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347974U - 一种新型梯形增亮膜及一种背光模组 - Google Patents

一种新型梯形增亮膜及一种背光模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347974U
CN210347974U CN201920962844.2U CN201920962844U CN210347974U CN 210347974 U CN210347974 U CN 210347974U CN 201920962844 U CN201920962844 U CN 201920962844U CN 210347974 U CN210347974 U CN 21034797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apezoidal
brightness enhancement
enhancement film
quadrangular prism
nov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962844.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刚
夏寅
付坤
刘建凯
陈建文
钟林
唐海江
张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ngbo Excit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ngbo Excit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ngbo Excit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Ningbo Excit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0962844.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34797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34797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34797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AREA)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新型光学膜,尤其涉及一种梯形四棱柱间隔排列,准直光可透过的新型梯形增亮膜及一种背光模组。为了解决现有增亮膜无法让准直光透过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型梯形增亮膜及一种背光模组。所述新型梯形增亮膜包括基材层和结构层,所述结构层置于基材层之上,所述结构层包括若干个梯形四棱柱,所述梯形四棱柱间隔排列、互不相接,间隔区域平整光滑,准直光可透过,所述梯形四棱柱的横截面是梯形,平台区域平整光滑,准直光可透过,梯形的侧边均限制在底边(下底)正上方除平台(上底)的空间内,不会阻挡间隔区域和平台区域的准直光透过,所述梯形四棱柱的底面始终互相平行且纵剖面始终互相平行。该新型梯形增亮膜具有较好的准直光透过性能。

Description

一种新型梯形增亮膜及一种背光模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新型光学膜,尤其涉及一种梯形四棱柱间隔排列,准直光可透过的新型梯形增亮膜及一种背光模组。
背景技术
液晶显示LCD(Liquid Crystal Display)是目前最常见的显示技术,需要借助背光模组 BLU(Back Light Unit)提供高亮、均匀的光源才能达到显示效果。BLU中包含了反射膜、扩散膜和增亮膜三种主要的光学膜片。
扩散膜DIF(Diffuser)在BLU中主要发挥匀光作用,置于增亮膜的下方,为其提供均匀的面光源。增亮膜BEF(Brightness Enhancement Film)在BLU中主要发挥聚光作用,置于扩散片的上方,将扩散片提供的均匀光线重新汇聚到中心视角以内(一般与发光面法线夹角为35°内),可以显著提高法线方向的发光强度以及正视亮度。
传统增亮膜一般为紧密排列的棱镜结构(三棱柱)阵列,横截面一般为三角形,通过光线在棱镜结构的侧面折射、全反射以及相邻棱镜结构之间的多次折射,产生光线的正视累积效果和回收利用效果,实现了对绝大部分光线的出射角控制。由于增亮的光学原理完全依赖于棱镜结构本身,因此传统增亮膜的棱镜结构均紧密排列(如图1所示),不存在间隔,以便最大限度地提高亮度。
然而,这种传统增亮膜的结构设计实际上是不够灵活的,在某些情况下会受到应用局限:当平行光线需要从上往下或从下往上穿过棱镜结构时,由于斜面无处不在,光线必定会发生偏转,破坏其准直性(如图2所示);如果以准直光线的透过率来评价这一性能,传统增亮膜是非常差的,准直光透过率一般小于1%,尤其是正交的两张增亮膜,准直透过率甚至接近0。
目前,在具有图案识别的设备中,特别是指纹识别的液晶显示设备中,来自指纹的反射准直光(指纹图案)从上而下传播时,需要尽可能保持准直性穿过各类光学膜材,才能使指纹识别模组能够接收到足够强度的特定光信号(如红外光),达到指纹识别模组的成像要求,最终实现指纹图案的解析和身份识别。
显然,传统增亮膜在这种应用场合,存在无法让准直光透过的严重短板,满足不了成像所需准直光透过率的要求。
因此,针对上述问题,有必要提出进一步的解决方案,开发具有准直光可透过的新型梯形增亮膜。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增亮膜无法让准直光透过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型梯形增亮膜及一种背光模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增亮膜的梯形四棱柱间隔排列,准直光可透过,该新型梯形增亮膜具有较好的准直光透过性能。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下述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型梯形增亮膜,该新型梯形增亮膜包括基材层和结构层,所述结构层置于基材层之上,所述结构层包括若干个梯形四棱柱,所述梯形四棱柱间隔排列,相邻梯形四棱柱之间为间隔区域。所述梯形四棱柱的底面位于基材层上方。
所述梯形四棱柱间隔排列、互不相接。所述间隔区域平整光滑,准直光可透过。所述梯形四棱柱的横截面是梯形,所述梯形四棱柱的上表面为平台区域,所述平台区域平整光滑,准直光可透过,梯形的侧边均限制在底边(下底)正上方除平台(上底)的空间内,不会阻挡间隔区域和平台区域的准直光透过,所述梯形四棱柱的底面始终互相平行且纵剖面始终互相平行。
所述梯形四棱柱由梯形横截面朝梯形四棱柱纵深方向无限延伸而成。
所述梯形四棱柱由梯形横截面沿着基材层的表面无限延伸而成。
所述梯形四棱柱的底面由横截面梯形的下底边(简称下底)朝梯形四棱柱纵深方向无限延伸形成。
所述梯形的两个侧边虚拟斜向延长线在平台上方具有虚拟交点,该虚拟交点与平台构成虚拟三角形,以该虚拟交点在平台上的垂足对底边作垂线,即梯形的垂心高。
所述梯形四棱柱的纵剖面由横截面梯形的垂心高朝梯形四棱柱纵深方向无限延伸形成。
所述梯形四棱柱的脊面(也称为上表面)由横截面梯形的上底边(简称上底)朝梯形四棱柱纵深方向无限延伸形成,
所述脊线由所述脊面在纵剖面上的投影形成。所述脊线在纵剖面上。
所述单个梯形四棱柱左右两个斜面与纵剖面的夹角,即横截面梯形左右斜边与垂心高的夹角,分别为α、β,α、β均为15~75°。为了提高结构辉度,进一步优选为35~55°,进一步优选为45°。
进一步的,单个梯形四棱柱的α、β可以相同或不同。为了降低工艺实现难度,提高辉度,并控制视角对称,优选为相同,此时横截面梯形为等腰梯形。
进一步的,多个梯形四棱柱的α可以相同或不同,β也可以相同或不同。为了降低工艺实现难度,优选为相同。
进一步的,α与β的和构成虚拟三角形的顶角θ,θ为30~150°。
进一步的,不同梯形四棱柱的θ可以相同或不同。为了降低工艺实现难度,优选为相同。
所述单个梯形四棱柱的垂心高H为5~100μm。
进一步的,多个梯形四棱柱的垂心高可以相同或不同。为了降低工艺实现难度,优选为相同,或大部分相同,如一高一低、一高多低等。
所述单个梯形四棱柱的左侧侧边投影为Wa,Wa=tan(α)×H,右侧侧边投影为Wb,Wb=tan(β)×H;
所述虚拟三角形的高为G,G可视作H的垂直延长线,垂直延长倍率为t,G=t×H,t的取值范围为[0.01,100];
所述单个梯形四棱柱的平台宽度为L,纵剖面左侧平台La=tan(α)×G=tan(α)×H×t= Wa×t,纵剖面左侧平台Lb=tan(β)×G=tan(β)×H×t=Wb×t,L=La+Lb=(Wa+Wb)×t;不同梯形四棱柱的平台宽度L可以相同或不同。
所述梯形四棱柱的间隔长度由单个梯形四棱柱横截面梯形侧边投影向两侧水平延长线长度构成(如同相似三角形的虚拟扩大),水平延长倍率为k,其中左侧水平延长线Ea=k ×Wa,右侧水平延长线Eb=k×Wb,k的取值范围为[0.01,100]。
所述单个梯形四棱柱的宽度,单个横截面梯形的底边长度W为纵剖面左侧的La、Wa与纵剖面右侧的Lb、Wb相加所得,W可以根据W=Wa+Wb+La+Lb=(Wa+Wb)×(1+t)计算得出;
所述相邻梯形四棱柱的间隔E为左梯形四棱柱的右侧延长线Eb与右梯形四棱柱的左侧延长线Ea之和,当梯形四棱柱结构相同,E可以根据E=(Wa+Wb)×k计算得出。
所述梯形四棱柱的水平距离P,相邻梯形四棱柱的纵剖面距离为左梯形四棱柱纵剖面右侧的Lb、Wb、Eb与右梯形四棱柱纵剖面左侧的La、Wa、Ea相加所得,当梯形四棱柱结构相同,P=Wa+Wb+La+Lb+Ea+Eb=Wa+Wb+L+E=(Wa+Wb)×(1+t+k)。
所述梯形四棱柱的水平距离P为两个相邻梯形四棱柱的纵剖面之间的水平距离。或者说,所述梯形四棱柱的水平距离P为两个相邻梯形四棱柱的左斜面(或右斜面)与脊面相交的直线之间的水平距离。
所述间隔区域和脊面(平台区域)平整光滑,平整光滑指表面粗糙度Ra≤250nm,进一步的,Ra<250nm。准直光的透过率实际值一般会略小于理想值(E与L之和与P的比值),其原因在于间隔区域和平台区域的反射损失,以及高表面粗糙度会引起表面散射。为了降低这个差距,进一步的,表面粗糙度Ra≤100nm。进一步的,表面粗糙度Ra≤ 50nm。
所述脊线在侧视图上的形态选自直线、折线、曲线、间歇折线、间歇曲线中的一种或至少两种的组合。
所述折线选自三角形、梯形、正方形中的一种或至少两种的组合。
所述曲线选自正弦曲线、圆弧曲线的一种或至少两种的组合。
所述间歇折线为直线和折线的交替组合;所述间歇曲线为直线和和曲线的交替组合。
所述脊线的振幅(高低变化)A’选自±[0,2]μm,正负代表方向(正代表向上,负代表向下)。
所述基材层的厚度为10~250μm。
所述基材层与结构层之间可存在肉厚层。所述肉厚层的产生是在结构层加工过程中,聚合物树脂填充在基体与模具光滑外表面(即间隔区域对应处)之间,使两者之前存在间隙,这个间隙厚度的树脂在固化后形成肉厚层(如图9所示)。
所述肉厚层的厚度,即间隔区域的厚度为0.1~10μm;
所述任意梯形四棱柱纵剖面在基材层上的投影为直线A,所述基材端面在基材层上的投影为直线B,直线A和直线B的夹角称为结构层的错位角
Figure DEST_PATH_GDA0002312205140000041
错位角
Figure DEST_PATH_GDA0002312205140000042
选自0~90°。
进一步的,H为5-100μm,例如5、12、25、20、50、100μm。
进一步的,α为15-75°,例如15°、25°、30°、35°、45°、55°、60°、65°、75°。
进一步的,β为15-75°,例如15°、25°、30°、35°、45°、55°、60°、65°、75°。
进一步的,k为0.01-100,例如0.01、0.05、0.1、0.2、0.5、1、1.5、2、5、100。
进一步的,t为0.01-100,例如0.01、0.05、0.1、0.2、0.5、1、1.5、2、5、100。
进一步的,振幅A’为0-2μm,例如0、1、2μm。
进一步的,
Figure DEST_PATH_GDA0002312205140000043
为0-90°,例如0°、45°、90°。
进一步的,Ra<250nm,Ra<100nm,Ra<50nm。
进一步的,E+L/P为0.02-0.99,例如0.02、0.09、0.1、0.17、0.375、0.5、0.67、0.75、0.8、0.91、0.99。
进一步的,所述结构层由梯形四棱柱单元组成,一个梯形四棱柱单元称为一个重复周期,一个梯形四棱柱单元内不同梯形四棱柱的类别数量称为级数,一个梯形四棱柱单元里的梯形四棱柱数量称为个数。在一个梯形四棱柱单元(重复周期)内,级数为1或2,个数为1-10,例如,个数为1、2、3、5、或10。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新型梯形增亮膜的制备方法,所述方法包含下述步骤:
(1)将梯形刀具和模具打磨、抛光至表面平整光滑,再按照梯形四棱柱结构、排列方式以及纵深方向雕刻出互补结构的模具;
(2)在模具与基材之间填充聚合物树脂,通过成型、脱模,微复制出在基材层上的结构层,获得准直光可透过的新型梯形增亮膜。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背光模组,所述背光模组包含反射膜、导光板、下扩散膜和增亮膜,所述增亮膜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增亮膜或增亮膜的组合。增亮膜片材的组合包括A片材或B片材,A片材的裁切角A选自0~90°,B片材的裁切角B选自90~180°;所述增亮膜片材组合为所述A片材和/或B片材中的至少两张以上的组合。
在增亮膜的裁切过程中,裁切线与基材端面的直线相交形成的角称为裁切角。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新型梯形增亮膜的使用方法,所述方法包含裁切方法、组装方法。
所述裁切方法为按照裁切角A和B(B=A+90°)将卷材模切成背光模组组装所需的形状和大小的A片材和B片材,A选自0~90°,B选自90~180°。
所述组装方法选自在背光模组中,下扩散或导光板之上,按照A型(单张组装)、AA型(两张平行组装)、AB型(两张正交组装)AABB型以及ABAB型精密对位、顺次堆叠的一种。
特别值得说明的,在新型梯形增亮膜使用过程中,容易发现辉度损失和准直光透过率呈现强烈的正相关。而AA型平行堆叠方式,可以保持准直光透过率基本不变(通过精密对位可以保持两张膜的平面区域(间隔区域和平台区域)高度对齐,不影响总体平面区域的面积占比,进一步减少辉度损失。例如,原本准直透过率较大,辉度损失亦较大的单张使用方式,通过精密对位平行堆叠,可以保持准直透过率仍“较大”,但辉度损失却可改善为“较小”,甚至“小”。
现有的增亮膜中,采用了紧密排列的棱镜结构,没有平整光滑的间隔区域和平台区域,存在无法让准直光透过的问题。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新型梯形增亮膜,具有较好的准直光透过性能。 Ra变小时,会导致实际准直光透过率进一步提升,但辉度损失基本不变。
附图说明
图1为传统增亮膜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传统增亮膜的光路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新型梯形增亮膜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新型梯形增亮膜的光路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新型梯形增亮膜的横截面示意图;
图6a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新型梯形增亮膜的纵剖面侧视图(5a~5f);
图6b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新型梯形增亮膜的纵剖面侧视图(5g~5h);
图7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新型梯形增亮膜的俯视图;
图8为2张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新型梯形增亮膜平行叠放的光路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具有肉厚层的新型梯形增亮膜的立体示意图。
其中:
0:基材层;
1:结构层;
2:肉厚层;
3:传统增亮膜;
4:新型梯形增亮膜;
5:梯形四棱柱;
51:梯形四棱柱的横截面;
52:梯形四棱柱的纵剖面;
53:梯形四棱柱的脊面;
54:梯形四棱柱的脊线;
6:间隔区域;
7:结构层朝上平铺的卷材;
70:卷材边角处(俯视图);
71:梯形四棱柱纵剖面(俯视图);
72:基材端面(俯视图);
81:显微镜局部放大观察;
9:从上而下光路的入射准直光;
91:准直性已被破坏的出射光;
92:准直性未被破坏的出射光;
93:从下而上光路的弥散入射光;
94:收敛的出射光;
31:传统增亮膜横截面中的斜面区域;
41:新型梯形增亮膜横截面中的斜面区域;
42:新型梯形增亮膜横截面中的间隔区域;
43:新型梯形增亮膜横截面中的平台区域;
5a:直线;
5b:折线为三角波;
5c:折线为梯形波;
5d:折线为方波;
5e:曲线为正弦波;
5f:曲线为圆弧波;
5g:间歇折线为间歇三角波;
5h:间歇折线为间歇梯形波;
5i:间歇折线为间歇方波;
5j:间歇曲线为间歇正弦波;
5k:间歇曲线为间歇圆弧波;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易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及所能达成的功能特征和优点,下文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的实施例,并配合图式做详细说明如下:
如图1所示为传统增亮膜的立体结构示意图,0为基材层,1为结构层,结构层中所有三棱柱紧密排列,不存在间隔。当从上而下传播的入射准直光9(仅为图示,不一定垂直入射)穿过棱镜结构时,由于斜面无处不在,光线必定会发生偏转,破坏其准直性。传统增亮膜横截面的光路示意图如图2所示,可以发现,入射准直光9(实线)穿过横截面中的斜面区域31时,分成了朝两个方向的折射光,组成了准直性受破坏的出射光91(虚线),也就是说,准直光9穿过传统棱镜三棱柱后,还可以保持原来传播方向和排列顺序的准直光线根本不存在。
如图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新型梯形增亮膜4的立体结构示意图,0为基材层,1为结构层,结构层中所有梯形四棱柱5呈间隔排列,梯形四棱柱之间存在间隔区域6。当从上而下传播的入射准直光9穿过结构层时,由于间隔区域不会破坏光线的准直性,因此保留了在一定程度的准直性,即具有较好的准直光透过率。新型梯形增亮膜横截面的光路示意图如图4所示,可以发现,入射准直光9(实线)穿过横截面时,斜面区域41使入射光分成了朝两个方向的折射光,组成了准直性受破坏的出射光91(虚线),但入射准直光9 穿过横截面中的间隔区域42和平台区域43时,42、43所构成的平面区域使入射光继续保持原来传播方向和排列顺序,组成了准直性未受破坏的出射光92(实线),为整张增亮膜提供了准直光透过性能,因此新型梯形增亮膜具有较好的准直光透过率。
如图8自上而下的光路,准直入射光9多次穿过平面区域,产生准直出射光92的条件下,提高辉度(如图8自下而上的光路所示,弥散入射光93通过两次斜面的折射,让尽可能多的光线都变成收敛的出射光94,提高了聚光效果),进一步减少辉度损失。例如,原本准直透过率较大,辉度损失亦较大的单张使用方式,通过精密对位平行堆叠,可以保持准直透过率仍“较大”,但辉度损失却可改善为“较小”,甚至“小”。
实施例1
如图3、图5与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新型梯形增亮膜及其横截面,包含基材层0和结构层1,结构层置于基材层之上,其中结构层1包含若干个梯形四棱柱5,梯形四棱柱间隔排列、互不相接,间隔区域6与梯形四棱柱脊面53的表面粗糙度Ra<100nm,梯形四棱柱的脊线54在纵剖面52中呈现直线形态5a,振幅A’为0μm,梯形四棱柱的横截面 51为梯形,梯形(梯形四棱柱)的垂心高H为25μm,左斜边与高的夹角α为45°,右斜边与高的夹角β为45°,间隔相对底边的延长倍率k为0.5,虚拟三角形的高G相对于H 的垂直延长倍率t为0.1,结构层的错位角
Figure DEST_PATH_GDA0002312205140000081
为0°。
按照下述方式评价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新型梯形增亮膜的主要性能。
辉度:反射膜+导光板+扩散膜+新型梯形增亮膜或传统增亮膜组成背光架构,与模组组装后点亮,并利用BM-7测试9点辉度平均值,与90度顶角的三棱柱且紧密排列的传统增亮膜相比,计算出辉度损失。评价等级:极大[0.7,1)>大[0.4,0.7)>较大[0.2,0.4)>较小[0.1,0.2)>小[0.05,0.1)>极小(0,0.05)。
准直光透过率:新型梯形增亮膜利用准直光透过率仪,针对550nm与940nm典型波长进行测试。如果所有梯形四棱柱结构和间隙均相同,也可以通过(E+L)/P=(Wa+Wb)× (k+t)/(Wa+Wb)×(1+k+t)=(k+t)/(1+k+t)来计算理想值,实际值一般会略小于理想值。评价等级:极大[0.7,1)>大[0.4,0.7)>较大[0.2,0.4)>较小[0.1,0.2)>小[0.05,0.1)>极小(0,0.05)。
实施例2~30
如实施例1提供的新型梯形增亮膜,所述各项参数如表1所列。
表1实施例1~35的各项参数和性能
Figure DEST_PATH_GDA0002312205140000091
Figure DEST_PATH_GDA0002312205140000101
注1:级数代表重复周期内不同梯形四棱柱的分类(分级)序秩;个数代表同一类(级) 的梯形四棱柱在重复周期内的数量;若无特别说明,默认为所有梯形四棱柱相同:级数1,个数1;当梯形四棱柱不止1种时,级数即所有符号的下标,如梯形四棱柱高应分别表示为H1、H2……;
注2:H为梯形(梯形四棱柱)的垂心高,单位μm;α为左斜边与高的夹角,β为右斜边与高的夹角,单位°;k为间隔相对底边的延长倍率,t为虚拟三角形的高G相对于H 的垂直延长倍率,均为无量纲单位;A’为脊线高低变化(±)的振幅(绝对值),单位μm;
Figure DEST_PATH_GDA0002312205140000102
为纵剖面和基材端面的投影直线的夹角,即结构层的错位角,单位°;Ra为间隔区域与梯形四棱柱脊面的表面粗糙度,单位nm;(E+L)/P为间隔与平台总和与水平距离的比值,即平面区域的理论占比,代表理论的准直光透过率,无量纲单位;
由表1中实施例1~5的对比结果可以发现,其他条件不变时,垂心高H的变化基本对光学性能没有影响。
由表1中实施例1与6~9的对比结果可以发现,其他条件不变时,当α与β越接近45°时,辉度损失相对越少,即辉度越高。
由表1中实施例1与10、11的对比结果可以发现,其他条件不变时,且α与β的和不变时,当α与β差异越大,梯形四棱柱的对称性越差,辉度损失相对越大,即辉度越低。因此需优选对称结构,即α与β相等。
由表1中实施例1与12~20的对比结果可以发现,其他条件不变时,当间隔相对底边的延长倍率k以及虚拟三角形的高G相对于H的垂直延长倍率t的总和(k+t)不断增加时,平面区域理论占比(E+L)/P不断升高,实际测试的准直光透过率也不断变大,辉度损失同样不断变大。k与t需依据不同场合对辉度损失的容许和准直光透过率的要求进行选择,k 和t可以不同。
由表1中实施例1与21~30的对比结果可以发现,其他条件不变时,当脊线的振幅A’控制在0~2μm内时,脊线的形态基本对光学性能没有影响。
由表1中实施例1与24、31的对比结果可以发现,其他条件不变时,脊线的振幅A’控制在0~2μm内时,振幅A’基本对光学性能没有影响。
由表1中实施例1与32、33的对比结果可以发现,其他条件不变时,结构层的错位角
Figure DEST_PATH_GDA0002312205140000112
改变时,对光学性能没有影响。
由表1中实施例17与34的对比结果可以发现,其他条件不变时,当间隔区域Ra变大时,会导致实际准直光透过率进一步下降,但辉度损失基本不变,而实施例13与35的对比结果可以发现,当间隔区域Ra变小时,会导致实际准直光透过率进一步提升,但辉度损失基本不变。
表2实施例36~40的各项参数和性能
Figure DEST_PATH_GDA0002312205140000111
Figure DEST_PATH_GDA0002312205140000121
注1~2同表1
由表2中实施例36~40的对比结果可以发现,其他条件不变时,只改变梯形四棱柱的级数和个数,准直光透过率基本没有影响,当H2与H1差异较小时,辉度损失的差异可以忽略。而实施例36与实施例40的对比结果可以发现,不同梯形四棱柱的脊线形态还可以选择不同的搭配,对光学基本没有影响。表2的实施例变化,一般可用于新型梯形增亮膜的抗吸附性能的改进。
应当注意,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内容所做的均等变化与修饰,均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新型梯形增亮膜,其特征在于,所述梯形增亮膜包括基材层和结构层,所述结构层置于基材层之上,所述结构层包括若干个梯形四棱柱,所述梯形四棱柱间隔排列,相邻梯形四棱柱之间为间隔区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梯形增亮膜,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隔区域平整光滑,所述梯形四棱柱的横截面是梯形,所述梯形四棱柱的上表面为平台区域,所述平台区域平整光滑,梯形的侧边均限制在下底正上方除上底的空间内,不会阻挡间隔区域和平台区域的准直光透过,所述梯形四棱柱的底面始终互相平行且纵剖面始终互相平行;
所述梯形的两个侧边虚拟斜向延长线在平台上方具有虚拟交点,该虚拟交点与平台构成虚拟三角形,以该虚拟交点在平台上的垂足对底边作垂线,即梯形的垂心高;所述梯形四棱柱的底面和纵剖面分别由横截面梯形的底边和垂心高朝梯形四棱柱纵深方向无限延伸形成;所述梯形四棱柱的脊面由横截面梯形的上底朝梯形四棱柱纵深方向无限延伸形成,所述脊面在纵剖面上的投影形成脊线。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梯形增亮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单个梯形四棱柱左右两个斜面与纵剖面的夹角,即横截面梯形左右斜边与垂心高的夹角,分别为α、β,α、β均为15~75°;所述梯形的两个侧边虚拟斜向延长线在平台上方具有虚拟交点,该虚拟交点与平台构成虚拟三角形,α与β的和构成虚拟三角形的顶角θ,θ为30~150°。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新型梯形增亮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单个梯形四棱柱的垂心高H为5~100μm;不同梯形四棱柱的垂心高可以相同或不同。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新型梯形增亮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单个梯形四棱柱的左侧侧边投影为Wa,Wa=tan(α)×H,右侧侧边投影为Wb,Wb=tan(β)×H;所述梯形四棱柱的间隔长度由单个梯形四棱柱横截面梯形侧边投影向两侧水平延长线长度构成,水平延长倍率为k,其中左侧水平延长线Ea=k×Wa,右侧水平延长线Eb=k×Wb,k的取值范围为[0.01,100];
所述虚拟三角形的高为G,G可视作H的垂直延长线,垂直延长倍率为t,G=t×H,t的取值范围为[0.01,100];所述单个梯形四棱柱的平台宽度为L,纵剖面左侧平台La=tan(α)×G=tan(α)×H×t=Wa×t,纵剖面右侧平台Lb=tan(β)×G=tan(β)×H×t=Wb×t,L=La+Lb=(Wa+Wb)×t;不同梯形四棱柱的平台宽度L可以相同或不同;
所述单个梯形四棱柱的宽度为单个横截面梯形的底边长度W,为纵剖面左侧的La、Wa与纵剖面右侧的Lb、Wb相加所得,W=Wa+Wb+La+Lb=(Wa+Wb)×(1+t);所述相邻梯形四棱柱的间隔E为左梯形四棱柱的右侧水平延长线Eb与右梯形四棱柱的左侧水平延长线Ea 之和,E=(Wa+Wb)×k;所述梯形四棱柱的水平距离P为相邻梯形四棱柱的纵剖面距离,为左梯形四棱柱纵剖面右侧的Lb、Wb、Eb与右梯形四棱柱纵剖面左侧的La、Wa、Ea相加所得,在梯形四棱柱结构相同的情况下,P=Wa+Wb+La+Lb+Ea+Eb=Wa+Wb+L+E=(Wa+Wb)×(1+t+k)。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型梯形增亮膜,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隔区域和平台区域的表面粗糙度Ra≤250nm。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型梯形增亮膜,其特征在于,所述脊线在侧视图上的形态选自直线、折线、曲线中的一种或至少两种的组合;所述脊线的振幅A’选自±[0,2]μm。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梯形增亮膜,其特征在于,所述梯形四棱柱纵剖面在基材层上的投影为直线A,所述基材层端面在基材层上的投影为直线B,直线A和直线B的夹角称为结构层的错位角
Figure DEST_PATH_FDA0002312205130000021
错位角
Figure DEST_PATH_FDA0002312205130000022
选自0~90°。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梯形增亮膜,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隔区域的表面粗糙度Ra≤50nm。
10.一种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组包含反射膜、导光板、下扩散膜和增亮膜,所述增亮膜选自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增亮膜或增亮膜的组合。
CN201920962844.2U 2019-06-25 2019-06-25 一种新型梯形增亮膜及一种背光模组 Active CN21034797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962844.2U CN210347974U (zh) 2019-06-25 2019-06-25 一种新型梯形增亮膜及一种背光模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962844.2U CN210347974U (zh) 2019-06-25 2019-06-25 一种新型梯形增亮膜及一种背光模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347974U true CN210347974U (zh) 2020-04-17

Family

ID=701906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962844.2U Active CN210347974U (zh) 2019-06-25 2019-06-25 一种新型梯形增亮膜及一种背光模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34797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382205B (zh) 散射稜鏡片、使用其的背光單元、模具及相關方法
KR100825904B1 (ko) 수분 배출성이 우수한 프리즘 시트 및 이를 이용한액정표시장치
TWI344043B (en) Surface light source device
US7445361B1 (en) Prism sheet and backlight module using the same
KR20090108588A (ko) 조명 디바이스용 광 외부결합 구조
US9354378B2 (en) Illuminating device and display
US20140104871A1 (en) Light management film
KR101003895B1 (ko) 복합렌즈구조
JPH1096804A (ja) 光拡散シート
CN110730926B (zh) 光学结构体及显示装置
CN101140331A (zh) 双棱镜片、具有该双棱镜片的背光组件及其方法
JPH0868997A (ja) 液晶表示装置
TW201024857A (en) A light guide plate having lateral optical structures and a backlight module having the light guide plate
CN111435204A (zh) 一种四棱台增亮膜及其制备方法
CN211577467U (zh) 一种新型四棱台增亮膜及一种背光模组
CN210347974U (zh) 一种新型梯形增亮膜及一种背光模组
CN210605043U (zh) 一种四棱台增亮膜
KR20100129715A (ko) 터닝 필름 시스템을 위한 광 가이드 플레이트
US7755860B2 (en) Prism sheet
JP2008299071A (ja) 光学シート、それを用いた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および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CN111435178A (zh) 一种新型梯形增亮膜及其制备方法
CN111435177A (zh) 一种梯形增亮膜及其制备方法
CN111435203A (zh) 一种准直光可透过新型增亮膜及其制备方法
JP2011064986A (ja) 光学フィルム
US20090244715A1 (en) Prism sheet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