接件的端部由所述桨夹的一侧贯穿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并在由所述桨夹另一侧伸出后与所述驱动件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螺旋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沿轴向至少包括第一段和第二段,所述第一段贯穿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所述第二段由所述桨夹伸出并与所述驱动件连接,所述第一段和所述第二段的结合处具有限位台阶。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螺旋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沿轴向还包括第三段,所述第三段位于所述第一段背离所述第二段的一端,且所述第三段的周向直径大于所述第一段的周向直径。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螺旋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段的上表面与所述桨夹的上表面齐平;和/或,所述限位台阶的台阶面与所述桨夹的下表面齐平。
9.根据权利要求2-8任一项所述的螺旋桨,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置腔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腔壁和第二腔壁,所述连接端的顶部和所述第一腔壁抵接,所述连接端的底部和所述第二腔壁抵接,以限制所述桨叶相对于所述桨夹的轴向位置。
10.根据权利要求2-8任一项所述的螺旋桨,其特征在于,所述桨夹为一体成型件,所述连接端在所述桨夹成型时放置于所述容置腔内,以使所述桨夹和所述桨叶为一体结构。
11.根据权利要求2-8任一项所述的螺旋桨,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置腔的腔壁以及所述连接端中的一者上具有凸出部,另一者具有和所述凸出部相匹配的凹陷部,所述凸出部的凸出方向和所述桨叶的长度方向不同。
12.一种动力套装,其特征在于,包括驱动件和权利要求1-11任一项所述的螺旋桨。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动力套装,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件为电机,所述桨夹固定在所述电机的可转动部分上;其中,所述驱动件包括沿所述螺旋桨的轴向伸出的电机轴,所述桨夹上设置有中心孔,所述电机轴穿设在所述中心孔内。
14.根据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动力套装,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件的朝向所述桨夹的一面上设置有第一防呆结构,所述桨夹上设置有第二防呆结构,所述第一防呆结构和所述第二防呆结构相互匹配连接;
所述螺旋桨为不同转向的螺旋桨时,所述第一防呆结构具有不同的形状和/或所述第一防呆结构与所述螺旋桨的转轴具有不同的距离。
15.一种无人飞行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机架和权利要求12-14任一项所述的动力套装,所述动力套装设置在所述机架上。
CN201920995343.4U 2019-06-28 2019-06-28 螺旋桨、动力套装及无人飞行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041695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995343.4U CN210416958U (zh) 2019-06-28 2019-06-28 螺旋桨、动力套装及无人飞行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995343.4U CN210416958U (zh) 2019-06-28 2019-06-28 螺旋桨、动力套装及无人飞行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416958U true CN210416958U (zh) 2020-04-28

Family

ID=703778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995343.4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0416958U (zh) 2019-06-28 2019-06-28 螺旋桨、动力套装及无人飞行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416958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607004A (zh) * 2020-12-26 2021-04-06 浙江大学 一种横向折叠的螺旋桨
WO2023082294A1 (zh) * 2021-11-15 2023-05-19 深圳市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共轴双桨无人机、无人机套装及电机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607004A (zh) * 2020-12-26 2021-04-06 浙江大学 一种横向折叠的螺旋桨
WO2023082294A1 (zh) * 2021-11-15 2023-05-19 深圳市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共轴双桨无人机、无人机套装及电机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220041265A1 (en) Driving device, propeller and propulsion system
US10035581B2 (en) Multi-rotor UAV with compact folding rotor arms
CN210416958U (zh) 螺旋桨、动力套装及无人飞行器
JP6553291B2 (ja) 回転翼アセンブリおよび回転翼アセンブリを有する無人航空機
CN109502006B (zh) 无人飞行器的机架、无人飞行器及其使用方法
EP3473542A1 (en) Rotor assembly and unmanned aerial vehicle
CN106904267B (zh) 无人机机臂机构及无人机
CN109677576B (zh) 驱动装置、螺旋桨及动力系统
US11420734B2 (en) Propeller, propeller kit, power assembly, power kit and unmanned aerial vehicle
CN107891968B (zh) 一种折叠螺旋桨、动力组件及无人机
WO2015176240A1 (zh) 一种动力装置及飞行器
CN104986331A (zh) 一种无人机旋翼保护架及无人机
CN109661762A (zh) 电机、动力装置、动力套装及飞行器
WO2020029796A1 (zh) 一种螺旋桨组件、动力组件及无人飞行器
CN105460206A (zh) 无人机
CN107108011B (zh) 无人机及其机臂机构
CN107148383B (zh) 无人飞行器的机架及无人飞行器
WO2018076470A1 (zh) 无人飞行器
CN205010478U (zh) 用于无人机的螺旋桨折叠装置
US6506019B2 (en) Boat propeller capable of being easily changed in pitch thereof
CN208085992U (zh) 新型多旋翼无人机机身结构及无人机
WO2017120654A1 (en) Multi-rotor uav with compact folding rotor arms
JP2020040566A (ja) 飛翔装置
CN106043682B (zh) 螺旋桨、电机、动力装置及飞行器
KR101665236B1 (ko) 무인 비행체의 멀티 로터 프레임 및 이를 이용한 프레임의 조립 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0428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