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327602U - 一种天线接口电路及车载远程通信终端 - Google Patents

一种天线接口电路及车载远程通信终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327602U
CN210327602U CN201921851020.4U CN201921851020U CN210327602U CN 210327602 U CN210327602 U CN 210327602U CN 201921851020 U CN201921851020 U CN 201921851020U CN 210327602 U CN210327602 U CN 21032760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ircuit
electrically connected
antenna
module
capaci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851020.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于文成
亓浩名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Jingwei Hirain Tec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Jingwei Hirain Tec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Jingwei Hirain Tech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Jingwei Hirain Tech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851020.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32760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32760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32760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ransceiv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天线接口电路及车载远程通信终端。其中,天线接口电路包括:天线插接电路和定位馈电电路,定位馈电电路为内置定位馈电电路或外置定位馈电电路,内置定位馈电电路包括第一馈电电路、第一隔直电路和内置定位模块;第一隔直电路与内置定位模块电连接;外置定位馈电电路包括第二馈电电路、第二隔直电路和外置定位模块;第二隔直电路与外置定位模块电连接;天线插接电路分别与第一馈电电路和第一隔直电路电连接;或者,天线插接电路分别与第二馈电电路和第二隔直电路电连接。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天线接口电路及车载远程通信终端,降低了T‑BOX产品的成本和尺寸,且使产品美观的同时提高了产品的防尘和防水等级。

Description

一种天线接口电路及车载远程通信终端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涉及电子电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天线接口电路及车载远程通信终端。
背景技术
车载远程通信终端(Telematics Box,T-BOX)为整车配套的电子通信设备之一,用于为整车提供远程通讯接口,可以提供行车数据采集,行驶轨迹记录,车辆故障监控,车辆远程控制(开闭锁、空调控制、车窗/门/灯控制、发动机启停),驾驶行为分析,4G无线热点分享等服务。其中,定位导航模块已经成为T-BOX上必不可少的板载模块,其能够准确的实现车辆定位,为整车行驶提供导航。
随着国产汽车技术的快速发展,中国制造的汽车出口呈快速增长态势。由于海外汽车标准和国内汽车标准的差异性,想要实现同一款车在国内市场和海外市场同步销售,其整车配套设备就必须更具有设计兼容性。具体的,T-BOX上带有的定位模块一般分为两款,一款为OPENCPU模块内置的导航模块,另一款是单独设计的外置定位模块。外置的定位模块大都采用国产的北斗定位模块,能够支持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System,GPS)和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定位系统,具有性价比高的优点,其主要装配在国内销售车型。内置定位模块能够支持GPS、格洛纳斯(GLONASS)和伽利略(GALILEO)定位系统,且支持广域差分增强系统(Satellite-Based Augmentation System,SBAS)服务,其主要装配在出口销售车型。为了适配国内和海外市场,T-BOX板载的定位导航模块采用多模块的兼容设计,由于外置定位模块和内置定位模块的电路不能完全复用,因此传统的定位模块电路在设计时,多采用天线分离式设计,即每个定位模块具有单独的天线接口电路,外置定位模块天线接口电路和内置定位模块天线接口电路的分离设计,导致T-BOX产品的成本增加和尺寸的增大。此外,当其中一路定位模块的接插件不焊接时,产品外壳会留有空洞,极不美观,同时降低了产品的防尘和防水等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天线接口电路及车载远程通信终端,以降低T-BOX产品的成本和尺寸,且使产品美观的同时保证了产品的防尘和防水等级。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天线接口电路,用于车载远程通信终端,该天线接口电路包括:
天线插接电路和定位馈电电路;
所述定位馈电电路为内置定位馈电电路或外置定位馈电电路;
所述内置定位馈电电路包括第一馈电电路、第一隔直电路和内置定位模块;所述第一隔直电路与所述内置定位模块电连接;
所述外置定位馈电电路包括第二馈电电路、第二隔直电路和外置定位模块;所述第二隔直电路与所述外置定位模块电连接;
所述天线插接电路分别与所述第一馈电电路和所述第一隔直电路电连接;或者,所述天线插接电路分别与所述第二馈电电路和所述第二隔直电路电连接。
可选的,所述天线插接电路包括天线插接件、静电防护模块、天线诊断模块、滤波模块和阻抗匹配模块;
所述天线插接件与所述静电防护模块电连接,所述静电防护模块分别与所述天线诊断模块和所述滤波模块电连接,所述滤波模块与所述阻抗匹配模块电连接;
所述天线诊断模块与所述第一馈电电路电连接,所述阻抗匹配模块与所述第一隔直电路电连接;或者,所述天线诊断模块与所述第二馈电电路电连接,所述阻抗匹配模块与所述第二隔直电路电连接。
可选的,所述天线诊断模块包括第一电阻、第一电感、第二电阻和第一电容;所述车载远程通信终端包括开放式计算机系统模块;
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馈电电路或所述第二馈电电路电连接,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一电感的第一端电连接;所述第一电感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天线插接件和所述滤波模块电连接;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开放式计算机系统模块的模拟量输入端口和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一端电连接,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二端接地。
可选的,所述静电防护模块包括第一二极管和第二二极管;
所述第一二极管的正极分别与所述天线插接件和所述天线诊断模块电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的负极与所述第二二极管的负极电连接,所述第二二极管的正极接地。
可选的,所述阻抗匹配模块包括第四电容、第五电容和第六电容;
所述第四电容的第一端与所述滤波模块电连接,所述第四电容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隔直电路或所述第二隔直电路电连接;所述第五电容的第一端分别与所述滤波模块和所述第四电容的第一端电连接,所述第五电容的第二端接地;所述第六电容的第一端与所述第四电容的第二端电连接,所述第六电容的第二端接地。
可选的,所述第一馈电电路包括第一开关单元和第二开关单元,所述车载远程通信终端包括开放式计算机系统模块;
所述第一开关单元的输入端与第一电源电连接,所述第一开关单元的输出端与所述天线插接电路电连接,所述第一开关单元的控制端与所述第二开关单元的输入端电连接,所述第二开关单元的控制端与所述开放式计算机系统模块的输入输出端口电连接,所述第二开关单元的输出端接地。
可选的,所述第一开关单元为场效应管,所述第二开关单元为三极管;所述第一馈电电路还包括第三电阻、第四电阻、第二电容和第三电容;
所述场效应管的源极作为所述第一开关单元的输入端,所述场效应管的漏极作为所述第一开关单元的输出端,所述场效应管的栅极作为所述第一开关单元的控制端;所述三极管的集电极作为所述第二开关单元的输入端,所述三极管的发射极作为所述第二开关单元的输出端,所述三极管的基极作为所述第二开关单元的控制端;
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场效应管的源极电连接,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场效应管的栅极电连接;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二端和所述场效应管的栅极电连接,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三极管的集电极电连接;
所述第二电容的第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电源和所述场效应管的源极电连接,所述第二电容的第二端接地;所述第三电容的第一端与所述场效应管的漏极电连接,所述第三电容的第二端接地。
可选的,所述第二馈电电路包括预留电阻;
所述预留电阻的第一端用于与第二电源电连接,所述预留电阻的第二端用于与所述天线插接电路电连接;
所述预留电阻的阻值为OΩ。
可选的,所述第一隔直电路包括第七电容;所述第七电容的第一端与所述天线插接电路电连接,所述第七电容的第二端与所述内置定位模块电连接;
所述第二隔直电路包括第八电容;所述第八电容的第一端与所述天线插接电路电连接,所述第八电容的第二端与所述外置定位模块电连接。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车载远程通信终端,该车载远程通信终端包括第一方面所述的任一天线接口电路。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天线接口电路,仅设置一个天线插接电路,通过天线插接电路分别与第一馈电电路和第一隔直电路电连接;或者,天线插接电路分别与第二馈电电路和第二隔直电路电连接,使得产品外壳只需一个天线插孔,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由于每个定位模块具有单独的天线接口电路导致的T-BOX产品成本高、尺寸大、产品外壳不美观以及防尘和防水等级较低的问题,在兼容内置定位模块和外置定位模块的同时,降低了车载远程通信终端的尺寸和成本,提高了产品的防尘和防水等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天线接口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天线接口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天线接口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天线接口电路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天线接口电路可用于车载远程通信终端,该天线接口电路包括天线插接电路11和定位馈电电路10,定位馈电电路10为内置定位馈电电路12或外置定位馈电电路13。内置定位馈电电路12包括第一馈电电路121、第一隔直电路122和内置定位模块123,第一隔直电路122与内置定位模块123电连接。外置定位馈电电路13包括第二馈电电路131、第二隔直电路132和外置定位模块133,第二隔直电路132与外置定位模块133电连接。天线插接电路11分别与第一馈电电路121和第一隔直电路122电连接;或者,天线插接电路11分别与第二馈电电路131和第二隔直电路132电连接。
其中,天线插接电路11用于和外置有源定位天线的对插件进行对接,第一馈电电路121用于为内置定位模块天线提供馈电电源,第一隔直电路122用于阻断天线插接电路11中所含的直流电分量流过内置定位模块123,以防止天线插接电路11的端口出现高压故障烧坏内置定位模块123。同样,第二馈电电路131用于为外置定位天线提供馈电电源,第二隔直电路132用于阻断天线插接电路11中所含的直流电分量流过外置定位模块133,以防止天线插接电路11的端口出现短电源故障烧坏外置定位模块133。
当车载远程通信终端使用内置定位模块123时,天线插接电路11分别与第一馈电电路121和第一隔直电路122电连接,从而利用内置定位模块123实现定位导航功能;当车载远程通信终端使用外置定位模块133时,天线插接电路11分别与第二馈电电路131和第二隔直电路132电连接,从而利用外置定位模块133实现定位导航功能。该天线接口电路的内置定位模块123和外置定位模块133共用一个天线插接电路11,降低了车载远程通信终端的尺寸和成本,在适配内置定位模块123和外置定位模块133的同时,产品外壳只需一个天线插孔,提高了产品的防尘和防水等级。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天线接口电路,通过设置一个天线插接电路11分别与第一馈电电路121和第一隔直电路122电连接;或者,天线插接电路11分别与第二馈电电路131和第二隔直电路132电连接,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由于每个定位模块具有单独的天线接口电路导致的T-BOX产品成本高、尺寸大、产品外壳不美观以及防尘和防水等级较低的问题,在兼容内置定位模块123和外置定位模块133的同时,降低了车载远程通信终端的尺寸和成本,产品外壳只需一个天线插孔,提高了产品的防尘和防水等级。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天线接口电路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可选的,天线插接电路11包括天线插接件111、静电防护模块112、天线诊断模块113、滤波模块114和阻抗匹配模块115。天线插接件111与静电防护模块112电连接,静电防护模块112分别与天线诊断模块113和滤波模块114电连接,滤波模块114与阻抗匹配模块115电连接。天线诊断模块113与第一馈电电路121电连接,阻抗匹配模块115与第一隔直电路122电连接;或者,天线诊断模块113与第二馈电电路131电连接,阻抗匹配模块115与第二隔直电路132电连接。
其中,天线插接件111与产品外置有源定位天线的对插件对接,以接收定位天线得到的卫星信号,进而进行定位或者导航。定位天线可以为无源定位天线或者有源定位天线,有源定位天线能够进一步减少馈线连接的功率损耗,使系统具有更高的信噪比、更好的阻抗匹配以及更宽的频带。
静电防护模块112用于静电防护,防止静电积累所引起电子器件失效和损坏。滤波模块114用于过滤不必要频率的信号及杂讯,以提升接收频率信号的品质,滤波模块114可以采用声表滤波器(Surface Acoustic Wave,SAW),与传统的LC滤波器相比,声表滤波器安装更简单、体积更小。阻抗匹配模块115用于高频定位天线的阻抗匹配,以使所需高频的信号均能传递至定位模块,从而提升能源效益。天线诊断模块113能够检测定位天线的开路、短路和正常接入状态,便于用户了解定位天线的状态。
天线诊断模块113与第一馈电电路121电连接,阻抗匹配模块115与第一隔直电路122电连接,以实现利用内置定位模块123进行定位导航;或者,天线诊断模块113与第二馈电电路131电连接,阻抗匹配模块115与第二隔直电路132电连接,以实现利用外置定位模块133进行定位导航,从而兼容内置定位模块123和外置定位模块133的同时,减少车载远程通信终端外壳的天线接口。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天线接口电路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和图3所示,可选的,天线诊断模块113包括第一电阻R1、第一电感L1、第二电阻R2和第一电容C1,车载远程通信终端包括开放式计算机系统模块100。第一电阻R1的第一端R11与第一馈电电路121或第二馈电电路131电连接,第一电阻R1的第二端R12分别与第二电阻R2的第一端R21和第一电感L1的第一端L11电连接。第一电感L1的第二端L12分别与天线插接件111和滤波模块114电连接,第二电阻R2的第二端R22分别与开放式计算机系统模块100的模拟量输入端口AD和第一电容C1的第一端C11电连接,第一电容C1的第二端C12接地。
其中,开放式计算机系统模块100为一种开放式计算机系统(OPENCPU),能够应用在无线通信模组上,可以为用户共享模块内的处理器、FLASH资源、AD资源和I/O资源等。开放式计算机系统模块100的模拟量输入端口AD接收模拟信号,模拟量输入端口AD连接有模数转换电路,模数转换电路能够将模拟信号转换成处理器能够识别的数字信号。
第一电阻R1、第一电感L1、第二电阻R2和第一电容C1组成的天线诊断模块113,能够检测定位天线的开路、短路和正常接入状态。具体的,第一电感L1起到隔绝交流电通过直流电的作用,从而既能保证外置有源定位天线能够得到直流馈电,又保证天线插接件111接收到的卫星高频信号不会流入到天线诊断模块113。第一电阻R1为串联电阻,第二电阻R2为限流电阻,第一电容C1为滤波电容,第一电容C1和第二电阻R2组成RC滤波电路,在起到滤波作用的同时,通过调整第一电容C1的电容值和第二电阻R2的阻值,能够调节模拟量输入端口AD处的模数采样滤波时间常数。第一馈电电路121或第二馈电电路131与天线诊断模块113电连接,当天线插接件111处于开路状态时,开放式计算机系统模块100的模拟量输入端口AD采集的电压等于第一馈电电路121提供的电压VCC或第二馈电电路131提供的电压VCC_RF;当天线插接件111处于短地状态时,开放式计算机系统模块100的模拟量输入端口AD采集的电压接近于0V。当定位天线正常接入天线插接件111时,定位天线的工作电流在第一电阻R1上形成压差VX,开放式计算机系统模块100的模拟量输入端口AD采集的电压等于VCC-VX或VCC_RF-VX,从而通过分析开放式计算机系统模块100的模拟量输入端口AD采集的电压即可检测天线插接件111处的开路、短路和正常接入状态。
继续参考图3,可选的,静电防护模块112包括第一二极管D1和第二二极管D2。第一二极管D1的正极分别与天线插接件111和天线诊断模块113电连接,第一二极管D1的负极与第二二极管D2的负极电连接,第二二极管D2的正极接地。
其中,第一二极管D1和第二二极管D2反向串联,当天线接口有瞬态高压时,第一二极管D1和第二二极管D2首先击穿短路,从而对与第一二极管D1和第二二极管D2并联的电路起到过压保护的作用,防止瞬态电压对天线接口电路以及与天线接口电路连接的模块造成损害。第一二极管D1和第二二极管D2可采用稳压二极管,当正、反方向电压到达稳压值时,电压被钳位(即不能再升高),从而对与之并联的电路可起过压保护作用。
继续参考图3,可选的,阻抗匹配模块115包括第四电容C4、第五电容C5和第六电容C6。第四电容C4的第一端C41与滤波模块114电连接,第四电容C4的第二端C42与第一隔直电路122或第二隔直电路132电连接。第五电容C5的第一端C51分别与滤波模块114和第四电容C4的第一端C41电连接,第五电容C5的第二端C52接地。第六电容C6的第一端C61与第四电容C4的第二端C42电连接,第六电容C6的第二端C62接地。
其中,第四电容C4、第五电容C5和第六电容C6构成一个PI型滤波器,在实现PI型滤波器功能的同时,通过改变第四电容C4、第五电容C5和第六电容C6的容量比,能够调整从天线插接件111到定位模块之间的阻抗,从而实现板内微带线的阻抗达到50Ω,使之与高频定位天线的阻抗匹配。阻抗匹配模块115可仅采用第四电容C4、第五电容C5和第六电容C6中的一个或多个,第四电容C4、第五电容C5和第六电容C6中的一个或多个也可以替换为电感器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电路调整或替换电容或电感器件的数量以及电容值或电感值,以达到阻抗匹配的要求。
继续参考图2和图3,可选的,第一馈电电路121包括第一开关单元Q1和第二开关单元Q2,车载远程通信终端包括开放式计算机系统模块100。第一开关单元Q1的输入端Q11与第一电源V1电连接,第一开关单元Q1的输出端Q12与天线插接电路11电连接,第一开关单元Q1的控制端Q13与第二开关单元Q2的输入端Q21电连接,第二开关单元Q2的控制端Q23与开放式计算机系统模块100的输入输出端口I/O电连接,第二开关单元Q2的输出端Q22接地。
其中,第一馈电电路121用于在采用内置定位模块123时提供馈电电源,在T-BOX使用内置定位模块123时,开放式计算机系统模块100可以选用配带有内置定位模块123的型号。内置定位模块123接收卫星信号后经过复杂算法计算后输出经纬度、行驶速度和时间等信息,内置定位模块123支持GPS、GLONASS和GALILEO定位系统,且支持SBAS服务。由于开放式计算机系统模块100的内置定位模块123没有天线馈电输出引脚,因此需要额外的第一馈电电路121为其提供馈电电源,为了降低T-BOX在休眠模式下功耗,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馈电电路121增加了由第一开关单元Q1和第二开关单元Q2组成的馈电电源可控电路。具体的,当开放式计算机系统模块100的输入输出端口I/O输出第一电平时,第二开关单元Q2导通,进而使能第一开关单元Q1导通,此时第一电源V1为定位天线提供直流电源;当开放式计算机系统模块100的输入输出端口I/O输出第二电平时,第二开关单元Q2关闭,进而使能第一开关单元Q1关闭,此时第一电源V1停止为定位天线提供直流电源,其中,第一电平与第二电平不相同。第一电源V1可来源于T-BOX板内电源芯片,只需使第一电源V1所提供的馈电电压满足外置有源定位天线的馈电电压范围要求即可。
继续参考图3所示,可选的,第一开关单元Q1为场效应管,第二开关单元Q2为三极管,第一馈电电路121还包括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第二电容C2和第三电容C3。场效应管的源极作为第一开关单元Q1的输入端Q11,场效应管的漏极作为第一开关单元Q1的输出端Q12,场效应管的栅极作为第一开关单元Q1的控制端Q13。三极管的集电极作为第二开关单元Q2的输入端Q21,三极管的发射极作为第二开关单元Q2的输出端Q22,三极管的基极作为第二开关单元Q2的控制端Q23。第三电阻R3的第一端R31与场效应管的源极电连接,第三电阻R3的第二端R32与场效应管的栅极电连接,第四电阻R4的第一端R41分别与第三电阻R3的第二端R32和场效应管的栅极电连接,第四电阻R4的第二端R42与三极管的集电极电连接。第二电容C2的第一端C21分别与第一电源V1和场效应管的源极电连接,第二电容C2的第二端C22接地,第三电容C3的第一端C31与场效应管的漏极电连接,第三电容C3的第二端C32接地。
示例性的,第一开关单元Q1为PMOS管,第二开关单元Q2为NPN型三极管,当开放式计算机系统模块100的输入输出端口I/O输出高电平时,NPN型三极管的集电极和发射极之间导通,进而使PMOS管的源极和漏极之间导通,此时第一电源V1为定位天线提供直流电源;当开放式计算机系统模块100的输入输出端口I/O输出低电平时,NPN型三极管关闭,进而使能PMOS管关闭,此时第一电源V1停止为定位天线提供直流电源。可选的,场效应管也可以采用NMOS管,三极管可采用PNP型三极管,三极管也可以替换为场效应管,三极管成本较低,场效应管的噪声系数较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需求对此进行设置,只要能够通过开放式计算机系统模块100的输入输出端口I/O输出信号控制第一电源V1与天线诊断模块113之间导通或断开即可。
第三电阻R3和第四电阻R4使得场效应管的栅极和源极之间产生压降,从而保证场效应管打开,其中,也可不要第四电阻R4,仅采用第三电阻R3,只要能够使场效应管稳定的打开和关闭即可,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进行各种变化、调整和替代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第二电容C2和第三电容C3为滤波电容,起到降低交流波纹、平滑直流输出的作用。
继续参考图3,可选的,第二馈电电路131包括预留电阻R5。预留电阻R5的第一端R51用于与第二电源V2电连接,预留电阻R5的第二端R52用于与天线插接电路11电连接,预留电阻R5的阻值为OΩ。
其中,预留电阻R5和第二电源V2组成了第二馈电电路131,第二馈电电路131用于在采用外置定位模块133时提供馈电电源。外置定位模块133同内置定位模块123的功能一样,接收卫星信号后经过复杂算法计算,输出经纬度、行驶速度和时间等信息,外置定位模块133可选用国产北斗模块,支持GPS和北斗定位系统。
预留电阻R5为电路板布线预留的0Ω电阻,当T-BOX不使用外置定位模块133,可将第二电源V2与天线插接电路11之间从预留电阻R5处切断,通过用0Ω电阻的封闭断口,减小断口处的损耗。其中,第二电源V2可来源于外置定位模块133的天线馈电输出引脚。
继续参考图3,可选的,第一隔直电路122包括第七电容C7,第七电容C7的第一端C71与天线插接电路11电连接,第七电容C7的第二端C72与内置定位模块123电连接。第二隔直电路132包括第八电容C8,第八电容C8的第一端C81与天线插接电路11电连接,第八电容C8的第二端C82与外置定位模块133电连接。
具体的,第一隔直电路122和开放式计算机系统模块100中内置定位模块123的天线接口电连接;第二隔直电路132和外置定位模块133的天线接口电连接。第七电容C7和第八电容C8均为隔直电容,隔直电容能够阻断直流电,只允许高频交流信号通过,防止天线插接件111端口出现高压烧坏内置定位模块123或外置定位模块133。其中,隔直电容仅为第一隔直电路122或第二隔直电路132的一个实例,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对第一隔直电路122和第二隔直电路132的具体结构进行各种变化、调整和替代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值得注意的是,为保证天线微带线阻抗的连续性,在PCB设计时,第一隔直电路122和第二隔直电路132的分叉走线应尽量短,以减小第一隔直电路122和第二隔直电路132对板内微带线阻抗的影响。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天线接口电路,当T-BOX使用外置定位模块133时,内置定位馈电电路12无需焊接,只需要焊接天线插接电路11和外置定位馈电电路13即可,此外,为降低产品成本,开放式计算机系统模块100可选配无内置定位模块123的型号;当T-BOX使用内置定位模块123时,外置定位馈电电路13无需焊接,只需要焊接天线插接电路11和内置定位馈电电路12即可,此时,开放式计算机系统模块100需选配含内置定位模块123的型号。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天线接口电路除了适配内置定位模块和外置定位模块,还可用作多定位导航模块的天线接口电路,适配更多种类的定位模块,从而极大地提高天线接口电路的兼容性,可根据销售市场选配任意定位模块,未被选配的定位模块接插件不焊接时,也不会影响产品美观,同时保证了产品的防尘和防水等级。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天线接口电路,通过设计一个天线插接电路与多种定位模块中的一个进行电连接,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由于每个定位模块具有单独的天线接口电路导致的T-BOX产品成本高、尺寸大、产品外壳不美观以及防尘和防水等级较低的问题,在兼容更多种定位模块的同时,产品外壳只需一个天线插孔,从而降低了车载远程通信终端的尺寸和成本,提高了产品的防尘和防水等级。
基于同样的发明构思,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车载远程通信终端,该车载远程通信终端包括上述任意实施例提供的天线接口电路,与上述实施例相同或相应的结构以及术语的解释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车载远程通信终端还包括开放式计算机系统模块和其他模块,以实现上述实施例所要实现的功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需求对车载远程通信终端进行设计。
注意,上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及所运用技术原理。本领域技术人员会理解,本实用新型不限于这里所述的特定实施例,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虽然通过以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不仅仅限于以上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情况下,还可以包括更多其他等效实施例,而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范围决定。

Claims (10)

1.一种天线接口电路,用于车载远程通信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
天线插接电路和定位馈电电路;
所述定位馈电电路为内置定位馈电电路或外置定位馈电电路;
所述内置定位馈电电路包括第一馈电电路、第一隔直电路和内置定位模块;所述第一隔直电路与所述内置定位模块电连接;
所述外置定位馈电电路包括第二馈电电路、第二隔直电路和外置定位模块;所述第二隔直电路与所述外置定位模块电连接;
所述天线插接电路分别与所述第一馈电电路和所述第一隔直电路电连接;或者,所述天线插接电路分别与所述第二馈电电路和所述第二隔直电路电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天线接口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天线插接电路包括天线插接件、静电防护模块、天线诊断模块、滤波模块和阻抗匹配模块;
所述天线插接件与所述静电防护模块电连接,所述静电防护模块分别与所述天线诊断模块和所述滤波模块电连接,所述滤波模块与所述阻抗匹配模块电连接;
所述天线诊断模块与所述第一馈电电路电连接,所述阻抗匹配模块与所述第一隔直电路电连接;或者,所述天线诊断模块与所述第二馈电电路电连接,所述阻抗匹配模块与所述第二隔直电路电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天线接口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天线诊断模块包括第一电阻、第一电感、第二电阻和第一电容;所述车载远程通信终端包括开放式计算机系统模块;
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馈电电路或所述第二馈电电路电连接,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一电感的第一端电连接;所述第一电感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天线插接件和所述滤波模块电连接;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开放式计算机系统模块的模拟量输入端口和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一端电连接,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二端接地。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天线接口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静电防护模块包括第一二极管和第二二极管;
所述第一二极管的正极分别与所述天线插接件和所述天线诊断模块电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的负极与所述第二二极管的负极电连接,所述第二二极管的正极接地。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天线接口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阻抗匹配模块包括第四电容、第五电容和第六电容;
所述第四电容的第一端与所述滤波模块电连接,所述第四电容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隔直电路或所述第二隔直电路电连接;所述第五电容的第一端分别与所述滤波模块和所述第四电容的第一端电连接,所述第五电容的第二端接地;所述第六电容的第一端与所述第四电容的第二端电连接,所述第六电容的第二端接地。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天线接口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馈电电路包括第一开关单元和第二开关单元,所述车载远程通信终端包括开放式计算机系统模块;
所述第一开关单元的输入端与第一电源电连接,所述第一开关单元的输出端与所述天线插接电路电连接,所述第一开关单元的控制端与所述第二开关单元的输入端电连接,所述第二开关单元的控制端与所述开放式计算机系统模块的输入输出端口电连接,所述第二开关单元的输出端接地。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天线接口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关单元为场效应管,所述第二开关单元为三极管;所述第一馈电电路还包括第三电阻、第四电阻、第二电容和第三电容;
所述场效应管的源极作为所述第一开关单元的输入端,所述场效应管的漏极作为所述第一开关单元的输出端,所述场效应管的栅极作为所述第一开关单元的控制端;所述三极管的集电极作为所述第二开关单元的输入端,所述三极管的发射极作为所述第二开关单元的输出端,所述三极管的基极作为所述第二开关单元的控制端;
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场效应管的源极电连接,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场效应管的栅极电连接;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二端和所述场效应管的栅极电连接,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三极管的集电极电连接;
所述第二电容的第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电源和所述场效应管的源极电连接,所述第二电容的第二端接地;所述第三电容的第一端与所述场效应管的漏极电连接,所述第三电容的第二端接地。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天线接口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馈电电路包括预留电阻;
所述预留电阻的第一端用于与第二电源电连接,所述预留电阻的第二端用于与所述天线插接电路电连接;
所述预留电阻的阻值为OΩ。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天线接口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隔直电路包括第七电容;所述第七电容的第一端与所述天线插接电路电连接,所述第七电容的第二端与所述内置定位模块电连接;
所述第二隔直电路包括第八电容;所述第八电容的第一端与所述天线插接电路电连接,所述第八电容的第二端与所述外置定位模块电连接。
10.一种车载远程通信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天线接口电路。
CN201921851020.4U 2019-10-29 2019-10-29 一种天线接口电路及车载远程通信终端 Active CN21032760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851020.4U CN210327602U (zh) 2019-10-29 2019-10-29 一种天线接口电路及车载远程通信终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851020.4U CN210327602U (zh) 2019-10-29 2019-10-29 一种天线接口电路及车载远程通信终端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327602U true CN210327602U (zh) 2020-04-14

Family

ID=7013457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851020.4U Active CN210327602U (zh) 2019-10-29 2019-10-29 一种天线接口电路及车载远程通信终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32760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620265B (zh) Gps内外置天线切换电路及切换方法
CN109150203B (zh) 一种天线切换电路及天线系统
CN210640904U (zh) 一种can总线接口防护电路、通信模块及系统
CN108845189A (zh) 无线终端及其天线的检测电路
CN103692984A (zh) 搭载于车载系统的电磁兼容设计方法
CN210327602U (zh) 一种天线接口电路及车载远程通信终端
US5332977A (en) Power supply circuit for an active antenna of a vehicle radio
WO2023179594A1 (zh) 用于车载设备的供电控制电路、方法、车载设备及车辆
CN111308388A (zh) 天线状态检测装置、方法及电动汽车
CN211046744U (zh) 电源模块的频点更改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CN213600859U (zh) 一种天线通断检测电路、车载设备及车辆
CN214675128U (zh) 智能车载网联终端主板、智能车载网联终端及车辆
CN104122816A (zh) 电动车高速数字输入电路
CN111969999B (zh) 一种可靠的运载火箭分离信号隔离检测与自锁电路
US20220232319A1 (en) Audio circuit and mobile terminal provided with audio circuit
US10868420B2 (en) Input protection circuit
CN107369922B (zh) Bd/gps双输出天线装置
CN109525201B (zh) 一种射频电路的阻抗匹配方法及射频电路
CN218412913U (zh) 一种卫星导航接收机
CN101877484A (zh) 滤波电路
CN216285743U (zh) 用于电表的gps定位系统
CN216565110U (zh) Rs-485芯片的隔离电路
CN217238226U (zh) 一种用于检测Cable线绝缘层破损的检测电路及终端
CN214775713U (zh) 一种车载t-box及其内外置天线自动切换装置
CN217643357U (zh) 一种天线切换电路及移动终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4 / F, building 1, No.14 Jiuxianqiao Road, Chaoyang District, Beijing 100020

Patentee after: Beijing Jingwei Hengrun Technology Co., Ltd

Address before: 100101 Beijing city Chaoyang District Anxiang Beili 11 B block 8 layer

Patentee before: Beijing Jingwei HiRain Technologies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