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373407U - 锅炉 - Google Patents
锅炉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0373407U CN210373407U CN201921348219.5U CN201921348219U CN210373407U CN 210373407 U CN210373407 U CN 210373407U CN 201921348219 U CN201921348219 U CN 201921348219U CN 210373407 U CN210373407 U CN 210373407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rimary air
- pulverized coal
- interlayer
- air pipe
- pip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9000003245 co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74
- 239000011229 interlay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85
- 239000000843 powd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9
- 239000002817 coal dus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7
- 238000002156 mix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9000010410 layer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63
- IJGRMHOSHXDMSA-UHFFFAOYSA-N nitrogen Substances N#N IJGRMHOSHXDMSA-UHFFFAOYSA-N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41
- 238000002485 combus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9
- 229910052757 nitroge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3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0446 fu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712 assembl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429 assembl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790 dilu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2895 dilu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605 extr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245 particl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243 solu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40000004282 Grewia occidentalis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915 air pollu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8109 developmental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349 favoura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304 fi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484 gra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955 iso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356 single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921 spra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126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66 transform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锅炉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锅炉。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锅炉包括:炉膛;第一一次风管;第二一次风管,与第一一次风管沿着炉膛的高度方向彼此间隔地布置于炉膛上;和层间煤粉输送装置,连接第一一次风管和第二一次风管,并将第二一次风管中的煤粉输送至第一一次风管中。通过在不同层的一次风管之间输送煤粉,可以为炉膛内部提供更合适的煤粉分布关系,实现更好的低氮燃烧效果。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锅炉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锅炉。
背景技术
低氮燃烧技术是燃煤电厂减少空气污染的重要手段,其在燃烧过程中采用空气分级技术或燃料分级技术等手段来控制NOx的生成,通过减少NOx的生成量,来减少NOx的排放。
低氮燃烧技术中,煤粉浓淡分离是关键,在维持一次风量和煤粉量不变的情况下,将一次风煤粉气流分为高煤粉浓度的富煤粉气流和低煤粉浓度的贫煤粉气流,并分别燃烧,浓、淡两股煤粉射流在偏离各自化学当量的条件下燃烧,有利于NOx的还原。炉膛空间上的煤粉浓度分布关系在低氮燃烧技术中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
现有技术中,一般通过改变煤粉燃烧器的位置或在燃烧器中设置浓淡分离装置,来改变煤粉分配关系,然而,这只能改变本层燃烧器附近的煤粉浓度,实现本层燃烧器上下浓淡的燃烧方式,而无法调整炉膛内部较大范围的煤粉浓淡分布关系,且无法根据负荷等的变化来实时调整煤粉浓度,这均影响低氮燃烧效果。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一个技术问题为:改善锅炉的低氮燃烧效果。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锅炉,其包括:
炉膛;
第一一次风管;
第二一次风管,与第一一次风管沿着炉膛的高度方向彼此间隔地布置于炉膛上;和
层间煤粉输送装置,连接第一一次风管和第二一次风管,并将第二一次风管中的煤粉输送至第一一次风管中。
在一些实施例中,层间煤粉输送装置包括层间连接管,层间连接管连接第一一次风管和第二一次风管。
在一些实施例中,层间煤粉输送装置还包括层间取粉装置,层间取粉装置连通第二一次风管与层间连接管;和/或,层间煤粉输送装置还包括煤粉混合装置,煤粉混合装置连通层间连接管与第一一次风管。
在一些实施例中,层间煤粉输送装置还包括第一控制阀,第一控制阀设置在层间连接管上,用于控制层间连接管的通断。
在一些实施例中,层间煤粉输送装置还包括动力装置,动力装置驱动第二一次风管中的煤粉经由层间连接管流向第一一次风管。
在一些实施例中,动力装置还调节由第二一次风管流向第一一次风管的煤粉流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动力装置包括压缩空气射流机构。
在一些实施例中,动力装置与层间连接管连接,或者,动力装置与层间煤粉输送装置的层间取粉装置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层间煤粉输送装置还包括第二控制阀,第二控制阀设置在动力装置与层间连接管或层间取粉装置之间的连接管路上,用于控制动力装置与层间连接管或层间取粉装置之间的连接管路的通断。
在一些实施例中,锅炉包括至少两个沿着炉膛的高度方向间隔布置的第一一次风管,第二一次风管与处于炉膛不同高度位置的各第一一次风管之间均通过层间煤粉输送装置连接;或者,锅炉包括至少两个沿着炉膛的高度方向间隔布置的第二一次风管,第一一次风管与处于炉膛不同高度位置的各第二一次风管之间均通过层间煤粉输送装置连接。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不同层的一次风管之间输送煤粉,可以实现对不同层煤粉浓度的调节,这可以为炉膛内部提供更合适的煤粉分布关系,从而可以更好地满足低氮燃烧的条件,更有效地减少NOx的生成,实现更好的低氮燃烧效果。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及其优点将会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示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锅炉的结构示意简图。
图中:
1、第一一次风管;2、第二一次风风管;
31、层间取粉装置;32、层间连接管;33、煤粉混合装置;34、动力装置;35、第一控制阀;36、第二控制阀;
4、煤粉燃烧器;
5、炉膛。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开展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授权说明书的一部分。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方位词如“前、后、上、下、左、右”、“横向、竖向、垂直、水平”和“顶、底”等所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通常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这些方位词并不指示和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者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方位词“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使用“第一”、“第二”等词语来限定零部件,仅仅是为了便于对相应零部件进行区别,如没有另行声明,上述词语并没有特殊含义,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
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一般,锅炉的炉膛中设有多层一次风管,每层的每个一次风管均对应设有煤粉燃烧器,一次风管将磨煤机等提供的煤粉输送至对应的煤粉燃烧器,煤粉燃烧器将煤粉喷入炉膛中点燃。
为了减少燃烧过程中所生成的NOx量,一种有效的手段是在整体一次风量和煤粉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对煤粉进行浓淡分离,使一部分燃料作过浓燃烧,另一部分燃料作过淡燃烧,由于两部分燃料都在偏离化学当量比下燃烧,因此,NOx生成量可以被有效减少。
现有技术中多通过采用浓淡型燃烧器(内部设有钝体或百叶窗等浓淡分离装置的煤粉燃烧器)或通过改变燃烧器的高度位置,来实现煤粉的浓淡分离,然而这些方式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只能实现本层燃烧器较小范围内的煤粉浓度调节,而无法调整炉膛内部较大范围内的煤粉浓淡分布关系,低氮燃烧效果受到制约;
(2)由于磨煤机出力的影响,每层煤粉的最高浓度具有一定的限制,这些每层自我调节的方式不一定能达到所需的最佳低氮燃烧煤粉浓度;
(3)对于同一炉膛结构,其煤粉浓淡分布关系在不同负荷时的需求通常是不一样的,这些现有方式难以在负荷发生变化时均调整实现最佳低氮燃烧煤粉浓度;
(4)前述改变燃烧器高度位置的方式,还受限于锅炉的结构形式,例如对于前后墙炉膛燃烧器的情况,受到炉膛结构的影响,其煤粉燃烧器的高度位置改变难度较大,导致其低氮燃烧尤其难以实现。
可见,现有的浓淡分离方式,不仅降氮效果有限,同时还存在适用范围较小等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对锅炉的结构进行改进,以实现更好的低氮燃烧效果,并扩大低氮燃烧技术的适用范围。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锅炉的一个实施例。参照图1,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锅炉,包括:
炉膛5;
第一一次风管1;
第二一次风管2,与第一一次风管1沿着炉膛5的高度方向彼此间隔地布置于炉膛5上;和
层间煤粉输送装置,连接第一一次风管1和第二一次风管2,并将第二一次风管2中的煤粉输送至第一一次风管1中。
通过在锅炉不同层的一次风管之间增加层间煤粉输送装置,可以实现锅炉不同层之间的煤粉输送,使得对煤粉浓度的调节不再局限于本层附近,而是可以扩展至不同层之间,这有利于为整个炉膛5内部空间提供更加理想的煤粉浓淡分布关系,以更好地满足低氮燃烧条件,更有效地降低NOx的生成。
并且,由于无需改变煤粉燃烧器的高度位置,即可实现煤粉浓淡分离,因此,基于本实用新型的低氮燃烧技术,不仅可以适用于煤粉燃烧器高度位置容易调整的四角切圆炉膛燃烧器的情况,同时也适用于煤粉燃烧器位置难以调整的前后墙炉膛燃烧器的情况,适用范围更广。
在本实用新型中,第一一次风管1和第二一次风管2的上下关系不受限制,既可以第一一次风管1位于第二一次风管2上方,使得在层间煤粉输送装置的作用下,形成与第一一次风管1对应的处于较高位置的第一浓度区,以及与第二一次风管2对应的处于较低位置的第二浓度区,也可以第一一次风管1位于第二一次风管2下方,使得在层间煤粉输送装置的作用下,形成与第一一次风管1对应的处于较低位置的第一浓度区,以及与第二一次风管2对应的处于较高位置的第二浓度区,具体可以根据实际煤粉浓度需求设置。在一些实施例中,基于煤粉输送装置的作用,第一浓度区的煤粉浓度高于第二浓度区,第一浓度区形成浓相区。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可选择仅由一层一次风管向另一层输送煤粉,即一对一输粉,此时锅炉可以仅包括一个第一一次风管1和一个第二一次风管2;或者,也可由两层或多层一次风管同时向另一层输送煤粉,即n对一输粉,n大于或等于2,此时,锅炉可以包括一个第一一次风管1以及至少两个沿高度方向间隔布置的第二一次风管2,并在第一一次风管1与处于不同高度位置的各第二一次风管2之间均设置层间煤粉输送装置;再或者,还可以由一层一次风管同时向另两层或多层输送煤粉,即一对n输粉,n大于或等于2,此时,锅炉可以包括一个第二一次风管2以及至少两个沿高度方向间隔布置的第一一次风管1,并在第二一次风管2与处于不同高度位置的各第一一次风管1之间均设置层间煤粉输送装置。
同时,在本实用新型中,既可以对炉膛中所有的一次风管进行层间煤粉输送,也可以仅对炉膛中部分一次风管进行层间煤粉输送。
可见,基于本实用新型进行煤粉浓淡分离时,第一浓度区和第二浓度区的位置并非固定不变的,第一浓度区和第二浓度区的数量也不受限制,而是可以根据不同负荷和煤质等的需求进行动态实时调整,使得可以为固定的炉膛结构提供更好的低氮燃烧条件,有效弥补硬件改造存在的不足,更灵活地满足不同工况等对煤粉浓淡分布关系的实时需求。
下面结合图1所示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予以进一步地说明。
如图1所示,该实施例的锅炉为前后墙炉膛燃烧器锅炉,其包括炉膛5以及两个燃烧单元,两个燃烧单元分别设置在炉膛5的前墙和后墙上,且两个燃烧单元均包括沿着炉膛5高度方向间隔布置的多个燃烧组件,每个燃烧组件均包括彼此连接的一次风管和煤粉燃烧器4,这样,炉膛5上设有多层燃烧组件,在图1中,将这多层燃烧组件由下至上依次标记为A、B、C……N,以便于区分。需要说明的是,其中第A层燃烧器不一定是炉膛5内所有燃烧器中最底层的燃烧器,第N层燃烧器也不一定是炉膛5内所有燃烧器中最上层的燃烧器。
由于前后墙炉膛燃烧器锅炉,其炉膛内壁面上的水冷壁管弯曲盘旋布置,若改变煤粉燃烧器4的位置,则水冷壁管的结构也需改变,难度较大,成本较高,因此,这类锅炉的低氮燃烧更难实现。
而该实施例则在不同层一次风管之间设置层间煤粉输送装置,实现不同层煤粉燃烧器4之间的煤粉输送,以为炉膛内部提供更加理想的煤粉浓淡分布关系,实现低氮燃烧技术在前后墙炉膛燃烧器锅炉上的应用。
其中,为了方便描述,将接收其他层煤粉的一次风管均称为第一一次风管1,同时将向其它层输出煤粉的一次风管均称为第二一次风管2,并且,以下仅结合图1所示的两层一次风管同时向另一层一次风管输送煤粉的情况进行说明。
由图1可知,第A层一次风管为第一一次风管1,第N层一次风管和第C层一次风管则均为第二一次风管2,这一个第一一次风管1与两个第二一次风管2之间均通过层间煤粉输送装置连接,从而在煤粉输送装置的作用下,两个第二一次风管2均可以向第一一次风管1输送煤粉,使得A层对应区域形成第一浓度区,而C层和N层对应区域则均形成第二浓度区,为炉膛5内部空间提供下浓上淡的煤粉浓淡分布关系。
如图1所示,在该实施例中,A层一次风管与C层一次风管之间的层间煤粉输送装置和A层一次风管与N层一次风管之间的层间煤粉输送装置被构造为具有相同的结构,这样可以简化结构,降低成本。因此,为了简化描述,以下仅以其中A层一次风管与C层一次风管之间的层间煤粉输送装置为例对层间煤粉输送装置的结构进行说明。
层间煤粉输送装置用于将煤粉由第二一次风管2输送至第一一次风管1中,以使在燃烧过程中可以取用第二一次风管2中的部分煤粉作为第一一次风管1所对应煤粉燃烧器4的一部分燃料,使得第一一次风管1处形成浓度偏高的第一浓度区,第二一次风管2处形成浓度偏低的第二浓度区,通过使二者均在偏离各自化学当量比的条件下燃烧,来增强NOx的还原,减少NOx的生成。
由于不再局限于单层煤粉浓度的调节,而是可以一次性实现对不同层煤粉浓度的调节,煤粉浓度调节空间范围更大,便于将炉膛5内部较大范围的浓淡分布关系调整至最佳,因此,低氮燃烧效果更好。
并且,不同层之间进行煤粉输送,还使得煤粉浓度调节不再受限于磨煤机的出力限制,可以更方便灵活地为各层提供最佳的低氮燃烧煤粉浓度,这也有利于进一步改善低氮燃烧效果。
同时,在利用层间煤粉输送装置通过气力输送方式实现不同层煤粉燃烧器4之间煤粉输送的过程中,受到自身重力的影响,较大颗粒的煤粉会被输送至第一浓度区,而较小颗粒的煤粉(例如超细粉)则自然留在第二浓度区,由于超细粉本身就是一种洁净煤燃烧技术,因此,还可以提高煤粉再燃过程中NOx的还原效率以及再燃煤粉的燃尽性能。
另外,这种层间输粉方式,由于无需调整煤粉燃烧器4的高度位置,即可实现所需的煤粉浓淡调节,因此,对于煤粉燃烧器4位置容易调节的四角切圆炉膛燃烧器锅炉和煤粉燃烧器4位置不易调节的前后墙炉膛燃烧器锅炉均适用,适用范围较广,尤其可以有效解决前后墙炉膛燃烧器锅炉难以采用低氮燃烧技术的问题,使得前后墙炉膛燃烧器锅炉的低氮燃烧成为可能。
具体地,如图1所示,该实施例的层间煤粉输送装置包括层间连接管32、层间取粉装置31、煤粉混合装置33、动力装置34、第一控制阀35和第二控制阀36。
其中,层间连接管32连接第一一次风管1和第二一次风管2,以实现第一一次风管1和第二一次风管2的连通,便于第二一次风管2中的煤粉流向第一一次风管1中。
第一控制阀35设置在层间连接管32上,用于控制层间连接管32的通断,以控制第一一次风管1与第二一次风管2之间是否连通,是否将煤粉由第二一次风管2转运至第一一次风管1中,进而便于控制在需要使第一一次风管1处形成第一浓度区并在第二一次风管2处形成第二浓度区时,才将煤粉由第二一次风管2输送至第一一次风管1中。
层间取粉装置31则设置在层间连接管32与第二一次风管2之间,用于连通第二一次风管2与层间连接管32,即,该实施例中,层间连接管32通过层间取粉装置31与第二一次风管2连通。所设置的层间取粉装置31,可以从第二一次风管2中取用部分煤粉并引导所取用的煤粉更顺畅地流向层间连接管32,从而更便于实现第二一次风管2中煤粉向第一一次风管1的输送。层间取粉装置31可以包括三通管,三通管的其中两个端口连接于第二一次风管2的两段之间,同时,三通管的其余一个端口连接于层间连接管32的一端,以便于实现对第二一次风管2中部分煤粉的取用。
煤粉混合装置33设置在层间连接管32与第一一次风管1之间,用于连通层间连接管32与第一一次风管1,即,该实施例中,层间连接管32通过煤粉混合装置32与第一一次风管1连通。由第二一次风管2向第一一次风管1所输送的煤粉与第一一次风管1自身的煤粉可以在该煤粉混合装置33处进行混合,以使流向第一煤粉燃烧器4的煤粉的浓度在合适的范围内,且有利于实现对煤粉浓度的调节,便于实现更稳定的燃烧。
动力装置34用于驱动第二一次风管2中的煤粉经由层间连接管32流向第一一次风管1,为煤粉由第二一次风管2流向第一一次风管1提供动力。具体地,由图1可知,在该实施例中,动力装置34与层间连接管32连接;并且,动力装置34与层间连接管32之间的连接管路上设有第二控制阀36,该第二控制阀36控制动力装置34与层间连接管32之间的连接管路的通断。
通过设置动力装置34,为煤粉在由第二一次风管2流向第一一次风管1的过程中提供主要驱动力,可以减少第二一次风管2的风速变化在煤粉输送过程中对输粉量的影响,保证供粉的稳定性。而设置第二控制阀36,则可以起到设备停用后的设备隔离作用。
另外,在该实施例中,动力装置34被设置为还能够调节由第二一次风管2流向第一一次风管1的煤粉流量,即,动力装置34还具有控制煤粉量的作用。这样,带粉气流参数可控,可以方便地满足不同工况等条件下各煤粉燃烧器4对不同煤粉浓度的需求。
在该实施例中,动力装置34可以包括压缩空气射流机构等,以使动力装置34不仅具有驱动煤粉流动的作用,还同时具有控粉作用。压缩空气射流机构例如可以包括压缩空气导入管和风机等,使得在风机的驱动作用下,压缩空气可以经由压缩空气导入管快速流动,并进入第一一次风管1中,携带煤粉一起快速流动。
该实施例可以实现同一锅炉的不同层一次风管之间的煤粉输送,其工作过程可以如下:
当需要低氮调整时,打开第一控制阀35和第二控制阀36,并启动动力装置34,进行层间输粉,使得第二一次风管2中的部分煤粉在动力装置34的驱动下经由层间取粉装置31进入层间连接管32,并到达煤粉混合装置33,由煤粉混合装置33将煤粉输送至第一一次风管1中,形成A层第一浓度区和C层第二浓度区,使二者均达到最佳低氮燃烧煤粉浓度,更好地满足低氮燃烧调整条件,实现更理想的低氮燃烧效果;
而当不需要低氮调整时,则至少关闭第一控制阀35和第二控制阀36中的第一控制阀35,使层间煤粉输送装置无法再将第二一次风管2中的煤粉输送至第一一次风管1中。
可见,在该实施例中,层间煤粉输送装置可以通过气力输送的方式从他层的一次风管(第二一次风管2)中直接取粉,并输送至本层的一次风管(第一一次风管1)中,实现不同层一次风管间的煤粉输送。
其中,在进行低氮调整时,针对不同工况条件下的煤粉浓度需求,可选择只由N层一次风管和C层一次风管中的一个向A层一次风管输送煤粉,或者也可选择同时由N层一次风管和C层一次风管中的一个向A层一次风管输送煤粉,且在输粉过程中还可以通过动力装置34实时调节输粉浓度,基于这些煤粉输送的动态调整方式,可以灵活地满足不同工况对煤粉浓淡分布关系的实时需求。
在上述实施例中,动力装置34与层间连接管32连接,但实际上,改变动力装置34的位置,层间煤粉输送装置也仍然能够实现由他层一次风管向本层一次风管的煤粉转运过程。例如,也可以使动力装置34不再连接层间连接管32,而是连接层间取粉装置31。相应地,第二控制阀36不再设置于动力装置34与层间连接管32之间的连接管路上,而是设置于动力装置34与层间取粉装置31之间的连接管路上,并用于控制动力装置34与层间取粉装置31之间的连接管路的通断。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对由第二一次风管2流向第一一次风管1的煤粉流量的控制,除了可以通过动力装置34实现,还可以采取其他手段实现。
作为其中的一种,可以在控制阀的作用下实现。例如,前述设置在层间连接管32上的第一控制阀35,可以被设置为不仅用于控制层间连接管32的通断,还用于通过改变阀门开度来控制由第二一次风管2流向第一一次风管1的煤粉的流量,以对由第二一次风管2流向第一一次风管1的煤粉的浓度进行调节,满足不同工况下不同层燃烧器对不同煤粉浓度的不同需求。
作为其中的另一种,例如还可以通过调整层间取粉装置31和/或煤粉混合装置33等的位置,来获取不同浓度的煤粉,满足不同层燃烧器以及炉膛对不同煤粉浓度的需求。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锅炉,其特征在于,包括:
炉膛(5);
第一一次风管(1);
第二一次风管(2),与所述第一一次风管(1)沿着所述炉膛(5)的高度方向彼此间隔地布置于所述炉膛(5)上;和
层间煤粉输送装置,连接所述第一一次风管(1)和所述第二一次风管(2),并将所述第二一次风管(2)中的煤粉输送至所述第一一次风管(1)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锅炉,其特征在于,所述层间煤粉输送装置包括层间连接管(32),所述层间连接管(32)连接所述第一一次风管(1)和第二一次风管(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锅炉,其特征在于,所述层间煤粉输送装置还包括层间取粉装置(31),所述层间取粉装置(31)连通所述第二一次风管(2)与所述层间连接管(32);和/或,所述层间煤粉输送装置还包括煤粉混合装置(33),所述煤粉混合装置(33)连通所述层间连接管(32)与所述第一一次风管(1)。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锅炉,其特征在于,所述层间煤粉输送装置还包括第一控制阀(35),所述第一控制阀(35)设置在所述层间连接管(32)上,用于控制所述层间连接管(32)的通断。
5.根据权利要求2-4任一所述的锅炉,其特征在于,所述层间煤粉输送装置还包括动力装置(34),所述动力装置(34)驱动所述第二一次风管(2)中的煤粉经由所述层间连接管(32)流向所述第一一次风管(1)。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锅炉,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装置(34)还调节由所述第二一次风管(2)流向所述第一一次风管(1)的煤粉流量。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锅炉,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装置(34) 包括压缩空气射流机构。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锅炉,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装置(34)与所述层间连接管(32)连接,或者,所述动力装置(34)与所述层间煤粉输送装置的层间取粉装置(31)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锅炉,其特征在于,所述层间煤粉输送装置还包括第二控制阀(36),所述第二控制阀(36)设置在所述动力装置(34)与所述层间连接管(32)或所述层间取粉装置(31)之间的连接管路上,用于控制所述动力装置(34)与所述层间连接管(32)或所述层间取粉装置(31)之间的连接管路的通断。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锅炉,其特征在于,所述锅炉包括至少两个沿着所述炉膛(5)的高度方向间隔布置的所述第一一次风管(1),所述第二一次风管(2)与处于所述炉膛(5)不同高度位置的各所述第一一次风管(1)之间均通过所述层间煤粉输送装置连接;或者,所述锅炉包括至少两个沿着所述炉膛(5)的高度方向间隔布置的所述第二一次风管(2),所述第一一次风管(1)与处于所述炉膛(5)不同高度位置的各所述第二一次风管(2)之间均通过所述层间煤粉输送装置连接。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1348219.5U CN210373407U (zh) | 2019-08-20 | 2019-08-20 | 锅炉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1348219.5U CN210373407U (zh) | 2019-08-20 | 2019-08-20 | 锅炉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0373407U true CN210373407U (zh) | 2020-04-21 |
Family
ID=702515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21348219.5U Active CN210373407U (zh) | 2019-08-20 | 2019-08-20 | 锅炉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0373407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332525A (zh) * | 2019-08-20 | 2019-10-15 | 烟台龙源电力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锅炉 |
-
2019
- 2019-08-20 CN CN201921348219.5U patent/CN210373407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332525A (zh) * | 2019-08-20 | 2019-10-15 | 烟台龙源电力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锅炉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267279B (zh) | 一种适应于贫煤锅炉的低氮氧化物直流煤粉燃烧装置 | |
CN209495349U (zh) | 一种生物质成型燃料与煤直接耦合制粉系统 | |
CN108895430A (zh) | 一种耦合旋流煤粉燃烧和增强型烟气再循环的高效低NOx链条炉 | |
JP2014523394A (ja) | ガラス溶融装置および方法 | |
CN101725994B (zh) | 一种乏气与热风双介质送粉系统 | |
CN106439815A (zh) | 一种二次风燃气锅炉燃烧器和二次风的配置方法 | |
CN105114944A (zh) | 一种切圆锅炉空气分级燃烧垂直水平组合布置燃尽风系统 | |
CN210373407U (zh) | 锅炉 | |
CN112815303B (zh) | 一种煤与生物质耦合燃烧系统及锅炉 | |
CN104154532A (zh) | 中心风环浓缩型旋流燃烧器 | |
CN105605560B (zh) | 微排放煤粉燃烧系统 | |
JPH0424404A (ja) | 微粉炭バーナ | |
CN110332523B (zh) | 锅炉系统 | |
JPWO2012114370A1 (ja) | 燃焼装置 | |
US20090087805A1 (en) | In-Furnace Gas Injection Port | |
AU2011332718B2 (en) | Pulverized fuel fired boiler equipment | |
CN103968374B (zh) | 燃氧耦合燃烧和再循环系统 | |
WO2016033205A1 (en) | Low nox turbine exhaust fuel burner assembly | |
CN210373406U (zh) | 锅炉系统 | |
CN110332525B (zh) | 锅炉 | |
CN109578993B (zh) | 一种卧式燃煤炉及其烟气再循环系统和操作方法 | |
WO2020108223A1 (zh) | 炭黑尾气低氮稳燃工艺及炭黑尾气低氮稳燃系统 | |
CN101806450B (zh) | 一种适用于不同负荷煤粉型锅炉的燃尽风装置 | |
CN214425975U (zh) | 一种煤与生物质耦合燃烧系统及锅炉 | |
CN110332524B (zh) | 锅炉系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