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324958U - 折叠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折叠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324958U
CN210324958U CN201920914669.XU CN201920914669U CN210324958U CN 210324958 U CN210324958 U CN 210324958U CN 201920914669 U CN201920914669 U CN 201920914669U CN 210324958 U CN210324958 U CN 21032495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xing
arc
seat
folding plate
clamp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914669.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小硕
刘明生
陆苏
刘建军
陈进
刘昌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Everwin Precisi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Everwin Precis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Everwin Precis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Everwin Precis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0914669.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32495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32495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32495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Abstract

一种折叠显示装置,包括第一、第二折叠板、背盖、连接所述背盖与第一、第二折叠板的连接机构与均衡控制机构及固定于所述第一、第二折叠板上的折叠屏,所述连接机构包括至少三个纵向排列的固定座、两个转动座及两个传动齿轮,所述固定座包括弧形基体及开设于所述弧形基体两侧的一或两个轴孔,两个转动座及两个传动齿轮错位夹持于相邻两个固定座之间,所述转动座包括座体、纵向贯穿所述座体形成的弧形槽及自所述座体的弧形槽下方中间横向延伸形成的齿结构,所述传动齿轮包括穿越所述弧形槽且两端限位于相邻两个固定座的轴孔内的转轴及固定于所述转轴上且与所述齿结构咬合的齿轮;本申请结构简单,性能稳定。

Description

折叠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讯电子领域,尤指一种均折叠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折叠屏技术的发展,折叠屏手机已经成为热点技术。而折叠屏虽然可以折弯,但是仍然无法实现180度弯折,折弯部分仍然需要保持一定R角,不然会损坏屏幕。而现有的折叠方式分为内折与外折,即屏幕折叠后处于内侧或外侧,如华为发布的Mate X即为外折,但是外折的问题是屏幕处于暴露状态,容易被硬物刮伤,而折叠屏又比较脆弱。
且,目前用于连接两个折叠屏进行折叠的折叠机构在结构上均非常复杂,一个小小的折叠机构甚至达到了几百个组装在一起的零组件,而如此小的体积,采用如此复杂的机构进行控制,势必造成机构的不稳定性增加,也是当前折叠屏手机无法大批量上市的主要原因之一。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稳定性好的折叠显示装置。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折叠显示装置,包括第一、第二折叠板、背盖、连接所述背盖与第一、第二折叠板的连接机构与均衡控制机构及固定于所述第一、第二折叠板上的折叠屏,所述均衡控制机构位于最外侧的一对固定座、位于所述一对固定座内侧的一对转动座、位于一对转动座之间的第一、第二夹持座及夹持于所述第一、第二夹持座之间的传动组件,所述转动座包括座体、开设于所述座体上的弧形槽及自所述座体的弧形槽下方侧向延伸形成的齿结构,所述传动组件包括两端限位于所述第一、第二夹持座上的两个第一轴体、固定于所述第一轴体上的两个第一齿轮、穿越所述第一夹持座与弧形槽且两端分别限位于所述固定座与第二夹持座上的一个第二轴体、穿越所述第二夹持座与所述弧形槽且两端分别限位于所述第一夹持座与固定座上的另一个第二轴体、固定于所述第二轴体上分别与所述第一齿轮、齿结构咬合的第二齿轮与第三齿轮,所述转动座分别位于所述第一、第二夹持座的对角线外侧,所述固定座、第一、第二夹持座的顶部固定于所述背盖上,所述两个转动座分别与所述第一、第二折叠板固定,所述第一、第二折叠板折叠时带动所述转动座转动,所述齿结构驱动所述第三齿轮,所述第三齿轮通过所述第二轴体驱动所述第一齿轮相互咬合转动,实现两个转动座的同步转动。
优选地,所述均衡控制机构还包括套设于所述一对第一轴体上的夹板及套设于所述第一轴体上且夹持于所述夹板与所述第一夹持座或第二夹持座之间的弹簧,所述弹簧提供弹性力,避免所述第一、第二夹持座夹死所述第一齿轮与第二齿轮。
优选地,所述背盖包括盖体、开设于所述盖体内侧的背盖腔体及设于所述背盖腔体顶壁上的若干固定件,所述固定座、第一、第二夹持座的顶部与所述固定件紧固在一起,所述固定座、第一、第二夹持座的上表面为弧面结构,所述背盖腔体形成与所述弧面结构匹配的弧形结构,所述固定座的顶部中间凹陷形成凹陷的配合固定部,所述第一、第二夹持座的顶部凹陷形成固定槽,所述固定件为自所述背盖腔体凸出形成的突出结构,所述固定件容纳于所述配合固定部与所述固定槽内紧固。
优选地,所述固定座与所述第一、第二夹持座的底部中间位置分别设有避位部及第一、第二避让部,所述配合固定部及所述固定槽上设有在垂直方向贯穿至所述避位部与第一、第二避让部的固定孔与螺孔,所述固定座与第一、第二夹持座通过螺栓自所述避位部与第一、第二避让部穿越所述固定孔与螺孔并紧固于所述背盖的固定件上。
优选地,所述第一折叠板朝向所述第二折叠板的侧缘设有第一凸出部与第一缺口,所述第二折叠板朝向所述第一折叠板的侧缘设有收纳所述第一凸出部的第二缺口及容纳于所述第一缺口的第二凸出部,所述两个转动座分别至少部分地固定于所述第一、第二凸出部上,所述转动座的座体顶部形成与所述背盖的背盖腔体契合的弧形顶面。
优选地,所述第一、第二夹持座的对应位置分别设有限位所述第一轴体两端部的限位孔;所述第一、第二夹持座对应所述第二轴体位置处分别设有供所述第二轴体穿越或限位的通孔;所述固定座对应所述通孔位置处设有轴孔;所述第一齿轮的轴心的水平位置高于所述第二齿轮的轴心的水平位置,所述第一齿轮的半径大于所述第二齿轮的半径。
优选地,所述第一夹持座朝向所述第一齿轮一侧顶部凹陷形成阻尼槽,所述阻尼槽内安装有夹持在所述一对第一轴体上的阻尼件。
优选地,所述第二夹持座朝向所述第一夹持座的端面对应所述第一轴体的限位孔位置处凹陷形成卡槽,所述第一轴体上套设有与所述卡槽配合的卡块,所述卡块在不同状态下可卡合于所述卡槽内或移出所述卡槽,所述弹簧夹持于所述夹板与所述卡块之间。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折叠显示装置,包括第一、第二折叠板、背盖、连接所述背盖与第一、第二折叠板的连接机构与均衡控制机构及固定于所述第一、第二折叠板上的折叠屏,所述连接机构包括至少三个纵向排列的固定座、两个转动座及两个传动齿轮,所述固定座包括弧形基体及开设于所述弧形基体两侧的一或两个轴孔,两个转动座及两个传动齿轮错位夹持于相邻两个固定座之间,所述转动座包括座体、纵向贯穿所述座体形成的弧形槽及自所述座体的弧形槽下方中间横向延伸形成的齿结构,所述传动齿轮包括穿越所述弧形槽且两端限位于相邻两个固定座的轴孔内的转轴及固定于所述转轴上且与所述齿结构咬合的齿轮,所述两个转动座分别与所述第一、第二折叠板固定连接,所述固定座与所述背盖固定,所述第一、第二折叠板折叠时带动所述转动座转动,所述齿结构驱动所述传动齿轮转动,使所述转轴在所述弧形槽内移动,迫使所述转动座改变与所述固定座之间位置关系。
优选地,所述转动座的弧形槽与所述齿结构同圆心。
优选地,所述背盖包括盖体、开设于所述盖体内侧的背盖腔体及设于所述背盖腔体顶壁上的若干固定件,所述固定座的弧形基体外表面形成弧面,所述背盖腔体形成与所述弧形基体匹配的弧形结构,所述弧形基体中间凹陷形成凹陷的配合固定部,所述固定件为自所述背盖腔体凸出形成的突出结构,所述固定件容纳于所述配合固定部内紧固。
优选地,所述固定座的底部中间位置设有避位部,所述配合固定部上设有在垂直方向贯穿至所述避位部的固定孔,所述固定座通过螺栓自所述避位部穿越所述固定孔并紧固于所述背盖的固定件上。
优选地,三个固定座包括位于外侧的两个外侧固定座及位于两个外侧固定座之间的中间固定座,所述中间固定座的座体左右两侧至少设有两个轴孔供所述两个转轴的第一端插入定位,两个外侧固定座分别设置一个分别对应所述中间固定座的两个轴孔中的一个即可。
优选地,所述第一折叠板朝向所述第二折叠板的侧缘设有第一凸出部与第一缺口,所述第二折叠板朝向所述第一折叠板的侧缘设有收纳所述第一凸出部的第二缺口及容纳于所述第一缺口的第二凸出部,所述两个转动座分别至少部分地固定于所述第一、第二凸出部上,所述转动座的座体顶部形成与所述背盖的背盖腔体契合的弧形顶面。
本申请的折叠显示装置的连接机构通过设置一对第一轴体与一对第二轴体并使其上的一对第一齿轮与一对第二齿轮咬合转动,当第一或第二折叠板折叠时,必然通过所述第一、第二齿轮的传动使所述第一、第二折叠板折叠同样的角度,实现对第一、第二折叠板的均衡控制。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
图1为本申请通讯设备的立体图;
图2为本申请折叠显示装置的立体图;
图3为本申请折叠显示装置的立体分解图;
图4为本申请折叠显示装置的背盖与连接机构、均衡控制机构的配合图及其局部放大图;
图5为本申请折叠显示装置的背盖的立体图;
图6为本申请折叠显示装置的背盖与连接机构、均衡控制机构的配合图及其局部放大图;
图7为本申请连接机构处于展开状态下的立体图;
图8为本申请连接机构的立体分解图;
图9为本申请连接机构的转动座的立体图;
图10为本申请连接机构的基座及基座之间的齿轮的立体配合图;
图11为本申请连接机构的处于折叠状态下的立体图;
图12为本申请均衡控制机构处于展开状态下的立体图;
图13为本申请均衡控制机构的立体分解图;
图14为本申请均衡控制机构的传动件的立体图;
图15为本申请均衡控制机构的第一夹持座的立体图;
图16为本申请均衡控制机构的第二夹持座的立体图;
图17为本申请均衡控制机构的齿轮咬合配合状态图;
图18为本申请均衡控制机构的阻尼件的立体图;
图19为本申请均衡控制机构处于折叠状态下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具体实施例及相应的附图对本申请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至图6所示,本申请的通讯设备包括第一、第二折叠板11,12、连接所述第一、第二折叠板11,12相对的两侧缘的连接机构40与均衡控制机构60、固定所述连接机构40与所述均衡控制机构60的背盖20、固定于所述第一、第二折叠板11,12外侧的第一、第二外壳31,32及贴装于所述第一、第二折叠板11,12背离所述背盖20的内侧面的折叠屏(未图示)。
所述第一折叠板11在对应所述连接机构40与所述均衡控制机构60的相对一侧设有若干第一缺口111,114及若干第一凸出部112,113;所述第二折叠板12在对应所述连接机构40与所述均衡控制机构60的相对一侧设有若干第二缺口122,123及第二凸出部121,124。其中,所述第一凸出部112,113分别对应容纳于所述第二缺口122,123内,所述第二凸出部121,124分别对应容纳于所述第一缺口122,123内。
所述背盖20包括盖体21、位于所述盖体21纵向两端的包壁22、开设于所述盖体21内侧的背盖腔体23及设于所述背盖腔体23顶壁上的若干固定件24,25。所述背盖腔体23呈弧形腔体,所述盖体21的外表面同样为弧形外表面。所述固定件24,25为自所述弧形腔体23顶壁(或腔体底壁)中间朝向背盖腔体23凸出形成的固定凸起,所述固定凸起上设有紧固孔26。
所述第一、第二外壳31,32分别固定于所述第一、第二折叠板11,12上,且所述第一、第二外壳31,32内装设有电子元器件与所述折叠屏电性连通,进而构成本申请的通讯设备,如手机等。
在所述第一、第二折叠板11,12处于展开状态时,所述第一、第二外壳31,32相对的两侧相互靠近直至相互接触止,此时,所述第一、第二外壳31,32的将所述背盖20隐藏于内,实现较好的外观观感,无背盖凸出表面的不适感。当所述第一、第二折叠板11,12折叠时,所述第一、第二外壳31,32相对的两侧相互分离直至间隔一定距离后处于平行状态,此时,所述背盖20露出于所述第一、第二外壳31,32外,所述第一、第二外壳31,32相对侧的边缘分别与所述背盖20的盖体21的边缘贴合。
本申请的通讯设备通过所述第一、第二外壳31,32在展开状态时覆盖所述背盖20,使所述背盖20处于隐藏状态,实现通讯设备背面的平整性,外观较好,且适于平置于桌面,防止歪斜。
请继续参阅图6至图11所示,本申请的连接机构40包括至少三个固定座41、两个转动座42及一对传动齿轮43。
所述固定座41包括位于外侧的两个外侧固定座411及位于两个外侧固定座411之间的中间固定座412。所述转动座42与所述传动齿轮43分为两对分别夹持于一个外侧固定座411与所述中间固定座412之间并在横向方向上错位设置。
每个固定座41包括与所述背盖20的背盖腔体23契合的弧形基体417、位于所述弧形基体417底侧且为平面结构的底部418、开设于所述弧形基体417弧形顶部的配合固定部416、位于所述底部418中间且部分去除形成的避位部414及贯穿所述配合固定部416上的固定孔413。所述配合固定部416为凹陷结构并将所述背盖20的背盖腔体23顶面上的凸起的固定件24容纳于内,并通过固定螺栓自所述避位部414穿越所述固定孔413紧固于所述背盖20的紧固孔26内,由此将所述固定座41固定于所述背盖20上。所述固定座41的弧形基体417两侧设有轴孔415,所述外侧固定座411可以只设置一个轴孔415,且两个外侧固定座411的轴孔415位于不同的两侧,相互错位。
重点参阅图9所示,所述转动座42包括座体421、设于所述座体421顶面的弧形顶面422、位于所述座体421底部的底面425、开设于所述座体421内的弧形槽423及自所述座体421的弧形槽423下方中间横向延伸形成的齿结构424。所述弧形槽423与所述弧形顶面422共圆心。所述弧形顶面422与所述背盖20的背盖腔体23的部分弧形腔体契合使所述转动座42可绕所述弧形的背盖腔体23转动。所述转动座42的弧形顶面422与所述弧形的背盖腔体23的转动符合所述折叠屏的最优折叠轨迹。
所述传动齿轮43包括转轴431及固定于所述转轴431上的齿轮432。所述转轴431的第一端限位于所述中间固定座412的一个轴孔415内,所述转轴431的第二端穿越所述转动座42的弧形槽423后限位于一个外侧固定座411的轴孔415内。两个传动齿轮43的转轴431的第一端分别限位于所述中间固定座411横向两侧的轴孔415内。同时,所述齿轮432与所述转动座42的齿结构424咬合。
在实施时,两个转动座42分别固定于所述第一、第二折叠板11,12上,即所述一个转动座42的底面425固定于第一折叠板11上且所述转动座42的底面425至少部分固定于所述第一折叠板11上的第一凸出部112上;另一个转动座42的底面425固定于所述第二折叠板12上且所述转动座42的底面425至少部分固定于所述第二折叠板12上的第二凸出部121。且在所述第一、第二折叠板11,12处于衔接展开状态时,位于第一折叠板11的第一凸出部112上的转动座42位于所述第二折叠板12的第二缺口122上;位于第二折叠板12的第二凸出部121上的转动座42位于所述第一折叠板11上的第一缺口111上。
本申请的连接机构40在作动时,所述第一、第二折叠板11,12分别带动位于其上的两个转动座42绕所述背盖20的背盖腔体23的弧形面转动,此时,所述转动座42上的齿结构424带动所述传动齿轮43的齿轮432转动,使所述转轴431绕所述转动座42的弧形槽423转动直至所述转动座42的齿结构424从初始位置转动至结束位置止(重点如图11所示)。所述转动座42的弧形槽423的弧形轨迹与所述折叠屏的折叠轨迹契合,保证折叠屏的折叠路径符合最优路径,避免所述折叠屏损坏。
本申请的连接机构40通过三个固定座41之间分别错位夹持一个转动座42与一个传动齿轮43,及设于所述转动座42上的齿结构424咬合传动齿轮43的齿轮432转动,并通过传动齿轮43的转轴限位于所述转动座42的弧形槽423内实现对所述转动座42位置的限制,所述转动座42的弧形槽423绕所述转轴431转动实现第一、第二折叠板11,12的展开与闭合。
请继续参阅图12至图19所示,本申请均衡控制机构60包括分别位于最外侧的一对固定座41、分别位于所述一对固定座41内侧的一对转动座42、位于一对转动座42之间的第一、第二夹持座63,64及夹持于所述第一、第二夹持座63,64之间的传动组件67。
重点参阅图15所示,所述固定座41、转动座42与所述连接机构40的固定座与转动座结构完全一致,运作原理也完全一致,此处不再赘述。所述第一夹持座63包括第一夹持座体631、形成于所述第一夹持座体631顶部的第一弧形顶面632、纵向贯穿所述第一夹持座体631的一对通孔636及位于所述一对通孔636之间且水平位置高于所述通孔636的限位孔635。所述第一夹持座体631靠近所述第二夹持座64一侧自所述第一弧形顶面632凹陷形成有阻尼槽634,所述阻尼槽634包括对应所述限位孔635的一对凹槽6341及位于所述一对凹槽6341之间凸起的凸起部6342。所述第一夹持座体631远离所述第二夹持座64一侧自所述第一弧形顶面632向下凹陷形成的固定槽633,所述固定槽633在上下方向贯通所述第一夹持座体631形成螺孔6331。所述第一夹持座体631的底部中间设有第一避让部637。
重点参阅图16所示,所述第二夹持座64包括第二夹持座体641、形成于所述第二夹持座体641上方的第二弧形顶面642、纵向贯穿所述第二夹持座体641并对应所述第一通孔636的通孔646及对应所述限位孔635的限位孔645。所述第二夹持座体641靠近所述第一夹持座63一侧外缘贯穿所述第二夹持座体641形成一对卡槽644,所述一对卡槽644分别对应所述限位孔645位置处。所述第二夹持座体641远离所述第一夹持座63一侧自所述第二弧形顶面642向下凹陷形成的固定槽643,所述固定槽643在上下方向贯通所述第二夹持座体641形成螺孔(未标号)。所述第二夹持座体641的底部中间设有第二避让部647。
所述传动组件67包括夹持于所述第一夹持座63的限位孔与第二夹持座64的限位孔645之间的一对第一轴体671、固定于所述第一轴体671上的第一齿轮672、一对第二轴体673、固定于所述第二轴体673上并与所述第一齿轮672咬合的第二齿轮675及固定于所述第二轴体673上并与所述转动座42的齿结构424咬合的第三齿轮674。其中,一个第二轴体673的第一端限位于所述第一夹持座63的第一通孔636内,该第二轴体673的第二端穿越所述第二夹持座64的通孔646与所述转动座42的弧形槽423后限位于所述固定座41的轴孔415内。所述第二齿轮675与第三齿轮674分别位于所述第二夹持座64的两端。另一个第二轴体673的第一端则限位于所述第二夹持座64的通孔646内,该第二轴体673的第二端穿越所述第一夹持座63的第一通孔636与所述转动座42的弧形槽423后限位于所述固定座41的轴孔415内。所述第二齿轮675与第三齿轮674分别位于所述第二夹持座64的两端。
所述均衡控制机构60还包括套设于所述第一轴体671与第二轴体673外的夹板65、夹持于一对第一轴体671外且容纳于所述夹持座63的阻尼槽634内的若干阻尼件69、固定于一对第一轴体671外且配合所述第二夹持座64的卡槽644的凹凸轮68及套设于所述第一轴体67外且两端抵持所述夹板65与所述凹凸轮68的弹簧66。
重点参阅图18所示,所述阻尼件69包括连接部691及形成于所述连接部691两端的第一、第二夹孔692,693。所述第一、第二夹孔692,693的外端设有开口端694,所述连接部691位于所述阻尼槽634的凸起部6342上,所述第一、第二夹持孔692,693分别夹持一个第一轴体671且位于所述凹槽6341内。所述第一、第二夹持孔692,693的内径小于所述第一轴体671对应位置处的外径以施加阻力给所述第一轴体671。
重点参阅图13所示,所述凹凸轮68包括环状主体681及自所述环状主体681朝向所述卡槽644延伸形成的一对卡块682,所述卡块682可容纳于所述卡槽644内,且可在转动时自所述卡槽644内移出抵持于所述第二夹持座64的侧壁面上。所述弹簧66提供弹性力给所述凹凸轮68。
本申请的均衡控制机构60的固定座41、第一、第二夹持座63,64均固定于所述背盖20的固定件25上。通过螺栓自所述固定座41下的避位部414及第一、第二夹持座63,64下的第一、第二避让部637,647穿越所述固定孔413及螺孔6331紧固于所述固定件24,25上。所述固定件24,25分别容纳于所述固定座41的配合固定部416与所述第一、第二夹持座63,64顶部的固定槽633,643内。所述转动座42的底面425分别固定于所述第一、第二折叠板11,12上,且其中一个转动座42固定于所述第一折叠板11的第一凸出部113上,另一个转动座42固定于所述第二折叠板12的第二凸出部124上,同时,所述第一凸出部113在均衡控制机构展开时容纳于所述第二折叠板12的第二缺口123内,所述第二凸出部124容纳于所述第一折叠板11的第一缺口114内。
本申请均衡控制机构60运作原理如下:
在所述第一、第二折叠板11,12转动时,分别带动两个转动座42转动并使转动座42的齿结构424带动所述第二轴体673一端的第三齿轮674转动,进而带动所述第二轴体673另一端的第二齿轮675转动,所述第二齿轮675转动时驱动所述第一轴体671上的第一齿轮672转动。而夹持于所述第一轴体673上的阻尼件69施加阻力给所述第一轴体673,使所述第一、第二折叠板11,12在转动过程中可以停留在任意折叠位置。所述凹凸轮68在所述弹簧66的弹力下卡入所述卡槽644及退出所述卡槽644的两种状态实现折叠手感,即所述凹凸轮68的卡块682卡入所述卡槽644内时会产生明显的手感提示折叠完成状态。
重点参阅图17所示,所述第二齿轮675的半径小于所述第一齿轮672的半径。所述夹板65的底部同样设有避位空间651,所述第一、第二齿轮672,675沿所述避位空间651的边缘设置。四个咬合齿轮的设置,可以使减小所述齿轮的半径并达到相同的传动距离,即减小所述均衡控制机构60的厚度。
本申请的均衡控制机构60通过设置一对第一轴体671与一对第二轴体673并使其上的一对第一齿轮672与一对第二齿轮675咬合转动,当第一或第二折叠板11,12折叠时,必然通过所述第一、第二齿轮672,675的传动使所述第一、第二折叠板11,12折叠同样的角度。同时,通过所述阻尼件69与所述凹凸轮68的设置,增强了用户对折叠角度定位及折叠手感的更好的体验。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理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Claims (14)

1.一种折叠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折叠板、第二折叠板、背盖、连接所述背盖与第一折叠板、第二折叠板的连接机构与均衡控制机构及固定于所述第一折叠板、第二折叠板上的折叠屏,所述均衡控制机构位于最外侧的一对固定座、位于所述一对固定座内侧的一对转动座、位于一对转动座之间的第一夹持座、第二夹持座及夹持于所述第一夹持座、第二夹持座之间的传动组件,所述转动座包括座体、开设于所述座体上的弧形槽及自所述座体的弧形槽下方侧向延伸形成的齿结构,所述传动组件包括两端限位于所述第一夹持座、第二夹持座上的两个第一轴体、固定于所述第一轴体上的两个第一齿轮、穿越所述第一夹持座与弧形槽且两端分别限位于所述固定座与第二夹持座上的一个第二轴体、穿越所述第二夹持座与所述弧形槽且两端分别限位于所述第一夹持座与固定座上的另一个第二轴体、固定于所述第二轴体上分别与所述第一齿轮、齿结构咬合的第二齿轮与第三齿轮,所述转动座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夹持座、第二夹持座的对角线外侧,所述固定座、第一夹持座、第二夹持座的顶部固定于所述背盖上,所述两个转动座分别与所述第一折叠板、第二折叠板固定,所述第一折叠板、第二折叠板折叠时带动所述转动座转动,所述齿结构驱动所述第三齿轮,所述第三齿轮通过所述第二轴体驱动所述第一齿轮相互咬合转动,实现两个转动座的同步转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均衡控制机构还包括套设于所述一对第一轴体上的夹板及套设于所述第一轴体上且夹持于所述夹板与所述第一夹持座或第二夹持座之间的弹簧,所述弹簧提供弹性力,避免所述第一夹持座、第二夹持座夹死所述第一齿轮与第二齿轮。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折叠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背盖包括盖体、开设于所述盖体内侧的背盖腔体及设于所述背盖腔体顶壁上的若干固定件,所述固定座、第一夹持座、第二夹持座的顶部与所述固定件紧固在一起,所述固定座、第一夹持座、第二夹持座的上表面为弧面结构,所述背盖腔体形成与所述弧面结构匹配的弧形结构,所述固定座的顶部中间凹陷形成凹陷的配合固定部,所述第一夹持座、第二夹持座的顶部凹陷形成固定槽,所述固定件为自所述背盖腔体凸出形成的突出结构,所述固定件容纳于所述配合固定部与所述固定槽内紧固。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折叠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座与所述第一夹持座、第二夹持座的底部中间位置分别设有避位部及第一、第二避让部,所述配合固定部及所述固定槽上设有在垂直方向贯穿至所述避位部与第一、第二避让部的固定孔与螺孔,所述固定座与第一夹持座、第二夹持座通过螺栓自所述避位部与第一、第二避让部穿越所述固定孔与螺孔并紧固于所述背盖的固定件上。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折叠板朝向所述第二折叠板的侧缘设有第一凸出部与第一缺口,所述第二折叠板朝向所述第一折叠板的侧缘设有收纳所述第一凸出部的第二缺口及容纳于所述第一缺口的第二凸出部,所述两个转动座分别至少部分地固定于所述第一、第二凸出部上,所述转动座的座体顶部形成与所述背盖的背盖腔体契合的弧形顶面。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折叠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持座、第二夹持座的对应位置分别设有限位所述第一轴体两端部的限位孔;所述第一夹持座、第二夹持座对应所述第二轴体位置处分别设有供所述第二轴体穿越或限位的通孔;所述固定座对应所述通孔位置处设有轴孔;所述第一齿轮的轴心的水平位置高于所述第二齿轮的轴心的水平位置,所述第一齿轮的半径大于所述第二齿轮的半径。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折叠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持座朝向所述第一齿轮一侧顶部凹陷形成阻尼槽,所述阻尼槽内安装有夹持在所述一对第一轴体上的阻尼件。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折叠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夹持座朝向所述第一夹持座的端面对应所述第一轴体的限位孔位置处凹陷形成卡槽,所述第一轴体上套设有与所述卡槽配合的卡块,所述卡块在不同状态下可卡合于所述卡槽内或移出所述卡槽,所述弹簧夹持于所述夹板与所述卡块之间。
9.一种折叠显示装置,包括第一折叠板、第二折叠板、背盖、连接所述背盖与第一折叠板、第二折叠板的连接机构与均衡控制机构及固定于所述第一折叠板、第二折叠板上的折叠屏,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机构包括至少三个纵向排列的固定座、两个转动座及两个传动齿轮,所述固定座包括弧形基体及开设于所述弧形基体两侧的一或两个轴孔,两个转动座及两个传动齿轮错位夹持于相邻两个固定座之间,所述转动座包括座体、纵向贯穿所述座体形成的弧形槽及自所述座体的弧形槽下方中间横向延伸形成的齿结构,所述传动齿轮包括穿越所述弧形槽且两端限位于相邻两个固定座的轴孔内的转轴及固定于所述转轴上且与所述齿结构咬合的齿轮,所述两个转动座分别与所述第一折叠板、第二折叠板固定连接,所述固定座与所述背盖固定,所述第一折叠板、第二折叠板折叠时带动所述转动座转动,所述齿结构驱动所述传动齿轮转动,使所述转轴在所述弧形槽内移动,迫使所述转动座改变与所述固定座之间位置关系。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折叠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座的弧形槽与所述齿结构同圆心。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折叠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背盖包括盖体、开设于所述盖体内侧的背盖腔体及设于所述背盖腔体顶壁上的若干固定件,所述固定座的弧形基体外表面形成弧面,所述背盖腔体形成与所述弧形基体匹配的弧形结构,所述弧形基体中间凹陷形成凹陷的配合固定部,所述固定件为自所述背盖腔体凸出形成的突出结构,所述固定件容纳于所述配合固定部内紧固。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折叠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座的底部中间位置设有避位部,所述配合固定部上设有在垂直方向贯穿至所述避位部的固定孔,所述固定座通过螺栓自所述避位部穿越所述固定孔并紧固于所述背盖的固定件上。
13.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折叠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三个固定座包括位于外侧的两个外侧固定座及位于两个外侧固定座之间的中间固定座,所述中间固定座的座体左右两侧至少设有两个轴孔供所述两个转轴的第一端插入定位,两个外侧固定座分别设置一个分别对应所述中间固定座的两个轴孔中的一个即可。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折叠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折叠板朝向所述第二折叠板的侧缘设有第一凸出部与第一缺口,所述第二折叠板朝向所述第一折叠板的侧缘设有收纳所述第一凸出部的第二缺口及容纳于所述第一缺口的第二凸出部,所述两个转动座分别至少部分地固定于所述第一、第二凸出部上,所述转动座的座体顶部形成与所述背盖的背盖腔体契合的弧形顶面。
CN201920914669.XU 2019-06-14 2019-06-14 折叠显示装置 Active CN21032495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914669.XU CN210324958U (zh) 2019-06-14 2019-06-14 折叠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914669.XU CN210324958U (zh) 2019-06-14 2019-06-14 折叠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324958U true CN210324958U (zh) 2020-04-14

Family

ID=701446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914669.XU Active CN210324958U (zh) 2019-06-14 2019-06-14 折叠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324958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164316A (zh) * 2019-06-14 2019-08-23 深圳市长盈精密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折叠显示装置
CN113824822A (zh) * 2021-09-02 2021-12-21 深圳市长盈精密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拉伸组件及移动设备
US11778764B2 (en) 2020-12-25 2023-10-03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Folding device and display device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164316A (zh) * 2019-06-14 2019-08-23 深圳市长盈精密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折叠显示装置
US11778764B2 (en) 2020-12-25 2023-10-03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Folding device and display device
CN113824822A (zh) * 2021-09-02 2021-12-21 深圳市长盈精密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拉伸组件及移动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145535B (zh) 均衡控制机构、折叠显示装置及通讯设备
CN210324958U (zh) 折叠显示装置
CN110159651B (zh) 连接机构、折叠显示装置及通讯设备
CN209164358U (zh) 折叠装置及电子设备
CN208651418U (zh) 折叠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0397668B (zh) 带阻尼功能的传动组件、铰接机构及折叠显示装置
CN110164316A (zh) 折叠显示装置
CN110247254B (zh) 可折叠插头组件和包括可折叠插头组件的装置
CN210007737U (zh) 同步机构、折叠显示装置及通讯设备
CN110176186B (zh) 均衡控制机构、折叠显示装置及通讯设备
CN210318150U (zh) 均衡控制机构、折叠显示装置及通讯设备
CN210565719U (zh) 连接机构、折叠显示装置及通讯设备
KR102432149B1 (ko) 힌지 장치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전자기기
CN213145080U (zh) 一种折叠机构及电子设备
CN209692828U (zh) 通讯设备
CN114962435A (zh) 阻尼机构及折叠设备
CN113487974B (zh) 折叠显示装置
CN210114135U (zh) 一种双手机连接装置
CN210423410U (zh) 一种转轴机构和电子设备
CN218582053U (zh) 连接座及折叠设备
CN208551439U (zh) 一种燃气烧烤炉的侧板折叠机构
CN218582054U (zh) 折叠设备
CN110793001A (zh) 一种可折叠的灯具电器接线盒
CN219570607U (zh) 铰链结构及可折叠设备
CN217213449U (zh) 一种转动连接结构、智能主机及智能手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