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348382U - 机箱冷却装置、机箱及桌子 - Google Patents
机箱冷却装置、机箱及桌子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0348382U CN210348382U CN201920835803.7U CN201920835803U CN210348382U CN 210348382 U CN210348382 U CN 210348382U CN 201920835803 U CN201920835803 U CN 201920835803U CN 210348382 U CN210348382 U CN 210348382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hamber
- cooling
- refrigeration
- oil outlet
- oil inle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vices That Are Associated With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机箱本体的机箱冷却装置,包括:至少一个隔板,其固定在该机箱本体的内部并将该机箱本体的内部至少分隔为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一路或多路冷却管道,其安装在该第一腔室内并具有第一隔板第二腔室进油口和第一隔板第二腔室出油口;多个制冷块,其固定在该第二腔室内且分别具有制冷管道并且在外表面上涂覆有防水层,各该制冷管道均具有通过穿过该隔板的第一连通管连通该第一隔板第二腔室出油口的制冷进油口和通过穿过该隔板的第二连通管连通该第一隔板第二腔室进油口的制冷出油口,各该制冷管道连通至该冷却管道而形成各冷却回路。进一步,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机箱和桌子。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脑机箱技术领域,尤其涉及机箱冷却装置、机箱及桌子。
背景技术
随着电脑功能的日益强大,电脑机箱的散热问题日趋突出。人们研究了多种手段以帮助电脑机箱散热,例如风冷、水冷、油冷以及它们的组合。这其中油冷机箱因更为优良的散热效果和更少的弊端而被广为使用。现有的油冷机箱通常借助冷却油将元器件散发的热量带走,冷却油随后由于吸收热量而升温,现有技术一般采用风冷或散热排使升温的冷却油降温,散热效果不佳。
因此,本领域对一种散热性能好的机箱冷却装置存在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至少能解决上述部分技术问题的机箱冷却装置。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应用上述改进的机箱冷却装置的机箱。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应用上述机箱的桌子。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机箱本体的机箱冷却装置,包括:至少一个隔板,其固定在所述机箱本体的内部并将所述机箱本体的内部至少分隔为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一路或多路冷却管道,其安装在所述第一腔室内并具有第一隔板第二腔室进油口和第一隔板第二腔室出油口;多个制冷块,其固定在所述第二腔室内且分别具有制冷管道并且在外表面上涂覆有防水层,各所述制冷管道均具有通过穿过所述隔板的第一连通管连通所述第一隔板第二腔室出油口的制冷进油口和通过穿过所述隔板的第二连通管连通所述第一隔板第二腔室进油口的制冷出油口,各所述制冷管道连通至所述冷却管道而形成各冷却回路。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施例中机箱冷却装置多个制冷管道与冷却管道连通,以形成多个冷却回路,提高了机箱本体的整体散热效率。另外,在制冷部的外表面涂覆防水层,使制冷部与空气隔离,进而在制冷部制冷以冷却升温的冷却油时,避免出现冷凝问题,进一步提高了制冷效果。
优选地,第一腔室内填充有冷却油并固定有裸露的元器件,并且设有多路所述冷却管道,多路所述冷却管道包括:侧板冷却管道,其固定在所述第一腔室的侧板上并具有侧板出油口和与所述第一腔室连通的侧板进油口;第一隔板冷却管道,其固定在所述隔板上并在靠近所述第一腔室的一侧具有与所述侧板出油口通过第三连通管连通的第一隔板第一腔室进油口、与所述第一腔室连通的第一隔板第一腔室出油口,以及在靠近所述第二腔室的一侧具有所述第一隔板第二腔室出油口和所述第一隔板第二腔室进油口。由此,对第一腔室内裸露的元器件进行冷却。
优选地,第一腔室内固定有封装的元器件,所述冷却管道包括或还包括:第一腔室冷却管道,其位于所述第一腔室内且穿过所述封装的元器件并且具有第一腔室进油口和第一腔室出油口;第二隔板冷却管道,其固定在所述隔板上,并具有与所述第一腔室进油口连通的第二隔板第一腔室出油口和与所述第一腔室出油口连通的第二隔板第一腔室进油口,以及在靠近所述第二腔室的一侧具有所述第一隔板第二腔室进油口和所述第一隔板第二腔室出油口。
优选地,所述第二隔板冷却管道靠近所述第二腔室的一侧还具有第二隔板第二腔室进油口和第二隔板第二腔室出油口;所述机箱冷却装置还包括:水冷排,其固定在所述第二腔室内;第二腔室冷却管道,其位于所述第二腔室且穿过所述水冷排,并具有与所述第二隔板第二腔室进油口连通的第二腔室出油口和与所述第二隔板第二腔室出油口连通的第二腔室进油口。由此,对第一腔室封装的元器件进行冷却。
优选地,多个所述制冷块依次贴合在一起;所述机箱冷却装置还包括制冷块散热部,其位于所述第二腔室内并贴合在位于最外侧的制冷块的外侧。由此,实现对制冷块的散热。
优选地,所述制冷块散热部包括:导冷板,其贴合在所述最外侧的制冷块的外侧;电子制冷片,其具有相对的制冷面和制热面,所述制冷面贴合所述导冷板的外侧;导热板,其贴合所述制热面。
优选地,所述机箱冷却装置还包括:压力泵总成,其位于所述第一腔室并固定在所述隔板上,所述压力泵总成与所述第一隔板冷却管道连通。由此,为冷却回路提供压力。
优选地,所述机箱冷却装置还包括:密封圈,其固定在所述第一腔室内,并包裹所述侧板冷却管道。
由此,提高侧板冷却管道的密封性。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和优点的一部分将会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本申请后显见的,另一部分将在下文的具体实施方式中结合附图描述。
附图说明
以下,结合附图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机箱冷却装置截面示意图;
图2是图1中机箱冷却装置的隔板的俯视图;
图3是图1中机箱冷却装置的第一制冷块的俯视图;
图4是图1中机箱冷却装置的第二制冷块的俯视图;
图5是图1中机箱冷却装置的第一腔室冷却管道的示意图;
图6是图1中机箱冷却装置的第二腔室冷却管道的示意图;
图7是图1中机箱冷却装置的仰视图。
附图标记:
1.隔板
2.机箱本体
31.第一隔板第二腔室进油口
32.第一隔板第二腔室出油口
4.制冷块
41.第一制冷块
411.第一制冷管道
412.第一制冷进油口
413.第一制冷出油口
414.第一制冷温感探头
42.第二制冷块
421.第二制冷管道
422.第二制冷进油口
423.第二制冷出油口
424.第二制冷温感探头
33.侧板冷却管道
21.固定有侧板冷却管道的侧板
331.侧板进油口
332.侧板出油口
333.侧板温感探头
341.第一隔板第一腔室进油口
342.第一隔板第一腔室出油口
343.第一子冷却管道
3431.第一子出油口
344.第二子冷却管道
3441.第二子进油口
345.第三子冷却管道
35.第一腔室冷却管道
351.第一腔室进油口
352.第一腔室出油口
361.第二隔板第一腔室出油口
362.第二隔板第一腔室进油口
363.第二隔板第二腔室进油口
364.第二隔板第二腔室出油口
5.水冷排
6.第二腔室冷却管道
61.第二腔室出油口
62.第二腔室进油口
365.第四子冷却管道
3651.第四子出油口
366.第五子冷却管道
3661.第五子进油口
367.第六子冷却管道
368.第七子冷却管道
7.制冷块散热部
71.导冷板
72.电子制冷片
73.导热板
8.压力泵总成
9.密封圈
3442.第一排油口
3662.第二排油口
10.辅助排油管道
101.第三排油口
102.漏油口
11.散热孔
12.底座滑轮
13.制冷块风扇组
具体实施方式
现参考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装置的示意性方案。尽管提供附图是为了呈现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但附图不必按具体实施方案的尺寸绘制,并且某些特征可被放大、移除或局剖以更好地示出和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附图中的部分构件可在不影响技术效果的前提下根据实际需求进行位置调整。在说明书中出现的短语“在附图中”或类似用语不必参考所有附图或示例。
在下文中被用于描述附图的某些方向性术语,例如“内”、“外”、“上方”、“下方”和其它方向性术语,将被理解为具有其正常含义并且指正常看附图时所涉及的那些方向。除另有指明,本说明书所述方向性术语基本按照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理解的常规方向。
本实用新型所使用的术语“第一”、“第一个”、“第二”、“第二个”及其类似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重要性,而是用于将一个部件与其它部件进行区分。
参照图1和图2,用于机箱本体的机箱冷却装置包括:至少一个隔板1,其固定在机箱本体2的内部并将机箱本体2的内部至少分隔为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一路或多路冷却管道,其安装在第一腔室内并具有第一隔板第二腔室进油口31和第一隔板第二腔室出油口32;多个制冷块4,其固定在第二腔室内且分别具有制冷管道并且在外表面上涂覆有防水层(未示出),各制冷管道均具有通过穿过隔板1的第一连通管(未示出)连通第一隔板第二腔室出油口32的制冷进油口和通过穿过隔板1的第二连通管(未示出)连通第一隔板第二腔室进油口31的制冷出油口,各制冷管道连通至冷却管道而形成各冷却回路。
具体说,机箱本体2可为油冷机箱,冷却油填充在各冷却回路中且在各冷却回路中流动,以对机箱本体2进行冷却。通过流动在冷却管道中的冷却油将第一腔室内产生的热量带走,并通过第一连通管进入制冷管道与制冷块4进行冷热交换,将冷却油进行降温,并通过第二连通管回到冷却管道,以此形成冷却回路。并且冷却回路封闭在第一腔室内,在保证冷却效果的用时避免灰尘进入机箱本体2。
可选地,制冷块4为导热性能良好的金属块。制冷块4的外表面上涂覆有防水层,以使制冷块4与外界空气隔离,并避免制冷块4外表面形成冷凝出霜现象,提高了对冷却油进行制冷的制冷效果。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防水层采用的材料为防水隔离材料,优选为硅胶。
优选可采用多个隔板1以将机箱本体2内部分隔为多个腔室,除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外的其他腔室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使用。在本实施例中,隔板1的数量采取一个进行说明,并将机箱本体2的内部分隔为上腔室和下腔室。
另外,冷却管道与各制冷管道的连通方式具有多种。当冷却管道的数量为一路时,冷却管道连通各制冷管道。当冷却管道的数量为多路时,各冷却管道可分别对应连通一个制冷管道,也可同时连通多个制冷管道。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多个制冷管道,可提高对于位于所述制冷管道内部的冷却油的制冷效率。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制冷管道可为弯折为“几”字型的管道。
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机箱本体2的侧板可采用透明材料,以提供观赏性和可观测性。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制冷块4的数量以2个为例来说明,其被分别表示为第一制冷块41和第二制冷块42。第一制冷块41上具有第一制冷管道411,第二制冷块42上具有第二制冷管道421,其中第一制冷管道411具有第一制冷进油口412和第一制冷出油口413,第二制冷管道421具有第二制冷进油口422和第二制冷出油口423。在此,本实施例中的连通管均未在附图中示出。
进一步,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腔室内填充有冷却油并固定有裸露的元器件,并且设有多路冷却管道,多路冷却管道包括:侧板冷却管道33,其固定在第一腔室的侧板21上并具有侧板出油口332和与第一腔室连通的侧板进油口331;第一隔板冷却管道,其固定在隔板1上并在靠近第一腔室的一侧具有与侧板出油口332通过第三连通管连通的第一隔板第一腔室进油口341、与第一腔室连通的第一隔板第一腔室出油口342,以及在靠近第二腔室的一侧具有第一隔板第二腔室出油口32和第一隔板第二腔室进油口31。
具体说,第一腔室内裸露的元器件,如电源、主板、显卡、内存、固态硬盘等,浸没在冷却油中,产生的热量由冷却油带走。侧板冷却管道33的一侧可贴合在第一腔室的侧板上,相对的一侧可具有侧板出油口332和多个侧板进油口331,或者机箱本体2的侧板由两个板件拼接而成,各板件上形成有凹槽,拼接在一起的两个板件的凹槽构成侧板冷却管道33,则侧板冷却管道33靠近第一腔室的一侧具有侧板出油口332和多个侧板进油口331,并且位于侧板冷却管道33和第一腔室之间的侧板区域具有对应于侧板出油口332和侧板进油口331的开口,以使侧板进油口331连通第一腔室,侧板出油口332连接第一隔板冷却管道。可选地,侧板进油口331为油可渗透区域,在该区域可布置导流液或导油液以便于冷却油从第一腔室透过进入侧板冷却管道33。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侧板冷却管道33可弯折为“几”字型的管道。
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由于隔板1的尺寸限制,如图2所示,位于隔板1下侧的结构以虚线示出,第一隔板冷却管道可包括:第一子冷却管道343,在靠近第一腔室的一侧具有第一子出油口3431和与侧板出油口332通过第三连通管连通的第一隔板第一腔室进油口341。第二子冷却管道344,在靠近第一腔室的一侧具有与第一子出油口3431通过第二子连通管连通的第二子进油口3441,在靠近第二腔室的一侧具有与第一制冷进油口412和/或第二制冷进油口422通过第一连通管连通的第一隔板第二腔室出油口32。第三子冷却管道345,在靠近第二腔室的一侧具有与第一制冷出油口413和/或第二制冷出油口423通过第二连通管连通的第一隔板第二腔室进油口31,在靠近第一腔室的一侧具有与第一腔室连通的第一隔板第一腔室出油口342。
第一隔板第一腔室出油口342可为油渗透区域,数量可为多个。另外,第一腔室内裸露的元器件散发热量并传递给冷却油,如图1至图4所示,冷却油的冷却回路为:冷却油从第一腔室进入侧板冷却管道33,通过第三连通管进入第一子冷却管道343,接着通过第二子连通管进入第二子冷却管道344,并通过第一连通管进入第一制冷管道411和/或第二制冷管道421。经过第一制冷块41和/或第二制冷块42的制冷后,通过第二连通管进入第三子冷却管道345,并回到第一腔室继续吸收第一腔室内裸露的元器件散发的热量,以实现对裸露的元器件的冷却。
进一步,如图2和图5所示,第一腔室内固定有封装的元器件,冷却管道包括或还包括:第一腔室冷却管道35,其位于第一腔室内且穿过封装的元器件并且具有第一腔室进油口351和第一腔室出油口352;第二隔板冷却管道,其固定在隔板1上,并具有与第一腔室进油口351连通的第二隔板第一腔室出油口361和与第一腔室出油口352连通的第二隔板第一腔室进油口362,以及在靠近第二腔室的一侧具有第一隔板第二腔室进油口31和第一隔板第二腔室出油口32。
进一步,如图2和图6所示,第二隔板冷却管道靠近第二腔室的一侧还具有第二隔板第二腔室进油口363和第二隔板第二腔室出油口364,机箱冷却装置还包括:水冷排5,其固定在第二腔室内;第二腔室冷却管道6,其位于第二腔室且穿过水冷排5,并具有与第二隔板第二腔室进油口363连通的第二腔室出油口61和与第二隔板第二腔室出油口364连通的第二腔室进油口62。
具体说,由于隔板1的尺寸限制,如图2所示,第二隔板冷却管道包括:第四子冷却管道365,靠近第一腔室的一侧具有第四子出油口3651,靠近第二腔室的一侧具有与第二腔室出油口61连通的第二隔板第二腔室进油口363。第五子冷却管道366,在靠近第一腔室的一侧具有与第四子出油口3651通过第五子连通管连通的第五子进油口3661,在靠近所述第二腔室的一侧具有与第一制冷进油口412和/或第二制冷进油口422通过穿过隔板1的第一连通管连通的第一隔板第二腔室出油口32。第六子冷却管道367,在靠近第二腔室的一侧具有与第一制冷出油口413和/或第二制冷出油口423通过第二连通管连通的第一隔板第二腔室进油口31,在靠近第一腔室的一侧具有与第一腔室进油口351连通的第二隔板第一腔室出油口361。第七子冷却管道368,在靠近第一腔室的一侧具有与第一腔室出油口352连通的第二隔板第一腔室进油口362,在靠近第二腔室的一侧具有与第二腔室进油口62连通的第二隔板第二腔室出油口364。
如图2至图6所示,第一腔室内封装的元器件散发的热量传递给冷却油的效率较低,则第一腔室冷却管道35、第二隔板冷却管道和第二腔室冷却管道6内填充有冷却油,并形成有冷却回路为:冷却油从第四子冷却管道365通过第五子连通管进入第五子冷却管道366,接着经过第六子连通管进入第一制冷管道411和/或第二制冷管道421,经过第一制冷块41和/或第二制冷块42的制冷后,通过第七子连通管进入第六子冷却管道367,然后进入穿过封装的元器件的水冷板的第一腔室冷却管道35,带走封装的元器件产生的热量,并进入第七子冷却管道368,接着进入穿过水冷排5的第二腔室冷却管道6,对冷却油进行降温,并回到第四子冷却管道365,实现对封装的元器件的冷却。
优选地,机箱本体2内同时存在相互独立且隔离的由侧板冷却管道3和第一隔板冷却管道和第一制冷管道411形成的用于冷却裸露的元器件的冷却回路,以及由第一腔室冷却管道35、第二腔室冷却管道6、第二隔板冷却管道和第二制冷管道421形成的用于冷却封装的元器件的冷却回路,以提高对于机箱本体2的整体冷却效果和整体冷却效率。
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多个制冷块4依次贴合在一起;机箱冷却装置还包括制冷块散热部7,其位于第二腔室内并贴合在位于最外侧的制冷块4的外侧。
具体说,多个制冷块4的尺寸可各不相同,则各制冷块4按照尺寸由大至小的顺序依次贴合,尺寸最大的制冷块4位于最外侧,则可露出各制冷块4上的制冷管道的制冷进油口和制冷出油口,以与冷却管道连通。
进一步如图1所示,制冷块散热部7包括:导冷板71,其贴合在最外侧的制冷块4的外侧;电子制冷片72,其具有相对的制冷面和制热面,制冷面贴合导冷板71的外侧;导热板73,其贴合制热面。
具体说,图1所示为制冷块散热部7的横截面图,即导冷板71、电子制冷片和导热板73的横截面图。电子制冷片72可外接12V电源,将制冷面贴合到位于最外侧的制冷块的外侧,制热面贴合到风扇组74,将从制冷管道中的冷却油获取的热量传递到水冷排5,实现对各制冷块4的散热。
进一步如图1所示,机箱冷却装置还包括:压力泵总成8,其位于第一腔室并固定在隔板1上,压力泵总成8与第一隔板冷却管道连通。
具体说,压力泵总成8可作为第二子连通管连通第一子出油口3431和第二子进油口3441,以为冷却裸露的元器件的冷却回路增加压力。同样,第五子连通管也可为固定在隔板1上的压力泵总成8,以为冷却封装的元器件的冷却回路增加压力。
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压力泵总成8可包括水箱和压力泵,水箱与第一横隔板冷却管道连通,压力泵安装在水箱上侧。
进一步,如图1所示,机箱冷却装置还包括:密封圈9,其固定在第一腔室内,并包裹侧板冷却管道33,以提高侧板冷却管道33的密封性。为进一步地提高侧板冷却管道33的密封性,可在侧板冷却管道33的周围包裹双层的密封圈9。
另外,第一隔板冷却管道和第二隔板冷却管道的周围也可包裹有密封圈9。
可选地,如图2所示,机箱冷却装置还包括:具有开设在第二冷却子管道344靠近第二腔室的一侧且带有阀门的第一排油口3442、开设在第五子冷却管道366靠近第二腔室的一侧且带有阀门的第二排油口3662,在靠近第二腔室的一侧具有带有阀门的第三排油口101和在靠近第一腔室的一侧具有漏油口102的辅助排油管道10。当需要更换各冷却回路内填充的冷却油时,将第一排油口3442、第二排油口3662和第三排油口101的阀门打开,以进行更换。
可选地,如图7所示,机箱本体2与隔板1相对且靠近第二腔室的板件,在本实施例中为机箱本体2的底座上还设有散热孔11,以提高对于各制冷块的散热效果。
可选地,如图7所示,机箱本体2的底座上安装有底座滑轮12,以提高移动机箱本体2的便利性。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底座滑轮12可为万向轮。
可选地,如图7所示,安装有侧板冷却管道33的侧板21的外侧安装有制冷块风扇组13,以进一步提高侧板冷却管道33和制冷块散热部7的散热效果。
可选地,侧板冷却管道33还具有侧板温感探头333,第一制冷块41上还具有第一制冷温感探头414,第二制冷块42上还具有第二制冷温感探头424,侧板温感探头333、第一制冷温感探头414和第二制冷温感探头424分别用于检测侧板冷却管道33、第一制冷块41和第二制冷块42的温度,并外接控制机构进行控制和监测。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机箱,包括前述的机箱冷却装置。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该机箱可为模块化机箱,以提高使用便利性。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桌子,其具有用于容纳前述机箱的柜体,其中该柜体可采用透明材料。
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是按照各实施例来描述的,但并非每个实施例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它实施方式。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示意性的具体实施方式,并非想要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和原则的前提下所作的等同变化、修改与结合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用于机箱本体的机箱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至少一个隔板,其固定在所述机箱本体的内部并将所述机箱本体的内部至少分隔为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
一路或多路冷却管道,其安装在所述第一腔室内并具有第一隔板第二腔室进油口和第一隔板第二腔室出油口;
多个制冷块,其固定在所述第二腔室内且分别具有制冷管道并且在外表面上涂覆有防水层,所述制冷管道均具有通过穿过所述隔板的第一连通管连通所述第一隔板第二腔室出油口的制冷进油口和通过穿过所述隔板的第二连通管连通所述第一隔板第二腔室进油口的制冷出油口,各所述制冷管道连通至所述冷却管道而形成各冷却回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箱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腔室内填充有冷却油并固定有裸露的元器件,并且设有多路所述冷却管道,多路所述冷却管道包括:
侧板冷却管道,其固定在所述第一腔室的侧板上并具有侧板出油口和与所述第一腔室连通的侧板进油口;
第一隔板冷却管道,其固定在所述隔板上并在靠近所述第一腔室的一侧具有与所述侧板出油口通过第三连通管连通的第一隔板第一腔室进油口、与所述第一腔室连通的第一隔板第一腔室出油口,以及在靠近所述第二腔室的一侧具有所述第一隔板第二腔室出油口和所述第一隔板第二腔室进油口。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机箱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腔室内固定有封装的元器件,所述冷却管道包括或还包括:
第一腔室冷却管道,其位于所述第一腔室内且穿过所述封装的元器件并且具有第一腔室进油口和第一腔室出油口;
第二隔板冷却管道,其固定在所述隔板上,并具有与所述第一腔室进油口连通的第二隔板第一腔室出油口和与所述第一腔室出油口连通的第二隔板第一腔室进油口,以及在靠近所述第二腔室的一侧具有所述第一隔板第二腔室进油口和所述第一隔板第二腔室出油口。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机箱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隔板冷却管道靠近所述第二腔室的一侧还具有第二隔板第二腔室进油口和第二隔板第二腔室出油口;
所述机箱冷却装置还包括:
水冷排,其固定在所述第二腔室内;
第二腔室冷却管道,其位于所述第二腔室且穿过所述水冷排,并具有与所述第二隔板第二腔室进油口连通的第二腔室出油口和与所述第二隔板第二腔室出油口连通的第二腔室进油口。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箱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
多个所述制冷块依次贴合在一起;
所述机箱冷却装置还包括制冷块散热部,其位于所述第二腔室内并贴合在位于最外侧的制冷块的外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机箱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块散热部包括:
导冷板,其贴合在所述最外侧的制冷块的外侧;
电子制冷片,其具有相对的制冷面和制热面,所述制冷面贴合所述导冷板的外侧;
导热板,其贴合所述制热面。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机箱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机箱冷却装置还包括:
压力泵总成,其位于所述第一腔室并固定在所述隔板上,所述压力泵总成与所述第一隔板冷却管道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机箱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机箱冷却装置还包括:
密封圈,其固定在所述第一腔室内,并包裹所述侧板冷却管道。
9.一种机箱,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机箱冷却装置。
10.一种桌子,其特征在于,所述桌子具有柜体,所述柜体容纳有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机箱。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0835803.7U CN210348382U (zh) | 2019-06-04 | 2019-06-04 | 机箱冷却装置、机箱及桌子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0835803.7U CN210348382U (zh) | 2019-06-04 | 2019-06-04 | 机箱冷却装置、机箱及桌子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0348382U true CN210348382U (zh) | 2020-04-17 |
Family
ID=701846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20835803.7U Active CN210348382U (zh) | 2019-06-04 | 2019-06-04 | 机箱冷却装置、机箱及桌子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0348382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174933A (zh) * | 2019-06-04 | 2019-08-27 | 姜海波 | 机箱冷却装置、机箱及桌子 |
-
2019
- 2019-06-04 CN CN201920835803.7U patent/CN210348382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174933A (zh) * | 2019-06-04 | 2019-08-27 | 姜海波 | 机箱冷却装置、机箱及桌子 |
WO2020244542A1 (zh) * | 2019-06-04 | 2020-12-10 | 姜海波 | 机箱冷却装置、机箱及桌子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6485808B2 (ja) | 冷却される電子システム | |
US8953320B2 (en) | Coolant drip facilitating partial immersion-cooling of electronic components | |
US8947873B2 (en) | Immersion-cooled and conduction-cooled electronic system | |
CN107567248A (zh) | 液冷散热装置 | |
CN103298312A (zh) | 一种两相浸没散热装置、通信设备及其制造方法 | |
CN110958818B (zh) | 单相浸没式液冷机柜及单相浸没式液冷系统 | |
CN101452325A (zh) | 易于插拔发热元件的主动制冷型热管理系统 | |
TWM251442U (en) | Liquid cooling apparatus | |
CN210348382U (zh) | 机箱冷却装置、机箱及桌子 | |
US20200337185A1 (en) | Cooler for display, and display device having same | |
CN217523111U (zh) | 分层式机柜及服务器冷却装置 | |
WO2020244542A1 (zh) | 机箱冷却装置、机箱及桌子 | |
CN107094360B (zh) | 一种平板式微型环路热管系统 | |
CN107094361B (zh) | 一种上盖板设置腔室的平板式微型环路热管 | |
RU125757U1 (ru) | Охладитель вычислительных модулей компьютера | |
CN107087375B (zh) | 一种蒸发室和蒸汽管道不直接连通的平板式环路热管 | |
CN115474406A (zh) | 浸没式液冷装置 | |
CN108668508A (zh) | 机柜的冷却装置及机柜 | |
US20120255708A1 (en) | Heat exchange apparatus | |
CN208480175U (zh) | 蓄冷机柜 | |
CN104411147A (zh) | 一种新型液浸散热装置 | |
CN107091582B (zh) | 一种毛细芯毛细力变化的平板式微型环路热管 | |
CN216081089U (zh) | 一种防介质串漏的冷却器 | |
CN111124090A (zh) | 一种用于计算机被动式散热的散热系统 | |
CN219228207U (zh) | 电控箱、室外机和空调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